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云南省楚雄北浦中学程瑜

一、说课题

本节说课的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属于课后说课。

二、说课标

课程内容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说明”的目标要求属于第三层次。

三、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除酸碱盐外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块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业水平测试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知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感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设计、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2)在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材的内容特点:实验多

(2)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非常喜欢做实验。

(3)采用的教学法:实验组合策略: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思路:“视频实验引出问题,演示实验提炼知识,学生实验感受过程,家庭实验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改变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并启迪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情景引入】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I love you字样

(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气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这样的设计更能展现化学变化之美,激发起学生心中强

烈的好奇心。)

【猜一猜】盆里的热水中加入的白色固体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疑点】若是冰,舞台上为什么没有冰融化产生的水流动?再思考还有什么物质可使燃着的蜡烛熄灭,为什么一部分蜡烛熄灭了,一部分没有熄灭?回忆氧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液体或固体。思考讨论、大胆猜想

【肯定猜想】这种像冰一样的固体正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

【思维启迪】这段视频中表现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视频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无色无味 通常为气体气体加压

降温会变为固体 比空气大(1.977g/L ) 能溶于水

第二个环节:由物理性质引出化学性质

【教师演示】台阶试验

【分析讲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到入另一个容器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思维启迪】我们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交流】前面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证明。嘴吹的气球在空气中下落等

【继续探究】那么怎样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学生讨论

归纳出两种方法

方法1:通过检验可乐饮料中溢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

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学生完成)。 方法2:向二氧化碳中加水试一试(教师演示) (设计目的:教学中尽可能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并联系上

节课CO 2的检验。教师的演示实和学生实验分别运用了实验

归纳法和实验演绎法两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原理

的感受、领悟,充分启发学生对简单实验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导学】向变瘪的软质塑料瓶中滴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设问质疑】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引导思考】为什么通常把可乐、雪碧等饮料叫做碳酸饮料呢?

此时,大多数学生会猜想是二氧化碳

【实验演示】

步骤一:教师拿出一大束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指出:石蕊是一种色素),直接将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步骤二:向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观察现象。

步骤三:向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现象。

【设问质疑】既然单独的二氧化碳、单独的水均不能让石蕊变红,二者一起就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可能是二者的生成物

【思维突破】向上分别喷醋酸;盐酸;稀硫酸;实验结果:均变红

【感悟发现】可用紫色石蕊检验酸,二氧化碳和水可能发生反应生成生成了一种酸

【实验演示】把变红的纸花加热

CO 2+H 2O===H 2CO 3 H 2CO 3==CO 2↑+H 2O

【学生实验】

振摇后,你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1)将可乐瓶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2)加热试管

【思维火花】取少量雪碧加入石蕊,加热后颜色不变,说明了什么?应到学生看标签.认识柠檬酸,并猜想柠檬酸比碳酸稳定.

(设计思路:通过我对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课堂状态的观察,让我意识到该反应难点在于石蕊是学生一无所知的物质,必须通过实验铺垫,先让学生意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那么就可以用石蕊来检验酸,若变红说明有酸生成.而教材中仅在页脚有一句提示,如果在问题提出后直接让学生讨论并自行设计实验必然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浪费大量时间。)

上面的学生实验,将可乐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也得出了化学性质,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变浑浊的原因是有白色的不溶物——沉淀生成

CO2+Ca(OH)2==CaCO3↓+H2O

(实验过程中,必然会有个别学生会观察到变混后又变清的现象,可在课后解释并介绍溶洞的形成原理:石灰岩的溶解和沉积等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三个环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讲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两方面,好的影响是用途,不好的影响就是危害

【归纳整理】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和保存食物(2)灭火

(3)气体肥料(4)工业原料

2.温室效应

(设计思路: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二氧化碳循环图理解二氧化碳的形成原因、危害、防治。

【思辨提高】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第一反应就是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其实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还停留在冰河时代,正是有了温室效应才让地表温度达到了适合人类生存的15℃。是人类对物质的过分贪婪,对大自然无穷的索取,过度消耗化石燃料,同时对森林的破坏加剧,结果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存。

第四个环节:课后小结

(设计目的: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我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

(设计目的:而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分层要求,整体达标”的反馈目的。)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固体CO2叫。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不”:一般情况下,CO2不能,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

“二水”:①与水的反应的方程式;碳酸能使色的石蕊变色。但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方程式。

②与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

3.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的物理性质和的化学性质。干冰可作致冷剂和进行。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有,。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B.灭火 C.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D.制汽水

A 5

.(1)右图A 的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据此,常可用作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枯井、和深洞底部的空气中 的含量比较高,在进入这些地方前,为避免危险发生,必需先做 实验。

(2)为验证某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另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此设计合理吗? 。

6.为了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小红同学作了大胆猜想,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下图)。

实验方案(A) 实验方案(B) 实验方案(C) 实验方案(D)

直接喷稀醋酸 直接喷水 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 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1)请和小红同学一起完成下表。

猜想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可能是CO 2使石蕊变红

C 紫色小花不变色 B 紫色小花不变色 猜想错误 可能是CO 2和水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使石蕊变红

猜想正确 (2)小红同学做了一个对比实验来确定CO 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此对比实验方案是 (填上图中的实验方案序号)

第六个环节: 课后探究

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家里自主完成家庭小实验,并拍下视频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1)不供给呼吸

固体CO 2叫干冰气化吸热 (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3)能溶于水 (4) 能使澄清的水灰水变浑浊

(5)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二、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用途(1)用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和保存食物 (2)灭火

(3)气体肥料 (4)工业原料

2.温室效应

(1)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

(2)危害:全球气温变暖,极端天气频发

(3)防治措施:节能减排

七、作业设计:

1.课本P123—4:(1)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课本P123—6:

3.周末作业

(1)部分学生周末完成科技小论文《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2)部分学生周末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或手抄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设计目的:三个习题的设置,分别对应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把课本知识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1.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达标率达到85%,亮点是运用了各种实验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讨论的方式大胆设计实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优点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联系实际,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渐体验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的本质特征。

2.课堂环节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云南省楚雄北浦中学程瑜 一、说课题 本节说课的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属于课后说课。 二、说课标 课程内容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说明”的目标要求属于第三层次。 三、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除酸碱盐外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块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业水平测试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知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感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设计、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2)在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材的内容特点:实验多 (2)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非常喜欢做实验。 (3)采用的教学法:实验组合策略: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思路:“视频实验引出问题,演示实验提炼知识,学生实验感受过程,家庭实验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改变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并启迪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情景引入】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I love you字样 (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气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这样的设计更能展现化学变化之美,激发起学生心中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搭石 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 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 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 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 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 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 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 “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 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 为重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1.搭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课题直接引入,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采用“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 两种方式。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 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 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不仅布置了巩固课堂知识的题目, 还布置了运用所学让学生付诸实践的题目,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写作 能力。 4.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搭石是联结 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 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拓展-5《搭石》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

《搭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石》是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让我们从书海中感悟人性的光辉。这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这篇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述了搭石的由来。第2——4自然段分别通过“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乡里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第5自然段讲搭石联结了乡亲们美好的感情。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本篇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一、说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

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

搭石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号选手,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搭石》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默读课文。除此之外,《搭石》一课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作者刘璋通过重点描写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的画面,表现了家乡景美,人更美的主题。由此可见,本课又是一篇能够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受到美的熏陶的好文本。 接下来我再说说对学生的理解,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水平,阅读也有了一定的速度,思想理解也逐渐走上成熟,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给他们直观上的理解。 有了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本课生字词,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使用。 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要领,并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读促悟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就重点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板书课题后,利用学生对搭石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 欲望。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5、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部编版《5.搭石》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5.搭石》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

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著名诗人刘章爷爷的家乡河北省兴隆县,走一走看一看。朦胧的远山,影影绰绰,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如仙境一般,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搭石,探寻它的魅力。 师: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生生齐读 二、检测预习情况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我们来检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先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读一读第一题的词语部分,(这样互帮互助纠正发音才会有进步)预习单中有几个字我们特别注意它的发音,请看大屏幕,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间隔一行人相背而行 指名读——同学们应该注意到这些红色字体都是多音字,谁还能读准它们的发音?——多人朗读(同学们都能读准这些多音字的发音了) 师:这些多音字在不同的环境下读不同的音,请看下面这句: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谁愿意读一读?这里应读一声,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再看下一组四字词语,谁能响亮的读出来?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人影绰绰 指名读——尤其是绰绰读得好——领读 师:在预习单中第二题是书写你们认为难写的字,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山洪暴发”的“暴”字。在我们下笔书写之前一定要先观察,这个暴在书写时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谢谢你的提醒观察得很仔细伸出手来我们来一起写一写)(日字扁扁在上边共字撇捺要伸展下边部分不是水最后一笔是个点)会写了吧! 三、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通过检查同学们字词的预习情况,我发现咱班的同学都能认真的预习课文,很会学习。我们来看预习单的第五项通过朗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化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这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好素材。 2、教材处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常见气体的性质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到:要达到该标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动手实验水平的培养。 二、学情、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具有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水平。二氧化碳气体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气体,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增强直观

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安排了八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自由提出猜想,再经过验证猜想、理性分析最后经过验证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猜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分析概括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使用知识分析归纳的水平。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水平等科学探究水平,培养学生有步骤实行实验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郴州市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单质向化合物学习的过渡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钮带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②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对化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层次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3、存在问题: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 4、解决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法指引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法体现了教师的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与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C02的性质和用途。 前面碳的燃烧生成C02,后面讲碱的性质也要应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C0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0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02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备课要备教材,更要背学生。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示范引导,学生 动手合作操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实在太差。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课堂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会,更要关注学生的会学,并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主要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0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主动学习。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 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联系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用剩的石灰为什么要密封保存,石灰抹墙的返潮现象,鸡蛋蘸石灰水保鲜等。 2、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时,不能只想而不说,要大胆的说,并在同桌和同组之间进行交流,比较谁说的好,谁说更准确、全面。 门道。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搭石》优秀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搭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它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爱”这一专题编排,。本文正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它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搭石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体会搭石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则是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五、说教学基本流程 对于本文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复习导入,感知“美”;二、品读课文,欣赏“美”;三、合作学习,领悟“美”;四、总结升华,赞颂“美”;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从而引出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二个环节是品读课文,欣赏“美”。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描绘的是一幅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教学时,我主要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人们走搭石的节奏,倾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美,感受美。 第三个环节是合作学习,领悟“美”,让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来合作学习。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说设计理念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九一八事变》学习网页,通过网页与教材互补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 (1)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查看教学网站资料及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并能

搭石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 大家早上好!我是24号江施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课文描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平凡而又动人的画面,赞美了乡亲们的淳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协调有序”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所蕴含的人情美,体会平凡事物的美。 其中,教学重点是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情美。难点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我将采用朗读法、抓关键词法和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法上,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做批注、与同学交流等方法学习本文。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以诗带题,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本文作者的一首怀乡诗,感受小山村中的浓浓乡情,为本文奠定情感基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什么是搭石,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深入探讨,品味语言 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这个环节我采用的分步骤的方式: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做批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步,学生分享自己画出的句子,接着教师抓住关键词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画面中的美。 第三步,范读课文,让学生闭目想象,写一写想象中的画面,锻炼写作能力。第四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最后一段含义深刻的话。 (三)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美有时是藏在平平凡凡的事物中的。让我们也写一写平凡事物的美吧!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简洁、重点突出。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风景中体现的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这一条线索来板书,这样既简洁又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