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二

中国古代史二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册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1、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是年东战于赤壁。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操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率军继进,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瑜、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是役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屯田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曹操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宋时,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金元屯田甚盛,元代除军屯、民屯外,并有军民混合屯。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清沿明制,而屯田规模更大。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曹魏屯田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二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繁盛一进的隋朝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军南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3.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 1.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⑴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节俭等;③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如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⑵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690年,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颇有政治才能。 在位时:打击旧贵族势力,多方招揽人才;亲自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 ⑴原因:①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②重视吏治;③崇尚节俭。 ⑵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1.诞生:⑴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⑴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对应试者录取极严;⑵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设殿度、武举;⑶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曾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 3.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四、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⑴西域: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⑵吐蕃①7世纪前期,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②与唐关系: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③8世纪初,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对外关系: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⑴日本:①隋朝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唐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②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创制了文字,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③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文化 ⑵新罗和隋唐来往也非常频繁 ⑶天竺: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回来后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五、辉煌的隋唐文化 1.科技:⑴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⑵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医学:唐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成《千金方》,后世尊称为“药王” 2.文学(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⑴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诗歌特点:豪迈奔

中国历史 第2课 原始农耕社会

第2课原始农耕社会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人 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住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原型房屋。 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他们从事农业发展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使用鱼叉,鱼钩,渔网捕鱼(渔猎经济)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有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以鱼纹,鹿纹为多。 半坡人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 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生活,距今约7000年左右。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在河姆渡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水牛等为主。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人们已经学会缫丝。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干栏式房屋特点:防潮,通风。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时间 7000年前 6000年前 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 耕作方式使用骨耜(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 住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型房屋 养殖业养猪,狗,水牛等养猪,狗等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陶器,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史常用的方法。

中国古代史重要概念解读(二)

中国古代史重要概念解读(二) 1、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大体经历了先秦的世官制(贵族世代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官吏察访推荐中央任命)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分科考试选官),反映选官由血缘到推荐德性才能再到公平考试选拔的标准变化,体现官吏的任免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也体现统治集团治国理政水平素质的提高。 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宋代,增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增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通过机构分权,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3、防弊之政:北宋之时通过防微杜渐确保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稳定的政治措施。第一原则是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日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复现,包括“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第二原则是分权,即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令其互相牵制,防止专擅,包括分相权、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等;第三原则是重文轻武,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4、分化事权:中国古代为加强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唐沿袭和完善隋的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分权,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便于中央集权。 5、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辽国君主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的力劝至澶州督战。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称澶渊部,故史称“澶渊之盟”。此盟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宋节省巨额战争开支,以较少的代价换取战争难以达到的效果,促进宋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6、偏安一隅: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通统治地区。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的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7、宋代商业革命:指宋代在商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如坊市制度被打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围绕大城市的镇市大批出现,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陆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结点的多级市场结构。 8、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主要种植目的为赚取高回报,而不以提供粮食为其目标。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棉花、油料、麻类、桑柞丝、茶叶、糖料、蔬菜、果品、药材等。 9、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辽、宋、西夏、金等政权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因生活的需要各政权仍有商业往来。设有官吏监督,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10、经济重心南移:指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南方经济优势逐渐凸显并最终超过北方。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隋唐,完成于南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一系列变化: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南粮北运等。 11、元朝海运:元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将南方物资运至北方成为重要的任务,海运成本低,运输量大,改变了当时中国历史上用漕运来运粮的情况,是当时运粮的一种转折。在当时海运开发了之后,南北的沟通就更加的频繁了,而且还非常的便捷,对南北经济

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第二册

《中国历史》第二册 隋朝——唐朝 一、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 1、隋唐科举制度:是政治开放的表现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1)创立: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完善: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明经,进士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创殿试,设武举制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朝社会进入全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中国历史第二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特点:繁荣与开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繁盛一时 (一)隋文帝(杨坚)的功绩:l、建立隋朝: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灭陈,统一全国。3、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隋炀帝的功绩:l、下令开凿大运河:(图)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洛阳(3)起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评价:积极作用:便利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统治。 消极: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鱼商,南云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都是赞颂大运河的作用的。) 现在运河的价值: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旅游价值。 3、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 (三)隋朝的贡献:①开凿大运河(最大贡献);②统一全国;③创立科举制. (四)隋朝与秦朝相似点: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②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秦朝:长城、灵渠;隋朝:大运河)③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秦: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④都是短命王朝,因为暴政灭亡。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第2课、贞观之治 唐朝四位皇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简要总结四位皇帝的主要贡献:唐高祖建立唐朝。唐太宗: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出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_李世民)的统治:贞观之治。 唐太宗(_李世民)的统治:贞观之治。 1、措施:(1)吸取隋亡的教训;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经济措施); (3)戒奢从简; (4)合并州县(地方);(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 (5)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 2、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得出这一结论?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最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三) 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国号: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l、措施: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选拔贤才。2、结果: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0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4."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

人教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中国古代史(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1、识记:①秦统一的时间、;②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2、理解:丝绸之路;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和形势图;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3、运用:①评价秦始皇;②汉武帝的大一统。 4、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教学重难点: 秦始皇的功过、汉武帝的大一统、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3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9-14;16-19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3—5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4)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5)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经历外戚、宦官的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581-618)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统一南北。 二、隋朝的繁荣:①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②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凿目的:为加强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开通时间: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3、情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以为中心,北达,南至,隋朝大运河可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的运河。 5、作用: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 四、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暴君)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光之治”(627-649)(唐:618-907)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都:,李渊就是。 二、“贞光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治国思想:认识到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和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戒奢从简;合并;注重任用和虚心。他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为著名的谏臣。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2、作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郭沫若这样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汉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713-741年)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勤俭节约。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_________”。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农耕技术:育秧移植栽培。③农作物:A蔬菜新品种。B______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___________》。④工具:__________(用来耕地的工具)、_______(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___瓷、邢窑__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________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①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________是当时种族交往的中心,以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_____是居民住宅区,______为繁华的商业区。 三、开元盛世 在_____________统治前期,_____清明,_____空前繁荣,仓库充实,____明显增加,唐朝进入________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三、唐的衰亡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概要

中国历史第二册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掉南朝最后的陈,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从605年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列举唐太宗的统治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 减少百姓赋税劳役,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合并州县,革除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结果(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在位时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才(姚崇),重视地方吏治,勤俭节约,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 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盛世经济的繁荣:饮茶之风盛行,创制了曲辕犁、筒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长安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商业区。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4、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 朝时科举制以进士和明经最重要。唐太宗时扩大国学规模,把进士科的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时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制地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被废除。 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七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 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吐蕃赞普上书唐朝说“合同为一家了”。 6、唐朝时对外政策特点是开放与交流、兼容并蓄。体现特点的史实有遣唐使、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等。 唐太宗时玄奘为了求取佛经精义,前往天竺。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新疆地区历史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视为艺术明珠。 7、隋朝时建筑的代表是李春设计并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隋唐时人们发明雕版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①隋代李春设计并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③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诗无论在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1---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精选)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 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 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 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 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前提条件:都是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受益者: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根本受益者是国家。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租调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均田制瓦解: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土地兼并。 瓦解的影响:武则天时开始遭到破坏,导致了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 C,农民土地所有制:指农民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不是封建社会的主导,却是封建国家税收,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如清朝时期康熙实行的“更名田”。瓦解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 (二)赋税制度:目的为了维护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控制人口 ⑴,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XXX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 (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5.XXX: (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 (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精编版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史部分 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⑷代表:燕、鲁、宋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3、中国早期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2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封建社会的制度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