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化与开敞空间规划

城市绿化与开敞空间规划

城市绿化与开敞空间规划
城市绿化与开敞空间规划

城市防灾项目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_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 ———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徐磊青 提 要 在2001~2002年为调查研究人们在城市开敞空间内的环境行为,每年的3~6月之间,笔者共访问 了上海市中心区的4个广场与5条步行街,共有917人接受了调查并回答了问卷。文章介绍了这个研究中关 于使用者活动期望与活动的研究结果。揭示在上海城市开敞空间中,人们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其中放松心 情、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赏城市风光为最主要。空间中的活动也是丰富多样,活动内容与空间的性质、功能 和设施有关。停留活动中主要是坐、休息以及观赏风景。而步行街活动存在着明显的三种取向。 关键词 广场 步行街 使用者活动 活动期望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4)04007806 1前言 我国的城市开敞空间建设近几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建成不少广场、步行街和绿地。如何创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开敞空间,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需要对环境设计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笔者结合对上海城市中心区已使用的开敞空间调查,分析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和活动。 2研究方法与程序 调查选择上海的四个广场与五条步行街为调查样本,它们是:G1静安寺广场、G2淮海公园前广场(下简称淮海广场)、G3人民广场、G4弘基休闲广场(下简称弘基广场);以及B1吴江路步行街、B2南京东路步行街、B3多伦路步行街、B4港汇广场步行街(下简称港汇街)和B5雁荡路步行街。 这些样本的区位分布是:静安寺广场、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位于南京路上,吴江路位于南京西路南面距离100m。淮海广场、雁荡路位于淮海中路。多伦路位于四川中路商业街。弘基广场和港汇街位于上海商业副中心的徐家汇。这些开敞空间可以说都位于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和人流汇聚的上海核心商业区,位置非常优越,是上海零售商业区的典型空间和精华。笔者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2001级硕士生80多名,分别在2001 ~2002年3~6月间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首先在2个广场与2条步行街先进行各15名参与者的小样本问卷测试。然后再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对每个样本都进行多天的调研,每天至少调查2h。这个系列调研涉及多种信息的搜集,采用了观察、拍照、平面注记、问卷、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相应也采用多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调查涉及两部分:一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 图1各开敞空间景色。 (上图为静安寺下沉式广场,下图为淮海广场。) 二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从事的活动。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旨在实现某些可期望的有价值的心理结果。这就是行为动机与环境行为期望。 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选择若干时刻(每个研究日至少两次)观察此时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统计开敞空间中的人流。以时间取样(time sample)的方式计算某一时段(如10min)内空间中的人流走向。在广场与步行街上对人群进行访问,分发问卷,请参与者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并对有兴趣人士进行访谈。 徐磊青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制组 二零零七年三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08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08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王志涛苏经宇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定位、编制原则与编制流程,并针对总体规划纲要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从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防灾目标制定、区域防灾协调发展、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及避难场所等方面分别给出了规划内容与对策建议,期望为今后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防灾;总体规划;防灾对策 1.引言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暴雨、泥石流、低温冻雨等灾害更是频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1993至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可以看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60%[3]。在保障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城镇防灾水平应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灾害风险角度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其面临的灾害风险也越高,经济愈发达地区,愈易于形成大灾和巨灾[4,5]。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步提升城镇防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认为: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6]。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开展综合防灾规划,将城市防灾目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需达到的目标之一,强调生命优先,安全优先,强化综合防灾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887370.html,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作者:赵娜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 摘要:滨水地区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在发展动因、规模、区位、功能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就此,本文探讨了基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开敞自然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是追求自然、渴望回归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漠视, 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城市病的蔓延。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城市滨水地区正日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的热点。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我们从分析滨水开敞空间的特点入手,来讨论如何进行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一)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 1. 自然性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城市中滨水的地带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2. 兼容性 滨水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的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征 3.生态性 滨水地区的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水中生长着各种藻类、水生昆虫、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上长着植物、昆虫、鸟类等多种生物。河流地区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开敞空间的探析

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开敞空间的探析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中小学教育环境及教学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建筑空间是开展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外在因素。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建筑开敞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连接室内外空间的过度空间,也不仅室外的活动场地,而是创造学校文化气息与人文环境的重要空间。因此,本文基于探析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开敞空间的设计,研究如何创造更加适用于现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空间环境。 标签:中小学校建筑;建筑设计;开敞空间;研究探析 开敞空间就城市而言是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城市滨水区等其他与人类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场所。开敞空间就建筑而言是连接室内外空间的过度空间,是门廊、敞开外廊、与室外连通敞开楼梯间等其他室内向室外延伸的空间。中小学建筑设计中通过提高校园内的学习园地、学习广场等趣味性室外开敞空间及建筑物内的展览大厅、娱乐走廊等室内开敞空间的设计,营造丰富的中小学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 一、创造性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校开敞空间的需求分析 在素质教育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教学有效性,另外一方面也同时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环境的科学化建设[1]。教育理念与教育场所,此时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学校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建筑空间设计方面也需要符合现今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要求。 因现代教育的特殊性,对于建筑方面也有了不同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整体建筑设计也是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关注到建筑空间组合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还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建筑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确保空间设计方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整体设计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角度来说,该类工作的实际开展与进行往往需要根据环境、建筑等整体空间综合考虑,同时以建筑为主体,对于周邊环境的因素也要考虑到其中。在整体设计工作实际开展与进行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特点,满足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建筑方面的需求,还要突出其创意性和创新性,营造更好的外在条件和环境[2]。教育的不断改革,就是在不断的将传统模式进行更替。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创新的开敞空间是至关重要的,空间的开敞闭合交替变换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提升建筑整体的创新性,突显学校和教育自身的特色和实际价值。 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开敞空间的实际应用研究分析 (一)校园环境的开敞空间设计及应用

2016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地下空间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本办法所称地下空间是指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表(含江、湖)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利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开发的地下空间视为单建地下空间。 第三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应当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战备效益相结合。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空防灾设施,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市人防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协调和涉及人民防空的相关管理,市规划、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公安、消防、发改、应急、财政、交通、安监、工商、物价、城管、园林、水务、文物、地铁等部门、单位和各区人民政府,按各自的职能分工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工作,各使用单位负责地下空间利用的维护管理。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六条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与人民防空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关于大连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 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城市与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07级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人类所做的城市规划一方面要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保护和恢复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城市规划的种理念需要通过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具体落实。而作为大连市的城市规划主要特色的是大连的广场,同时各大广场又连接了大连的交通网,结合教材《城市规划》第十章内容城市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我将结合图片对大连市的几个较有特色的广场进行简单介绍: 一、星海广场: 星海广场,10多年前这里是垃圾场,现在规划建成了大连乃至全国知名的海滨广场。它建于1997年6月30日。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围绕华表的的汉白玉石柱高12.34米,各自托起的是一盏宫灯。广场中心仿效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由999块四川红大理石铺成,大理石上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和12生肖,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外圆直径239.9米,环绕广场周围的是大型音乐喷泉,从广场中央大道中心点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蓝色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两侧绿草如海。

从开敞空间的设计来讲,星海湾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是广场文化地充分发挥,它用综合的方法提高了市民的舒适程度。作为星海湾广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10年前垃圾场所改造而成的,而城市规划的第一方面正提到了这一点。另外一点,在于星海湾广场有着大片的绿地,它为市民提供休息与游览的活动空间,这里也必须提到它的功能:1、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它成了旅游者喜爱的参访目的地,是城市居民清晨锻炼身体、傍晚散步的好去处2、改善城市景观,它与不远处的贝壳博物馆互相辉映,烘托出幽邃的气氛,形成有效的视觉缓冲与隔离。3、提供心理安定剂,绿化的环境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景观对缓解过度的心理压力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降低噪音。另外几点,星海湾的局部绿地对大连的整体影响不是那么重要,这里就不再提及了。而作为大连的标志,它又有着特殊的广场文化,每年一次的大连国际马拉松起点,大连啤酒节,还有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点,以及种种美丽的风景文化。当然,我也要提几点我的看法,现在在海边规划建设这么多高层住宅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而且也影响了广场文化的发展,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在其范围内加速发展广场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广场,而不是住宅小区里的“大花园”。 二. 友好广场: 它是圆形封闭性环岛广场。位于市中心商业娱乐区,东邻中山广场,西接胜利广场,北靠天津街商业街,它建于50年代,是为了纪念中苏友好而命名的。广场四周有许多电影院和娱乐场所及西餐厅。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01211131 马浩宇

摘要: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降低能耗,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微气候的风环境角度切入,通过通风廊道、街区廊道和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三个专项研究,并结合scSTREAM软件的风环境模拟,掌握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以期营造一个风环境理想的城市生活空间。 关键词:风环境设计,开敞空间,廊道,风环境模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全球气候局势严峻 气候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繁,人们对这一系列关系生死存亡的变化越来越担忧,减少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2)能源危机 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为人类敲醒了警钟。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人们主动方式避免气候影响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营造舒适的户外环境,延长户外休闲活动时间,减少室内停留时间所引起的能耗。 (3)地域景观特色的趋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气候设计的相关作品却比较少,设计领域内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研究意义 针对开敞空间微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可以指导改进建筑布局以及下垫面的配置,从而改善空间微气候,提高室外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本专题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弥补“城市微气候”与“景观设计”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不足。使得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城市气候因素的思考与应对得以规范、科学,也为“景观空间形态布局气候合理性”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景观设计中环境舒适度和能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起来。 (2)V.奥戈雅——“生物气候建筑学”:将设计与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舒适性结合起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的原则。 (3)C.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4)拉尔夫.厄斯金——“形式和构造”:提出了“巨构建筑”的城市模式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城市内步行交通及各项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发文单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文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号 发布日期:2013-12-27 生效日期:2014-4-1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3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2月27日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保障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空间。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协调职责,负责规划和用地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的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协调工作。

市和区、县民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防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和地下空间开发兼顾民防需要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权籍管理和交易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空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开展地下空间调查,调查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七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民防、房屋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分工,履行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章地下空间规划 第八条本市地下空间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 本市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应当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民防工程、应急防灾设施,并兼顾城市运行最优化的需要。 第九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总体布局、重点建设范围、竖向分层划分、不同层次的宜建项目、同一层次不同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开发步骤、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中心城分区规划、郊区区县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应当符合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第十条编制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地下交通设施之间、地下交通设施与相邻地下公共活动场所之间互连互通的要求。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应当对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开发深度、建筑量控制要求、使用性质、出入口位置和连通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其他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参照重点地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各类专项规划,由市有关专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经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强调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借室外景观扩大视野。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开敞空间;借景;室内外一体化; 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辉煌成就,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结晶,也是华夏子孙创造历史的见证。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建筑也有自身的缺点,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今天摆在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营造空间的过程,建筑过于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过于封闭则太阴暗、潮湿。只有正确处理了阴阳关系,将开场、封闭空间灵活的运用于建筑中才能取得良好的空间效应。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不管是皇家园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运用尺度大小、光影变化取得空间的手法经常使用,而其中一些借景、对景、框景的处理更为空间变化增色不少。 一、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即建筑要与周围的风景、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的共生而不是突兀的状态,最好还能把园林中的景色自然的引入到房间中,使整个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巧于借因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所谓“借”,既是借景[1]。巧妙运用借景手法,突破园林局限,园外之景借为我用,扩大视野,丰富景色。即所谓的“盈尺之地,俨然大地,”。使人入内,环顾四周觉得心旷神怡,妙不可言,意味无穷。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永从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巧与借因” [2]。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西望、倚虹亭,三面临空,偱而遥望。池对岸老榆傍岸,垂杨拂水。其间一洞,依稀隐现,这就是“别有洞天亭”亭后云霄中北寺塔耸立其中;例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入园见塔”“涉门成趣”景观,是远借的佳例。 (二)运用建筑划分、组合空间 运用建筑划分和组合空间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交叉使用各种手法,使园景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增加景观层次和深度。为使建筑空间与园景不完全隔绝,还通常采用落地长窗或四面厅形制,使室内外空间贯通。例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面水轩均等。 二、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加强了室内外空间沟通,进一步把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框景”这一造园手法。所谓“框景”就是利用室内的门窗洞口作为模拟的景框,将室外的自然景色也纳入其中,从而使门窗洞口成为一幅图画。这时窗子不仅以其自身别致优美的造型成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且使室外自然景观成为室内别有生趣的一幅装饰画。 三、现代建筑中如何古为今用营造开敞空间 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首先要求建筑物的外围护体在技术上具有通透处理的可能性,这不仅需要与建筑师的协作配合,还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现代化设计手法来达到扩大室内空间的效果。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 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 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 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 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 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 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 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 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 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 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 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 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分为牛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牛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 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 合防灾规划。 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

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整合

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整合 摘要:都市农业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兴盛的今天,我国的都市农业活动实践仍然停留在发展城郊农业上,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都市农业受到重重约束。本文试图从城市开敞空间的角度研究都市农业存在的可能性,为我国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的整合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都市农业,城市空间,开敞空间,整合 Abstract:While urban agriculture is popular in the world now, the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remains in developing sub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urban space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a variety of obstacles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possibilities for urba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crea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urban open space.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Urban Space; Open Space; Integration 1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都市农业在欧美各国城市中日益兴起,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在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都在探索如何将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城市管理者也逐渐认可都市农业,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范畴。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引入将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从城市开敞空间的角度研究都市农业存在的可能性,以期为我国都市农业融入城市开敞空间提供参考和借鉴。 2都市农业概念及类型 2.1都市农业概念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专家穆杰特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位于城镇内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2007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以合肥天鹅湖为例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 ——以合肥市天鹅湖为例 姓名:刘赛 班级:09城市规划2班 学号:09202020211 指导老师:冀凤全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 ——以合肥市天鹅湖为例摘要: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开放空间显得特别稀有而珍贵。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以及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从谈到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性和功能性,接着以天鹅湖为例,思考了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最后总结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打造相当重要,并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绿色开敞空间、生态性、功能性、要素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定义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主要是由城市绿地和专有绿地组成,包括郊野森林公园、市政公园、农田、菜地、果园等。美国规划界认为,“所谓的绿色开敞空间指的是城市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是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保留下来的土地”。强调的是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日本规划界认为“绿色开敞空间指的是城市的道路、河川、运河等供公众使用的建设场地以外的,没有被建筑物覆盖的空间”。强调的是城市的空地率,即未被建筑物覆盖的绿色空间。 二.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以物质实体为主的生态系统,工作、生活、交通、休息是城市的四大功能。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城市内的自然绿色开敞空间起着保护自然过程和控制增长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扩张。其次,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绿色开敞空间,能给人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感觉。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因而,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缓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再者,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的休闲娱乐场所,回归大自然,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性和功能性 1.生态性 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 命力的部分,它能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自然环 境容量,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避免西方因城 市环境恶劣而呈现的城市集中化——郊区化——逆城市 化的城市化道路。合肥市建设环城绿地,据测算,每天 能产生氧气30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20吨,明 显改善了合肥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 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水土、注水调洪; 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分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尘减尘;消除噪音等。 2.功能性 (1).保护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