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不妥处望批评指正。我的信条是:讲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欢人云亦云。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大容易说清楚。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强调色调。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首先,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而水中两条纯白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

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

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手。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条阿娜多姿的松枝。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天色渐晚,祖孙二人收拾鱼具准备返航。画家重点刻画老人面部——沉稳中隐着一丝紧张。爱孙从背后探过头来,忐忐的、是新手。背景丛林做虚的处理;而近处的水面,通过色彩变化和笔触的运用,很好地表现出水的质感。从整个色调看,似与上一幅有些雷同,而我们绝无雷同之感。为什么?归根到底,是画家的水平起作用。那些用颜色画素描的水彩画,从本质讲,都是雷同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色彩。而色彩高手,绝不会与“雷同”联姻。

我之所以介绍水彩画先于介绍油画,是因为色彩对于水彩画极其重要,是“命根子”。我们重点学习好的油画的素描,重点学习好的水彩画的色彩。当然,好的油画,色彩也是好的。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当然也错不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

是山区、是傍晚。

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是色彩告诉我们的。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一层层变化过去。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羊群懒懒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山区好美呀!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

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背景树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变化,使它很惹眼。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是次要的。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让你身临其境。伐斯特(1825-1899)(英国)

英国不愧是水彩画的故乡,水彩画的味道就是足!

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我们平日可以从色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画中三棵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我们先看前面一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彼此之间的空间。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化。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中间偏左,那一片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看来已经小有收获——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忙碌了半天,需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请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但从绘画讲,素描的

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出”客观物体。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同一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好。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同一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这是一幅难得的佳作。多用点笔墨,值!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溪水画得最好:浅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妙极!

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这都是画

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是那几只花鸭子。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天闷、很静、有人捕鱼……。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别烦,还要说色彩。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太阳在左前侧。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芦苇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哇!刚弄明白,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感。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

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

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这是对画家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

怀特(1828-1912)(英国)

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你可能不敢相信吧?

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就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山前一组房屋是画面中心。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再细看,右侧,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狗。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这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亨特(1830-1896)(英国)

饮马溪水边。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口渴。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远处,是炊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手。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成功。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假如这些东西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

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太闷热了,我们欣赏下一幅吧。

瓦伦(1834-1909)(英国)

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六月初。

我年青的时候随学校到郊区的人民公社拔过麦子。这个时候最怕下雨:大家正干得欢,响晴薄日的天,突然凉风四起,头顶上方乌云滚滚,顿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紧接着,黄豆般大的雨点直砸下来。人们奔跑着、呼叫着,和着风声、雷声、雨声、鸡鸣犬吠声、骡马嘶鸣声、小儿啼哭声、高音喇叭声……,合奏出一首《乡间麦收曲》!

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太阳在左上方。密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

林中徘徊。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watercolour ,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se White 的Gouache 吗?什么叫好画?这就是好画。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

我们再看右侧。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我在《水彩画技法初探》中介绍的第一幅水彩画就是这位画家的作品。现在我把那段讲评抄录在这里:“这张原作我欣赏过。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我当时一惊:这明明是水粉画,怎么叫水彩画呢?该画用的材料是水彩和水粉。作者除人脸之外,对衣服、墙壁、镜框、窗棱、沙发的垫布,以及猫,都精雕细刻。但画面很整,绝无零乱之感。”

这一幅仍是精雕细刻。描画的是阿拉伯人。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这幅要多说几句了。

是室内,人物和环境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画家的画法:总的说,是用透明水彩做画,必要的时候加白粉。我们看背景的门、木板墙、左侧的箱子、右侧的碗柜、碗柜上方的格字布等,都是透明水彩画就的。但碗柜上的几个碟子的亮部是加了白粉的,其色彩是泛蓝、或泛黄。中间吊锅四周的青烟,也是用了些白粉的,烟的感觉出来了。再看人物亮部(光线是从右侧窗户射进来的),先看左侧。老太太的头巾的亮部、女人的脸和衬衣的亮部、男孩脸及小狗的亮部,都用了白粉。右侧,人脸、狗、肩上搭的那块布,亮部都有白粉。用透明水彩做画时,加白是很扎眼的,要用得恰到好处。

上面那幅的画法与此幅基本相同。

特那(1775-1851)(英国)

我感觉这位画家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仿佛他笔下的一切都有灵性。基本功扎实,视角独特,画面精到。这类画家是我所最赞赏的。

我们透过桥洞,可见远处正在建一座新桥,钢筋混凝土的,建成后取代这座古桥。而这座古桥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做为古迹保存下来。我们先看天空和水面:透明水彩,一层

层压出来的。再仔仔仔细细观察这座古桥:是砖头砌就的,方法和我们的古桥差不多。画家对它精雕细刻,素描、色彩均见功夫,这都不必多说了。请从右向左慢慢地观察这座古桥——我的意思是说,画家特别注意“拉大”桥的远近的虚实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有意思做的,是极微妙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个虚实变化没有、或不够、或做得不好,整幅画将“功亏一篑”!

整幅画都是用的透明水彩。

特那(1775-1851)(英国)

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汪水,和水中那光滑的大石头。从画面上我推断,这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画家,又是一位老实而实在的人。中间那从石头缝中“挤出的”大树,层次感很好。请注意右侧垮桥后面的背景、左侧岸上的房屋、还有整个天空,这一切均用冷色,一下子与前面的树、桥、水、石头等拉开了远近距离。画出一幅好画,有时也需要一点天赋哇!

特那(1775-1851)(英国)

居民区后的大教堂、大教堂后的多云的天空……,一层

层,虚实有度,章法不乱。教堂的尖塔顶是画面真正的看点。史密斯(1853-1946)(英国)

看来这是一位“家庭画家”,专门以温馨的家庭生活为题材。我们看,妇女的头是最高点,往右下是小女孩,再往右下是椅子、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椅旁的雨伞;再向左看,蹲着的一条狗;所有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哈哈!怎么搞的?我居然讲起了构图。其实,讲构图,说得直率一点,是说给喜欢画而不会画画的“美术爱好者”的。给美术爱好者朋友们讲画,把讲构图做为切入点是个好办法。而画画的人,从构思到整个绘画过程中,是不会“单纯地”去考虑构图的。也就是说,画家决定画一幅画,肯定是有了想法之后,为了最后的画面能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而去考虑画面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虚化什么、删除什么等等。而做这一切,全凭画家的“感觉”、“灵感”、“悟性”,再以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去做画。构图是从属的,或者说,构图乃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后“自然产生的”。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以该画为例:

该画用透明水彩画的。普通农家。要出远门,妈妈为女儿整理衣帽。小女儿很顺从,可知这个地方她很想去。看那条大狗的眼神,似恋恋不舍(因为不会带它去。它的“本

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到哪去?看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是去姥姥家送苹果吧?多么寻常的事情!多么熟悉的生活!然而却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非常耐看,这就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及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里确实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的。为了烘托家庭的生活气氛,那半掩的门、门旁的椅子和椅子旁的罐子、门框右上方挂着的小铁桶、画面右上方窗台上的花盆、花盆上方的精雕细刻的大编织篮……,还有蹲着的那条大狗。这一切,都是“安排”的。试想,真实生活中有这样巧合吗?比如那条大狗,此刻不一定在这里。既使在这里,也不一定是这个位置和姿势。但是,画家就以这样的位置和姿势把大狗“安排”在这里,而我们却感觉很舒服,因为它附和“艺术的真实”。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幅绘画创作比做一台戏,画家则在其中充当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对!不过,这台戏要由画家一个人用手中的画笔独立去完成。画家好辛苦哇!有人说,画画是一件轻松愉快而开心的事。哼!那除非你是画着玩。要想认真地画出一幅好画,“艰辛”两个字将始终伴随着你。只有当你画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画之后,一个人独自审视你刚刚完成的作品时,你才会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想凭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来,总要付出百倍的艰辛。难怪某些真正的大画家总不大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走自己这条路。抬眼看一看现实吧!想成为“著

名画家”,想捞取实惠,如果你不去骗、吹,不学会拉关系、跑门路,而只凭真本事,很难!上述这段话,我的本意是想粗线条地勾勒一下画家创作一幅画的全过程。如说得不准确,请批评。

史密斯(1853-1946)(英国)

这幅画也是用透明水彩画的。掉在地下的是帽子吧?女主人此刻正陷入沉思之中,而一旁的女儿正兴致勃勃地吹着肥皂泡,她不可能关注妈妈此时在想什么。年龄的差距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差异呀!

分析一下技术:画面左侧那扇木板门,别头儿是铁的。别头儿的上方,及别头儿的右下方的门框,这两处泛紫色部分是表示木门的反光。我分析是用透明水彩先画出紫色,再画深紫红色,从而“挤出”木门的反光,并用笔触强调一下木板的质感。再看画面右侧那扇开着的木板门,靠门框那侧,由于门外光线和地面反光的作用,这扇木板门的素描和色彩变化很丰富:由上至下的变化是由冷至暖——紫、粉红、土黄。然后,再用笔触做出一些质感。这两处画得很逼真、很成功,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精到、更耐看。分析该画时,如没有注意到这两点,那就是还没有吃透画家的“心思”。

哈斯提尼(1835-1900)(美国)

眼前这座雪山,感觉像含在嘴里的冰棍一样——凉凉的、甜甜的,画得真好!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首先是两块颜色起作用——冷灰色的天空和蓝紫色的山的背影(注意:山的背影的这块蓝紫色是整幅画面的“关键色”。画家有意将这块颜色强调得更蓝一些、更纯一些),这两块颜色“夹出了”中间的山的亮部。而山的亮部正是画家在此画中真正精雕细刻的地方。请细看(尤其是左侧山峰的亮部),画家通过素描和色彩变化的手段,尽量“逼真地”再现了它。山上的积雪,同样精雕细刻。因此,我们的视线很自然地集中在山峰上。是春天,积雪慢慢融化,汇成小溪。我们看画面右下方的溪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哗啦啦流下山去,撞击着山石,叮咚作响,映衬着那苍翠的松柏、烂漫的春花,编织着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的景致呀!

可耐特(1839-1924)(美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溜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我隐隐约约记得这好象是楚国宋玉的句子。有感而发,抄在这里)。

这里确是秋天,景象很附和上面的句子。后面的树丛和杂草衬托人物,使人物很突出。树丛和水中的水草的色

彩变化丰富。人物两手臂的上边缘,那两条淡紫色的天光恰到好处。水面远近的色彩变化也很好。我们从画面上似乎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空气、听到了那瑟瑟秋风声。难怪宋玉大夫见秋而悲呀!

托马斯·牟兰(1837-1926)(美国)

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气候瞬息万变,使我们产生了恐怖感。近处这几块石头和那根枯树干画得妙!它与云层后的太阳是本画两个看点。

朗雷(1852-1922)(英国)

哇!是室内,肯定有天窗,光线从斜上方照下来。

奶奶、妈妈深情地看着小宝贝。那位小男孩抱紧大碗,吃得好香甜哪!我们先一件件看看这一屋子的东西吧:墙上的木壁柜、靠墙摆放的长桌、桌子上摆放的绿玻璃瓶子和油灯的玻璃灯罩、左首木架上搭着的薄被、木圆桌上的书、剪刀、针线笸箩、近处椅子上的衣物、右首地下的陶罐、木地板、地板上的一块破地毯……;这一切,我们会感觉到是“一件件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这里没有所谓什么画家“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位画家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已经通过画面“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具体的家庭。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家

庭的温暖,体检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也就是这位画家决定画这幅画时的全部感悟。

提醒一句,该画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有哪位老兄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很到家了,请他来看一看这幅画,煞一煞锐气有好处。

朗雷(1852-1922)(英国)

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朗雷(1852-1922)(英国)

饱经风霜的、操劳了一生的、伟大、慈祥而可亲的老母亲万岁!

拉森(1853-1919)(瑞典)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彩大家。我们这里介绍他四张作品。这是第一张。画得很轻松。人物画的好:可能刚才正在织毛活,邮差送来一封信,急急忙忙拆开看信,毛活暂时放下,线球滚落地下也顾不上了。箱、椅也画得好。地毯和墙布好象随便抹一抹,效果也不错。薄窗帘和茶几上的钩织品画得逼真。当然,最精彩的是窗台上的几盆花,有一盆是朱顶红吧。噢!茶几上还有一本硬皮书,看来她的丈夫外出久久未归,这封信肯定是它丈夫寄来的。从女主人的表情看,

有好消息。假如你正出门在外,看过此画,你不想自己的家吗?——真有瞧头的好画呀!

拉森(1853-1919)(瑞典)

这一幅的水味还是蛮足的。画家很有意思,他的主要着眼点不是那位老婆婆,也不是后面的房屋,而是处于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他把它们画得极精彩、极逼真:重点画南瓜和南瓜秧,而其间的杂草则做虚的处理。请看那南瓜和南瓜叶子,色彩变化丰富,素描上的虚实处理得当,有空间感,很真实地“铺在那里”。再看近处的南瓜叶(画面最下端),画家诚心把它画得很虚,色彩也不鲜亮,这样一来,我们的眼睛就“无可奈何地”与画家一起“聚焦”在中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上了——好“狡猾”的画家呀!真实中的南瓜和南瓜秧并没有这般耐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拉森(1853-1919)(瑞典)

这是我见到的画得最潇洒的一幅水彩画,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第一,取材。我认为,画家决定画一个东西,说明

他已经有了想法和感悟。画家凭借自己的绘画基本功,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美传达给观者,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如此而已。现在流行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画画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自己的东西”不是指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有了想法和感悟,并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再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他发现的美传达给观者,那又是什么呢?另一说法是,画画是为了“渲泻”。我的一位老师对此说极鄙视,他说,画画居然是为了“渲泻”。什么叫“渲泻”?跑肚拉稀是“渲泻”。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此画取材没有惊人处:一位窈窕淑女,在自家园内,小事劳动后,斜卧石墙旁小憩。可画家偏从这寻常景象中看到、并感悟到了……和谐安定的生活、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年青、活泼又可爱的姑娘……,一句话——美!

第二,素描。这回先说素描。先排列一下虚实:最实的是水壶,往下依次为,石头墙、少女、两棵小树、前景的杂草。画家的这个虚实处理是独具匠心的。前景的杂草做虚的处理,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睛最终“聚焦”在人物身上;水壶和石头墙比人物略实些,是为了先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这是一个方面);两棵小树比石头墙虚得多,是因为从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讲,石头墙的作用更大。少女的虚处理,一是因为她客观上处于阴影中,而更重要的是,有比

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 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尽管词本身开始就是这种风格的,然而,这种演化已经表明了时代背景中在奢靡风气上的更深发展。而国主的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体会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反映了社会中在重文的主流之中还有点尚武的风气。而到了后主李煜,其词作在文学上的成就接近十国的巅峰,然而其内容却是胭脂歌舞。当满天下的文采喜好都堆积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时,这时代注定了被灭亡的命运。 重点要谈的是宋朝时期。北宋时期盛行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婉约派的特质可以说继承且发展了五代十国时的词风。前宋是尤其真宗年间,其词风一如中唐时期的平静,有山水之情的诉说,闺怨的描述,甚至出现了对边疆景色描写以及思乡之情的诉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宽广的意味。这反映了整个朝代积极向上,深有盛唐的气息,如反映了范仲淹、寇准等词人的心怀壮志自信豪迈且心静的情操。于此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也在民间集市大放异彩。其代表的词风在文学成就上更甚南唐。其脂粉味为历史词作之最。这些都说明北宋文化的极度发展,盛世繁荣。同时,社会弥漫的这种词风也在暗示这个民族步入重文轻武的时期。南唐的危机也许会在日后再现。不同的是,北宋并行着豪放派的词风。并且出现不少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名家对婉约派中低俗的批评,王安石甚至批评宰相晏殊的词作,这说明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对国家和文化的风气有深刻认识,。当两种词风同时绽放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到了盛世,与南唐相比,这种文学代表的朝代气息不同,一个是在沉迷中灭亡,一个是在开放与自信中洒脱。而历史也已公认,真宗时期是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盛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其中又反映了柳永风流多情,王安石锐利坚强,苏轼自信豁达,欧阳修平静淡薄的心志…… 靖康之难后,豪放派的词作逐渐占上风,像李清照的对故事故人的怀念又带着“做鬼亦英雄”的气魄,更别提岳飞辛弃疾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了。这种词风又反映了北宋的落败即便是丢失半壁江山却实力犹存的状况,不像南唐李后主只能写出悔恨之意,反映的是南唐气数已尽的地步。对于李清照的词风,从前期欢快无忧到后来诉说对故国的思念,婉约到后来的豪放,作为封建时期最有名的才女,展现给世人及历史的李清照是一个思想先进,文采卓绝的女性。而岳飞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是体现大丈夫当在国难当头之

《水彩画的欣赏与实践》

《水彩画的欣赏与实践》 课程学习指导 石增琇 1、课程背景介绍 水彩画,源自西方,成熟于英国,传播在欧洲。十六世纪以来,一些描绘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在英国广为流传。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出于对喧嚣的城市文明的反感,歌颂大自然、赞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水彩画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画家也都在创作草图和绘画中广泛地使用水彩。十九世纪末,水彩画对印象派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后直至二十世纪的许多绘画流派的大师们,也都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水彩画作品。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美洲、亚洲举办的水彩画大型展览层出不穷。 水彩在中国一经传入便很快的被国人所接受和欢迎。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少儿习画,还是专业培训;无论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美术院校,水彩画教育蔚然成风。经历了几代画家们的努力、探索,创造出绚丽的中国水彩画艺术,贯通古今,融会西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水彩艺术家们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在歌颂着祖国的伟大,山川的秀丽;歌颂着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光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水彩画重新崛起。特别是最近十年,随着全国美展和全国性水彩画的大型展览的举办,水彩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与繁荣,同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并驾齐驱。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以广东美院等十五个艺术院校合编的《水彩》为基础,结合我自己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进行了编撰。今后还要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不断的改进、充实、提高教材的质量,使教材更加完善。 2、课程内容介绍 本课程主要从六个章节,详细地介绍水彩艺术的发展历史、主要技法、训练方法及要点和国内外水彩画家的作品赏析,从宏观到具体技巧;从欣赏到亲自动手,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指导。基本内容包括:概论部分介绍了水彩画的特点及表现语言、水彩画发展简史及水彩画在绘画训练中的作用与地位。色彩基础知识部分讲解了色彩学原理和在绘画中的应用。水彩画的材料与技法部分介绍了水彩画的工具与材料、水彩画的技法在水彩画中的基本应用知识。水彩画写生的方法与步骤部分较为详细的讲授了水彩静物、风景、人物、半身、全身像以及人体的写生方法与步骤。水彩画创作部分讨论了有关水彩画创作的相关问题。在水彩画欣赏的章节中,对国内外及天津的水彩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做了简介。

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五言古诗赏析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宋词精选《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阅读

宋词精选《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阅读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 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释 蓑:衣服。 笠:帽子。 译文 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 鸿明灭。 简析 告别了喧器的红尘、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束缚,醉醒醒醉,一任神行,词人成了一名快活的渔父,不过他志不在鱼,所向往的是浪迹江湖、独钓江天和自由生活。 赏析 绍兴二年,朝廷“访求山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 被召,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 狱等官职。后又被劾,罪名是“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宋 史·朱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所 以止仕。陆游说他“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周密《澄怀录》)他自己也有词《好事近》记道:“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 形象。 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 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这实际上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 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 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 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 时现。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 鱼肥”,渔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很多画家、文人讴歌之。唐人张 志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湖春晓”,即其中一景: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 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山水风物词。仅仅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留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 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 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洗尽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南海西头”时,“无酒 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 种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不妥处望批评指正。我的信条是:讲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欢人云亦云。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大容易说清楚。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强调色调。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首先,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而水中两条纯白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

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欣赏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1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2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3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4 小学生水彩画作品5 《给你提个醒》 一、复习巩固平面广告组成的三要素:图案、文字、色彩,在上节课的平面广告设计学习的基础上,比较立体广告和平面广告制作的区别,感受立体广告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给人的一种立体视觉的效果。并学会运用各种色卡纸,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的警示广告的基座,用美术字体设计警示语,然后再通过绘画、剪贴方式,对整个立体剪贴作品作装饰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新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100%学生能了解什么是广告,能通过网络了解广告的基本常识。90%学生能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来设计一幅由主题意义的广告设计。90%学生在学会平面广告设计的基础上,能设计一个立体广告。80%学生能学会运用各种色卡纸,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的警示广告的基座,用

美术字体设计警示语,然后再通过绘画、剪贴方式,对整个立体剪贴作品作装饰完成作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警示语的作用,运用手绘pop字体设计一条警示语。 了解立体构成的纸造型结构,会用折、剪、贴的制作方法,设计一个立体构成的卡座。 了解立体小招贴的构成,会用剪贴方法设计制作一个立体小招贴。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情境照片”,回忆手绘pop字体的绘制方法,写一条“警示语”,引出课题。 通过拆一拆、看一看、交流演示,了解平面卡纸变成立体构成的原理及。 欣赏范作,了解立体招贴的构成,尝试制作“给你提个醒”立体小招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感受实用美术的设计乐趣,并在制作中,体会动手制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 “警示语”的引入,并能用手绘pop字体书写。 立体小招贴的构成的了解及设计制作。 五、教学难点: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 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 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 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许多。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歪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歪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歪,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作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漂亮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画面 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水彩画教案

水彩画教案 一、课题:水彩画 二、适用学段:高中美术《绘画》第二单元 三、课的类型:欣赏·评述 四、课时:2课时 五、设计思路:用水彩画图片欣赏切入,让学生从认识水彩画到了解水彩画然后自己动手画水彩画来学习水彩画。 六、教学资源: 1、教具准备:课本、相关图片和资料的ppt、自己画的水彩画。 2、学具准备:课本。 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史,水彩画的演变以及代表画家。 2、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特点; 3、通过对比能发现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水彩画分类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讨论的过程,实现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转换; 2、对水彩画中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的程序分步学习和对风景画过程的视频观看实现学生对水彩画一般技法的接受和理解; 3、结合关于水彩画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练习,主动获得和水彩画有关的知识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能力。 1、通过对西方水彩画系的学习,在个人情感上同步获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融合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艺术观念; 2、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和时代性的体现,促进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萌发,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盈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意识、多元状态,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八、核心目标: 通过水彩画是一种轻便、使用广泛,艺术性很强的画种,同时又是研究色彩较为理想的画种之一。因此,常被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色彩景物和色彩风景等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水彩画的基础技法,而且训练学生以色彩塑造形体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 九、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史,水彩画的演变以及代表画家,水彩画的特点。(2)、在水彩画的教学中,应看重使学生尽快掌握水彩画的特性和基本技法,充分了解水彩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3)、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欣赏水平。 2、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清楚的认识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史,水彩画的演变以及代表画家,水彩画的特点。 十、教学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采用作品欣赏法、讲授法、视频示范法、

精选的诗词名句鉴赏大全

精选的诗词名句鉴赏大全 1、心绪逢摇落,秋声一可闻。——苏延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3、不管烟波下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 4、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秦嘉 5、人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鸥自相亲。——刘著 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汀子弟满天山。——杨昌浚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10、山围故国周遭地。潮打空城寂莫回。——刘禹锡 11、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 12、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吴承恩 1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1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蜒立上头。——杨万里 15、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秦观 16、一去紫台连朔,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 18、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魏子安 19、五狱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李白 20、才如江海命如丝。——苏曼殊 21、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22、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 2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 24、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曹雪芹 25、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丘逢甲 26、十载青山几战尘,还家何处访情亲。——严粲 27、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陆游 28、人生有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 2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0、大雪满弓刀。——卢纶 31、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行。——杜甫 32、一年好景群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拭 33、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间故乡。——金诚 34、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诗赏析-精选唐诗的优秀诗歌六首

精选唐诗的优秀诗歌六首 '唐诗三百首这部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署名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选本,作为诗歌启蒙必备读物,说它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委实是一点都不夸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唐诗三百首的六首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相关文章: 1. 2.

水彩画知识

水彩画基础知识 水彩画是广为普及的一个画种,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出自德国画家丢勒之手,但成为独立画种并兴盛、发展是在英国,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水彩画同其他画种一样,因为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有其特长,也有其局限,从而形成了能够独立存有的艺术特点。 (一)工具性能 学习水彩画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水彩的工具性能,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与使用它。 1、水彩颜料 水彩颜料色粒很细,与水溶解可显示其晶莹透明;把它一层层涂在白纸上,犹如透明的玻璃纸迭落之效果。水彩浅色不能覆盖底色,不象油画、水粉画颜料有较强的覆盖力。 水彩颜料的群青、赭石、士红等色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巧妙使用可产生新颖的效果。 2、画纸 水彩画用纸比较讲究,它对一幅画的效果影响很大,同样的技巧在不同的画纸上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理想的水彩画纸,纸面白净,质地坚实,吸水性适度,着公后纸面比较来整,纸纹的粗细根据表

现的需要和个人习惯选择。不要以为初学不管什么纸都能够作水彩练习,太薄的纸着色后高低不平,水色淤积,影响运笔;吸水太快的纸(如过滤纸),水色不易渗化,难以达到表现意图;太光滑的纸水色不易附着纸面,都不适合画水彩之用。应熟悉自己使用的画纸性能物点,善于巧妙地掌握它。 3、画笔 水彩画笔需有一定弹性和含水水平,油画笔太硬且含不住水分,不宜用来画水彩(但有时能够用来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狼毫水彩笔、扁头水粉笔、国画白云笔、山水笔等都可用来画水彩。准备一支大号的涂大色块用,具体塑造与细节描绘有两三支中、小画笔即可。 (二)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因工具材料的特性、技法与其他画种不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把水彩画比如轻音乐或抒情诗般的轻柔,是比较确切的。一幅好的水彩画除去内容与感受情的表达深刻之外,给人的感觉是湿润流畅、晶莹透明、轻松活泼,此种感觉就是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之特点是与其他画种相比来说,油画的覆盖、厚涂形成厚重的特点,水彩颜料透明,又以薄涂保持其透明性,画面则有清沏透明之感受。用水调色,发挥水分的作用,灵活自然、滋润流畅、淋漓痛快、韵味无尽。 水彩画的基本技法 1、干画法和湿画法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欣赏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1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2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3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4 小学六年级水彩画绘画作品5 小学美术复习资料 京剧脸谱谱式色彩 谱式分类是从脸谱的构图上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 谱色分类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 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油白脸多为刚愎自用的狂妄武夫。 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 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 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 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 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 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艺术夸张手法写实与象征。 脸谱分类净角与丑角。 净角脸谱谱式有整脸、三块瓦脸、歪脸等。 丑角脸谱谱式有腰子脸、枣核脸等。 脸谱的艺术价值戏曲脸谱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是一种特有的化妆艺术,同是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拓印也称“拓石”,也指现在的“碑帖”。所谓的拓印就是把

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

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 【篇一】小学生宋词精选及赏析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

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1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2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3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4 小学美术水彩画作品5 小学美术第三册教材知识点归纳 一、我和昆虫 1、认知——初步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特征。 2、技能——通过观察,学会表现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进行情节绘画。 3、情意——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欣赏相结合,可以通过观察、回忆、欣赏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更主动地表现有情趣的情节绘画。 二、奇妙的爬行 1、认知——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 2、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 教学建议:如果环境资源允许,建议在室外观察;如果环境资源不允许,可以在小局域内营造情景,便于学生观察,才能创造出富有情趣的画面。 三、漂亮的小钟表 1、认知——了解钟表文化与造型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2、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情意——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会变的小手套 1、认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大胆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变形创造出新形象。 2、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3、情意——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热爱生活。 教学建议:为了造型的丰富,教师可以在平时就协助同学积攒下废弃的旧手套。如果是正在使用的手套,建议不要剪坏,只用针线连缀或粘贴即可。 五、小花饰 1、认知——通过对小花饰用途的分析,制作方法的学习,了解小花饰的装饰功能。

宋词名篇欣赏

一、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敌他晚(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风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于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犹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九、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小学美术水彩画教案

小学美术水彩画教案 篇一:水彩画清新明丽的教案(1) 水彩画教案 一、课题:水彩画 五、设计思路:用水彩画图片欣赏切入,让学生从认识水彩画到了解水彩画然后自己动手画水彩画来学习水彩画。 六、教学资源: 1、教具准备:课本、相关图片和资料的ppt、自己画的水彩画。 2、学具准备:课本。 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史,水彩画的演变以及代表画家。 2、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特点; 3、通过对比能发现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水彩画分类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讨论的过程,实现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转换; 2、对水彩画中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的程序分步学习和对风景画过程的视频观看实现学生对水彩画一般技法的接受和理解;

3、结合关于水彩画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练习,主动获得和水彩画有关的知识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能力。 1、通过对西方水彩画系的学习,在个人情感上同步获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融合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艺术观念; 2、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和时代性的体现,促进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萌发,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盈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意识、多元状态,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八、核心目标: 通过水彩画是一种轻便、使用广泛,艺术性很强的画种,同时又是研究色彩较为理想的画种之一。因此,常被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色彩景物和色彩风景等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水彩画的基础技法,而且训练学生以色彩塑造形体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 九、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史,水彩画的演变以及代表画家,水彩画的特点。(2)、在水彩画的教学中,应看重使学生尽快掌握水彩画的特性和基本技法,充分了解水彩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3)、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欣赏水平。 2、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清楚的认识水彩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