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婉约派以李清照、晏殊、柳永、李煜等人为代表,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婉约派词是十分为人所熟悉的,李清照作为最为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声声慢》《如梦令》更是婉约派词的重要之作,不但反映了宋朝的大好风光,也反映了宋朝末年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的痛苦哀伤。词人通过对社会环境、自己内心的描写,将宋代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栩栩如生。

花间派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

品。除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之外,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温庭筠是花间派词人中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的代表作有《南歌子》、《更漏子》、《梦江南》等。花间词人里的韦庄,向来和温庭筠齐名。他的词稍有内容,风格上也较温词清新明朗。如《思帝乡》、《女冠子》、《菩萨蛮》等。

(四)宋词的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五)宋词名篇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六句,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四字只不只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这种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词更加耐人寻味。同时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江城子》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苏轼对于他亡妻的悼念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

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如梦令》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六)总结

中国文学史上文体众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宋词以其自由烂漫的风貌、华丽绚烂的笔调以及对细腻情感的描写,成为了众多文学体裁中别具一格、无法替代的重要部分,至今仍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常常是人们模仿、借鉴的对象。在历史的岁月流逝中,宋词的光彩不但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损,而是不断发展创新,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人。

《中国诗词大全》考到的全部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 决赛考到的全部古诗词 2017-02-19 09:582 《中国诗词大会》还没来得及看?没关系,整理了决赛中出现的全部优美诗词,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一定让你回味无穷!赶紧收藏学习吧!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现代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莫从子厚返文王,风物长宜放眼量。 踏遍青山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集句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 个人追逐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示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张祜《集灵台?其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唐刘禹锡《蜀先主庙》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赏析 教学课时:32 适用专业:文、理、工科学生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人生百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读懂古代诗词,也即是了解一门以历史文化为根柢,以人生体验为精髓的生命科学。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审美熏陶,学会审美操作,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使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相结合,达到生活的审美境界。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要求了解什么是现实人生,什么是诗化人生,亦即艺术人生。了解存在的四种形式。懂得创造、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发现世界,也要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生活,要珍惜生命,关怀生存,热爱生活。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运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做这样一个课题,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这样一种审美操作方式来超越生存,把握生命。尽量使自己不被生存所沉埋,不迷失生命,迷失美。他们以美质自珍,以贤人自比,从而超越生存,超越不幸,走出困境,进而释放自我,拯救自我,实现自我。在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了解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如兴、观、群、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等。 了解诗歌的特质,诗缘情而绮靡。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 第二章初唐诗 1、初唐四杰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昂扬开朗,启盛唐之音。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孤篇压倒全唐。 惜春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人理解的悲愤。 三立意识:立德、立功、立言。 第三章盛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诗 《山居秋暝》《竹里馆》《鸟鸣涧》《鹿柴》 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而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也的确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够涤污去浊,平息烦恼,使人忘却尘世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甘于淡泊的情怀。

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名句大全

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情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5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7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9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10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1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12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诗中花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居洛初夏作》 3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4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落梅》 5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6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起初为“僧推月下门”,后来改为“敲”字。因得“敲”字而成的一段“推敲”之说的诗坛佳话,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形象,具体的场景,描绘出一种幽深寂寥的意境。着一“敲”字,不仅让人仿佛看到夜深归来的僧人举手敲门之状,还使人似乎听到那咚咚的敲门声。以动衬静,更进一步衬托出当时寂静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据说,王安石在用“绿”字前,曾反复更换过好多个字,如“到”,“吹”等等,最后才选中了“绿”字。作者用此句主要写江南的春天,用一“绿”字,不仅表达出春风已到江南之意,还使人仿佛看到,江南春回大地,万木萌发,到处一片碧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此外,拟人化的手法,还给这春天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 宋祁有首词《玉楼春》,上片这样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首词就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为大家所熟知,这一句就好在句中用了一“闹”字。词的上片写东城风光,暖风春水,绿杨轻烟,红杏枝头,一片春意。最后用一个“闹”字,就把这盎然的春意生动的烘托出来了。用“闹”字,使人能通过词中所写之物,联想到红杏盛开,蜂蝶纷飞的景象,好象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嗡嗡声,使整首词表现出了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 “沙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张先《天仙子》中的两句。作者描绘了一个暮春之夜,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气氛。花儿虽然盛开,单在这寂静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光,也无人来欣赏其美姿了。偶尔月光破云而出,地上显现出花儿的婆娑的身影,如此美姿无人欣赏,花儿也只好自怜,在月下弄起舞来。句中用一“弄”字,就把花儿给人格化了,使人门仿佛看到月下一群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她们姿态百出,自得其乐。“花弄影”三个字,既描写花的形态,也绘出花的神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后两句。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写的是漂泊异乡的孤旅之愁。诗人身处异乡,夜宿船中,孤愁难眠。此时听到远处寺中夜半中声,更觉到阵阵孤寒。“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很妙,把钟声给人格化了,它似乎有情似的从远处来拜访这位孤寂的旅客。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的心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由于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表现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浅析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附件一: 沧州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论文封面 单位: XXXXXXXXXXX中学(公章)序号: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

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古诗词赏析指导要点

古诗词赏析指导要点 余剑英整理 大致可从以下两大方面指导: 一、古诗词的外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间、间接)议论 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 虚——实动——静人——国 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常见于律诗的中间两联) 夸张、反复、复沓、顶真、互文、设问 语言风格: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 诗词体裁: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 近体诗(格律体:律、绝、词、曲)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楚辞体:楚国屈原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代表作《离骚》,后人又称为“骚体”。(初中六册中无) 乐府体: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词类别:边塞诗、送别诗、怀人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诗词作者: 其他方面:赋比兴、用典、线索、烘托、移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二、古诗词的内涵: 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是否与中心及写作意图相悖。 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是否正确,与中心是否相反,律诗中颔联、颈联有无颠倒 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浅析宋词的_愁_境

收稿日期:2000-04-20 作者简介: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助理编辑。 2000年8月  第15卷第4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 ianyang T eachers ′Co llege A ug 12000 V o l 115N o 14  浅析宋词的“愁”境 黎文丽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宣传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在欣赏古代诗词中,不同内容的诗词各有其表现的境界与美感。宋词中 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本文认为词里有两种境界最能体现“愁”的美感。 关键词: 词; 哀愁; 闲愁; 美感 中图分类号:I 20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91(2000)04-0041-03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要表现它,就要将它“物化”。如秦观所作《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搬上船,使愁有了重量,可以用船载。可是愁重舟轻,无法承载。词人们把愁化虚为实,使之形象化,把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尽情渲泄,大大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体会词的境界与美感。 一表现“哀愁”的词章 这类词所体现出来的愁苦与社会、与国家的存亡有着一定关联。一些词人人生突遭变故,受尽磨难,身历国破家亡之痛,他们用笔记下往日的美好,并对严酷现实进行回忆、反思;还有一些词人心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其悲愤和苦楚表现在笔下,就形成了具有悲壮忧愤风格的哀愁词章。 南唐后主李煜是极善于表达哀愁的词人。他曾经是万乘之尊,却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其身世的浮沉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他的《虞美人》很具代表性。美好的春花秋月,引起他对往事的多少 回忆,而“一旦归为臣虏”(《破阵子》 ),便由至高无上的君主位置上跌落下来,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与故宫人书》)的生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写出了他那无尽的感慨。想想那“雕栏玉 砌”还都在吧,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真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结尾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令人叹服。这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还擅用以梦写醒、以乐写愁。如《浪淘沙》中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菩萨蛮》里“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都刻画了梦境中重温欢乐的微妙心情。然而梦醒之后,往事已成空,更是愁上加愁。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会给醒后的他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现实逼着他追思是怎样亡国的。 徽宗皇帝赵佶《宴山亭》也写尽了无限哀愁。“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借咏杏花,暗含对自身遭际的沉痛哀诉。回望长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梦中几度寻安慰,但近来连梦也没有。在且问且叹之中表露出由失望渐入绝望的心境。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多听。 ? 14?

唐诗宋词300首

必背古诗词100首 古代童谣(1) (1)一去二三里(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汉乐府(2) (28)江南(情趣)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84)长歌行(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国(1)(85)七步诗(咏物抒情)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北朝民歌(1)(17)敕勒歌(景)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代(56) 1、李白(5)静夜思(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赠汪伦(送别/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望庐山瀑布(山水/景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5)古朗月行(景)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47)望天门山(山水/景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0)独坐敬亭山(山水/景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54)早发白帝城(山水/景色)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友情)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文]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

唐宋诗词意象浅析

唐宋诗词意象的研究 高二(11)张丹妮 指导老师:许深湘(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与同学朋友相处,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读书。在几乎把读书等同于读教科书的环境里,大家的内心依旧保留着渴求的空间,并普遍表现出接纳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许多人对唐诗宋词具有一种出自民族文化血脉的天然的亲近感,但这掩饰不了他们走近诗词时所感到的陌生与困惑。如何使他们走近那已成为过去而又永远鲜活的经典,触摸那已降下帷幕而仍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了解那位有亲近感,却因相隔久远而略显生分的相知故交呢? 就初涉此道的中学生而言,了解古典诗词意象可提供一条明晰的理解诗情词意的途径。 二、研究进程 1、收集资料(4周); 2、研究撰文(5周); 3、交流定稿(2周)。 三、研究成果 (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万千事物,由诗人词家的精心筛选而成为抒情主体的观照对象,经过作者情感与意识的加工并呈现在诗意的语录中,使之成为诗词作品中个性鲜明、面目各异的意象。 我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系统十分丰富,但又相对稳定,某些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约五万首唐诗中,“月”出现了一万一千余次;宋词中也有许多常见的意象,据检索,《全宋词》中“梅”出现的次数为二千九百五十三次,还可列出一些其它常见意象的统计数字。作为情感符号的意象,具有主观象喻、递相沿袭、多歧义歧解等艺术特征。我们关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是因为它们与诗人词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同构呼应,又常能凸显诗人词家个体的各自面目,使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结构方面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 -125-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 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 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 春风: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 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 春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 春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 春色:“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 的无奈苦楚。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

古诗词赏析

2008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 古诗文赏析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古诗带拼音(全)

1、jiāng nán(hàn yuèfǔ) 江南汉乐府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lián yèhé tián tián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yú xìlián yè jiān yú xì lián yèdōng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yú xì lián yè xī yúxìlián yènán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yú xì lián yè běi 鱼戏莲叶北。 2、cháng gē xíng(hàn yuèfǔ) 长歌行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zhāo lù dài rì xī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yáng chūn bù dé zé,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hé shí fù xī g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chì lè gē běi cháo mín gē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tiān shì qióng lú,lóng gài sìyě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fēng chuī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yǒng é wáng luò bīn 咏鹅(王骆宾)(唐) é é é,qǔ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shuǐ, hóng zhǎng bōqīng b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fēng 风(李lǐ峤qiáo)(唐) jiě luò sān qiū yè,néng kāi ér yuè huā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làng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yǒng liǔ hè zhī zhāng 咏柳(贺知章)(唐)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wàn tiáo chuí xiàlǜsī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ú zhī xìyè shuí cái chū?èr yuè chūn fēng s ìjiǎn d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的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每一篇古诗词所覆盖的知识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要讲解诗词中的字,词,重点句子,还有就是诗词的中心思想。而我们学校的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十分贫乏,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这点就十分明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诗歌的中心思想跟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向学生说明呢? 首先,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借助参考书。我在查看了学生的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后发现,现在市面上的参考书虽然很全面,但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在古文的翻译中,对文章句子的错误翻译,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自己过分的依赖参考书,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是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诗歌的部分重点内容就没听到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文的翻译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却依旧停留在课文的翻译上。由于长期以来,小学初中的古文教学都是一味的强调背诵和翻译,学生该进入高中一时之间适应不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文章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仔细的听老师讲解古诗词,而对古诗词的分析缺乏一定的思路,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于古诗词鉴赏这一类题目失分较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体会,有时甚至是出现颠倒黑白的情况,我已经上了两年的课了,经历的十二次考试,在这十二次考试中,我都是负责改古文部分,发现学生在古文翻译时

经常出现虚词,助词的误解,没能够正确翻译句子。这些错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在翻译题上也是失分严重。比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么一个句子:“律者天下之大信也,岂可失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者”这个词的错误理解而把句子翻译成了:“律师是天下人所信任的职业,我们怎么能是他们失业呢?” ,这个句子的重点是“律”与“信”“失”这三个词,律指的是法律,信则是信任的意思,而失就是失去,“法这个句子的意思原本是:。律是天下间人民最信任的,怎么可以轻易失去(人民的信任)”还有就是:“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学生的翻译是:“皇帝抓起他的”衣服,过了一会儿才跟他解释。“拂衣”本是气得挥动袖子的意思,而学生却把它翻译成“抓起他的衣服”,也有翻译成“捧着他的衣服”或“穿上衣服” “良久”是“好久”的意思,而学生只,等各种意思。,知道“良”是好的意思,就直接理解成“不一会儿”“释”这个字,部分学生理解为“解释”,就是对这些字的错误理解导致了错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皇帝气得挥了袖子,走进里面,过了很久才放了他。”学生的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仔细听课所导致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讲解翻译,更多的是文章中的特殊字词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用法。学生依旧保持初中时的那种学习方式,只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忽略了字词的了解。 其次,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自身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做古文阅读的时候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这都是学生自身对古文的不正确解读造成的。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样一个题目,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