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FEVL1.0一秒量2.83L,FEV2.0为3.30L,FEV3.0为3.41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综合评定:重度:三项至少有两项达重度损害;中度:三项中至少有二项达中度损害或三项中,轻中重各占一项;轻度:损害均不足中度。

通过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可得到正确的评价。若有通气不足,有PaO2的下降及PaCO2的增高,有过度通气时PaO2可正常或高于正常(>100mmHg),而PaCO2低于正常范围(<30mmHg)。

通气功能仅有轻度障碍者可按一般正常人处理。有中度肺功能不全,术前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肺部炎症,使分泌物尽量减少,当选用椎管内麻醉或局麻、神经阻滞,静脉麻醉而未插管者,应注意辅助用药或静脉麻醉药对呼吸的影响,若呼吸有抑制易发生低氧血症,或药物影响排痰可造成下呼吸道梗阻而发生严重的急性缺氧,甚至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

若用全身麻醉必须插管。麻醉期中应注意呼吸管理,保持气道畅通,应有足够的气体交换。术后最好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支持,待完全清醒,咳嗽反射灵敏,呼吸交换量正常或接近原水平,脱氧超过10分钟SpO2能保持93%以上或恢复麻醉前水平才能考虑拔管,拔管后仍应继续给氧以保持SpO2接近正常水平。术前即有严重通气功能不全者,应注意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能否平卧,双肺有无啰音等,及能否经治疗得到改善。

若手术不能等待,不能选用有可能加重呼吸功能降低的不插管的麻醉方法,如高持或单纯静脉麻醉等。若已有严重通气功能不全,进行肺切除术必须估计切除肺的范围及对通气功能的进一步影响,若成人术后肺活量将低于1.2升,呼吸储备低于50%。术后稍有其他因素如痰排不出等,则将失代偿而难以维持生存的最低要求。

若未作肺功能测定,可作闭气试验以粗略估计心肺功能情况。正常成人闭气30~40秒以上;仅能闭气20~30秒可能有轻度降低;10~20秒为中度;<10秒为重度损害。另还可作吹气试验,若点燃的火柴在距口唇30cm以上能一口气吹灭者,胜任一般手术可无问题。(二)麻醉选择及注意事项:

有呼吸功能不全者首选无呼吸抑制的麻醉方法或药物;其次是能有效管理呼吸的方法,能在局部浸润、神经阻滞、低位椎管内麻醉下完成的手术,术中配合适量辅助用药及有效的氧吸入,常可安全度过手术治疗。

大型手术必须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者,以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支持呼吸较为安全,分泌物多者术前应尽量控制感染,加强排痰引流措施,插管后应反复吸引,避免下呼吸道阻塞。术后必须送ICU病室继续进行机械通气,因麻醉期中使用的全麻药、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均将对呼吸的恢复存在一定影响。

术后伤口疼痛亦将影响咳痰及深呼吸的活动,使潮气量受影响。故术后呼吸支持及术后镇痛甚为重要。直至全身状态恢复较正常,内环境稳定,咳嗽有力,能作深呼吸活动,肌力正常,才能逐渐脱机,可用亚利氏装置吸氧,过度到吸入低浓度氧(<40%),SpO2在不吸氧下恢复术前水平,才能考虑拔管,拔管后继续鼻管或面罩吸氧。

二、休克病人的麻醉问题

休克是指重要器官及组织有血液灌流量的锐减,不能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严重者可造成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甚至衰竭。麻醉方面既要注意围术期对休克的治疗及合并症的处理,又要进行适当的麻醉以满足手术对麻醉的需要,方能解除休克的原因,使休克得到有效的治疗。

(一)各种休克存在的麻醉相关问题:

1、低血容量休克:可因大量失血、体液丧失(如大面积烧伤、肠梗阻等)而使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低、脉搏代偿性增快。长时间严重休克可致心肌缺血、心功能受损,由于血流缓慢、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素,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降低,手术创面可发生渗血。还可导致休克肺、急性肾功衰竭等。最终亦可导致多器官功

能衰竭。

2、感染性休克:可因严重全身性感染、输入污染血液或液体发生休克,多有高热、白细胞增高,代谢增加、低血压、脉搏快、呼吸急促、过度换气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及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血容量可因内毒素对毛细血管壁损害通透性增加进入组织间隙而有减少,由于组织灌注不足,毛细血管扩张及DIC形成,血液淤滞于微循环中增多。

回心血量减少,组织供血进一步下降,因而中毒性休克虽无明显的血容量丢失,仍使有效循环血量降低。适当补充容量对改善休克状态有一定作用。由于内毒素、低血压、缺氧对心脏的作用,心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低下,若有DIC对肺及肾的损害,其功能常受影响,最终亦可发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3、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致敏原进入机体后可产生抗体IgE使肥大细胞致敏,当再次有致敏抗原进入机体时即可使敏感的细胞发生脱颗粒而释放出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物质,其作用于血管壁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体液成分漏出至血管外,并使血管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严重者导致低血压甚至停跳。

4、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疾病或心脏受缺血、缺氧损害,心脏负荷过大,长时间低血压影响,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使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低、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增高,致心源性休克。

5、神经源性休克:严重外伤引起的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导致低血压。

(二)休克病人麻醉处理原则:

1、解除休克的原因:如外伤出血应尽早采用简单止血方法如上止血带压迫止血等;心律失常如二度或三度传导阻滞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低血容量积极补充容量;心源性休克应用强心药;过敏性休克应用激素、抗组织胺药等。

2、对症治疗:因休克病人常有低血压、低氧血症、低血容量、心功不全、外周血管张力变化等,可针对不同休克当时存在的问题予以对症治疗以改善休克状态,增强对麻醉的耐受。

3、手术时机:术前对休克的纠正虽有利于麻醉及手术治疗,但不能因强调术前的准备而延误手术时机,甚至需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麻醉和手术治疗。

4、休克越严重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已产生强烈的抑制,所需麻醉药物越少,因而不管什么情况下,血压越低越应减浅麻醉,因休克时脑血流所占心输出量的比例增加,麻醉药进入脑组织的比例增加,麻醉容易加深。

(三)休克病人的麻醉选择:

1、局麻及神经阻滞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一般休克病人作较表浅较小及上肢手术首选此法。但镇痛不全可加重休克。

2、椎管内麻醉:休克病人用椎管内麻醉当交感神经阻滞后回心血量将进一步减少,影响心输出量使血压更为降低,除非血容量能及时补充,休克程度不严重,麻醉范围较窄如会阴区域或下肢手术可以考虑。若急性大量失血未能控制、中毒症状严重、或严重心源性休克均不适宜用椎管内麻醉。

3、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气管内插管的方法可以充分给氧,保证气体交换及气道通畅对休克病人是有利的,但任何吸入麻醉药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均是抑制,由于有的药物在浅麻醉时对交感的兴奋作用而显示对循环的兴奋效应,当严重休克时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则难以显示药物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效应。但对循环随剂量增加而抑制加强。

休克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需要量大为减少。由于休克时心脑血管的扩张,其血流量占全身心输出量的比例增大,因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加强,而脑组织已处于血流量灌注不足,细胞功能降低,易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需要量大为降低,吸入麻醉常用药对循环影响按同等MAC而论,七氟醚、地氟醚小于氟烷、异氟醚,此又小于安氟醚。

4、静脉麻醉:麻醉诱导常需要静脉麻醉药,对循环抑制较轻的有乙咪脂、γ- OH、芬太尼等,氯胺酮因同时有兴奋交感神经及心血管抑制作用,当用药后能增加心输出量,虽同时增加心肌氧耗,只要不使心肌氧的供需失衡加重是可选用的,若交感神经系统已因严重休克有极度兴奋,回心血量很低而陷于严重休克,此时再兴奋交感神经已不起作用而常可因用氯胺酮而显示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使休克更加恶化,心肌氧的供需关系更为失衡而过度缺血缺氧而停跳。

因此宜在容量补充后用氯胺酮对循环影响较小。乙咪脂诱导对循环影响较小,但部分病人可引起肌颤,可使心率加快,氧耗增加,可配合其他药物应用,如先给小量咪唑安定(0.05mg/kg 以下),再给乙咪脂则肌颤可减轻,配合肌松药插管。可在小剂量咪唑安定后用芬太尼0.06~0.1ug/kg加肌松药作诱导插管影响也较小。休克不是很严重可在小量咪唑安定及γ- OH 诱导后肌松药插管。

维持期中应积极处理休克,血压越低麻醉越应减浅,只需达到意识消失,肌松药选择对循环影响小或无明显影响者,如万可松、阿端、卡肌宁影响均较小。由于低血压肾滤过率降低,主要靠肾排泄的肌松药作用时间将延长,特别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不能使用。芬太尼镇痛作用好,可减少吸入麻醉药的应用。

(四)休克病人围术期监测:

1、血压、脉搏:休克病人均有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应视为休克,因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多已有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应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治疗,休克时脉压常因每搏量降低而减低,用无创测压方法有时无法测得,若能监测直接动脉压则较准确,而即使脉压差很小亦可测出。当搬动病人体位后血压有明显下降,常说明有血容量不足,应积极处理。脉搏增快常为代偿性的,当容量补充后或组织供氧、心功改善后可逐渐下降。

2、心电图:应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特别对有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者更应密切监测其变化。

3、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休克病人循环时间延长,血流缓慢,SpO2将有下降,当组织灌流及供氧改善SpO2可恢复正常。

4、中心静脉压监测:CVP反映了回心血量与心功能间的关系,低血容量休克时CVP降低;而心源性休克时常有CVP增高;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引起的低血压亦有CVP的下降,需要使用收缩血管药物或补充血容量。CVP的监测不但应注意绝对值(正常为6~12cmH2O),同时应观察治疗过程的反应。

5、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自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入漂浮导管至肺动脉测压可反映右心室的后负荷,当有右心衰时可直接了解右心功能情况。当漂浮导管前端气囊充气,可阻塞肺小动脉,其所测压力则反映肺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即肺毛细血管楔压,此反映了左心室的前负荷,肺动脉压正常为15~30/4~8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为5~16mmHg。并可用热稀释法测心输出量,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心脏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等,以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6、尿量:休克病人可因肾血流减少而尿量减少,也可因急性肾功衰竭而少尿或无尿。当容量补足后若为肾前性少尿可逐渐恢复正常;而有急性肾功不全者则仍可少尿或无尿,血中尿素氮、肌酐可不断上升。

7、酸硷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监测:休克病人由于组织灌流不足,多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并有呼吸代偿性硷中毒的趋势。监测血气分析可了解失衡的程度及指导治疗。术中充分给氧、支持呼吸亦甚重要,有的病人因休克合并ARDS则术中尚需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对FinO2及PetCO2的监测更能了解通气及供氧情况。绞窄性肠梗阻、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等均常伴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需进行监测。

8、红细胞压积:急性失血量达血容量的10~20%即可出现血浆再充盈。在失血后的前2小时内再充盈率可高达90~120ml/h,以后逐渐减低,至第6小时可保持在40~60ml/h,30~40小时后血容量可能完全补偿。因而在治疗休克的过程中,观察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可了解血液稀释的程度,及有助于进一步治疗的方案。

9、肝、肾功能: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常导致肝脏及肾脏的器质性损害,可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监测肝、肾功对了解病情、选择治疗药和调整治疗措施均极为重要。

10、脑功能监测:休克早期由于脑循环的自身调节,虽然全身总的血流量有降低,而脑血流量仍可维持基本正常,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但随休克的加重,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当血压下降至8kPa(60mmHg)以下,可出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发生脑水肿。当严重感染性休克有意识障碍时,监测脑电图对脑损害恢复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

(五)休克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1、肺水肿:休克病人容易发生肺水肿的原因有:

(1)当休克发展至血管扩张、血液淤滞阶段,需要超容量补充时,若补充全血过多,则当微循环功能改善后,血管床容积缩小,血容量往往偏高使心脏负荷增加。由于血容量过多,血球部分无法排出,血液中水分易外渗,易致肺水肿。

(2)休克时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循环通畅受阻,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易向血管外渗漏,形成肺水肿。

(3)休克时呼吸功能不全,有严重缺氧,使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易促进肺水肿发展。

(4)严重休克时可丧失意识,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吸气时肺内负压增大,使肺毛细血管内压与肺泡间的压差增大,水分易向肺泡内转移。

(5)休克时心肌缺血、缺氧,心功能降低,也是导致心功不全,产生肺水肿的原因之一。

(6)由于创伤、失血、感染等原因使血中儿茶酚胺增高,或应用大量升压药升压时,肺血管可持续收缩,使肺动脉压增高,也可导致肺水肿的发生。

(7)休克时若肾脏功能受损,肾脏滤过率降低,不能在微循环功能恢复后将体内过多的水分排出,使液体在体内贮留导致血容量过高,亦易发生肺水肿。

肺水肿的治疗仍按一般原则,如应用强心药、去泡剂、保持气道通畅、给氧、用PEEP或CPAP机械通气、用血管扩张药减少外周血管阻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及吗啡治疗等对症处理。

2、呼吸功能不全:严重休克肺可受缺血、应激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DIC 等影响而有肺充血、出血,肺小叶不张,肺泡水肿,肺间质有弥散性出血及水肿等。肺的重量增加,肺间质、肺泡内有蛋白样物质,肺毛细血管栓塞等变化。肺内存在严重分流,PaO2/FinO2﹤300即有此可能。临床上常称休克肺。

治疗为加强换气、增加氧吸入浓度,根据血压情况用PEEP或CPAP机械通气支持呼吸。

3、心律失常:因休克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并不常见,但心肌在严重缺氧时对增加心肌应激性的药物比较敏感,易致心律失常。心肌缺氧常有非特殊性的ST段及T波变化,有电解质、酸硷失衡时亦易发生。

4、心跳停止:休克时可因血容量过低,血压过低,氧张力过低,大量快速输入冷血使体温过低,血钾过高,严重酸中毒,大量输入陈的库血等而引起。按一般原则及针对原因处理。

5、急性肾功衰竭:应激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肾血管收缩常较其他器官为甚。因

肾血流阻力增加或动脉压下降,肾血流灌注压降低,均使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可发生肾前性尿毒症。治疗适当、严重休克持续时间不长不致引起肾实质损害。若滥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或严重休克持续过久有可能造成急性肾功衰竭。

治疗以除去原因,改善肾血流量为主,应注意检查血液尿素氮、肌酐、血钾等的变化。肾前性氮质血症与急性肾功衰竭的区别见下表: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晚期常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改善毛细血管灌流量是终止DIC的重要条件。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酸血症、低氧血症与DIC密切相关。

肝素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能抑制血浆中凝血活素的活性,阻止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但对已形成的血栓不能融化,肝素宜在DIC的早期应用。

7、消化道出血:休克病人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当溃疡或坏死黏膜侵及黏膜下血管即可导致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血液,可加重休克。治疗常以冰盐水或加肾上腺素洗胃,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癫痫及昏迷病人的麻醉

(一)癫痫病人的围术期处理及麻醉

癫痫是以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因神经元部位不同和放电扩大范围不同,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症状。癫痫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外伤、感染、肿瘤或血管病等)、代谢异常(尿毒症、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硷中毒等)或铅、酒精中毒等引起。

癫痫发作可分为:

1、局限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脑电图变化在症状对侧相应皮层区域。

2、全身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停止的意识障碍,并有肌体挛性发作,即突然出现短暂、快速的肌肉收缩,可遍及全身或仅身体某部分。若为大发作则有意识障碍及全身抽搐为特征。

最初为强直期,所有骨骼肌呈持续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窜,喉部痉挛发叫声,

口部先强张而后突闭,可能咬破舌尖。继之为阵挛期,为间隙性阵挛,血压升高,心率快,分泌物增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深浅反射可消失,常有发绀。以后为痉挛后期,阵挛后短暂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小便失禁。以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减轻后常进入昏睡状态。

术前准备:除一部分需手术治疗引起癫痫的原发病灶外,常因癫痫病人需作其他外科手术治疗疾病,则应于术前防治围术期癫痫大发作。除常规用术前药外,抗癫痫药按日常用量服用。若未选全麻,术前一日睡前给以睡药或苯妥英钠0.2g;如长期服药可在术前一日增服一次同剂量原药。

围术期麻醉处理:保持术中清醒的麻醉方法,应加强镇静药的应用,防止情绪紧张、恐惧或强烈刺激而诱发癫痫。麻醉方法要确实有效,避免局部麻醉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而诱发癫痫。

静脉麻醉药如硫贲妥钠、安定类、γ-OH、异丙酚、氟哌啶等均有不同程度抗癫痫发作的抗痉挛作用。及吸入麻醉药中乙醚、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均有强的中枢抑制作用及部分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可以减轻或抑制其发作,但安氟醚过深可在脑电图上出现棘波,有诱发癫痫的可能,肌松药中琥珀胆碱因可产生肌颤并非理想,其他肌松药均可控制癫痫发作,静脉普鲁卡因过量易发生惊厥,氯胺酮因缺乏肌松作用,并有兴奋边缘系统作用,易引起椎体外系症状,应避免使用。

术中应密切观察如头转动、眼上翻、肢体强直、抽搐等症状,如有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征象,尽早给以安定或硫贲妥钠、或肌松药等控制抽搐,同时应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缺氧,可面罩吸氧,辅助呼吸,必要时插管控制呼吸以保证通气。为控制癫痫发作,术后宜稍加大原药剂量,一周后逐渐减至术前服药剂量。若无发作又未见术后CT或MRI有阳性发现,可于抗癫痫药使用1~2周后逐渐减量,在2~4周内停药。

(二)昏迷病人的围术期处理及麻醉

昏迷是指病人意识丧失,不能用强刺激使之恢复清醒。可因缺血缺氧、脑外伤、颅内占位病变、脑水肿、高热、全身性疾病如脑炎、严重感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紊乱、外源性中毒、严重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网状结构与觉醒有直接关系,对保持清醒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与皮层功能相关,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网状结构是皮层活动起始部位,在脑干的中枢与间脑之间的一个小区域内若受到损害即可致完全昏迷,浅昏迷对强烈疼痛刺激虽不能唤醒,但可引起保护性的反射,咳嗽反射存在。中度昏迷则保护性反射丧失,瞳孔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减弱。深度昏迷为瞳孔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均消失,呼吸、血管、运动中枢衰竭,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中枢调节衰竭。

术前准备,昏迷病人手术危险很大,选择性手术一般均暂不施行,但与生命相关的急症手术如消化道大出血、穿孔、绞窄性疝、肠梗阻、化脓性胆道感染、脑外伤或其他致命性疾病需手术治疗者仍需施行。此时则应根据昏迷程度及病因作好围术期监测和处理,术前使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须特别慎重,对浅昏迷者应减少术前镇静药用量,深昏迷者不用。

麻醉及监测:浅昏迷病人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尚存在,可引起肢体及躯干的移动,甚至发生躁动,难以合作。手术难以在局麻、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如部位表浅、需时短的小手术可以在静脉麻醉下完成;若需时较长,范围较广或需要肌松的手术,应在气管内插管行全身麻醉,才能保持气道通畅和充分供氧。由于昏迷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全麻药的耐受性降低,用量均应降低。可根据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如对手术刺激时呼吸、血压、脉搏的反应及肢体有无活动,眼部体征等来判断。即使未作气管插管的病人,麻醉期中亦应吸氧,必要时用面罩吸氧行辅助呼吸,以保证足够的通气。有颅压升高者,不宜用氯胺酮麻醉。

深昏迷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已很弱或已消失,常无需或需很少的麻醉药,有的仅作局

部表面麻醉即可行气管插管。若嚼肌张力较大,无法放入咽喉镜者,仍需用肌松药后插管,维持可配合少量吸入麻醉药及肌松药,应维持循环稳定和足够的通气。

术中应注意观察病人SpO2、呼吸频率、潮气量、及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眼睑有一定张力和闭合快常说明昏迷浅。昏迷病人若保留眨眼,表明脑干网状结构功能仍保存。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常提示昏迷不深。

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意识变化,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情况等。应注意防止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特别是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预防褥疮;活动四肢、按摩肢体、防止肌肉萎缩;鼻饲管喂养时须防止误入气管;定时清洁口腔,以防口腔炎及腮腺炎。未清醒前可继续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昏迷在二、三天以上宜作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此外,应对症治疗,如有低氧血症应吸氧;高热应物理降温;脑水肿应用脱水剂;有水、电解质及酸硷失衡和代谢紊乱应及时予以纠正等。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诊治的有关规定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诊治的规定为了使急诊抢救病人及时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目的而建立急危重症手术抢救绿色通道,特作如下规定: 1.急危重症手术抢救绿色通道是保证病人在30分钟内由急诊科或抢救室、放射科、B超室等地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抢救。 2.病情危急的患者,应由分诊台护士立即直接送入抢救室先进行抢救,然后再补办挂号手续。外伤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分诊台护士应立即送达清创室,并通知外科医师前来处置,由家属或陪人补办挂号手续并缴纳有关医疗费用。 3.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分诊台护士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同时送抢救室抢救,家属或陪送人员应补办挂号手续。凡心衰、呼衰、肾衰等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多发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需心肺复苏或紧急手术挽救生命的急危重病人,凭医保证、身份证、工作证、离退休证、保险卡或银行卡等有效证件可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救治。 4.急诊绿色通道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使患者顺利进入急诊绿色通道。 5.来本院就医的急危重患者按病情的急缓、重轻享受优先服务。检查、转诊、住院和手术由本院人员陪送。 6.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病人设特殊病历标志,急诊药房、收费处、各检查室、手术室须优先处置患者的就诊事宜。急诊医护人员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病人应遵循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进行急诊处置。 7.病情需要会诊时,会诊医师必须在接到传呼后5分钟内回话并于下一5分钟内会诊到位。若有必要,急诊科值班主任有权传呼院内有关人员参与抢救。急诊科急危重病人的诊断以及是否需要手术由急诊科及有关专科医师人员决定。 8.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需要紧急手术的急危重病人须遵循以下条款实施救治: ⑴专科医师于决定手术治疗后立即用电话通知手术室,手术室当班护士记录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手术组人员、通知人姓名等,同时填写好手术通知单随病人送到手术室。 ⑵急诊科当班医师或专科医师应在5分钟内开除术前医嘱,20分钟内做好必要的术前检查。 ⑶术前医嘱由所在科室当班护士在10分钟内完成。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特殊病人或需多专业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上报医务科、业务副院长。原则上由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各种记录及时全面。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医务科。 3.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医嘱。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事后及时补记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4.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了解患者家属的意见,告知内容须记录在病历上。发出病重(危)通知书,医师和家属双签字,完成告知义务。两个科室以上联合抢救时,须共同承担告知义务,以主要实施科室(如手术)为主。 5.抢救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内容包括: 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精确到分)、抢救经过、检查和治疗的时间、参加抢救人员及技术职称、上级医师意见及执行情况、是否下达病重、病危通知书,有无知情同意书及家属签字等;死亡患者须注明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 6.拒绝抢救的患者,须有详细记录及患者直系亲属代表签字。一定要详细交代检查、抢救与治疗的必要性、可能的作用、副作用;强调拒绝抢救的后果。 7.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检查科室,应积极配合抢救。 8.急、危重症患者离开病房检查治疗或进入手术室的途中,须有医务人员陪同,根据患者情况,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及药品。 9.患者死亡后,医生须向患者家属提出尸检建议,并将家属意见记入病历,家属签字。家属同意尸检的,须按程序填写尸检同意书。 10.各科的抢救设备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有关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意义: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的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情况的观察二、特殊系统的观察 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 1.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双上肢展开后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胸围等于身高的一半。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他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2.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可观察患者的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的反应。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3.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2)慢性病容;3)二尖瓣面容;4)贫血面容;5)满月面容;6)甲亢面容;7)肾病面容;8)肝病面容;9)伤寒面容;10)苦笑面容;11)面具面容;12)粘液性水肿面容;13)肢端肥大症面容 4、体位:主动体位;被动体位;被迫体位 5、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6、皮肤与黏膜: 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FEVL1.0一秒量2.83L,FEV2.0为3.30L,FEV3.0为3.41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危重病人麻醉的思路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个系统、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某一个器官的变化,会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而维持各个器官功能的单元为细胞,麻醉当中要维持全身各个细胞的功能,其基本思路就是保持内环境(水,电解质,酸碱,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维持所有细胞的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氧供的基本思路:在中枢神经电活动影响下,呼吸肌驱动引起胸腔内压的变化,氧气通过通畅的呼吸道进入肺脏,通过六层 交换膜进入血液系统,与质和量均佳的血红蛋白结合,在血泵驱 动下(前负荷,后负荷,心律,心肌收缩力)进入正常微循环, 通过组织间液渗透入细胞,进入线粒休进行氧化磷酸化,供能。 预见未有问题,治疗未预病 机体各个系统息息相关,当某一系统损害时,整个机体便相应作出调整代偿,当其将失代偿时,便会发生障碍。麻醉中最重 要的一项工作是预防并发现其代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要维持 其代偿,又要从源头上打断其代偿。如低血容量时,胃肠道血管

收缩,为的是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流,其为代偿机制,如果轻易打断其代偿,则可能重要器官面临低灌注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刚可能会发生应激性溃疡,麻醉中责任就是补充血容量,不让其失代偿,偌持续代偿,则要预见性的预防应激性溃疡。 一般程序: 一、详细的病史回顾及查体: 通过对现病史及既往史的了解,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如颅脑外伤病人,什么时间受的伤,损伤严重程度,现治疗情况,有没有应用脱水药及脑细胞保护药物,现颅内高压的控制状况,既往史可以了解病人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潜在的损伤,如是否合并气胸,是否有其它脏器的损伤等。这样,就可以对病人的情况有个详细了解,对病人状态,有个正确的评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二、不要破坏病人代偿机制,针对病因迅速处理: 危重病人的许多临床表现都是自身保护的代偿机制,如果破坏掉代偿作用,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颅脑损伤病人,由于颅内高压,为了满足脑细胞的代谢需要,就要保持较高的血压,

危重病人的评估标准

危重病人得评估标准 危重患者得评估分为初始评估与二次评估.当患者得病情紧急时,开始治疗前可能没有时间采集完整得病史或进行详细得体检。此时进行初始评估得目得在于了解危及患者得紧急问题并采取相应得治疗措施。如果通过初始评估治疗措施,患者病情得以稳定,则可以进入二次评估阶段。二次评估得目得就是对病史、体格检查与实验检查进行必要得补充,随着得到信息逐渐完整,需要根据这些及患者对治疗得反映反复修正最初诊断. 初始评估 气道(airway,A) 评估患者就是否存在气到梗阻或者维持气道得能力(即气道完整性),需要通过视诊、听诊与触诊发现梗阻得证据.视诊时需要注意心动过速、呼吸频数、大汗、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动作,胸膜矛盾呼吸运动及三凹征。听诊时需要注意有无喘鸣音。(需要注意得就是,上气道梗阻患者可能没有喘鸣音,特别就是在病情极为严重得病例。而且,即使氧饱与度正常,也不能排除气到梗阻.)气到梗阻患者若出现碳酸血症或意识形态恶化,往往提示代偿机制已经耗竭,若心动过速提示即将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呼吸(breathing,B) 无论患者就是否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呼吸频数均表明患者病情危重。由于患者病情各异,紫绀往往难以发现。相反,呼吸频数常更为明

显。与气到评估相同,对于呼吸窘迫严重程度得评估常常需要根据患者代偿反映得表现。脉搏氧饱与度虽然就是床旁常用得检测指标,但呼吸异常进入晚期时氧饱与度才会明显降低。如果患者虽然有呼吸困难却没有氧与障碍,则应立即寻找非呼吸因素,如代谢性酸中毒或全身性感染。 循环(circulation,D) 对循环状态初始评估不应仅重视血压,而更需要重视组织灌注状态。由于代偿机制得影响,低血压往往就是心血管功能异常得晚期表现。组织灌注不足得表现包括意识状态恶化,皮肤花斑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少尿及代谢性酸中毒。通过触诊脉搏与外周灌注情况,以及判断颈静脉充盈状态,可以对休克种类(心源性、分布性等)作出初步判断。 意识状态(disability,D) 意识状态得显著恶化往往提示代偿机制耗竭或严重得神经系统疾病。无论上述何种情况,均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支持性治疗。故应经常检查患者得瞳孔反应。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应影响最初得复苏治疗措施,通常可在复苏治疗得同时进行。用于筛查得实验室检查包括动脉气血、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指标。 二次评估 病史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就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与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与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正常或偏高(正常值为FEVL1、0一秒量2、83L,FEV2、0为3、30L,FEV3、0为3、41 L )。 呼吸功能评定以表内三种指标为主 综合评定:重度:三项至少有两项达重度损害;中度:三项中至少有二项达中度损害或三项中,轻中重各占一项;轻度:损害均不足中度。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86232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卫生部要求) 患者病情评估讲义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由注册的职业医师和护士,或者经医院授权的其他岗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 2、医院制定患者评估的项目、重点范围、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评估操作规范与程序。 3、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4、医院职能部门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5、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重点加强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 6、医师对门诊病人进行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一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人进行门诊观察治疗。假如门诊医生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入院治疗,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7、病人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8、对病人在入院后发生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再请科主任共同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申请会诊,再集体评估。 9、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10、麻醉科手术室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手术科室的病人进行风险判断,要求手术科室在术前小结、术前讨论中予以评估,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1、手术前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术前主管医师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 12、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临床医生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面衡量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有可能需要作心理辅导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 14、所有的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病情委托人,病人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病人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 15、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住院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病情评估制度 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急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急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症状到体征,从生理到精神、心理,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且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的始终。因此,护士应熟悉病情观察的内容,并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努力培养自身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观察病情的能力。 一、病情观察的意义及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病情观察,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有关病人及其情境的信息的过程。病情观察必须是审慎且有意识的,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并非临时或偶发的活动。通过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一位有技巧、有能力的护理人员,必须随时都在观察,且能机警、敏锐地以适当的方式反应。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高度的责任心及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做到“五勤”,即:勤巡视、勤视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二、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前提。 (一)一般情况 1.面容与表情:急性病容,病人表现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兴奋不安、口唇干裂、表情痛苦等,见于急性热病的病人;慢性病容,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双目无神等,见于肺结核、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伤寒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我们称它为“无欲貌”;破伤风病人

由于牙关紧闭显示出苦笑面容;甲亢病人为恐惧面容等等。 2.饮食与营养。 3.姿势与体位。 4.皮肤与黏膜。颜色、温度、湿度、弹性、有无出血、水肿、皮疹等。 5.休息与睡眠。 6.呕吐。时间、方式、性状、量、颜色、气味、伴随症状。 7.排泄物。性状、量、颜色、味、次数。 (二)生命体征 1.体温的变化:体温突然升高,多见于急性感染的病人;体温低于35.O℃,见于休克和极度衰竭的病人;持续高热、超高热、体温持续不升均表示病情严重。 2.脉搏的变化:应注意观察病人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的变化,如出现脉率低于60次/分或高于140次/分,以及间歇脉、脉搏短绌、细脉等,均表示病情有变化。 3.呼吸的变化: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音响等的变化。如出现呼吸频率高于40次/分或低于8次/分,以及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均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4.血压的变化:应注意监测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变化,特别是观察高血压及休克病人的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如收缩压持续低于70mmHg或脉压低于20mmHg,多见于休克病人;如收缩压持续高于180mmHg或舒张压持续高于100mmHg,是重度高血压的表示。 (三)意识状态 意识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人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意

急危重病人抢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急危重病人抢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病人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争取抢救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决定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急诊科、手术室、ICU、药房、血库、检验科和功能影像检查等科室必须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病人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医院特制定关于加强急诊危重病人抢救绿色通道管理暂行规定,希各科遵照执行。 一、危重病人和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服务人群 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危急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和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服务原则 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先救治,后交费。 三、危重病人和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工作制度 1、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输血、放射、药剂、手术等相关辅助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全力抢救,无条件为患者提供方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延误患者的最佳诊疗时机。各科室对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的申请单、处方须快速反应优先处理。

2、科室实行医生和护士24小时值班制度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齐备,做好随时做好危重病人和急诊抢救的准备。 3、在抢救过程中如需相关科室会诊,抢救科室呼叫院内抢救会诊原则上相关科室医生在10分钟内到达。 4、为保证抢救的及时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先留取血样,随后送检查科进行梅毒、艾滋和肝功能的监测。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之病情及变化,进行医患沟通,根据病情发给病人及家属病重或病危通知。 6、实行上报制度在进行危重病人和急诊抢救的同时,必须向医务科报告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正常工作日报告医务科,夜间或休息日报告院总值班,由医务科或院总值班协调相关科室协助抢救,同时上报业务院长,并在必要时组织抢救会诊。 四、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工作程序 1、急诊科护士接诊时或救护车送达我院的患者发现有上述情况时,须立即报告医生,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急诊科医生根据初步的病情判断,尽快下达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各种救治措施、进行各种相关检查的口头或书面医嘱。急诊科护士尽快准确执行。

危重病患者的病情评估

危重病患者的病情评估 杜斌 北京协和医院(100073) 对危重病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目的在于:术发现生理异常 =.=确定纠正上述异常的适当措施 丰对基础病因作出诊断 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通常包括采集完 整的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但是,对危重病患者进行评估的顺序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患者病情紧急的程度,即是否需要立即开始治疗。当患者病情非常紧急时,开始治疗前可能没有时间采集完整的病史或进行详细的体检。此时仅需了解指导下一步治疗决策所必须的信息,并在根据合理的推测开始紧急的治疗措施,然后再对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必要的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逐渐完整,此时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反复修正最初的诊断。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可以按先后顺序 进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但在危重病患者,需要同时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初始的复苏。 最初的病情评估 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的第一步为评价病 情的严重程度,即在治疗开始前,究竟有多少时间进行细致的评估与实验室检查。表3列举了提示病情严重的部分临床与实验 室指标。提示病情非常紧迫的临床表现见表1。 最初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气道完整 性、呼吸和循环状况的评价。上述三部分中的任何问题均要求立即进行复苏治疗。对于尚未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 原发病因常伴随一定的代偿反应,通常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因此,评价其病情严重程度时,需要同时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进行评估,以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但是,需要指出,濒临终末期的患者代偿反应可能已被耗竭,可以表现为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 如果患者已经接受了支持治疗,了解

支持治疗的强度也非常重要。例如,两名患者动脉氧饱和度同为92%,与仅需吸氧2 Umin的患者相比,需要吸氧15 Umin的患者病情显然更加危重。 气道 评估气道完整性非常重要。需要通过 视诊、听诊和触诊发现气道梗阻的证据。视诊时还需要注意心动过速、呼吸频数、大汗、辅助呼吸肌肉参与呼吸动作、胸腹矛盾呼吸运动及三凹征等。 听诊时需要注意有无喘鸣音。需要指 出的是,即使发生气道梗阻,也可能没有喘鸣音,特别是在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而且,即使氧饱和度正常,也不能除外气道的问题。 高碳酸血症及其导致的意识恶化往往 提示代偿机制已经耗竭。心动过缓提示即将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呼吸 无论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呼 吸频数均是病情危重的反映。 紫绀常常难以发现。相反,呼吸频数常 常更为明显,尽管缺乏特异性。与气道的问题相同,对于呼吸窘迫严重程度的评估常常需要根据其代偿反应的表现。脉搏氧饱和度虽然是床旁常用的监测指标,但是,呼吸异常进入晚期时氧饱和度才会明显 降低。如果患者虽有呼吸困难却没有氧合障碍,则应立即寻找非呼吸因素如代谢性酸中毒或全身性感染。 循环’ 对循环状态的初始评估不应仅重视血 压,而更需要重视组织灌注状态。由于代偿机制的影响,低血压往往是心血管功能异常的晚期表现。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包括意识状态恶化,皮肤花斑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差,少尿及代谢性酸中毒。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使没有血压下降,仍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通过触诊脉搏和外周灌注情况,以及测定颈静脉压,可以对休克种类(心源性,分布性等)作出初步判断。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的显著恶化往往提示代偿机 制耗竭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无论是上述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得病情观察 意义:病情观察就是临床护理工作得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得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得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病情观察得内容:一、一般情况得观察二、特殊系统得观察 一般情况得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 1、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得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双上肢展开后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得长度,胸围等于身高得一半.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她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2、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得诊断与治疗起一定得作用,可观察患者得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得反应。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得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 3、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2)慢性病容;3)二尖瓣面容;4)贫血面容;5)满月面容;6)甲亢面容;7)肾病面容;8)肝病面容;9)伤寒面容;10)苦笑面容;11)面具面容;12)粘液性水肿面容;13)肢端肥大症面容 4、体位:主动体位;被动体位;被迫体位 5、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6、皮肤与黏膜: 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抢救记录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要求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 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 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 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 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 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 或随从人员 ) 进行沟通,口头( 抢救时 ) 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 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 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 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 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 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 必须实行“五定” ,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 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尉氏县中医院内科急危重症抢救记录 抢救时间2018年 02月 04日 01时 00分地点内科病房 参加抢救人员翟永治副主任医师 及职称刘喜成住院医师 高捧护师 患者姓名霍丽敏女年龄37 岁住院号201800365 诊断1、急性酒精中毒 患者以“酒后神志不清 1 小时”为代主诉入院,患者因与他人发生 口角自饮白酒 500 毫升,继之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反应病例摘要简记迟钝,后出现神志不清,发病来患者神清,精神差,纳少,睡眠受限,小便量少,大便正常。查体:急促面容,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录 心电监测:心率126 次/ 分,呼吸: 25 次/ 分,体温: 37.8 ℃,血 压160/95mmHg,发病时两肺部可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哮鸣音、 痰鸣音,四肢末梢冰凉,双下肢水肿。 1、积极吸氧、监护 2、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雾化吸入,强心、 抢救经过及治利尿、扩管等药物纠正心功能,结合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属于喘证, 疗措施,用药。肺气亏虚兼血瘀,给予中药制剂血塞通活血化瘀通脉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配合中药治疗。 抢救效果评价抢救成功 抢救者签名:刘喜成 尉氏县中医院内科急危重症抢救记录

常用患者病情评估评分表

急诊危重病情判断和评分 潜在危重病评分系统 ?RAPS -评价院前或住院病人转运风险 ?REMS -预测急诊病人的病死危险性 ?EWS -动态监测病情变化,早期发现潜在危重病人 ?MEWS-对急诊病人去向的分拣和类选治疗 ?SIRS -急危重症初筛方法,早期预测发生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 ?SCS -预测急诊病人近期,特别是30天内死亡危险性 ?MEES -动态评价院前急救和急诊复苏的效果和质量 ?PSS -各种急性中毒病人严重程度的评价和预后预测 RAPS和REMS评分表 分值 变量0 1 2 3 4 5 6 脉搏70-109 55-69 40-54 <40 110-139 140-179 >179 收缩压90-129 70-89 (mmHg)130-149 150-179 >179 呼吸 12-24 10-11 6-9 频率 25-34 35-49 >49 GCS >13 11-13 8-10 5-7 <5 年龄<45 45-54 55-64 65-74 >74 SpO2>89 86-89 75-85 <75 RAPS和REMS 评分注意事项: ?参数取同一时间点 ?动态评分24小时最差值是指总分的最差值 ?血压最好由同一人反复测量,测量部位固定 ?测量外周血氧饱和的部位应固定 RAPS和REMS评分与病死危险性对应表 RAPS分值REMS分值病死危险率 ≤7 ≤11 10% 8 16-17 50% ≥14 ≥24 100%

EWS和MEWS 英国诺福克和诺里奇大学医院使用的EWS 项目评分 3 2 1 0 1 2 3 心率(次/min)<40 41-50 51-100 101-110 111-130 >130 收缩压(mmHg)<70 70-80 81-100 101-199 ≥200 呼吸频率(次/min)<9 9-14 15-20 21-29 >30 体温(℃)<35 35.1-36.5 36.6-37.4 >37.5 对声音对疼痛 意识清楚有反应有反应无反应 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MEWS) 项目评分 3 2 1 0 1 2 3 心率(次/min)≤40 41-50 51-100 101-110 111-129 ≥130 收缩压(mmHg)≤70 71-80 81-100 101-199 ≥200 呼吸频率(次/min)<9 9-14 15-20 21-29 ≥30 体温(℃)<35 35.0-38.4 ≥38.5 对声音对疼痛 意识清楚有反应有反应无反应EWS >3分:提醒医生或ICU人员进行评估,调整处理方案 MEWS评分5分:是鉴别患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 评分<5分,大多数不需住院治疗; 评分≥5分, 病情变化危险增大,有“潜在危重病”危险。住专科病房甚至ICU的危险增大。 评分>9分, 死亡危险明显增加,需住ICU接受治疗。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评估管理制度 为保障医疗质量,使患者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及合理、有效的治疗,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目的: 保障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诊疗中,能够得到医务人员客观、科学的病情评估,医务人员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做出科学的诊疗和护理计划。 二、评估人资质、评估对象及时限: 对患者进行评估的卫生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在本院注册的执业资质。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均须进行病情评估,一般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评估,急危重患者立即评估。医师在入院记录、首次病程中记录,护士在患者入院护理评估报中记录。 病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途径,根据疾病的诊疗规范,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三、对患者者的评估应当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患者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门诊评估、住院患者评估、手术前评估、手术后评估、麻醉前评估、麻醉后评估、疑难危重病人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病情变化时评估、转运前评估、出院前评估。 四、患者病情评估的操作规程与程序: (-)医师对门诊患者进行评估时,严格按照评估结果拟定全面的诊疗方案,准确掌握收住院标准,严禁将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安排在门诊治疗。假如患者拒绝住院治疗,医师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由患者或其近亲属签字。

㈡入院患者初评估:对于新入院患者,值班或经治医师、护士应对患者病情进行首次准确全面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斯,并依据疾病诊治、护理规范,及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诊疗计划、护理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并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在规定的时展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的书写,新入院患者在首次病程中进行首次病情评估及在入院记录中进行病例分型并记录。人院后首次主治医师查房和72小时内副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时要对病情进行动态评估,并对诊疗方案的适宜性进行核准,将病情评估结果记录于病程记录中。首程书写要求:患者评估的结果需有“病情评估”四个字明确体现,急危重症患者:要有病情评估量化表(重点科 室:ICU、新生儿科、产科)。 ㈢住院患者再评估:对入院后发生病重、病情变化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与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共同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会诊、病例讨论,再集体评估。对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对应用新的诊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均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确定治疗方案,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15天或31天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再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住院的原因、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风险等进行评估。转科病历必须在转出、转入记录记录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转入后上级医师需进行再次评估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㈣手术前(麻醉科、手术科室)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要求在术前小结、术前讨论、麻醉前访视记录中体现手术风险评估情况,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道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手术类型与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时间等内容,并正确记录。手术前一天由主管医师根器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记载在术前小节中。手术后第一日要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完整记录,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师均需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按要求书写麻醉前访视记录、麻醉后访视记录。 ㈤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病情危重程度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调整治疗方案,组织会诊、抢救等。

(完整word版)急危重症病人处理应急预案

急危重症病人处理应急预案 一、目的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为病人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对危重病人的处理,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 二、要求 (一)门诊、急诊、病房须很好地配合,充分利用医院资源,有问题及时向医务科及院领导汇报,及时会诊或进行各项检查,做到快速有效,协调有序。 (二)确保各种医疗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 (三)各项检查及时落实结果,妥善保存,认真分析。 (四)上级医师查房,并在病历中认真记录。病历及时反映病情变化、重要诊治过程,妥善保管病历,包括门(急)诊病历。 (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不良反应,应用贵重或自费药品前,应告知家属。 (六)注意与病人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病人抢救治疗。 三、逐级报告程序 (一)各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危重病人后,要迅速到达病人身边询问病史和查体,做出初步诊断,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医师迅速开出医嘱交护士执行,病情紧急可先下口头医嘱由护士复述

后执行,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补记。在紧急处理后尽快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资料,并向病人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和风险程度等,听取病人家属对抢救治疗的意见,取得其合作。 (二)严重外伤、大出血、休克或心肺功能不全等,如值班医师处理有困难,应在立即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迅速报告本科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如上级医师处理仍有困难,要迅速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要立即调动本科人员,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参与抢救,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请会诊,但应在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补记会诊记录。 (三)遇2人以上严重外伤,中毒等突发事件时,白班值班医师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夜班要向总值班报告,由科主任或总值班负责协调组织人员参加抢救。科主任或总值班处理有困难时要向医务科报告,特别严重事件值班医师可直接向医务科或分管院长报告请求支援。医务科在处理严重医疗事件,突发危急事件时要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 (四)在发生医疗纠纷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前兆时,值班医师要迅速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处理,做好病历记录等文书工作,听取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和要求,必要时写出书面意见向医务科汇报。 四、工作流程 (一)急诊出诊:凡接120指令或呼救,要求5分钟内出发,在给予必要初步治疗同时,通知急诊科或病区值班医师。病人急诊留观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危重病人得病情观察及护理时间:2018—05-16 地点:内科会议室 参加人员:护理部主任刘武艳及内科全体护理人员 主讲人:邓娅楠 危重病人观察要点 哪些就是危重病人? 危重病人就是指病情严重且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得病人,如果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病人可能转危为安、反之,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因此对危重病人得护理,就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严肃得工作。 危重病人得特点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各种侵入性操作多 ?监护导线多、留置得导管多 ?营养状况差、自身免疫力低下 病情突变 ?患者极少会出现突然恶化,即使我们认为这种恶化就是突然得?正常范围内生命体征得变化也可能潜藏着恶化得早期征兆 不少病情突变-源于我们得疏忽 一定要全面仔细观察病人得临床表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要为不典型表现寻找合理得解释,当我们得诊断不能解释患者得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不佳,要重新审视我们得治疗及护理措施、

——评判性思维 危重病人观察要点 一病情观察得方法 直接观察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询问 间接观察法:诊疗监护仪器、治疗仪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观察病人就是对病人病情进行周密得调查研究,以便协助医生确诊,给予及时得治疗及制定合适得护理措施。 ?观察就是连续得,因为病情变化就是动态得、发展得,要求护士有扎实得医学知识与丰富得临床经验去观察病情、 ?观察又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体征到症状,从躯体到心理都要观察、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给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病人尽早得到正确得诊断、治疗与护理,同时也有利于整体护理得实施与提高护理质量。 直接观察法 ?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启动视、触、叩、听、嗅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有关病人及其情境得信息过程。 ?观察病情变化就是护理工作得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护理得全过程。 ?病情观察得意义: (1)为疾病得诊断,治疗与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判断疾病得发展趋向与转归,在病人得诊疗与护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教程文件

急危重病人的麻醉

危重病人指的是病人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肝、肾等有严重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处理不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对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要进行积极的继续治疗和支持,尽量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顺利度过手术治疗。 一、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术期的麻醉处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支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有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扩、肺脓肿咯血等均可引起肺功能的不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ARDS,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均可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麻醉前估计及准备: 术前若病情允许可作肺功能测定,可区别其为阻塞性或限制性肺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增大,无效死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用力呼气肺活量(FVC)>4秒,最大呼气1秒率 (FEV1.0%)<80%,正常应>76%,2秒率(FEV2.0%)>89%,3秒率 (FEV3.0%)>92%,对判断气道梗阻时比较敏感,余气量/总肺容量 (RV/TVC)>4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0.6L/秒,若FVC 1.0<40%,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50%,或呼吸储备百分比为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若<70%为通气功能有严重损害,手术宜慎重。正常通气储备在93%以上,若低于86%即有通气功能不佳,代偿极差。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为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呼吸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大,肺功能测定有VC% <75%,FVC(用力呼气肺活量)<80%,FEVT(时间最大呼气量)

急危重症患者管理

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为第一”的急危 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 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 规范。 一、门诊管理 1、门诊部应对一站式服务台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 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可疑危重病人,应及时引 导至便民门诊医师前,给予初步检查、筛选,如有必要护送至 急诊就医。 2、门诊便民门诊医师,应熟悉急救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异常, 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诊疗,按照分科 收治的原则,优先转送对应专科病房、ICU或急诊留观。 3、护理部应对门诊候诊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诊候人员体态、神色等进行基本观察,发现可疑危急重病人,应优先引导至对应科室门诊医师诊室,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 协助医师抢救或护送患者至病房。 4、门诊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 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就地抢救处理,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 沟通,必要时邀请其它科室医师到场协助处理、会诊;患者生 命体征稳定后,及时完善门诊病历及抢救记录等,按临床专 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病 房。 5、门诊部定期对各单元急救车检查,督促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对急救药品进行数量核对、效期核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二、急诊管理

1、急诊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急诊科24小时负责应诊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及时、迅速、准确、安全”的原则,接诊后及时处臵,特殊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2、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给予初步诊断的同时,向上级医师或二线班报告,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接到医生或护士报告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场指导处理,对诊断不明的应立即请求院内相关专科主任会诊。 3、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安排。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如吸氧、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给予抢救性治疗,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 4、急危重症病人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由科主任指导对病人进行分科收治,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 5、急诊医师必须完善门诊病历,尽快完成病人收治入院手续,同时通知收治科室医生护士做好病人收治的准备工作。 6、对于非本院临床专业范围的、或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确需转院的急危重症病人,或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院时,在维护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情况下,要向病人或家属告知转诊的原因与风险。在门诊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并请病人或家属签字后同意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院专业范围的急危重症病人。 三、住院管理 (一)非手术 1、病人到达病区,病房护士按照入院收治流程接待,对初步判断急危重症者;或在日常巡视时发现病情突变,均应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并及时通知管床医师到场,5分钟内优先进行体格检查、病情判断,必要时邀请上级医师参与诊断、抢救性处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