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村落的出路_罗德胤

传统村落的出路_罗德胤

传统村落的出路_罗德胤
传统村落的出路_罗德胤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完成

传统村落文化困境调查问卷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继承和发扬古村文化精华,协调村庄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的关系,本研究课题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特邀请您对贵村的历史文 化遗产及村庄的文化困境能对我们进行指导, 希望能得到您的大力支 持!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男 □女 年龄:□儿童14岁以下 □中年29 — 59岁 职业:□工人 □农民 □学生 公务员 □待业人员其他 一、物质文化 1. 您到此地的主要原因是: □休闲度假 归属:□原居民 □外来人员 □青年15 — 28岁 □老年60岁以上 □技术人员 □个体经营者 □租房 □其他 □知名度 □没有 □有一些 □很多 □参观历史建筑、了解文化 □打工 □定居 2. 你认为该村落的知名度怎样? □一点也不知名 □有点知名度 高 3. 你认为该传统村落有一些重要标志吗

4. 你所了解物质文化的界定范围是什么? 历史的过去,不可能重新再创造 □前两者都是 □不知道 4. 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存在的文化含量怎样? □低 □中 □高 5. 村落中存在哪些物质文化? □文物如碑刻、书籍和绘画等 人类工程、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 6、 您认为什么最能体现贵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传统建筑 □传统的生活习俗 5. 你认为该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如果是建筑物包括建筑价值怎样? □低 □中等 □高 6你认为该传统村落对外来人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吗? □没有 □有一些 □高 7、您对居住在传统建筑内最满意的是? 空间缺乏 □其他 8该传统村落是否会定期举行一些现场活动? □没有 □有一些 □许多 9. 是否允许外来人员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村落物质文化的全部?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是已经成为 □文化遗址如 □前两者都是 □空间格局 □是 □老一辈留下的 □离耕作区近 □住习惯了 □邻里关系融洽 口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心得体会:思路决定出路——读《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思路决定出路——读《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有感(最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又是伴随着我们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好的书就像一把钥匙,总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我就有这样一把好钥匙--《工作就是解决问题》。这本书言语平实、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案例生动,通篇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娓娓道出了一个个看似浅显易懂但其实容易让人迷惑的道理。读后,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中,我最喜欢的是《有问题其实很正常》、《困扰你的不是问题本身》这两篇文章,因为它们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角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改变传统的固有思维,工作、生活中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犹记得当年刚参加工作时,我最期望领导多给我派任务,认为这是对我工作能力的肯定,相信这也是每位职场新鲜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步入中年的我对工作已不再新鲜,但新任务、新问题却层出不穷,总也解决不完,这时的我更多感到的是疲惫和压力,有时也不禁感叹为什么这世界上就

没有一份不存在问题的工作呢?当我万分纠结的时候,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启发了我:它讲述的是一名企业家因问题缠身而感到苦恼,这时一名热心的咨询师把他带到了一处墓地,告诉他只有这里的人才不会被问题所困扰。企业家了然了,我也了然了,明白只要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问题。从孩提时的蹒跚学路、求学时的探索求知、再到工作时的完成任务,哪一个不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呢。困扰我的其实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解决问题的忧虑。掩卷细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遇到的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只愿意解决熟悉的问题而排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总在问题解决之后才觉得事先想象得过于困难?这究竟是我的工作热情已经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逐渐消失,还是我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单一,又或是我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时文中的另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它讲的是一名军阀每次处决死刑犯时,都会给出两种方式让犯人选择,一种是直接被枪毙,一种是进入墙中的一个黑洞,生死未卜。但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犯人都选择了一枪毙命。可能在死刑犯看来,对黑洞里未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与其选择一个不知道藏着什么东西的黑洞,不如一枪毙命反倒踏实些。有一天,军阀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一个朋友壮着胆子问:“大帅,您能不能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基层反映古建筑保护遭遇三大困境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古建筑保护遭遇三大困境亟待引起重视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基层反映,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着三大困境亟待引起重视。 一、困境分析 一是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中国的古建文物以木质结构为主,防火能力差。而在当下的经济开发热潮中,各地的古村落也都极力发展古村落旅游,由于人口的大量聚集,各类旅店、酒吧等声色场所的入驻,古村落的防火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例如,2013年3月,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烧毁民房107间;4月,湖南凤凰古城发生火灾,一栋古房屋及其内酒吧彻底烧毁;8月,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一古村寨发生火灾,50余户村民房屋被烧毁;2014年1月,云南独克宗古城烧毁房屋200余栋,300余户受灾,除造成房屋、商铺、基础设施等受灾外,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被烧毁。触目惊心的火灾事故已经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头号杀手。 二是缺乏专业的维护修缮。由于文物保护有着很强的专业性,维修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文物本身的特性,还要在保护

的过程中要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当前部分群众缺乏保护意识和维护资金,简单粗暴的维护修缮反而对古建筑造成了二次修复性破坏。此外,当今社会价值观对传统工匠艺人的轻视,致使传统工艺传承出现举步维艰的窘境,许多地方在抢救古建筑时常常面临着缺少专业团队的尴尬。“大学里没有维修工艺专业,建筑系的学术贡献,更多的是帮助职能部门制定遗产保护规划,而能够提供技术支持的技工学校也在逐渐消亡。” 三是失于监管的古建交易猖獗。近年来,随着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古建收藏领域,古建筑及其构件的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并由此助长了古建买卖之风。为了谋取高额经济利益,甚至还出现了部分不法商贩四处“搜寻”古建筑构件,并形成倒卖链条。例如,某山西民营企业家通过收购买卖,先后得到了有4万多件古建及其构件,包括200多处古民居、1000多块石碑、2000多块牌匾及上万件石雕石刻等。“由于古建及构件的交易多数为地下交易,法律上又没有明确表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能买卖,再加上文物部门没有自己的执法队伍等,因此古建及构件的市场交易非常不好监管。” 二、建议对策 一是及时整改古建筑火灾隐患。对建筑结构、饰物耐火性能进行加强和处理,有条件的文物古建筑还应在主要建筑内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等系统。对被开发成重要的旅游的文物古建筑单位还要加大对居民和游客的消防

西方技术文化时代的问题和出路

西方技术文化时代的问题和出路

西方技术文化时代的问题和出路 ———思考罗蒂在复旦大学讲演的深层含义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云南大学学报第4期 本文是在兰州举行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上的一个发言稿。罗蒂在复旦大学访问期间,我除了听他的报告外,还有三次与他进行过个别的交谈,这多少有助于我对他的演讲的一些理解。 摘要:罗蒂在复旦大学讲演的主题是“世界政府”和“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什么是罗蒂鼓吹世界政府的动机呢?为什么他要批评后现代主义呢?本文将试图反思这两个问题,并力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世界政府;后现代主义;社会正义;乌托邦 一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在2004年上海天气最热的时候来到上海,于7月20日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师生座谈,题为“哲学家的展望:2050年的中国、美国与世界”;并于次日做了题为“美国大学与社会正义的希望”的报告。罗蒂的话浅显明白,罗蒂的姿

态随和低下。我记得,听了罗蒂的报告,复旦大学的有些研究生站起来用充满哲学奥义的术语反驳他的观点,他却用连中小学生都能懂的词汇答复。不少人说罗蒂的报告太平淡无味了,我当时也有同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那时天气太热了,我们不够冷静,过多地与他辩论一些枝节问题,没有领会他的报告的主题的实质内容和深刻含义。 当大热天渐渐过去,我才慢慢品味到他的讲话的用意。正巧,本次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的主题是“西方哲学文化与后现代哲学”,而从这一角度考虑,我想最能把握罗蒂选择他的复旦大学之行的报告的题目的良苦用心。我记得罗蒂在复旦大学时说过如下一些警句性的话: 人类活过了原子弹造出以后的五十年,这纯粹是偶然的。人类要再活过核弹阴影下的五十年,除非有一个全球性的处理核武器问题的机制,否则人类难逃厄运。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条出路,后现代主义多半是破坏性的,没有什么正面的建树。 马克思主义要比后现代主义好,因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乌托邦,而后现代主义没有提出乌托邦。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优秀案例申报书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 优秀案例申报书 申报单位: 通讯地址: 申报时间: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征集分享活动办公室制

填写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征集分享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包括案例征集、推选、交流论坛和海内外推广的大型活动,旨在分享好的做法,鼓励新的创意,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上形成共识,引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方向,向海内外彰显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生机。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的申报单位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申报内容包括村落基本情况、项目亮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申报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案例征集及评审时间: 1.在线填报期,2019年9月20日-11月30日,期间,登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官方网站 ()选择进入-“申报平台”选择“拯救老屋”--“优秀案例征集”,进行线上填报。 2.核实盖章期,2019年12月1日-12月15日,申报人登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申报平台,下载申报表加盖单位公章,并将盖章页上传至申报平台。

3.案例评议期,邀请入围案例的申报单位,携带盖章纸质申报文件、演示ppt、宣传视频,赴京参加线下演示推选,完成后进入公示、复议阶段,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案例交流、推广 优秀案例展览展示及交流论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社会参与案例申报表 (以网络申报表为准)

二、其他资料 1.相关证明、说明材料扫描件(pdf文档); 2.村落风貌、项目亮点等内容的图片资料(不超过10张); 3.音视频(3-5分钟,大小不超过200M,系统自动压缩)。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4450630.html,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作者:丁勇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传统古村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上九山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控制、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古村整体格局、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九山村 1上九山村基本概况 上九山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离邹城市中心城区24公里,地处邹、滕、鱼三县市交界处,至今尚有清康熙年间三县界碑矗立于此,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201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1历史起源 上九山村,一座自然生成的石头村,建于明初,后几经变迁延续至今。因周边9座山头而得名“九山”,不久后,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故取名“上九山村”。民国后,居民逐步迁居山下建新村,形成了今日的上九山古村。 1.2村落特色 1.2.1象法易学、选址天人合一的佳作 古村坐落于凫山山系的南部,处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四周山丘环绕,其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独取乾位(天),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且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型,有天、地、人三合之寓意。 1.2.2因势而建、格局完整的鲁西南民居标本 古村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走势,依势造房,房屋错落有致,整体风格较统一,432栋建筑物中400栋为传统风貌类建筑,是山东省内整体格局保存最完好、最集中、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细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 1.2.3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村落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多地的传统村落逐渐陈旧甚至破败不堪,数量正在逐步减少。然而,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1.凤凰古村历史背景凤凰古村坐落在深圳市宝安福永街道凤凰山脚下。南宋德?v 元年,元军举兵南下,文天祥在赣吉两州(江西)募集数万民兵抵抗,被元军击败后被俘,后在大都(今北京)慷慨就义。宋军溃败后,文氏族人随败军溃散,逃至广东宝安西南沿海荒芜地带。文天祥胞弟文天壁携族人先居于宝安黄松岗鹤子园,元代大德年间,文天祥孙辈文应麟携族人迁至凤凰村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经过历代经营建设,逐步建成坐向统一、建筑整齐、巷道贯通的古建筑群。凤凰古村目前有300 多座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其中有多达十五栋传统建筑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深圳市文物专家认定为深圳目前唯一一座没有遭到大面积破坏、保存得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凤凰古村保存现状及原因分析凤凰古村周边景观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凤凰古村原有环绕村落的绿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村民自从富裕后,嫌弃祖宅太小,不适合现代化生活,于是纷纷在老村外择地兴建多层民房。这些多层民房都围绕着古村兴建,于是,村落周边美丽的田园风光已成无敌楼景。 凤凰古村内单体建筑同样遭到破坏。首先表现房主对民居的改造上。这种改造一般只是局部的改变,还不会对建筑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但对民居的内部空间以及其建筑装饰部分如壁画、木雕、石刻等却有不小的破坏。其实,是某此业主对建筑物的整体的推倒重来,这时通常业主为获得更多的租金回报常会将其改建为多层的楼房,在凤凰古村中,几栋零落的四五层高的水泥楼对古村落的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图1)。 3.凤凰古村的保护方式综合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实例经验, 采用活化的动态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积极保护方式。对于以民居为多数的传统聚落,居住建筑不断更新的特征决定了对这类建筑遗产必须采取动态保护方式。村民不仅是这些传统民居的所有者,也是这些传统民居的使用者或间接使用者,只有他们对于保护是自发乃至自觉的,民居的保护才具有可持续性。 改建自用是指原住民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对围屋进行增设室内厨房、卫生设施和必要的内装饰等改造以改善居住条件,供原住民自己使用,可用以居住或举行各类仪式,也可用以作村民委员会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我国乡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困境

编样稿3750字 我国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多元困境 邵诏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2008年元旦,《城乡规划法》正式开始实施,并把适用对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其中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制定城乡规划要“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把乡村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问题摆在了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面前。 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不仅在城市 城市作为地域空间上人类集聚的中心,其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较易受到广泛关注。但历史并不只是存在于城市之中,我国悠远的农业文明很大程度上保存在广大乡村地区。陈志华先生说过“不研究乡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大量乡村传统建筑算不上精美,甚至有些过于朴素,但却真实地 反映出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 村社会生活,时至今日,还在 上演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 农村生活故事。乡村传统建筑 群及其中的乡村文化习俗是 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产。当我 国城市在快速的开发、更新中 失去了大量历史建筑,部分城 市把历史建筑的最短年限缩短到30年作为应对1,乡村地区则由于过去社会变迁不如城市剧烈,还保存有许多较长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价值并不只是其“老”,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建筑群在整体上所展现出来的地方乡土特征。当我国的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传统特色,甚至被称为“千城一面”时, 1 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优秀历史建筑的年代范围从1949年前扩大到30年以上。 传统建筑区 图1村落中在传统建筑区外陆续加建了新的住宅,这类传统建筑群和新建住宅并存的村落在我国具有普遍性。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发表时间:2018-09-07T14:32:06.5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马晓丹 [导读]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位于人口迁移、文化碰撞和社会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有效促进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仍然是村庄。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生命意义和情感的聚集依托于此,回归村落是村庄的创造性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村子的活力得以恢复。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活化 前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 1影响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罗剑在他的论文枟贵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主要特点枠中提出用传统村落认识论的观点来了解传统村落并进行保护。阳建强以江南古村李市为例,阐述了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如何保持并延续传统村落地方活力和特有的村民生活形态,达到村落文化价值的推陈出新的目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军等人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尽管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在各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传统村落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复杂,保护与活化工作整体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医疗保障、教育以及卫生条件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来自传统村落的人口向城市转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的农业生产收到严重的干扰。要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保留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保持村落活力的基本要求。传统人文资源的大量流失并且使这些传统村落逐渐缺失生产生活的气息,这毫无疑问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活化带来了很大麻烦。 1.2价值认知的差异 传统村落的保护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进行,是在包括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协会等在内的部门或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村民对于这样的保护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是置之不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民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而原来居住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不管是从功能要求还是建筑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村民对原住宅进行大拆大整,甚至推到进行重建,这种自发性以及盲目性的修缮、重建就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永久性破坏。 1.3规划层面的不足 为实现传统村落的复苏,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新村规划设计,然而在规划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前期调研工作,没有深入的调研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未能细致了解村落遗产的发展情况以及历史价值,只是千篇一律的建设聚居点,进行风貌改造,没有将当地特色考虑到村落的发展中来。并且在规划中缺少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参与,使对村落的规划设计与村落的保护发生冲突,并且使规划设计后的传统村落文化流失,没有文化底蕴支撑,这便无异于其他村落。其次规划管理部门缺少对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持续的监管,这些无疑是造成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的重要因素。 2传统村落旅游的几点建议 陡岩村是位于云南省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地处红河河谷地带,呈南北走向,位于红河北岸较为陡峭的山顶上。陡岩村建村形成年代依据现存建筑年代及历史遗迹分析,约在清朝中期。陡岩先民为什么选择这个坐北朝南的山坡地筑屋聚居,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生存。陡岩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全村成台地式分布,形成背山面田的村落外部环境,建筑形式基本为彝族的土掌房,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建筑占地面积约47314m2,为聚居于彝族聂苏支系的民居建筑。为近代史上彝族等当地少数土著民族的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滇南地区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彝族民居建筑,陡岩村的土掌房每户有四大间,正房比耳房高,为正三间,平房是厢房一至二间,外墙一般无窗或仅开小窗,土墙土顶均为黄色,高低错落。屋顶为晒场,从正房楼顶至平房屋顶。土掌房选用材料取材于当地,属于可再生的乡土材料,夯土墙良好的保温性也使得建筑室内冬暖夏凉。这种民居的生态模式是在特色的自然环境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结果。 2.1保护的原则 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注重历史文化与片区旅游发展相互制约与发展,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的原则。与此同时,重视建筑遗产保护,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人文景观保护,保护村庄周边环境,保护村庄风貌,控制新建用房风貌,注重村庄基础设施整治。 2.2人居环境改善 目前陡岩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居住环境较一般,多存在人畜混住现象。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应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传统建筑功能提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2.2.1居住环境改善:对传统建筑人畜混住现象逐步改为人畜分离,对居住的卫生条件、安全及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改善。 2.2.2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排水系统改建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架空的电力线路逐步改为地下敷设。对垃圾处理、公厕等环卫设施进行整治。 2.2.3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对村落内体育设施、商业集贸设施、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提升。

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4期) 内容评述: 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冲击下,“乡土中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家庭基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土文化面临断裂和边缘化的危险。“后乡土中国”作为延续和过渡,成为制约特色城镇化和乡土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阶段。第一部分时代背景:我国的城镇化率于2011年突破50%,标志着传统农业大国——中国迎来了“农耕社会”迈向“城市时代”的拐点,此时提出“后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第二部分研究目标:从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入手,试图阐述当前“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困境,并提出实现“后乡土中国”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期为城市时代农村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主要内容:1)乡土中国解构: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被忽视的制度成本,2)多元特性并存:制约后乡土中国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3)重塑乡土性与培育现代性:实现后乡土中国的健康发展路径设计;第四部分结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深层挖掘利用乡村的有限资源与隐性的乡土文化,做到重塑乡土性与培育现代性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评价: 长久以来,"乡土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精辟概括,但在中国特色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家庭基础发生了深刻动摇,乡土文化也面临断裂和边缘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后乡土中国"作为"乡土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后期的廷存和过渡,其多元特性并存的基本特点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后乡土中国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时代的到来,"后乡土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从重塑乡土性和培育现代性两个方面并行推动,前者本质上是对传统乡土中国土地和家庭基础以及乡土文化的坚守与回归,而后者则是三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进一步转型和提升。文章详细的为我们论述了这一概念,全面综合的为我们的乡土中国指出了一条明确的方向。 个人认识: 通过本篇论文的阅读更加深入了解了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的过程,在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流失以及原本村落文化的消失越来越严重,我们该如何探寻一条有效地途径来缓解、阻止这种文化的流失呢?通过学习中,对陕西户县东韩村的实地调研,更加明晰了这种文化消失的体会,乡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对于东韩村的研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模糊评价法,游客跟踪调查法等方法对村落中各个利益主体进行细致调研,调研发现,普通村民经济来源依然依靠在外打工为主,农家乐经营者仅家庭里一两个人经营,其余劳动力为入城打工为主,村落原有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氛围已经不复存在,呈现了一种关系疏远化,向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靠拢。 因此通过调研我们提出新的方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对村落的传统文化挖掘,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村落农民进行资金入股,创建股份企业,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打出文化品牌,使传统村落文化复兴,进行新村+旧村的村址、村情游,拟建立的旧村历史游对旧有旅游模式的极大拓展并且保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其文脉,该项目由村集体股份公司运营,对外招商引资,政府起到协调、监督,以及部分培训的作用,使各利益主体之间联系更加强,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大力宣传,普通村民在此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游客提

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计划方案

某某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标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

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重点做好现状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齐抓共管,形成全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 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同,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积极倡导公共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通过3年左右时间,着力提高全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