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并以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的,通过互联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是一种以技术性性、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和多元性等为特征的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的入世思想,主要表现为“重人轻神”、“政教分离”和“儒学一尊”三个方面。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网络拥有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既方便又快捷,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二者的关心呈现出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使得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因此在网络空间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其成为强势文化。这种优势使得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逐渐影响、制约并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可能。

同时,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快速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及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体现为虚拟文化的网络文化还是作为实体文化的传统文化,存在方式不同并不能否认他们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这一事实,都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扎了根,它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相对缓慢的。但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文化在具备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僵化的特点。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这是其摆脱僵化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通识课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通识课作业 工商管理学院人力1101 俞姝慧1101500125 第一部分 每一个女生都有一颗向往古典美女的心,我希望自己追求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气质。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丰富内在的有效手段。身为一位骄傲的中国人,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所以在选课的选项中看到这门课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 在五次课的学习中,我越来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起来。从第一次课中,张老师介绍了文字源流,中国文字的变化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一个“教”字的具体变化分析,我觉得好神奇,居然能用这种类似于图画的方式将一个字表现的这么淋漓尽致。第二次课的婚俗也让我学到很多。原来我看着简简单单的一件喜事这么有讲究。从古至今婚俗的演化等知识让我对古代以及现代各个地区的婚礼习俗有了很多的了解。同时我也感觉到现代男性的压力,真是庆幸我家是两个女儿。第三次的丧俗也是,我一直都不太了解这个方面,因为家里还没有经历过。这次课听下来才知道原来其他地方和我们家乡的习俗差这么多。我们家乡的葬礼都很简单,两天停尸期间做法事安慰亡灵,然后是一个比较正式讲究的形式——入棺。第二天早上去火化,大家都要抢当天第一个火化的头魁,所以基本上都是凌晨就出殡,火化前家属必须大哭大闹,火化后工作人员直接将部分骨灰装入骨灰盒捧出来交给死者的长子或是其他最亲的家属,回来后将骨灰送到公墓地或是村里的祠堂放置。这时葬礼算是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家属每七天做一次祭祀直到七七,这样整个过程就结束了,但也有部分人家做百天和一周年。普通人家就在七七之后每年的清明才祭祀。第四次课讲的是器物,刚开始主要是对鼎的介绍。本人一直对这一类文物很有兴趣,平时旅游也一定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在参观时做些笔记,然后回去后百度再查一些相关文物的历史进一步了解。而这节课的内容也勾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关于本课程,本人表示非常满意,老师上课很认真很负责,语言幽默风趣,上课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对于这个课,我有些建议,不知是否实用,仅供参考。因为考虑到这门课的特殊性,关于文化习俗方面,在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老师可以考虑点名让同学讲讲他自己家乡的风俗,这样我们的知识面会更广,毕竟老师能了解到的也只是部分地区。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学生了解更多,也可以让老师学到新的常识。张老师第一节课也讲到第三节课留给同学上去讲,本质和我的建议相同,但我觉得当时这个办法不可行的原因就是太正式,让学生排斥。而我的形式更加自然,老师在讲到某个方面时随机点名抽同学来分享一下。另外,这门课如果只是枯燥的介绍可能勾不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多加些图片、视频方式的介绍。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并以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的,通过互联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是一种以技术性性、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和多元性等为特征的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的入世思想,主要表现为“重人轻神”、“政教分离”和“儒学一尊”三个方面。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网络拥有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既方便又快捷,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二者的关心呈现出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使得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因此在网络空间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其成为强势文化。这种优势使得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逐渐影响、制约并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可能。 同时,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快速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及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体现为虚拟文化的网络文化还是作为实体文化的传统文化,存在方式不同并不能否认他们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这一事实,都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扎了根,它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相对缓慢的。但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文化在具备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僵化的特点。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这是其摆脱僵化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二O—二年四月十日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 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 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 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 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 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精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第四节辽宋夏金的分立与元明清的大统一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盛世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理解历史在人事代谢、沧桑巨变中前进,后人又在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掌握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题目: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孙雨辰 学号:3112370076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及其区别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当时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而到了2006年底,该中心第19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37亿,占人口总数的0.5%,居世界第二位。专家预计,在今后两年内,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电子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我们不但可以浏览世界上的最新信息,进行即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写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如今,两种文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矛盾和碰撞。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就有理论界人士说网络文化终将占据主流地位,甚至还有人做出传统文化即将被网络文化代替的预言。难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销声匿迹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对待网络文化这个新生事物呢?本文就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优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肤浅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一、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网络文化?应该说,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人认为作品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化产品才

网络文化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网络文化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目前网络文化在我国呈现出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 ___的不断繁荣和网络应用的不断更新,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及危害。下面是 ___给大家推荐的网络文化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我国发展网络文化的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互动传播方式,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化,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化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发展;网络文化 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电子购物、网络视频聊天、在线影视、手持阅读等网络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进一步放大,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维护社会稳定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全新文化形态,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建、共享和繁荣,必须加大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投入,并从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出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创作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 ___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网络文化在我国呈现出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 ___的不断繁荣和网络应用的不断更新,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及危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 ___网络文化的建设及 ___的监控,否则,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将对国家甚至民族心理造成伤害。 合理利用网络议程设置作用,发挥网络信息资料检索功能,减少网络低俗娱乐应用 网络兴起之时,就有人将中美网民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网民利用互联网主要为了学习性的、为我所用的信息搜索,而中国的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在很多普通大众使用者心中只是一个游戏平台。未来我国的网络文化如何健康发展,我国网民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公民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谈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叶茂樟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将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Discuss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Internet age Ye Maozhang (Quanzhou V 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Quanzhou Fujian,362000)【Abstract】Culture is the heritage of a nation, but also the spirit of its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information digitalization,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he network has become the transcendent and compressor of the culture beyond the space,whi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the unexperient challenge. The network will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and communicato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b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modern digital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will make more people to kn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ve it. 【keywords】the Internet ag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时时撞击着人们骚动的心灵,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优秀传统文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Eunice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从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国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遭受严重冲击。因而,分析探寻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1.西方大国强势文化的侵袭 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中国。它们主要通过媒体网络、文化贸易、学术交流、电影电视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美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鼓吹“多元化”、“议会制”、“淡化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使中国转向资本主义道路,对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 2.民族传统文化深陷困境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面临弱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美化”、“韩化”,他们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却日益淡化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文化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被掠夺的困境。在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公司抢注,引起国民的极大震惊和愤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集体失忆。对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想方设法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对传统文化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3.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低迷。例如2008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类出口3487.25万美元,进口却达到24061.4万美元。文化交流总体上的“逆差”,使外国人不能从文化传播中了解当代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而在文化传播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等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以一种更隐秘、更巧妙、而且不易被识破的隐性文化渗透,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这种在文化传播和信息发布上存在的西强我弱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对策 1.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文化既有共享的一面,又有斗争的一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

浅谈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在,全球互联网用户有数十亿,Internet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各种信息,如: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等等。当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时,就形成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论坛、博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网络论坛文化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们那样热衷于读书、看报、看电视,而是习惯于从网络获得资讯,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互动。网络论坛又名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方平台,用户在论坛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资讯,可以对看到、听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评论;也可以自己发布信息,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作为网络媒体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网络论坛为网友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将新闻信息传播和发表多元意见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网络语言看似有趣,其实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因其简约、快捷和形象,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追捧。但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对汉语言的破坏,使之产生紊乱性,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博客对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博客现象正是伴随着这股网络狂潮而出现的。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博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博客的前身是个人网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一直属于少数人的媒体,包括精英和部分技术爱好者。博客作为网站技术傻瓜化的产物,成为所有有条件上网的平民的个人媒体,引起了网民及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博客上,所有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全世界发表言论和作品,它具有大众化、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易于普通人接受和尝试。在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里,博客的出现掀起了网络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在这里,你就是主宰,控制一切。博客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普遍愿望。它作为网络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达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思想禁忌的冲突。自由与民主,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征。 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给民众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提供不受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博客的优点。人们通过博客传播文化和思想,从而打破了现实中因为地理、历史、政治和个人文化修养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发展。 三、微博传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相比论坛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为方便,传播性更强。我们开始习惯每天打开电脑看微博,看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

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社会制度还是其宏观背景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传播和应用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学校的各个方面,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旨在讨论网络横行的当今世界,在网络文化当道的现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并且就如何预防传统文化被侵蚀给出建议。 关键字: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冲击对策 一、概念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的事物,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学术界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学者从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以各自的研究视角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做了不同的定义: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詹恂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靠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刘宝辉和赵亚伟认为“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时代人类的物质、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可称之为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概念;狭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其中的精神文化,即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同时也包括网络影响下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等。”目前对于网络文化意义的界定在实质内容和文字表述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没有定论,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主体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等等),还有道教(主体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等等)、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笙、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民族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2016年网络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

2016年网络课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结字 C. 笔法 D. 意境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礼义廉耻观念 B. 易和变的观念 C. 忠孝节义观念 D.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悲愤 B. 沉痛 C. 欢快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整齐划一 B. 有秩序感 C. 气息贯通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左右均等 C.

D. 穿插避就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方圆兼备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笔笔藏锋 D. 用笔要藏露互现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物壮则老 C. 上善若水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D. 处众人之所恶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怀疑论 B. 祭神如神在 C. 未知生,焉知死 D. 无神论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具有造型美 C.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知识分享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Eunice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从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 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 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国民 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主 流意识形态正遭受严重冲击。因而,分析探寻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 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与时 代价值。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1.西方大国强势文化的侵袭 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 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中国。它们主要通过媒体网络、文化贸 易、学术交流、电影电视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 意识形态,美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普 世价值”,鼓吹“多元化”、“议会制”、“淡化意识形态”,诋

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使中国转向资本主义道路,对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 2.民族传统文化深陷困境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面临弱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美化”、“韩化”,他们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却日益淡化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文化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被掠夺的困境。在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公司抢注,引起国民的极大震惊和愤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集体失忆。对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想方设法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对传统文化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3.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低迷。例如2008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类出口3487.25万美元,进口却达到24061.4万美元。文化交流总体上的“逆差”,使外国人不能从文化传播中了解当代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而在文化传播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等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以一种更隐秘、更巧妙、而且不易被识破的隐性文化渗透,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这种在文化传播和信息发布上存在的西强我弱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