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doc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doc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doc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doc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一)

第一,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是前提。《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

经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提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其创

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

式”教学,由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识和能力并重。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和主动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能够靠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对教师作用和学生地位的变化进行反思是关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

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

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而这种合作交流的平台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另外,教师

还应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走入学生之中,

组织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包括认真观察、注意倾听、认真交流等,根据获取的信息,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

掌握情况。如,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 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有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多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第三,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是切入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发展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而《课程标准》则提出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

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新式的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的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注入式,就是所谓的“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等等的试验。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工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

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

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问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便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

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设置问题时要尽量呈梯状具体安排,环环相扣,而且要多范围,最后也要有“从中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总结性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

面俱到却不深不透,达不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效果。

最后,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预习中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预习中的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应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所选择的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二)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化运动,它强调关注学生的

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

人教 A 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开始就从 8 个集合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对自己教学实践的个案的反思。

反思 1: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

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公交车,很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很久,要不很挤,身

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

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二:“函数单调性”,由f(x)=x的图像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得很好,从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在学生犯错后、徘徊时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越,即数学语言:“当

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在相同条

件下比高,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普通的帽子,高个子

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案例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化石中碳14 的残留

量。其中一个班用本的引言,得P=() ,到数函数,用引

言中的t=logP ,此学生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原因大概是离

他生活太,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的,我把改:

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你10 元零用,且每月以10%的增率增,多少个

月后你的月零用达到 1 千元 ?学生可来了,上算,算器怎么按

log100 ,学生所表出的情和极性与第一个班的学生完全不同。

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和,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找出更多的机会学生接触各种各的,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

点,社会生活的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更通俗、更具体。

反思 2:堂上合作探究学的与自主技能的之的关系。

一中,如果教了学生多点行笔,自己早地抛出和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和求知的趣,与新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能力、推理能力、空想象能力和解决的能力,而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

技能作基。我知道,知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的笔

,所以每都要力争合理分配,在两者之取平衡。

案例四:在学数的性,由小分工合作,分在同一直角坐系中画

①y=logx 与 y=logx; ②y=logx 与 y=logx; ③y=logx , y=logx 与 y=logx 的像,

小的同学一起探究形的特征,从而得到数函数的性。在探究程中,

部分学生在列表自量取1, 2, 3,像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

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地把曲画穿??,由于是分工,

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要画出所有的形,有更多的指正 ( 或更正 ) ,欣

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五: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 y=x,y=logx 在 (0 ,+∞) 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

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

把课本的例 2 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 2 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

直接由学生自己利用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

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反思 3: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

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

案例六:“函数”,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 A 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

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

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

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让学生

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的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时间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

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

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 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

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

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思考) ,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

唤起关心,唤起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关心。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

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三)

新课改以来本人屡屡钻研课标,试图积极探索寻求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法,

总是不大理想,高一数学教学反思。与所有同仁一样牢骚满腹:经常埋怨学生不安老师的要求做,平时反复强调的知识点都记不住,作业不按时交,考试简单的试题都不会做。实际上问题的根源还在我们。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

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

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一年已过去,这一年我担任着高一(3)班的数学老师.这一里我通过对教学的实践,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掌握,我逐步适应了这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也慢慢适应了我的这种教学模式。这是对我的一个检验,也使得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做更充足的准备。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一、根据学生学情教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自己学生时代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但是,在开始的上课过程中,我常常看到学生茫然的眼神,以及一声声的“老师,我听不懂!”让我的内心觉得非常的不安:我是不是讲的太难了?表达的不够清楚?回头想想,发现自己是以以前自身作为学生的情况来考虑教学,并没有更多的考虑现在学生的情况。这时候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观点出发,参考并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以我们的经验去参考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未必相同,理应先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针对性的备课与教学。 二、备课小组组内交流探讨 这一年来通过与同事和学生代表交流,一致认为不应该急于求成赶进度,应该将学生的基础夯实,并将初中的部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探讨与交流,我们高一备课组成员达成对“精讲多练”以及“边讲边练”的共识,上课一般先花5分钟先让学生大概熟悉教材,然后讲一知识点练几道练习,最后练几道综合性的练习,发现学生还是蛮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精讲多练,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认真听取学生对数学课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把他们对数学课的感受以及意见和建议都写在纸条上交上来(无记名方式),或者经常找学生聊聊学习数学感受。我在阅读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1、讲多练少。这一点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步改善。 2、课堂例题应以课本为主,出题要有针对性,还要从易到难逐步递进。 3、题目讲解、分析要清晰明了,步骤要分明。这方面在听取多位老教师讲课后,大为改观,尤为体现在作业完成情况上,解题格式明显清晰许多。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doc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一) 第一,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是前提。《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 经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提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其创 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 式”教学,由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识和能力并重。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和主动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能够靠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对教师作用和学生地位的变化进行反思是关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 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 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而这种合作交流的平台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另外,教师 还应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走入学生之中, 组织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包括认真观察、注意倾听、认真交流等,根据获取的信息,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

掌握情况。如,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 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有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多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第三,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是切入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发展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而《课程标准》则提出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 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新式的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的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注入式,就是所谓的“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等等的试验。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工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 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高一数学 集合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数学 集合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1,1}M =-,{1,1,3}N =-,2{10}P x x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 、集从集P 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 中元素3与集M 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 中元素与集N 有何关系.集M 中元素与集P 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 和集合N ;(口答) 2.集合P ;(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 中元素有-1,1;集N 中元素有-1,1,3;集P 中元素有-1,1.(口答) 5.1M -∈,1M ∈,1N -∈,1N ∈,3N ∈,1P -∈,1P ∈,3.M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 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 的元素.集M 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 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 与集N ;集M 与集P 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B A B x A x ?∈?∈,则若任意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则记作:A ?/B 或B ?/A . 性质:①A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 是B 的子集解释成A 是由B 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 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 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 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 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 是B 的子集解释成A 是由B 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 。 例:{}{}1,11,1-=-,可见,集合B A =,是指A 、B 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B A ?,并且B A ≠,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 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 集合B 同它的真子集A 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 ,B . 【提问】 (1) 写出数集N ,Z ,Q ,R 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一)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一) 回首这半年,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课本难度明显增大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逐渐失去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也逐渐减少,并且问的题目基本上是上课时候讲过的。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恐惧呢? 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较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如集合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的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函数这章节讲的知识点比较多,函数的图像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好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画出一个正确的函数图像,特别是二次函数图像,涉及到二次函数问题往往比较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扎实 的数学功底,而这一点通常是同学们所缺少的,只能让我放慢讲课的速度,直到慢得不能再慢,与此同时他们却还不积极主动地探索,以至于函数问题成了一个谁见谁怕的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必修一的问题都还没来得及解决紧接着又是必修二的空间几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章节要求同学们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直线、圆的方程这一大节也是相当的复杂,而且计算量比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况我多次找学生进行谈话,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去听了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让我真的很失望,我都不知道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帮他们提升数学成绩,在几位数学老师的讨论下,我也慢慢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希望有一定的收获。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 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 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 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 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 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 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 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 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 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 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自燕山中学; 省溧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省溧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 =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 的=R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一)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变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课堂上,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从8个集合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对人教A版必修一的各个阶段教学反思。 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

在身边。 案例:“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共七篇).

篇一: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高二数学教学反思 ——高二文科班教学的感想 我今年所教的是高二(3)、(4)班,这两个班是文科班,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特点,但好多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常常能把课本内容整段背出,有的同学甚至还能把例题的解题过程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笔记记得整整齐齐,虽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题过程虽然全部正确,却不会变通,特别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常常不够,特别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就必须针对女同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思维情境,点燃她们数学想象的“灵气”,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她们学习数学的勇气。 这半年来我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老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高二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过半年来的高二的数学教学,以及考试题研究分析发现,数学考查的多是中等题型,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学生作好这部分题是至关重要的。二、教师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数学考试考查点“万变不离教材”,许多的试题就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的同时,关键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对于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关重要,先整体把握全教材的章节,再细化具体的内容,用联想的方式,对于详略的处理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解题思想和知识方法的本质联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 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应用上相通等。这样,就可以把已有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解决问题时便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四、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集合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1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 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 ⑶非负奇数;⑷某校2011级新生; ⑸血压很高的人; 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回顾高一前阶段的教学,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学生的数学学习呈下降的趋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逐渐失去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 ,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向量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况共和学生座谈了三次,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

。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去听了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从高三教学下来的老师,可能在教学中不知不觉以高三的复习要求去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