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教学提纲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教学提纲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教学提纲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教学提纲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

数的测定

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

单选

1.测定旋光度时,配制溶液与测定时,应调节温度至()。A.10℃ B.20℃±0.5℃ C.25℃±0.1℃ D.室温 E.30℃正确答案:B

2.旋光法测定的药物应具有()。

A.手性碳原子 B.共轭体系 C.立体结构 D.氢键 E.苯环结构

正确答案:A

3.测定比旋度的公式L的单位是()。

A.nm B.mm C.cm D.dm E.m

正确答案:D

4.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为()。A.全熔 B.终熔 C.初熔 D.熔点 E.熔融

正确答案:C

5.称取葡萄糖10.00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于20℃用2dm测定管,测得溶液的旋光度为+10.6°,此葡萄糖的比旋度为()。A.53.0° B.-53.0° C.0.53° D.+106° E.+53.0°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正确答案:E

6.旋光度的符号是()。

A.[α] B.n C.d D.n E.α

正确答案:E

7.黏度是指()。

A.流体的流速 B.流体流动的状态 C.流体的流动惯性

D.流体对变形的阻力 E.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正确答案:E

8.比旋度计算公式中c的单位是()。

A.g/ml B.mg/ml C.100mg/L D.g/100ml E.mg/100ml

正确答案:D

9.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物的熔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采用的方法是()。

A.第一法 B.第二法 C.第三法 D.第四法 E.附录V法

正确答案:A

10.熔点是指一种物质照规定方法测定,在熔化时()。

A.初熔时的温度

B.全熔时的温度

C.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D.自初熔至全熔的中间温度

E.被测物晶型转化时的温度

正确答案:C

11.20℃时水的折光率为()。

A.1.3325 B.1.3305 C.1.3315 D.1.3330 E.1.3335 正确答案:D

12.旋光度测定时.所用光源是()。

A.氢灯 B.汞灯 C.钠光的D线(589.3nm) D.254nm E.365nm 正确答案:C

13.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为()。

A.酸碱滴定法 B.旋光度测定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红外分光光度法E.非水溶液滴定法

正确答案:B

14.《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液体相对密度是指()。

A. 20℃时,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B. 18℃时,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C. 22℃时,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D. 30℃时,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E.15℃时,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答案:A

15. 偏振光旋转的角度()。

A.折射 B.黏度 C. 荧光 D. 旋光度 E. 相对密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答案:D

16. 测定熔点在80℃以下固体药物熔点时,可选用下列哪种物质做传温液()。A. 硅酮 B. 液状石蜡 C. 乙醇 D. 水 E. 丙酮

答案:D

17. 中国药典2005年版表示物质的旋光性常采用的物理的常数

()。

A. 旋光度

B. 比旋度

C. 液层厚度

D. 波长

E. 溶液浓度答案:B

18. 在药物分析中,测定药物的折光率主要是为了()。

A. 测定药物的化学结构

B. 测定药物的浑浊程度

C. 用以鉴别药物和检查药物的纯度

D. 检查水分的影响

E. 测定药物黏度的大小

答案:C

19. 熔点是指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

A. 开始初溶时的温度

B. 固体刚好熔化一半时的温度

C. 分解时的温度

D. 开始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

E. 被测物晶型转化时的温度

答案:D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药物进行折光率测定时,采用的光线是()。

A. 日光

B. 钠光D线

C. 紫外光线

D. 红外光线

E. 可见光线答案:B

21. 测定易挥发、易燃液体的馏程时,加热方法应选用()。

A. 煤气灯加热

B. 电炉加热

C. 液状石蜡

D. 乙醇

E. 直接火焰加热

答案:E

22. 熔点测定有三种方法,主要因为()。

A . 供试品的溶解度不同 B. 供试品的固体状态不同 C. 供试品的量的多少不同 D.供试品的熔点不同 E. 供试品的分子量不同

答案:B

23. 下列不属于物理常数的是()。

A. 相对密度

B. 黏度

C. 比旋度

D.折光率

E. 旋光度

答案:E

24.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A. 折射

B. 黏度

C. 荧光

D. 旋光度

E. 相对密度

答案:A

25.mp是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A. 百分吸收系数

B. 比旋度

C. 折光率

D. 熔点

E. 沸点

答案:D

26. 比旋度是指()。

A.在一定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含1g/mL旋光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B.在一定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cm,且含1g/mL旋光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C.在一定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含1%旋光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D.在一定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mm,且含1mg/mL旋光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E.在一定条件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含1mg/mL旋光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答案:A

27. 熔点是()。

A.液体药物的物理性质

B.不加供试品的情况下,按样品测定方法,同法操作

C.用对照品代替样品同法操作

D.用作药物的鉴别,也可反映药物的纯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E.可用于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答案:D

28. 在药物比旋度的计算公式[α] tD=(100×α)/(L×C)中()。

A.t 是25℃,C的单位是g/100mL,L的单位是cm

B.t 是25℃,C的单位是g/mL,L的单位是cm

C.t 是20℃,C的单位是g/mL,L的单位是cm

D.t 是20℃,C的单位是g/100mL,L的单位是cm

E.t 是20℃,C的单位是g/mL,L的单位是cm

答案:D

29.物理常数测定法属于中国药典哪部分内容()。

A. 附录

B. 制剂通则

C. 正文

D. 一般鉴别和特殊鉴别℃

E. 凡例

答案:A

30. 物理常数不可用于()。

A. 鉴别官能团

B. 测定含量

C. 检查纯度

D.鉴别真伪 E.测定平均分子量

答案: A

多项选择题

1.《中国药典》2005年版测定熔点的仪器用具有()。

A.搅拌器 B.b形管 C.经校正过的温度计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D.熔点测定用毛细管 E.可控制加热速度的加热器

答案:ABCDE

2.熔点是指()。

A.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 B.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

C.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D.自加热开始至全熔的全程温度区间

E.分解的温度

答案:ABC

3.《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测定熔点的方法是()。

A.第一法 B.第二法 C.第三法 D.第四法 E.第五法

答案:ABC

4.黏度的种类有()。

A.静态黏度 B.动力黏度 C.运动黏度 D.特性黏数 E.一般黏度

答案:BCD

5.物质的折光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A.光路越长,折光率越大 B.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折光率变小

C.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折光率变大 D.光线的波长越短,折光率越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E.光线的波长越短,折光率越小

答案: BE

6.药品的熔点测定可用于()。

A.药品含量测定 B.药品的鉴别 C.药品的纯度检查

D.评价药品质量 E.评价药品疗效

答案:BCD

7.影响折光率测定的因素有()。

A. 浓度

B. 温度

C. 压强

D. 波长

E. 溶剂答案:BCD

8.折光率()。

A. 指光线在空气中进行的速度与供试品中进行速度的比值

B. n=sin i/sin r

C. 中国药典规定供试品的测定温度为20℃

D. 测定前应采用水或校正用棱镜进行读数校正

E. 是液体药物的物理常数

答案:ABCDE

9.我国药典对“熔点”测定规定如下()。

A. 记录初熔时温度

B.“初熔”系指出现明显液滴时温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D. 重复测定三次,取平均值

E. 被测样品需研细干燥

答案:ABCDE

10.影响旋光度测定的因素包括()。

A.浓度 B. 温度 C. 压强 D. 波长 E. 液层厚度

答案:ABDE

11.平氏粘度计可用于测定()。

A.运动粘度 B.动力粘度 C. 特性粘度 D. 比旋度 E. 扭力矩答案:AB

12. 若药品的熔点在80℃以上时,测定其熔点时选用的传温液应是()。

A.水 B.乙醇 C.硅油

D.液体石蜡 E.植物油

答案:CD

13.

填空题

1. 影响折光率测定的因素有、、。

答案:温度、压力、波长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 比旋度符号为_______ 折光率符号为_______ 溶液的酸度用

______

旋光度符号为________

答案:[ɑ]t D n pH α

3.比重瓶法适用于测定,旋光度法可用于。

答案:黏度小挥发性低的液体药物,旋光物质的鉴别或含量测定

4.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答案:比重瓶法韦氏比重法

5.馏程测定法可用于,黏度测定法用于。

答案:液体物质的鉴别,高分子液体物质的鉴别

名词解释

1.相对密度

答案:指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2.比旋度

答案:当偏振光透过长1dm并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温度和波长下测得的旋光度

3.熔点

答案:一种物质按规定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或熔融同时分解时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显示出的一段温度范围。

4.折光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答案:光线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5.黏度

答案: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简答

1.某葡萄糖溶液,在20度时测得其折光率为 1.3408,同温度下的纯化水折光率为1.3330,已知葡萄糖的折光率(F)为0.00144,试计算该葡萄糖溶液的百分浓度?

答案:C = n-n0 / F

=(1.3408-1.3330)/0.00144*100%

=5.42%

2. 精密称取经干燥的葡萄糖10.00g,加适量纯化水使溶解,定量转移至100ml的量瓶中,再加氨试液2ml后,用纯化水稀释至刻度。置1dm长的测定管中,25℃时,测得旋光度为+5.090,零点为-0.150,试计算无水葡萄糖的比旋度为多少?

答案:

C =(10/100)*100 =10 g/100ml

[ɑ]t D =100 a/ LC

=100*(+5.090+0.150)/1*10

=+ 52.40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2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 02 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 -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 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 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2 aT x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1234569T x x x x x x a ++-++=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学习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物理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应该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作出贡献。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程安排 本大纲提供两类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的需求。 必修物理课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简称Ⅰ类物理课。 必修加选修物理课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简称Ⅱ类物理课。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属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应该强调加强基础,把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应当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要处理好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关系,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并在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注意渗透近代物理的观点,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物理知识有广泛的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要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学生不仅要学到物理知识的结论,而且应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的。在展开教学内容时要介绍一些历史背景和物理思想的演化。 教学内容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课时安排要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和发展。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教学提纲

药分题第二章物理常 数的测定

第二章物理常数的测定 单选 1.测定旋光度时,配制溶液与测定时,应调节温度至()。A.10℃ B.20℃±0.5℃ C.25℃±0.1℃ D.室温 E.30℃正确答案:B 2.旋光法测定的药物应具有()。 A.手性碳原子 B.共轭体系 C.立体结构 D.氢键 E.苯环结构 正确答案:A 3.测定比旋度的公式L的单位是()。 A.nm B.mm C.cm D.dm E.m 正确答案:D 4.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为()。A.全熔 B.终熔 C.初熔 D.熔点 E.熔融 正确答案:C 5.称取葡萄糖10.00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于20℃用2dm测定管,测得溶液的旋光度为+10.6°,此葡萄糖的比旋度为()。A.53.0° B.-53.0° C.0.53° D.+106° E.+53.0°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正确答案:E 6.旋光度的符号是()。 A.[α] B.n C.d D.n E.α 正确答案:E 7.黏度是指()。 A.流体的流速 B.流体流动的状态 C.流体的流动惯性 D.流体对变形的阻力 E.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 正确答案:E 8.比旋度计算公式中c的单位是()。 A.g/ml B.mg/ml C.100mg/L D.g/100ml E.mg/100ml 正确答案:D 9.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物的熔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采用的方法是()。 A.第一法 B.第二法 C.第三法 D.第四法 E.附录V法 正确答案:A 10.熔点是指一种物质照规定方法测定,在熔化时()。 A.初熔时的温度 B.全熔时的温度 C.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同步习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 A.逐渐减小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1:1:1 B.5:3:1 C.9:4:1 D.3:2:1 6.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该物体( abd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25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 m/s,第7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求: (1)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5 s内的位移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对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是: (一)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 选取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又要有初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理性知识。选择教学内容还应注意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要注意选取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要以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并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 难易适度、负担合理 初中物理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经过努力可以学好,并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大纲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适当地留有了余地,并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 (标有*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让学生阅读自学。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本大纲规定的演示和学生实验都应该力求做好。如果限于条件,暂时做不到,可以用类似的演示和学生实验来代替。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多做一些,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也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条件。要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培养。 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操作,相互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初中物理人教版考纲

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要求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时间。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常用单位,知道各单位间的换算。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测量长度。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实验: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2、机械运动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公式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3、声 1.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4、光的色彩、光的传播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3.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平面镜、光的反射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知识学生实验演示 机械运动 知道机械运动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长度的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平均速度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 度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声音的发生及 传播 物体振动发声 声音靠介质传播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乐音和噪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温度和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温度温度计、体温计(实物或挂图)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 热力学温度 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知道晶体的熔点 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会查熔点表 蒸发蒸发吸热 知道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 关 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沸腾观察水的沸腾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知道沸腾现象 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液化知道液化现象 升华和凝华碘的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球面镜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透镜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 作用 凸透镜成像 观察凸透 镜所成的像 凸透镜成像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 像的条件 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实 物、模型或挂图)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 物体的颜色 白光的色散 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 照度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照度 质量知道质量的单位 天平用天平称质量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会使用游码 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密度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 等 相同质量不同物质的体积不 等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 比 理解密度的概念 会查密度表 知道水的密度 会用量筒测体积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力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 作用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引起物体的形变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 运动的方向 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重力重垂线 知道重力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 直向下 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 法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力的方向性 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会作力的图示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对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是: (一)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选取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又要有初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理性知识。选择教学内容还应注意有利于发展、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要注意选取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要以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并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难易适度、负担合理 初中物理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经过努力可以学好,并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大纲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适当留有余地,并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标有*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让学生阅读自学。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强演示和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 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D.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经过2 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与初速度同向 B.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平均速度为10 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3 s内的位移是12 m B.3 s内的位移是9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物理高一上册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1.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与运动时间t 的关系图象。若甲、乙两物体恰不相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0时,乙物体一定在甲物体前面 B .t =1s 时,甲、乙两物体恰不相碰 C .t =2s 时,乙物体速度大小为1m/s D .t =3s 时,甲物体速度大小为3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对于甲物体有 01 2 x v a t v t = =+甲甲甲 由题图知 21/2s 1 m a =甲 00v =甲 则 22m/s a =甲 对于乙物体有 01 2 x v a t v t = =+乙乙乙 由题图知 2/2 m s 1 1a =-乙 04m/s v =乙 故 22m/s a =乙 由于甲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两物体恰不相碰,则乙物体在后,甲物体在前,故A 错误;

B .甲、乙两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近,即 422t t -= 解得 1s t = 故B 正确; C .根据运动学公式可知,当2s t =时,乙物体的速度大小 42m/s 0v t =-=乙() 故C 错误; D .根据运动学公式可知,当3s t =时,甲物体的速度大小 26v t m/s ==甲 故D 错误。 故选B 。 2.a b 、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行驶,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在0t =时刻,b 车在a 车前方0S 处,在10~t 时间内,b 车的位移为s ,则( ) A .若a b 、在1t 时刻相遇,则03s s = B .若a b 、在12t 时刻相遇,则03 2 s s = C .若a b 、在1 3t 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刻为143t D .若a b 、在1 4t 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a 车速度为13 v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根据题述,在0t =时刻,b 车在a 车前方0S 处,在10~t 时间内,b 车的位移为s ,若a b 、在1t 时刻相遇,根据v t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则有 03s s s += 解得02s s =,故A 错误;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第三章 物理常数测定法习题及答案说课讲解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第三章物理常数测定法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物理常数测定法 一、A 1、供试品在毛细管内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为 A、全熔 B、熔程 C、初熔 D、熔点 E、熔融 2、以下关于熔点测定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取供试品,直接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 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1.0~1.5℃ B、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1.0~ 1.5℃ C、取供试品,直接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3m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3.0~5.0℃ D、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3mm,置传温液中,升温数度为每分钟 1.0~1.5℃ E、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3.0~ 5.0℃ 3、熔点是指一种物质照规定方法测定,在熔化时 A、初熔时的温度 B、全熔时的温度 C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D自初熔至全熔的中间温度 E、被测物晶型转化时的温度 4、中国药典规定,熔点测定所用温度计 A、用分浸型温度计 B、必须具有0.5℃刻度的温度计 C、必须进行校正 D、若为普通温度计,必须进行校正 E、采用分浸型、具有0.5℃刻度的温度计,并预先用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 5、中国药典收载的熔点测定方法有几种?测定易粉碎固体药品的熔点应采用哪一法 A、2种,第一法 B、4种,第二法 C、3种,第一法 D、4种,第一法 E、3种,第二法 6、比旋度计算公式中c的单位是 A、g/L B、mg/ml C、100mg/L D、g/100ml E、mol/L 7、中l的单位是 A、nm B、mm C、cm D、dm E、m 8、用旋光度测定法检查硫酸阿托品中的莨菪碱的方法如下:配制硫酸阿托品溶液(50mg/ml),按规定方法测定其旋光度,不得超过-0.40℃,试计算莨菪碱的限量为(已知莨菪碱的比旋度为-32.5℃)

最新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最新初中物理教学大 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知识学生实验演示 机械运动 知道机械运动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长度的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平均速度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声音的发生及 传播 物体振动发声 声音靠介质传播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乐音和噪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温度和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温度温度计、体温计(实物或挂图)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 热力学温度 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知道晶体的熔点 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会查熔点表 蒸发蒸发吸热 知道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 关 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沸腾观察水的沸腾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知道沸腾现象 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液化知道液化现象 升华和凝华碘的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球面镜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透镜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 作用 凸透镜成像 观察凸透 镜所成的像 凸透镜成像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 像的条件 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实 物、模型或挂图)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 物体的颜色 白光的色散 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 照度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照度 质量知道质量的单位 天平用天平称质量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 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密度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 等 相同质量不同物质的体积不 等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 比 理解密度的概念 会查密度表 知道水的密度 会用量筒测体积 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力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 作用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引起物体的形变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 运动的方向 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重力重垂线 知道重力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 直向下 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 法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力的方向性 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会作力的图示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方向二力的合成 反方向二力的合成 理解合力的概念 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高一物理第二章测试题

高一年级物理第二章测试 班级:姓名:总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少选得2分,错选和多选均不得分)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相同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B.在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在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在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10m/s2,则2s末的速度为(). A.10 m/s B.0 C.—10 m/s D.5 m/s 3.对以a=2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意1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末的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n -1)m/s C.2s速度是1s 末速度的2 倍 D.n s时的速度是n /2s时速度的2 倍 4.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10s 内的位移是10m,则该物体运动1 min时的位移为(). A.36 m B.60 m C.120 m D.360 m 5.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给出初速度、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描述中正确的是(). A.v 0>0,a<0,a 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B.v 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C.v 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D.v 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6.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由2 m/s 变化到6m/s 所用的时间是2s,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A.1 m/s2B.2 m/s2 C.3 m/s2D.4 m/s2 7.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的加速度恒为2m/s2,乙的加速度恒为—3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 课时学习内容教学重点 声现象 第1讲声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2.介质,声速和声波 3.回声及利用 第2讲声的特性 1.声的三种特性,影响因素和应用 2.探究声特性的实 验 第3讲人耳的结构 1.人耳的结构和听到声音的途径 2.耳聋的分类 3.骨传 导 第4讲噪声 1.噪声和乐音的概念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5讲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能量 2.声可以传递信息 物态变化 第6讲物质三态温度 1.物质三态 2.温度和温度计 3.温度的测量 第7讲汽化和液化 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液化及液化的两种方式 3.水的沸腾实验,沸点 第8讲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和特点 2.熔点和 凝固点 第9讲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现象 2.升华和凝华的利用 第10讲水的三态循环 1.水的三态循环及应用 2.终结本章六个“三” 光现象第11讲光的色彩颜色 1.色散现象及意义 2.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3.物 体的颜色 第12讲人眼看不见的光 1.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2.红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第13讲光沿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 2.光速,光年 第14讲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和实验 3.反射定律及作图

第15讲反射的应用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反射的应用 第16讲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现象 2.平面镜成像试验 3.成像特点 第17讲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特点总结 2.利用成像特点作图 3.凸面镜,凹面镜 光的折射和透镜第18讲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2.折射定律 3.折射光路作图 第19讲透镜 1.透镜和分类 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第20讲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成像实验 2.试验中常见问题及处理 第21讲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应用 1.成像特点的总结 2.成像特点的应用 第22讲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第23讲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2.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调节 第24讲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总结 1.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总结 2.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的应用 物体的运动 第25 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2.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第26讲速度 1.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2.速度的计算 第27讲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 2.有关图像问题的讲解 3.S,t,v的计算第28讲世界是运动的 1.运动的绝对性 2.静止的相对性 第29讲 --第30 讲 总复习 1.声现象 2.光的折射与反射 3.凸透镜成像特点 4. 物体的运动

高一上册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1.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相距x=6m,从此刻开始计时,乙做匀减速运动,两车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12s内关于两车位置关系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4s时两车相遇 B.t=4s时两车间的距离为4m C.0~12s内两车有两次相遇 D.0~12s内两车有三次相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题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可表示位移,0~4s,甲车的位移为48m,乙车的位移为40m,因在t=0时,甲车在乙车后面6m,故当t=4s时,甲车会在前,乙车会在后,且相距2m,所以t=4s前两车第一次相遇,t=4s时两车间的距离为2m,故AB错误; CD.0~6s,甲的位移为60m,乙的位移为54m,两车第二次相遇,6s后,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又跑在前面,8s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车还会有第三次相遇,当t=12s时,甲的位移为84m,乙的位移为72m,甲在乙的前面,所以第三次相遇发生在t=12s之前,所以在0~12s内两车有三次相遇,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某物体做直线运动,设该物体运动的时间为t,位移为x,其 21 x t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B.t=0时,物体的速度为ab C.0~b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2ab2 D.0~b时间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2b时间内物体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D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201 2 x v t a t =+ 加得 02112 x v a t t =+加 即 2 1 x t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所以由图象可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0~b 时间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 ~2b 时间内物体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选项A 错误,D 正确; B .根据数学知识可得: 0221a v k ab b == = 选项B 错误; C .根据数学知识可得 1 -2 a a =加 解得 -2a a =加 将t =b 代入201 2 x v t a t =+ 加得 ()222011 2222 x v t a t ab b a b ab =+=?+?-?=加 选项C 错误。 故选D 。 3.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t =0时,两车间距为0s ;0 t 时刻,甲、乙两车相遇.00 t 时间内甲车发生的位移为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0t 时间内甲车在前,002t t 时间内乙车在前 B .00 2t 时间内甲车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乙车平均速度大小的2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