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

浅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行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的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行使监督权,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行使,从便于操作的角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化对监督权的认识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实际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政治权力,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监督机制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各级国家机构的监督体系,其中包括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这些监督形式虽然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基础,处于特殊的地位,不可与其他监督形式等量齐观。同国家机构体系内的其他监督相比,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也最具有权威性。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就是要监督《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执行情况和监督同级“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工作可以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个部分,法律监督是指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工作监督则是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实施监督。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特定情况下则表现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法律监督的实施

法律监督是地方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是否严格依法办事而实施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开展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以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为目标,紧紧抓住全民普法宣传教育这条主线,积极参与对普法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地方人大常委会要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推广普法教育先进经验,督促检查“五五”普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增强人民群众及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巩固普法教育的成果。

其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常用的基本法律和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实行重点监督。一般应在每次常委会例会上,有计划地安排听取一两个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或审议意见,保持法律监督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再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司法机关执法

活动的监督检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各个领域的法制管理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执法检查作为加强法律监督的有效措施,组织和参与对“一府两院”的执法检查活动。

三、工作监督的实施

工作监督是人大监督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监督内容主要是全局性、关键性、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工作监督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进行监督。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映出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大部署,因此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工作监督的着重点。

第二,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放在工作监督的重要位置。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适时进行工作监督。

第三,要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或反映强烈的问题主动进行监督。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工作监督的经常性议题。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监督活动,促使“一府两院”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使其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监督工作的保障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应当倡导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既不失职、又不越权”。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越权办事的事例极为罕见,而行使职权不到位却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在对“一府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中,不仅质询和询问、撤销不适当的决议、决定或命令、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等监督手段运用极少,就是常用的听取和审议工作汇报、组织代表视察和调查、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督促办理代表议案和群众信访等监督形式,也往往缺乏深度和力度,影响了监督的效果和权威性。要改变这种监督不到位的状况,需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权和履行职权的方式,有效地行使监督职权。

实践证明,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处理好服从党的领导和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关系,亦是提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工作质量,保证监督职权顺利行使的关键所在。人大监督工作只有依靠党的领导和支持,才能切实行使好法定职权,才能使其监督职权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人大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xx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监督基层执法机构实施办法 (讨论稿) (20xx年月日xx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的执法监督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严格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陕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支持和监督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第三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对以下内容开展对基层执法机构的监督: 1、基层执法机构贯彻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2、基层执法机构贯彻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办法、制度的情况; 3、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的情况; 4、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案件的情况; 5、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交办信访的情况; 6、基层执法机构开展的有关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执法活动的情况; 7、基层执法机构的主要人事变动的情况。 第四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 1、对基层执法机构贯彻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可以采取执法检查的方式进行,并作出审议意见; 2、对基层执法机构贯彻落实人大决议、决定、办法、制度的情况,可以采取检查调研的方式进行,并作出评议意见; 3、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情况,可以采取跟踪考察的方式进行,并对办理结果作出评价; 4、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案件情况,按照事后监督原则,可以采取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的办法,按照执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进行审议,作出审议意见; 5、对基层执法机构办理有关信访情况,应采取督办落实的办法,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考察; 6、对基层执法机构开展的有关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执法活动,可以采取适时介入,做到监督与支持并重,促进执法工作、执法活动依法进行。 7、对基层执法机构的有关主要人事变动情况,可以开展考评考察,提出建议和意见;对符合启动罢免程序的,应依法进行。 第五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依法监督职能,根据需要听取本区域内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的工作汇报;适时组织人大代表对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队、交警中队、司法所执法工作开展视察、检查和评议;督促有关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责任区刑警中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关键。 一、人大监督的涵义、性质和地位 监督,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以期预防和消除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和蔓延。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是防范和纠正国家行为偏差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和提高国家决策效能的理想途径,是克服国家权力自毁基础的补救手段,是现代国家职能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种职能。 关于监督,我国主要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其中权力机关则是最主要的监督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

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因此,人大监督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的工作依法进行指导、审查、督促,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相应的审议批准、决定、罢免等职权的过程。监督内容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方面。 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计划”。“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督促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法》、《地方组织法》在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中,对于监督职权都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因此,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人大监督从法律地位和国家监督体系看,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因为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就是说,人大监督的权力源自宪法,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处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

浅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行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的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行使监督权,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行使,从便于操作的角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化对监督权的认识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实际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政治权力,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监督机制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各级国家机构的监督体系,其中包括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这些监督形式虽然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基础,处于特殊的地位,不可与其他监督形式等量齐观。同国家机构体系内的其他监督相比,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也最具有权威性。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就是要监督《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执行情况和监督同级“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工作可以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个部分,法律监督是指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工作监督则是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实施监督。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特定情况下则表现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法律监督的实施 法律监督是地方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是否严格依法办事而实施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开展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以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为目标,紧紧抓住全民普法宣传教育这条主线,积极参与对普法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地方人大常委会要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推广普法教育先进经验,督促检查“五五”普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增强人民群众及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巩固普法教育的成果。 其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常用的基本法律和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实行重点监督。一般应在每次常委会例会上,有计划地安排听取一两个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或审议意见,保持法律监督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再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司法机关执法

学习人大监督法汇报材料

学习人大监督法汇报材料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次会议专题研讨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很有必要。根据会议要求,我们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就如何学习贯彻监督法,不断提高监督实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文秘网站的龙头____汇报材料:/article/bgzj/gzhb/Index.html] 为了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一府两院”及政府组成部门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解监督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我们采用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 (一)精心制定学习方案。去年8月,监督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后,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非常重视。主任会议确定将学习宣传监督法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研究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方案。9月底,将此方案向市委作了专题汇报,市委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永文同志就学习贯彻监督法发表

(二)认真组织学习辅导。在号召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机关干部开展自学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开展了集中辅导工作。一是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并开展座谈讨论,交流学习监督法的认识和体会;二是组织机关有关委室负责人到各区人大常委会及区“一府两院”进行学习辅导;三是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与会代表进行培训;四是分别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副主任许安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黎江虹,为我市“四大家”领导及市直党政机关负责人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共400多人进行了专题辅导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辅导,使大家提高了对监督法贯彻实施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监督法的基本内容,增强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 (三)不断扩大宣传面。为广泛深入学习宣传监督法,普及法律知识,我们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种渠道,刊播监督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使宣传监督法的过程成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成为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二、贯彻监督法,与贯彻中央9 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

工作总结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方式 努力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0c11460607.html,)/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 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方式努力提高人 大监督实效 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之一,强化监督,突出监督效果,是监督工作中永恒的话题。如何监督,怎样监督,推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道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和《贵州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条例》的相关规定,积极探索监督方式,大胆实践,努力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推动道真经济和社 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两年来,我们采取以下探索方式,突出监督实效: 一、强化制度建设以提高监督实效 为保证人大常委会在不断探索监督方式的同时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县人大常委会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监督工作实际,制定了《道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督办暂行办法》、《道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道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工作暂行办法》、《道真自治县人

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暂行办法》等制度。为使制定和完善的制度不是一纸空文,除在监督过程中按程序操作外,还对“一府两院”如何落实这些制度进行了检查。因此,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精选议题以提高监督实效 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县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依法治县目标,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精选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使监督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拟定好议题计划,每年都要组织专门的调研组深入一线,广泛听取群众、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书面调研报告交常委会议讨论,确定人大常委会年度议题计划和专题主任会议计划。如在拟定20XX年议题计划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目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县人民政府将会如何应对。针对这一建议如何落实,为督促县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对接中央政策,县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接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的争取和落实情况,纳入了20XX年常委会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仁堂举行。1226名代表首次行使国家最高权力。这是一次人民的盛会。 (一)代表是怎么来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1226名,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实到代表1211名。15日,报到后,因事因病请假70人,出席1141人。 1.代表的由来。是普选来的。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选举委员会。1953年4月,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正式开始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普选,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豆选等方式进行选举,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和民主意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53年12月8日晚在北京市西单区中南海投票站参加了投票。广东省台山县大湾乡归国华侨陈聪在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次普选,选出了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 2.代表的构成。从1954年9月1日开始,参加大会的代表陆续报到。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来了;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李顺达来了;年龄最大的代表,93岁的齐白石老人来了;年龄最小的代表,刚到选举年龄的青年女工郝建秀来了;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来了;从世界各地归国的华侨代表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开幕了。 (二)会议是怎么开的 1.地点:北京怀仁堂举行。 2.时间:1954年9月15日至28日。 3.会议的主要任务。三项:制定法律;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1)法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2)报告。周恩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任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3)选举。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任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4.会议的重大意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一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方人大监督权研究

地方人大监督权研究 地方人大监督权,是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权力。地方人大监督权在整个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人民主权原则所决定的。人民主权原则决定了人大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是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直接转化而来的一种国家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上升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 权利对权力的监督的最高形式,无疑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因而,地方人大监督权的行使,有利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去,避免权力的滥用,防止和杜绝腐败;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作用在实践中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 地方人大监督权在实践中普遍比较“疲软”,这与其理论和法律规定上的“刚硬”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对地方人大监督权进行系统研究,找到解决地方人大监督权困境的出路,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监督权 的应有功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阐述了地方人大监督 权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梳理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历史发展问题;再次,概括了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问题;又次,阐明了地方人大监督权行

使实践中的权力关系问题;最后,总结了地方人大监督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得以落实,发挥实效。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其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功能等,澄清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本体问题,为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人大监督权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地方人大国家权力机关地位的象征和保证,具有民主性、全局性、权威性、法定性、间接性等特征。地方人大监督权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主体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其对象是指那些由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并向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其内容包括立法监督、宪法法律实施监督、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等;其方式包括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监督、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撤职等。地方人大监督权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权,具有高度权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大制度的必然要求,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历史维度进行了阐述,包括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来龙去脉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我国的地方人大监督权萌芽于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发展与

浅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对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工作开展

浅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对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工作开展有效的监督县人民检察院杨莹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和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真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它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被监督的对象。检察机关接受人大的监督既是我国国体、政体的规定,是一条宪法原则,也是检察机关全面履行职责、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保证。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性质和职能的重要体现。因此,人大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进行监督是人大对检察工作开展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基层检察院诉讼监督工作开展监督的法律依据 我国最具权威、最高层次的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具有相应的政治与法律层面的制度依据。从政治层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亦拥有对同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权。从法律层面来看,《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有监督宪法实施等职权。而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国务院、最高院和最高检的工作,可以撤销国务院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与命令。全国人大在其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调查。现行《宪法》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由人代会产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受其监督制约。《人大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行使监督职权。”《地方人大组织法》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职权的行使

决定权和监督权的区分及例题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它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 的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行使的监督权,另外,公民的许多权利具有监督国家权力的性质。这里,作为参政权的一项内容的监督权,是一种直接的政治监督权。它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控告权、检举权。 批评建议权是人民监督权的一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选民只有选举权而无监督权,不能叫真正民主的选举。选举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是人民民主权利不可分割的整体。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批评建议权: 1.必要性(1)只有加强人民监督,保证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才能使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2)目前我国确实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它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要克服腐败,保持政府的廉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建议是不可缺少的。 2目的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意见或者建设性的意见 3实质是人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项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4意义保证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对于政府取信于民,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法律保障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售货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制度保障(1)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监督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人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监督内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新形势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要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必须做到“三个三”。 坚持“三走” 走下去。人大工作者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到经济发展一线去,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的监督,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去,针对工业新型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中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合理反映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做好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的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去。要带着课题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了解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好做法、好

经验,取其所长,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带着议题走出去,结合听取和审议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内容,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使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更具可行性,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要带着专题走出去,破解当前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审议意见落实难、财政预算审查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监督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走上去。加强与上一级人大的联系,积极参加上一级人大组织的各类活动,主动接受上一级人大的工作指导,不断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主动牵线搭桥,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加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监督理念,优化监督方法,促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落实“三制” 评议制。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是近年来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创新之举。要选准评议议题,将全局性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列为评议议题。要规范评议工作,精心制订评议方案,选准评议内容,严格评议程序。要提升评议实效,评议前,参加评议的代表要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评议发言准备;评议时,被评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并认真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和

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

目录 目录 第1章引言 (1) 第2章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2) 2.1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发展 (2) 2.2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法律依据 (3) 2.3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运行机制 (5) 2.3.1 预算编制阶段的监督 (5) 2.3.2 预算审批阶段的监督 (5) 2.3.3 预算执行阶段的监督 (6) 2.3.4 决算审批阶段的监督 (6) 第3章外国议会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7) 3.1 美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7) 3.2 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8) 3.3 法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9) 3.4 新加坡的预算监督制度 (9) 3.5 澳大利亚的预算监督制度 (10) 3.6 国外预算监督制度的借鉴 (11) 3.6.1 完善有关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 (11) 3.6.2 完善预算监督的程序 (12) 3.6.3 构建专业的预算监督组织机构 (12) 第4章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存在问题 (14) 4.1 人大预算法律体系不健全 (14) 4.1.1 《宪法》 (14) 4.1.2 《预算法》 (14) 4.1.3 其他法律 (15) 4.2 人大预算监督组织建设存在局限性 (15) 4.2.1 预算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15) IV

目录 4.2.2 人大代表的素养相对不高 (16) 4.2.3 审计机关作用发挥不足 (16) 4.3 人大对预算监督程序参与性不足 (16) 4.3.1 人大进行预算监督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16) 4.3.2 缺乏绩效预算监督理念 (17) 4.3.3 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缺陷 (18) 4.3.4 人大的预算审议程序仍需完善 (18) 4.3.5 人大对预算执行到决算阶段缺乏监督 (20) 第5章完善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建议 (21)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1) 5.1.1 《宪法》 (21) 5.1.2 《预算法》 (21) 5.1.3 其他法律 (22) 5.2 加强人大组织机构建设 (23) 5.2.1 成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 (23) 5.2.2 提高人大代表的素养 (23) 5.2.3 建立人大审计制度 (24) 5.3 完善人大对预算程序的参与性监督 (24) 5.3.1 合理安排人大进行预算监督的时间 (24) 5.3.2 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 (25) 5.3.3 完善人大的预算审议程序 (27) 5.3.4 加强人大对预算执行到决算阶段的监督 (27) 5.4 强化绩效预算的作用 (28) 5.4.1 立法确立绩效预算理念 (28) 5.4.2 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29) 5.4.3 建立人大绩效预算监督运行制度 (29) 5.4.4 构建绩效激励和反馈制度 (29) 第6章结语 (31) 致谢 (32) V

《人大监督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关于创新人大监督方式的探索(论文)

关于创新人大监督方式的探索 摘要: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实效是人大监督工作之魂。创新监督方式,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必然要求,是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人大工作的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做好人大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基础部分,对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对创新代表委员工作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三章从创新监督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创新监督手段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加强自身建设上创新的角度加以分析,并作以总结。 关键词:人大工作;监督方式;创新 Abstract: 1充分认识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1.1 人大工作的现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需不需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以前有很多争议。我觉得,人大工作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和政治体制,它与这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时代一样,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工作形式上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人大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人大工作同志,必须要有积极的姿态,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人大工作,努力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1.2 人大工作的重要性 ①推进人大工作创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这一论断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人大工作创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良好机遇。这对于各级人大如何适应时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

摘要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9周年,赞颂人民代表大会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在大讲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的成就,主要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系列重要改革的结果。应该看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职权还远没有充分落实,人民群众还不够满意。在新的形势下,人民代表大会又面临许多新的越来越大的挑战,不对人民代表制度进行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想的优越性就不能发挥出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本文想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如何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完善

目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和实质 (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 (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概述 (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5)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人大代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三)人大监督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8) 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 (9) (一)完善人大代表制度 (9) (二)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10) (三)完善人大监督制度 (10) 五、结论 (13) 六、参考文献 (13)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和实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经过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它国家机关,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实行合议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另外,国家对聚居的少数民族实行地方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政府)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权力外,还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建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根本政治制度,其实质是政治,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权建设上实行最广泛的,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大的,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他还指出:“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通过“直接’,,由全体人民亲自来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只能选举少数人作为他们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即“代议”。

人大监督法讲稿

人大监督法讲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精心整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基本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监督权行使的好坏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否充分履职的基本前提。人大通过履行 大事、求实效的原则。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富有成效。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监督。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进行监督,使人大监督工作同区委的决策和部署相适应,发挥好人大在服务

全区工作大局、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开展监督,推动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围绕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难点开展监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确保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二是围绕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开展监督。要把督办工作提高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调查走访、评议、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等,在实际监督工作中,还应该注意运用专家、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为监督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各专委会成立专家咨询组,充分征求意见。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提升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把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人大监督是

法律性、程序性、规范性极强的工作,要履行好监督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首要的是要注重学习。一是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人大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依法履行职责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只有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工作方法,才能保证监督检查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 三、强化跟踪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 人大监督工作中,要建立跟踪检查监督机制,把加强后续跟踪检查,作为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努力使监督意见得到落实,增强监督工作的延

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 对策 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行使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 地方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会后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和议案建议,没有几件能得到较好解决。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2、监督重点不突出。安排执法检查和审议内容贪多不求精,不求严,缺少“重头戏”。一些代表或委员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

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产生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3、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4、监督效果不理想。地方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存在一查就了,一审就过现象。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就人大本身来讲,在开展监督时,经常会有“换位”念

决定权和监督权的区分及例题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高考及模拟高考的重要考点。2000年全国卷、2001年上海卷、2003年全国新课程、2004年江苏卷、2004年广东大综合、2005年上海单科及06、07年各地模拟均对该考点进行考察。可见,这是高考的常考点,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兴奋点。因此,我们在备考中不能忽视。 关键词: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可见,即使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年度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01上海,11)今年沈阳市人大会议否决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有媒体认为,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沈阳市人大行使的是() A.立法权 B.任免权 C.监督权 D.决定权 [答案] C [解析]沈阳市人大否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是审查之后进行表决的,是对法院上年度工作的“事后”监督,明显是在行使监督权。 例2.(04江苏,34)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 最高决定权 D. 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3.(05上海单科,10)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