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摘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几点看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凭借学生生活世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知识进行课外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践结合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蕴含无数知识和学问的乡村生活。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的生活色彩斑斓,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这一切都是他们人生的教科书。所以,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大脑中储存的“乡村自然生活”再现出来,同语文的学习相融合,用“生活”帮助理解、学习语文,通过语文的学习又把“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对于丰实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更具生命力的知识。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我在教学活动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很少站在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生意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利用ppt等教育教学设备,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记录着有限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脑海中把有限的文字信息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借助现有ppt等教学媒体,通过音乐、画面、语言、神情等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在情景向融中获得情感的陶冶。

(2)融情与景,体验生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写的客观情境和现像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语文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处处是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式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们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 (3)联系学习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舞台,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处处学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所以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只能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生活;语文;语文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财源镇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石墨矿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亮闪闪的石墨屑,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石墨矿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造成鱼减产,水稻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石墨矿的运输车辆还把修建不久的水泥路压得四分五裂、高低不平,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毁田挖沙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如a、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摘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几点看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凭借学生生活世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知识进行课外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践结合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蕴含无数知识和学问的乡村生活。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的生活色彩斑斓,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这一切都是他们人生的教科书。所以,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大脑中储存的“乡村自然生活”再现出来,同语文的学习相融合,用“生活”帮助理解、学习语文,通过语文的学习又把“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对于丰实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12-23T16:08:03.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2期供稿作者:◆白贵元 [导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白贵元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小学730100 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生活化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实施生活化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做简要总结。 一、聚焦课堂教学,深入实施生活化教育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制定了研究计划,从备课入手,从生活出发,密切联系生活,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让学生去观察梅花的生活环境,什么季节开花,让学生从中对梅花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学习课文中介绍梅花精神的段落,让孩子在课堂上理解、感悟,从而理解了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真正原因。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们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例如,《囚歌》一文,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的场景、画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在教学《一双手》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活动:同学们请伸出你的双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自己熟悉的双手,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自己有一双稚嫩的胖乎乎的小手。为学习本文张迎善有一双粗糙的大手,这样的手是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而造成的,做好铺垫。在初读感知时,让学生感知张迎善有双什么样的手?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地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粗糙程度。经过这样的实践,他们所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黑白文字了,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张迎善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化教育 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我充分利用假期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工厂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工厂、农村生活,了解生产过程,增长才智。我们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义务打扫街道,到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这些活动都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从中进行了体验教育。 三、加强课外延伸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化教育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为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优选信息,设计作业,让学生的家庭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在一节作文课上,为了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提前一周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和家长包饺子,并且从和面、弄饺子馅、擀皮、包饺子到煮饺子,整个过程都亲自参与,留心观察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想想又是如何克服的,爸爸、妈妈在整个过程中都跟你说了什么,为你做了什么。这一作业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包饺子的过程时,像吃了开心果,笑声不断,快乐不止,把自己包饺子过程的趣事,滔滔不绝地描述了出来,当场写起了《包饺子》,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感情真挚。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化教育内涵 学校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有体育节、艺术节、黑板报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整合学校活动,开发活动中的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我“用心插柳”,随时拿起相机,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下来,还让学生用日记记录。我拍了学生在教室里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的情景,还有接力比赛盛况,美术课上写生画,上课时小组讨论的情景等等,这样在上作文课时,一幅幅照片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叽叽喳喳,学生谈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获得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学生就不再感到作文是那么难写了,反而感到作文课是多么的有趣、生动,写的文章自然是真实、感人。 总之,我在生活化教育的研究、实施中力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活力,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北东丈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

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

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

走进生活语文教学更精彩

走进生活语文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3-06-07T17:36:58.93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武彬[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趣、有效、有用这三个要素在学习中互相影响与交织。 武彬河北省故城县武官寨镇中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写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捕捉灵感;初中语文教学注重研究性 学习,主张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提高、增强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得走进生活。 一、走进生活的初中语文教学,色彩斑斓且成效颇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语文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语文知识需要溶入生活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趣、有效、有用这三个要素在学习中互相影响与交织。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单一固定的校园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教”与“学”的对立,给我们以沉痛的教训;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让我们不断反思:如何使学习的意义走向融合,让学生爱学、会学、并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拘泥于陈规陋习,局限于小小的课堂,而应当走出去,走向生活,让语文教学在广袤的生活空间中大展拳脚。要想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钥匙,要想让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成长为生长的契机,要想让合作的精神贯穿到学生从学习到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就必须倡导一种理念: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的内心在色彩斑斓的生活空间翱翔,观察生活,体验知识,加深感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生活中,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烙印。 二、走进生活的初中语文教学,锻炼磨砺又趣味盎然!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如何将初中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校园外开辟语文第二课堂会给予你肯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实”教材、“更新”教材,生活实践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第二课堂便是一条终南捷径。叶圣陶曾说:“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不妨把课堂设在野外绿茵茵的草坪,让学生手捧课本,趣味盎然地演绎皇帝与骗子的这出闹剧;在山颠激情诵读《陋室铭》、《望岳》等经典诗篇;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搬上文娱汇演的舞台;让《黄河大合唱》中雄浑的歌声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在生活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善教师的管理技巧,树立起让学生既敬畏又喜爱的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的主动精神,养成宽容而赏识的乐观心态,感悟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与幸福。学生也能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在锻炼磨砺中抒写下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心怀。 三、走进生活的初中语文课堂,收获知识与自由快乐!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必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努力开辟生活的课堂,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失时宜地在课外开展“故事会、辩论会”等活动,通过操作、活动、表演、演示等形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走进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课堂与生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这就离不开学生对生活体验。语文教学中所谓的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而是在生活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活中的语文教学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教学情境的内涵。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着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有着独立学习的能力。在生活的课堂中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的确,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着知识与自由的快乐! 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后,我发现: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 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在生活中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生活的课堂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课题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课题 实验报告 庐江县上海建工希望小学邢双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指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这一目标倡导我们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目前的语文课堂仍存在相当问题,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对语文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是语文远离了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的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 1、语文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在对传统教育反思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崭新教育理念,这种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参与、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加压的基础上以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品质,而“语文生活化”就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验、感悟语文之美,品读文字之妙,让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

文中融生活,使他们掌握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语文面对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语文生活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语文课程最本质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离开‘人’,‘言’无从依赖;离开‘言’,‘人’难以自立。”语文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文,从而使自己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呼唤:向生活回归。“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教育的范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写作、口语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延伸。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活动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受到启发,才能赋语文以生命与活力,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正定县西咬村小学吴明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从事语文教学已经13年了,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

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1-07-28T14:02:50.763Z 来源:《教育学》2011年6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冯丹 [导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 冯丹(江苏省江阴市桐岐中心小学 214400)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多是学生狭隘地待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得到的知识多来自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描述,从中学会解决语文的方法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机械重复,没有情感体验,更谈不上情感的升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一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生活的学科,这更离不开生活。我们应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得到情感体验,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生活体验让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拘于课堂,很多内容他们不能深入理解,有时甚至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番茄太阳》一课讲的是一位盲童明明乐观面对生活,并感染他人坚强生活的故事。可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理解明明的笑是一种乐观、坚强,是对生活不妥协的真诚的笑。整堂课只是在老师的引导分析下一步一步体会出文章情感,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由于学生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他们无法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心灵上的灰暗痛苦,因此他们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我再次上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体验:让学生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然后绕着教室走一圈,最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学生磕磕碰碰,一步一步摸索,有的还忍不住偷偷睁开了眼睛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的已经大呼好累。交流感受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残疾人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比自己他们感觉很幸福。于是,整堂课,学生真正理解了明明的乐观、坚强,由人及己,他们更懂得了珍惜生命,乐观生活。 现在的阅读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只有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的沟通,让生活体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二、生活事实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能产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课文内容很精彩,很感人,可是学生就只能很表面地,有时甚至是在老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之下强迫式地体会到其表达的情感。不是老师没有引入生活事实创设情景,而是事实临时被拉进了课堂,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有些事实又实在离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太远了,他们没有切身的体验,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由于很多学生平时缺少对母亲的关心,而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不错,他们根本无法真正体会母亲的伟大和辛劳。单纯的课文语句讲解是无法引起他们共鸣的。因此,课前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预习:认真观察妈妈每天在忙什么?当我讲到母亲是用八十几斤的身子挑起那么重的担子时,我问孩子们,通过你们的观察,你们发现自己的妈妈忙吗?她们为什么忙碌?学生们都很有感触,有的说不看不知道,妈妈真的很忙,我在玩的时候她却一直在做这做那的,都没时间玩会。有的说我发现妈妈为我忙的最多,烧饭,洗衣,接送我上下学,还要陪我做作业。还有一个外地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妈妈在老家呢,我不知道她现在在忙什么,但我知道她一定在辛苦地工作,为了我能在这里好好上学。我好想我的妈妈。”我看到他的眼睛红了。是啊,妈妈就在身边,平时的学生却很少观察,如果让他们直接体会,他们不一定能感受到妈妈的忙碌,妈妈的辛苦。真正观察后,学生感触颇深,再看文中的母亲,他们一下子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生活体验让作文展现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作文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块心病,学生往往对作文提不起兴趣,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的限制,多接触生活,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不是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多积累好词好句,这样虽然能写出文通句顺甚至比较优美的文章,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有的习作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缺少真情实感;有的习作是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而单凭自己的印象或概念的描述,缺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其实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哪怕是个很小的东西,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去体验,你就会有独特的感受。有一次习作是写春天,我带着学生逛起了校园,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春天。由于今年天气较冷,校园里没有绿草茵茵,没有百花盛开,但学生们真的找到了春天。一位学生写到“花坛里有棵高高瘦瘦的树,光秃秃的,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今天我一抬头,发现树顶上竟然开着几朵洁白的小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整棵树像一位优雅的小姑娘亭亭玉立。我发现这是校园里开的最早的花朵,它告诉我春天来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她写得是花坛里的白玉兰,学校里最早开花的树,只开在高高的枝头,平时学生很少会注意到。她没有用华丽的词语,却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份真实让人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我们只有把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才能深得文章旨趣,引起学生共鸣,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是根本,也是基础。语文学习从生命开始,和实践同行,生活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无痕地注入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内容,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文学习中。一、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情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然而,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生活缺乏认识和感悟。为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具有非常高的实效性。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去感知、尝试、学习。二、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向沙漠进军》时,根据文章所揭示的环保问题,向学生提问家乡水电站库区水文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大多数学生只认识到泥沙淤积会慢慢填平河道,视角太狭窄了!于是,教师组织了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延伸课堂,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主动探究发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1调查分析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周末分组调查,走出学校课堂、走向社会,去观察了解,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库

区同学向船夫、农户询问影响水文的因素;镇上同学到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河道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其他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水文知识,并确定在返校后进行成果展示。2成果汇报展示汇报课上,有散文《龙河的话》、《龙河泪》,有童话《龙河小鱼历险记》;有的分析水文现状,准备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有的发起倡议,要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警醒人们保护库区水文环境。这次学习,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广泛汲取信息,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系统了解水文环境知识,接触了许多新事物,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求知创新的意识得以激发。不难看出,在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发问、观察、记录、交谈、分析总结等技能得到了充分培养。语文课还可依教材设计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多样性综合学习,使学生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实践化教学中充分发展多元智能,培养综合素质,将教育与个人潜能、社会需求协调一致。三、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践源于生活乃新课程一大特点。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最具生命个性的语文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有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感慨,农村学生视野限于乡村,然而由于向往都市,并受作文书籍影响,习作时,往往落人回忆往事、拾金不昧或模仿他人的窠臼,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却视而不见。为此,

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6-07-21T09:49:53.6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作者:徐慧球[导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是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体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中学843300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是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体现。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要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多彩的生活使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将语文学习同生活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一定会很精彩、很实用。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著名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我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和谐呢?“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自己的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一、语文生活化,教师要演活角色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大的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语文课标指出:教师应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学工作是一件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的工作。因此,备课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应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教师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熟悉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甚至编写教学教案,都必须做到从生活资源中广采博览、兼收并蓄,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放自己的思想,使自身的积累逐步丰厚。在学习、吸纳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化”他人为自己,不被资源的海洋所淹没,并从中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再去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课涉及面极广,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它和生命共舞,充满色彩和活力;它可以通古腾今、连贯中外,足涉天文地理,放眼微宏两观。备课时应扩大学科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语文学习,除了通过课文安排的显性课程之外,还有各种“隐性课程”,即环境语文。教师眼里应有资源,充分发掘这些课程资源,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交融”,产生无限活力和生机。 二、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 如上所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总之,我们要把关注置于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的伦理层面上来,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主动、差异、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课堂就是我们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学会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让他们真正体验、感受、思辨、领悟到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写的缘由,并在这一过程中升华情感、提升精神、形成能力和习惯。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把语文学习当作过日子,在过日子的过程中养成观察、积累、倾吐、提炼的好习惯。 三、多备“生活化”的作业 课后练习很精到,但仍会在不同程度上和生活脱钩,个别试题过于陈旧,此时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如在学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为了便于空间顺序在写作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练笔布置为“我的学校”,并带领学生从校门开始按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的顺序参观学校,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空间顺序在文中的应用,又能有话可说地写好练笔。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做到了学文悟写,还让学生做到了读世悟写,真正把教学延伸到生活领域,让学生心怀课内所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感悟领会。家庭作业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较好途径,为了更多的学生学有所获,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读世”。如:读美文时,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看其他教材时,注意其条理性和周密性等。 总之,生活化语文教学强调整体系统的回归生活本源,它实实在在地坚守着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