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peasants,countryside and agriculture,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maintain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security,extend the class basis of our Party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OUr Party as well.All this is necessary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society deeply.At present,the marginalization problem for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in cities is still serious and obvious because of the low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obstacle of traditional concepts,identity of peasants and

urban citizens,employment,social security,education system and other elements.11le

process for 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is still slow and seriou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euss and seek counterlneasures and solutions,by which we must change the identity system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asants and urban citizens.promote peasant workers to take an

active in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tus.We should make the

innovation of employment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equal employment system and

protect the labor fights of peasant workers to improve their income and economic

statllS.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peasant workers and take

measures to ensure them to have the equal and the戤lnle treatment as the urban

citizens.In order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for the children of peasant workers,

we must carry ou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We must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y in an all—round way to provide

and extend good living conditions for 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We

should also improve and help people of all classes to form the right concepts and

ideas to treat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equally.In the end,in order illustrate and prove

the solutions mentioned in the thesis,the research about South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is cited here as an example SO as to explain and illustrat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to scale the difficulties peaSant workers face during

the process of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Key words:peasant worker,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obstacle, countermeasure

H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c≥球伊每月2日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

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河海大学研究

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签名):扣7年幺月文日

}

河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使农民工市民化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加速发展,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深入地探讨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任。

就目前现状而言,尽管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务工,并为城市及社会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民工依然没有达到与城市的实质性融合。农民工在城市里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依然难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总的来说,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考量,农民工市民化都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由于城市承载力、信息化水平较低,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

从宏观和长远的观念来看,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在城农民工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城乡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实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必

然要求,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Ⅲ。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月9日正式发布的“一号

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Ill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一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P16—19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这为农民工市民化指明了政策制定的方向,同时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系统深入地研究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在理论层面对农民工市民化作出的策略思考和决断,无疑更是重中之重,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对“新市民运动”的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1.2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基本内涵

1.农民工

所谓“农民工”,又称“外来务工人员”。简言之,就是那些从事非农产业

的农民。2006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农民工是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概念缘于这一群体身份和职业的结合。从本源意义来说,“农民”是一个职业概念,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取得土地经营收入的那部分劳动者。然而,在中国特定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又代表着一种身份。农民工恰恰是位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化群体,在他们身上反映出工人职业和农民身份的悖论特征,这缘于我国传乡分割的二元制度的安掉,体现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向现代化转变的过渡性特色。从农民工的来源上可以将农民工分作两类:一种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居住自己的家乡,大多在家乡附近的乡镇企业里从事非农职业。另一种是“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他们进入城市,在城市里打工,从事非农职业。广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泛指所有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农民;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跨区域进城务工的一类“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本文所研究的农民工正是狭义层面上的农民工。

2.市民

在本研究中,“市民”一词是指在城市居住并拥有城市户籍,享有居民身份

及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一般来讲,市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具有城市户籍;生活工作在城里;从事非农产业;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与城市文化相2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系.比较农民工与市民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一是在户籍上,农民工拥有的是农村户口,而市民则拥有的城市户口;二是在社会权利上,市民在城市中享有充分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权利和优厚待遇,而农民工没

有;三是在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农民工与农村文化相连,而市民则与城市文化相连。

3.市民化

“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向市民变化的过程。狭义上说,是指农民获得与城

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诸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可以说,这是与国家、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的市民化过程。广义上说,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中主要包含居民成为城市权利主体的过程。

4.农民工市民化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化

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含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产业转换和地域转移,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农民工生活观念、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化。从狭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从广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过程,它宏观上对应着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化过程。可见,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1.1.3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使城乡流动的大部分农民工,落户城市专门从事非农产

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也必将向城市市民转化,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增加农民工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一方面,实施农民工市民化,就能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

出来,使之进入城市工商业,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加。同时,城市经济由于注入了大量劳动力资源,也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手中,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充分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工收入,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效果。

2.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根本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整体素质

低下,这正是制约农民工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就必须借助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Ⅲ。因为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农民工进入开放的现代化城市,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而且,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农民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推动作用。

3.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稳定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二元户籍制度的

约束下,进城农民工并未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处于“边缘人”的状态。非市民的待遇使在城农民工得不到城市的认可,缺乏归属感,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民工与城市政府、居民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甚至对立,这对于城市社会的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农民工市民化能够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使他们的身份、地位、权利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这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国外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及实务综述

1.国外农民市民化的理论

【‘l姜作培.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4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刘易斯模型“1

刘易斯认为农业中存在着过剩的或“无限供给”的劳动。它向工业部门的

转移将有效地抑制工业劳动价格的上升,促进工业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吸引和有效地利用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同时,在农业方面由于过剩劳动减少而产量不减(甚至在一

定情况下还会增加),劳动的绝对生产率与边际生产率都会上升,从而使农业

劳动效益与报酬提高,而这又会使城乡劳动比较效益逐渐趋于平衡,从而使农业劳动效益与报酬提高,使推动劳动转移的心理压力逐渐减轻。如此反馈不已,整个系统将会逐渐趋于平衡,即趋于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和城乡劳动收益的差距缩小,从最低限度上来说,这样一种过程将使工农、城乡问已有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不致扩大,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不致日益增加。

(2)托达罗模型嘲

托达罗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他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市提供的就业空间。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同等重要。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来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样既不会影响城市就业,又可以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最终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

(3)唐纳德、博格“推一拉”理论嘲

“推一拉”理论认为,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所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

推出原居住地,而流入地也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形成推力的因素,诸如当地的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和半失业状况,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诸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好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当然,流出地对于流出者来说也并非完全充满排斥力的消极因素,其中也有一些吸引人的积极因素,诸如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同样,流入【1l邓鸿勋,陆百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一一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

相关理论学派的主张,走出二元结构[J].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

[21顾吾浩.上海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J].上海经济,2004,

(3)

13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27-28 5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地也并非完全充满有吸引力的积极因素,其中也有一些排斥力的消极因素,流动者总是在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大小的比较中,以及在流动后的正负效益的利弊得失的权衡之中,做出是否流动的抉择。

2.国外农民市民化的实务综述

在农民市民化的国际模式中较为典型的有: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

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迁移的非农化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

(1)英国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

移,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但是,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此前的两个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比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96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

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而这正是圈地运动的直接结果。所以,从转移的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选择了以圈地运动为代表以暴力为核心内容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2)美国

美国农村人口的非农化道路与英国截然不同,它是一条以人口自由迁移为

主的道路。1870年之前,美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3/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乡村社会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1870年以后,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成果随着移民浪潮大量转移到美国,使美国开始了以电力、钢铁等先导产业为主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城市劳动力的稀缺,进一步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从而形成了“棘轮效应”,使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工业化推动了近代交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推动了大城市的崛起。此外,工业

llI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农业经济导刊,2005,(5)

6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化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而且使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上述三方面的合力导致了19世纪末期在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次移民浪潮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流动。

(3)日本‘o

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54.2%,属于典型的“传

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美的“跳跃式转

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使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75年达到13.9%,1998年达到5.2%。

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

业和人口条件。以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同时,1945以后的近10年间,日本迅速降低了出生率,使其有效避

开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减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其次,迅速发展的工业大量吸收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1960年至1969年的10年问,日本的机械工业增长了5倍。

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1960年到1968年,日本农业劳

动力由1228万人下降为878万人。再次,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领域,由国家贴息向农户提供长期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农业结构。此后,日本政府又利用“农协”组织,引导农业生产形式向“龙头企业+基地”、“农协(市场)+基地”转变,使农业逐步融入工业循环的大体系之中。

1.2.2国内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1.政策法规方面

我国对农民及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法规大多出现在一些重要文件中,特别是

令人瞩目的中央“一号文件”,八十年代以来众多的“一号文件”无不关注农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甚至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问题。

Ill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Y1.日本学刊,2003,(2)P28—29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一一《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一号文件”为农民工市民化指明了政策制定的方向。同时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005年“一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农村

劳动力转移。“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旄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2006年“一号文件”中进一步强调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求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这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进一步清除了种种障碍,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

2.理论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较少,然而对于农民市民化,

却有较多的理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农民市民化的内涵

姜作培【l】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1l姜作培.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纠l】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农

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其间伴随着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农民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从某一时段上看,它是一种过程,从某一时点上看,它是一种结果;另一方面,农民市民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引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现实意义

姜国祥[21认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可

大大增加需求农产品的人口,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和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有利于改变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廖红丰【3】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角度阐述了农民市民化的

重要意义:是快速减少农民数量,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拉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改变农产品价格疲软状态,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3)农民市民化滞后的现状及原因

姜国祥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市民化与工业化

的历史进程是基本同步的,但我国现在城镇市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仅与工业化不同步,而且差距极大。另据塞缪·普雷斯顿所发现的“l:2规律”,即工业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每增加l%,城镇市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会增加2%,我国城镇市民化的速度也比世界一般速度低很多。所以,

我国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

胡键【4】认为,农民市民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正式制度缺失与非正式制

度惯性。其中正式制度缺失主要指农民市民化缺乏制度保障,一方面,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农民市民化的道路,并决定着农民与市民从生到死的两ll】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相关理论学派

的主张[J].经济研究参考,2003,(5)

闭姜国祥.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上海农村经济,2005。

(3).

唧廖红丰.农民市民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http://www.crs.org.cn/。2004-09-21.

[41胡键.正式制度缺失与非正式制度惯性:农民市民化的障碍.http://ww.cc.org.cn/

2005-05.20.

9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土地使用制度也人为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王满四、熊巍俊【l】主要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原因:由于户籍制度把居民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由此形成的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在很长时问内存在;城市内部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还缺乏实质性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对农民进城平等择业仍有很强的限制作用;出于制度变迁成本及未来风险的考虑,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对相关制度供给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足。

(4)农民市民化的途径和政策

朱信凯翻认为,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应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

向,以多元城镇化发展为依托,以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城乡一体化、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是积极、稳妥、有序地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途径之一.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31认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需要政策、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加以推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以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城镇功能,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阵地;加快户籍改革,拆除农民进城的门槛;加快社会保障就业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动力;加快土地流转,将进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傅琼[41认为,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市民化;创新户籍

管理制度,减少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创新就业制度,不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将新市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创新教育体制,让进城农民子女入学享有市民待遇;创新住房保障制度,让新市民能住上经济适用房。

‘ll王满四,熊巍俊.制度变迁与农民身份的变迁一城市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的制度分析

[J].农业经济导刊,2005,(8).

12l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农业经济导刊。2005,(5)

pl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叨.经济研究

参考,2003,(5).

H傅琼.加速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5,(2).

10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I.文献研究法:大量收集已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图表、数据等,对资

料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和分析。

2.调查问卷法:选取适当的调查对象进行一些访谈、问卷,了解不同个体

对问题的看法,以求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识,增强研究的全面行、客观性和科

学性。它既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又是必须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理论与研

究现状,从中寻求一些规律性结论和可借鉴意义。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1.3.2技术路线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南京市沈阳村农民工调查分析

2.1引言

目前,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人口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超过一亿的

农民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以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1.1调查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沈阳村农民工在城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了解其劳动收入、

基本生活、子女教育状况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情况,深入挖掘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为妥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

2.1.2调查范围

主要以来宁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南京市中央门外沈阳村为主要调查地点,

开展调查。沈阳村位于南京市中央门地区,从土地利用、建筑景观、社区组织等各方面来说,沈阳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这里是南京市区较大规模的一个农民工聚居地。

2.1.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围绕居住在沈阳村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的基本情况展开。主

要包括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就业、生活、保障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及子女教育状况等内容。

2.1.4样本选择

1.选择样本原因

(1)针对性强:选取的样本都是来宁的、有固定居所的外来务工人员。

(2)代表性强:

——在年龄层次方面,能代表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

——在区域性方面,沈阳村是南京规模最大,居住地最集中、市场结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构最完备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地区之一,最能代表来宁务工人员

的生活与就业状况;

——此样本区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较低,能够真实反映出农民工市民

化的种种困境,为寻找解决对策提供突破口。

2.确定样本

根据上述原则,调查组以沈阳村为主要调查对象,在当地选择3个样本居

住区域,1个样本建筑工地,1个样本加工厂和1个样本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在确定样本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样本户,调查总量为300个,分别在以上区域开展,每个单位完成50份调查问卷。

2.1.5调查方法及程序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对

一些原则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还组织了不同层次和对象的座谈。

2.调查程序

实地调查顺序是先进入居住地再到加工厂、建筑工地和农贸市场。首先,

调查组按居住地分布,组成三个调查小队,深入农民工居住地进行调查。其次,再Eh--个调查小组分别对加工厂、建筑工地和农贸市场三个样本区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专门有一人到当地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等管理部门进行走访。这样做既可以对沈阳村农民工群体状况有面上的把握,有可以通过对样本户进行点上调查,进而作出点面对比,有利于调研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1.6调查时间及安排

本次调查由河海大学杨文健老师负责统一指挥及方案制定,由杨老师的十

余位研究生具体组织实施。整个调查从2006年8月18日至2006年9月30

日,历时43天。工作安排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8月25日以前,完成有关区调查人员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2006年8月26日至2006年9月lO日,展开调查。

第三阶段:2006年9月11日至2006年9月20日,数据录入及审核。

第四阶段;2006年9月21日至2006年9月30日,完成调查报告。

14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调查分析

为具体了解沈阳村外来务工人员的状况,调查组深入到外来务工人员之

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00份,了解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从五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并且可以通过对沈阳村农民工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因素。

2.2.1沈阳村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选取性别、人口来源、年龄结构

及最高学历等四个指标来描述。

1.沈阳村农民工性别及人口来源

图2-1沈阳村农民工性别比例图2-2沈阳村农民工人口来源

从有效的300份样本中得到如图2.1和图2-2数据,反映了两个特征:首

先,外来务工人员性别结构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征,其比重分别为62.99%和37.01%。其次,从农民工的

输出地来看,主要来源是外

省和本省的其他城市,跨省

流动的占66.42%。

2.外来工年龄结构分析

从图2-3可以发现,

20-25岁的劳动力比重最

大,接近40%;其次分别图2-3沈阳村农民工年龄结构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是26—30岁与3卜35岁的劳动力,都接近16%。19岁以下及36-45岁的劳动力比重最小,都没有达到7%。如图2.3所示,20-25岁的劳动力占绝对比重,与其最小阶段之比接近6倍,与劳动力比重次之的年龄段相比也超过了2.5倍。因此,可以看出,外来务工的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劳动力,该年龄段劳动力特征是身体素质好、健康,个体结构的体力要素充足;而且无子女或子女尚小,家

庭负担较小。

3.外来工最高学历分析

从图2-4可以发现,初

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最

大,超过40%;其次是高中

(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

力,超过30%。大专及本科

图2-4沈阳村农民工最高学历分布

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最

小,都没有达到296。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虽有一定上升,但初中学历劳动力仍占绝对比重,大专及以上学历都极少。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南京市就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处于20多

岁的年龄段,一方面,他们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很少甚至从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劳作不感兴趣,渴望离开农村.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使这些青壮年农民工急切地希望留在城市,变成城市市民。然而,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很高,这些青年农民工几乎很难越过。他们没有太多的积蓄,很难在城市买得起住房,也无法保证工作的稳定,而且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这些都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收入、生活的重要因素,进而也就成为影响其市民化转变的重要因素。

2.2.2沈阳村外来工就业及收入状况调查分析

根据问卷属性,围绕外来农民工就业状况,可以把统计样本分为基本工作

状况分析、基本收入状况分析、培训与开发状况分析、劳动权益保护状况分析等四个部分。

1.基本工作状况分析

16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根据外

来务工人员主要从

事的职业来看,如

图2—5,操作工比

例最高,在所有职

业中几乎近I/3,

从事管理及相关职

35

30

25

20

15

10

5

图2-5沈阳村农民工职业分布

业人员最少,只占总人数的5.41%,其它如技术人员、销售员和勤杂工也分别

到15%左右,也是农民工进城后的主要从事的职业。其次,如表2-1,根据对当前工作状态

调查可以进行以下分析:首先,样本对象对当前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几乎占到70%,认为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都不到10%,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对当前工作状态还是基本认同的。其次,他们对当前工作没有太高的要求,其比例几乎达到了50%。第三,从他们对目前工作是否稳定的态度看,超过半数的被试者认为能干一天拿一天工钱就行。从工作变换情况来看,其中经常变换和有时变换的,占绝大比例,两者之和达到了67%。劳动力通常会选择经常变换工作,只要不满意就更换。

表2-1当前工作状态调查统计

单位:个、%

目前工作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中性不满意很不满意

样本比例8.55 32.23 37.50 16.45 5.26

对目前工作看法很有前途有一定前途中性没多少前途没前途

样本比例5.33 21.33 26.67 18.67 28.00

干一天拿一

目前工作稳定性很不稳定很稳定只要干好不会丢饭碗

天钱

样本比例23.85 51.38 22.94 1.83

变换工作经常有时极少从不

样本比例34.94 31.82 23.87 10.38

注:根据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整理、统计得到,本章其他表格数据也来源于此.2.基于工资收入的分析

如图2—6,从沈阳村农民工工资收入数据中可以发现:首先,农民工平均

月收入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梯度起伏特征;其次,收入在500一1000元的农民工占样本总数的44.41%,超过总数的2/5,这基本符合当前我国农民工平均收入的17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用人

单位对农民工工资的

支付情况已经有了较

大的改善。首先,农

民工工资不会再被随

意拖欠。经常被拖欠

工资的来宁务工人员

占总样本数的6.67%,

偶尔被拖欠的占22.67%,

50

40

30

20

10

网2-6沈阳村农民丁T谘收入

而从不被拖欠的人员比重达到70.67%。这说明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当然,这与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也有一定联系。其次,工资有所增加。在调查的样本中,认为工资有一定增加的占50.33%,认为大幅增加的占5.96%,二者之和接近605。

3.培训开发的调查分析

(1)职业技能培训

从培训开发的内容来看,如图2.7所示,企业所提供最多的培训是相关技

能的培训,接近60%;而外来务工人员当前最需要的也是专业技能培训,也接近60*6,在职业教育培训的供求上几乎达到一致。因此,调查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前,加强专业的技能培训是最为必要的,也是最符合市场运作规律和社会利益的选择。

图2.7沈阳村农民工刚进入企业所受的培训图2_8沈阳村农民工当前最希望的培训

(2)建立三方分担机制

从对职业教育培训提供者的调查统计结果看,有超过80%的的人员参加过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培训。从培训提供的来源看,参加其他培训的比例最高“1。参与政府组织的培训人数次之,达到25.19%,而企

业组织的培训及自费的培训人数各

占14.5%和10.69%,三者之和达到

50.38%。也就是说,当前我国职业

教育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

承担的方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可以

满足一半以上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图7-9沈阳村农民工职业培训种类

4.劳动权益及社会保障的存在问题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偏低,甚至不知自己该有哪些

合法权益。在调查统计中,有57.04%的外来工知晓自己享有的权益,但仍然有42.96%的外来工对自己享有的权益知道较少或根本不知晓。而且,劳动合同签约率仍然较低。在调查中,有56.38%的外来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多数情况是因为用人单位或雇主不与员工签合

同。另据访谈,企业不愿与外来务

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也不按规定

为其交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造

成普遍存在无劳动合同、无养老保

图2.10沈阳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险和无福利待遇的“三无”现象。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障碍。在调

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农民工认为农村户籍是造成他们收入不高、权益受损、缺乏保障的根本原因,然而也有10.87%的外来工认为户籍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公民失去了迁徙自由,造成了公民身份事实上的不

平等。而且,附加在户口上的歧视性就业、福利等政策,对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户籍制度阻碍了进城农民工身份的转化,就使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断,因而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处于城乡政治参与的“边缘人”状态,他们没有直接诉求自己利益的正规渠道,这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毫无归属感,对城市社会便产生了“过客”心理,丧失了对市民化转变的兴趣,也难以形成市民应有的观念和规范,这都严重地阻碍了市民化的进程。

111据笔者调查,其他培训主要是学徒制下自己沿袭长辈的手艺、经验获得的技能。

19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

和非正式两个市场,许多地方政府对农民工进城就业仍然采取一些歧视性的政策,迫使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劳动相关权益受歧视等现象的产生。如劳动就业权歧视,农民工在城就业机会不均等,企业用工不规范,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又如劳动报酬权歧视,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与城市居民同工不同酬。再如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歧视,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农民工在城市劳动相关权益严重受损的现实,使得农民工极可能选择不进入或退出城市就业市场,这最终必然致使农民工丧失市民化的兴趣和动力。

在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民工始终被屏蔽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之外,

这样极易使他们萌生对城市文明和城里人的反感情绪,也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的敌意和疏离,扼杀了他们对自身市民化的意愿。这种情况下,土地作为农民工经济和心理上的最后保障,就会产生极大的拉力,阻止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2.2.3沈阳村外来工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分析

1.劳动力市场作用不明显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与用人单

位双向选择的重要媒介。然而在调

查中,如表2—2,有50%的外来工

是通过亲友同乡的介绍而获得工

作,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仅

占31.88%。因此,劳动力市场并没

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主要是外来I圉2-n沈阳村农民工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反馈

务工人员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找不到工作。如图2一11,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充足的外来工占总样本的23.08%,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足的占总样本的32.31%,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完全不起作用的占总样本的30%。2.劳动力市场费用与服务问题

许多劳动部门由于现有的人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民工的管理陷入

“管放两难”的尴尬处境。访谈中可以发现,多数外来工因为劳动力市场需要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交纳费用而不愿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从统计数据看,54.35%的外来工在找工作时没有交纳费用,实际上他们也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总之,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不够,资金及人力投入

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不充分;二是农民工本身没有转变观念,依然采取靠熟人介绍的方式找工作。

表2—2外来务工人员通过何种渠道获得工作的统计

\亲友下乡当地政当地城市劳城市人报纸电市内

同乡招工府组织中介务市场才市场视广告中介

人数73 7 3 4 8 40 8 3

比例50.00 4.79 2.05 2.74 4.48 27.40 4.48 2.05

目前,我国城乡分割劳动力市场极大地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合

理配置。地方政府照顾更多的是市民的利益,人为地将农民工安置于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之外或者最低层,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劳动相关权益受损的种种遭遇。另外,许多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交易比较混乱,管理、服务意识低下,很少关注民工的切身利益,使农民工不愿意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寻求就业机会和就业帮助。因此,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民工这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延缓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文明之外,抑制了农民工定居城市进而变成市民的梦想,使他们对自身的市民化丧失了最起码对热情和动力.

2.2.4沈阳村农民工对城市的看法调查分析

1.与市民的关系

沈阳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在城市有1-5年的打工经历,从他们与城市

市民的关系看,有39.09%的外来工可以与城市人平等相处,仍有36.36%的外来

工只与老乡相处,二者比例相差不多,不难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与市民的关系仍然存在隔阂。就其原因,一者缘于城里人的优越感,另者缘于农民工的自卑感。在调查中,仍然发现有5.45%的人感觉受冷落,10%的人感到孤独无助。2.对城市生活的看法

总的来说,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生活基本认同,他们也基本适应城市的生

活方式。如图2-12,有20.69%的外来工正在效仿市民的生活方式,有21.38%21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的人认为外表上我与城市人无区

别,他们已经或者正在溶入城市生

活中。也有24.83%

的人主观上愿意溶入城市生

活,但受到收入等因素的限制而没

有实现,还有28.28%的人不太认同

城市生活,表现出明显厌恶的人占总图2-12沈阳村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看法

人数的4.83%。总体来看,没有能顺利溶入城市生活的群体占总样本的近60%之

多,不容忽视。这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市民化未来的严峻形势。

在对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不认同原因调查中发现,有50%的外来工是因为

日常生活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过高;有12.5%的外来务工认为不习惯城市生活,还有11.36%的因为被城里人

歧视,此外,外来务工人员业余

生活单一、无趣也是对城市生活

的不认同原因之一。如图所示,

他们选择最多的是看电视和闲

雾≥蓑鬈?誓言釜,丢主兰亳∥冀广≯铲嵌今矿和接近60%。总的说,农民工物必y审

质、精神生活都相当贫乏。值得圈2-D沈阳村农民工业余生活

注意的是,只有2.23%的外来工选择在休闲时学习进修。

许多城市政府和市民在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农民工市民化会给城市

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城市社会治安和城市劳动力就业,给原城市市民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等。因此,他们在对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他们大多持排斥和抑制的态度,希望继续维持二元社会结构和市民阶层的特别权利。遭受城市政府及市民阶层排斥的农民工,反过来也对城市抱有排斥情绪,他们就会对城市产生“陌生人”的疏离感,甚至产生反城市化的心理倾向。总之,城市政府、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错误的看法,都抑制着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2.5沈阳村外来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调查中发现,子女教育费用过高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巨大经济

负担。如表2-3,其子女学杂费在2000元以上的样本家庭占总样本的37.5%,费用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21.25%,二者达到58.75%。对于他们而言,承受

这样的费用是比较吃力的。调查显示,如表2-4,58.23%的外来工认为让子女上学最大的困难就是费用太高。如表2-5,33.73%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勉强还能支撑孩子的学习费用,22.8996的外来工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完全不能支撑孩子的学习费用,二者比例超过50%。即便如此,农民工对于子女上学还是持积极态度,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走出农村,不用再靠体力吃饭。76.19%的外来工认为希望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支持他上学。

表2-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杂费支出统计l\ lOO一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一2000 2000以上

1人数13 20 8 9 30

l比例16.25 25.OO 10.00 11.25 37.50

表2-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上学最大的困难l、\I费用太高没有城市户口受城里人歧视学校不接收其他

1人数46 19 1 3 10

I比例58.23 21-35 1.12 3.37 11.24

表2-5外来务工人员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支撵孩子的学习费用l\完全可以还不错一般情况还可以接受勉强可以不能

1人数11 14 17 28 13

I比例13.25 16.87 20.48 33.73 22.89

子女的教育是农民工最关心的话题,他们往往将子女教育经费作为家庭的

最大开销,他们希望子女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变成城里人。然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城市却一直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一些公办中小学校,仍然向农民工子女设置关卡,额外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一些民办、私立学校收费更是高昂,使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根本无力支付;最后,他们只好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就学,然而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弟都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办学条件极其简

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民工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然而事实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却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当这种教育不公平感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引发农民工对城市及城市社会的不满甚至仇视,结果必将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2.3结论

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来看,沈阳村农民工也像全国其他地方农民工一

样,正面临着市民化的诸多困境: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自由迁徙,决定了他们“边缘人”的身份,是加剧他们“边缘化”的制度根源:在传统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下,他们面对就业限制,只能在次属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非正规的职业,而且经常遭受劳动权益的损害;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只保障城市人口,而将农民工屏蔽在外,使他们不得不依赖土地保障;二元化的义务教育体制是形成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根源,高额的教育费用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城市化依然滞后的背景下,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里人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他们衣食住行条件很差,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贫乏;在城市中,有时农民工不得不屈服于流入地政府的歧视性就业政策,不得不忍受城市市民的冷眼相待。

以上的种种困境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具体来说:二元户籍制

度抑制了农民工定居城市变成市民的梦想,使他们事实上成为城乡之间不断迁徙的候鸟,这些都使农民工对市民化丧失了最起码对热情和动力。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在客观上形成了就业的不平等,进而形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削弱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保障的缺失,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的敌意和疏离,使他们更加依赖土地的保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子女教育上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是农民工尤其不愿看到的。一旦当这种教育不公平感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引发农民工对城市及城市社会的不满甚至仇视,结果必将阻碍了他们市民化的进程。低级的城市化水平对于农村劳动力吸引力和容载力都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福音,结果必将导致他们对自身市民化的冷淡甚至抵制。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排斥,会直接加重农民工的自卑感和孤立无助感,丧失了对市民化转变的兴趣。

总的来说,沈阳村调研所揭示的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困境,都为寻求解决相应的对策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指明了方向?一改革户籍、就

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发展城市化,形成农民工市民化共识。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3.1二元户籍壁垒和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

3.1.1我国二元户籍壁垒

I.我国户籍制度的二元性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从1958年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是建立在计划经济

体制以及物质短缺局面之上的一整套户口管理制度。1958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此条例标志着我国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正式形成。二元户籍制度与其维系

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相适应,它的功能也具有二元化的特征,一是户口管理及社会治安的功能;二是限制农村人口自由地向城市迁移。多年来,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传统的城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制度体系,构成了城乡分割种种不平等现象的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

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目前,很多城市以“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相继放宽了对户口迁移的限制。2006年1 月,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二十六条提出,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这为我国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2.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存在着等级性、价值性、固

定性、继承性,且与社会利益挂钩,使得农民工职业与身份的改变不能同步进行,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I)户籍制度构筑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民工市民化失去了最

基本的前提。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公民失去了迁徙自由,而后者正是现代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户籍制度从根本上使平等的公民身份不复存在。农民进城就业以来,他们最基本的社会权利的缺失,所从事的脏、累、差的工种,卑贱的社会地位,都表明户籍制度事实上已经构筑了一个不平等的二元社会。而且,户籍制度根据户口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使之无法拥有市民待遇,对农民工的合法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断了农民

工市民化进程。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设定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的藩篱,成为农业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迁移的制度性壁垒。“1附加在户口上的歧视性就业、福利等政策,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力市场和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劳动力中这一最富足、最有优势的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反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国家政策虽然规定容许有合法住所、有稳定就业或收入来源的农民在城镇落户,然而事实上只对能够在城市买得起房子的农民工开启大门,甚至有的城市还规定了房子的大小,如南京市就要求必须具备60平米的住房才能申请转户口,这就筑起了农民工在城落户难以逾越的门槛。一些地区虽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名称,但并未真正改变附加在户口上的不平等制度。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农民工往返城乡的“候鸟式”迁徙的特征,阻断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3)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拉大了城乡差距。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成熟的技术工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流动,农民进入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可是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多年,依然得不到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待遇,这就造成了部分发达地区没有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甚至产生“民工荒”,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两个密切相关的进程。传统的户籍制度只能容许农民工在城里打几年工,却对他们想转为城市市民的愿望设置种种障碍,最终使农村劳动力只完成了非农产业的转移,却没有完成城镇化的转移,转移过程半途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措施65056

农民工工资发放保证措施 一、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四项基本措施: 1、是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的,要定期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工资支付情况;建立施工单位工资支付信息网络,完善监控手段。 2、是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施工单位缴纳一定数额的工资保证金,以保证农民工工资不因单位资金状况而被拖欠。 3、是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规范施工单位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行动计划,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权利义务明确、规范的劳动关系。 二、为了保证民工工资,我公司做了多项保证措施。 1、俗话说,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我公司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让农民工劳有所得,也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为了保证工人工资得到保障,我公司单独开设了农民工调查小组。专门调查解决农民工拖欠、纠纷等现象,一经发现公司将对其严厉处罚,做到“工程清工资清”,决不拖欠民工一分钱。

2、我公司为民工设立了绿色通道及意见箱,民工有意见或事情可以直接到公司找相关单位,并且为其大力解决难题。 3、在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下,我公司督促施工单位与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保证民工及时拿到自己的辛苦钱,也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4、我公司设立民工工资专用帐户,预存工资款,避免了由于工程中一些复杂问题而造成资金困难,使的工资迟迟发不下去。建立专用帐户正是能保障工程在危急时候能够保证民工工资。 5、保证按月发放工资,要求施工单位每月准时发放民工工资。 6、我公司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办法,即由用人单位负责举证,企业拿不出工资发放证据就视为欠薪,解决了农民工讨薪时“举证难”的问题。在目前农民工讨薪难的大环境下,不失为一种方便农民工的行政举措。 三、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承诺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各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民工工资问题的要求,我公司承诺:决不出现施工单位拖欠民工工资。 具体措施为: 1、施工单位与所有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发表时间:2009-09-21T17:21:05.89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林玉玲 [导读]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 中山市委党校中山528400 摘要: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进一步加快外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供给对策:一是保证相对稳定的就业和收入的就业政策,二是涵盖工伤保险、重大疾病、社会救济、法律援助、养老的社会保障政策,三是享受“同城待遇”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四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农民工会组织政策。 关键词: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the Inter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City Life Lin Yuling Abstract: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even to social modernization.As for policy supply,it is the support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The policy support accelerates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orrespondingly.So a study for 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very significant.The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clude:employment policy to ensure steady income;social security policy that cover insurance for industrial injury,serious illness,endowment and legal aids;education policy;labour union policy to ensure migrant worker’s benefits. Keywords:Zhongshan cityMigrant workerIntegrationPolicy supply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4-04 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自身身份、社会角色和职业方面转变的过程,而且还是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但目前,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的是,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总体上很低,基本上处于经济层面的适应,即城市对农民的经济吸纳。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原因复杂,当中,政策性壁垒是一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 1.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现状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变迁与成熟,是与中山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流入的不同时期的情况相联系的。现有的政策都是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1.1就业政策:多元、积极与开放。消除政策壁垒,保障公平的就业权利。中山市摒弃了原来把农民工当做“外地人”的偏见和歧视,根据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制定频布积极与开放的融合政策,如《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2006),市政府发出《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再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通知》(2006),对农民工实行与城市居民民同等的就业政策,把农民工纳入中山市就业规划。别外,《印发中山市户籍迁移若干规定的通知》(2006),《关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意见》(2004)、《中山市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2005)以及认真贯彻省《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解决特殊农民工群体和优秀农民工入户中山等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走在全国的前例。 采取积极情施,突出就业服务。中山市城镇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开放。对求职登记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指业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2006),对农民工进行岗前教育培训。《中山市城乡居民统筹就业政策实施办法》(2006),规定凡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在职员工给予职业培训鉴定费用总额50%补贴。 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一直以来认真执行《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2005)。根据《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职业介绍机构管理的规定》(2008)、《中山市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规程》(2008),清理整顿全市的职业介绍机构,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展开与外来劳动力输出的劳务合作。目前为止,中山市已与14个省,46个县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全市120多家企业直接与当中的部分县市建立劳务对接关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和规范就业。 1.2权益与社会保障政策:维护与扩展。在原有的防范型的管理体制下,农民工被当成了中山城市发展的障碍与社会问题的来源,在政府层面,缺乏对农民工权利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但是随着政府对农民工问题认识的加深,中山市政府认识到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政策措施方面主要有: 1.2.1建章立制,遏制拖欠工资。根据《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通知》(2005)、《中山市用人单位实行欠薪报告规定》(2005)、《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工资发放管理的通知》(2006)、《关于公布中山市二00五年度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介位的通知》(2007)、《关于调整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008)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监察和清理整顿工作,打击拖欠民工工资,在全市范围建立并运行建筑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工资支付担保统筹管理制度、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企业拖欠工资情况通报制度等企业工资支付管理机制。 1.2.2提供失业保障。《关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发放问题的通知》(2005)是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的主要依据。且连续缴费满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按失业前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发给。 1.2.3将农民收费向地方财政供给转变。以往向农民工收取的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已取消,代而取之的是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这方面中山市主要的政策供给是《关于中山各镇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收取和使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中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税费财务收支管理实施细则》(2006)。这说明中山市正在努力探索政府承担相应财政责任,使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 1.2.4在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到中山市社会统筹。中山市政策规定各类用工单位都必须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做好农民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的扩面工作。 1.3社会治安政策:管理与服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涌入给中山市社会治安带来压力,同时也是对中山政府的考验。中山市在外来人口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新生代农民工之现状

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问题的调查感想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如果要问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劳动力,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的资源,然而伴随着近几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频频出现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日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给予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在乡村适应和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双重障碍和困境;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民工”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庞大数量的农民工兄弟奔波于城市谋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对精

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对策建议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投资项目减少,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减弱,发展态势明显减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拖欠工资导致的不稳定问题频发,这一问题倘若解决不好,轻则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发展,重则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既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民生问题,也是化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及对和谐社会的危害,来探讨今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机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社会问题(一)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影响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农民工辛辛苦苦付出劳动而得不到相应的工资报酬,需要政府出面为他们做主,依法追回应得报酬,但在追欠工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时,就会引起广大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1、农民工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为引起重视,经常采取爬塔1吊、跳楼、封桥堵路等做法,扩大社会影响,引起重视。

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引来市民围观,同情弱者的朴素思想使群众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 2、农民工越级上访事件频发,扰乱了正常的信访程序和秩序,也增加了上级政府的工作压力,导致上级政府质疑地方政府的做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跳楼、爬塔吊、封桥堵路等手段讨薪事件频繁,仅今年6月份,我市开发区就连续发生3起农民工爬塔吊讨薪事件,最后虽都得到有效处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地方政府预防机制的缺失,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1 / 8 (二)影响政府机关正常的办公程序和秩序。 在处理农民工讨薪案件时,有关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员去调查取证及查处,这不仅影响政府机关的正常办公程序,而且还干扰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如我市锦绣澜湾工程,因开发商拖欠工程款导致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施工方推卸责任,将矛盾转嫁到农民工身上,怂恿农民工集体上访,封堵马路,围堵开发区政府,部分农民工情绪失控,高喊口号,冲击政府大门,与安保人员发生冲突,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公程序和秩序。 (三)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民工讨薪上访案件恶性循环。 政府在处理农民工上访事件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往往动用行政手

农民工工资支付支付应急预案措施

农民工工资支付应急预案措施 为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快速妥善地处理涉及农民工工资的投诉案件,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护公司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应急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起的农民工投诉举报、群体上访、过激行为、恶性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㈠成立江苏伊曼雅实业有限公司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清欠事宜,重大事件的协调处理工作。 ㈡领导小组下设清欠农民工工资办公室。清欠农民工工资办公室设在公司办公室,张琳兼任主任。 ㈢公司清欠网络体系。在成立公司清欠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劳保所建立农民工工资清欠网络,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及时查清上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对于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无论是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予以处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责令其及时补发。工会切实行使工会权力,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恶意拖欠单位要派专人督查,严重者要进行通报。司法所要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及时立案,最大限度的保证裁判文书的执行,帮扶农民工通过法律手段追讨欠薪。综治办、司法所要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要及时赶赴现场,果断处理,确保农民工人身安全。 三、深入调查,确定可能发生群体上访、越级上访、恶性事件的应急目标清欠办公室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强源头治理,主动深入到施工企业、施工现场、一线农民工群体中走访,调查了解农民工工资兑付情况,对施工企业发放农民工工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施工企业要严格落实清欠情况日报表制度,对企业兑付工人工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将有关建设和施工单位资金筹备计划和农民工举报情况相结合,明确部分可能需启动应急预案的目标,制定应急措施,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恶性事件。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已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接着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说明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挑战与问题以及中央解决此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许多学者的综合调查,个案研究,本文对农民工的概念做如下说明:一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主要在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基本生活的来源是打工收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指原籍为农村,失地后成为市民靠打工收入为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打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摆脱几千年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农民”。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大体上包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两个方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分为两方面:异地转移,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城市打工;就地转移,直接在乡镇企业工作。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既指地域空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也强调在转移、转变过程中,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接受现代城市文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基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查 经济1103班张菁指导教师潘晔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发展状况的相关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关注焦点,但根据我的阅读及资料查找中,我发现社会很少具体的对某个单独的农民工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相关深入的调查,再且,对于本身也是90后的自己,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早已走入社会工作的同学,在平常的联系与交流中,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多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由此,我产生了对他们这个群体做一个严肃的问卷调查与深入了解的想法。以下是我在假期的调查中得出的相关结果,在呈现调查报告中,我将基于他们的基本信息来重点陈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我的建议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调查过程的相关处理: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信息、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以及维权方面。问卷总共分发了150份,实际回收67份,考虑到调查样本相对较小的局限而对调查分析有所影响的因素,本文在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达到一个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能提出相应有效地解决措施的目的。 摘要:90后进城务工青年作为现在的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群体将在农民工的队伍中处于不断壮大和上升的趋势,而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依旧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非资本运转的中国来说,90后务工青年的发展与生活风貌将对城市发展及三农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社会和政府都应对之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满足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需求,90后务工青年也应结合当下实际来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更好。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区域的信息 三门坡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它的土地广袤而肥沃,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4万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各种瓜菜130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已初步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另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镇人民带来了创新性的收入。且三门坡镇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中心。这也为“回乡型”农民工在家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产业保证。而对于由于学业不佳放弃求学的90后的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在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见些世面、学些本领﹑谋求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城中的生活来更好的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在城市中打工也是比较受青年们心仪的交际和求偶的方式。当然,不排除由于家庭困难而被迫过早的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的90后青年,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致使年轻的他们离开家乡,离开校园,走进城市打工,通过调查,我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和需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