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2、小麦栽培(8学时)

重点与难点: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分类与区划;小麦栽培的三大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和籽粒灌浆规律);小麦高产的播种技术、整地技术及主要

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前两节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营养丰富:重要的工业原料:综合利用价值高

二.玉米的分类

1籽粒特征分类: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糯质型,爆裂型,甜质型,粉质型

2.生物学特性分类:

生育期分类:早熟,中熟,晚熟

株型分类:紧凑型,平展型,半紧凑型

三、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一)玉米是高产作物

(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在作物之一

(三)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高

1.淀粉工业原料2.制糖工业原料3.榨油工业原料4.酿造工业原料

(四)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四、生长与发育对温、光的要求和反应

1.玉米的一生—从播种至新的种子成熟,经过种于萌动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花、抽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完成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苗期:种子发芽至拔节,25-40天

穗期:拔节至抽雄,30天

花期:抽雄至受精,10天

粒期:受精至成熟,30-40天

2.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厘米的时期。

(2)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2~3厘米。

(3)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基部茎节总长度达2~3厘米,叶龄指数30左右。

(4)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指46左右。

(5)大喇叭口期雌穗小花分化期,雄穗四分体期,叶指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0.8厘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

(6)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厘米。

(7)开花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8)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厘米左右。

(9)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10)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11)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以划破。(12)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色泽。

五、玉米的根系

(一)根的种类:胚根、节根

(二)根的功能:吸收养分和水分,支持植株和合作的作用

茎的形态和与形成

1)茎的形态: 玉米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玉米节间书一般有15-24个.茎粗自下而上逐渐变细,节间长度逐浙增长,至果位附近为最长,后又递减。

(2)茎的结构与生长:茎由表皮、机械组织、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表皮外有明显的角质层,维管束在茎中星散排列。玉米茎杆伸长,靠节间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的增长。

茎的功能—支持、运输、贮存养分的场所。

(二)茎的功能

1.运输水分和养分

2.支撑叶片,使其合理分布于空间,均匀接受光照和尸首二氧化碳。

3.储存养料,后期转移到果穗和籽粒。

4.茎秆具有向光性和负向地性,可以使倒伏的茎秆后期弯曲向上生长,减少损失。

5.茎是发生和支持果穗的器官。

(三)茎的生长与其它器官的关系

1.着生果穗部位的茎节与过素生长相一致。

2.基部茎节的粗度与根系生长呈正相关。

3.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茎秆生长与叶片的关系。

(四)茎秆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与温度、水分、土壤养分等有密切关系。

六、叶的形态与功能

叶的形态特征:—着生在茎的节上,呈不规则的互生排列。分叶鞘、叶枕、叶环、叶舌四部分。

叶的生理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是植珠各器官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的来源。节位叶对产量的贡献有差别,一般中部叶片贡献大于上部叶片,上部叶片又大于下部叶片,以穗位极其上下叶穗三叶对产量贡献作用最大.

花和花序

(一)雄花序属圆锥花序,着生于茎秆顶端,由主轴,分枝,小穗和小花组成

开花特点:抽雄2~5d开始开花。开花顺序是从主轴中上部开始,然后向上向下同时进行。

(二)雌花序为肉穗花序,着生在穗柄顶部

五.种子

1.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和胚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

2..种子的形成过程

籽粒形成期—受粉后1~11天,籽粒含水量95%以上。

乳熟期—受粉后12~33天,籽粒含水量下降到75%~40%

蜡熟期—经历10—15天,籽粒含水量由40%下降到20%。

完熟期—籽粒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

营养器官之间的生长相关性

1.叶片与根层的相关性

(1)1、3、5叶全展与1、2、3层节根出现同伸关系;(2)6、7、8叶全展与4、5、6层节根出现同伸关系;(3)玉米第8-10叶全展后,节根已基本形成。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

一、玉米矿质营养和合理施肥

玉米所需的矿质元素:玉米一生中对矿质元素吸收量最多的为氮素。生育期长、植株高大、适合密植的品种需肥量大。氮、磷、钾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是在拔节至抽雄期。

玉米施肥:

基肥:玉米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和穴施。基肥应重视磷钾肥。

种肥:施用种肥可满足苗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壮苗作用。种肥采取条施或穴施,氮磷钾肥混合施用。

追肥:包括苗肥、穗肥、粒肥和杆肥。

二、玉米水分生理与水分管理

需水量:也称耗水量,是指玉米一生中土壤棵间蒸发和植株叶面蒸腾所消耗的水分总量。玉米一生需水遵循“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偏多”的规律。播种到拔节耗水量占总的18%,拔节到吐丝占总的38%,吐丝到灌浆耗水量占总的32%左右,灌浆到成熟耗水量占总的10%到30%。

玉米灌溉指标:1、土壤水分2、叶面膨压3、植株形态4、叶面水势

玉米灌溉技术:

1、灌水时期:(1)底墒水(2)大喇叭口期灌水(3)抽雄开花期灌水(4)粒期灌水

2、灌水方法:有畦灌、沟灌和喷灌三种方法。

三、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

1、密度与穗数的关系: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因素之一。

2、密度与穗粒数的关系: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越大,每穗粒数越少。

3、密度与千粒重的关系:玉米的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越大,千粒重越小。

合理密植的原则与种植方式:

合理密植的原则:(1根据品种定密度(2)根据肥水条件定密度(3)根据日照、温度等生态条件定密度

种植方式:(1)等行距种植(2)宽窄行种植

四、整地技术

高产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1、土层深厚、结构良好2、疏松通气3、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高4、酸碱度适宜

玉米整地技术:

1、春玉米整地:包括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秋季整地要求在前作收获后立即灭茬,施入有机肥进行早秋耕、晚秋耕。春季整地要求尽量减少耕地次数,必须春耕的地块,应结合施基肥早春耕,并做到翻、压、耙等环节相结合。

2、夏玉米整地技术:(1)在冬小麦收获之前灌好麦黄水,收获之后灭茬、施肥、浅耕之后播种。(2)局部整地(3)采取旋耕机旋耕或圆耙浅耕灭茬后播种(4)硬茬直播

五、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

种子准备:1、因地制宜选用优质杂交种:(1)根据玉米种植类型选用品种(2)不同生育期的品种搭配种植(3)喜肥水和耐瘠抗旱品种搭配种植(4)平展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搭配种植。

2、精选种子:使用优质种子,达到高产优质目标。

3、种子处理:晒种、浸种、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

播种技术:1、确定播期:玉米的适宜播期主要根据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来决定。

2、播种方法:主要有条播和点播两种,点播按计划的行距、株距开穴,施肥、点种、覆土,较费工,套种玉米多采用此法。条播用机械播种,工效较高,适宜大面积种植。

3、播种量:因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种植密度。播种方法和栽培目的而不同。

4、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5、基肥与种肥施用:基肥有条施、撒施和穴施三种,以集中的条施和穴施效果较好。种肥宜穴施和条施,施用化肥应与种子隔离,避免烧苗。

六、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为苗期,苗期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匀、

苗壮。壮苗标准是根系发达,茎基扁宽,叶片宽厚,叶色深绿,新叶重叠,幼苗敦实。具体措施如下:1.间苗、定苗2.蹲苗促壮3.中耕除草 4.病虫害防治

穗期管理:玉米从拔节到抽雄为穗期,穗期主攻目标是通过水肥措施等壮秆、促穗,使穗多、穗大。具体措施如下:1.追肥、灌水2.中耕培土3.去蘖 4.病虫害防治5.化控调节

花粒期管理:从抽雄到成熟为花粒期,主攻目标是提高总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栽培中心环节是养根保叶,防止衰老,增加群体光合量,促进有机物质向籽粒运输。具体措施如下:1.追施攻粒肥2.浇灌浆水3.隔行去雄4.适时收获

作物栽培学—油菜

一、油菜生产的重要性

(一)油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衣、食、住、行、康、乐。

(二)油菜为国家工农业生产所必需:工业生产所必需,农业生产所必需,油菜花节可促进经贸发展和科学技术普及。

二、安徽省油菜生产情况

我省属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油菜产区,又是全国油菜生产大省。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00

万公顷,总产150万吨,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十五”期间我省平均面积1508.04万亩,平均单产113.74kg/亩,总产170.28万吨。在我省所有农产品中,油菜籽最具有产量比较优势,其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在全国排名第9和第2,综合优势指数排名第3位。

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沿江、江南地区的巢湖市、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安庆市和宣城市等6个地市,面积100万亩以上,年产量均在12-20万吨。

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油菜面积大幅度下滑,到2008年随着油价的上涨才回升。

三、我省油菜生产发展历程

我省油菜生产经历了较长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油菜发展迅速,改革开放30年油菜面积、单产增加了3倍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全省油菜面积346万亩,总产17.6

万吨,平均亩产50.9kg。1981年扩大到740万亩,总产65万吨,平均亩产87.5kg。1982

年总产首次突破100万吨,亩产首次突破100kg。1985年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达到1167万亩,总产108万吨。

第二阶段:1986-2005年——稳定发展阶段。从1986-2005年一直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平均年面积1320万亩。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油菜发展达历史最高。全省油菜总产最高2004年190.4万吨,面积最高2003年(1521.7万亩),平均年面积1477.9万亩,总产174.9万吨。

第三阶段:2006-至今——恢复发展阶段。自2006年开始,我省油菜面积严重下滑,到2007年全省油菜面积仅929.7万亩,降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低。比“十五”期间我省油菜平均面积下降37.1%、总产下降25.7%。2008年面积开始恢复,达到1005.6万亩,单产139.5公斤/亩,总产140.3万吨,优质化率和商品率进一步提高,优质率达92%,商品率达75.1%。第二节油菜类型与发育特性

一、油菜的类型及品种分类: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

二、三大类型油菜主要性状比较

三、油菜生产上的品种分类

常规油菜:按常规方法育成的高产油菜。

优质油菜:按常规方法育成的具有优质特性(油和饼粕得到改良)的油菜。主要指油中低芥酸,饼中低硫甙葡萄糖苷含量的油菜。

杂交油菜:利用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油菜品种或品系,采取一定的生产杂种的技术措施,如三系、两系育种、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等得到第一代杂交种。

杂交优质油菜:杂交+优质。

二、油菜的器官建成

(一)根

主根系——侧根(支根、细跟)

(二)主茎和分枝①短缩茎段(缩茎);②伸长茎段(长茎);③薹茎段(薹茎或花茎)。根颈长短和粗细是反映油菜苗期生长发育状况好坏和安全越冬重要指标之一。

油菜的分枝(三种株型)①下生分枝型②匀生分枝型(散生分枝型)③上生分枝型。(三)叶(分为子叶、真叶)真叶(分为基生叶、薹茎叶)

薹茎叶:薹茎段上的叶有无叶柄,是否包茎,这是抽薹后区分三个不同类型油菜的重要标志。三组叶片各有不同的功能

长柄叶:主要功能在苗期,他的直接作用是影响根和根茎的生长。

短柄叶:油菜一生中主茎叶面积最大的一组叶,其活力开始于越冬期,至盛花期结束,主要功能期在蕾苔期。短柄叶对主茎,分枝,角果,种子影响很大。它是一组上下兼顾的功能叶。无柄叶:叶面积较小,功能期主要在初花后。无柄叶的光合产物质运输到茎、分枝和角果,对种子粒重有一定影响。

白菜类型和甘蓝类型为无柄叶,叶身两侧向下延伸成耳状,全包茎(白菜类型)或半包茎(甘蓝类型);芥菜类型油菜各部位的叶片都为有柄叶,但形状各有不同,薹茎段上的叶片有柄而不包茎。

(四)花和花序

花由花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蜜腺等部分组成。

花柄、花萼:4个花瓣:4个雄蕊:6枚,4长2短(故称四强雄蕊) 雌蕊:1枚

蜜腺:4个(圆形,绿色)。

总状无限花序由主花序、分枝花序组成。

油菜缺硼症状

油菜对硼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初花至收获期的吸收量占总量的87%左右。因而油菜缺硼苗期虽然可以观察到一些表现症状,但症状的明显出现是在开花后期到结果期,特别是出现大量的“花而不实”现象,或花瓣干枯皱缩,不能开花,减产严重。一般土壤中有效硼低于0.3mg/kg时即出现缺硼症状。油菜缺硼越早,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越严重,因而硼应早施,一般作基肥施用。

花芽分化进程:1.花芽原始体形成2.花萼形成3.雌雄蕊形成4.花药和胚珠形成

油菜花序和花芽的分化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栽培条件品种类型

开花、授粉与受精:

1.开花:主花序—第一次分枝—第二次分枝—第三次分枝一次分枝由上到下

同一花序由下到上

2.授粉: 昆虫风力

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为常异花授粉作物,10%-30%

白菜型油菜为异花授粉作物,80%—90%

3.受精

(五)角果和种子

角果组成: 果喙、果身、果柄

角果类型:细长角果、粗长角果、粗细角果、细短角果

角果着生的特征平生型、斜生型、直生型、垂生型。

三、油菜的生长发育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增加,是一个不可逆量变过程,如根、茎、叶生长。

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如花、果实和种子的分化和形成。

生育期:在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成熟天数。一个品种的生育期是相对稳定的。由遗传性和所处环境条件决定的。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低,晚熟品种单株生产力高。

生育时期:在作物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的显著变化。可将整个生育期划分若干个生育时期,或称生育阶段。油菜一生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生长发育过程:

1.发芽出苗期: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5℃,低于3-4℃,高于36-37℃,都不利于发芽。种子需吸水达自身干重60%左右。

吸水阶段:种子发芽前首先要吸收水分,一般吸水达种子干重的60%,体积膨胀一倍左右。发芽阶段:种子吸足水分后,胚根突破种皮,露出白色的根尖。

幼根活动阶段:幼根不断伸长,根尖以上长出很多白色根毛。

子叶展平阶段:胚轴向上伸长,将两片子叶顶出土面,子叶颜色由黄转绿,并逐渐展平,成为幼苗主要的光合器官。

苗期:子叶出土平展到现蕾,白菜型60—90天,甘蓝型80—100天左右。是油菜生长过程中最长的时期。

2蕾苔期:现蕾至抽苔开花(30—50天),是油菜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抽苔期:主茎高达10cm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但以营养生长为主,是打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油菜始苔后,根据在生长过程中的高度(苔的顶端部分)与上部短柄叶的相对位置高低,可分为三个阶段。

缩头状抽苔初,苔的高度明显低于上部的短柄叶。

平头状 苔继续伸长与上面几张短柄叶子齐,处于相平时苔的高度称为“平头高度”。 冒尖 苔再进一步伸长而突出于植株顶部短柄叶之上。

3.开花期 始花至终花20—30天 生殖生长逐渐占绝对优势,决定角果数和每果粒数。低温易落花落果,产生分段结果现象。

始花期:全田25%以上植株主茎花序开始开花。

盛花期:全田75%以上的花序开花。终花期:全田75%花序完全谢花。

4.角果发育成熟期:终花至成熟(约30天)光合器官逐渐为角果取代,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时期。

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天数

器官建成 主茎节数 有效花芽 有效胚珠 结合子数 粒重油分

决定期 决定期 决定期 决定期 决定期

苗前期—是主茎节数决定期 苗后期—是有效花芽数决定期 蕾苔期—是有效胚珠数决定期 角果形成期—是粒重油分决定期

三、油菜的发育特性

油菜的阶段发育特性(温光反应特性)

油菜起源于北温带,属低温长日照作物。但各种类型和品种的油菜,经过不同地区长期栽培和选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与地区生态条件相适应的不同发育特性,其中对温度和光照的反应比较敏感,必须满足所要求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才能顺利完成油菜的生长周期。

1.油菜的感温型:油菜一生中必须通过一个较低的温度条件才能进入到现蕾和开花结实阶段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油菜感温性的三种类型

类型 所需温度 所需天数 冬性型 0—5 30—40 半冬性型 5—15 20—30 春性型 15—20 15—20 即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花芽分化

2.油菜的感光性:油菜一生中必须满足一定长度光照的要求才能进入现蕾和开花结实阶段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强感光型 开花前需平均日照长度 14—16小时(欧洲冬油菜、北美春油菜)

弱感光型 开花前需平均日照长度 11小时左右 (中国冬油菜)

油菜阶段发育特性的实践中应用

在引种上的应用:纬度、海拔相近的地区引种容易成功。北方宜种植冬性品种;两熟制地区宜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应适当早播;春性品种应“早”字当头,一促到底,以确保早熟、高产。

在栽培上的应用:半冬性和冬性应严格掌握播种期。

在育种上的应用:在杂交育种中要考虑种性的差异,在异地夏播时要选择恰当的生态类型。

四、油菜产量形成过程

每亩角果数的形成: 苗期 120天

发芽出苗期 3-7 油菜亩产量(公斤)=每亩角果数X X

千粒重(克)1000(克)X 1000每果粒数

每亩角果数=每亩株数×每株角果数

每亩株数:现有品种和栽培下,每亩1-2万株为宜。

每株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10%)、一次分枝角果数(70%)和二次分枝角果数(20%)

一次分枝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每枝角果数

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茎总节数×成枝率

主茎总节数=出苗至花芽分化的天数/平均每分化1个节所需天数

每果粒数的形成

每果粒数=每果胚珠数×每果受精胚珠%×胚珠中结合子发育成种子的%

粒重的形成

1.油菜角果皮的光合产物供给40%干物质,

2.茎枝等光合产物供给子粒约20%干物质,

3.株体内贮藏物质供给子粒约40%干物质。

第三节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双低油菜高产超高产栽培

1、选用半冬性油菜高产杂种:根据各油菜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种植茬口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优质油菜品种:

中偏晚熟杂种,全生育期220-230天左右。

杂种优势显著,比现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

种子含油量42-45%,芥酸1%以下,硫苷30微摩尔/ 克以下。

高抗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等病害,抗寒、抗旱、抗倒。

2、隔离防杂,连片种植。优质油菜必须做到集中连片种植,防止高芥酸品种插花种植,造成串粉杂交和生物学混杂,降低品质;同时在油菜开花前要及时清除其它十字花科蔬菜的花苔。为确保商品油菜籽的质量标准,最好一个村、一个乡或一个县一个或几个双低油菜品种,实行统一供种,区域化布局。

3、适时早播,培育壮苗。播栽期迟早是影响油菜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播种期推迟,积温减少,营养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早播不早栽,秧苗素质下降,移栽迟,气温低,返青慢,不可能早发。

根据本地的耕作制度,要求油菜在5月份成熟,越早越好,但推广甘蓝型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较长。早播早栽是高产稳产关键。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移栽,苗龄35-40天。培育壮苗是关键。

壮苗标准:

壮苗:是指在移栽时有足够适宜的苗龄,长足一定数量的绿叶数,还要求一定的长势长相。它与一定的栽培技术和当时产量水平相一致的,不同产量水平对壮苗要求不同。

壮苗标准:①无高脚苗,弯脚苗,茎节密集不伸长。②6片叶左右,叶片厚实,叶色正常,叶柄粗短,主根粗壮,支细根多。③无病虫危害。

异常苗:曲颈苗、旺长苗、高脚苗、瘦小苗。

曲颈苗:整地粗放,播种量过大,落籽过深,易形成曲颈苗,这种苗后期抗倒能力差。

旺长苗:氮肥过多,密度较大,易形成旺长苗,这种苗移栽后成活率低,活棵缓慢。

高脚苗:秧田密度过大,苗龄过长,且肥水充足时,缩茎段就会伸长,形成高脚苗,高脚苗叶柄长,叶片和伸长的缩茎含水量高,叶片薄,素质较差,容易冻害。

瘦小苗:氮肥不足,土壤贫瘠,易形成瘦小苗,这种秧苗矮小,叶色黄绿,生长缓慢。

培育壮苗技术:1留足苗床6—7cm 2.始期早播9月15—20号左右3.稀播匀播间苗定苗千粒重3g 0.5—0.6kg 千粒重4g 0.7—0.8kg 苗距7—10cm 定苗

前促后控管理

増施基肥,早施苗肥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多效唑促壮追施起身肥防治病虫害

4、开好三沟,精细整地。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开沟做畦,施好基肥。旱地一般畦宽2-3m,稻田一般畦宽1.5-2m,沟宽20-25cm,沟深20-30cm。做到“三沟”配套。

5、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力争移栽后在冬前有40-50天有效生长期,以利冬发。中晚熟品种苗龄35-40天开始移栽。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茬口早晚确定最佳移栽密度,一般每亩8000-10000株。栽后浇足活棵水,缩短缓苗期。

6、配方施肥,必施硼肥。优质油菜需肥量较大,特别对磷、钾、硼素需求量大,为发挥品种增产潜力,肥力水平高的土壤要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有机与无机肥结合施用。

亩产200公斤以上条件下:需亩施N 11-13公斤,P2O5 4-6公斤,K2O 7-9公斤,硼砂1公斤。

亩产100-200公斤条件下:需亩施N 8-10公斤,P2O5 3-5公斤,K2O 5-7公斤,硼砂0.75公斤。

亩产100公斤以下:需亩施N 5-7公斤,P2O5 3-4公斤,K2O 0-4公斤,硼砂0.5公斤。肥料运筹:氮肥总量50%作基肥、20-30%作越冬苗肥、20-30%作薹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薹肥;磷肥和硼肥均作基肥。

7、防寒防冻:优质油菜年前生长势弱,抗寒能力较差。要采取东西向种植,减少寒风侵袭;加强冬前培育,促壮苗早发;于冬季前10-15天施有机肥作腊肥,保暖防冻;结合中耕培土壅根,保护根颈。有春冻和冬冻两种。

叶片受冻气温-3—-5℃变色,皱缩

根拔气温-5—-7℃土壤冻融使根外露

蕾苔受冻气温<0℃蕾苔变黄红色后枯死

叶片受冻最为普遍,分为三种情况:

叶片僵化。在早晨叶片全部僵化,颜色油绿,脆而易折。主要是叶片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的。叶片发白、干枯。(1)气温降至-3~-5℃,叶片细胞内结冰,当回暖后,即在受冻部位逐渐出现黄白色的斑块。(2)气温突然降至-7 ~-8℃,而后由突然上升,叶片组织破坏更严重。受冻叶片细胞失水,叶面出现水渍状斑块,然后变黄、发白、干枯,外围大叶常冻死,但心叶完好。(3)-10℃时,如果时间较长,会导致心叶受冻以致全株死亡。

叶片皱缩。由于叶背表皮细胞受冻,气孔关闭,生长受阻,但叶肉仍能生长,使叶片表皮与叶肉分离。当温度回升,叶片继续生长,表皮不增大,造成叶片皱缩。

预防冻害:

1.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养壮苗;

2.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3.结合増施蜡肥,培土保根;

4.适时排涝防旱,灌水防冻;

5.施用多效唑等增加油菜抗寒力;

6.摘除早苔。

8、防治病虫草害。冬前以防治蚜虫、菜青虫为主。春后主要防治菌核病,菌核病常年株发病率达10~30%,严重的80%以上。

药剂防治:根据预报,蚜虫:苗期的蚜株率10%、抽薹开花期茎枝或花序有蚜率10%,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亩兑水喷雾。菜青虫:幼虫2龄前,25%灭幼脲悬浮剂20-25ml/亩兑水喷雾。菌核病:开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50-60g/亩)。用药1-3次。

草害防治:

禾本科杂草为主:在杂草3-4叶期,每亩用5%高效盖草灵乳油45-60ml,或5%高特克悬浮剂30-40ml。

双子叶杂草为主:在油菜4~5叶期选用30%好实多50~65ml/亩,兑水40-50公斤,对准杂草茎叶均匀喷雾。

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发:亩用17.5%快刀乳油90ml,或选用17.5%油草双克乳油90-120ml/亩。直播油菜掌握在油菜4-5叶期,移栽油菜在栽后7-10天,兑水30-45公斤/亩喷施。

封闭杂草:50%乙草胺乳油80~100毫升,或50%广佳安乳油70~80mL/亩。广佳安对移栽油菜必须是5叶以上的大苗,小苗、弱苗用药后易产生药害,不宜使用。

病虫草害症状识别图谱:

(二)油菜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油菜的机械化生产

我国调查表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和棉花7种作物中,油菜是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最高的作物,达59.75%。这意味着在上述7种作物中,油菜对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最为敏感,其经济效益受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也最大。

1、我省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

(1)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技术

为解决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我省广德县农机局开始试验示范免耕撒播机开沟技术,该技术具有明显的节工特点,产量较高,很快得到了该广大农民的认可。目前宣城市年应用面积已近80万亩。

2、油菜旋(免)耕机条播技术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另一油菜播种模式开始试验示范,天长市利用现有机械在2BG-6A型小麦免耕条播机采用隔行封堵,肥种混播的方式,进行油菜播种;而全椒和来安试验的旋耕机开沟条播模式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验表明,机条播油菜的出苗率约在95%以上,壮苗率75%以上。

比较:A、都需机械;B、1、2技术对田块平整度要求较高,1最高。C、1机械投入少,2、3播种质量相对较好。D、1播量较大,间苗用工多。

A、撒播机开沟对土壤的松散性要求较高(覆土厚2-3);

B、撒播机开沟的畦宽≥1.5m(2.4m)不能完全覆盖到;

C、开沟尺寸保证覆土量能够达到要求的深度。20×15cm

清茬撒播机开沟种肥准备

撒播机开沟技术要决

品种选择第一条,适合直播产量高;

土壤含水有条件,土块落地松散好;

开沟清沟三沟通,合理播量要记牢;

匀播播期不违时,科学除草更重要;

施足基肥打基础,不愁来年菜籽少。

油菜旋(免)耕机直播技术要决

隔行封堵改机忙,播种来回正一墒;

施足基肥尽早播,种肥拌法记心上;

开好三沟条条通;不同播期不同量;

不重播来不漏行,及时化除不能忘;

田间管理做到位,来年丰收高产量。

机械收获总的技术要求

机械收割的油菜,适宜自然高度为70—160cm。

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油菜前,要更换凹型网筛,在割台左侧安装平板式分禾板和立式切割装置。收割时要适当将精选风扇的风速调低,防止吹走籽粒,适当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油菜机械收获方式

分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

联合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油菜的收割、脱粒、茎秆分离、油菜籽清选等作业。

机械分段收获在油菜黄熟前期,用割晒机或人工将油菜割倒、铺放田间,放置5~7天,待油菜后熟干燥后,再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捡拾收获、脱粒、茎秆分离、油菜籽清选等作业。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机械联合收获总损失率小于8%、破碎率小于0.5%、含杂率为3~5%、清洁度大于80%。

机械分段收获总损失率小于3%、破碎率小于0.5%、含杂率为3~5%、清洁度大于80%。

机械联合收获提高工效10倍,亩省工3个。

机械分段收获提高工效5倍,亩省工2个。

油菜机械化收获不利因素:

(1)无限花序,花期长达30天,在一株上角果成熟不一致;

(2)角果易开裂,机械操作损失大;

(3)植株高大、招风,茎杆木质化程度低,容易倒伏;

(4)收获时节雨水多,种子沾在果壳上,壳籽不易分离。

影响机收损失率的主要因素

关于国外机械化收获问题

一般有“一次性”收获和“两段”收获2种:

加拿大多为“两段”收获,先割倒,后熟一周左右再用机械铲起脱粒。因为加拿大8月后气温迅速下降,利用后熟解决绿籽问题,缺点是费工、费能源。

欧洲主要是一次性联合收获。因为欧洲90%以上为冬油菜,8月收获,此时气温高,成熟好,有利于联合收割,缺点是收获时间弹性少,损失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与机械性能要相互配合。在品种性状上加以改良,

以符合机械化的需要:

一是品种要求半矮杆(欧洲一般株高1.8m,提出选育1.2-1.3m的半矮杆品种)、抗倒伏,机械收获半矮杆品种,机械行走速度可提高25%;

二是植株紧凑、适于直播密植,花期集中,成熟比较一致;

三是不易裂角,收获时落粒少;

四是种子具有一定的休眠时间,不易穗上发芽的特性;五是耐迟播、早熟。

(三)油菜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1、水田油菜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油菜联合收获后,秸秆经过油菜联合收割机预处理后抛洒在田间,经人工摊铺均匀,洒施尿素并在机耕前2天灌水浸泡3-5天,以软化土壤。选用6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丹凤1GH-180水田秸秆还田机进行旋耕埋茬作业两遍。

2、旱田油菜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油菜联合收获后,秸秆经过油菜联合收割机预处理后抛洒在田间,经人工摊铺均匀,即选用7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反转灭茬机)进行旋耕埋茬作业两遍。油菜秸秆还田注意事项如下:

1、秸秆应进行过预处理;

2、预处理的秸秆铺放均匀;

3、反转灭茬耗动力更大;

4、根据田块情况确定作业遍数。

油菜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反转灭茬及效果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 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

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品种概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玉米种(mays)。玉米种又分为9个类型。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回欧洲,16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田艺衡《留青日扎》(1573年)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到我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的产量稳定、适应性强和抗逆性较好的地方品种,成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保存的玉米品种资源近2万份。 玉米别名玉蜀黍,又有苞米、苞谷、苞芦、苞粟、棒子、玉茭、六谷、珍珠米、观音粟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玉米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北纬500到200从东北到西南的狭带状地区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河南等省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种植面积。

玉米是高产粮食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掺合其他的粮食,实行粗粮细做,可做成各种糕点,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的饲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在工业上用途亦广,玉米籽粒和副产品可以制造300种以上的工业品。在医药上,玉米淀粉是培养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米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在生产、育种和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玉米种质资源工作,全国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评选良种、收集、整理农家品种工作。据统计,至1958年止,全国共收集保存玉米品种11400余份;1979年以来,全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征集,从而促进了我国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我国过去长期种植的大部分是硬粒型地方品种,而马齿型品种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来自国外引入的,如云南的普照苞谷是1920年从印度引进的,金皇后是1931年由美国引进,英粒子

专题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2006年度 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前言 “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本着“增加储量、高效开发、综合防治、改善环境”的原则,重点突破100项资源与环境关键技术;形成深部及复杂条件下油气和固体矿产高效勘探开发的技术能力,全面提高我国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水平;针对区域性、复合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强化污染全过程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大幅度提高传统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重点突破20-30新型污染物防治关键技术,开发30-4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 根据以上总体考虑,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将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部署,设立“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和“环境监测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四个专题,将分年度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以下是本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专题一、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围绕我国对复杂地质条件下资源勘探和提高复杂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需求,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在高效勘探与矿产资源评价、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

清洁选冶加工利用和非传统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批前瞻性研究成果。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年度课题申请指南,年度经费预算为4200万元左右。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拟对矿产资源快速勘查与评价技术等研究方向进行支持,课题支持经费强度为100万元以下,课题支持年限为2-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拟对多功能车载野外实验分析装备等研究方向进行支持,课题支持经费强度为500万元以下,课题支持年限原则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本批指南拟支持探索导向类课题不超过38项,每项课题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课题支持年限不超过3年。 1.矿产资源快速勘查与评价技术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场成矿元素定量分析和浅覆盖区矿化信息快速提取技术;特殊矿床类型、特殊矿种(铀、铂、钯等)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评价技术;地质数据的数字采集及数字填图技术;快速钻探采样和地质岩心提取技术;多分量高精度磁力仪(可进行总场、分量、梯度、矢量测量);复杂景观区地球化学快速评价技术;矿床化探预测与定位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360万元。 2.高精度地球物理矿体定位技术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复杂地形重、磁三维反演技术;起伏地形条件下二维和三维电磁法反演技术;重磁电震多参数联合及约束反演技术;地球物理数据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反演技术;金属矿多波地震处理解释新技术、新方法;井中高精度地球物理测量和探测新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095103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095103) 一、学科简介 农业资源利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中土壤(地)、养分及肥料、水分和生物质,以及气候等自然要素和生产力决定的资源与环境属性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运筹控制的科学,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二级学科组成,主要研究土、肥、水、气候、生物等与动植物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农业、生物、地球、环境、信息和管理等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二、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专业主要培养德才兼备、求实创新;系统掌握农业资源利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科研动态和发展方向;了解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具备土、肥、水、气、生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及服务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能够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方式 1.攻读本领域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

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五、研究方向 (一)耕地质量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针对目前耕地利用中面临的瘠薄、干旱、盐碱化、沙化和污染等问题,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农艺和新型材料等技术,研究耕地地力形成、消耗与补偿及定向培育的过程机制。通过研究农田综合管理措施(耕作、栽培、灌溉和施肥等)培育耕地地力和消除障碍因子,建立消减障碍因子与恢复耕地地力的理论与技术;开展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的技术集成研究,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植物营养调控与合理施肥 以植物营养吸收特性及高效吸收养分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为基础,研究合理施肥技术,定量定时供给植物所需求的各种养分营养,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通过改进农艺措施调控土壤对水、肥、气、热的协同供应,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供应能力,实现土、肥、水、气、热等各种农业资源的协同高效利用。 (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肥耦合技术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综

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国拨经费约3.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 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供用水模式下的公共建筑供水系统效能评价方法及基准指标体系;甄别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与用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综合节水集成技术与系统供水设计技术方法;研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并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建筑水系统节水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公共建筑节水集成技术和节水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5台(套)以上,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结业总结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姓名:张曦 班级:农学 101 学号: 1009010070 指导老师:张素勤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摘要: 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重点阐述了加倍方法和基础材料的选择,指出单倍体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单倍体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育种;单倍体;二倍体加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涨。耕地面积减少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用常规育种方法获得高配合力的纯合自交系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常规的育种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育种需求。近年来,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提高了育种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 单倍体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目前国外大约60%的马齿型自交系, 30%的硬粒型自交系由单倍体技术选育出来。在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通过孤雌生殖技术,在不到20年里育成3000 多个孤雌生殖纯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或个别性状突出,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育种的近350个。此外近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也都先后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都育成了多个性状较优良的DH系,并且选育出多个优良组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遗单6号、科玉10号、秦单5号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一、单倍体的发现 单倍体是指只携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自然界中的单倍体是经过不正常受精形成的,一般发生频率很低。1922年,Dorothy Bergner 首次发现了野生的曼陀罗单倍体,此后,烟草、小麦等其他物种的单倍体被相继发现。玉米单倍体的发现相对较晚,Randolph首先观察到品种间或自交系间杂交的后代中有0.011%~0.103%的孤雌生殖单倍体,并且不同杂交组合中单倍体产生的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单倍体的发现较早,但人工单倍体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964年,Guha和Maheshwari使用花药培养,第一次在实验室得到了人工的曼陀罗单倍体。 二、获得玉米单倍体技术 1.1 自然发生的单倍体 生殖过程异常所引起的孤雌或孤雄生殖而来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发生的单倍

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玉米种质资源 导读: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玉米玉米种质资源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农家品种、外来品种 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还有少数糯质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玉米传入我国以后,经过近500年的风土驯化,形成了各种生态型的丰富的地方品种。硬粒型品种是最早引入我国的类型,经过长期在某一地区培养与选择,已形成各种生态型。硬粒玉米共同特点是对特定的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因受生态型的限制,这类品种适应性不广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质好是其共同特点,适应于丘陵山区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区。籽粒品质角质,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龙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红;陕西的野鸡红;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区的小子黄等地方品种皆属于这一类。而在半高山地区和纬度较低地区的硬粒玉米则属于熟或晚熟品种,如西南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发布时间:2014-04-08 15:35:41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物质材料,其保证程度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68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4.6%,居世界第3位。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经济快速增长下我国矿产危机日益明显,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主要表现有:①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很大,已探明的主要矿产严重短缺;②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为了缓解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成为亟需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指出了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在高效清洁利用领域取得的进展及主要技术突破;最后,对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矿产分布不均,优势矿产大多用量不大,而一些重要的支柱性矿产多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需要长期依赖进口。(2)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如我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锰矿平均品位仅22%,离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相差甚远;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铝土矿几乎全为一水硬铝石,分离提取难度很大[9]。(3)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以铜矿为例,我国迄今发现的铜矿产地90 0余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仅占3%,中型矿床占9%,小型矿床多达88%。(4)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矿产储量的80%。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鉴于我国矿产资源“三多三少”的特征,加上认识和技术上的不足,我国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矿业的粗放式经营,人们大多对我国的矿产资源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矿山企业盲目开采,对共(伴)生矿物及尾矿等不利用或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分别仅为30%和3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为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利用率;我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总体偏低,如粉煤灰的利用率为48%,煤矸石为38%。在品种上,我国综合利用的矿种只占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矿种总数的50%左右。在数量上,我国铜铅锌矿产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平均为5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80%以上,相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刘丹,东北农业大学,150030 玉米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玉米无论在表型水平还是在分子水平上都是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即使在育种水平较高的美国,目前所利用的玉米种质还不到总资源量的5%[1] 。在中国,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种质资源的匮乏,始终是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种质资源的评述,多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框架之下,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的讨论较少,因此实用性不大,同时,对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的也不多。

摘要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搜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玉米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种质类群的划分、群体配合力、抗胁迫性、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玉米种质资源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1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背景 根据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差异,可以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杂种优势群。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和人工选择,造成不同亲本之间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模式是杂种优势群之间的杂交后代的相对表现。在美国,北方硬粒与南方马齿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如果它们是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甚至是不同的属。美国玉米带玉米的杂种优势似乎应归功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之间的巨大差异,最大的杂种优势也可望从分别来源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的自交系之间的杂交组合中获得。Reid×Lancaster 是最主要的杂优模式。Reid 更像北方硬粒亚种,而Lancaster 更像南方马齿亚种。两个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测验种分别是B73 和MO17,B73×MO17 是美国玉米带很长一段时期内主推的杂交种之一。欧洲引进美国马齿种质,与当地的欧洲硬粒种质构成最常见的杂种优势模式,该模式将美国种质的丰产性与欧洲种质的早熟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欧洲使用的美国种质大部分属于Minnesota13 优势群,该优势群在美国玉米种质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Reid,是早熟种质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地区,Tuxpeno 和ETO 构成两个基础的杂种优势群,Tuxpeno × ETO 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种优势模式[2]。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中国玉米育种消化和利用78599 及其同类杂交种,这是续MO17、B73 之后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引进的第二次浪潮。21 世纪初,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先玉系列品种,具有突出的丰产性、广适性和多抗性。全国多数育种单位都将此作为玉米种质扩增的首选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的自交系,被称为X系种质[3]。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玉米育种领域对国外优秀种质资源的积极引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缺乏和育种工作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可见,加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已迫在眉睫。利用和改良玉米种质资源时,要灵活运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既要参考一定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便对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又要突破固定的杂种优势模式,以便根据目标性状组建群体和配制组合。石雷[4]认为,中国的玉米育种,应把中国玉米种质与引进的国外种质相结合,把本土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国外的杂优模式相结合,同时与国际通用的Reid-Tuxpeno×nonReid-nonTuxpeno 杂优模式接轨。高翔等[5]遵循种质扩增中优势互补,不断创新的原则,对美国Reid 种质进行改良利用。一是沿用原有的典型杂优模式,即Reid×Lancaster,利用四平头和旅大红骨等种质对父母本双方进行种质扩增。二是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自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术等方法,对含美国Reid 种质的选系进行种质扩增,目的是创建新的杂优模式。刘纪麟[6]指出,把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按杂种优势模式,划分成若干对杂种优势群,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一个杂优模式下的杂种优势群间选出的优系,遗传背景不同,应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相互之间的特殊配合力较高,这些自交系也便于按各自的优势群归类。不同杂优模式的优势群选出的优系,因含的有利基因较多,一般配合力较好,也可能组配出农艺性状较优的强优势组合。番兴明等[7]也报道,CIMMYT利用优良自交系,组建了选育新自交系的基础群体。尽管这些群体不是按杂优模式组成的,但每一个群体内通过轮回选择已有大量的基因重组,它们的遗传构成和籽粒品质(马齿或硬质)表明,它们可以作为对应的杂种优势群利用。 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2.1 系谱分析法 系谱分析法是在对种质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育种材料的血缘关系研究群体的方法。我国所用的主要种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个杂种优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年级:作物2010级 姓名:孔繁明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 正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

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水资源只占中国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涝灾。1991年以来,中国耕地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2700万hm2,由此而减产粮食2800万t [4] 。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国家从2002年投巨资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但在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中,应注意防止沿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 公里,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5] 。究其原因是,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cm/s,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源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

(完整word版)“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资助31个项目。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拟支持项目约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执行期3-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任务,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

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8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系统解决方案与配套技术,典型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与当前国内最好水平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提高10%以上。 1.2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灌排协同排水控盐理论,研究农田水盐诊断预测及排水再利用评估技术,研发农田排水调控工程技术与产品,建立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农田节水减排控盐系统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典型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排水再利用率提高20%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 1.3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生活用水对象,研究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用水终端、水系统设计、水系统全流程影响,研发城镇各类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一、引言 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 (一)发展现状与动态 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

集更加准确、可靠。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 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 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 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2005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 (云政办发[ 2 0 0 5 J 9 4号) ,从政策上 对野生茶树原生境保护给予了支持。2008 年,福建省启动了茶树品种 资源保护项目,浙江省启动了龙井群体种和妈坑种的原生境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茶树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 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演化。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野生资源丰富多样。 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是开展资源鉴定和编目的基础。在茶树分类学研究中,早期主要以叶、花、果等形态学性状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子包粉显微形态分析和DNA分子标记 技术等逐步得到应用[ 2],为茶组植物种的分类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茶组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8· 种业导刊,2019年第2期 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王鹤桦,刘金海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生物检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品种营养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发育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亟需加快育种步伐,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玉米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 玉米育种技术 1.1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是用天然或人工诱导方法(例如孤雌生殖)获取单倍体生物以及用单倍体生物培育后代的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导品系、组织体外培养和化学诱导的杂交方法等。单倍体诱导商业价值巨大,常规的杂交育种周期长,诱导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的二倍体,直接利用配子体进行选择,只需2~3 a 即可育成稳定的纯系,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减少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团队创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发明以及育种实践 结合起来。吴鹏昊等比较了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探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不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而受核基因控制。有学者认为基因型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中起主要作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过程与雄穗育性恢复过程相对独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已经创制出8个具有诱导率高、结实性好等优良特性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并率先利用和选育出3个单交种型诱导系,选育出系列优良玉米品种11个。 有学者认为用同族单倍体诱导剂生产母体单倍体是常用的单倍体育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非常有效,并开发了一种从花粉粒中分离出3个核和从四分体中分离出4个小孢子的方法,观察到非整倍性在三核期高发,表明配子体减数分裂后发生的连续染色体断裂可能形成胚胎的单倍体。1.2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育种指的是不同种、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的杂交产生的后代。远缘杂交可以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来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是育种 现阶段生产形势下,亟需突破传统玉米育种方法,选育出满足多种需求的育种材料。就玉米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玉米育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借鉴。中图分类号:S513.0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4749(2019)02-0018-03 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关键词: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72102110200);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6GGJS-274)作者简介:王鹤桦(1979-),女,河南沈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草资源利用研究。 E-mail:hehua317@https://www.doczj.com/doc/0b6287029.html, 摘 要:doi : 10. 3969/j.issn. 1003-4749. 2019.02.006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