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玉米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SO 316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

GB 5006—85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

GB/T 551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

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

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 5513—85 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

GB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

GB 2905—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

G B 5512—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

GB 2906—82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

GB 7649—87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GB 4801—84 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

GB/T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

GB 5510—85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

GB 12388—90 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5497—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 3543.1-7—1995 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l353—1999 玉米

GB/5498—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

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3.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

3.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成熟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

3.1.2 田间设计

田间试验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2~3次,3行区,行长3~5m,行距60~80cm,株距30~50cm,每份种质材料30~50株,依种质材料性质和当地种植习惯而定。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应设置对照品种,试验地周围应设保护行或保护区。

3.1.3 田间管理

试验地的田间管理要求土地平整,底肥充足均匀,足墒播种,及时除草、间苗、定苗、去杂,及时培土、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后期管理与当地生产田保持一致,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3.2 数据采集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原始数据的采集应在种质正常生长情况下获得。如遇自然灾害等因素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应重新进行观测试验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

每份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数据依据对照品种进行校验。每份种质应具有3年以上的观测原始数据,计算每份种质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方差分析,判断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校验值的平均值作

为该种质的性状值。

4 基本信息

4.1 全国统一编号

国内资源全国统一编号采用各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分别编号,其省市顺序是按1981年1月1日起实行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统一标准排列顺序进行排列,新增重庆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详见附录A)。全国统一编号为8位字符串,国内资源由2位种质类型代码加2位省、市代码加4位顺序号组成。2位种质类型代码分别是:国内地方品种标识为00,自交系标识为0L,人工培育的综合品种或合成的群体统一标识为0P,特殊遗传材料标识为0S。顺序号均从0001开始,按地区、州、盟及各自所辖县、旗为单位,依次排列,同一地方的资源则按收集入库先后顺序给予编号。如“00200001”,其中“00”代表地方品种,“20”代表广西省,“0001”表示来源于广西的第1份地方品种资源;又如“0L050158”,其中“0L”代表自交系,“05”代表内蒙古自治区,“0158”表示来源于内蒙古的第158份自交系资源。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按来源国家或地区分别编号,各国编排顺序是按《世界地图集》(统一书号12014.714)各大洲内国家的次序编排,个别国家变动依据2001年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界分国地图集》(书号ISBN7-80104-513-0)调整(详见附录A)。全国统一编号仍为8位数,由2位种质类型代码加1位洲代码加2位国家代码加3位顺序号组成,2位种质类型代码同国内资源,1位洲代码是:亚洲及大洋洲为4,欧洲、非洲和美洲分别为5、6、7。顺序号均从001开始,同一国家同时入库的种质按首字母或拼音排列顺序依次编号。如“00408001”,其中“00”代表地方品种,“4”代表亚洲,“08”代表泰国,“001”表示来源于泰国的第1份地方品种资源;又如“0L702015”,其中“0L”代表自交系,“7”代表美洲,“02”代表美国,“015”表示来源于美国的第15份自交系资源。全国统一编号具有惟一性。

4.2 种质库编号

玉米种质库编号由“Ⅰ1G”加5位顺序号组成,其中Ⅰ代表农作物大类,1代表禾谷类作物,G代表玉米。只有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保存的种质才有种质库编号。每份种质具有惟一的种质库编号。

4.3 引种号

引种号是由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19940024”,前4位表示种质从境外引进年份,后4位为顺序号,从“0001”到“9999”。每份引进种质具有惟一的引种号。

4.4 采集号

玉米种质在野外采集时赋予的编号,一般由年份加2位省份代码加4位顺序号组成。

4.5 种质名称

国内种质的原始名称和国外引进种质的中文译名,如果有多个名称,可以放在英文括号内,用英文逗号分隔,如“种质名称1(种质名称2,种质名称3)”;国外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可以直接填写种质的外文名。

4.6 种质外文名

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和国内种质的汉语拼音名。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之间空一格,每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如“Bai Ma Ya”。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应注意大小写和空格。

4.7 科名

科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为“Gramineae (禾本科)”。

4.8 属名

属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主要为“Zea L. (玉蜀黍属)”。

4.9 学名

学名由拉丁名加英文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本规范涉及的玉米种质主要为“Zea mays L. (玉米)”。

4.10 原产国

玉米种质原产国家名称、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国家和地区名称参照ISO 3166和GB/T 2659,如该国家名称已不存在,应在原国家名称前加“原”,如“原苏联”。国际组织名称用该组织的外文名缩写,如“CIMMYT”。

4.11 原产省

国内玉米种质原产省份名称,省份名称参照GB /T 2260,国外引进种质原产省用原产国家一级行政区的名称。

4.12 原产地

国内玉米种质的原产县、乡、村名称。县名参照GB /T 2260。

4.13 海拔

玉米种质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4.14 经度

玉米种质原产地的经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例如,“12125”代表东经121゜25',“-10209”代表西经102゜9'。

4.15 纬度

玉米种质原产地的纬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 为分。北纬为正值,南纬为负值,例如,“3208”代表北纬32゜8',“-2542”代表南纬25゜42'。

4.16来源地

国内玉米种质的来源国家、省、县名称,国外引进玉米种质的来源国家、地区名称或国际组织名称。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名称同4.10,省和县名称参照GB /T 2260。

4.17 保存单位

玉米种质提交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前的原保存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4.18 保存单位编号

玉米种质原保存单位赋予的种质编号。保存单位编号在同一保存单位应具有惟一性。

4.19 系谱

玉米选育自交系、综合品种及合成群体的亲本来源或亲缘关系。例如自交系黄早四的亲本来源于“塘四平头自然变异”。

4.20 选育单位

育成玉米种质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单位名称应写全称,例如“中国农业

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4.21 育成年份

玉米种质育成的年份。例如“1980”、“2002”等。

4.22 选育方法

玉米种质的选育方法。例如,轮回选择、杂交选育、辐射诱变等。

4.23 种质类型

保存的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

1 野生资源

2 地方品种

3 综合品种/合成群体

4 自交系

5 遗传材料

6 其他

4.24 图像

玉米种质的图像文件名,图像格式为.jpg。图像文件名由统一编号加半连号“-”加序号加“.jpg”组成。如有两个以上图像文件,图像文件名用英文分号分隔,如“00200001-1.jpg; 00200001-2.jpg”。图像对象主要包括植株、雄穗、雌穗、子粒及特异性状等。图像要清晰,对象要突出。

4.25 观测地点

玉米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地点的名称,记录到省、市和县名,如“北京昌平”。

5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5.1 播种期

种质播种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格式“YYYYMMDD”。如“20030428”,表示2003年4月28日播种。

5.2 出苗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幼芽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幼芽钻出土面3.0cm以上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3 抽雄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4 开花散粉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开始开花散粉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5 吐丝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雌穗花丝从苞叶吐出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6 成熟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90%以上植株的子粒从蜡熟后期进入完熟期、果穗中部子粒乳线消失、子粒脱水变硬、基部出现黒层、苞叶变黄的日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7 播种至出苗日数

从播种次日算起至出苗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8 出苗至抽雄日数

从出苗期算起至抽雄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9 抽雄至开花散粉日数

从抽雄期算起至开花散粉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10 开花散粉至吐丝日数

从开花散粉期算起至吐丝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11 吐丝至成熟日数

从吐丝期算起至成熟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12 生育日数

从播种次日算起至成熟期所历日数。单位为d。

5.13 有效积温(≥10℃)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计算从播种次日算起至成熟期的10℃以上积温。

5.14 种植密度

每公顷种植留苗的株数。单位为株/hm2。不同地域、不同播期、不同种质类型采取的适宜密度不同,一般范围在37500株/hm2~55000株/hm2。

5.15 幼苗叶色

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幼苗期(3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展开的第一片真叶的颜色,确定种质幼苗叶色。

1 浅绿色

2 绿色

3 深绿色

4 紫色

5.16 幼苗芽鞘色

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幼苗期(3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第一片真叶展开后芽鞘的颜色,确定种质幼苗芽鞘色。

1 绿色

2 绿带紫纹

3 紫色

4 深紫色

5.17 幼苗强弱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苗期(5~7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玉米种质幼苗的生长状况,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幼苗强弱。

1 弱(叶片窄小,植株瘦弱)

2 中(介于强、弱二者中间)

3 强(叶片宽大,颜色深绿,植株健壮)

5.18 分蘖性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苗期的后期(抽雄前)目测观察记载分蘖数,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分蘖性。

0 无(没有分蘖)

1弱(有1个分蘖)

2中(有2~3个分蘖)

3 强(有4个以上分蘖)

5.19 株型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辅助量角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穗上部叶片与主茎间的夹角大小,由叶片着生角度确定株型类型。

1 紧凑型(叶片上举,着生角度﹤30o)

2 中间型(叶片着生角度介于30o~60o)

3 披散型(叶片下披,着生角度≥60o)

5.20 雄穗一级分枝数

在开花后灌浆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计数雄花序主轴上的一级分枝的有无和多少,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雄穗一级分枝类型。

0无(无一级分枝)

1少(分枝数﹤6个)

2 中(分枝数6~15个)

3 多(分枝数≥15个)

5.21 雄穗长

在开花后灌浆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雄花序的主轴长度。

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22 雄穗护颖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开花散粉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确定种质雄穗护颖的颜色。

1 绿色

2 绿带紫纹

3 紫色

5.23 花药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开花散粉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新鲜花药的颜色,确定种质花药颜色。

1 绿色

2 浅紫色

3 紫色

4 深紫色

5.24 花丝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吐丝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新鲜花丝的颜色,确定种质花丝颜色。

1 黄绿色

2 浅红色

3 深红色

4 杂色

5.25 株高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自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26 穗位高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自地面至上位有效雌穗(正常成熟结实10粒以上的果穗,下同)着生节的高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27 主茎叶片数

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在苗期5~7片真叶时开始,用红漆分别在种质主茎的第5(或7)片叶和第9(或11)片叶的背阴面点涂作标记,至少标记两次,抽雄期后统计记载种质的主茎叶片总数。单位为片,精确到整数位。

5.28 上位穗位叶数

统计记载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的叶位。标记、记载方法同5.27。

5.29 上位穗上叶角度

在开花吐丝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辅助量角器测量的方法,观察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的生长角度。根据测量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上位穗上叶角度类型。

1 直立(叶片上举,着生角度﹤30o)

2 中间(叶片着生角度介于30o~60o)

3 平展(叶片下披,着生角度≥60o)

5.30 上位穗上叶叶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吐丝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的颜色,确定种质上位穗上叶叶色。

1 淡绿色

2 绿色

3 深绿色

5.31 上位穗上叶叶长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从叶舌至叶尖的长度,个别无叶舌种质则测量自叶片与叶鞘连接处至叶尖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32 上位穗上叶叶宽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叶中部的宽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33 支持根发达程度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灌浆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主茎地上部支持根有无和多少,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支持根发达程度。

0 无(地上部节无支持根)

1 弱(地上部节仅有1层支持根)

2 中(地上部节有2~3层支持根)

3 强(地上部节有4层以上支持根)

5.34 植株整齐度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灌浆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植株间生长发育的整齐程度,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整齐度。

1 整齐(95%以上的植株整齐一致)

2 较齐(80%~95%的植株整齐一致)

3 不齐(参差不齐,整齐一致的植株不足80%)

5.35 单株有效分蘖数

在成熟收获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法调查分蘖种质单株具有有效雌穗的茎数(不包括主茎)。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

5.36 单茎有效穗数

在成熟收获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法调查平均单茎的有效雌穗个数。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

5.37 双穗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单茎上有两个以上有效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38 空秆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单茎上无有效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39 茎粗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茎秆地上部第三节间中部短径(不包括叶鞘)的粗度。单位为cm,精确到0.01cm。

5.40 倒伏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前,采用目测法调查从根部倒伏(植株倾斜角度>45o)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41 倒折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前,采用目测法调查从茎部倒折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42 雌穗包被完整性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果穗被苞叶包被的程度,据此评价雌穗包被状况。

1 包被完全

2 包被不完全

5.43 穗柄长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雌穗基部至主茎着生点之间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44 穗柄角度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用量角器测量种质雌穗穗柄与主茎之间的夹角。单位为(o),精确到0.1o。

5.45 单株穗鲜重

在成熟收获时,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不含苞叶)的鲜重。单位为g,精确到0.1g。

5.46 成熟子粒含水量

在成熟收获时,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按 GB/T 5497—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或GB/T 3543.6—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法测定、计算成熟子粒的含水量。

5.47 穗形

成熟收获风干后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个雌穗,考种调查雌穗的形状,参照穗形模式图,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穗形。

1 柱形(穗基部与穗顶部基本等粗)

2 锥形(穗基部比穗顶部明显粗)

3 扁形(雌穗呈扁平状,甚至有的穗顶部会有分叉)

5.48 穗长

以5.47 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从基部到顶部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49 秃尖长

以5.47 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穗顶部无子粒部分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50 穗粗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穗中部的直径,扁形穗测短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51 穗行数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每穗子粒行数,记载行数范围。为双数。

5.52 行粒数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单穗平均每行的子粒数。单位为粒,精确到整数位。

5.53 粒型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子粒的性状类型。参照代表粒型模式图,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粒型。

1 硬粒型(也称燧石种,子粒四周和顶部为角质胚乳,中间为粉质

胚乳,子粒光滑、坚硬)

2 马齿型(子粒四周为角质胚乳,中间和顶部为粉质子粒,成熟脱

水后顶部凹陷,呈马齿状)

3 中间型(是硬粒型和马齿型的中间类型,角质胚乳比硬粒型少,

比马齿型多,顶部凹陷程度小)

4 糯质型(也称蜡质型玉米或粘玉米,子粒表面无光泽,角质和粉

质淀粉层次不分,胚乳淀粉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鲜食

具有粘性,口感较好)

5 甜质型(子粒几乎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含糖量高,脱水后皱缩。

又可分为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普通甜玉米:颖果皮

较薄,胚乳由角质淀粉组成,成熟后半透明,乳熟期可

溶性糖含量8%左右;超甜玉米:完熟的干子粒皱瘪凹

陷,不透明。乳熟期采收,含可溶性糖18%~20%)

6 爆裂型(子粒小,坚硬、光滑,顶部尖或圆形,胚乳几乎全部由

角质淀粉组成,加热后易爆裂)

7 粉质型(也称软质型玉米,子粒无角质淀粉,全部由粉质淀粉组

成,形状像硬粒型玉米)

8 有稃型(果穗上的每个子粒都分别包在几片长稃壳中,整个果穗

仍像其他玉米一样包在大苞叶中)

9 甜粉型(子粒上部为富含糖分的皱缩状角质,下部为粉质)

5.54 子粒形状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子粒的形状。参照子粒形状模式图,确定种质子粒的形状。

1 圆形

2 楔形

3 中间形

5.55 子粒大小

以5.47 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子粒的千粒重。根据调查结果,按下列说明确定种质子粒大小。

1 小粒型(自交系千粒重﹤150g,其余种质千粒重﹤200g)

2 中粒型(自交系千粒重150~350g,其余种质千粒重200~400g)

3 大粒型(自交系千粒重≥350g,其余种质千粒重≥400g)

5.56 粒色

以5.47 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目测观察子粒的外观颜色,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粒色。

1 白

2 浅黄

3 黄

4 橙黄

5 橘黄

6 红

7 蓝

8 紫

9 黑

10 白血丝(指同一子粒上主色为白色,含血丝状红色)

11 黄血丝(指同一子粒上主色为黄色,含血丝状红色)

12 黄粒带白丝(指同一子粒上主色为黄色,含丝状白色)

13 黄粒红斑(指同一子粒上主色为黄色,含红色斑点)

14 顶白(指同一子粒上表现黄白粒色,粒顶为白色,粒侧面为黄色)

15 花色(同一穗上的子粒含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

16 白/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白、黄二种颜色,且白粒多于黄粒)

17 黄/白(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白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白粒)

18 黄/红(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红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红粒)

19 红/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红、黄二种颜色,且红粒多于黄粒)

20 黄/紫(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紫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紫粒)

21 紫/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紫、黄二种颜色,且紫粒多于黄粒)

22 杂色(不在同一穗上,有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应在括号内标出

具体颜色)

凡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子粒,列在前面的颜色的子粒所占比例一般多于列在其后面的颜色的子粒。

5.57 轴色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脱粒后穗轴的颜色,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轴色。

1 白

2 浅红

3 红

4 紫

5 白/红(有白、红二种颜色,且白色穗轴多于红色穗轴)

6 红/白(有红、白二种颜色,且红色穗轴多于白色穗轴)

5.58 轴粗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脱粒后穗轴中部的直径,扁形穗轴测短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59 单株穗干重

以5.45中抽取的样本风干后为测定对象,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不含苞叶)的干重,并测定风干子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子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计算得出平均单株有效雌穗的干重。单位为g,精确到0.1g。

5.60 单株粒干重

以5.59中的样本为考种对象,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上子粒的干重,并测定风干子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子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计算得出平均单株子粒的干重。单位为g,精确到0.1g。

5.61 出籽率

用5.59、5.60中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计算子粒干重占穗干重的比率。以%表示,精确到0.1%。

5.62 千粒重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随机测量1000个完整风干子粒的重量,并测定风干子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子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重复2次,二者误差在1%以内时,求其平均数。单位为g,精确到0.1g。

5.63 子粒容重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一升容积的子粒重量,单位是g/L。测定方法采用GB 1353—1999 玉米附录A 玉米容重的测定方法或GB/T 5498—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进行。

5.64 子粒产量

以试验小区为单位收获,测定小区的风干子粒干重,并测定风干子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子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最后计算出公顷产量。单位kg/hm2,精确到0.1 kg/hm2。计算公式为:

W b(1- h% )

Y g = ————————×10000

S b(1-13%)

式中:Y g——公顷产量

W b——小区子粒产量

S b——小区面积

h%——风干子粒含水率

5.65 生物产量鲜重

青饲玉米收获时测定的小区地上部全株(不含根系)总鲜重折合的公顷产量,单位为kg/hm2,精确到0.1 kg/hm2。

计算公式为:

W sf

Y bf = ———×10000

S sf

式中:Y bf——公顷生物产量鲜重

W sf——样本鲜重

S sf——取样面积

5.66 生物产量干重

收获时测定的小区地上部全株(不含根系)总干重折合的公顷产量,单位为kg/hm2,精确到0.1 kg/hm2。

计算公式为:

W s

Y b = ———×10000

S s

式中:Y b——公顷生物产量干重

W s——样本干重

S s——取样面积

5.67 一般配合力

简便的适用于数量较多的种质资源一般配合力测定的方法有多重杂交法和顶交法。多重杂交法是将所有待测种质资源和已知中等配合力水平的同类对照系

的植株种在一起进行天然授粉,收获每份种质的种子即为该种质与其他种质随机杂交的产物,将这些种子种下,所得植株的平均表现则为该种质的一般配合力。顶交法是选择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普通品种(地方品种或综合种)作测验种来测定种质的配合力。由于玉米地方品种或综合种遗传基础广泛,可以把它看成包含有多个纯系的组成成分,因而测定出来的配合力相当于被测系与多个自交系测交的平均值,即是一般配合力。具体操作方法是以测验种A与被测系1、2、3……n分别进行测交,另外选择一个已知中等配合力水平的同类系作为被测系的对照种(ck),采用人工套袋授粉,所得测验种为1×A、2×A、3×A……n×A和ck×A。下个季节进行测交种的产量或其他性状比较试验,根据产量或其他性状值结果计算出各被测系的一般配合力。在顶交法测定中,由于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测验种,因此可以认为各测交种之间的性状值差异就是由被测系的配合力不同所引起的,通过与对照种进行比较,可确定某一被测系一般配合力的高低。

1 弱(其GCA低于对照种)

2 中(其GCA与对照种持平或略高)

3 强(其GCA高于对照种10%以上)

6 品质特性

6.1 总淀粉含量

按照GB 5006—85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或GB/T 551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进行玉米总淀粉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2 直链淀粉含量

按照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或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3 支链淀粉含量

按照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或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获得直链淀粉含量百分数,再经计算获得支链淀粉含量。用%表示,精确到0.01%。 6.4 可溶性糖含量

随机采取最佳采收期的玉米子粒样本5~10穗,按照GB 5513—85 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进行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5 粗蛋白质含量

按照GB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或GB 2905—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进行玉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6 赖氨酸含量

按照GB 7649—87 谷物子粒氨基酸测定前处理方法或GB 4801—84 谷类子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进行玉米赖氨酸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7 粗脂肪含量

按照GB 5512—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或GB 2906—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进行玉米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

0.01%。

6.8 脂肪酸值(KOH)

按照GB/T 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或GB 5510-85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进行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单位为10-2mg/g,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6.9 维生素E含量

按照GB 12388—90 食物中维生素A与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10 爆裂率

随机数取500粒完整风干的子粒,加入到预热的玉米爆花机中,继续加热至爆花结束,统计已爆花粒数占500粒的百分比,重复三次,计算平均数。用%表示,精确到0.01%。

6.11 膨化倍数

随机抽取单位体积完整风干的玉米子粒,加入到预热的玉米爆花机中,继续加热至爆花结束,测定爆花后的体积,膨爆后的体积与膨爆前的体积之比值即为膨化倍数,重复三次,计算平均数,精确到0.1倍。

6.12 食味品质

请5~10名评尝员对每一份种质的样品进行评尝,通过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综合样本甜度、粘度、果皮厚度、风味、口感等作出种质的食味品质评价。

1 优(优于对照)

2 中(与对照相当)

3 差(较对照差)

7 抗逆性

7.1 芽期耐旱性

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用高渗溶液法(参考方法)。即用-0.5MPa的聚乙二醇(PEG)-6000(PEG-6000)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水分胁迫处理,以无离子水培养作为对照。将待测样品充分混匀后随机取成熟种子300粒,30~35℃烘干10h,冷却至室温待测。将192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在1000mL无离子水中,即-0.5MPa PEG-6000水溶液。整齐一致的待测种子用7%漂白粉溶液消毒2~3min(或0.1%HgCl2消毒8min),再用灭菌蒸馏水冲洗3遍,用滤纸吸干附着水。种子萌发于25℃黑暗条件下,放在直径为9cm的灭菌培养皿中,每皿50粒,分别加入20ml的-0.5MPa PEG-6000水溶液,加盖,避免水分蒸发。重复3次分别标记为T1、T2和T3。对照处理方法步骤同于胁迫处理,只是加入20ml的无离子水代替20ml的-0.5MPa PEG-6000水溶液,重复3次,分别标记为CK1、CK2和CK3。将发芽皿放入培养箱中,25℃±2℃条件下培养,第2、4、6和8d调查发芽种子数。种子萌发耐旱指数的计算见公式(1)、(2)、(3):

X Ger

nd = ———×100 (1)

X TS

PI = (1.00)nd2 + (0.75)nd4 + (0.50)nd6 + (0.25)nd8 (2)

PI S

GDRI = ——×100 (3)

PI C.

式中:nd —— 种子萌发率,nd2, nd4, nd6和nd8分别为第2d、4d、6d和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汽车集团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版本号:C 修改码:O ******* 1 目的 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使冲压件质量满足下工序需求,避免不合格品下流和不合理转序,将不合格的产品控制到生产工序之前,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冲压车间的过程质量控制管理,鄂尔多斯基地冲压车间的冲压件返修工作。 3 相关文件 3.1《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 3.2《冲压车间冲压作业指导书》 3.3《不合格品控制方法》 4 术语和定义 4.1 质量---满足规定的需要 4.2 过程质量---一般指物料入仓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各质量控制 4.3 “四门、两盖”---指左/右前/后车门外板,前机罩外板、后行李舱外板 4.4 返工、返修---是指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5 职责 5.1 冲压车间作为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 5.2冲压车间各班组、人员必须认真执行。 5.3.冲压车间检验员: 5.3.1 冲压车间检验员负责组织不合格品的鉴定、评价工作。 5.3.2负责出具冲压件不良品鉴定单。 5.3.3 负责出具返修冲压件修复后的合格标识或报废单。 5.4冲压车间钣金修理班:负责对质检员判定的不良品进行返工,返修。 5.5 冲压车间负责冲压自制件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6 追查不合格品冲压件流出的原因。 6 管理内容 6.1 生产班组按《冲压车间作业指导书》规定要求调试出首件后要严格自检,自检确认合格后交车间检查员鉴定,经检查员鉴定合格后,班组才可以组织生产。 6.2 各班组按照生产指令领取材料时,要认真核对材料厂家、牌号、炉号、批次号以及材料规格尺寸、厚度和数量,并按《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要求记录。材料表面不允许有划伤、麻坑、卷边等缺陷。 6.3 当人工剪切和落料生产板料时,不允许板料划伤、磕边、毛刺影响下工序生产以致造成废品。 6.4 钢板材料在开卷线开卷落料时,注意调整矫平机压棍压力,以矫平后的板料不翘曲为好,清洗后的板料表面要存有油膜。 6.5 冲压生产过程中,表面件拉延工序特别要注意板料的外观质量,发现严重划伤的板料要及时剔除,同时要注意轻放板料和轻拿零件避免划伤、磕伤零件。

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品种概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 玉米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玉米种(mays)。玉米种又分为9个类型。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回欧洲,16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田艺衡《留青日扎》(1573年)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到我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的产量稳定、适应性强和抗逆性较好的地方品种,成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保存的玉米品种资源近2万份。 玉米别名玉蜀黍,又有苞米、苞谷、苞芦、苞粟、棒子、玉茭、六谷、珍珠米、观音粟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玉米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北纬500到200从东北到西南的狭带状地区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河南等省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种植面积。

玉米是高产粮食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掺合其他的粮食,实行粗粮细做,可做成各种糕点,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的饲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在工业上用途亦广,玉米籽粒和副产品可以制造300种以上的工业品。在医药上,玉米淀粉是培养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米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在生产、育种和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玉米种质资源工作,全国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评选良种、收集、整理农家品种工作。据统计,至1958年止,全国共收集保存玉米品种11400余份;1979年以来,全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征集,从而促进了我国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我国过去长期种植的大部分是硬粒型地方品种,而马齿型品种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来自国外引入的,如云南的普照苞谷是1920年从印度引进的,金皇后是1931年由美国引进,英粒子

玉米淀粉生产工艺指标控制

湿法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一.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1.玉米贮存与净化 原料玉米(要求成熟的玉米,不能用高温干燥过热的玉米)经地秤计量后卸入玉米料斗,经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进入原料贮仓,经振动筛选、除石、磁选等工序净化,计量后去净化玉米仓。由玉米仓出来的玉米用水力或机械输送去浸泡系统。水力输送速度为0.9—1.2m/s,玉米和输送水的比例为1:2.5—3。温度为35℃—40℃,经脱水筛,脱除的水回头作输送水用,湿玉米进入浸泡罐。 2.玉米浸泡 玉米的浸泡是在亚硫酸水溶液中逆流进行的。一般采用半连续流程。浸泡罐8—12个,浸泡过程中玉米留在罐内静止,用泵将浸泡液在罐内一边自身循环一边向前一级罐内输送,始终保持新的亚硫酸溶液与浸泡时间最长(即将结束浸泡)的玉米接触,而新入罐的玉米与即将排出的浸泡液接触,从而保持最佳的浸泡效果。浸泡温度(50±20)℃,浸泡时的亚硫酸浓度为0.2%—0.25%,浸泡时间60—70h。完成浸泡的浸泡液即稀玉米浆含干物质7%—9%,pH3.9—4.1,送到蒸发工序浓缩成含干物质40%以上的玉米浆。浸泡终了的玉米含水40%—46%,含可溶物不大于2.5%,用手能挤裂,胚芽完整挤出。其酸度为对100kg干物质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液中和,用量不超过70mL。 3.玉米的破碎 浸泡后的玉米由湿玉米输送泵经除石器进入湿玉米贮斗,再进入头道凸齿磨,将玉米破碎成4—6瓣,含整形玉米量不超过1%,并分出75%—85%的胚芽,同时释放出20%—25的淀粉。破碎后的玉米用胚芽泵送至胚芽一次旋液分离器,分离器顶部流出的胚芽去洗涤系统,底流物经曲筛滤去浆料,筛上物进入二道凸齿磨,玉米被破碎为10—12瓣。在此浆料中不应含有整粒玉米,处于结合状态的胚芽不超过0.3%。经二次破碎的浆料经胚芽泵送二次旋液分离器;顶流物与经头道磨破碎和曲筛分出的浆料混合一起,进入一次胚芽分离器,底流浆料送入细磨工序。进入一次旋流分离器的淀粉悬浮液浓度为7—9Bé,压力为0.45—0.55MPa。进入二次旋流分离器的淀粉浆料浓度为7—9 Bé,压力为0.45—0.55MPa,胚芽分离过程的物料温度不低于35℃。 4.细磨 经二次旋流分离器分离出胚芽后的稀浆料通过压力曲筛,筛下物为粗淀粉乳,淀粉乳与细磨后分离出的粗淀粉浆液汇合后进入淀粉分离工序;筛上物进入冲击磨(针磨)进行细磨,以最大限度地使与纤维联结的淀粉游离出来。经磨碎后的浆料中,联结淀粉不大于10%。细磨后的浆料进入纤维洗涤槽。 5.纤维的分离、洗涤、干燥 细磨后的浆料进入纤维洗涤槽,在此与以后洗涤纤维的洗涤水一起用泵送到第一级压力曲筛。筛下分离出粗淀粉乳,筛上物再经5级或6级压力曲筛逆流洗涤,洗涤工艺水从最后一级筛前加入,通过筛面,携带着洗涤下来的游离淀粉逐级向前移动,直到第一级筛前洗涤槽中,与细磨后的浆料合并,共同进入第一级压力曲筛,分出粗淀粉乳。该乳与细磨前筛分出的粗淀粉乳汇合,进入淀粉分离工序。筛面上的纤维、皮渣与洗涤水逆流而行,从第一筛向以后各筛移动,经几次洗涤筛分洗涤后,从最后一级曲筛筛面排出,然后经螺旋挤压机脱水送纤维饲料工序。 细磨后浆料浓度为13—17Bè,压力曲筛进料压力0.25—0.3MPa,洗涤用工艺水温度45℃,可溶物不超过1.5%,纤维洗涤用水量210—230L/100kg绝干玉米,洗涤后物

喷雾干燥塔的知识,工作原理、操作规程、故障修复

喷雾干燥塔是一种可以同时完成干燥和造粒的装置,是在生物农药、医药、食品微生物等领域很常见的一种设备。今天小七为大家详细介绍喷雾干燥塔的工作原理、特点、操作规程、常见故障修复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让七友短时间内对喷雾干燥塔有一个深度了解! 主要功能:可将溶液状态的物料喷入喷雾干燥塔中,物料干燥后呈固体粉末状态出料,按工艺要求可以调节料液泵的压力、流量、喷孔的大小,得到所需的按一定大小比例的球形颗粒。多数用于生物农药,医药,食品微生物的干燥。

作用原理:空气经过滤和加热,进入干燥器顶部空气分配器,热空气呈螺旋状均匀地进入干燥室。料液经塔体顶部的高速离心雾化器或高压雾化器,喷雾成极细微的雾状液珠,与空气并流接触在极短的时间内可干燥为成品。成品连续地由干燥塔底部和旋风分离器中输出,微尘物料由脉冲布袋收集器收集,废气由风机排空。 喷雾干燥塔的特点

1、干燥速度快,完成只需数秒钟; 2、适宜于热敏性物料干燥; 3、使用范围广:根据物料的特性,可以用于热风干燥、离心造粒和冷风造粒,大多特性差异很大的产品都能用此机生产; 4、由于干燥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产成品的颗粒基本上能保持液滴近似的球状,产品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流动性和溶解性; 5、生产过程简化,操作控制方便。喷雾干燥通常用于固含量60%以下的溶液,干燥后,不需要再进行粉碎和筛选,减少了生产工序,简化了生产工艺。对于产品的粒径、松密度、水份,在一定范围内,可改变操作条件进行调整,控制、管理都很方便; 6、为了使物料不受污染和延长设备寿命,凡是与物料接触部分,均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 喷雾干燥塔的主要类型1离心喷雾 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是液体工艺成形和干燥工业中最广泛应用的工艺。最适用于从溶液、乳液、悬浮液和糊状液体原料中生成粉状、颗粒状固体产品。因此,当成品的颗粒大小分布、残留水份含量、堆积密度和颗粒形状必须符合精确的标准时,喷雾干燥是一道十分理想的工艺。

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玉米种质资源 导读: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玉米玉米种质资源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农家品种、外来品种 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还有少数糯质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玉米传入我国以后,经过近500年的风土驯化,形成了各种生态型的丰富的地方品种。硬粒型品种是最早引入我国的类型,经过长期在某一地区培养与选择,已形成各种生态型。硬粒玉米共同特点是对特定的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因受生态型的限制,这类品种适应性不广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质好是其共同特点,适应于丘陵山区和生育期短的早熟地区。籽粒品质角质,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龙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红;陕西的野鸡红;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区的小子黄等地方品种皆属于这一类。而在半高山地区和纬度较低地区的硬粒玉米则属于熟或晚熟品种,如西南

数据管控规范标准[详]

1数据管理架构 1.1数据管理平台功能蓝图 数据管理就是对交易中心现有的业务支撑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质量管控、并且通过标准的共享模式,实现核心数据统一存储,维护和使用的问题,提升交易中心现有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使用等能力,并更加深入地进行数据挖掘等工作,为中心创造更多的价值。未来的数据管理平台将对中心现有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的整合、数据的管控,并运用数据进行统一的服务管控来提升服务共享的水平,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全方面的数据支撑。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蓝图如图所示: ●数据整合域,是对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清洗转换,并对采集过程中的数 据进行质量检测,来确保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管控域,对采集到数据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存储管控,对数据的质量、 数据的安全以及信息的生命周期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数据在使用过程的各种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 ●服务共享域,利用数据管理平台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自定义的数据服务配置, 定制出符合要求的服务,进行相关服务流程的编排,通过数据中心将服务进行发布。

●服务管理域,主要是对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包括服务应用的管理,服务流程的管 理以及服务监控。 1.2数据集成 数据整合就是将离散于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中化。数据整合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执行: ●数据类型识别 根据业务使用情况分析目前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实体,其中哪些是主数据,哪些是非主数据但需要共享的数据,哪些是私有数据。数据类型会作为制定同步规则和清洗规则的重要依据。 ●数据同步规则确定 分析采集的各种数据需要达到的同步频率,从实时、准实时到天、月不等,针对不同的同步频率需求结合每次同步的数据量来选择同步方式,ETL(抽取-转化-加载)和ESB(企业服务总线)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ETL本身也有多种具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各种情况下的同步,如Hotplug、全表对比、时间戳等。在这里,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别和数据使用频度和需求频度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数据同步的机制,采用实时数据整合和批量数据整合两种方式进行数据的整合。 ●数据清洗规则确定 在进行数据整合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中可能重复出现的数据,以及数据本身的缺失和错误等问题,为了避免由于不同系统中相同数据由于编码规则、格式之间的差异,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清洗规则,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管理平台中的数据能够保持一致性。 同时,在数据清洗的过程中,需要对采集数据的质量以及清洗后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测。其中,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采集的数据都能满足质量要求,能够通过正确的清洗和转换;对于转换完成的数据,通过再次的检测,保证转换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行和权威性。

冲压过程质量控制规范

冲压过程质量控制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受控标识处:受控(1)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2年6月28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28日 第一部分:过程质量控制项目 1.0 目的及范围 2.0 人员及人员素质 3.0 设备、模具、工装 4.0 存放、处理、运输 5.0 缺陷分析、纠正、持续改进 第二部分: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1.0 目的 2.0 适用范围 3.0 职责 4.0 规定 5.0 记录 第一部分:过程质量控制项目 1.0 目的及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冲压车间生产工段、班组生产过程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评审、考核的依据,此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2.0 人员及人员素质 2.1生产操作者熟知对产品和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的责任和权力 2.1.1操作者参与改进工作的意识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 ●主动实施改进,配合改进试验工作; ●做改进记录并存档; ●主动交流、接收信息。 2.1.2操作者自检 ●通过目视、手摸、油石等手段按质量标准对制件控制表面、孔、面的质量,工艺内容等项目进行自检; ●做自检记录并存档; ●出现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排除、通知或安排计划解决; ●对出现的不合格品做出标记并隔离存放; ●自检率为100%。 2.1.3 过程认可与点检

●过程控制受控、有效、可靠、准确; ●人为可控因素的影响在控制范围内; ●人为可控因素影响的不合格品数量的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 ●做过程记录并存档; ●生产过程按标准化进行; ●生产前维修班组按点检标准对使用的设备、模具、辅助等进行点检与状态认可; ●做点检测记录并存档; ●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立即排除、通知或安排计划解决。 2.1.4过程控制 ●人为可控因素影响的不合格品数量的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 ●在控制图中,人为可控因素影响引起的曲线波动在UCL-LCL线之间并靠近CL线; ●当曲线波动超出UCL或LCL时,制定改进措施,跟踪改进工作。完成改进后进行检验,保证措施有效; ●做记录并存档。 2.1.5终止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发现制件有质量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并排除问题,在不能自行解决时,通知专业人员处理; ●对出现的不合格品做出标记并隔离存放。 3)做记录并存档。 2.2 生产操作者具有保养生产设备和清理生产坏境的责任 2.2.1整齐与干净 ●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辅具、工具、器具、附近、箱、饮水机、班组管理用品等按定置摆放、按要求保持清洁; ●工作场地清洁无杂物、污物; ●生产操作者衣着整齐、干净; ●废料入口处无堆积废料; ●制件不直接落地; ●板料、拉延模具用塑料薄膜覆盖; ●工位组织合理、最大限度符合人机过程。 2.2.2进行维修与保养 ●按计划定期、定时对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天车、辅具、工具、附件等进行点检、保养、润滑、清擦、清点。 ●当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辅助、工具、器具、附件等出现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并排除问题,不能进行解决时,报请专业人员处理。 ●做维修保养记录并存档。 2.3操作者适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务并保持其素质 2.3.1生产过程指导、培训、素质证明(结果)《冲压车间操作规程》、《冲压安全操作卡》、《设备操作使用规程》、《模具使用规程》、《冲压件生产工艺卡》、《标准化操作卡》、《生产计划》、《冲压车间检验规程》、《质量过程控制办法》、《冲压件装箱标识说明》、《生产现场管理办法》、《生产班组管理办法》、《TPM 运行程序》、《生产过程停歇记录办法》等作为生产过程指导文件用于指导生产全过程。 ●对员工上岗前进行生产过程指导的培训,并在工作中进行定期考核、再培训;

玉米浆检验操作规程

玉米浆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玉米浆检验操作规程,使QC检验员按本方法检验。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玉米浆的检验。 三、责任者:QC检验员。 四、正文: 【性状】目测法棕褐色粘稠、无异味液体。 【鉴别】取本品少量加盐酸,加热水解后并调至中性,加入茚三酮试液应显红色。 【检查】溶解磷 1原理 各种含磷有机物经过酸的水解,使有机磷消化成为无机磷,无机磷在酸性条件下,与钼酸盐(常用的有钼酸氨或钼酸钠)反应生成磷钼酸盐络合物,如: 2H 3PO 4 +24(NH 4 ) 2 MoO 4 +21H 2 SO 4 2(NH 4 )PO 4 ·12MoO 3 +21(NH 4 ) 2 SO 4 +24H 2 O 然后用还原剂处理钼酸盐络合物,使络合物中钼从高价(Mo6+)部分还原成低价(Mo4+),低 价的钼再与试剂中其他Mo2-络合成为Mo(MoO 4) 2 或Mo 3 O 8 ,呈蓝黑色,称钼蓝,其颜色的深浅, 在一定范围内,与磷含量成正比关系,根据比尔定律,即可应用分光光度计进行磷的定量测定。 2 仪器与设备 2.1 分光光度计 2.2离心机 2.3水浴锅(恒温) 2.5容量瓶:25ml,50ml,100ml,1000ml 2.6高温炉 3试剂及其配制 3.1磷试剂Ⅰ(钼酸氨溶液)

3.1.1称取10 g钼酸氨溶于100ml纯化水中 3.1.2量取150ml浓硫酸加到100ml水中,冷却后,将3.1.1与3.1.2两溶液合并,混匀,装于棕色瓶中。 3.2磷试剂Ⅱ(Metol溶液) 3.2.1称取0.2gMetol(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1g无水亚硫酸钠溶于少量水中(约50ml),假如4g焦亚硫酸钠或43.8g亚硫酸氢钠,用水稀释至200ml,过滤于棕色玻璃瓶中。 3.3三氯醋酸:10% 称取三氯醋酸100g,溶于1000ml 水中即得。 3.4硫酸溶液(0.1mol/L):按照中国兽药典2000年版第一部附录157配制与标定。 标准磷基准液 准确称取KH 2PO 4 (A.R)0.4394g(预先在105℃干燥至恒重),加入20ml硫酸溶液 (0.1mol/L )用水稀释1000ml ,摇匀,即为100ug/ml的磷溶液。 标准磷工作液 将上述标准磷基准溶液,用水稀释10倍,即为10ug/ml的磷溶液(临用前配制)。 4标准曲线绘制 取标准磷工作溶液,分别量取使含磷量为0,10,20,30,40,和50ug,各加入6只25ml容量瓶中,再加入磷酸试剂Ⅰ,Ⅱ各1ml,加水使总体积为7ml,在沸水浴上加热30分钟,冷却,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纯化水为参比(空白),用1cm比色池,在650nm 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度,以磷含量为横坐标,测得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再制成表格,即为标准曲线表。 (1)磷试剂Ⅰ,Ⅱ最多能储存两周,过期的须重新配制(一般贮冰箱)。 (2)每配一次磷试剂需以标准磷校正一次,或每次都标定钼酸氨的浓度,控制在18N 左右。 (3)试剂瓶内涂蜡防止硅、锗等干扰。

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刘丹,东北农业大学,150030 玉米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玉米无论在表型水平还是在分子水平上都是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即使在育种水平较高的美国,目前所利用的玉米种质还不到总资源量的5%[1] 。在中国,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种质资源的匮乏,始终是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种质资源的评述,多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框架之下,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的讨论较少,因此实用性不大,同时,对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的也不多。

摘要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搜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玉米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种质类群的划分、群体配合力、抗胁迫性、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玉米种质资源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1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背景 根据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差异,可以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杂种优势群。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和人工选择,造成不同亲本之间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模式是杂种优势群之间的杂交后代的相对表现。在美国,北方硬粒与南方马齿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如果它们是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甚至是不同的属。美国玉米带玉米的杂种优势似乎应归功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之间的巨大差异,最大的杂种优势也可望从分别来源于北方硬粒和南方马齿的自交系之间的杂交组合中获得。Reid×Lancaster 是最主要的杂优模式。Reid 更像北方硬粒亚种,而Lancaster 更像南方马齿亚种。两个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测验种分别是B73 和MO17,B73×MO17 是美国玉米带很长一段时期内主推的杂交种之一。欧洲引进美国马齿种质,与当地的欧洲硬粒种质构成最常见的杂种优势模式,该模式将美国种质的丰产性与欧洲种质的早熟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欧洲使用的美国种质大部分属于Minnesota13 优势群,该优势群在美国玉米种质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Reid,是早熟种质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地区,Tuxpeno 和ETO 构成两个基础的杂种优势群,Tuxpeno × ETO 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种优势模式[2]。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中国玉米育种消化和利用78599 及其同类杂交种,这是续MO17、B73 之后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引进的第二次浪潮。21 世纪初,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先玉系列品种,具有突出的丰产性、广适性和多抗性。全国多数育种单位都将此作为玉米种质扩增的首选材料,选育出一批优良的自交系,被称为X系种质[3]。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玉米育种领域对国外优秀种质资源的积极引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缺乏和育种工作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可见,加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已迫在眉睫。利用和改良玉米种质资源时,要灵活运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既要参考一定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便对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又要突破固定的杂种优势模式,以便根据目标性状组建群体和配制组合。石雷[4]认为,中国的玉米育种,应把中国玉米种质与引进的国外种质相结合,把本土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国外的杂优模式相结合,同时与国际通用的Reid-Tuxpeno×nonReid-nonTuxpeno 杂优模式接轨。高翔等[5]遵循种质扩增中优势互补,不断创新的原则,对美国Reid 种质进行改良利用。一是沿用原有的典型杂优模式,即Reid×Lancaster,利用四平头和旅大红骨等种质对父母本双方进行种质扩增。二是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自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生物技术等方法,对含美国Reid 种质的选系进行种质扩增,目的是创建新的杂优模式。刘纪麟[6]指出,把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按杂种优势模式,划分成若干对杂种优势群,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一个杂优模式下的杂种优势群间选出的优系,遗传背景不同,应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相互之间的特殊配合力较高,这些自交系也便于按各自的优势群归类。不同杂优模式的优势群选出的优系,因含的有利基因较多,一般配合力较好,也可能组配出农艺性状较优的强优势组合。番兴明等[7]也报道,CIMMYT利用优良自交系,组建了选育新自交系的基础群体。尽管这些群体不是按杂优模式组成的,但每一个群体内通过轮回选择已有大量的基因重组,它们的遗传构成和籽粒品质(马齿或硬质)表明,它们可以作为对应的杂种优势群利用。 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2.1 系谱分析法 系谱分析法是在对种质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育种材料的血缘关系研究群体的方法。我国所用的主要种质从来源上可以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个杂种优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 定义: 是指对数据从计划、获取、存储、共享、维护、应用、消亡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里可能引发的各类数据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度量、监控、预警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并通过改善和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使得数据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 目录 1数据质量管理 2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维度 3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4MTC-DQM 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步骤 一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是循环管理过程,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可靠的数据提升数据在使用中的价值,并最终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二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维度 由于数据清洗(DataCleaning)工具通常简单地被称为数据质量(Data Quality)工具,因此很多人认为数据质量管理,就是修改数据中的错误、是对错误数据和垃圾数据进行清理。 这个理解是片面的,其实数据清洗只是数据质量管理中的一步。数据质量管理(DQM),不仅包含了对数据质量的改善,同时还包含了对组织的改善。针对数据的改善和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数据评估、数据清洗、数据监控、错误预警等内容;针对组织的改善和管理,主要包括确立组织数据质量改进目标、评估组织流程、制定组织流程改善计划、制定组织监督审核机制、实施改进、评估改善效果等多个环节。 任何改善都是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上,知道问题在哪才能实施改进。通常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评估需通过以下几个维度衡量。

1 数据质量评估维度 完整性Completeness:完整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丢失了或者哪些数据不可用。 规范性Conformity:规范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未按统一格式存储。 一致性Consistency:一致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的值在信息含义上是冲突的。 准确性Accuracy:准确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和信息是不正确的,或者数据是超期的。 唯一性Uniqueness:唯一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是重复数据或者数据的哪些属性是重复的。 关联性Integration:关联性用于度量哪些关联的数据缺失或者未建立索引。 2 管理质量评估维度 配置管理Config Management:此维度用于度量数据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一切资源是否得到了控制和规范,即数据的计划、产生、变更直至消亡的过程中,与数据相关的计划、规范、描述是否收到控制。评估指标包括:评估配置项的细化粒度、评估基线准确度和频度以及变更流程是否合理完善等。 培训 Training:此维度用于度量数据的生产和使用者在数据生命周期内的一切活动中是否经过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效果是否满足岗位需要;受训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经过审核和确认,受训的内容是否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培训流程是否合理完善等; 验证和确认Verify & Validation:此维度用于度量数据在其生命周期内是否得到验证和确认。评估内容包括是否通过验证流程确保工作产品(数据)满足指定的要求、是否通过“确认”流程保证工作产品(数据)在计划的环境中满足使用的要求;“验证”和“确认”的流程是否完善; 监督和监控Monitoring:此维度用于度量产生和使用数据的流程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否真正受控。脱离监控的信息、技术、计划、流程、制度,会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监督和监控的流程是否完善。 三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四方面: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流程因素和管理因素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1 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 形成条件: 气-液两相共存; 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存在; 发酵过程中泡沫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所占的比例特别大,与液体有较明显的界限,如发酵前期的泡沫; 另一种是发酵液中的泡沫,又称流态泡沫(fluid foam),分散在发酵液中,比较稳定,与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实质: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 △G=γ△A △G——自由能的变化 △A——表面积的变化 γ——比表面能 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 例如:半径1cm厚0.001cm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25cm2;可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cm2,相差上百倍。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大。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发酵前期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采用较小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再逐步加大。 →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 前期培养基营养丰富粘度大,产泡沫多而持久。 例: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倍。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搅拌开。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 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 (4)灭菌质量 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2017年质量管理体系数据分析报告

2017年质量管理体系数据分析报告 一、综合概述 2017年集团发展稳中求胜,在建项目管理体系均正常运行,过程均在受控状态。项目的管理、收益、声誉得到改善,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施工过程控制,体现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使一些管理瑕疵和产品瑕疵得到改进和改正。对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支撑,使企业赢得了良好地信誉和效益。 二、数据分析范围本年度数据分析范围包括所有在建项目和集团体系覆盖范围的管理控制、运行过程有关的信息范围,对数据的收取采取了调查、交谈、现场采集记录等方式。对体系覆盖的绩效、监视结果、资源配置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了评价。 三、数据分析过程数据采集监控点放在施工组织设计、工期进度、施工过程、产品质量抽样等关键点上。得出了施工组织的策划率、进度偏差、工序检查合格率、分部分项合格率、强度合格率、不合格纠正预防控制率等数据。分析得出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实用信息,产品的符合性及其趋势。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采取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编制,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报集团总工程师审批的控制流程。检查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率100%,审批率100%。建筑产品从管理源头上得到了有效

控制,重难点专项施工方案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施工组织设计得到业主、监理审批并备案。 2、施工进度 项目的施工进度与合同工期比较都有拖延,拖延率达100%。其中原因各不相同。有业主征地滞后拖延工期、有气候(雨、雪)原因拖延工期、有业主设计优化更改设计造成工期拖延、有工程款支付不到位停工(待工)造成工期拖延、有甲供材料不及时停工待料造成工期滞后。这些原因都普遍存在各个项目上,工期的拖延采取的措施包括:协商业主让步延后工期、按照合同条款索赔工期、缩短关键线路工序的施工持续时间满足工期要求。 针对工期滞后的普遍性,检查组对工期的处置进行了审查跟踪,发现一些不利项目的趋势: (1)、提出的索赔事实与索赔证据衔接不紧,有代沟,容易遭到业主的反索赔。 (2)、协商的手段和方式粗暴,一度追求目标得到赔偿,忽略协商的知识、技巧、逻辑思维、时机动机,索赔的赔偿率不高。 (3)、管理上存在超前意识不强,对一些可以预测估计的气象、地质、技术的应急、物质、机械、资金储备不足。 3、施工过程针对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的技术性密集、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一些特殊的施工过程控制存在瑕疵,对管理提出了较大要求。我们跟踪检查发现回访工程中对于填充墙体裂缝、卫生间,

玉米淀粉生产检验方法汇编(下载版)

检验程序控制文件

目录 编号:原料玉米检验控制程序 (3) 编号:SO2含量的检验控制程序 (4) 编号:干物质的测定控制程序 (6) 编号:玉米浆酸度及亚硫酸盐的测定控制程序 (7) 编号:淀粉含量的测定控制程序 (8) 编号:中间产品检验制度与程序 (10) 编号:淀粉的检验与分析控制程序 (12)

编号:原料玉米检验控制程序 (一)进厂玉米的检验 采样程序用扦样器从每20袋中取一袋,散装玉米每车至少取5个点.每次扦样约2000g。 检验项目及指标 水分≤14%色泽:有光泽2 淀粉含量≥70%气味:正常 杂质 <1%虫害:无 碎玉米粒杂质<3%发芽率:40%以上 (二)进仓玉米的检验 1.采样程序。据仓库面积大小,分区、分层采样。 2.检验项目。水分、杂质、碎玉米粒杂质、气味、虫害。 3.检验次数。汽车来料可进行每天两次化验,上、下午各一次。 (三)送生产玉米 1.采样。每天于送往浸渍罐的筛选机后间歇取样,将样品装入磨口瓶内待化验,化验后留lOOg 以备旬样分析。 2.检验项目 水分≤14%淀粉含量≥70%碎粒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数据管控规范

1数据管理架构 1.1 数据管理平台功能蓝图 数据管理就是对交易中心现有的业务支撑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质量管控、并且通过标准的共享模式,实现核心数据统一存储,维护和使用的问题,提升交易中心现有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使用等能力,并更加深入地进行数据挖掘等工作,为中心创造更多的价值。未来的数据管理平台将对中心现有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的整合、数据的管控,并运用数据进行统一的服务管控来提升服务共享的水平,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全方面的数据支撑。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蓝图如图所示: ●数据整合域,是对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清洗转换,并对采集过程中的数 据进行质量检测,来确保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管控域,对采集到数据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存储管控,对数据的质量、 数据的安全以及信息的生命周期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数据在使用过程的各种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 ●服务共享域,利用数据管理平台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自定义的数据服务配置, 定制出符合要求的服务,进行相关服务流程的编排,通过数据中心将服务进行发布。

●服务管理域,主要是对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包括服务应用的管理,服务流程的管 理以及服务监控。 1.2 数据集成 数据整合就是将离散于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中化。数据整合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执行: ●数据类型识别 根据业务使用情况分析目前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实体,其中哪些是主数据,哪些是非主数据但需要共享的数据,哪些是私有数据。数据类型会作为制定同步规则和清洗规则的重要依据。 ●数据同步规则确定 分析采集的各种数据需要达到的同步频率,从实时、准实时到天、月不等,针对不同的同步频率需求结合每次同步的数据量来选择同步方式,ETL(抽取-转化-加载)和ESB(企业服务总线)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ETL本身也有多种具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各种情况下的同步,如Hotplug、全表对比、时间戳等。在这里,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别和数据使用频度和需求频度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数据同步的机制,采用实时数据整合和批量数据整合两种方式进行数据的整合。 ●数据清洗规则确定 在进行数据整合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中可能重复出现的数据,以及数据本身的缺失和错误等问题,为了避免由于不同系统中相同数据由于编码规则、格式之间的差异,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清洗规则,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管理平台中的数据能够保持一致性。 同时,在数据清洗的过程中,需要对采集数据的质量以及清洗后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测。其中,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采集的数据都能满足质量要求,能够通过正确的清洗和转换;对于转换完成的数据,通过再次的检测,保证转换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行和权威性。 1.3 数据管控 数据管控就是对于进行整合后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管控,使其能够满足交易中心管理对于

玉米浆质量控制试验

玉米浆质量控制试验 一.试验目的: 通过对两种鑫洋玉米浆、两种玉米浆干粉、一种萧县玉米浆和华北制药玉米浆颜色、味道、pH值、离心后固形物含量,10%含量玉米浆pH、离心后上清液总糖、还原糖、氨基氮、不同pH值离心后上清液氨基氮含量,10%含量玉米浆消后pH、离心后上清液总糖、还原糖、氨基氮含量检测,同时进行不同玉米浆摇瓶发酵水平考察(林可发酵摇瓶试验),进行检测指标和发酵效价的比较,确定玉米浆质量与各及有效性检测指标的对应性,从而提供玉米浆控制标准。提出玉米浆中乳酸含量的HPLC方法检测方案设计。 二.试验步骤: 1.颜色 2.味道 3.pH值(自然、消后) 4.固形物含量 5.10%含量玉米浆pH 6.10%含量玉米浆总糖、还原糖、氨基氮含量 7.10%含量不同pH值离心后上清液氨基氮含量(自然Ph.pH 5、6、7、8、9、10、11、12、1、2、3、4、5、 6) 8.10%含量玉米浆消后pH、离心后上清液总糖、还原糖、氨基氮含量检测 9.不同玉米浆发酵摇瓶效价 棉籽饼粉、豆饼粉、酵母粉按此方法做。 按母瓶、斜面、发酵瓶培养基配方将每种物质按比例用深井水稀释,按上述测定。并两两混合测定上述参数! 三.玉米浆中乳酸含量的HPLC方法检测方案设计 上述的玉米浆检测的主要指标及其主要检测方法的专属性不高,并不能对玉米浆的关键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因此我们从玉米浆的生产原理出发,结合文献资料,通过对影响玉米浆质量的关键指标乳酸进行HPLC的定性定量检测,并结合摇瓶、试验罐及发酵生产来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玉米浆预处理:玉米浆富含各种营养物质,进行乳酸的HPLC定性定量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玉米浆进行预处理,即对色谱柱进行了有效保护也解决部分的干扰因素。取玉米浆,首先4000r/min离心10min,除去大量沉淀,然后在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01mol/L硫酸水溶液进行酸解,4000r/min离心10min除去碳酸钙,上清液用0.45um的滤膜过滤,取1.0ml滤液进行适当稀释得到待测液。 2、色谱条件:选用C18反相柱;柱温:室温;流动相:0.01mol/l磷酸水溶液,pH2.5(用NaH2PO4调节);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ul。 3、乳酸标准曲线的制作:精确称取一定量分析纯乳酸,溶解并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液,使用上述色谱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