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昆明学院学报 2010,32(1):54~57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

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

【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白静(1976—),女(回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白 静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弗雷格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它的核心概念是真。弗雷格意义理论对哲学和逻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形成了以他的意义理论为基础的外延逻辑,并影响了人们的现代逻辑观。关键词:弗雷格;意义理论;真;现代逻辑;逻辑哲学;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0)01-0054-04

Ana lysis on the I nfluence of Frege ′s Theory of M ean i n g

BA I J ing

(Phil os oph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College,Yunnan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Kunm ing 650222,China )

Abstract:Frege used modern l ogic he created t o analyze language deep ly,and for med his unique theory of meaning .The distincti on be 2t w een sense and reference i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in his theory,in which truth is the critical concep t and it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 on t o the theory of meaning as well .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 has influenced phil os ophy and l ogic greatly .It made l ogic go t o the way of for mality and for m extensi on l ogic based on his theory of meaning and greatly influence peop le ′s attitude t owards modern l ogic .Key words:Frege;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truth;modern l ogic;l ogic phil os ophy;f or malizati on

意义理论是指通过对语言表达式(专名、通名、摹状词、语句等)意义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是逻辑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对于意义理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它源于弗雷格。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以独特的逻辑视角和逻辑方法,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对语言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他独特的意义理论,从而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一、弗雷格意义理论简述

弗雷格并没有刻意去建构一种意义理论,他一生最大的目标是把数学化归为逻辑。他认为逻辑是数学最可靠的基础,从逻辑可以推出全部或大部分数学理论。这就是弗雷格的数学逻辑主义思想。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一书是现代逻辑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他建立了自己的逻辑演算系统。其意义理论的许多思想都发源于此书,例如:他对句子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从概念文字的可判断内容发展起来的,他对概念和对象的分析就是概念文字中引入函数和自变元这一思想的发展。而且,弗雷格意义理论与他所创立的现代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有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别、语境原则、概念和对象、思想与真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其中,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石,也是他对意义理论最主要的贡献。

弗雷格经常给出的例子是“晨星是晨星(a =

a )”和“晨星是暮星(a =

b )”。前一个句子是同语反复,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新知识,而后一个句子则包含了一个科学知识,即晨星和暮星是同一颗星———金星。虽然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但是它们的给出方式是不同的。金星用“晨星”的名字被给予为在早晨最光亮的星,用“暮星”的名字被给予为晚上最亮的星。因此,晨星和暮星的指称是相同的,但

含义不同。[1]在此基础上,弗雷格把这一区别应用于

各种语言表达式,分别对专名、概念词、句子的含义和指称进行了区别。

一般的指称论者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而弗雷格认为,专名的含义是专名的给出方式,指称就是专名所表达的对象,含义与指称是不同的。如作为专名的“弗雷格”,它的含义是诸如“著名的逻辑学家”、“著名的数学家”、“语言哲学的创始人”等等;而它的指称则是弗雷格这个作为个体的人。

弗雷格所说的概念词,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普通名词,他对概念词的看法非常不同于传统逻辑的观点。他认为,概念词的含义是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的一部分,其指称就是概念,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对象,即代表该概念词的那个集合。弗雷格把概念词当作一个函数词来看待。“在形式上,专名是完全的、满足的,而概念词是函数,是不完全的、未得到满足的。概念词在语句中的逻辑地位是对专名起谓述作用,是逻辑谓词。”[2]例如,“弗雷格是逻辑学家。”,其中“逻辑学家”是概念词,他的指称就是概念“逻辑学家”。由于“逻辑学家”本身是不饱和的,因此可以用谓词符号表示为“F()”,这里的F就表示“逻辑学家”,而括号表示留有一个空位。可以用一个个体对象来补充这个概念,如用“罗素”来补充,就表示“罗素是逻辑学家”。用不同的对象来补充,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概念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象数学中函数与自变元的关系。概念需要对象来补充,对象可以补充概念。概念与对象处于不同的层次,对象处于概念之下。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由专名和概念词构成并且是一个整体(弗雷格这里所说的句子指的只是陈述句)。弗雷格认为,句子的含义是其思想,思想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是大家可以共同理解和把握的,它和“真”相关。每个思想都或真或假。弗雷格认为,真值是句子的指称。句子的含义是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由专名和概念词的含义)共同组成的;句子的指称是由构成它的部分的指称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如句子“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其含义就是“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思想;其指称则是由“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指称与“哲学家”这个概念词的指称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这个个体对象处于“哲学家”这个概念之下,因为此思想已正确地表达了此专名和此概念二者间的关系,所以这个句子的指称是真,否则便是假。

弗雷格对专名和概念词的含义和指称的区别,是为了说明句子的含义为其指称服务的。“句子的含义是思想,句子的指称是真值”,这就是弗雷格意义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弗雷格认为“思想”和“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是真的载体,是借以把握真的东西,思想决定真;而真并非思想的性质,真是对象。思想和真都具有客观性、抽象性、永恒性,都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发现的;思想和真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关系是断定句的含义与指称的关系。由思想推进到真,在认识上是一大进步。我们往往是先把握一个思想,在经过艰辛的研究后才能认识到这个思想是真的。在这里,弗雷格实际上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探求真的思路即由句子到句子的含义(思想),进而达到真,这也是逻辑的研究途径。所以,弗雷格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真。

弗雷格认为,真为逻辑学指引方向。他区分了逻辑规律即真的规律与把某物看作真的规律,明确了逻辑的研究对象即“真的规律”,区分了“真”和“认为某物为真”。弗雷格所说的“真”是逻辑本质的体现者,是一般的、普遍的真,不是其它科学所研究的特殊的真。而“认为某物为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认为某物为真的规律”是人的认识过程如何产生的规律,应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真”为“认为某物为真”提供一种规则或规范,二者的关系是“从真的规律产生断定、思维、判断、推理的规则”[3],所以弗雷格说:“我们关注的并非是认为某物为真,而是真的规律。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律看作是作出判断的规定;如果我们不想违背真,那么在判断中我们就必须符合这些规定。”[4]并且,弗雷格还区分了思与思维、判断与断定。他认为对一个思想的把握是思维,对一个思想的真的肯定是判断,而对判断的表达是断定。这样,弗雷格就区别了逻辑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反映了他的反心理主义思想。

二、弗雷格意义理论引起逻辑研究方式的转变

在逻辑发展史上,弗雷格第一次在比较严格、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构建了逻辑演算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初步完成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变革。长期以来,许多逻辑学家探讨、试验对古典形式逻辑的改造与更新。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德奥弗拉斯特和欧德慕给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推理规则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提出了命题逻辑问题,继之是斯多葛学派构造了一个与亚里士多德词项逻辑不同的命题逻辑理论,发展了亚氏的古典形式主义逻辑。

莱布尼茨于17世纪最先提出了创立现代逻辑即符号逻辑的设想。他力图构建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把所有的推理都化归为计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变成计算的错误,但是莱布尼茨并没有考虑或极少考虑如何把逻辑本身也变成一个由公理、定理和规则构成的演绎体系,而最终完成他这个理想的人是弗雷格。传统逻辑系统,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和其后的三段论系统以及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系统,都是用半形式语言作为表述工具,用公理和推理规则(或只用推理规则)作为演绎工具而建立起来的。不过,传统逻辑只是不自觉地使用半形式语言,而没有明确给出构成这种语言的基本符号和基本语词,以及由它们组成命题形式所依据的形成规则。对半形式语言的解释,传统逻辑也只是采用直观的方式,而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传统逻辑语言的语形和语义需要我们用现代逻辑的观点来加以研究。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建立了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有了形式语言,通过形式语言来刻画一些推理规则,刻画一些逻辑规律的公式,并且选择几条公式作为公理,从这些公理出发,加上推理规则,使一切表达真的规律都可以作为定理在这个系统中推演出来。弗雷格在莱布尼茨、布尔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实现这一变革,他对于这个变革所做的工作,使传统逻辑完全突破

55

第1期 白 静: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了旧的狭隘的界限,把逻辑科学引向更广阔、更深

入的发展领域。“由于现代逻辑之非常形式化,其

公式定理之充实、丰富自必超过其它逻辑;而至于

借它之避免心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问题的

纠结,现代形式逻辑自然也可以其纯粹的形式为

其独具的特色。”[5]

弗雷格在他以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别为核心的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逻辑是外延的一阶逻辑,它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两部分。命题逻辑是一种真值函项的逻辑,而谓词逻辑由于涉及量词,因此不是一种真值函项的逻辑。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不仅反映出这样一种区别,而且还反映出他对这一区别的认识。

外延逻辑以弗雷格的思想为基础,把语句的真值视为它的指称,于是所有真语句都具有同样的指称———真;所有假语句都有同样的指称———假。任一语句的指称都是真值集{0,1}中的一个元素,其中“0”表示假,“1”表示真。

另外,外延逻辑采纳了弗雷格的组合性原则,即一个复合表达式的含义是它的部分表达式含义的函项。由于在一阶逻辑中,表达式的含义就是它的所指或外延,所以,组合性原则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复合表达式的指称就是它的部分表达式的指称的函项。由于它把语句的指称看作是真值,于是,一个复合语句的真值就是它的原子语句的真值函项。一阶逻辑中的命题逻辑部分因此就是真值函项的逻辑,其中的逻辑联结词是真值函项联结词。以“p∧q”为例。p∧q的真值只与其原子语句p,q的真值相关,而与其含义无关。只要p,q的指称都是真的,

p∧q的指称就是真的,否则它就为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假定张三确实结了婚也确实生了孩子,那么,“张三结了婚并且生了孩子”与“张三生了孩子并且结了婚”在命题逻辑中是等值的,它们有同样的外延———真,并且它们与下述命题也是等值的:“1+1=2并且雪是白的。”这样,在命题逻辑中,就可以使用真值表方法,由其原子语句的真值判定分子语句的真值。

作为组合性原则的特例,等值置换规则和同一性替换规则在其中成立。等值置换规则的基本意思是:

语句的外延就是它的真值;当某个语句的一部分用具有同样外延但不同含义的等价表达式来替换时,这个语句的真值保持不变。它可以有两种形式:(1)如果

B∴C,那么从A是定理可以推知A′

是定理。这里A′是在公式A中用C替换B的结果。(2)如果(Πx)(F(x)∴G(x)),那么,从A是定理可以推知A′是定理。这里A′

是在A中用G(x)替换F(x)的结果。同一性替换规则的意思是,若两个表达式的外延相同,则从其中之一具有某种性质,就可以推出其中另外一个也具有某种性质。它的形式表述是:从x=y 和F(x),可推出F(y)。[6]

三、弗雷格意义理论对逻辑观念的影响

弗雷格的逻辑观对当代中国逻辑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内逻辑教科书对逻辑的定义来看,其表述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由中国人民大学赵总宽等人编著的《现代逻辑方法论》一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效推理形式和有效证明形式”。[7]这里所说的“思想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与传统的普通逻辑教材的说法“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充分体现了弗雷格区分思维和思想的观点———其已将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截然分开。该书还给“思想”下了定义,即“思想是概念、命题、推理、证明和理论系统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思想”与弗雷格意义上的“思想”并不完全一样,因为,弗雷格并没有对思想下定义,他只说思想是客观的,是人们可以共同理解和把握的,是借以考虑真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弗雷格的思想对编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该书还对逻辑规律进行了解释:“逻辑规律是指由思想形式的特定结构决定的可用一定方法确定的真理”,这种说法与弗雷格所说的“实真的规律”其实没什么不同。由陈慕泽等人编著的《数理逻辑基础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一书说:“什么是逻辑?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逻辑研究的中心是推理,特别是推理的有效性。”[8]的确,把逻辑研究的对象规定为推理的有效性,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这已成为当今许多逻辑学者的共识,并与弗雷格所说的逻辑发现实真的规律是一致的。有效的推理意味着它是符合“把某物看作真的规则”的,而这些规则又是由实真的规律决定的。李小五在《什么是逻辑》一文中将逻辑定义为:“逻辑就是对形式正确的推理关系进行可靠且完全刻画的形式推演系统。”[9]这是典型的现代逻辑的描述。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创造了概念文字,构造了一阶谓词演算系统,这本身与他的逻辑观也是一致的。

国内逻辑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大逻辑”和“小逻辑”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只有符合逻辑的“内在机制”的才是逻辑。所谓的内在机制应该是“决定逻辑这门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在逻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是贯彻始终的:去掉这种东西,逻辑就会名存实亡”而逻辑的内在机制就是:“必然地得出”[10]19,“必然地得出”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一段名言:“一个推理是一个论证,在这个论证中,有些东西被规定下来,由此必然地得出一些与此不同的东西”[10]21-22。这句话用现代逻辑的符号语言刻画为:A3F,这意味着一个有效的推理。所以,“必然地得出”与推理的有效性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三段论其实是一个形式系统,是必然性的推理,而现代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更保证了“必然地得出”是具有可操作

65 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性的、能行的,是可以一步一步实现的,而不是思辨的。现代逻辑还发展了元逻辑的研究,进行了可靠性和完全性的证明,从更高的层次上保证了逻辑推理的必然性。本着“必然地得出”这样的“现代逻辑观”,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统统被“置之度外”,中国逻辑史也深受质疑,这样的观点被称为“小逻辑观”。

针对小逻辑观,许多学者也予以了反驳,明确拥护“大逻辑观”,即演绎、归纳、辩证都是逻辑,这是因为:它们都以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它们各自研究的侧面和性质有所不同。[11]的确,亚里士多德讲过“必然地得出”,但那说的是三段论这样的“演绎推理”。除了三段论,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归纳、类比、论证和谬误这些非演绎的东西,我们不能把亚里士多德对演绎推理下的定义扩大到全部推理上,进而又把这样的定义扩大为整个逻辑的定义,从而缩小逻辑研究的范围。再者,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使用“逻辑”一词,也没有给逻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即使他给出了一个标准,但逻辑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个标准会永远不变吗?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一种强调要严格划定逻辑学的研究范围,不要让逻辑承载太多的内容,主张保持逻辑的纯洁性;另一种则强调逻辑学应当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但无论持哪一种观点,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根据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弗雷格区分思想和思维,把真确立为逻辑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清除心理学对逻辑学的歪曲,清除逻辑心理主义的恶劣影响,从而证明逻辑学是独立的和必要的一门学科。其次,弗雷格并没有对他之前已经出现的所谓“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提出质疑。他说真为逻辑指引方向,逻辑的任务是发现实真的规律,并且创造了概念文字,构造了一个谓词演算系统,但是他并没有强调只有演绎的必然推理才能够发现实真的规律,没有将推理的有效性与必然地得出画上等号,也就是说,弗雷格没有否定传统逻辑。再次,弗雷格对于思想与真并不是说得很清楚,他只是说思想具有客观性、抽象性,是人们共同理解和把握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弗雷格没有明确的说明。他认为,一定存在着实真的规律,发现这些规律是逻辑的任务,而不必去问这些规律是如何在心中产生的,如果一定要问,那也是心理学的课题而与逻辑无关。弗雷格还认为,真是基始的、无法定义的,又是客观的、抽象的,这就意味着关于逻辑的基础问题是无需追问的。弗雷格的这种答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至今,这个重大的逻辑哲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逻辑观。

其实,两种逻辑观的主要分歧还是在对“思维”和“推理”的理解上。持小逻辑观的学者一般都反对逻辑研究思维这种说法,并认为是“思维”损害了逻辑的纯洁性。如果逻辑研究思维,思维的范围是很广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逻辑就不会只限于必然的得出,因此,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就理所当然地属于逻辑。另外,思维的形式到底是什么?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思维的形式吗?这是人们不能说清的。为了更加明确逻辑学的任务,许多学者认为关于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说法不太可取。逻辑应该是研究推理的,确切的说是研究推理的有效性的。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思维”一词的含义过于宽泛并且有歧义。说逻辑研究思维会造成定义过宽,那是因为思维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逻辑只研究其中的一种类型,即抽象思维;另外,又可能造成定义过窄,因为,在许多非理性认识的阶段也有思维。但是,推理该如何界定呢?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人们。难道只有演绎的、必然的才是推理吗?归纳的、或然的就一定不是推理吗?推理本身仍然是一种思维活动,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作为逻辑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还是作为现代逻辑创始人的弗雷格,都没有给逻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漏洞,我们与其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不如去做一些能够促进逻辑发展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逻辑与思维、语言、哲学等许多领域关系密切,逻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现象也非常普遍。无论是要严格划定逻辑的界限,还是要拓宽逻辑的研究范围,只要有利于逻辑学的发展,有利于科学的进步,都值得人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郭泽深.弗雷格逻辑哲学与现代数理逻辑思潮[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5.

[3]Stra ws on P F.Phil os ophical Logic[M].Oxf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7.

[4]Frege.PosthumousW ritings[M].Oxford:Basil B lackwell,1979.

[5]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6]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7]赵总宽,陈幕泽,杨武金.现代逻辑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8.

[8]陈慕泽,余俊伟.数理逻辑基础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小五.什么是逻辑[M]//张清宇.逻辑哲学九章.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4.

[10]王路.逻辑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吴家国.我的逻辑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4(02):5-8.

75

第1期 白 静: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大,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检验人才的标准除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是否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面对信息社会,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也只有接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 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 信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想要知道的、了解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把它搜索出来。在百度词条中可以查到,信息检索的释义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起源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工作。而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检索在教育、军事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和知识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对各式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可是有时候面对太过复杂而且繁多的信息量时,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要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运用信息检索这一重要的信息查询手段,因而学会信息检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搜索有用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习惯,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使用信息检索这一工具也更加熟练。这特别对我们来说,信息检索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学会之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信息检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你总会在某些时候需要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我们遇到学识上的困难时,以往我们会通过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此现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工具来帮助我们,如谷歌、百度、维基,在未学习信息检索之前,我只知道这些,学习之后,我知道了有比百度之类的更具有专业性的信息检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老师说这些网站对于我们写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都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因为它们这里面有很多书籍是在一般门户网站里找不到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我们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们可以以最快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组副组长陶元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申报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审议、指正。一、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特殊国情使当代中小学生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问题加剧积累的矛盾时期。“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 2 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概念使当代青少年学生享受着先进的现代新生活。同时多元文化、各种思想碰撞、人们价值的多元、媒体信息的杂乱、社会道德的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加之转型时期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单亲家

庭、复合型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犯罪人员的家庭富裕家庭、贫困家庭等多种家庭结构使中小学生的生存环境呈现出更 加多元的特征。二是转型时期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学生的鲜明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当代中小学生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物快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事物。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中小学生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他们对事不盲从对传统道德 作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并创造着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现象青少年亚道德现 象其特点是价值多元、强调个人需要和互利互惠。表现幼稚具有不稳定性。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提醒着成年人对原有道德体系要进行革新。三是从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冲击之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破碎而代表未来社 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未形成这就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 前的困惑与迷惘。同时社会转型 3 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产生因此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继承 和创新的时代选择。四是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看尚难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培养需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一是“问题学生”增多校园早恋、学生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青少年犯罪持续上升犯罪的成人化倾向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创新思维之二 加入时间:2008-1-22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具体说来,创新思维对我们个人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乃至积极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 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小B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

同。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或者数学的逻辑与思维。而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智力的特征。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因为孩子在某一学科方面的表现过早的下结论,如果这种结论是隐性的,孩子不易察觉的,可能影响会小一些,如果教育者简单直接的给孩子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当然我们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时候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学习品质差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学困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低年级学习挺好,而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高中学习成绩会下滑,由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慢慢蜕变为生,大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品质造成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各个教育阶段教育的要求

理论意义

——活页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与教育的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2.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学资源溃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只能向教师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使他们难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师也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共享,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素材性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不能等靠商家的开发,要实行几条腿走路的办法,立足于数学课程,立足于教师参与,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学校特色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我校是市新城区重点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到位,做到了班班通电视、电脑,但由于适合我校数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严重匮乏,十分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加之老师应用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机制,也致使校园网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我校现状,我们决定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并不是指教育资源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教育资源看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网络环境: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并以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环境。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是指与学校相连的Internet、本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 2、校本化资源:是指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根据校情、师情、学情,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能适用于本校教师、学生等人员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学习、辅导、查询、交流等活动的资源。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是指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4、应用: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 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值的45%,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的最大产业。制造业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各种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因此有人将制造业称之为工业经济年代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机械工业作为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国防建设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多样的、符合需要的装备。其次,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改造部”。一个国家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就需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地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不断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第三,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服务部。它不仅要为重工业服务,而且要为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不仅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服务;不仅要为满足国内需要服务,而且要为扩大出口服务;不仅要为生产建设提供劳动手段,而且要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向市场提供坚固耐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例如日本由于重视机械制造业,制定“技术立国”的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由一个经济萧条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大国。 而美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二战后,美国出现了“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从而忽视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忽略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空前滑坡,物质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严重形势迫使美国政府和企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认识和评价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民用技术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实施,由于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美国的机械制造业有所振兴,汽车、机床、微电子工业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1994年,美国汽车产量重新超过日本。 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行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生产装备以及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重任。而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支柱,将与投资和熟练劳动力一起创造新的企业、市场和就业机会。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最不可撼动的地位,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挂钩。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给机械制造业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机械制造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使生产力得到大大的解放。 就如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实现了原始的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大生产从此开始。 还有20世纪初,福特发明第一条生产线,它把生产工序分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的分工变得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艺工程和产品的标准化。福特发明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用毛主席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今复杂多变的 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因 此,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现阶段大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使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显 著效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 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内容。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 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 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 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 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 素质 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2018年论文开题报告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论文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因而较有成功把握的题目。那么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下面是风林网络为您带来的解答,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就会遇到诸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迎来机制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的竞争。就公司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川庆钻探工程是新组建的钻探公司,又是集团公司最大的钻探公司,要实现公司“五四三二”发展战略,为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油气服务公司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单位工作的头等大事;公司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人才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来。在全公司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现有干部11 971名,其中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技术职称1 069名,中级技术职称4 375名,集团公司技术专家2名,公司技术专家63名,基层单位自聘专家81名。企业的发展一是前沿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创新思维之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一一 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具体说来,创新思维对我们个人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乃至积极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 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 “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 “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 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 “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 “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 小B 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 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思维的能力,联想思维的能力等更为关键。这个故事深刻启示我们,只用体力工作的员工,只能够

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前言 一、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本课题以我国国情为基础,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成果。努力使之与国情相 适应,从而产生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西方地方公共品理论中,提博特(Tiebout)1956年所写的富有开创性的文章刺激了后续研究论文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然而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治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对于人口流动、地方投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即地方财政的外部性问题(提博特1956,奥茨Oates)。而我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从西而东的人口流动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本课题在论证上在采用西方地方公共品的理论时根据我国情况作了修正。 2.本课题在考察西部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时,虽然只强调了“地方政府作为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激励不足”这个核心问题。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本文却没有拘泥于就这个问题提出解法的传统模式。相反,本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探讨了如何有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这更本质的问题。并从中得出了“市场化”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模式:一是在通过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的传统机制中,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普及富含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品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二是在人力资本形成的传统机制以外,通过市场化手段—人口流动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正文 第一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取得经济成就的重要标志和过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共识。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特别是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亦即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知识最终将归结于有智慧的人脑和积淀于知识劳动者的才能,而这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地区,西部在谋求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问题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关键和迫切。本章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分析,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入手,引出在西部开发中,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之于经济增长,之于社会进步的特殊意义,并通过阐述西部现存的人力资本问题,为后文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奠定理论的和事实的基础。 【一】理论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