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

1、八旗制度是一个集()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我的答案:D

2、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我的答案:B

3、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我的答案:√

4、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我的答案:√

5、“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我的答案:C

6、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我的答案:D

7、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我的答案:×

8、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我的答案:D

9、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B

10、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

我的答案:√

11、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我的答案:C

12、清朝的宫女主要来自于外八旗。()

我的答案:×

13、关于清朝对儒家学说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儒学非常尊崇,并付诸实践

B、汉族士大夫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族学者

C、儒学是清朝社会两性关系、妇女观念的核心

D、由皇太极开始,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满族社会遵行的准则

我的答案:B

14、清朝接受儒学伦理道德后,对妇女生活、婚姻的规范发生了哪些改变?()

A、婚娶按照辈分,不许一夫多妻

B、严格的嫡庶之间的区别

C、禁止从死,禁止收继婚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5、清朝在尊崇儒学的情况下,满族社会尤其是旗人妇女保留了哪些固有特点?()

A、禁止旗人妇女缠足

B、服满族衣冠和服饰

C、旗人妇女善于操持家务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6、清朝对八旗寡妇的优抚包括旗兵孀妇、旗人寡妇终生半俸半饷政策。()

我的答案:√

17、“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是在()。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嘉庆年间

D、乾隆年间

我的答案:D

18、不同的户籍称谓,表示的是在八旗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而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又直接关系到所获钱粮的多少,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

我的答案:√

19、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的军事功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和社会生产功能弱化。()

我的答案:√

20、清朝男子退丁的年龄是()。

A、40岁

B、45岁

C、50岁

D、60岁

我的答案:D

21、清朝时期,甲兵的俸禄与七品县官俸禄相当,待遇优厚。()

我的答案:√

22、根据兵丁身份的不同,八旗的兵饷可以分为米和银两种。()

我的答案:√

23、关于八旗起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八旗最早起源于牛录额真,但早期只有四旗

B、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

C、每两百人内设立一牛录额真管属

D、牛录是八旗最基层的组织

我的答案:C

24、以下不是八旗制度特点的是()。

A、盖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

B、出则为兵,入则为农

C、八旗制度只针对满族人,对汉族人没有作用

D、平均主义

我的答案:C

25、清代所分的旗人全都是满族,民人则不完全是汉族。()

我的答案:×

26、八旗制度是1615年建立的。()

我的答案:√

27、八旗组织分为旗、固山、牛录三个层次。()

我的答案:×

28、下列关于牛录额真种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勋旧佐领”是国初各部落长率众来归

B、“世管佐领”是仅同弟兄族里来归授之以职者

C、“公中佐领”是户少人丁,合编佐领

D、“公中佐领”相对来说地位最低

我的答案:C

29、下列关于入关前牛录额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录额真大约有九十六个出自建州女真

B、海西女真出身的牛录额真大约有四十七个

C、东海女真出身的牛录额真大约有六十多个

D、海西女真在编制的时候没有打乱原有的部落组织

我的答案:D

30、下列关于八旗汉军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期,八旗里的汉人主要操演火炮

B、1637年,乌真超哈被分为左、右翼两旗,由此为建立汉军之始

C、建立汉军最初是因为红衣大炮的建立

D、崇德四年,也就是清军入关前五年,八旗汉军正式建立。

我的答案:D

31、八旗制度里,每一旗里边都有满洲、蒙古、汉军。()

我的答案:√

32、三藩在清军入关之前各成一军,清军入关后就立即被编入了八旗。()我的答案:×

33、下列关于都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主要职责是掌宣布教养

B、都统是一旗的军政长官

C、直接承受皇帝的命令来办事

D、和入关前的旗主权力相当

我的答案:D

34、顺治时期,上三旗不包括()。

A、正黄旗

B、正蓝旗

C、正白旗

D、镶黄旗

我的答案:B

35、下列关于佐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佐领是一个军事编制

B、佐领是一个户口单位

C、入关后,佐领和都统的关系由君臣变为私属

D、佐领职掌人口、田宅、婚丧、兵籍

我的答案:C

36、固山以人丁为细胞,人丁是以牛录为编组。()

我的答案:×

37、皇太极制定了八旗共治国政制度。()

我的答案:×

38、关于清朝内务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务府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管领和佐领

B、内务府同属于外廷,外廷管理内务府

C、内务府由太监和包衣组成

D、内务府只管理上三期的包衣

我的答案:B

39、八旗内部的区别有()。

A、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

B、内三旗与外八旗之分

C、清代抬旗与改旗之分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40、内务府下的旗鼓佐领不是汉军,它跟汉军是两个系统。()我的答案:√

41、八旗军每年()时节要在本旗校场进行操练。

A、冬至

B、秋分

C、夏至

D、春分

我的答案:D

42、京师禁旅的兵种不包括()。

A、前锋

B、护军

C、马甲

D、骁骑

我的答案:D

43、按照清朝八旗布防,驻防北京城东的是()。

A、两黄旗

B、两白旗

C、两蓝旗

D、两红旗

我的答案:B

44、下列不属于京西外三营的是()。

A、圆明园护军营

B、香山健锐营

C、海淀蓝旗营

D、蓝靛厂外火器营

我的答案:C

45、为攻打大小金川而专门成立的八旗兵种是()。

A、护军营

B、绿营

C、火器营

D、健锐营

我的答案:D

46、清朝军队中最核心、最精锐的部队是()。

A、骁骑营

B、护军营

C、侍卫亲军

D、前锋营

我的答案:C

47、虎枪营是清朝末年为应对西方侵略而设立的军事机构。()

我的答案:×

48、清朝护军营和前锋营都是按照左右翼设置的。()

我的答案:×

49、下列关于畿辅驻防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A、它是清朝从顺治到康熙之初设置驻防的首重之区

B、它是八旗驻防设置最早、部署最周密的地点

C、畿辅的地区不可变化

D、京畿的军事防卫体系,迟至康熙十二年前后才基本建成

我的答案:C

50、清朝前期,畿辅驻防以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为主,后期编入八旗汉军。我的答案:×

51、“三藩”平定之后,畿辅北部的防卫开始逐步增强。()

我的答案:√

52、八旗畿辅驻防体系宣告完成的标志是()。

A、顺义驻防的建立

B、八达岭驻防的建立

C、良乡驻防的建立

D、密云驻防的建立

我的答案:D

53、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的地方是()。

A、东北地区

B、蒙古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

我的答案:C

54、蒙古准噶尔部属于()蒙古的一支。

A、漠北蒙古

B、漠南蒙古

C、外藩蒙古

D、漠西蒙古

我的答案:D

55、自康熙中叶开始,清朝防守的重点从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

我的答案:×

56、清朝当时停设驻防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点?()

A、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紧张

B、重视畿辅驻防

C、兵丁往来花费太大

D、清初政策摇摆不定

我的答案:B

57、清朝早期最早设立的八旗驻防点不包括()。

A、天津

B、江宁

C、西安

D、杭州

我的答案:A

58、西安是清朝当时驻兵最多的一个驻防点。()

我的答案:√

59、下列关于满洲统治者部署驻防各处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以满洲兵丁控制汉军兵丁

B、以蒙古兵丁控制绿营兵

C、以韩军兵丁控制绿营兵

D、合八旗、绿营兵控制全国

我的答案:B

60、清初直省三大军事重镇不包括:()。

A、西安

B、福州

C、江宁

D、荆州

我的答案:B

61、清朝时期,由汉军单独驻防的驻防点是:()。

A、西安、江宁

B、西安、福州

C、福州、广州

D、广州、江宁

我的答案:C

62、三藩平定,全国统一后,清朝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方向发展。()我的答案:√

63、清廷防卫蒙古的军事特点不包括:()

A、八旗驻防点设于蒙古外围

B、内外蒙古本土直接设兵

C、在蒙古与内地交界处的重要驻防,均以种种特殊原因为借口而设置

D、畿辅、山西、黑龙江的驻防,实质上与防范蒙古诸部有很大关系

我的答案:B

64、满洲统治者针对蒙古问题采取了的措施不包括()。

A、满蒙通婚

B、封爵蒙古王公

C、提倡汉传佛教

D、盟旗制度

我的答案:C

65、下列关于清廷规定满城旗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准离城40里之外

B、晚上必须按期归城

C、不准随便干预民事

D、主要负责缉捕巡防

我的答案:D

66、清廷所设置的防范蒙古防线中,最重要的北线。()

我的答案:×

67、雍正朝设立八旗水师营最根本的原因是()。

A、防止从水路上攻打京城

B、控制台湾和澎湖地区

C、绿营兵巡洋人数不够

D、控制绿营兵

我的答案:D

68、下列关于西北沿线设置八旗驻防的作用和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便于支援西安驻防点,加快与内地的作战速度

B、便于筹集粮饷

C、使全国内地的驻防布局基本达到了平衡

D、为乾隆时期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答案:A

69、第一个八旗水师营设立在()。

A、广州

B、福州

C、杭州

D、天津

我的答案:D

70、成都将军是当时将军级驻防里事权最终的一个。()

我的答案:√

71、终清一代,八旗满蒙水兵始终不能够达到绿营水师的水平。()我的答案:√

72、清朝政府在开原、义州设置驻防的原因是()。

A、防止本地恶癖侵害朝鲜国的进贡贸易

B、缉拿贩卖偷挖人参的大案

C、保卫盛京

D、只有这种相对富饶的地区才能供众多兵丁耕获或驻扎

我的答案:D

73、关外三将军所属地方不包括:()

A、盛京将军

B、辽宁将军

C、吉林将军

D、黑龙江将军

我的答案:B

74、关于东北三将军的设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三省不设总督、巡抚等地方行政官员

B、驻防将军是东北三省最高长官

C、东北三将军的职权比一般直省重

D、三将军是集军事、地方民政、财务于一身的一省首领

我的答案:D

75、乾隆整顿官场风气的措施有()。

A、对驻防最高长官的控制

B、停止由本地人任本地驻防将领的做法

C、严格朝觐制度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76、盛京驻防的作用主要是兵源的集结地和转运站。

我的答案:√

77、东北驻防将军的特点是任务比较繁剧,且官员素质较高。

我的答案:×

78、清朝真正八旗的主体部分在东北,其次是在北京。()

我的答案:×

79、盛京集结重兵,首要任务是镇守当地。

我的答案:×

80、清朝吉林最早的军事重心位于()。

A、牡丹江

B、长白山

C、宁古塔

D、大兴安岭

我的答案:C

81、以下不是吉林将军属下的副都统驻扎地的是()。

A、吉林乌拉

B、宁古塔

C、伯都讷

D、长白山

我的答案:D

82、吉林将军属下设的四个副都统中,所辖范围最广的是()。

A、宁古塔副都统

B、伯都讷副都统

C、三姓副都统

D、库页岛副都统

我的答案:C

83、清代吉林将军管辖的范畴与现代吉林疆域基本吻合。()

我的答案:×

84、清朝关外三将军的设立时间最晚的是()。

A、奉天将军

B、盛京将军

C、吉林将军

D、黑龙江将军

我的答案:D

85、清朝历史上,黑龙江将军没有在下列哪个地方设置过驻防点?()

A、瑷珲

B、嫩江

C、哈尔滨

D、齐齐哈尔

我的答案:C

86、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标志着东北三省军事驻防布局的基本形成。()我的答案:√

87、索伦兵是“新满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答案:×

88、呼伦贝尔八旗的官员一律是半俸半饷。()

我的答案:√

89、清朝在伊犁设置驻防的兵力分配包括()。

A、天山北路

B、回疆南路

C、哈密到乌鲁木齐东路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90、下列各部落中,位于伊犁西南部的是()。

A、索伦

B、厄鲁特

C、锡伯

D、察哈尔

我的答案:C

91、“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出自()。

A、李鸿章

B、张之洞

C、谭嗣同

D、左宗棠

我的答案:D

92、清代在天山南路的屯田要远远大于天山北路。()

我的答案:×

93、清朝时期清政府通过裁撤内地兵力来充实新疆的驻防。()

我的答案:√

94、清朝驻防体系中,副都统级别的正式定型是在()设立之后。

A、成都副都统的设立

B、宁古塔副都统的设立

C、密云副都统的设立

D、乌鲁木齐副都统的设立

我的答案:C

95、下列不属于清朝将军级驻防单位的是()。

A、荆州

B、福州

C、广州

D、云南

我的答案:D

96、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的首任伊犁将军是()。

A、明瑞将军

B、爱隆阿将军

C、阿桂将军

D、奎林将军

我的答案:C

97、东北驻防设置众多副都统的目的在于军事防卫,镇压人民反抗。()

我的答案:×

98、历任伊犁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对新疆的控制权依然被牢牢掌握在清廷皇权手中。()我的答案:√

99、“养育兵”兵种的设立最早是在()。

A、康熙时期

B、乾隆时期

C、雍正时期

D、顺治时期

我的答案:C

100、“八旗生计”问题最早出现在()。

A、盛京

B、蒙古科尔沁地区

C、江宁

D、京师

我的答案:D

101、“八旗生计”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包括()。

A、赏赐银两

B、增加满蒙兵额

C、增加汉八旗兵额

D、试行井田制

我的答案:C

102、清朝清兵入关后,依然很好的保持着“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传统。()我的答案:×

103、清朝政府不允许八旗旗民随意迁徙。()

我的答案:√

104、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移民屯垦是()。

A、瑷珲屯垦

B、察哈尔屯垦

C、拉林屯垦

D、天山屯垦

我的答案:C

105、双城堡屯垦中,京旗正式移驻是从()开始的。

A、嘉庆朝

B、乾隆朝

C、道光朝

D、咸丰朝

我的答案:C

106、清廷对从北京移驻的八旗闲散兵丁,仍然采用“计丁授田”的老办法。()我的答案:√

107、青州、开封等地驻防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护卫京师

B、统治当地少数民族

C、推行满汉共治政策

D、解决八旗生计问题

我的答案:D

108、八旗驻兵在驻防之所不可以建立坟茔,但可以购置房产。()

我的答案:×

109、清廷对驻防汉军出旗采取自愿出旗的原则。()

我的答案:×

110、八旗汉军出旗后,最主要的出路是()。

A、闲赋在家

B、云游四方

C、成为自耕农

D、调补绿营额缺

我的答案:D

111、下列旗营中,没有汉军出旗的旗营是()。

A、江宁驻防

B、绥远驻防

C、大沽口水师旗营

D、三江口水师旗营

我的答案:D

112、绿营兵的兵种不包括()。

A、马兵

B、战兵

C、护卫兵

D、守兵

我的答案:C

113、绿旗余丁只有补充额甲入伍当差一条出路。()

我的答案:×

114、清朝规定,凡是由汉军出旗,空出来的额缺,由当地驻防的满洲兵丁来补充。()我的答案:×

115、清朝颁令开户人出旗为民是在()。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同治时期

我的答案:B

116、下列关于出旗为民措施描述错误的是()。

A、出于清朝军事布局变动的需要

B、是清朝“首崇满洲”政策的体现

C、表现出清朝统治者狭隘的民族观念

D、提高了八旗汉军的生活水平

我的答案:D

117、关外东北三将军的汉军都没有出旗。()

我的答案:√

118、清朝规定,八旗马甲额兵,应挑取正户,开户者不准充当。()

我的答案:√

119、八旗驻防完成从临时向固定的最后转变的标志是()。

A、成都将军的设立

B、伊犁将军的设立

C、驻防八旗汉军、开户人出旗

D、绿营兵的裁撤

我的答案:C

120、满族早期习俗中,旗人去世后,采取的丧葬方式为()。

A、土葬

B、水葬

C、火化

D、天葬

我的答案:C

121、出旗为民政策削弱了清朝对驻防满蒙官兵的控制。()

我的答案:×

122、清代提倡国语骑射,其中“国语”是指()。

A、汉语

B、论语

C、满语

D、朝鲜语

我的答案:C

123、八旗驻防兵丁的考核中,除在当地考核骑射之外,还要定期到()参加行围。

A、密云

B、右卫

C、察哈尔

D、热河

我的答案:D

124、“国语骑射”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是在()。

A、康熙年间

B、顺治年间

C、皇太极年间

D、乾隆年间

我的答案:D

125、下列驻防点中,最早出现兵丁涣散、军队软弱情况的是()。

A、畿辅驻防

B、热河驻防

C、杭州驻防

D、成都驻防

我的答案:C

126、木兰行围“非以从禽,实以习武”的讲武之典不再举行是从哪个皇帝开始的?()

A、乾隆皇帝

B、嘉庆皇帝

C、道光皇帝

D、咸丰皇帝

我的答案:C

127、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国语骑射”口号的提出是逆时代潮流的。()

我的答案:√

128、在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中,福广两地八旗兵的表现明显优于绿营兵。()

我的答案:×

129、下列驻防中,没有被太平天国攻破满城的是()。

A、巴彦岱

B、沧州

C、巴里坤

D、墨尔根

我的答案:C

130、清朝京旗驻防兵力受到最大打击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D、捻军起义期间

我的答案:B

131、清朝八旗军队战斗力的完全丧失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我的答案:C

132、京旗旗人发放最后一次旗饷是在()。

A、1910年

B、1912年

C、1924年

D、1919年

我的答案:C

133、满清八旗制度与传统儒家制度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我的答案:√

134、清朝绿营兵力的衰微与八旗的民族歧视有着密切联系。()我的答案:√

清代八旗制度

1、八旗制度是一个集()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我的答案:D 2、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我的答案:B 3、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我的答案:√ 4、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我的答案:√ 5、“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我的答案:C 6、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我的答案:D 7、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我的答案:× 8、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我的答案:D 9、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B 10、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 我的答案:√ 11、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我的答案:C 12、清朝的宫女主要来自于外八旗。() 我的答案:× 13、关于清朝对儒家学说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儒学非常尊崇,并付诸实践 B、汉族士大夫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族学者 C、儒学是清朝社会两性关系、妇女观念的核心 D、由皇太极开始,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满族社会遵行的准则 我的答案:B 14、清朝接受儒学伦理道德后,对妇女生活、婚姻的规范发生了哪些改变?() A、婚娶按照辈分,不许一夫多妻 B、严格的嫡庶之间的区别 C、禁止从死,禁止收继婚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5、清朝在尊崇儒学的情况下,满族社会尤其是旗人妇女保留了哪些固有特点?() A、禁止旗人妇女缠足 B、服满族衣冠和服饰 C、旗人妇女善于操持家务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6、清朝对八旗寡妇的优抚包括旗兵孀妇、旗人寡妇终生半俸半饷政策。() 我的答案:√ 17、“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是在()。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嘉庆年间 D、乾隆年间 我的答案:D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Documents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in Manchu and Qin g Dynas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面小泰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 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

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 左右。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 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 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一) 1 【单选题】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B)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2 【单选题】八旗制度是一个集(D)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3 【单选题】清朝通过“指婚”对皇族婚姻进行控制的目的有(A)。 A、削弱贝勒的势力和联姻外族。 B、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联姻外族。 C、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削弱贝勒的势力。 D、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4

【判断题】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5 【判断题】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二) 1 【单选题】“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C)。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2 【单选题】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D)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3 【判断题】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三) 1 【单选题】清朝八旗制度最基层的领导叫(A)。 A、佐领 B、参领

C、都统 D、贝勒 2 【单选题】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D)。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3 【单选题】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B)。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4 【判断题】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四) 1 【单选题】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2

清代八旗制度尔雅网课通识答案

【单选题】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B)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2 【单选题】八旗制度是一个集(D)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3 【单选题】清朝通过“指婚”对皇族婚姻进行控制的目的有(A)。 A、削弱贝勒的势力和联姻外族。 B、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联姻外族。 C、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削弱贝勒的势力。 D、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4 【判断题】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 5 【判断题】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需要淘宝、天猫优惠券的小伙伴可以加下我们的qq群655292624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二) 1 【单选题】“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C)。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2 【单选题】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D)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3 【判断题】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三) 1 【单选题】清朝八旗制度最基层的领导叫(A)。 A、佐领 B、参领 C、都统 D、贝勒 2 【单选题】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D)。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3 【单选题】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B)。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4 【判断题】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四) 1 【单选题】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2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随着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1601年征服海西女真哈达部落之后,又分设白旗军,由长子褚英指挥。红白黑三旗是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正红旗主代善、镶红旗主岳托。八旗制度,(镶,俗写亦作厢)。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

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到了雍正年间,清世宗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下五旗旗员与旗主诸王、贝勒的从属关系彻底废除,仅保留各属下包衣的直接控制权。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辖。清世宗还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镶黄、正黄、正白(后由多尔衮将正白旗代替正蓝旗成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镶黄旗又称头旗。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以前,宗室亦分八旗。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

浅谈清代八旗_杨永琴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3年第4期(总第75期)民族历史 〔收稿日期〕2003-04-31 〔作者简介〕杨永琴(196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员。 浅谈清代八旗 杨永琴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 〔中图分类号〕K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3)04-0082-0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拉开了征伐诸部统一全国的序幕。由于努尔哈赤指挥有力,所率部众作战积极,战事节节胜利,归附日众。经过60多年的战争,在顺治元年(1644)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清王朝,统治中国267年。在满族统一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和军事需要,建立了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建立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 废”[1] ,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 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由于人口的增加,打破了5个甲喇编一固山的限制,所以清朝只有八旗。“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 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 [2] 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 八旗汉军,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色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成为清朝入关和统治人民的支柱。八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其子侄宗亲分领八旗,称“和 硕贝勒”或“固山贝勒”(贝勒,意为旗之王,是宗臣贵族的统称)。满洲的各阶级都包括在八旗之中,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3] 。而封爵有亲王之名, 即仿明制,定为十四等,等级较明为多,而待遇较明为薄。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封王无国,皇子受封,或仅称公。 努尔哈赤建国以后,军政大权掌握在他自己的几个兄弟与儿子的手中,建立一套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封建统治制度。清代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是皇帝与诸王旗主权力斗争的产物。上三旗为天子自领,包括正黄、镶黄、正白旗;下五旗为诸王贝勒贝子公分封之地,按爵位大小分给领地及属人,下五旗王公的权力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各旗旗主与旗内属人隶属关系加强,分别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攻战职能削弱,防御职能加强,以后佐领增加,各旗也分设前锋、护军、火器营、亲军、步军等营伍。章制日趋完备,兵数也不断增加,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禁卫营和驻防两类。禁卫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御帝室,在上三 ? 28?

清朝后宫制度(多篇范文)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 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 1642 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 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 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 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 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

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 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篇: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 八旗与绿营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 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臶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臵一牛录

中国的古代制度

中国的古代制度(考的少,非重点) 一、官职制度 (一)皇位 1.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原始社会末期) (1)尧传舜,舜传禹。但后来,禹传启,家天下。 (2)后来一些权臣为篡位而实行禅让制。 2.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始于商,完善于西周) (1)二法并用: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房所生为嫡,妾所生为庶。正房妻子生的老大。(二)诸侯 1.分封制——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商周时期,普遍推行) 秦始皇废分封改郡县制,更加强化中央集权。 2.宗法制——依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周代完备) 3.五等爵——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始于周代,一直沿用到清朝)韦小宝称为鹿鼎公,属于最高等级。鹿:群雄逐鹿;鼎:问鼎中原

(三)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贵族世代为官。(先秦) 商鞅变法:按照军功授爵 2.察举制——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汉代) (1)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顺廉洁者) (2)东汉后期,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说法 3.征辟制——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汉代) 皇帝或者高官直接派人征聘。 4.九品中正制——“中正”按家世、才德将人才评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魏晋南北朝) (1)由群所创.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科举制——分科考试以取士。(隋—清) 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用八股取士。1905 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1)在古代想成为状元非常不易,需要经过层层选拔。读书人要考童生试,中了之后,称为秀才。考中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份,因此又称秋闱。古代的读书人,一次不中,还需再等三年。 (2)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3)连中三元:即三次考第一,第一次是解元,第二次是会元,第三次是状元。 (4)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发布公告。 (5)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6)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7)五子登科: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康熙八旗制度特点_康熙八旗制度

康熙八旗制度特点_康熙八旗制度 众所周知满清王朝的建立,与他们的八旗军是分不开的。八旗制度的建立为满族推翻汉皇朝建立自己的政权提供了强大的战斗力。八旗制度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八旗制度特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努尔哈赤画像八旗制度特点是以旗统人,即用旗人来统领军队。凡是隶属于八旗的人都可以当兵。以旗统兵,军队全体官兵以自己的旗帜为精神动力,旗帜不倒他们就战斗到底。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时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它集军事、行政和生产三种职能于一体,兵民结合也是其独特的一面。关于八旗制度特点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八旗制度下的各旗之间相互独立的,不存在隶属关系。在建立八旗制度的时皇帝将所有人都包含在了八旗制度之下,包括被俘虏来的人和归降自己的人,从而形成了“以旗统人”的格局。八个旗的旗主各自统领自己得部队,不能相互打扰。当时有人城“隔旗如隔山”,这就形象的表达出各旗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其次,一旗之主就是一旗之君。旗主在自己的旗之内拥有很大的权利。旗主与部下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留普通君臣关系。旗里出了什么事,官员有什么想做的事,必须报告旗主,得到允许后才能去做。旗主贝勒在旗中是小君主,男女的婚嫁都要请示旗主贝勒之后才能进行。最后,努尔哈赤是八旗之首,他对八旗有绝对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八个旗主都要对他

负责。 康熙八旗制度满清的生活和军事体制主要体现在八旗制度上。八旗最初形成是在明朝末期。明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旗制初建,当时仅有黑旗、白旗、红旗三旗。明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原本的三旗已经无法满足他的统治需要了,在原先三旗的基础上,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总共分为八旗,从此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后,他自己本身统领镶黄旗,所以在顺治以前,清代的皇帝基本都属于镶黄旗。在名义上,镶黄旗也成了八旗之首。顺治帝的时候,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都收归于皇室管理,所以顺治帝和康熙帝,以及之后的皇帝,事实上不属于任何旗。 康熙八旗旗主因康熙当政时间长达六十一年,所以在此期间旗主也多有变更。在康熙登基之初,正黄旗由图海担任旗主,镶黄旗由穆理玛担任旗主,正白旗由觉罗巴哈纳担任旗主,镶白旗由觉罗巴哈纳担任旗主,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觉罗巴哈纳一人担任两个旗主的职位。正红旗由觉罗巴布尔担任旗主,镶红旗由特晋担任旗主,正蓝旗由穆臣担任旗主,镶蓝旗由罗託担任旗主。 康熙的书法康熙爷不仅仅有治国之才,康熙书法也是为后人称道。康熙的一生有很多书法作品,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反应其政治思想的。 康熙从小就喜欢书法,只是一直没有系统的练习过,直到他二十

金川“番目”入旗清代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

金川“番目”入旗—清代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 1扎克塔尔及桑吉斯塔尔的八旗仕途之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二十八日,紫禁城南的午门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献俘仪式。在经历长达5年的战争后,清军最终征服四川西北部嘉绒地区的大、小金川土司。乾隆帝对这一胜利格外重视,谕令将大、小金川土司、家眷、大小头人及大喇嘛等250余人押解进京,并钦定吉日行献俘礼。盛大的献俘仪式结束后,刑部很快议定对战俘的处置办法,250名战俘按照罪刑轻重分别处置:索诺木等首犯12人,“罪大恶极,均经凌迟处死”;重犯19人“均经处斩”;其余家眷、喇嘛等219人,流放各处为奴。这250人并非全部入京的嘉绒人。战争期间,陆续有当地民众投诚,对于如何安置这些主动“投诚”的两金川之人,乾隆帝颇为踌躇。考虑到“各为其主,亦复可矜”,且不少人曾为清军效力,“若尽与骈诛,实觉心有不忍”,但大、小头人及其眷属,不便仍留金川地方,因而谕令照平定准部时所有台吉、宰桑、德木齐等概行移徙例,均押至北京安插。后经大学士等议定,决定仿照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将驻京回民编为佐领之例,编为一佐领。据《钦定回疆则例》所载,此一佐领入于内务府正白旗,为内务府及理藩院所属,包括解送至京的大、小金川男妇189名,加上唱“番曲”、跳锅庄的28人,以及第一次金川战役后留京修

筑碉楼的11人,该佐领共辖大、小金川之民228人。 ▲八旗 清廷将两金川降入编为佐领,入于内务府正白旗,是把他们纳入八旗体系,成为内务府管辖下的包衣佐领。据祁美琴在《清代内务府》一书中的考证,包衣“主要起源于那些被收养、被接纳的外氐族人和因通婚被带来的一些外氏族亲族”。后来,它的人员构成也“逐步向外戚族众、战俘和一些契约奴仆扩展”。事实上,清朝在征服蒙古、朝鲜、中原地区及后来平定三藩、平定回部的历次战争中,皆有将战俘编入包衣组织的举措。将两金川降人编为佐领,入内务府三旗只是沿袭旧例。不过从战前的情况来看,两金川不仅是政治疆域上的边徼,亦是“声教不及”的“化外之地”,两金川之人一直被清廷视为西南“蛮夷”。战后,部分“降番”被纳入八旗体系,成为内务府三旗的正身旗人,其地位虽不能与“旧满洲”(fe manju)同日 而语'但较之前的“蛮夷”身份,显然有了巨大的改变。且自 两金川降人编为内务府佐领后,清廷亦未禁绝其仕途之路。据《钦定回疆则例》记载,乾隆帝曾专门降旨称:“伊等内既暂不得可用之人,于包衣官员内拣选妥善者带领引见补放佐领,俟伊等内有能办事者,再以番子等补放”。言下之意,虽暂无可用之人,经过历练后,有能力者即可补放官员。事实上,乾嘉时期,的确有两位来自嘉绒的“番人”在清廷里崭露 头角,逐步晋升为八旗体系中执掌旗务的商级官员,他们是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 篇一:满洲xx旗下参领、佐领一览 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 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注:第五佐领为寨三所管半佐领与颜都所管半佐领合为一整佐领。康熙13年,将寨三所管人丁分出。注:据载,正黄旗有勋旧佐领15,世管佐领56,族中承袭佐领2,互管佐领3,公中佐领21,番子佐领1。 满洲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之一,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遂成定制。至清末,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总人口约13万

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二、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二、满洲七十四。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七佐领(《清朝会典》作十八): 篇二:清代八旗佐领抬旗现象论析 清代抬旗现象论析 ——以佐领抬旗为中心的考察 孙静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00)【摘要】抬旗是清代满洲统治者酬答旗人的一种恩赏行为。八旗内部旗人之间的上下、亲疏之别是抬旗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旗分佐领的升转变化不拘定限,形式多样,但上承恩眷的旗人在八旗内部的流动掩盖不住其被清廷置于更 加严密控制之下的事实。从根本上说,抬旗不过是满洲统治者藉以维护自身地位与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深深地烙上了满洲居于主导地位的清政权统治的鲜明印迹。 关键词:清代八旗佐领抬旗 八旗是清代最具民族统治特色的社会组织,它是满洲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根基。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不断维护并完善八旗建制,使之发展成为体制严密、等级分明的组织形式。抬旗则为八旗辖制下的旗人升转提供了一种方式。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八旗组织而言,有清一代享受到抬旗殊荣的旗

清朝后宫制度(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 第2 页共24 页

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篇: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 八旗与绿营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 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帜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管辖。万历四十三年因归附日众,遂以原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道边子,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合为八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设固山额真一员和两员梅勒额真,后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辖有十几个牛录,牛录亦改称佐领,甲喇为参领,官名亦相应改变,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额真为梅勒章京或副都统,甲喇额真称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满洲(当时称女真)蒙

满清八旗制度

满清八旗制度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

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 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 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浅论八旗制度 11历史师范范天文 201424143113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满族文化方面,对女真向满族文化的转变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

八旗制度

满洲八旗制度 引子: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八旗蒙古八旗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旗起源于“牛录”。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将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旗帜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纯色),分管各牛录。规定每牛录编为三百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四旗扩大为八旗。旗的颜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础上镶以不同的色边,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其编制为三级:五牛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汉译为旗),每固山为一旗。每旗三级的官名分别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共设八固山,即八旗。每固山领有步骑士七干五百名。 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颜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建制一样,按三级编制,共二十四旗。满洲八旗的旗主世袭,蒙古、汉军八旗的因山额真由皇太极直接任命,可随时撤换。

八旗兵制兼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种职能,最主要的是战备。从清军入关至十八世纪中期,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完全封建化,八旗兵制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定都北京后,确立八旗常备兵制度,仍按民族分别编制。以满洲八旗为主干。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守卫京师调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称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前四营中严格禁止汉军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郎卫主要负责保卫宫廷,由正黄、镶黄、正白旗中担任,清廷挑选上述三旗中的精锐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雍正时把侍卫的挑选范围扩大到其他五旗。侍卫分为两班,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宿卫太和门的为外班。兵卫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各门及各行宫。 剩余三分之一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驻防的原则是以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驻防八旗分由各地将军、副都统、城都尉统率,直接受命于皇帝。但是这也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八旗制度也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不复存在。 整黄旗 正黃旗滿洲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镶黄旗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XX年)正式创立, 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XX年因“归服益广”将四 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 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 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 额真(副都统)。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 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 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 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 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 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 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 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 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特点:

八旗制度简介

八旗制度简介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满语为gusa(汉译固山)。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徵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44年征服明朝,建立大清。 八旗铠甲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分布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干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