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游生物和气候

浮游生物和气候

浮游生物和气候
浮游生物和气候

浮游生物与气候

概述:浮游生物的全球重要性

与陆地被大量不可动的植物占据不同,海洋的主体原理海底并充满着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见的漂流初级生产者。这些生物被称为浮游植物,他们被同样渺小的浮游动物所捕食。“浮游生物”一词来时古希腊语,意为“漂流”。虽然许多浮游植物(借助于纤毛的援助)和浮游动物都可以游动,但它们都抵制不了洋流对它们的影响。虽然很多浮游生物都是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但有些也能生物(如水母)的直径也能达到两米,体重达200公斤。浮游生物群落高度多样化,几乎包含所有的门目。

与陆地植物相似的是,浮游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并释放O2。这就意为着浮游植物为了生存必须生活在可以被太阳照射到得海洋上层并且获得充足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每天,浮游植物几乎进行着地球上近一半的光合作用,以CO2的形式吸收了1亿多吨的碳,并释放5000多万吨的氧气。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直接或间接的维持了整个海洋生物的生命。浮游植物是鱼苗、一些小的表层寄居鱼类(如沙丁鱼)、近海岸滤食性动物(如蚌类、牡蛎等)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能量向高营养水平传递的主要通道是通过浮游动物(海洋中主要的掠食者)。一个浮游动物群体,如桡足类,它们几乎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多细胞动物群,其数量可能超过昆虫数量3个数量级。浮游生物养活了食物网中众多生物:鱼类,海鸟,企鹅,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海龟。浮游动物的尸体和粪粒慢慢的沉入冰冷阴暗的海底,养活了海底寄居的海绵,海葵,螃蟹和鱼类。

浮游植物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当一些物种大规模繁殖并产生毒素后,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来说就会变成一个问题。这些大规模的繁殖被称为赤潮。在赤潮泛滥期间,浮游动物中的许多物种以及以浮游植物为食的贝类就有把这些毒素吸入体内。吃掉这些有毒的浮游动物和贝类的鱼类、海鸥和鲸鱼将会对它们的生存产生威胁。这些毒素也会对人类造成头晕、腹泻或者麻痹性贝类中毒,导致水产养殖甚至野生渔场的被迫关闭。

虽然浮游生物体积一般较小,但是通过对碳循环的作用,它们在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洋之所以具有CO2存储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吸收减少了海洋表面CO2的浓度,因此大气层中会有更多的CO2溶入表层海水。这个过程持续不断的将CO2注入海洋,人类活动产生近一半的CO2都通过这个过程分布在了海洋中。浮游生物在生物泵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是因为当浮游植物没有被吃掉或者被浮游动物吃掉后产生粪粒时,浮游植物吸收的CO2就沉入海底。这样碳元素就被锁定在这些沉淀物中。

浮游植物帮助塑造气候同样可以通过增加太阳光线的反射量。一些浮游植物能产生二甲基锍丙酸,它是二硫化物的初期形式。这些二硫化物从海洋中蒸发,与大气中的硫发生氧化作用,然后产生云凝结核。这导致更多的太阳光线被反射入太空,使气温降低。

如有没有浮游生物所起的这些作用,我们的海洋将变的荒凉,被污染,几乎没有生命存在,而且地球将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CO2失去很大弹性。

气候变化的指示灯

由于很多原因,使浮游生物成为气候变化理想的指示灯。首先,浮游生物是变温生物,

所以它们的一些生理过程,如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殖生长都对温度很敏感。如果气温上升10度,它们的速度会上升为原来的2倍甚至3倍。所以,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浮游生物的生活节奏。第二,表层水变暖使它的密度降低,使水体更加稳定。这是水体的分层性更加稳定,所以要把深层营养丰富的海水混合到表层海水中需要更多的能量。正是这些营养物质使太阳照射的海洋表层的生物生产活动活跃起来。因此全球变暖很可能增加海洋的稳定性,并且在热带海洋的大面积水域减少了其养分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在陆生系统中,温度与养分含量间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第三,很多浮游生物物种的生命都很短,所以,环境变化与浮游生物动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耦合。虽然陆生植物有着长达若干年的寿命,但浮游生物一般只能生活几天或者几星期。所以,当气候发生变化,陆生植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而浮游生物能够迅速的做出反映。第四,浮游生物整合海洋气候,海洋和大气的物理条件来驱动浮游生物的生产率。气候和浮游生物的数量及生命长短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五,浮游生物可以表现出在分布上的剧烈变化,因为它们是可以自由漂移的,而且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都在不断的漂移中。所以,它们能快速的通过扩张或缩小它们的分布范围来应对温度和洋流的变化。而且,因为浮游生物的分布是由洋流决定,所以,它们的散布较少依赖于其他的生物而更多的是由于物理过程。相反,陆生植物扎根于它们所在的土地,并且它们的分布经常受约束于传粉者地分布。第六,与其他的海洋生物和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有机生物不同,很少浮游生物被用来商业交易,所以它们长期的变化更容易被归因于气候的变化。最后,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有着一个浮游阶段,因为洋流为它们的广泛散布提供了理想的机制。证据表明,对于气候变化,这些处于浮游阶段(被称为季节性浮游)的生物比终生浮游生物更敏感。

浮游生物的所有这些属性使它们成为气候变化的理想指示灯。气候变化通过海洋酸化、气候指标的调节对浮游生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单个物种或群落的分布,重要生命周期事件的时间,群落的丰度和结构。由于这种敏感性和它们的全球重要性,气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在它们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都能感觉的到。

分布的变化

在所有的海洋和陆地群落中,浮游生物表现出了对全球变暖的一些最迅速且范围最大的变化。在陆地上,动植物对气温变暖的一个普遍倾向是向两极生长。最明显的例子可能是在北大西洋。在过去50年里,很多暖温带生物已经向极低移动了1000公里的距离。同时,亚北极的物种已经撤回到更高纬度。虽然这些易位与这些区域的温度上升了1℃有关,它们也有可能与欧洲大陆架边缘的强暖流有关。这些变化已经对北海的食物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冷水团中有着大量的生物量并被一些大物种占据着。因为这个冷水团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相对较温暖,它的主要物种被中华哲替代。移到靠北位置的水团具有很少的生物量,且物种数不多。除非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眼睛,一般来说,这些中华哲是不容易区分的。这对鳕鱼来说很关键,一种北海的最重要的鱼类,因为鳕鱼在春天产卵。因为鳕鱼卵孵化成幼鱼后需要进一步的生长,因此需要良好的食物条件,其中就包括这些大型的桡足类浮游生物。如果没有充足的桡足类生物,这些幼鱼的死亡率就会很高,产量也就会很低。在最近几个较温暖的年份里,这个桡足类浮游生物很罕见,鳕鱼的捕获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物候上的变化

物候,或者说是像迁移和开花一样的重复季节性活动的时令,对全球变暖是十分敏感的。在陆地上,很多春天的时间发生的较早。如英国燕子的归来,美国蝴蝶的出现,或者日本樱

花的开放等。最近证据表明,浮游生物的生物气候学变化要比陆地上的生物剧烈很多。在北海,底栖棘皮动物的幼虫出现的时间要比50年前早6个星期,而这仅仅是气温上升不到1℃时的反应。在棘皮动物中,温度能刺激它们生理的生长和幼虫的繁殖。其他季节性浮游生物,如鱼类,蔓脚类动物,十足类动物的幼虫也对气温变暖有着类似的反应。

浮游生物数量高峰期的时候,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也会比较高。在北海,每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时间比50年前提前了:浮游植物提前了约23天,桡足类动物提前了10天左右。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繁殖提前的幅度不同有可能导致连续的营养水平与初次生产和二次生产的异步之间产生不匹配。在温带海洋系统中,海洋初次和二次生产充分向高营养水平(如被商业鱼类获取的那些)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连续生产高峰的暂时同步。这种扰乱了草食动物和植物间的暂时同步性的异步性,在其他的生物系统中也同样出现,尤其是在淡水浮游动物和硅藻,大山雀和毛毛虫,蜘蛛和毛毛虫,松白条尺蠖蛾和栎树萌芽等。

剧烈的生态系统反响在气候变化驱动的生态气候中也同样出现在北太平洋。这里有一种桡足类动物,Neocalanus plumcbrus,占据的浮游动物数量的大部分。它的垂直分布和发展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会导致晚春期间浮游动物生物量地年度峰期。在过去50年中,年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温暖年份要比寒冷年份早60天左右。这个时间上的改变是温暖年份早期浮游生物更快的生长和强化的生存能力作用的结果。浮游动物量地峰值期间引起了海鸟幼仔的迅猛生长。在英国哥伦比亚海域,是这类海鸟的最大殖民地,它们对Neocalanus有着很大的捕食需求。在寒冷年份,在食物和哺育期有着良好的同步性。然而,在温暖年份,春天来的更早,海鸟的哺育期和Neocalanus的供给期间的重合时间很短,这就导致了食物和捕食者数量之间的不匹配。这也使温暖年份和寒冷年份小海雀的生殖表现趋于一致。如果小海雀不能够适应这种食物条件的变化,那么全球变暖将会对它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压力。

数量上的变化

长期变暖对浮游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最显著的例子是加利福尼亚洋流中的有孔虫。这种浮游生物群落对长期气候变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相对于高营养水平生物的捕食来说,它对水文条件的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它的时间动态性能相对简单的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有孔虫也被很好的保存在了沉淀物中,一个连续的观察时间系列可以被拓展至数百年前。加利福尼亚洋流的记录显示热带和亚热带物种数据有着明显的增加,这也反应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在20实际6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更加剧烈。有孔虫记录的变化不仅表现了过去几十年间加利福尼亚洋流中热带和亚热带物种数的增加,也表现了暖温带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和海鸟的减少。

相对于分布和生物气候学上的变化,浮游生物在分层数量上的变化似乎更难归因于气候变化,但是会产生更大的生态系统影响。北大西洋的一个例子表明了气候变化对浮游生物分层及数量变化上的作用。在这个地区,当冷区变暖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增加很多,可能是因为高温提高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以及加强了分层的表象。但是当暖区变的更暖时,这种变化变的不是那么明显,可能是因为暖水阻止了深水区丰富的营养物质上涌。该地区浮游植物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反应影响了该区的食物网。当浮游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草食性和肉食性浮游动物的数量都会增加。这种区域性的变化意味着将来鱼类的数目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浮游生物了数量变化能够影响该区鱼类数量的承载力。气候变化也就因此影响了该地区渔业的发展。

虽然证据不是很确凿,但一些证据已表明赤潮发生的频率正在增加。主要的嫌疑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氮磷的高度集中。但是最近从20世纪后50年北海的

证据中表明全球变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南挪威的海域,北海的大部分海水都没有发现赤潮发生频率的增长,而南挪威的海水中出现了浮游生物的大繁殖。导致层理明显的一个首要原因是高温和融水的低盐度引起的。在南北海,前45年引发赤潮两个物种的大量繁殖都是因为海水变暖的缘故。这项工作是为了支持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下,更高的温度和更多的融水径流将会增加赤潮发生的频率。

因为很多研究都集中在了北半球,所以大多数证明气候变化能引起浮游生物数量上变化的证据都在北半球,但是,在南极洲附近的水域也有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在过去的30年间,由于增高的海水温度和气温的影响,在南海中磷虾的生物量存在一个底线。在很多海域,磷虾已经被小的凝胶状滤食性动物取代,像樽海鞘等,它们占据了南海中生产力较低,较温暖的海域。磷虾的减少是增高的海洋温度对海冰影响的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海冰能保护磷虾防止其被捕食,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在海冰底部的藻类是磷虾的重要时候来源。由于海水变暖,自1970年以来,冬季海冰的面积和持续时间都会减少,这就导致了磷虾的大幅度减少。由于磷虾是须鲸、企鹅、海鸟、鱼类和海豹的重要食物来源,所以它们的减少对南海食物链有着严峻的影响。

酸化的影响

海洋中CO2的增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海水PH值的降低。海水中溶解的CO2增多,改变了海洋中碳酸盐平衡,并释放了更多氢离子在水中,降低了海水的PH值。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水的PH值降低了0.1个单位,氢离子的数目也增加了30%。

海洋酸化对具有钙化(包括碳酸钙)壳的浮游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对构建这样结构的有机体来说,海水必须对碳酸钙饱和。海水酸化降低了海水中碳酸盐的饱和度,这使得有机体的钙化变得更加困难,并且还会溶解已经形成的钙质结构。

碳酸钙结构呈现在很多重要的浮游生物中,包括颗石藻、软体动物、棘皮类动物以及一些甲壳纲动物。但是,即使是在带有碳酸钙外壳的有机体中,它们对酸化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构成碳酸钙的晶体是文石还是方解石。在酸性条件下文石比方解石更容易溶解。由于海洋吸收了更多的CO2,在南海未溶解的文石和方解石将会被溶解并向北漂移。

翼蜗牛,即翼足目动物,由于它的文石外壳,使它成为浮游生物中最不能忍受海洋酸化的生物。其它产生方解石的浮游动物,如有孔虫,软体动物等对海洋酸化表现的也比较脆弱,但是有文石外壳的浮游生物那样脆弱。尤其重要的是颗石藻类浮游植物,它被方解石所包围。当繁盛衰败时,颗石藻能够向海底输出大量的碳元素。由于海水的酸度增加,这些有机体的钙化率就减少了。

还有其它无数浮游植物的关键生理过程受海水PH值的影响。例如,PH值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些浮游生物具有很宽的PH值适应范围,但是一些其它的浮游生物在PH值7.5和8.5时生长速度变化很大。海洋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有机体支撑它们细胞内生理过程的化学反应。PH值将影响浮游植物营养吸收的动力。这些作用将会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生产力产生影响,接下来也会影响到更高营养级的生物。

气候变异

很多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异,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这些大型的气压场改变了区域的风,洋流,营养动力和水温。综合的气候指标与浮游生物的组成,数量,或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给我们一个将来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方法。

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最强烈的气候信号,并且对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有着明显的影响。过去二十年的卫星观测表现出全球初级生产力的一个剧烈下降。这种趋势由加强的低纬度水域分层引起的,是为了应对更加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在一个厄尔尼诺期间,上层海水温度较高,因此加强了分层效应并减少了浮游植物的营养可达性。严峻的厄尔尼诺实践将导致热带太平洋地区浮游植物、鱼类、海鸟及海洋哺乳动物的大幅度减少。令人关注的是一些气候模型预测将来会有更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在这种环境下,热带海域的大面积分层效应将减少初级生产力,减少鱼类、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的数目。虽然现在还不能证明最近海洋中初级生产力下降是否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对气候变异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能够为将来打开一扇窗。

在太平洋较靠北的海域,太平洋年际涛动有一个强烈的多年际信号,比厄尔尼诺的几年周期还要长。当没有太平洋年际涛动时,上行风加强了加利福尼亚洋流,使东北太平洋水域温度较低,桡脚类动物的生物量很大,并且整个水域都被冷水物种所占据,鱼类资源也很丰富。相反,当发生太平洋年际涛动时,水域较暖,桡脚类动物较少,鱼类资源也不那么丰富了。这种交替被称为势力变换。当气候变化程度超过某一个严格的界限时,一些海洋系统有可能会永久的变成一个新的状态,这个状态要比之前的更能适应环境。

在暖水中:未来的结果

由于浮游生物具有相对简单的行为,以大规模的形式出现,并且服从实验操作,能自动测量,所以它们的动态变化比高营养级的生物容易研究。这些属性使得利用浮游生物群落模拟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更加容易。我们的许多从这些模型中得到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我们野外观测的正确性。

浮游生物群落的基本动态变化已经通过养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模型被掌握。这些模型是基于浮游生物的一个功能群落代表,具有相似的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被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基本的生物单元。在全球,有很多由不同团队建立起来的养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模型。它们与全球气候模型相耦合,提供了地球起哄系统的未来预测。以这种方式,交替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景可以用来调查将来可能的海洋状态以及它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这些模型最令人震惊也是最让人担心的结果是由于温度的升高热带海洋的表层海水已经出现了营养贫瘠的现象,而这个结果和野外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一个这样的养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模型表明全球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5-10%。这种趋势并不统一,在靠近两极的地方将下降20-30%,并且在热带温暖海洋盆地,这种下降非常明显。此模型和其他模型也表明在层理明显的热带地区表层海水养分会减少,因此也导致了更小的浮游植物细胞凌驾于大细胞的硅藻属之上。这将增长食物链,而且由于低营养级的能量向高营养级的传输的过程中,90%的能量会丢失,所以这也会最终导致更少的鱼,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生物泵的效率降低,同样会减少海洋中的CO2承载量。这就在气候变化中造成了这样一个积极的反馈:更多的CO2导致气温上升和海洋层理更加明显,这会使海洋只能承载更少的浮游生物,使得海洋表层海水的碳元素减少。表层海水更少的CO2,使得更少的CO2被带入到深海中,最终使大气层中的CO2积累更多。

由于浮游生物对客观条件非常敏感,使它成为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好的指示灯。我们同样知道,气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会反馈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与其他群落不同的是,它们同样影响到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幅度。气候变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不仅决定了将来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轨道,同样决定了地球的发展。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自然带与气候及特殊气候类型

自然带与气候及特殊气候类型 一、自然带 1、自然带:地球上自然属性一致的条带状区域。不同自然带环境特征差异较大。2 3、世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4、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5、非地带性: 、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类型判断 A.以温定球一一判断所属南北半球。(1月、7月) B.以温定带一一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C .以水定型一一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 ⑴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⑵夏雨型(热带草原、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⑶冬雨型(地中海气候)、⑷少雨型(两种沙漠气候类型、寒带气候) 3、气候类型特例 ⑴、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一一“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 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⑵、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一一“地势高”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⑶、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一“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⑷、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洋影响大)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⑸、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 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4、特殊的气候、水文形成因素:⑴南半球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南非--开普敦:地中海气候;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热带草原气候。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珀斯、阿德莱德:地中海气候。墨尔本、塔斯马尼亚岛:温带海洋气候 巴西--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热带草原气候。 秘鲁--首都利马:热带沙漠气候。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地中海气候。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受岛上山脉、马达加斯加暖流及东南信风的影响,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为热带草原带。 @* 受东非高原的影响,非洲赤道地区,西部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带,东部为热带草原带。 @* 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为温带草原。 ⑵ 南半球的主要河流及丰水期:巴拉那河——夏季;(12月、 1 月、2月)赞比西河 ——夏季;(12月、 1 月、2月)墨累——达令河——夏季为主,河口附近冬季水量相较大。(注: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冬季为丰水期,夏季为枯水期。这是由雨热不同期气候所致。) 三、干旱地区气候类型成因 1.温带沙漠 -- 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 部,远离海洋,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 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非地带性) 2.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自然带与气候讲解

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从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方面来分析)

太阳辐射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阴天多,日照时间短 气压带 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光照强 低压带控制阴天多,云层厚削弱作用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的陆地、冬季的海洋 冬季的陆地、夏季的海洋 地形 谷地、低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 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坡向 向阳坡、冷空气的背风坡 背阳坡、冷空气的迎风坡 反射率 反射率低,吸收热量多 反射率越高,吸收热量越少(新雪最高) 风向 受低纬吹向高纬的暖空气影响(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夏季风 受高纬吹向低纬的冷空气影响(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冬季风 洋流 沿岸暖流经过 沿岸寒流经过 2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大气环流 大洋东侧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大洋西侧

注意:常考的地中海气候代表性的城市:——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法国的马赛;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 南半球——南非的开普敦,澳大利亚的珀斯(西南部)和阿德莱德(东南部),智利的圣地亚哥 4.气候类型判断(重点) 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三步走: A. 以温定球——判断所属南北半球。(1月、7月对应气温的高低)

B.以温定带——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月平均气温高于20℃,炎热;低于0℃,寒冷)最冷月>15℃――终年高温,为热带的四种气候 最冷月>0℃――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0℃――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最热月<100C或终年00C以下――极地气候 C.以水定型——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最终确定气候类型:(月降水量少于50mm,少雨;大于100mm,多雨) 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mm);亚热带季风气 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全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5.气候类型特例——非地带原因形成的气候类型(重点)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四处:成因:“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陆地缺失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 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特殊的气候、水文形成因素: ⑴南半球主要城市,地区及其气候类型: 南非--开普敦:地中海气候; 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热带草原气候。 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珀斯、阿德莱德:地中海气候。墨尔本、塔斯马尼亚岛:温带海洋气候 巴西--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热带草原气候。 秘鲁--首都利马:热带沙漠气候。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气候与自然带的 对应 高考地理中有很多必背的知识点,查字典地理网高考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希望能帮助大家复习! 气候类型分布对应情况如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和30读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气候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的内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圈地区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气候气候极地地区

特殊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 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带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苔原气候苔原带苔原等等,这就使我们较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 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 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唯一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与方法 预期目的 导言

同学讨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绿色消费的兴起,引导学习绿色消费的概念 澄清学生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提问,发现学生中对绿色消费的“误区”提出填写绿色消费自测卷的要求

分析调查结果 结束语 师:今天,在我们心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和环保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商店里,消费者可选购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各种媒体中,以绿为冠的新名词不时扑入眼帘。就连广告用词中,商家也常常大谈“绿色”。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标志,也设计成双手紧握着绿叶。转眼间,“绿色”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越贴近了。但是,同学们对“绿色消费”了解多少呢?你们

高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精心整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 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因有 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⒀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

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⒁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⒅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

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赤道地区10度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回归线和3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现在地理书上此带归入热带雨林带与热带草原带的过渡带,与热带草原带合称热带疏林草原带)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的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个比较复杂)(外围温带草原带,内部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的内部 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极圈地区 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高山高原气候---高山植物区(垂直自然带) 特殊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带—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苔原气候—苔原带—苔原等等,这就使我们较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 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 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唯一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第四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四章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一节天象、气候与旅游 天象:原指天文气象方面的现象,如日月星辰、霞光云雾等,在这里则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天文、气象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奇异景观,陈称之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具有独特性、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正好能够满足游客的求奇求异心理,所以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气候是形成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人文景观差异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大,各地纬度分布、距海远近、地形地势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天象、气候类型,天象、气候旅游景观丰富多彩。 第二节我国主要天象奇观类型 一、云、雾、雨景 云、雾、雨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是温暖湿润地区或温暖湿润季常出现的气象景观。云、雾、细雨使所见景物若隐若现,捉摸不定,恍若仙境,虚幻、玄妙而神秘,令人遐想。流云飞雾变化莫测,气势磅礴,是云雾赋予大自然的另一种景观。 1..云 我国各地云雾奇景颇多,如山东蓬莱的“漏天银雨”、“狮洞烟云”,泰山的“云海玉盘”、杭州西湖的“双峰插云”等,再者如黄山、泰山、峨眉山、齐云山、三清山、阿里山的云海,庐山的云瀑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奇景。 黄山云海: 狮洞烟云:

2.雾 “江南林间一片白,青青竹林碧碧流.遥望一片烟袅袅,再还早已露沾身.” 我国五日较多的地方有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重庆市我国有名的“雾都”。 草堂烟雾:

3.。.雨 雨景往往指的是小强度降水所形成的景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雨景胜迹,如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小雨”以及“漓江烟雨”,江南春雨、巴山夜雨、潇湘烟雨、洪春晓雨等都颇为有名。 江南春雨: 潇湘烟雨: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选考)新高考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作业知能提升新人教版

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基础达标] 1.(2020·青海西宁调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解析:选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解析:选D。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大气温度升高;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占有的资源就会减少;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3.(2020·湖南长沙六校联考)下列现象不会造成酸雨的是( ) A.增加核电站数量B.汽车逐渐普及 C.推广使用天然气D.早期大量使用蒸汽机 解析:选A。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而核电站不会产生酸性气体,不会造成酸雨,故选A。 4.(2020·山东德州模拟)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 ) 群体间群体1与群体2 群体2与群体3 群体1与群体3 某基因片段差异率15.1% 16.2% 15.3% C.群落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A。由题表可知,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存在差异,这说明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了基因多样性。 5.(2020·湖南衡阳一模)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下列叙述正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 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唯一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有多种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个广泛的概念,因气候差异显著,可分为四个亚类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故相应必有四个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如中欧东欧和北美五大湖及东部沿海,往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而过渡至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由于还受大气环流、地形等影响,有的荒漠不一定在大陆中心地区,各带延伸方向也不尽相同,但具有明显经向地带性。在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北侧,就是东西向呈完整带状分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几乎横贯整个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纬度高,气候寒冷,降水量不多,但蒸发弱,仍相当湿润,能生长耐寒的针叶树(如云杉、冷杉、落叶松、柏等)。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只分布在南美洲南部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只有一个亚类温带荒漠气候,所以也只有一个自然带温带荒漠带,且呈纵向分布。这是由于本区的西风,受安第斯山阻挡,背风坡降水稀少,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除中南半岛外、包括菲律宾南部)、刚果盆地、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角。 成因:纬度低,受赤道低压控制 对应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部,主要地理位置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南美洲西侧的狭长区域,美国西部海域的南部,非洲西部的一小部分。 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交替控制 对应自然带: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年降水在1500-2000)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上 成因:受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对应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在700-1000) 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高原、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巴西高原、墨西哥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度的大陆东岸 成因: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 对应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分布:亚洲东部,秦岭淮河以北 成因: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 对应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气候 特征:全年温和湿润 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成因:常年受中纬西风控制 对应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冬寒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雨量少。分布:中高纬的大陆内部 成因:距海远 对应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地中海气候 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成因:中纬西风与副高交替控制 对应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014高考气候类型适应性练习一.选择题 下表为某地一年中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后回答1-2题 1.该地气候类型为() 一月均温(℃)七月均温 (℃) 6~8月 降水量 12月~次年2月 降水量(mm) 全年降 水

生物与环境_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

2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 2.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成因,了解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特点以及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的趋势。 (4)通过掌握识读世界等温线图和气温曲线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5)在了解全球变暖的后果与原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环保教育。2.教学时间 2课时 3.教学方法 讲授和问答相结合。 4.教学重点 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 世界气温时空变化特点。 5.教学难点 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等温线图及气温曲线图的使用 6.教学用具/媒体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某地某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④ABC 三个地方的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⑤五带的空白图。 教学挂图:《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 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7.教学提纲 天气和气候 2.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测定 气温的变化 世界气温的分布 8.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读教科书第15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的测定(板书) 【教师讲述】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提问】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的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两次;一般在我国时间7时、19时,(北京是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日平均气温(教材第16页图2.1) 【提问】这一天最高和最低温度计的气温各是多少?请计算出平均值。(25℃、15℃。平均值为20℃) 【教师讲述】一般,我们把一日内观测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X地X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计算该地X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叫气温日较差。 【提问】吉隆坡某日最高气温为31℃,最低气温为24℃,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31℃-24℃=7℃)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32℃-18℃=14℃) 【提问】吉隆坡某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7℃,最低月平均气温是26℃,气温年较差为多少?(27℃-26℃=1℃)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6℃,一月平均气温是-4℃,气温年较差为多少?(26℃ -(-4℃)=30℃) 【提问】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通过这学期的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环境保护对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极为重要。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要求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生物进行正常生长繁殖;不适宜时,则会使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发生变异,甚至死亡。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同一因素因浓度或作用时间不同,对微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的因素对某些微生物来讲是必需的,而对另一些微生物又是有害的,如好氧微生物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而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将会受到抑制。在有害因素中,有的起抑制作用;有的表现为杀菌作用。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10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气候类型分布对应情况如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和30读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气候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25度-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的内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圈地区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气候气候极地地区 特殊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是紧密联系的。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最主要因素,植被则是自然带的最明显的标志。所以有什么气候类型必有相应的什么自然带;有什么的自然带一定也有对应的植被类型。故而很多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带—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苔原气候—苔原带—苔原等等,这就使我们较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例外,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

一、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两类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萨瓦纳带(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地区差异显著。在降水多的地区如南亚的东北部、印度半岛西岸、中南半岛东西两侧和菲律宾群岛北部,都处在迎风坡,降水很丰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类似热带雨林,只是在旱季时,不少树木有落叶现象(如抽木)所以叫热带季雨林(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属之)。 而在内陆或背风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内地、缅甸中部、泰国中部东部等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瓦纳带)。这里也就成了亚洲唯一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地区(我国海南岛西南部也有分布)。 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有多种自然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个广泛的概念,因气候差异显著,可分为四个亚类: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故相应必有四个自然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如中欧东欧和北美五大湖及东部沿海,往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而过渡至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由于还受大气环流、地形等影响,有的荒漠不一定在大陆中心地区,各带延伸方向也不尽相同,但具有明显经向地带性。在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北侧,就是东西向呈完整带状分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几乎横贯整个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纬度高,气候寒冷,降水量不多,但蒸发弱,仍相当湿润,能生长耐寒的针叶树(如云杉、冷杉、落叶松、柏等)。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只分布在南美洲南部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只有一个亚类:温带荒漠气候,所以也只有一个自然带—温带荒漠带,且呈纵向分布。这是由于本区的西风,受安第斯山阻挡,背风坡降水稀少,而沿岸又有北上的福克兰寒流影响的缘故、这是世界上大陆东岸有荒漠分布的唯一地区。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与温带季风气候区共同对应一个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这两类气候影响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都较湿润,能满足阔叶树的行长,但冬季都有一个相对低温过程,故树木都要落叶。这一自然带在欧洲就同温带大陆性气候湿润地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联成一片,范围很大,从西海岸一直延伸到东欧平原甚至越过乌拉尔山抵西西伯利亚平原南端。在东亚温带季风区的北部则属亚寒带针叶林带(如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本的北海道等)。 四、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相同的自然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非洲南部东侧也有这类自然带分布。这里处在德拉肯斯堡山的东侧,面向来自印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