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基架,脂质的熔点较低,因此膜中脂质分子在体温条件下呈液态,使膜具有流动性,膜中镶嵌有各种功能不同的蛋白质,负责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等。细胞膜上的糖链绝大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面,形成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

2.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以物理学上的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其物质转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想低浓度一侧移动时,需要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协助,称为易化扩散。异化扩散有两种方式:一是载体;二是离子通道

4.CAMP:细胞内的重要的第二信使。某些G蛋白兴奋后,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ATP生成cAMP。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A,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5.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是细胞的第二信使。在某些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转化而来。IP3通过使内质网释放Ca2+,后者再与钙调节蛋白结合,使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发生改变,进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6.化学门控通道: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蛋白质的亚单位上的特殊位点结合,结合后引起通道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

7.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9.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10.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它是衡量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11.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次兴奋。即任何刺激均无效,这一段称为绝对不应期

12.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然去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电位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峰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者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16.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的膨胀破裂的特性。

17.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下沉的速度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8.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

入侵细菌,异物周围的特性。

19.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态部分,

20.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2.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化抗原的类型。

3.体液: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4.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渗透性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的NaCl溶液中破裂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

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7.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

8.出血时间:从刺破血管开始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9.凝血时间:血液自离开血管到出现凝固的时间。

10.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

11.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都在血管内的血液中。

12.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相应的抗体相遇时,红细胞凝集成簇。

13.体温: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14.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5.温热性发汗: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

16.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等。

17.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8.散发蒸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中形式,它分为发汗和不感蒸发两种。

19.能量代谢:通常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0.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1.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指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

3.不感蒸发:人即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

4.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时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c;体温正常。

5.传到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机体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6.辐射散热:是指人体以发射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一中散热形式。

7.能量平衡:人体的能量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

8.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

递物质。

9.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0.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11.化学性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坚信三部分组成。

12.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功能单位。

13.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地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14.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地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地特殊结构

15.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地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地部位

16.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构成。

17.电突触: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地突触

18.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点生理功能地神经元群,他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地不同部位

19.生命中枢: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20.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地功能性联系。


1. 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地全部肌纤维所组成地功能单位

2.牵涉痛:内脏有病时所引体表某一部位发生地疼痛或痛觉郭敏现象

3.腱反射;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地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发射。

4.y-环路:指由 运动神经元--肌梭--la纤维--a运动神经元--肌肉 所构成的反射

5.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张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6.脊休克:当脊髓与离位中枢突然断离,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消失,进入无反射状态,称为脊休克

7.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做一个功能系统

8.内脏病: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他对内脏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称为 内脏病

9.自主神经系统: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识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付交感神经系统

10皮层诱发电位: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1.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重叠,

12.自发脑电活动: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

的节侓性电活动

13.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他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

14.条件反射的清退: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15.语言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16.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耽搁

17.后发放: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0.神经递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他能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消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



1.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

2.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性反射,食物性反射,性反射,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关系。

3.胆碱能纤维:凡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4.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伤害刺激时,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弛缓,成屈肌反射。其意义为可以避免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刺激意义

5.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加大时:可以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之一,具有保护躯体平衡的意义。

6.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7.α波阻断:人体脑电波的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镜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8.α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这称为α僵直

9.γ僵直:由于高级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提高而传入冲动增加,转而使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

动提高,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这称为β僵直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活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0.假怒: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常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亢进现象,并张牙舞爪,如同猫在搏斗一样,故称之为假怒

11.去大脑僵直: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内分泌
12.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特殊的高效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13.应激反应:各种有害刺激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肾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acth,糖皮质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可以大大提高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14.垂体门脉系统:是指由下丘脑到腺垂体的特殊血管系统

15.生长素介质: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诱导肝细胞产生并存在于血浆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实现的,这种物质称生长素介质

16.靶细胞:能接受某些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该细胞的靶细胞

17.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18.月经周期:在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活动控制下出现的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9.旁分泌: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临近细胞的作用方式称为旁分泌.

20.第二信使:大多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两个信使将信息传至细胞内引发生物效应的,该类激素分子量较大,激素本身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能内,而先与白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细胞内产生camp。camp作为激素(第一信使)的信使(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系统引起靶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反应。

21.促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均可直接作用于临近靶腺而发挥调节作用,故将这些激素称为促激素
下丘脑调节肽: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22.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23.神经分泌:某些神经系统合成的激素。经轴突借轴浆运输到末梢而释放血液起作用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