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近20年来,全球的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但是,在满足人们对多种水产品需求的同时,由于饲料的投放和养殖方法不当,也严重地破坏了水的环境。而养殖水质的恶化,又反过来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那么污染水养殖水产有哪些危害?

受污染的水会改变水生生物的原有环境,使水域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鱼类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乃至生存。并且,人如果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也会有损健康甚至中毒。

一些人问:水污染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危害?

介水传染病

病原体可随人畜粪便污水及其它污染进入水体,引起细菌、病

毒、寄生虫等污染,导致介水传染的传播流行。一些有害物质如铜、锌、镍、氰化物等进入环境后又毒害水体中的微生物群,从而阻碍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感官状恶化,水体污染还可使水生物的种群优势发生改变,甚至使一些水生物绝迹。

急慢性中毒

当饮水中有害物质超过允许浓度时,饮用后就可能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如氰化物在水中含量过高,饮后就会产生急性中毒,表现为细胞内窒息。如水中甲醇含量过高时,饮后会引起双目失明。但环境污染物常常是低浓度的,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使机体抵抗力和一般健康状况低下,并造成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另外环境毒物有的也可在体内畜积引起慢性中毒。

我们在平时最好多学习一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饮用水尽量安装家用净水器过虑在饮用,这样更有利于用水安全。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保护全区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盐政办发〔2019〕8号)要求,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环境治理,突出加大设施大棚虾、黑鱼、泥鳅(以下简称“两鱼一虾”)等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整治,2019年底前设施大棚虾水产养殖场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2020年巩固提升;黑鱼、泥鳅养殖场在2019年底前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到2022年底,全区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建成尾水处理生态净化区或循环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全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管控 1.全面摸排建档。各地要对辖区内所有池塘养殖进行建档登记,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具体位置、排水口位置、排水去向等,于7月上旬前排查完成。 2.加快养殖规划修编。区农业农村局要加快牵头组织修编《亭湖区2018-2030年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工作,区发改、国土 —1—

规划、生态环境、水利、统计、交运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所需材料。现有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户)一律不得扩建,整治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关停转产。现有水产养殖项目须完善环评备案手续,新上水产养殖项目须按项目类别和规模依法办理环评手续。对“两鱼一虾”养殖产业实行严格控制,只减不增。凡不符合养殖规划、未依法办理取水手续、尾水排放达不到标准和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建设。 3.推进禁养区拆除。2019年底前,各地要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的“两鱼一虾”高密度养殖户进行拆除。其他养殖场在2020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拆除工作;禁止在航道设置渔具或者水产养殖设施,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拦河渔具。 (二)规范养殖行为 1.规范用地行为。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发展水产养殖,特别是“两鱼一虾”等水产养殖,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2.规范取水行为。严禁非法取用地下水从事养殖,确需取用地下水的,须到区水利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3.规范排水行为。根据受纳水体性质特征,水产养殖尾水排入地表水一般水域的应达到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尾水氯化物浓度超过 —2—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相关专题: 水产养殖 时间:2012-03-13 15:25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xxxx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予(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0-07-10 11: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次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726 万t,比1978 年增长 16 倍,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的产量占了20%,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1]。同时,由于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原来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的粪便及残体等的腐败,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的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1.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渔业生产[2]。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设备[3]。丹麦的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的,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自行设计生产的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的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刘伟[5]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的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万尾/m2的放养密度下,鲤仔鱼在15d内达到了乌仔规格,成活率达到87%。 2.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最终以悬浮的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的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的安全浓度之下,应具备不同的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的需要。 3.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 根据养殖系统的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一般情况需要设的处理环节有:(1)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um);(2)去除微颗粒(粒径<30um)[6];(3)增氧;(4)杀菌消毒;(5)生物法除氨氮;(6)水质调控。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来净化养殖用水,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 3.1 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及其所食饵料的20-60%最终以固体废弃物的形式排入水中,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是养殖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按照悬浮颗粒物的特性(密度、颗粒的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

附件3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 2013年10月

项目名称: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项目统一编号:1.1.2 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编制组成员:席北斗、何连生、李一葳、孟睿、陈昕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秋玲 技术处项目负责人:刘睿倩

目录 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项目承担单位 (1) 1.3工作过程 (1) 2.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 (2) 2.1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2) 2.2我国水产养殖模式概况 (4) 2.3养殖设施发展模式 (4) 2.4.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情况 (5) 2.5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 (8) 2.6贯彻、执行技术政策需要配套的管理政策 (11) 3.水产养殖业水体净化技术 (13) 3.1物理净化技术 (14) 3.2化学净化技术 (18) 3.3生物修复技术 (22) 3.4养殖水循环处理利用技术 (42) 4.《技术政策》必要性、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 (44) 4.1必要性 (44) 4.2指导思想 (44) 4.3结构框架 (45) 5.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5) 5.1总则 (45) 5.2合理应用养殖技术 (45)

5.3污染防治技术 (49)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1.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1.1任务来源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残饵和某些化学药物的累积,水产养殖业总体规划无序,放养密度不合理,排泄物超过环境的承受力,养殖废水未经净化任意排放,自身水体及邻近水体的污染相当大。 为此国家环保部于2011年下达《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的编制任务,旨在从污染控制和技术适用角度,提出我国主要养殖模式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导向,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和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和措施,控制日益严重的水产养殖污染。 1.2项目承担单位 本《技术政策》编制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协作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3工作过程 (1)参照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2011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项目组,开展《技术政策》的编制工作。 (2)《技术政策》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及技术政策的调研工作。重点结合国内已经发布实施的有关水产养殖污染处理和利用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政策,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建设现状、设施运营管理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一、化学危害 1. 渔用药品和农药 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草剂、消毒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污染水体后,可在养殖水产品中富集。可以富集的化学物质至少具备3个特性:不溶于水;在食物链的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对生物体的毒性较低。这些特性使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不会断裂并形成逐级积累。一些很难代谢分解并直接排出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其富集作用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1]。 2. 抗菌药 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兽用或渔用抗菌药,它们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治疗剂抗菌药(包括抗菌素)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会对水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3. 激素 我国是大规模使用催产剂对鱼类进行人工繁殖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量的团头鲂、异育银鲫、彭泽鲫、鲤鱼、鳜鱼、黄颡鱼在催产以后直接作食用鱼在市场上出售。也有用避孕药喂养黄鳝的报道。为了获得全雄或全雌鱼,用激素进行性转变,常用的有己烯雌酚、甲基睾酮、去甲睾酮等。食品中激素类药物残留会使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使儿童患肥胖症或性早熟。水产品中激素残留的潜在危害需要进一步研究。 4. 重金属与有害元素 水是一种高效溶剂,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大量化学物质都会溶入水中,其中重金属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锌次之。从食品安全考虑,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危害是很大的。重金属污染以镉(Cd)最为严重,其次是汞(Hg)、铅(Pb)和非金属砷(As)。在水产养殖产品中主要有:镉、汞、铅、砷和酚类物质的残留。 5. 环境激素污染物 环境激素污染物是特指具有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的有毒污染物。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及其他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签署了与难降解有机物相关的控制公约,规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有机物: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灭蚊灵、滴滴涕、六氯苯、多氯联苯、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前8种属农药类;后4种为工业副产物和燃烧产物。这12种物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育能力,均属于环境激素类污染物。 二、生物危害 1. 寄生虫类 寄生虫类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等,它一般以螺类、鱼类或甲壳类作为中间寄主,并以人和一些哺乳动物是它的最终寄主,并引起人类疾病。 2. 细菌 病原菌对养殖产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环境以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种类,引起水产品污染的细菌主要有2大类:本地区微生物区系;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细菌。主要种类有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杆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贺氏菌、大肠杆菌等。 3. 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疾病至少在23种以上,如草鱼出血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三角帆蚌瘟病等。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 因此,食品安全只需考虑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毒。很少量的病毒就可致人生病。病毒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测算项目组 项目完成单位项目组长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中心) 项目副组长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片区负责单位: 农业部黄 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南海区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黑龙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上 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珠江流域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单位:黑龙江省渔业环 境监测站哈尔滨市渔业环境监测站吉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辽宁省海洋渔业环境 监督监测站辽宁省淡水渔业环境监督监测站北京市渔业环境监测站河北省海洋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自治区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站山西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岛市 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甘肃省渔业生态环境 保护管理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渔业环境监测站浙江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 站浙江省淡水渔业环境监测站宁波市渔业环境监测站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广 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 中心海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河南省渔业检测中心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安徽省 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湖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武汉市渔业环 境监测站四川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以上单位排序不分先后) 编制说明为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根 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 室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的探讨 作者:邓永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科学化程度落后,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对水体污染严重,药物残留较高。投饵不科学,剩残过量,底泥恶化,污染水体,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疫病频发。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 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 (二)排粪和排泄 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学药品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由于我国的养殖

水产养殖中硫化氢的危害及处理

在日常养殖中,我们经常需要检测硫化氢,那么什么才是硫化氢?对养殖有哪些危害?如何处理呢? 下面我们简单的聊聊 首先,硫化氢的来源,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均具毒性。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检测水中的硫化氢可以使用奥克丹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三)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毫升~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硫化氢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的,因为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呼吸系统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呼吸,为此H2S对小龙虾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小龙虾的生存和生长。奥克丹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常规理化指标。 解决方法: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毫升~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和原因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 引言 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

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水体污染的确切来源于污染原因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关于此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所以首先分析水体污染来源;其次分析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对水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主要指标有哪些,是哪些指标超标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综述,为水产养殖工作者关于高密度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一个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1养殖废水的来源 废水的来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养殖水体自身的恶化(分物理化学两种:包括饵料过剩、残饵致使的淤泥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化学药剂滥用以及天气变化导致的水体上下层混乱、溶氧不足致使的理化性质变化等)。 1.1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养殖水体污染的一大因素之一。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生活污水也少不了,在养殖场附近一半没有专业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养殖户将自己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养殖水体。 1.2工业污水的排放 工业发达的今天,到处都是工业浓烟和废。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抓经济效益,抓政绩,不顾长远利益;工业企业的工艺技术落后,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5348458.html,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作者:范星旭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5期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压力,现有的自然水产资源非常紧缺,很多时候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于是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只有通过提高各类农产品的产量,才能积极有效地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近些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已经在养殖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与其它类型的养殖业相比,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很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已经受到水污染现象的严重影响,因此本文以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为主题展开讨论,希望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策略 所谓的水产养殖过程中涉及到的水污染问题,就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者污染,从而导致了水体生态平衡被打破,在这种不平衡的生态水体环境下无法为养殖品种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另外被破坏的水体环境还会对养殖业生产行业链条发生破坏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则会让水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最终还会让水产养殖业本身蒙受损失和发展的阻碍。 1 积极有效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 水体内的多种鱼类本质上都属于水体变温动物,与陆地动物相比其有着较高的饲料转化率,与其它行业的肉类相比,水产动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日常所需蛋白营养。当前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动物类蛋白营养,由于渔业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便无法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类食品,于是只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才能够有效弥补远洋渔业捕捞产量的不足,既能解决过度远洋捕捞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又能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最终促进我国水环境生态健康平衡的发展。 2 当前水环境遭受水产养殖的污染的原因 近些年来,由于水产政策的支持,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完善,水产养殖出现了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发展水产养殖业中出现了外来富有营养的植物污染源闯入了养殖水域,当养殖水体处于富含营养化状态时,水中的氧气含量会急剧下降,这就非常容易造成大批量水产养殖动物的死亡,如果这些水产养殖动物的尸体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便会给水体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最终给养殖水体质量和水生态平衡带来恶劣影响;第二,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离不开饲料的投放,因此,很多时候由于养殖饲料受到了污染后再被养殖者散播到水中,水产养殖的动物因为吃了受到污染的饲料而导致死亡,此时养殖者并不知情具体情况,时间久了死去的水产养殖动物的尸体会对水体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发表时间:2018-09-17T15:43:39.7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王磊 [导读]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水产养殖是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但水产养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在水产养殖中喷洒的一些化学药剂以及有毒饲料没有被完全利用,其通过水的作用挥发,对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导致水资源与土壤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针对水产养殖的污染因素,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水产养殖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但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将导致整个养殖环境遭到破坏,给水产养殖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必须要树立环保理念,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的具体防治措施。 1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1.1水产养殖会污染水产品质量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水产养殖业也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主要部分,成为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但是,为了获取更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又产生了负载量现象,即实际养殖密度超出水体体积,影响饲料、换水方式等,也会增加很多污染物。在整体上,不仅无法保证水产品的健康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 1.2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由于水产养殖密度高、整体布局不合理,将影响整体质量。通过外源性物质的投入,也可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近几年水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使水产养殖变得热起来,猎奇式的盲目引种及盲目扩大养殖量,对水下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交叉污染现象,引起细菌滋生,破坏水环境质量等现象。 1.3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严重缺乏,没有充分掌握养殖技术,无法在整体上对水产养殖进行系统控制。同时,在水产养殖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养殖模式,导致饲料、排泄物等在水池内产生激烈反应,增加大量的细菌数量和生物量,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2水产养殖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内部因素 目前,在水产养殖时,不能忽略水产养殖内部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模式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不同。1)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中,内部的水资源总体性较强,导致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较弱,而水产养殖的密度非常高,会产生很多的有机物以及粪便,导致整个水体富营养化。水藻滋生,造成水产养殖的环境遭到破坏。2)水产养殖的工厂化养殖主要利用鱼饲料进行喂养,水体不能及时更换,而且更换废水时直接排入周边的池塘,一些鱼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会随机进入到池塘中,导致池塘环境受到破坏。3)水产养殖的网箱养殖方法是设立一定区域的网箱使水产养殖区域与周围的水域联连同一体进行养殖,网箱中进行消毒、喂养工作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导致整个水域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赤潮,环境污染加剧。 2.2外部因素 在水产养殖中,外部因素往往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在水产养殖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过度养殖,不合理地增加水产养殖区域,无序的排放水产养殖废水,使周围的空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整个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压力增加。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养殖人员不具备环保理念,认识不到新时期对于环保的重要要求,导致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国家对于水产养殖饲料的配比有严格的规定,但很多养殖人员不在这个规定内进行饲料配比,甚至使用了很多的违禁药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工作中,管理部门没有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视和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破坏出现蔓延式增长,引发重大的环境危机,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3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 3.1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在水产养殖业建设和发展中,水质质量、水环境的污染现象与水产养殖的过于密集性相关。所以,应对水产养殖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趋合理性。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引入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模式,对养殖密度进行控制。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经济因素等确定出合理的养殖容量。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实现轮养、混合养殖模式。用健康的生态理念指导水产养殖,在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整体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管理制度 在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过程中,1)相关的环境部门要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制度,保障水产养殖在一个可以把控的范围之内开展。做好水产养殖区域的规划,深入了解水产养殖所在生态环境区域的承载能力,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规模。2)在水产养殖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制度,设立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责任制度与考核机制,要严格审查水产养殖的资质,保障水产养殖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力度。3)对相关的水产养殖区域进行监测,避免偷偷进行水产养殖的现象,定期监测对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空气环境,检测水产养殖区域内的环境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就要责令水产养殖人员停业整顿,整治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的要进行处罚,或者吊销水产养殖的生产资质。 3.3制定废水排放标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工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

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9-06-17T09:54:47.9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黄绥淼 [导读]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各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愈发追求健康、科学的饮食结构。 广西南宁横县马岭镇农业站广西南宁 5303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需求与日俱增。水产养殖业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其自身污染及管控状况正获得日益增多的关注。在梳理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类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数据和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总体不大,低营养级的养殖品种虽大多具有低碳绿色的特点,也会因过度养殖造成污染。 关键词: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各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愈发追求健康、科学的饮食结构。所以,低脂肪、高蛋白的水产品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这一现状也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养殖方,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从事水产养殖活动的出发点。然而,部分养殖方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了不合理方式,这样做虽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养殖产品的经济效益,但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1水产养殖系统功能的多维性 与其他养殖业有所不同,水产养殖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栽培植物的生产方式,也有将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的养殖方式,还有将低值动物蛋白转化为高值动物蛋白的养殖方式。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最后一种养殖方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现代水产养殖系统不再仅具有食物生产、价值增值功能,它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强化。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强化将会影响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2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的类型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 (一)根据来源,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可以分为三类:养殖过程中由生产投入带来的污染、由所养水生物的代谢产物带来的污染,以及由养殖活动带来的底部沉积物形成的污染。由生产投入带来的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主要包括因使用劣质水产苗种,以及不适当投入渔用肥料、饲料、渔用药物及环境改良剂等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的影响分别表现在:(1)不良苗种先天不足,后天有生长劣势,甚至可能带病,投入到生产中后容易出问题,进而引发渔药及环境改良剂等的过量使用,使养殖水体环境失衡。(2)肥料和饲料在人工水产养殖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若过量投入,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的数量就会过度增加,超标而形成污染。一般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会形成“水华”或“赤潮”。有研究表明,池塘系统中饵料氮素仅有13.9%转化为养殖产品,磷素约25.4%转化为养殖产品,其余部分流失于水体或沉积于底泥,这种状况在网箱养殖中更为明显。氮含量高的肥、饲料投放所造成的氮失衡,不仅影响水环境质量,还影响鱼类生理功能,降低其摄食能力,甚至导致其死亡。(3)渔用药物及环境改良剂的污染是由其过量使用或者违禁使用引发的,会对水体及养殖水产品产生危害。一些研究在水产养殖区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均检测到抗生素残留,并揭示出同一养殖模式下水体抗生素残留具有时间的累积效应。由代谢产物带来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养殖的水生物摄食饵料后所形成的代谢产物过多,全部排入水体后,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度增加,超过正常标准而形成的污染。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生物的排泄物可能引发这类污染问题,我国曾经密布湖库地区的网箱养殖就曾经导致水质恶化,因此高密度养殖的水质控制值得关注。由底部沉积物带来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生物碎屑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物质,在水体底部沉积之后,通过一系列生态过程重回水体,引发的二次污染。相对封闭的水产养殖环境,如池塘、网箱等等,其底部沉积物中残饵富集,氮、磷含量和耗氧量明显高于周边水体沉积物。老化池塘底泥中的有害底部沉积物则更为富集。(二)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对生物健康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迅速增长和藻毒素上升,还会造成水体缺氧和嫌气性细菌滋生,分解有机物而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从而影响生物健康。如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的负面影响。一些研究还表明,过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累积,会对部分水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和功能有毒副作用。同时,这样的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也会对养殖区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议 3.1科学规划天然水体的养殖区域 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的大水面养殖模式,合理安置退养渔民,生态功能分区是分类管理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水产养殖规划设计和开展渔业管理之前,首先应该对辖区内水域开展科学的环境评价,对天然水体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根据水体环境评价及由此确定的水产养殖功能分区结果,再科学规划及核定水产养殖水域。对重要的大水面和天然水体,一方面科学禁养或限养,另一方面,要发挥某些养殖品种的碳汇和净水功能,积极探索低碳不投饵的生态健康养鱼模式。对被要求退出的水产养殖水域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一定要制定完备的安置方案。 3.2加强重视和管理 在制定水产养殖环境的治理措施时,人们要从水产养殖的现有问题入手,找出存在的各种污染因素,逐一解决。其中,人们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强化政府治理责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及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根据现有的环境问题,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水产养殖对水源污染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水源,水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只有高质量、无污染的水源才能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学会从水源的源头治理查起,做好水源管理工作。在实际应用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加强水源的控制管理,并积极出台一些科学合理的治理政策,从根本上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3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生态养殖模式(生态集约化) 是引导池塘养殖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集约化养殖是指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高效地生产安全的水产品。最近,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局部集约化生态养殖方式,如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该模式是在池塘局部建造一些流水跑道,跑道内养殖吃食性种类,跑道外养殖不需投饲的净水生物。该模式可有效地减少有害尾水排放甚或实现零排污。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

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整治工作方案 根据《尤溪下游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尤溪下游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改善尤溪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特制定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标 集中二个月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制定水产养殖规划,实施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引导水产养殖业有序发展,使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二、整治时间 7月5日—9月20日,对尤溪干流雍口电站坝下至闽江汇合口流域的网箱养殖进行全面整治。 三、组织实施 网箱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由养殖户所在地的西滨、尤溪口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县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制定治理技术措施,镇、村干部负责监管落实。 整治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7月5日—7月15日)由西滨、尤溪口镇政府分别召开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传达省、市、县政府关于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的会议精神。组织县、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网箱 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宣传,同时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广泛争取群众和养殖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与养殖户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账,让网箱养殖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效益和好处,增强做好污染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库区网箱养殖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促使养殖业主早准备、早安排,尽早完成雍口电站坝下至闽江汇合口沿河的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㈡全面整治阶段(2011年7月16日-9月10日) 1、由镇政府与水产养殖户签订网箱整治协议书,并监督水产养殖户落实清理水面过密网箱,全面禁止投饵类网箱养殖。 2、对于当前达到商品鱼规格的各种鱼要动员养殖户及时上市,对于投饵类养殖网箱的商品鱼上市之后,必须严格禁止投放投饵类苗种,并立即拆除投饵类养殖网箱和辅助设施,彻底退出养殖。 3、要按照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规划,引导水产养殖有序发展,科学确定水产养殖规模、养殖密度和养殖品种,除应保留的,其余养殖网箱限期退出,禁止开展投饵类网箱养殖。 ㈢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9月11日至18日) 由县监察、环保、财政、畜牧水产等部门组成检查验收小组,严格按照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规划进行检查验收,对在养殖规划区内按规划要求开展网箱养殖的养殖户给予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养殖户由县政府予以发放《滩涂水域使用证》。 ㈣整治总结阶段(2011年9月19日至20日) 对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对水产养殖治理污染取得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总结、推广,以推进全县水库网箱养殖治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尤溪下流域养殖网箱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整治工作如期完成。 2、强化责任落实。要将挂包村的乡镇分管领导和干部具体人员落实挂包到养殖户中,督促养殖户限期治理到位。通过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尤溪下游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全面落实。 3、加大执法力度。探索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法整治,严格执法。对于未经许可或不按规划进行网箱养殖的,发现一处,取缔一处,并严肃追求养殖者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实

水产养殖水体中各种藻类的危害

水产养殖水体中各种藻类的危害 出处: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4年07月12日 淡水常见藻类大致分为: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等。蓝藻、微囊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类生长);螺旋藻(不易消化)、颤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项圈藻、鱼腥藻、微囊藻(易产生水华)。 一、蓝藻的习性: 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①PH值:藻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PH8.0—PH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故应避免单一使用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质。 ②氮磷比: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蓝藻的生长。 ③生态关系:蓝藻与其它藻类一起构成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外,还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④蓝藻水华的成因: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将蓝藻水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上浮后形成蓝藻水华,然后开始出现转水。 ⑤蓝藻的危害: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