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充电发射芯片

无线充电发射芯片

无线充电发射芯片
无线充电发射芯片

常用无线射频芯片

常用无线射频芯片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常用无线射频芯片目录 CC1000PWR 超低功率射频收发器 CC1010PAGR 射频收发器和微控制器 CC1020RSSR 射频收发器 CC1021RSSR 射频收发器 CC1050PWR 超低功率射频发送器 CC1070RSQR 射频发送器 CC1100RTKR 多通道射频收发器 CC1101RTKR 低于1GHz射频收发器 CC1110F16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10F32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10F8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11F16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11F32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11F8RSPR 射频收发片上系统 CC1150RSTR 多通道射频发送器 CC2400RSUR 多通道射频发送器 CC2420RTCR 射频收发器 CC2420ZRTCR 射频收发器 CC2430F128RTCR ZigBee?芯片 CC2430ZF128RTCR ZigBee?芯片 CC2431RTCR 无线传感器网络芯片 CC2431ZRTCR 无线传感器网络芯片 CC2480A1RTCR 处理器 CC2500RTKR 射频收发器 CC2510F16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10F32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10F8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11F16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11F32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11F8RSPR 无线电收发器 CC2520RHDR 射频收发器 CC2530F128RHAR 射频收发器 CC2530F256RHAR 射频收发器 CC2530F64RHAR 射频收发器 CC2550RSTR 发送器 CC2590RGVR 射频前端芯片 CC2591RGVR 射频前端芯片 CCZACC06A1RTCR ZigBee芯片 TRF7900APWR 27MHz双路接收器 TRF6900APT 射频收发器 TRF6901PTG4 射频收发器

凌特利尔无线充电芯片介绍

An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 system consists of transmitter electronics, transmit coil, receive coil and receiver electronics. The LTC ?4120-based resonant coupled system uses dynamic harmonization control (DHC) to optimize power transfer and provide overvoltage protection. Thi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precise mechanical alignment between the transmit and receive coils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a coupling core. The LTC4120 wireless buck charger forms the basis for the receiver electronics. The receive coil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receiver electronics circuit board. The LTC4125 is a power controller for a simple but versatil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Cs C O I L S E P A R A T I O N (m m ) Part Number Device Architecture V IN Range (V)Power Level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LTC4125Wireless Transmitter 3 to 5.5Part Number Device Architecture V IN Range (V)Power Level Battery Chargers LTC4120Wireless Reciever & Battery Charger 4.25 to 40LTC4123Wireless Reciever & Battery Charger 2.2 to 5LTC4071Shunt Battery Charger N/A Shunt

无线网卡芯片性能分析与比较

无线网卡芯片性能分析与比较 无线终端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市场上公版方案外加一个壳就能DIY。除了做工对产品有影响外,成品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用的方案。因此,只要了解产品所采用的芯片,整机性能就能掌握个大概。 目前市场上主流无线芯片厂商有Intel(英特尔)、Ralink(雷凌)、Realtek(瑞昱)、Atheros(创锐讯通)、Broadcom(博通)等,其中外置无线网卡市场采用Ralink、Realtek 的芯片比较多;Atheros、Broadcom、Intel三家主要耕耘于笔记本电脑内置无线网卡市场。 Ralink最出名的芯片当属RaLink 3070系列,其中有3070L和3070两个版本,都支持

802.11b/g/n。3070可支持300Mb/s的最大速度,3070L可以看作是3070的降速版,最大速度150Mb/s。Ralink的芯片通常来说品质都比较不错,信号强度好,连接要求低。由于RaLink 3070系列只能做成单功放方案,所以功耗相对较小,辐射强度相对于其他采用多功放方案的芯片要小。而RaLink 5370芯片的特点在于体型小,许多厂商的mini USB无线网卡都是采用这颗芯片。 Realtek作为业界老牌IC芯片厂商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产品分布可谓雅俗共赏,特别在中低端领域口碑颇佳。比较出名的芯片当属Realtek 8187L,其成熟度相当高,虽然Realtek 8187L芯片规格相对落后,但可以做成多功放方案,网络覆盖能力出色,这是RaLink 3070芯片无法比拟的。Realtek 8187L目前最大支持三功放方案,缺点是功率和辐射相对于单功放芯片就要大得多。 Realtek的另一枚芯片Realtek 8188也比较常见,特点在于支持惠普很多机型。众所周知,惠普和联想ThinkPad系列的笔记本是电脑很挑网卡的,而Realtek 8188则能提供很好的支持。另外Realtek8188也经常用于miniUSB无线网卡上。 因为瑞昱的IC芯片涉及各个领域,比如高清播放、板载声卡等,因此很多只要采用瑞昱芯片的高清播放设备都可以兼容瑞昱无线网卡芯片,兼容性十分出色。 笔记本电脑领域Atheros、Broadcom、Intel三家的无线网卡比较普遍,其中属Intel 的无线网卡兼容性最好。笔记本电脑从迅驰一路走来,Intel的无线网卡一直都是迅驰的标配。要兼容Intel的CPU和芯片组自然选择Intel的无线网卡最好。Intel无线网卡型号从

苹果手表无线充电方案iwatch XS016 M0 中文手册 Rev1

深圳市旭鑫胜电子有限公司 Shenzhen Xuxinsheng Electronics.Co.,Ltd 无线充电发射器 M0控制芯片 中文手册datasheet 本方案采用qi标准 March 2018 Rev1.1

一、概述 M0芯片是一款符合Qi标准协议(WPC无线充电联盟)的无线充电发射端控制芯片,M0方案是专为苹果手表设计开发,充电效率高,良好的兼容性。可支持apple watch series1,series2,series3,series4,并具有LED灯指示状态功能。 1.1、产品特性 ◆ 兼容WPC无线充电联盟的qi标准协议V1.2.3 ◆ 外围元件少,采用集成的芯片元件 ◆ 电路构架简洁,元件工作温度低,不发热 ◆ 支持APPLE WATCH S1~S4代无线充电 ◆ 充电过程不断充,手表无重启 ◆ SERIES4可在2小时左右充满电(室温26℃) ◆具有LED指示工作状态功能 1.2、产品应用 ◆ qi协议无线充电发射应用 ◆ 非qi协议无线充电发射应用 ◆ iwatch手表无线充电发射应用

二、主控I.C 脚位和说明 2.1、引脚功能 序号 名称 描述 1 VIN_T 输入电压信号检测 2 OVP 过压信号检测 3 COIL1 单双线圈切换控制信号 4 A2P 过流信号检测 5 VCC I.C 电源输入 6 A1E 运算放大器输出 7 A1N 运算放大器反向输入端 8 A1P 运算放大器正向输入端 9 PWL PWM 控制信号 10 DECODE 信号输入 11 NTC 过温检测信号 12 VSS 电源地 13 14 LED_B 待机指示灯 15 PWH PWM 控制信号 16 LED_A 工作指示灯 VIN_T OVP COIL1 A2P VCC A1E A1N A1P LED_A PWH LED_B QCC VSS NTC DECODE PWL

无线收发芯片的比较与选择

无线收发芯片比较与选择 原文日期:2003-10-1原文作者:清华大学摩托罗拉MCU与DSP应用开发研究中心蒋俊峰 收录日期:2005-7-1来源:今日电子 网页快照:https://www.doczj.com/doc/0b10895121.html,/2003/0009/js5.htm 阅读次数:1196次 摘要:本文比较了nRF401、nRF903和CC1000三款无线收发芯片的特性,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电路。 关键词:无线收发芯片;nRF401;nRF903;CC1000 1.前言 目前许多应用领域都采用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这些领域涉及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遥控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智能卡等。 由于无线收发芯片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选择可以减小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选择无线收发芯片时应考虑需要以下几点因素:功耗、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收发芯片所需的外围元件数量、芯片成本、数据传输是否需要进行曼彻斯特编码等。 在本文中笔者就所了解的NRF短距数据通信芯片nRF401、nRF903和CC1000作一个对比描述,给出了它们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电路。 2. nRF401无线收发芯片 nRF401是Nordic公司研制的单片UHF无线收发芯片,工作在433MHz IS M(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频段。它采用FSK调制解调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并采用PLL频率合成技术,频率稳定性好,发射功率最大可达10dBm,接收灵敏度最大为-105dBm,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Kbps,工作电压在+3~5V之间。nRF401无线收发芯片所需外围元件较少,并可直接单片机串口。 nRF401芯片内包含有发射功率放大器(PA)、低噪声接收放大器(LNA)、晶体振荡器(OSC)、锁相环(PLL)、压控振荡器(VCO)、混频器(MIXFR)、解调器(DEM)等电路。在接收模式中,nRF401被配置成传统的外差式接收机,所接收的射频调制的数字信号被低噪声较大器放大,经混频器变换成中频,放大、滤波后进入解调器,解调后变换成数字信号输出(DOUT端)。在发射模式中,数字信号经DIN端输入,经锁相环和压控振荡器处理后进入到发射功率放大器射频输出。由于采用了晶体振荡和PLL合成技木,频率稳定性极好;采用FSK调制和解调,抗干扰能力强。 nRF401的ANT1和ANT2引脚是接收时低噪声接收放大器LNA的输入,以及发送时发射功率放大器P A的输出。连接nRF401的天线可以以差分方式连接到nRF401,一个50Ω的单端天线也可以通过一个差分转换匹配网络连接到nRF401。

Zigbee技术主流芯片比较 2概况

Zigbee技术主流芯片调研 1、Zigbee芯片调研 当今市场已有大量集成Zigbee协议和射频电路的芯片。以下是市场上主流的生成Zigbee的公司及其生产的典型Zigbee芯片。 公司TI FREESCALE ATMEL Nordic 芯片CC2530 MC1321 AT86RF230 nRF24E1/nRF9E5 MCU内核8051 HCS08 无(通过SPI接口由外 接MCU连接) 8051 通过在淘宝上的调查,TI公司的CC2530和FREESCALE的MC1321用户量比较大,有大量的公司提供基于这两款芯片的Zigbee模块,使用这些模块可以减少大量的硬件调试工作,而较容易的实现我们所需的传输功能。以下就这两类主流芯片进行详细介绍。 1.1 CC2530调研 CC2530是市场最主流的Zigbee芯片,TI公司推出的ZIGBEE网络处理器,将复杂的ZIGBEE网络协议栈,处理成了简单的用户接口命令,用户只要使用任何简单的单片机(微控制器),就可以容易的实现对ZIGBEE网络的控制;TI推出这个芯片的目的,就是希望ZIGBEE容易被使用。CC2530是TI公司推出的最新一代ZigBee标准芯片,适用于2.4GHz、IEEE802.15.4、ZigBee和 RF4CE应用。 CC2530包括了极好性能的一流RF收发器,工业标准增强性8051MCU,系统中可编程的闪存,8KB RAM以及许多其它功能强大的特性,可广泛应用在2.4-GHzIEEE802.15.4系统,RF4CE遥控制系统,ZigBee系统,家庭/建筑物自动化,照明系统,工业控制和监视,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消费类电子和卫生保健。主要参数如下:

无线充电系统的实现及设计指南

(多图)10W无线充电系统的实现及设计指南 作者: Norelis Medina UpalSengupta TI上网日期: 2015年04月28日评论[ 1 ] 关键字:充电10W无线电源收发器接收器 在手机和其它小型便携式应用中,无线电源系统不断得到认可。现有标准受限于5W电力传输,但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工业及医疗应用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对供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必须在系统设计最初就将效率和热性能考虑在内。这篇文章回顾了可批量生产的10W无线充电系统的实现方式,并提供了与系统性能优化有关的系统设计指南。我们还给出了一些已经在10W应用中成功测试的收发器 (TX) 和接收器(RX) 线圈的示例。 无线电源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形式也有多种,不过最近才由于行业标准的出现而变得更为普遍。 智能手机和小型平板电脑是目前使用无线充电的主要产品类别。然而,这项技术也开始扩展到 可穿戴设备以及医疗和工业应用。当无线电源与无线连通技术配合使用时,就可以使无外部接头、 完全密闭设备的设计成为可能。这使得无线电源成为所有需要在室外或潮湿环境中运行的便携式 系统的理想选择。 现有的工业标准只有有限的功率输出能力通,常在5W范围内。更高功率标准的开发正在进行当 中,截至2014年12月,还未完全确定。因此,那些需要更高功率水平来为较大容量电池充电 的器件就需要定制或专有设计。虽然系统设计人员有可能使用标准组件“从零开始”,但是这种方 法就很难实现终端产品快速投放市场的这一目标。现在市面上的互补发射器和接收器芯片组可实 现针对便携式应用的10W无线电源系统的即刻设计,其中包括一个和两个电池节电池组架构。 图1:典型无线电源系统架构图 无线电源系统架构 图1中显示的是一张紧密耦合智能无线电源系统的简化图。如果从原理图的角度来看,它看起来 很像一款变压器耦合隔离式电源转换电路。然而在这里, 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是完全分离开来, 而不是绕在同一磁芯上的。电能从发射器(初级,或TX)端传输到接收器(次级,或RX)端, 而接收器电路以数字脉冲的形式将反馈发送回磁耦合器件。

浅谈ti无线充电芯片及方案

浅谈ti无线充电芯片及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至今在电子领域已经被深入研究应用,虽然还未曾大范围普及,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手机厂商也纷纷在自家旗舰机上加入这一革新性的先进充电技术,如三星S6、索尼Xperia Z3+、谷歌Nexus 6、诺基亚Lumia 930 等手机均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电源可在应用中带来实际的系统优势,例如,移除连接器以提高可靠性和耐用性、使系统能够防水以方便清洁并通过提高方便性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其他应用则可受益于移除接触点而带来的更高安全性,以及在极具挑战性的接口上传送电力甚至数据的能力。TI 是无线电源领域久经考验的行业翘楚,可提供广泛的解决方案来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汽车、工业和医疗应用。 德州仪器(TI)宣布推出一款支持业界首款全面集成型10 W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的接收器及相应发送器更为高效,可帮助工业、医疗及个人电子产品的设计人员让设备在摆脱所有连接器的同时,更快、更高效地充电。此次推出的bq51025和bq500215目前都已投入量产,它们不仅支持防水、防尘以及便携式设计,而且还更快的为1节及2节(1S和2S)锂离子电池充电且不会产生过热。此外,该充电解决方案还兼容于市场上任何符合5W Qi标准的产品,有助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可以更为灵活的在比以往更多的地方充电。 10W高效率无线充电Bq51025接收器不仅支持4.5V至10V的可编程输出电压,而且与TI bq500215无线电源发送器相结合,还可在10W功率下实现高达84%的充电效率,从而可显着提高散热性能。该功能齐备的无线电源接收器解决方案尺寸仅为 3.60 毫米 2.89毫米,可设计应用在众多便携式工业设计方案中,包括零售终端扫描仪、手持式医疗诊断设备以及平板电脑和超级本等个人电子产品。 最新发布的bq500215是一款专用的固定频率10W无线电源数字控制器发送器,兼容于5W Qi接收器。该发送器采用增强型异物检测(FOD)方法在发送任何电源之前可进行异物检

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电路设计详解

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0895121.html,/news/200515_p1.html 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电路设计详解【大比特导读】智能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是非接触充电系统,不 再通过导线(充电线)传输电能,而是无线传输方式充电。没有充电所用的物理接 口,与一般充电器相比,避免了插线或拔电池的麻烦。 在电子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3亿,再加 上MP3、MP4等其他周边电子产品,平均不到2人就拥有一个需要充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 目前普遍使用的都是数据线插接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数据线接口用久了通常会有触不良等 现象,而且单个充电器适应面不广,因不同的类型电子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充电器,充电时 还要寻找合适的插口和理顺接线,真可谓费时费力;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是一件令人 头痛的麻烦事。为了改良上面的现象,研发智能无线充电器是很有必要的。 智能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是非接触充电系统,不再通过导线(充电线)传输电 能,而是无线传输方式充电。没有充电所用的物理接口,与一般充电器相比,避免了插线或 拔电池的麻烦,具有一般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作品采用一(充电器)对多(感应负载)充电、智 能充电的设计思想;无线充电器对负载充电时,指示灯将由绿灯转换为七彩灯,手机也正确 显示充电状态并智能完成充过程(实验产品为手机)。本充电器可以同时对多个负载充电,可 以自动感应是否有负载充电,达到自动充电,充满电后10秒自动断电,达到智能化;从而大 大方便了用户。智能无线充电器使用十分方便、一个充电器就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具 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成本低廉(与一般充电器价格相差不多)等优点,现在世界上许多大 公司(如Sony,Intel,apple,飞利普等)也正在火热研究中;智能无线充电必将是取代物理 直插的发展方向,将肯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NE555D脉冲发生器模块 如图1,根据 T =(R1+Rp)C1,f = 1/T,调节Rp使NE555D输出一个36.7KHZ的脉冲频 率。

市场上的主流WiFi芯片组或模块调研报告

市场上的主流WiFi芯片组或模块调研报告

2014年3月 By Cym 目录 TI新型WIFI芯片 (1) MARVELL WIFI 芯片组 (10) 博通 (15) 高通 (17) MTK 单芯片WIFI SOC MT7688/MT7681 为智能家居而设 (18) 嵌入式WIFI模块TLN13UA06 (21) HF-A11嵌入式WIFI 模组(利尔达科技) (22) 嵌入式微控芯片RT5350 (23)

物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无线通信技术商机,越来越多的芯片(如处理器和微控制器MCU)厂商开始厉兵秣马,加快了WiFi/BT/ZigBee等技术的研发,以卡位物联网市场。从2013年至今,整合无线的单芯片MCU、集成MCU和无线功能的模块、整合嵌入式处理器和无线的单芯SOC等产品和方案全线开花。本报告重点针对WIFI无线芯片或模块,对市场上各主流芯片商所推出的主打的或最新的芯片进行比较。 TI新型WiFi芯片 日前,仪器(TI)宣布推出其面向物联网(IoT)应用的新型SimpleLink WiFi CC3100和CC3200平台。这一新型片上互联网系列使得客户能够轻松地为众多的家用、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增添嵌入式WiFi和互联网功能。 该产品系列的特性包括:拥有业界最低的功耗(适用于电池供电式设备),以及低功耗射频和高级低功耗模式;高度的灵活性,可将任何微控制器(MCU)与CC3100解决方案配合使用,或者利用CC3200的集成型可编程ARM Cortex-M4 MCU,从而允许客户添加其特有的代码;可利用快速连接、云支持和片上WiFi、互联网和稳健的安全协议实现针对IoT 的简易型开发,无需具备开发连接型产品的先前经验;能够采用某种手机或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或者一种具有多种配置选项简单且安全地将其设备连接至WiFi。 CC3100和CC3200采用QFN封装并具有全集成型射频(RF)及模拟功能电路,因而允许开发人员通过将器件直接布设在PCB上来创建一种低成本、

无线充电技术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1] 概述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6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他们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

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共振原理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组不是第一个提出无线能量转换的组织。科学家早在19世纪就发现了电磁转换现象,从理论上说,电力可转化为通过无形的介质传播的电磁波,实现电力的无线输送。但是电磁波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大量散失,因此“无线输电”的研究始终进展不大,19世纪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进行了远程无线能量转换系统实验,但是当他的财力用尽后,这项最有野心的尝试(29米高的瓦登克莱弗塔)宣告失败。其他尝试包括激光等定向能量转换机制。然而,它们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不同,这些都需要连续的可视线路,这对住宅周围的电力设施不好。 无线充电技术给两个手机无线充电[2] 研究组成员,助理教授马林·索亚克教授和他的科研组正在改进这个设备。“这是一项还未得到发展的系统,它证明能量转换行得通。但

几种常用无线收发芯片性能比较

几种常用无线收发芯片性能比较表 CC400nRF401 Brand Nordic 工作电压2.7—5.25VRF2915BC418XC1201 RFMD 2.4—5.0VBluechip 2.5--- 3.4V 不能直接接单Xemics 2.4—5.5VChipCon 2.7--- 3.3V不能直接接单可以直接接单片不能直接接单片片机串口使 数据可否机串口使用,数机串口使用,数 用,数据需要 直接接单据无需曼彻斯特据需要进行曼彻 进行曼彻斯特 片机串口编码,可直接传斯特编码,效率 编码,效率低 使用输串口数据,效低(实际速率为 (实际速率为

率高标称的1/3)不能直接接单片 片机串口使用,机串口使用,数 数据需要进行据需要进行曼彻 曼彻斯特编码,斯特编码,效率 效率低(实际速低(实际速率为 率为标称的标称的1/3) 标称的1/3)1/3)发射电流 @5dBm9mA17mA45mA10mA91mAoutput 6.8mA+ 接收电流 11mA 433MHz ext.filters 最大输出 +10dBm 功率 <128Kbps(外 部调制) 速率20Kbps9.6Kbps 2.4Kbps(内部 调制)

需要外接112*2*1 64Kbps9.6Kbps+5dBm+12dBm-5dBm+14dBmext.PLL&3 8mA maximum 7.5mA40mA天线的数 量(分别为 收发用) 封装SSOP20LQFP32TQFP44TQFP32 两根天线时约 外围元件 约10个 数量约50个>50个 一根天线时约 35个SSOP2820个 >25个由于无线收发芯片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如何在你的设计中选择你所需要的芯片是非常关键的,正确的选择可以使你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更快地将你的产品推向市场。下面几点有助于你选择你所需要的产品: 1、收发芯片的数据传输是否需要进行曼彻斯特编码? 采用曼彻斯特编码的芯片,在编程上会需要较高的技巧和经验,需要更多的内存和程序容量,并且曼彻斯特编码大大降低数据传输的效率,一般仅能达到标称速率的1/3。

wifi模块开发 芯片选型对比

Wifi模块开发调研 本文对几款主流的wifi芯片进行对比,包括TI公司的cc3200,乐鑫的esp8266,联发科的mt7681。通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开发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选取适用于自己使用的芯片来进行物联网wifi模块的开发。 1CC3200 1.1芯片简介 CC3200是TI无线连接SimpleLink Wi-Fi和物联网(IoT)解决方案最新推出的一款Wi-Fi MCU,是业界第一个具有内置Wi-Fi的MCU,是针对物联网应用、集成高性能ARM Cortex-M4的无线MCU。客户能够使用单个集成电路开发整个应用,借助片上Wi-Fi、互联网和强大的安全协议,无需Wi-Fi经验即可实现快速的开发。CC3200是一个完整平台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软件、示例应用、工具、用户和编程指南、参考设计以及TI E2E支持社区。CC3200采用易于布局的四方扁平无引线(QFN)封装。 有人科技的USR-C322模块采用的是TI的CC3200方案,基于ARM Cortex-M4内核,运行频率高达80MHz;超低功耗:低功耗,在网待机低至3.5mA,深度休眠最低25uA;Simplelink 功能:实现一键联入Wi-Fi网络;另外支持自定义网页、websocket、httpd client等功能。 1.2特点 Wi-Fi网络处理器(CC3200)包含一个Wi-Fi片上互联网和一个可完全免除应用MCU处理负担的专用ARM MCU。Wi-Fi片上互联网包含802.11b/g/n射频、基带和具有强大加密引擎的MAC,可以实现支持256位加密的快速安全的互联网连接。Wi-Fi片上互联网还包括嵌入式TCP/IP和TLS/SSL协议栈、HTTP服务器和多种互联网协议。CC3200支持站点、接入点和Wi-Fi直连3种模式,支持WPA2个人和企业安全性以及WPS2。 1.3开发支持 官方提供的SDK包含用于CC3200可编程MCU的驱动程序、40个以上的示例应用以及使用该解决方案所需的文档。它还包含闪存编程器,这是一款命令行工具,用于闪存软件并配置网络和软件参数(SSID、接入点通道、网络配置文件等)、系统文件和用户文件(证书、网页等)。 SDK中所有的应用例程均支持CCS开发环境、并且都是不带操作系统的。当然,也有一些例程基于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和TI RTOS,也有一部分支持IAR、GCC开发环境。因此,此款芯片可以在TI的CCS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可以不涉及操作系统,使开发更简单。

无线充电设计效率分析

作者简介: 乐进成,技术总监,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 近10年电子产品开发经验,近5年无线充电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为国内较早一批无线充电技术资深研发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 2011年底加入深圳迈源电子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前言 无线充电已经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WPC的Qi标准及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A4WP也推出了自己的Rezence标准。 针对WPC的Qi标准,半导体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无线充电芯片,而对于无线充电的方案商来说,拿到方案后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线路板并进行二次开发。方案公司方案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无线充电的各项性能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充电效率。 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在无线充电方案开发过程中优化系统的充电效率。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分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对于无线充电的整个系统,接收端的损耗其实是最大的,也是对充电效率影响最大的,但由于接收端一般都是高集成度的IC,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发射端的情况,看发射端哪些模块对充电效率影响较大,应该如何处理。 我们从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去分析影响充电效率的因素。 一、电路设计考虑 1. MOSFET器件导通损耗 在5V的全桥充电系统中需要用到4个功率MOSFET,全桥结构,两种情况: 一种是4个NMOS管,另外一种是2个NMOS和2个PMOS。 系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至少有两个管子是导通的,所以在发射部分功率MOSFET的损耗是最大的。 为了减少损耗,就需要考虑采用低导通内阻的管子,比如:

上表对应的MOSFET参数对应的导通内阻相对较小的情况,系统的转换效率会比较好。 当然MOSFET的低导通内阻与成本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导通内阻很低,成本会相对较高,从系统设计要折中考虑,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2. 主控制器控制和响应不及时产生的损耗 在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端是被动感应端,理论上来讲,发射端提供多少功率,接收端就可以接收到除损耗之外的所有功率。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发射端的发射功率是根据接收端灵活调整的,过多的发射功率会在接收端的整流部分和降压部分会造成过多的功率损耗,所以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就需要对接收端的功率输出做精确控制。 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一个2kHz的调频载波进行实时通讯,所以发射端通过解调可以得到一个接收端的功率反馈信息,再根据这个信息实时调整发射功率,以确保有效功率的最大化传输。 但对接收端负载来讲,并不是一个恒定的稳定输出,多数情况下输出会有一个电流快速变动的跳变,对应的调制信号也会产生快速变化,这就要求发射板的主控制器能及时处理这些解调信号,从而及时调整功率输出。 主控制器的主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也就决定了对负载变化的调整速度,也最终决定了有效功率的情况。 另外关键的一点是,要对输出功率精确控制就需要对PWM驱动信号精确控制,驱动信号是一个 110KHz-205KHz的一个占空比50%的方波信号,所以PWM驱动信号需要以1KHz以下甚至以100Hz的阶梯进行变频输出,这就要求主控的PWM控制单元性能要足够好才能满足要求。

新一代无线充电接收芯片bq51013简介

新一代无线充电接收芯片bq51013简介 德州仪器(TI) 宣布推出尺寸比其上一代接收器芯片小80% 的新一代无线电源技术,该高集成微型器件可帮助设计人员在现有及最新便携式消费类设备设计中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充分满足智能手机、游戏系统、数码相机以及医疗与工业设备等需求。 bq51013 接收器集成电路(IC) 通过小型 1.9 毫米x 3 毫米WCSP 封装将电压调节与全面无线电源控制技术进行了完美整合。该最新电路既支持高达5 W 的输出电源,可实现效率达93% 的AC/DC 电源转换,又是接收器线圈与系统之间所需的唯一IC。 TI 电源管理业务部高级副总裁Sami Kiriaki 指出:“智能手机与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正迫切需要无线电源,TI目前处于产业技术的领先位置,可帮助客户推广该技术,简化人们为其设备充电的过程。设计人员可采用bq51013快速集成无线电源到其目前及最新应用中,对整体解决方案尺寸影响极小。” 主要特性与优势 ·高度集成的高效率无线电源接收器IC 在单一器件中整合了全桥同步整流、电压调节以及无线电源控制技术; ·1.9 毫米x 3 毫米WCSP 封装便于轻松集成且尺寸影响极小。器件所占面积比TI 第一代接收器小80%; ·接收器及其相关bq500110 发送器IC 符合无线电源联盟(WPC) 的Qi 标准,可确保各种充电板(charging pads) 与便携式设备之间的互通性;

·内建电压、电流与温度故障保护可确保安全可靠的系统运行; ·93% 的峰值效率可在充电速度与AC 适配器相当的情况下,减少系统内的热上升。Reference URL:https://www.doczj.com/doc/0b10895121.html,/articlescn/power/121432.html

无线充电——你不知道的知识

无线充电——你不知道的知识 1.无线充电系统 1.1无线充电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 图1 无线充电系统结构 ——图片来源于《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整流滤波: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 DC-DC:将高压直流电降压,输出低压直流电; 高频逆变:低压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电路转换成低压高频交流电(频率约为100 - 200 kHz),以便于发射端线圈产生强大的感应磁场; 整流滤波:由于电磁感应的原理,接收端在强大的感应磁场中产生低压高频感应电流,该电流经过AC-DC电路后变成直流电,此时就可以直接供给负载使用(功率为5 W电压一般为5 V,10 W电压9 V,15 W电压12 V,小米9最新20W电压为15 V,无线充电电流一般不超过1.5 A)。 1.2 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 图2 无线充电系统调控过程 检测阶段:发射端检测到放置物体的位置后,发射一个小的测量信号来监控物体的放置和移动,判断是否进入下一阶段,这个信号不会唤醒接收端; 判断阶段:发射端将发射功率信号,并检测可能来自接收端的响应,从而判断响应是接收端还是未知的对象。如果发射端接收到正确的信号,将继续进入识别和配置阶段,保持功率信号输出; 识别和配置阶段:接收端会将所需要的能量信号传递回发射端。发射端需要将收到的信号解

码,根据接收端所需要的能量调节输出功率,当无法解码时默认传输功率为5 W; 功率发射阶段:“识别与配置”阶段完成后,发射端启动功率传输模式。接收端控制电路向发射端发送误差包,将整流电压调整到线性稳压器效率最大化所需的水平,并将实际接收到的功率包发送给发射端进行外目标检测(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异物检测),可保证安全、高效的功率传输; 结束阶段:充电结束后接收端发出EPT(End Power Transfer,结束功率传输)信号,当接收端受到EPT信号时终止功率传输。 1.3 无线充电Qi标准为什么选用100~205 kHz? Qi标准基于电磁感应的充电技术,频率是100 - 205 kHz,无线充电传输的是能量而不是信号,因为100-205 kHz是对人体无害的低频非电离频率,采用这个频率将大大减小对人体的伤害。另一方面,此频率和绝大多数无线设备不在一个频道上,不会影响其它无线设备。 1.4 无线充电线圈测试要求100 kHz/1V中,1 V是什么意思? 测试频率100 kHz,1 V为激励电压。供电电压:为测试设备提供能量,使之处于一种稳定的工作状态,常见的供电电压为220 V;激励电压:作为信号输入用的,它使电路具有一定的响应(输出),从而得到响应(输出)与激励(输入)之间具有特定的函数关系。无线充电线圈常见的LCR测试仪是Agilent E4980A,采用自动平衡电桥法的原理,在220 V的供电电压下正常工作,由信号源产生一个频率为100 kHz,电压为1V的信号,通过无线充电系统后得到输出信号,对比分析计算电感、Q值和交流电阻。 2.无线充电线圈 无线充电常见发射端线圈有丝包线线圈和多股绞线线圈,接收端常见线圈有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线圈和多股绕线线圈, 2.1 丝包线线圈和多股绞线线圈 图3 丝包线线圈图4 多股绞线线圈

主流无线芯片汇总及特点解析

主流无线芯片汇总及特点解析时代需要速度更快、互操作更方便以及更安全可靠的无线网络,Nordic VLSIASA、Freascale、Atmel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IC生厂商都相继推出了新一代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收发芯片,以nRF905、CC1100 为主流的无线芯片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最新的无线收发芯片将全部无线通信需要的调制/解调芯片、高/低频放大器等全部集成在芯片中,使外围器件大幅度减少,很容易与各种型号微控制器连接实现高可靠性无线通信,使开发无线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开发难度更简单,应用更广泛,嵌入式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有线通信和有线网络,无线技术将展示其巨大的影响力,必将掀起一场的新的技术浪潮。系列A: 433/868/915MHZ频段 1. NRF905基本特性工作电压:1.9-3.6V 调制方式: GFSK 接收灵敏度:-100dBm 最大发射功率: 10mW (+10dBm) 最大传输数率:50kbps 瞬间最大工作电流: <30mA 工作频率:(422.4-473.5MHZ)1) 接收发送功能合一,收发完成中断标志2) 433/868/915 工作频段,433MHZ 开放ISM 频段免许可使用3) 发射速率50Kbps,选用外置433 天线,空旷通讯距离可达300 米左右,加功放可到3000 米左右;室内通信仍有良好通信效果,3-6层可实现可靠通信,抗干扰性能强,很强的扰障碍穿透性能;4) 每次最多可发送接收32 字节,并可软件设置发送/ 接收缓冲区大小1/2/4/8/16/32 5) 100 多个频道,可满足多点通讯和跳频通讯需求6) 内置硬件 8/16 位CRC 校验,开发更简单,数据传输可靠稳定。 7) 1.9-3.6V 工作,低功耗,待机模式仅2.5uA. 8) 内置SPI 接口,也可通过I/O 口模拟SPI 实现。最高SPI 时钟可达10M。 2. SI4432基本特性1) 完整的FSK 收发器,2) 工作频率范围430.24~439.75MHz;发射功率最大17dBm,接收灵敏度-115 dBm(波特率9.6Kbps);空旷通讯距离800 米左右(波特率9.6Kbps) 3) 工作频率范围900.72~929.27MHz;发射功率最大17dBm;接收灵敏度-115 dBm(波特率9.6Kbp);空旷通讯距离800 米左右(波特率9.6Kbps) 4) 传输速率最大128Kbps 5) FSK 频偏可编程(15~240KHz) 6) 接收带宽可编程(67~400KHz) 7) SPI 兼容的控制接口,低功耗任务周期模式,自带唤醒定时器 8) +20dB,低的接收电流(18.5mA),最大发射功率的电流(73mA) 3. CC1100芯片特性工作电压:1.8-3.6V 接收灵敏度:在1200 波特率下-110dBm 最大发射功率: 10mW (+10dBm) 最大传输数率:500kbps 瞬间最大工作电流: <30mA 工作频率:(387-464MHZ)1)315、433、868、915Mh 的ISM 和SRD 频段2)最高工作速率500kbps,支持2-FSK、GFSK 和MSK 调制方式选用外置433 天线,直线通讯距离可达300 米左右,降低通信波特率距离更远,我公司也提供高精度参数RF1100SE 模块,性能更佳,室内通信仍有良好通信效果,3 层左右可实现可靠通信,抗干扰性能强,很强的扰障碍穿透性能; 3)高灵敏度(1.2kbps 下-110dDm,1%数据包误码率) 4)内置硬件CRC 检错和点对多点通信地址控制5)较低的电流消耗(RX 中,15.6mA,2.4kbps,433MHz) 6)可编程控制的输出功率,对所有的支持频率可达+10dBm 7)支持低功率电磁波激活功能,支持载波侦听系统 8)模块可软件设地址,软件编程非常方便 9)单独的64 字节RX 和TX 数据FIFO 4. CC1020芯片特性1) 频率范围为402 MHz -470MHz 工作2) 高灵敏度(对12.5kHz 信道可达-118dBm) 3) 可编程输出功率,最大10dB m 4) 低电流消耗(RX:19.9mA) 5) 低压供电(2.3V 到3.6V)6) 数据率最高可以达到153.6Kbaud 7) SPI 接口配置内部寄存器8) 比相同功率下,NRF905- CC1100 远1/3 5. A7102基本特性1) 433Mhz 开放ISM 频段免许可证使用2) 最高工作速率50kbps,高效GFSK 调制,抗干扰能力强,适合工业控制场合 3) 125 频道,满足多点通信和跳频通信需要 4) 内置硬件CRC 检错和点对多点通信地址控制 5) 低功耗3-3.6V 工作,待机模式下状态仅为2.5uA 6) 收发模式切换时间 < 650us 7) 模块可软件设地址,只有收到本机地址时才会输出数据(提供中断指示),可直接与各种单片机使用,软件编程非常方便 8)TX Mode: 在+10dBm 情况下,电流为40mA; RX Mode: 14mA 9)增加了电源切断模式,可以实现硬件冷启动功能!10)SPI 接口、功能强大、编程简单,与RF905SE 编程接口类似。11)增加了RSSI 功能,通过SPI 接口可以获取当前接收到的信

无线充电频率选择

哈哈,这是绝密的!所以需要自己通过工程电磁场仿真获得的。 追问 用什么软件 回答 ansys 、ansoft等都可以做工程电磁场仿真。但是你需要明白一点, 这种原理来自于磁共振,需要对磁共振原理精通。并非平时的电磁场 耦合技术(如变压器)。这一点已经为你打开了思路,已经足够,呵 呵。 无线充电的原理与实际运作分析 2011-11-08 18:21:22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无线充电实际运作 引言 无线充电技术经过了数年的推广与演进后,到如今终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正是因为其方便性,才得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如此一来,大批厂商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产品开发,看好其商机。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所以无线充电是广义的名词而没有一定的规格。 1 原理简单,实作困难 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量产商品化为线圈感应式。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在现今的应用中,由于装置本身需要有外壳包装,发射端加上接收端的外壳厚度至少从3mm起算,早期电动牙刷产品开发时就发现当距离拉开后需要将线圈上的操作频率提高才能让电力能传送的更远;在电磁波中有一个特性,就是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可以传送比较长的距离后能量衰减较低。后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