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袁筱一

一、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

忠实在翻译理论上确实有着由来已久的争论,并且这场争论至今仍难有答案。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关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谁是谁非的讨论也是自译事始而始,到今天也还有人津津乐道的。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提议,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学说都是古代直译的代表,鸠摩罗什则不怕“依实出华”。在罗新璋先生《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里,他借梁启超的话指出“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论转昌……”认为“直译此消彼长,难有定论”(1)。

事情之于西方,更确切地说是之于法国也大致类似,其实“忠实”的提法源于法国。十七世纪的梅纳日在谈及佩罗?德?阿布朗古尔的翻译时曾有妙论道:“这些翻译让我想起我在图尔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她美丽但却不忠”,于是“忠实”的说法就此流传了下来,“美”与“忠”不能两全的观念也终于流传了下来。

矛盾的复杂性其实不完全在于美丽与忠实不能兼得这样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观念,而在于“忠实”于什么?一般说来,我们用“忠实”这个词来概括依照原文语言形式(小至词汇的运用,大至句式的排列)行文的疑问,反之,中文里的所谓“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甚至有删减添加的,则是“不忠实”的译文。

和中国一样,早期的西方翻译理论也并不系统,都是翻译家或者“翻译家-作家”的经验之谈:矛盾于是亦由并不实质的“美丽”与“忠实”之间的选择始。字字直译由不可能而遭到当然的反对,早可见于西塞罗,贺拉斯及至圣?热罗姆的只言片语中。据爱德蒙?卡里所载,1540年,译家埃提安?多莱(E tienne Do let)就提出过好翻译的“五要”,并在“五要””中将意义置于语言之前。

卡里所列举的另一个“不忠的美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与多莱同时代的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 yo t),这位美人以译作的读者为衡量标准,在译作中掺入了自身大量的解释与评论,他甚至转换了原文的风俗习惯礼貌用语,美化了原文的行文风格。

十七世纪,法国的直译意译之争达到了最高潮。乔治?穆南的《不忠的美人》对此有着详尽的记载。在这本书中,作者力图给十七世纪“不忠”的译作一个合理的社会历史性的解释。并且,作者指出,这种“美文”的风尚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而自十九世纪开始,圣?热罗姆等作家的译者则反过来坚持“忠实”完全在于“字字对等”。这本《不忠的美人》还提请我们注意另一类“忠实”。这一类“忠实”原创于里斯勒,他宣告“不忠译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必须在译作中保留原作“思考,感受,说话,行动,生活……”的所有方式。里斯勒的“忠实”显然已经超出了语言形式的范畴而添进了历史的考虑:因为

他提出的是忠实于原作那个时代的社会因素,风俗,审美趣味等。(2)

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在西方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很快分裂成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或者按照阿尔比的划分,分为“语言分析途径”与“文本分析途径”。这一分裂表面上看起来又可归结于“忠实”与“美文”的分裂,但是事情决非如此简单,因为当代翻译理论已经不再满足于回答是要“忠实”还是要“再创作”,而是“忠实”忠实于什么,“再创作”又再创作什么。

不论《翻译的理论问题》中,乔治?穆南是否要用“普通语言学”涵盖翻译理论;也不论在《法英修辞比较》中,维奈与达尔贝勒奈所列举的翻译“七法”还是怎样的局囿于语言学的范围之内;更不论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怎样坚持要把翻译理论纳为“比较语言学”的一章,他们都超越了单纯的“忠实”与“美”的分裂,而找寻着翻译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点,都试图借助纯语言学的手段。

在大致可归结为文本分析途径的一派里,事情也是同样的。贝尔尼埃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翻译,基点自然也就从语言转向了信息;而马尔戈则以圣经翻译为实践的出发点,认为对“原文的忠实意味着正确的理解,是通过解释获得的,必须考虑到原文语言的、文化的以及神学上的诸多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拉德米拉尔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与“忠实”有着极大关系的“同一”(le mêm e)与“另一个”(l′au tre)的问题(3)。

二、意义:忠实的归宿

在这个基础上,释意理论将意义(sen s)规定为翻译不变的内核。我们在这里列举的便是在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释意理论影响之下的《翻译的忠实概念》(4)一书,该书试图借助释意理论

对“翻译过程”以及“翻译主体”的关注,建立一个客观的又不失宽容的忠实标准。

当然,我们知道,意义与“忠实”一样,是语言哲学一直难以有所定论的一个概念,但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释意理论显然对语言的信息性更为注重,而不是哲学层面的“存在”或“真实”。这就使得阿尔比所说的意义在一定范围内暂时摆脱了语言哲学的纠缠。在他们看来,翻译必然地分作两个层次,三个(或者四个,在笔译中)阶段。

首先是理解层次。仅仅在这个层次,翻译已经不能局限于语言的范围之内,因为理解总是对译者的认知系统提出要求。这一点已无可争辩。但在这里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提出了另一个极为敏感的命题——脱离语言形式的存在。

这个存在它的心理学及病理学的出处,阿尔比在其书中也提到了皮亚杰与巴尔比再(J1B arb izet)的理论,指出现代病理学的发展有意证明意义可以摆脱语言的局囿,因为它是体现在神经元里而不是体现在语言里!

所有的理解过程就是“抓住意义”的过程,而话语的语言形式只有一种“提喻效果”(5),可以在理解的过程中被主体去除,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解释,翻译的过程自然会明了许多。具体在翻译的理解层次上,也就是说我们借助语言及超语言的各种知识来识别,体会,综合出语言外壳包裹下的信息,然后经过“去除语言外壳”这一道工序,得出一个非语言形式的“意义”。

于是,第二个层次——重新表达层次也就更加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础上,翻译的后半进程与前半进程实际上是同样的,不过方向相反而已:译者无非是要借助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同时也适当调动自己的认知系统来再次赋予那个“非语言形式的

意义”以新的语言外壳!翻译的过程便可缩减为“理解——去除语言外形——重新表述”(在笔译中再增添一道“检查”的程序)这三(四)个阶段。

由翻译过程确定下翻译中的不变因素——意义,则有待进一步阐述的是“意义”这个概念本身。阿尔比显然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关于意义的定义,并且即使能够,也不过是给五千多种关于意义的诠释再多添一条。

因此,阿尔比通过七组概念,亦即涵义(sign ificati on),现实化涵义(sign ifica2 ti on actualisée)有意义、信息(info rm ati on)与意义、效果(effet)与意义、意图(in ten ti on)与意义、风格(style)与意义、内涵(conno tati on)与意义、不言之意(i m p licite)与意义之间的异同比较,先回答了什么不是意义的问题,然后提出意义就是一种综合:“意义单元是诸如风格,内涵,信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一种综合”。而根据“所译文本类型的不同,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亦有可能不同,比如说在诗歌中风格与内涵的因素会占上风,而在科技文章中则是信息因素起重要作用”。(6)

在这样一种综合之上,翻译过程中完成的“等值”也分作两步:即在理想的交际状况中,译者首先要完成理解的意义与原作者的欲言(le vou lo ir dire)之间的对等;接着,他还要完成,借助他的重新表达手段,原作读者所理解的意义与译文所理解的意义之间的对等。正是这两步对等规定了翻译的忠实所在,也就是说,译者一面作为原作的接受者,要忠实于原作者;另一方面,译者作为新文本的创造者,他要忠实于他的读者。

当然,释意理论不得不承认,译作相较于原则,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阿尔比为此提出了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

素: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这三大参照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构成了一个三维关系,如果我们只忠实于其中的一点而不及其余,意义的忠实并没有得到实现。

三、一个宽容而能动的“忠实”概念

与三大参照因素相对应,阿尔比接下来便提出了衡量“忠实”时不可不考虑到的三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及译文的功能性,指出根据“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语”,这个三维结构本身也会起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译者的主体性。过去一直为翻译理论所忽视的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近来似乎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译者作为原文本的“诠释者”,他或多或少地会在译文中搀杂进自己个人的因素,或者说,他的个人因素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他的译文:他的认知结构,他的情感因素,他的语言能力——无论是被动或者主动——都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翻译主体的存在,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关键是怎样对待译者的主体性?它所遭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翻译上究竟有没有“定本”存在?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的极端化观念虽然大相径庭,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却都趋向于肯定:前者以语言的暂时稳定性为由意欲确立一个固定的“忠实”的翻译是永恒的,并且唯一的。

释意理论却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因为他们承认的翻译主体有限度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在承认翻译因主体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时,强调主体必须恪守那个三维标准的忠实,在他们看来,“字字直译”与“自由翻译”只是两类与“释意”方法并列存在的翻译方法,在不同的时代或许会由其中的一种暂居上风,但永远都不

会灭亡。其实归根到底,决定哪一种方法占上风的,还是在上文中所提及的三大参照因素:因此作者称他的“忠实”为“主体性中的忠实”。

由此便产生了翻译的历史性。译者主动地实现了翻译,然而译者作为一个主体,他首先是历史的。我们说不同的译者因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主宰了翻译过程。而这些不同除却某种纯个人的因素外,显然是不同的历史时代规定的。

历史性依然首先反应在语言上:语言是以公共有效性为前提的,但是尽管如此,语言还是以一种缓慢的,不易为人所察觉的速度演进着的。语言所跨越的时间越长,这种演进所造成的差异也就越大,并且差异显示在书写、词汇以及文体等各个方面。严格地来说,这种历史性并不单单是译者面对的,它不从属翻译的特性,而是作为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它或多或少地都要经过时间的距离才能得到阅读与理解。翻译只是加长了这种时间的距离而已:因为从译者的阅读、理解到译本的产生与译本的被理解又经历了相当的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时空造成的非语言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译本。正如阿尔比所指出的,“译者不仅要受到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语言的限制,更是为一系列的非语言的理念、政治观点、审美趣味等因素所制约,使他趋向于采用这样或那样的翻译方法”。

(7)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或者在被称为“不忠的美人”的“黄金时期”的十七世纪的法国,大量原文本遭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改写,都是合乎历史解释的。因为在目的语的国度里,时代不允许原文本所隐含的道德观念,表达方式或审美趣味乃至政治观点存在。

这样,历史性自然就影响了“忠实”的两个层面: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理解相对于原文本而言。由于时代的差异,原文本中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因素与译者的认知结构与语言能力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当然这些困难可以经过译者的努力而减小,但是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消弥。

在表达层面上,译者同样面临着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制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译本,它都有一个语言与观念上的“现时化”的问题,它与大多数创作一样,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以及读者的口味,必然要产生这样与那样的变形。

规定“忠实”标准的第三大方面就是译文的功能。如果说译者的主体性着重的是翻译的基点,历史性着重的是翻译的过程,那么功能性着重的则是翻译的起点与归宿。

功能性有两个层面,翻译所完成的不同功能首先是决定于原文本的类型。阿尔比认为,根据不同的原文本的类型,翻译过程中忠实的三维结构亦会发生相当的变化。在译“意”之外,一些特殊的文本体裁,如电影等还会提出不同的,有别于其它类型文本的要求。这里就牵涉到长期被视作对立的的诗歌翻译与科技翻译。它们是文本类型的两个极端,但并不象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事情的另一面就在于,不同的文本所要求于译者的,也必然是不同的认知结构与语言能力,和单纯的创作者一样,译者未必是全能的。不同类型的文本要求译者也有所选择,根据自己的特点与能力选择相应的文本类型,避免增添翻译的困难。

功能的第二个层面在翻译的归宿:翻译的目的与译文的读者。不同的翻译目的无疑会推动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同一个文学文本的翻译,译者有可能抱着对该文本进行研究的目的,亦有可能是为了

引进新的文学形式与表达手段,目的不尽相同,所起到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在不同目的的指引之下,译者所瞄准的对象也就不尽相同。不同阶层的读者会要求不同层次的语言,不同层次的文风,而译者为实现目的,原作自然要遭逢到不同程度的变形。

四、“意义忠实”的实质与局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释意理论看来,“忠实”不完全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概念,而是一个角度,一个试图消除翻译理论上由来的二元对立的角度。正是通过阿尔比的“忠实”,我们接触到了翻译的基点问题(即什么才是翻译中所应坚持的,不变的因素?);接触到了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方法,翻译的历史所在,翻译的历史功能,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度乃至复译及不可译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颇为辩证的探讨,虽然在某些时候受角度限制,难免流于宽泛,却不失为一种理论的方法。“忠实”的另一面就是“再创造”,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与所指和能指一样,是一个事物不可或缺的两个面。

释意理论提醒我们应该考虑到从翻译过程本身去考察翻译,进而构筑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上的一个大问题便是实践与理论的分裂,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无论是语言学派还是文艺学派,所考虑到的都是怎样借助别的学科的理论或理论的进步来建设翻译理论!释意理论最大的贡献则是从翻译的过程入手,将翻译的过程分解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如此人类的翻译行为就被放置于人类最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行为这个大背景中进行分析。阿尔比是在“理解——去除语言外形——重新表达——核对”这样四阶段的过程中离析出翻译的不变因素“意义”,提出“忠实”并非忠实于

原作的语言,而是“忠实”于“作者的‘欲言’、译文的读者以及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手段”三大参照因素。这样,阿尔比所提出的“意义忠实”的确脱离了语言的圈囿,而容纳进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种理论的宽容。释意理论无意于制造一种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它所提出的“意义忠实”是一种能动的,历史的忠实。上述的三维的关系根据“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译文的功能性”这三个层面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果说到标准,便是这个随时会有所改变的三维结构的张力。藉此,释意理论消弥了“不真实”对翻译所进行的指责,指出“同一”与“真实再现”在翻译这样一种实质为单语交际的行为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阿尔比甚至意欲借助他的“意义忠实”,用并列的参照因素来消弥翻译中一直无法解决的主客观的矛盾,即原文本的客观所在与译者的主体因素之间的矛盾。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指出的,“我认为忠实于意义是忠实的根本原则,并将释意方法当做能够达到意义忠实的唯一途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高质量的翻译必须忠实于意义”。“译文质量的好坏还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也就是说译文的质量最终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在此意义上,原文本的客观所在终于被剥去了它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面。

当然,所有的理论都是一种分析事物客观存在的方法,或曰角度,“意义忠实”也是如此。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贯彻始终,都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实的概念》应当说是成功的。我们接下来并不是要否定作者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而是要换一个角度,对作者提出两点疑问。

第一,我们不难看出,“意义忠实”为了摆脱语言学的束缚,有其心理学倾向。释

意理论中的意义是以去除语言外形为前提的,因此,意义存在于神经元而非语言单位这样一个心理病理学基础成为整个释意理论的关键。单纯的创作是表达我们自己所欲表达的,而翻译是表达别人所欲表达的,这就是单纯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差别。意义,或者说对意义的理解由此成为一种人的内部精神状态、过程与机制。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当今流派纷呈的语言哲学领域,遭到一致质疑就是有关“意义”的心理学倾向。一方面,心理病理学本身的发展尚未能证明——尽管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被完全去除了“语言外形”的思维的存在;另一方面,理解意义又会因此成为了解原作者的心理体验,尽管作者为“意义忠实”增添了两个并列于所谓“忠实于作者‘欲言’的两大因素,但是企图仅仅凭借单纯的并列来消解对立的作法毕竟有其限制,说到底在作者的第一“意义忠实”参照因素里,作者并没有解释清楚原作者的意向与意义的实质差别在哪里。这与作者把语言理解为思维的载体,把语言学理解为语言现象的描述有关。

第二,我们知道,释意理论取得成功是因为建立在对同声传译所做的分析之上,与此同时的必然也就是它的实用性。的

确,释意理论一直呈现这样一种简单化的趋势。而在这本书中,阿尔比的尝试包含着将释意理论推广至所有翻译类型的努力,所以他再三强调,不同类型的翻译只是在方法上的不同,论到翻译过程,则完全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首先要问的是有没有这样一种“普遍翻译理论”存在?例如我们释意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一种语言的游戏,它遵守规律却又随时准备打破规律,因而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又如何“去除”语言的外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才试图用所谓的三维结构,用意义忠实的三大层面来缓解这样一种矛盾。宽容与模糊总是并存的,而学术建构上的细节则有待于后者来完成。

注 释

11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罗新璋序,《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21具体可参见M oun in,Geo rges:L es belles infidèles,Cah iers du Sud,Paris,1955

31具体可参见L adm iral,Jean-R ené:T radu ire, théo rèm es pou r la traducti on,Payo t,Paris,

1979

41A lb ir,Amparo H u rtado:L a no ti on de fidelite en traducti on,D idier E ruditi on,Paris,1990 51参见《翻译的忠实概念》,第59-62页

61参见上引文,第71-85页

71参见上引文,第155页

(上接第36页)

相互理解,这会使我们的言语更加生动,更加地道。

与此同时,这种省略结构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已经大量渗透到了书面语中。如:在文艺作品、科普文章、新闻媒体语体中省略结构已屡见不鲜。因此,对俄语口语对话中的省略结构进行更深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我们语言教学、翻译实践、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将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参考书目

11АкимоваГ1Н1Новоевсинтаксисесовременного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1М1,19901

21ВинокурТ1Г1Онекоторых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хособенностяхдиалогическойречи1

31Русскаяграмматика,т121М1,19801

41ЗемскаяЕ1А1Русскаяразговорнаяречь: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ипроблемыобучения1М1,19791

51ПешковскийА1М1Русскийсинтаксисвнаучномосвещении1М1,19561

61徐翁宇:《俄语口语语法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行政行为概念之重构

行政行为概念之重构 内容提要:作为我国行政法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和法理意义。但这一概念的通说却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且难以回应实践中的问题。行政行为概念的科学界定应在充分借鉴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学说及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展开。 关键词:行政行为,概念,科学界定 引言 自新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学教材《行政法概要》首先使用“行政行为”一词以来,几乎所有的行政法学论著都相继沿用了这一概念。但在行政行为概念的具体界定上,学者们则存在很大分歧,先后形成了最广义说、广义说、狭义说和最狭义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狭义说逐渐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时至今日,该说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界的通说。以现行《行政诉讼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学术名词的吸纳为标志,行政行为在我国逐渐成为特定的法律术语。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6月11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做出了明确解释。《意见》第1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该条规定除了引发学界对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划分标准的广泛讨论之外,定义本身还遭到了很多学者的非议。作为一种司法回应,最高人民法院在20XX年3月8日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又对此重新做出了全面的解释。《解释》第1条放弃了界定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努力,而是笼统地使用“行政行为”的概念,其意图显然是在于扩大其内涵,进而拓展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从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角度观之,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条救急的捷径。然而,围绕这一解释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又无法回避:作为一个法律术语,行政行为的内涵究竟应当如何界定?其外延又如何划清?原先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是否仍然保留?如是,则其内涵是什么?反之,否定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行政行为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一个极为混乱的基本范畴。尽管学界围绕这一概念进行过大规模的争辩,但在很多问题上仍然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基础知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和磁在以太这种介质中传播 B相对不同的参考系,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C.牛顿定律仅在惯性系中才能成立 D.时间会因相对速度的不同而改变 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 A.否定了xx的力学原理 B.提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C.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D.承认了“以太”是参与电磁波传播的重要介质 3.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1)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 _______________. (2)光速不变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哪些说法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假设( ) A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一切力学规律都是相同的 B.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C.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相同的

D.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不同的 5.在一惯性系中观测,两个事件同时不同地,则在其他惯性系中观测,它们( ) A.一定同时 B.可能同时 C.不可能同时,但可能同地 D.不可能同时,也不可能同地 6.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沿平直轨道飞快匀速前进,车厢中央有一个光源发出了一个闪光,闪光照到了车厢的前后壁,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的人认为闪光是同时到达两壁的 B车厢里的人认为闪光是同时到达两壁的 C.地面上的人认为闪光先到达前壁 D.车厢里的人认为闪光先到达前壁 能力测试 7.关于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适用于宏观物体 B.适用于微观物体 C.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 D.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性原理能简单而自然的解释电磁学的问题 B.在真空中,若物体以速度v背离光源运动,则光相对物体的速度为c-v C在真空中,若光源向着观察者以速度v运动,则光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为c+v D.迈xx一xx实验得出的结果是: 不论光源与观察者做怎样的相对运动,光速都是一样的 9.地面上的 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对于坐在火箭中沿两个事件发生地点连线,从A 到B方向飞行的人来说哪个事件先发生( ) A.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B.A事件先发生 C.B事件先发生 D.无法判断 10.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9春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9课《中国漆器》教案 浙美版

中国漆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感受漆器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单介绍漆器工艺。(图片展示) 漆器工艺: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 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二、主要作品赏析: 1.《木胎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2.《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战国)战国,座长87.8厘米,高104.2厘米,宽15.9厘米,此器是1965年在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虎座、双鸟及鼓均已分散,并有残缺,拼合后经复制成了现在所见之物。它的造型新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1), 1269-127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b13053458.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b13053458.html,/10.12677/ap.2017.711158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ncept,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 Hui Ku, Huiying Sh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26th, 2017; accepted: Nov. 15th, 2017; published: Nov. 21st, 2017 Abstract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vers different groups and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After systematical exploring and discuss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structu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meaning, internal structure confu-sion and single measure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in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aticness, traceability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tructure, Theoretical Basis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库慧,史慧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 摘要 基本心理需要在国内外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遍及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但是需要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在概念界定、需要结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几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和研究进行阐述之后,发现其中存在涵义不清、内部结构混乱以及测量单一等问题。因此从系统性、追踪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提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汽车维修漆工(三级)》培训计划

《汽车维修漆工(三级)》培训计划 一、编制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汽车维修漆工》职业标准编制,适用于汽车维修漆工(三级)职业技能培训。 各培训机构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培训实际情况,在不少于总课时的前提下编写具体实施的计划大纲和课程安排表。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时间和课外实训练习时间。推荐教材仅供参考,各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实际情况选择。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级别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熟悉汽车结构、金属防腐、金属漆调配、涂装工艺、车间管理,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并能解决技术难题。 三、模块课时分配表 1、色彩知识与美术涂装60课时 2、金属腐蚀与防护76课时 3、汽车涂装工艺168课时 4、涂装新技术的应用与车间管理46课时 总课时:350 四、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模块1 色彩知识与美术涂装 1、培训基本要求 通过本级别技术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熟悉和掌握色彩理论知识; (2)熟悉和掌握颜色体系的国家标准; (3)熟悉和掌握美术涂装技术。

2、培训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1.1色彩知识 1.2美术涂装 1.3颜色的种类及变化 (2)操作技能实训 2.1美术涂装方法 2.2色彩调配技巧 3、培训方式建议 (1)理论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 (2)技能实训:本模块建议可开展美术漆的喷涂方法、色彩的调配技巧等实训项目。每位老师带10名学生。 模块2 金属腐蚀与防护 1、培训基本要求 通过本级别技术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了解和熟悉金属腐蚀的分类和原理; (2)熟悉和掌握金属防腐的方法。 2、培训内容 (1)理论培训 1.1金属腐蚀的分类与原理 1.2金属防腐的目的和方法 1.3汽车腐蚀和防护 (2)操作技能 2.1汽车腐蚀的处理 2.2涂层防腐保养的方法 3、培训方式建议 (1)理论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 (2)技能实训:本模块建议可开展汽车表面的防腐蚀方法、汽车表面涂层的保养方法等项目。每位老师带10名学生。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介绍民法学说中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的两种不同观点入手,揭示我国《民法通则》中所体现的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矛盾、缺陷,进而论述摒弃这一学说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可变更可撤销 一、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认识上的分歧 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对法律行为概念的概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而从事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按照这一概括,法律行为的概念中既应包括有效的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还应包括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行为。另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而从事的,必将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依此,法律行为只能是并且永远是有效的,产生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无效行为、可撤销行为及效力不确定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行为。《民法通则》颁布后,我国许多学者转而接受“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的立法定义。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表示行为,传统上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其特征是当事人有意识地要建立或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并通过一定的行为将内心意思表达出来。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缺陷或者违法,即表示行为不合法,该行为就没有法律效力或可以依法撤销其法律效力,传统上称之为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民法通则》中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未能正确揭示法律行为的本质及其内涵和外延”。这一定义并不能将意思表示行为与观念通知行为和事实行为区别开,因为许多事实行为均属于合法行为,“例如遗失物之拾得,标的物之交付等”,它们“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效果”。 我国民法理论中对于法律行为概念上的理解是存在重要分歧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既然是合法行为,理所当然不能包括违法行为;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法律行为只是一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至于它是否合法需作进一步判断,因而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 究竟应仅将传统民法中的“有效的法律行为”称之为法律行为呢,还是应将具有设权意图的一切表意行为统称为法律行为。如果仅以前者为法律行为,当然应确认法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特征;但如果以后者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确认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和设立法律关系意图为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观点,在法理逻辑方面存在诸多自相矛盾和理论缺陷。理由在于:以合法有效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无法解决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效力可撤销行为和效力不确定行为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将法律行为仅仅理解为合法有效行为,则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述一系列处于中间状态的表意行为究竟是否属于法律行为;它们是否适用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则;它们是否可发生法律行为之效力。假如确认此类“不合法”表意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无异于否定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如否认此类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它们显然不应适用法律行为的有关规则,也不应发生法律效力,这同样会否认我国民法中的具体规定。 台湾学者郑玉波曾指出:“法律行为有无效、得撤销及效力未定等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试图以意思表示无效来代替法律行为无效并无实际意义,“意思表示虽不能概括法律行为,但法律行为毕竟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故意思表示无效时,则法律行为即不能有效力”。 依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只有合法的表意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而依据第58

大学物理练习题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练习十九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一、选择题 1. 静止参照系S中有一尺子沿x方向放置不动,运动参照系S′沿x轴运动,S、S′的坐标轴平行。在不同参照系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 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2. 下列几种说法: (1)所有惯性系对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等价的。 (2)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正确的? (A)只有(1)、(2)是正确的。 (B)只有(1)、(3)是正确的。 (B)只有(2)、(3)是正确的。 (D)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 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静止于惯性系S的xOy平面内,且两边分别与x轴、y轴平行,今有惯性系S′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相对于K系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从S′系测得薄板的面积为 (A)a2。 (B) 0.6a2。 (C) 0.8 a2。 (D)a2/0.6。 4.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6s,若相对甲以4c/5(c表示真空中光速)的速率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 (A) 10s。 (B) 8s。 (C) 6s。 (D) 3.6s。 (E) 4.8s。 5. (1)对某观察者来说,发生在某惯性系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的两个事件,对于相对该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它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否同时发生? (2)在某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它们在其它惯性系中是否同时发生? 关于上述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 (A)(1)一定同时,(2)一定不同时。 (B)(1)一定不同时,(2)一定同时。 (C)(1)一定同时,(2)一定同时。 (D)(1)一定不同时,(2)一定不同时。 6. 一尺子沿长度方向运动,S′系随尺子一起运动,S系静止,在不同参照系中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7. 按照相对论的时空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也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B)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但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C)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D)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也同时同地。 8. 在高速运动的列车里(S′系)一物体从A运动到B,经历的时间为Δt′> 0;而在地上(S系)的观察者看列车上的A、B两点的坐标发生变化,物体运动的时间变为Δt,则在S中得到的结果是 (A)一定是物从A到B,Δt > 0。(B)可能是物从B到A,Δt > 0。

花岗岩漆施工基本流程

花岗岩漆施工基本流程 水性仿花岗岩涂料操作工艺具体流程如下: 1、仿花岗岩涂料工艺流程: 墙面基层处理斗刮(抹)涂抗裂砂浆1遍同时复合耐碱玻纤网布→刮涂耐水 腻子2至3遍→刷抗碱封闭底漆一遍→弹线、分格、贴胶带→水性花岗岩漆中涂层1-2遍→喷涂水性花岗岩漆主涂层(按花纹喷至所需道数)→喷罩光漆1遍。 2、花岗岩漆施工基面处理: 在基层处理之前,墙体需要一定时间的养护,一般新水泥墙面冬天的养护时间为28天,夏天的养护时间为14天。养护到基层的pH值小于10,含水率小于10%后再进行基面处理。 基层处理前应彻底清除疏松、起皮、空鼓、粉化的基层,然后,去除灰尘、油污等污染物。 3、刮涂抗裂砂浆附符合耐碱网布: 清理基层后按使用要求配置抗裂砂浆2-3mm,同时及时把网布铺在抗裂砂浆上,用抹子压入抗裂砂浆中。局部再用抗裂砂浆找平。砂浆总厚度控制在2.5-3mm。刮涂施工尽可能减少接茬,随时用靠尺检察平整度,确保最后的垂直和平整度小于2mm(2m靠尺)。 4、刮涂外墙柔性耐水腻子: 用外墙柔性耐水腻子修补墙面,第一道局部找平,用腻子或填缝胶填补大的孔洞和缝隙,待腻子干燥后,局部打磨,再满批腻子使基层平整。一次刮涂厚度不宜超过0.5mm,分两道以上施工:每道间隔时间不低于5小时。每道晨光腻子刮涂完毕后应及时(一般4-6小时)打磨修整。柔性腻子总厚度控制0.5-lmm。 5、涂刷封闭底漆: (1)工具与材料 ①毛辊②底漆 (2)待腻子达到要求后,涂刷前应将基层打磨平整,清理浮尘,毛滚应保持清洁,涂刷水性封闭底漆一遍,刷涂均匀,绝不可有漏刷现象。水性封闭底漆施工时禁止兑水。 6、涂刷水性花岗岩漆中涂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界定: 1.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可视为“整合照料”的一个子概念,它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以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要有足够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服务对象、服务提供的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实现路径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标准。 (1)服务对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采用传统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其次,对于机构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再次,对于一些高收入老年人,比较注重晚年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优质健康保健服务。 (2)服务提供主体: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形成凝聚力。 其次,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满足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尽职尽责。 (3)服务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广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护理服务。而是医疗救治、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保健服务。三十精神慰藉、精神安慰、老年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 (4)服务人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侧重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对于服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首先,与家庭建立契约关系的医生必须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并且熟悉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次,养老机构必须要根据需要增加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专业护士。再次,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入住老年人的需求,也要增加相应的护理人员。 (5)实现路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集中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全科医生,与家庭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二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单一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或养老服务。四是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 (6)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高精技术的服务,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根据自身职责,建立相关法规,形成专业的规范制度,完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人员标准和管理规范,简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中心至少要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简历严格的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对服务进行监督。 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一种整合医疗和养老功能,以专业的持续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为特色的新型养老机构,是对传统养老机构的创新。主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预约就诊和双向转诊等服务。二是由单一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货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中心,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兴医院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设立以病后康复和保健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三十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开

法律行为概念研究剖析

法律行为概念研究剖析 摘要:在比较法上,对法律行为理论及其制度的价值存在争议。本文从法学方法的角度,讨论何以在当时的德国会出现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文章认为,法律行为的概念与浪漫主义和精神科学对“理解”和“意义”的探求有关,而浪漫主义在法学领域推进的结果是历史法学派。最终创造法律行为的是理性法学派的体系化法学方法。在当时的德国,产生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有某种必然性,这一根源在法学上,体现为罗马法学派与日耳曼学派的对立,但是更深刻的根源在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 关键词:法律行为理性法学派历史法学派罗马法学派日尔曼法学派理解与意义 人们对逻辑的渴慕,把法学变成了数学,这不仅是错误的认识,而且还会误解法律。生活不因概念而存在,相反,概念因生活而存在。有权存在的,不是逻辑,而是生活、社会关系的需求以及对正义的感知;逻辑的可能或不可能都不是物质的。 -----耶林「1」 一、问题及其限定 一个比较法上的争议问题 “法律行为”(Rechtgeschaefte)一词是德国学者创造的法律术语。在英美法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2」法律行为理论在大陆民法的位置极其显赫。它被誉为“民法规则理论化之象征”;「3」“大陆法系民法学中辉煌的成就(the proudest

achievement)”。「4」庞德也指出,在罗马法中,决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媒介是“行为”。在大陆法系,这种“行为”主要是指法律行为。而在英美法,决定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是“关系”。「5」 如此重要的一个制度,在部分学者那里却遭到了猛烈的批判。这里以茨威格特和克茨《比较法导论》第2卷为例。在这本书中,他们猛烈地批判了法律行为制度: 学者贡献的法律行为原理的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法律行为这一概念中,所有的交易只有一项因素是共同的,即“表示”(declaration)。但是,用法律行为来囊括所有的意思表示,这些意思表示是与物权移转行为(real acts)(比如德国法上的动产交易)、双务(synallagmatic)合同、财产让与行为、影响家庭身份的行为、有法律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联系在一起的,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是概括不了的(overstrained)。……学习德国法的外国学生可能首先就要问:这些不同层次的抽象化之间的差别是不是真的必要。如果不诉诸如此一个整全的特别概念,是不是就不能处理相关材料、叙述相关规则了呢?有必要把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合同和要约(合同的组成部分)区分开吗?……用比较法上的功能方法看,法律行为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法律行为”是德国法上的一个人为概念。它虽然有阐释和体系化价值,但作为一个认知工具(a perceptual tool),它对于私法的社会秩序而言,并不是非常有用。「6」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3053458.html,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作者:陈亚旭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口译的质量决定着发言的对外传播效果。同时,口译与笔译也有所不同,其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译者而言,如何适当地使用翻译技巧,在短时间内使口译更加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如今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国际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其中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和“脱离”假说更是对口译实践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翻译技巧 一、口译的特点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愈发的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外事发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立场、态度、措施等方方面面。而在这种场合下,口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口译的质量,也与发言的外宣效果紧密相连。“好的口译质量”定义为:对源语准确的翻译、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对等的意图效果、成功的交际互动(王斌华,2012:49)。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间具有紧迫性 口译与媒体报道、政府公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笔译有所不同,其是以口译形式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译文,且译文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没有时间让译员进行反复推敲。 2、措辞准确 外事发言的措辞十分精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揣摩而形成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不能有歧义,不能留有误解,更不能有不恰当的用词。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外事发言的内容多为最新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或者对某一热点问题或重要议题的立场和主张。所以口译的内容就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口译与笔译相比其对译员的要求更高。在此类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难点更多。所以译员在口译中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不同语境下的原文,并表达出合理的译文,使外国听众既全面有精准的理解我们的政策与主张。

成都漆艺阅读答案

成都漆艺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成都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器”,历史悠久,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 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漆器屏风、攒盒、出土文物复制品、漆画艺术品等,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还有用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做成的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漆画有油画、山水、写意等许多画种的风采,而又区别于其它画种。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成都漆器艺术起源于距令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开始成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故而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成都商业街、金沙遗址、羊子山古墓等处出土的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在五代时,成都的金银镶嵌漆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的棺、椁、册匣、宝录、镜盒等漆器极其华丽精美;在明清时期,成都是全国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其中清末设在皇城后子门的劝工总局开办各种工艺工场,为成都漆艺培养了一批卤漆匠师;在民国抗战初期,成都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等三条街是专门生产、经营成都漆器的场所。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成都漆器,在其工艺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跟中国其他的漆器流派一样,经历过多次技术革新。西汉时期,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质填成花纹的堆漆法等。唐代中国漆艺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纹的堆漆。明清时期,成都漆器的种类达到十四类,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技艺的创新能力。 成都漆艺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以其历史悠久和工艺独特而享誉海内外。现在,成都生产漆器工艺品的主要厂家是成都漆器工艺厂,正把传统的成都漆艺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更宽广的市场。 5.下列关于成都漆艺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漆画的水平很高,有暗花、隐花、描绘等技法,其面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 B.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蜀地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C.因为四川盛产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所以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 D.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塑料胎、麻布脱胎、纸胎、木胎等产品,其产品造型工艺精巧、美观大方。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张冠李戴,将漆器的特征当成了漆画的特征。C项,强加因果,且缺了一个原文中的“最”字。D项,“塑料胎、麻布脱胎、纸胎、木胎”等为“品种”,非具体产品。

德国法律行为基础理论

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 ——德国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民法典的借鉴意义 阅读次数:1645 杨代雄 关键词: 法律行为基础瑕疵/法律行为基础欠缺/法律行为基础丧失/德国民法/我国民法典 内容提要: 法律行为基础瑕疵理论由厄尔特曼创立,经过学说的发展被德国的判例广泛应用,并于2002年被纳入《德国民法典》。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与我国现行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制度、显失公平制度、附条件法律行为制度存在区别,并且具有充分的价值基础,因此,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引进此种制度。我国未来民法典对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应当实行分别立法的模式,将法律行为基础欠缺制度规定于总则编,将法律行为基础丧失制度规定于合同法编。 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是现代德国民法学说判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经通过《债法现代化法》被纳入《德国民法典》,而且已对很多国家的民事立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当前正致力于制定一部现代化的民法典,但民法学界迄今却尚未给予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足够的关注。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究,期望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能有所助益。 一、德国法上的法律行为基础瑕疵制度 (一)法律行为基础瑕疵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法律行为基础瑕疵理论在德国可谓源远流长。1850年,潘得克吞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伯恩哈德o温德夏在《罗马法中的前提理论》(Die Lehre des r?mischen Rechts von der Voraussetzung)一书中曾经把双方当事人的某种共同观念视为法律行为的前提或者说默示条件,其欠缺或丧失将导致法律行为失效。[1](P261)但尚未对此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尤其是尚未把法律行为的前提与意思表示内容明确区分开来。[2](P70-71)因此,温德夏的前提理论只能算是法律行为基础瑕疵理论的萌芽。真正为法律行为基础瑕疵理论奠基的是保罗o厄尔特曼(Oertmann)。1921年,厄尔特曼在《行为基础(Gesch?ftsgrundlage)》一书中明确提出法律行为基础之概念。他认为,在一项法律行为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将其效果意思(Gesch?ftswille)建立在某种观念的基础之上,此种观念对于相对人来说不但是可认知的(erkennbar),而且(事实上)相对人已经知悉同时并未提出异议,那么,此种观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相对论 第一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基础知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和磁在以太这种介质中传播 B相对不同的参考系,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C.牛顿定律仅在惯性系中才能成立 D.时间会因相对速度的不同而改变 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提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C.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D.承认了“以太”是参与电磁波传播的重要介质 3.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1)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速不变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哪些说法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假设( ) A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一切力学规律都是相同的 B.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C.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相同的 D.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不同的 5.在一惯性系中观测,两个事件同时不同地,则在其他惯性系中观测,它们( ) A.一定同时 B.可能同时 C.不可能同时,但可能同地 D.不可能同时,也不可能同地 6.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沿平直轨道飞快匀速前进,车厢中央有一个光源发出了一个闪光,闪光照到了车厢的前后壁,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的人认为闪光是同时到达两壁的 B车厢里的人认为闪光是同时到达两壁的 C.地面上的人认为闪光先到达前壁 D.车厢里的人认为闪光先到达前壁 能力测试 7.关于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适用于宏观物体 B.适用于微观物体 C.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 D.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性原理能简单而自然的解释电磁学的问题 B.在真空中,若物体以速度v背离光源运动,则光相对物体的速度为c-v C在真空中,若光源向着观察者以速度v运动,则光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为c+v D.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得出的结果是:不论光源与观察者做怎样的相对运动,光速都是一样的 9.地面上的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对于坐在火箭中沿两个事件发生地点连线,从A到B方向飞行的人来说哪个事件先发生( ) A.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B.A事件先发生 C.B事件先发生 D.无法判断 10.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有衍射、干涉现象,所以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 B.在一个与光速方向相对运动速度为u的参考系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c+u或c-u C电磁场是独立的实体,不依附在任何载体中 D.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包括电磁规律和一切其他物理规律 11.一列火车以速度v相对地面运动,如果地面上的人测得,某光源发出的闪光同时到达车厢的前壁和后壁(如图5-1-1).那么按照火车上人的测量,闪光先到达前壁还是后壁?火车上的人怎样解释自己的测量结果? 12.如图5-1-2所示,在地面上M点,固定一光源,在离光源等距的A、B两点上固定有两个光接收器,今使光源发出一闪光,问 (1)在地面参考系中观察,谁先接收到光信号?

(法律法规)论法律行为制度在中国

[摘要]法律行为制度作为民法领域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整个民事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清末民初引进法律行为制度以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立法实践上,都对法律行为制度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行为”两个种属概念的创设和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 性这两个方面,给中国的法律行为制度研究带来阻碍。鉴于中国即将制定民法典的大背景,本文将对中国法律行为制度的缺失作重点分析。 [关键词]法律行为历史来源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 一、法律行为制度的历史来源 法律行为制度,即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和取得法律效力的制度,始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本无抽象的法律行为概念,只有各种具体的名称,如契约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行为、适法行为、表意行为等,这些允许个人自由决定法律关系的制定因素,成为私法发展最重要的动力。1804年,《法国民法典》所创契约自由原则,使这种自治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专门形成“法律行为”(rechtgeschaeft)术语,来表彰民法生活的全方位的自由气质,公认是德国法学的产物。德国启蒙时期法学家丹尼尔。耐特尔布莱德在17 48的著作中借用过拉丁文“actus iurudicus”(可译为法律行为)和“delaration voluntatis”(可译为自愿表示)等,表示自由追求法效果的行为,他甚至将“actus iurudicus”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但是,首创德文术语来表示这种自由设权行为的,是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胡果,他在其《日尔曼普通法》一书中,使用德文rechtgeschaeft一语,并将“法律行为”的内涵解释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适法行为”。不过,德国法学家通常认为,法律行为概念的首创者,应是海瑟。他在1807年的《民法概论—潘得克吞学说教程》一书中,赋予rechtgeschaeft一语以设权的意思表示行为的含义,非常简要地揭示了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概念的基本内涵。[1]后来,萨维尼在其名著《当代罗马法律体系》中,把法律行为概念的内涵精致化,并阐明为:“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之后,1863年,这一概念首先被《萨克逊民法典》采用。1900年,《德国民法典》集学理之大成,第一次系统、完善地规定了法律行为制度。后日本、瑞士等民法典均仿照德国。(法律法规)论法律行为制度在中国。 二、法律行为制度在中国 在中国,法律行为制度未经过多大原创,它是属于完全的“舶来品”,简单地说,法律行为传入中国主要经历了三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就是清末法律变革的时期大陆法系尤其是德意志法系的理论传入中国,所以我国近代立法一开始就是直接接受德国的法律。这一次引进到我国的法律行为理论,基本上没有改变该理论在德国法中的本来面目。我国清末变法编制的民律草案,以及1930年制定的我国民法典,直接以德国民法典草案的第三稿(即后来颁布法典的底稿)为样板,虽然具体制度建设方面融入不少中国特色的东西,但是法律行为理论基本上彻底采纳。 引进法律行为理论的第二个渠道就是1949年之后我们对前苏联法学的全部承受。前苏联法律的基本概念体系也是来源于德意志法系,不过很遗憾的是前苏联法学按照计划经济的

船主和漆工的哲理故事

船主和漆工的哲理故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异,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是您救了他们”。这里的您,不仅是指船工这个人的这个细小的举动,更是船工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不管是船工还是什么工,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吏,做事都要有应尽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假如一味地盯着钱,你给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至于小小的一个破绽,我可以不管它,将来追查起责任来,与我无关,因为你没让我修理船的破绽啊。虽然这是举手之劳的捎带活,但做与不做,可关乎船主的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这可就是大事了。 这个船主也许挺傻的,你家孩子既然已经安全了,他漆工又不知道要他的举动有多么的值得赞许或者奖励。你拿了一个大红包,不是很无谓吗?况且你还少花那么些钱呢,要知道,钱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啊。这个大红包的钱是你辛辛苦苦多长时间才赚回来的,给了他,他也不一定领情,还以为是他应得的呢,现在的人心啊,不可这样惯呢!你有了这些钱,没准儿还能给自家孩子买个保险,或者更现

实,给他们捐个官做,还能生出更多钱和更多灿烂呢。 再说这个漆工,要追查起责任来,你还算是没有职业道德呢。你是漆工,只应该负责刷漆,怎么管起修补船的破绽了呢?明显是个人英雄主义嘛。想显摆你有这个能耐?还是想抢别人的饭碗?一观便知这个人不懂行业规则,是个危险分子,不可让其做大。被消灭可能就是迟早的事。现在不是讲社会和谐吗?你这明显是毁坏和谐社会,增加社会矛盾,也有可能是某敌国埋伏的卧底,是必须消灭的“恐惧主义”分子。 最后,我以为,不管是船主还是漆工,都应该老老实实做分内之事,尽量低调。不要逞能。这样,世界才安稳和谐,有钱的更有钱,有权的更贪腐。鸿鹄高飞,燕雀叽叽喳喳。多么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