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如下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

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xx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xx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xx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xx年起利用5到xx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

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

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以上即是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如下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

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xx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xx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xx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xx年起利用5到xx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

2018版浙江省通用技术——学考总复习

必修一技术与设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考试标准] 知识梳理理知识夯基础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技术来源于人类的需求。技术具有的作用: 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 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 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 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 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 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 化各领域。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创新性、目的性、专利性、综合性、两面性 技术创新性:技术发展的灵魂是创新,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 展的。技术创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是指创造发明 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技术革新是指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 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技术的旦的性: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与愿望为目的。目的性贯穿技术活动的始终。技术 的专利也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 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技术的综合性:技术需要跨学科的性质,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或者多项 技能的多方面的知识。其重在注意合作精神。 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危害性。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

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来促进情感的表达,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

要素配置指导研究性学习式高中通用技术活动课

要素配置指导研究性学习式高中通用技术活动课 ——以受力分析为例 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夏霖 [摘要]在要素配置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高中通用技术活动课可以提升活动课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介绍了要素配置指导下的通用技术活动课的开展过程,即要素分析、要素配置和要素更新。从知识维度和活动维度进行要素分析确立要素,在活动前和活动中进行要素配置,在活动后进行要素更新。以受力分析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活动课开展的过程。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渗透受力分析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1],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入通用技术活动课,以要素配置为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其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要素分析从知识维和活动维2个角度确定要素内容;而后在活动课前和活动课中进行要素配置,并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控。最后在活动后进行反馈和优化,进行要素更新,不断明确,提升后续活动课效率。下面以受力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图1 结构设计知识框架 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已有知识储备会和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相互影响情况,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造成障碍。在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近内容发生相互影响,导致错误理解。在“做中学”和“以学定教”

的理念指引下,将授课改为活动,以研究性学习渗透方式为主可以有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要素分析 1.1知识维 知识维是从知识本身的内容和地位确定要素。 首先,从全局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高中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是通用技术学科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考察学生理解设计一般过程的落脚点,即在笔试题中出现具体的实物结构的设计应用题。本单元知识点如图2所示,从知识框架中可以看出结构单元的教材设计是从案例出发认识结构,理解结构的含义及研究结构的重要性,又着重分析了结构基本特性。最后介绍了结构设计的一般思路和从经典结构中获取灵感的结构欣赏。其中“结构受力”部分对于整个结构学习至关重要,结构受力分析直接影响到学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图2 结构设计知识框架 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是经典力学学习的重要部分,从小学科学就开始接触,学生印象深刻。通过受力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宏观世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学习电磁学、原子、热学中的相互作用。 其次,从局部角度出发进行知识与技能分析。通用技术中结构受力分析研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基本形变。它包括了受压、受拉、受弯曲、受剪切和受扭转五种形变。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高一通用技术 《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讲稿

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简介 1、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提出 通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分析“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生事物已经悄悄改变我们的教师,改变我们的教学。 《全日制小学——高中课程计划(试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必 修劳动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2、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 自18世纪,“研究性学习”思想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1)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倡导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裴斯泰洛齐等,目的:把人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倡导者:杜威、克伯屈等人 (3)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欧美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倡导者:布鲁纳(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获得美国卓越科学贡献奖)、施瓦布等 3、研究性学习地定义 (1)定义: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概念。 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不必考虑学什么学什么由自己选择 不必操心跟谁学跟谁学由自己确定 很少思考怎么学怎么学由自己设计 无权决定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自己规定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设置的根本目的是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4、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形势 (1)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追随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强调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荷兰、法国等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同“研究性学习”课程相类似的课程。

浙江省通用技术学考模拟卷包括答案.docx

通用技术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1~4 每题 2 分,其他 3 分) 1.如图所示为某汽车集团公开展示的空气动力概念车。该汽车利用压缩气缸储存并释 放能量,能单独利用汽油或压缩空气行驶,可使普通汽车拥有者的费用降低45%以上。下列关于该车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技术的发展为空气动力车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B.空气动力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C.空气动力发动机消除了发动机技术的负面影响 D.空气动力汽车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思维 2.如图所示是一款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及其评价坐标图,该体温计不只是测体温,还可以测水温和室温,大液晶显示屏可根据测得不同温度,呈现三种不同的背景色,具有发烧报 警功能。以下对坐标图的分析中恰当的() A.坐标图评价的依据是设计的一般原则 B.该产品的成本比较高 C.该产品实用性好,而且有一定的创新 D.该产品非常美观 3.如图吊车中所示构件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构件 1受拉、构件 2受弯曲、构件 3 受压 B.构件 1受压、构件2受弯曲、构件 3 受拉 C.构件 1受拉、构件2受压、构件 3 受弯曲 D.构件 1受弯曲、构件 2 受拉、构件 3 受压 4.在通用技术实践课上,小明准备用外形已加工的矩形钢制作如图所示的零件,设计 了下列工艺流程,其中合理的是(?)

A.划线→ 钻大孔→ 锯割槽→ 钻小孔→ 锉削 B.划线→ 钻大孔→ 钻小孔→ 锯割槽→ 锉削 C.划线→ 钻小孔→ 锯割槽→ 钻大孔→ 锉削 D.划线→ 锯割槽→ 钻大孔→ 钻小孔→ 锉削 5.如图为简易土壤湿度控制自动灌溉系统示意图,系统会根据设定好的干/ 湿门限实现自动灌溉。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湿门限时,电子控制的处理单元会发出指令给阀门让其开 启放水,当达到湿门限后,处理单元会发出指令,关闭阀门结束灌溉,从而达到灌溉的自动化。要实现上述的控制系统,正确选择阀门和传感器就非常重要了,下列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气用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 B.蒸汽电磁阀和水位传感器 C.液用电磁阀和湿度传感器 D.真空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 6.如图所示的这款智能窗帘由若干独立六边形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内都配置了光感应 器、微处理器和传动机构,光感应器监测外界光照强度与入射角度,通过微处理器和传动机构控制花瓣形扇叶的开与合,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照与温度。窗帘上变化多样的花式图案也 为家居环境增添了些许视觉上的趣味。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微处理器 光感应器 传动机构 A.被控对象是智能窗帘 B.控制器是光感应器 C.输入量是设定的外界光照强度与入射角度 D.外界风、灰尘是系统的干扰因素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了解。 ②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课程资源。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课及运用“百度搜索”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展示的能力。同时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桂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个人经验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铺设好思维阶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搜集和展示信息;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

高中合格性考试通用技术1配套练习题

通用技术 第一章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 1、1912年,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500 多名社会名流在华盛顿隆重集会庆祝。爱迪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出场,他激动的说“倘若我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哪怕只带来一丝的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满足了……”这主要说明 () A、爱迪生对自己的发明很满意 B、技术具有两面性 C、技术活动能实现自我价值 D、技术解放人 2、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遇到的问题,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有的时候技术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下边所列出来得技术对人类的危害中,不是危害地球自然环境的是() A、水土流失 B、噪声污染 C、酸雨现象 D、胎儿鉴定 3、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下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体力的是() A、B超技术 B、摄像技术 C、电视技术 D、蒸汽动力 4、20世纪中叶,美国施乐公司发明的复印机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办公室革命,公司为阻止某些公司的加入,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500多项专利。这说明了技术的()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专利性 5、下列活动是科学活动而不是技术活动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B超的技术 C、万有引力的发现 D、摄像技术的发明 6、有两家公司A、B经营电器,A公司的某职员盗取了该公司的商业机密卖给B公司,这时 A公司应以侵犯()告这个职员。 A.商标权 B.商业秘密权 C.商号权 D.产地标记权

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相应产生了许多种技术。以下技术中,属于满足人们在“食”这一方面技术的是 ( ) A、印染技术 B、烹饪技术 C、文字技术 D、园林技术 8、人类生活中,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便有()产生 A、建筑技术 B、食品加工技术 C、纺织缝制技术 D、通信邮电技术 9、下列活动是技术活动的成果的是() A、干细胞 B、牛顿第一定律 C、热能转化为动能 D、克隆 10、某同学制作一个小板凳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这说明了技术的() A、专利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11、为了2008年北京奥远会会微不受侵犯,该公司应进行技术的()保证 A、综合性 B、两面性 C、专利性 D、目的性 12、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是个求知欲特别强的孩子。为了弄懂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他纵身跳进水中,险些淹死;看到母鸡孵出小鸡,他也学着母鸡的样子趴在鸡蛋上……对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推动着爱迪生不断地进行创造和发明。爱迪生在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使他得到了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案例说明了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以下的什么关系中() A、技术与人 B、技术与社会 C、技术与自然 D、技术与科学 1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称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袋的使用大大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它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技术的发展始终会让人陷入困境 B.技术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 C.人们在发展技术时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D.收费可以对塑料袋的使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2019年4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选考word版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毎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所示是一款带有指纹识别和摄像功能的门锁,只要转动把手就会将开门者的图像传输到户主的手机。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未经同意拍摄开门者的图像,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B.户主通过手机远程了解开门者的信息,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C.直接用指纹开锁,体现了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D.应用了机械、电子、通讯等技术,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2.如图所示是一台食品存放试验机。把食品置于试验箱内,计算第1题图机根据实际存放条件控制试验箱内的温度、湿度等,并记录食品的变化情况。该试验的方法属于 A.虚拟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强化试验法 D.优选试验法 3.如图所示是一款充电式电动小锤,使用时小锤利用振动敲入钉子。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锤头角度调节方便,实现了高效目标 B.利用振动敲钉子,避免敲伤手,实现了安全目标 C.手柄的大小合适,考虑了人的静态尺寸 D.没有电线,适用于更多场合,主要考虑了人的动态尺寸 4.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杀菌功能的床铺除尘机器人。下列关于该机器人的设计分析和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主要考虑了人的因素 B.有杀菌除尘功能,符合设计的实用原则 C.因在床铺上使用,设计时机器人的机身高度不受限制 D.能识别床铺的边沿,不会掉落,考虑到了环境的因素 请根据第5~6题图完成5~6题。

5.图中漏标的尺寸共有 处处处处 6.通用技术实践课上,小明准备用160mm×45mm×8mm的钢板加工该零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用半圆锉来锉削加工R22的圆弧 B.加工流程可以为:划线→冲眼→钻孔→锯割→锉削 C.为防止钻屑伤手,在台钻上钻孔时要戴手套 D.加工中需要用到钢直尺、钢锯、划规、麻花钻 7.如图所示是一种结构对称的增力机构。在较小的推力F作用下,推杆通过连杆和摆杆带动顶杆运动,能克服较大的工作阻力P。下列受力形式分析中正确的是 A.连杆1受拉、摆杆1受拉、推杆受弯曲 B.连杆1受压、摆杆1受拉、推杆受压 C.连杆1受压、摆杆1受压、推杆受弯曲与受压 D.连杆1受压、摆杆1受压、推杆受压 8.如图所示的木制售货亭,窗台板和三角架固定在墙板上,窗板向上翻转后用木棍支撑。下列关于该售货亭结构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与创客结合教学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a6753729.html, 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与创客结合教学的研究 作者:代超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9期 摘要:《通用技术》教学内容通用技术课程决不单单是动手技能的训练,而是以技术设计和技术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强調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研究解决做法 一、它既有一般性的技术设计,如《技术与设计1》,主要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在体验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体会技术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同时又有典型性的技术设计,如《技术与设计2》,让学生通过结构、流程、系统、控制这样四个专题的学习,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论的循环,形成完整的技术素养结构。 另外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专利知识对通用技术课的认识:(1)通用技术课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一门课。说明通用技术课的地位,不同一般。(2)通用技术课在科中的地位虽然排在最后一位,但他的成长空间最大,出成绩最大,(一类科:语、数、外,二类科:史、地、生,理、化、生,三类科:音、体、美,四类科:通用技术及校本课程等)但高考中能加分的方面:创新能力创造发明专利确与通用技术科有关,怎样把这门课的优势发挥出来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3)传统的思路,象一般课一样去教,学生得到的可能就是书本的知识。(4)改变以下思路,改变以下对这门课的认识,改变以下对这门课可能产生结果的认识,从培养学生创造发明能力角度去认识这门课,从知识产权角度认识,从出专利角度,则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让所有的学生接受知识产权教育,创造发明教育,第二个结果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发明方法,第三个结果是能让部分学生发明作品,并且发明的作品具有专利水平,申情专利,用专利来证明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依次可以向高校推荐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第四个结果是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推荐参加各级创造发明比赛,获奖的学生可以向高校推荐。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及解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开题报告 当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 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证。因此,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 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 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 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 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 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校经过几个月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 受学校校长委托,代表学校课题作开题报告,请同学研究讨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 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 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生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 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 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是开放性。第二个是探究性。第三个是实践性。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齐鲁师范学院 2011-8-19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为加强全省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种高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重视技术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高中阶段设置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培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在《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法规为基本依据,旨在通过21天的集中培训,提高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方案遵循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实践练习的学科培训,帮助受训者自主发展、自我提高、更新观念,增强受训者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力,为我省建设一支素质优、可持续发展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进而提升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科培训,帮助培训对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处理方法,真正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掌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与建设、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 2、学科研修能力的提高。能根据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并养成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确定个人的课程研修方向。 3、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实践,充分利用分组教学与讨论的形式,提高对技术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 4、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培训对象经过学习后,能够成为学校或者学区的教学骨干,发挥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本校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针对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学科理论培训 介绍高中通用技术的国际国内背景,解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等。本课程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通用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主要目标及其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努力使研修者深刻理解通用技术的理念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发展与课标解读、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与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导等。 2、学科技能培训 该模块将组织研修者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实训实践增强其感性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