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师: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继续来: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

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

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

师:同学们读的是“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裳”这个字我建议大家读cháng,这个shāng字你们如果查新华字典,是没有这个音的。衣裳的“裳”读轻声,不读yīshāng。

cháng是古人穿的一种裙子,古人的裙子和我们现在的裙子不一样,就用一块布在腰下面围一下,男女都穿这样的裙子。所以这个字读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好,带“氵”的字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好,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 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师:下面就动笔听记。

(屏幕显示:听记)

师:听什么,记什么?课文中所没有的注释的意思,边听边记。第一个字,“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

(屏幕显示)(教师根据屏幕讲解,学生做笔记)

自:在,从自非:如果不是

陵:丘陵或:偶或

虽:纵然,即使御:驾着

以:觉得,认为良:甚,很;的确

肃:寂静响:指“回声”

师:下面根据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课文中没有注释的字再加上课文注释先把第一段翻译一下,各自做各自的,开始说起来。

(学生自读、翻译第一段)

师:说完了看屏幕,看你说的和老师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是一样,读一下: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师:现在埋头读、译第二段,要说出声音来。

(生自学翻译第二段)

师:好,再看屏幕,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偶或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达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师:继续读。

生:(屏幕显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师:第四段又要埋头读起来。

(生自学翻译第四段)

师:好,看屏幕,读起来。

生:(屏幕显示)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好啊,下面的任务就是解决第三段品读的问题。

(屏幕显示:欣赏)

师:怎么欣赏?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

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生读课文,做旁批)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师生交流)

师:好,让我们一起欣赏你对课文的欣赏,哪位同学先来发言?

生1:第三段主要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两处互为对比,写出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写出了三峡的秀丽。

师:秀美,秀丽。但是,不是说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是总说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

生2:第三段是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师:你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我们说的是“美点”,哪一点写得好呢?

生3:第三段写“素湍绿潭”,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写出了颜色之美。

师:色彩之美出来了,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除了颜色外,还有形态之美吧,湍是急流,潭是平静的水,四个字写得多美。

生4:“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写出三峡的瀑布动态之美。

师:“悬泉瀑布”,高处的瀑布飞流下来了,还有一个字再品味一下,“飞”字用得美不美?

生4:美。

师:怎么美呢?

生4:写出它的快。

师:写出了速度,还有力度。“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

生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影子,写出了它的静态之美。

师:绿色的深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是不是?这样很恰切。

生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写出了树的怪异景象,还写瀑布很高,飞流直下。

师:“悬泉瀑布”,写出了山的“高”,“飞漱其间”写出瀑布泻落的动态之美,还有一个“怪柏”的“怪”还可以欣赏。

生7:“怪柏”的“怪”写出形态比较奇异。

师:姿态之美,千姿百态而且形状怪异。我体会这个“怪”字,为什么说“绝巘多生怪柏”呢?为什么用“怪”字?我分析,“绝巘”是很高很高的山,很高很高的山上风速是很大的,在常年大风的吹袭之下,柏的形状一定很怪。因为不是很正常地生长,所以作者用了“怪”字。

生8:“清荣峻茂”四个字从四个方面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雄奇风光。

师:语言非常地精炼。

生9: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一个是回旋的清波,另一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两个对比写出了线条的美。

师:都是写水的,但有高下之分,有形态之分,有色彩之分,且作者写这两处景物,观察视角不同,一个往低处看,一个往高处看,八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角度。

师: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这一段文字我们怎么欣赏?

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 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

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

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巘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

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

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

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

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这么多美点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品析。

师:现在我们还要完成一个任务,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显示)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连绵的群山”后面,老师在这儿打了省略号,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让你们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你们可以说“高耸的峭壁”,可以说“回旋的清波”,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不和人家重复。

(学生思考)

师:好,现在请坐在中间的一组同学来说,每个同学说五个字出来,准备好了没有?

生1:飞流的瀑布。

师:飞流的瀑布。“飞泻的瀑布”好一点。

生2:白色的急流。

师:嗯。

生3:怪异的柏树。

生4:回旋的清波。

生5:秀丽的山峰。

生6:清澈的流水。

生7:碧绿的深潭。

生8:倒悬的瀑布。

生9:良多的趣味。

师笑:“良多的趣味”它不是写景,它是总说。

师:还有怪柏没说,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加上老师的说法形成一篇短文,我们一起欣赏,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大家是不是有了一次美好的三峡之旅?好吧,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再见,谢谢大家!

(实录整理:孙娄中学杨秀雯王翠霞)

评点:

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听余老师上课,就好比游览三峡一样,眼前全是未见之景,耳畔尽是未闻之声,美景不断,惊喜不断,绝无重复、熟悉的感觉,心中全是新鲜、新奇,只让人惊喜、赞叹不已。而他就是这次游程的导游。“路”由老师指引,“景”全在自己游览、欣赏、品味。

识字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大部分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都是让学生读一读,或写一写,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有这一环节即可,不敢逗留,其主要原因在于识字环节的设计太难出新意,而余老师的识字处理却奇兵突起,让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这是要干什么?”待一静下心去看文字,发现果然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竟有这么多字,于是整个识字环节趣味倍增。

朗读教学效果显著,教室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听课者)都深深领略到了此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过程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敬佩余老师朗读指导之精妙,这种精妙表现在训练角度的出奇制胜,同样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拖音、节拍和顿音,并针对本文特点分三步进行朗读指导: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四字词语的节拍,特别地方的顿音。如此循序渐进,使得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同时,余老师的朗读示范之美也对

本环节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文章结尾,余老师读“泪—沾—裳—”三个字时一字一顿,一字一感慨,可谓一唱三叹,意境深远。

《三峡》的语言并非明白如话,因此让学生理解文意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一,进一步讲,离开了疏通文意,必将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雾里看花之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失败。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既指导学生疏通了文意,又让学生的翻译古文的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呢?这颇需思量。

对于这个问题,余老师使用了简洁朴实的三个步骤就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首先,对于超出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而书中又没有给注释的词语,余老师直接给了学生准确地解释,如“自非”“虽”等词语,即学生进行了“听记”。

其次,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结合注释独立地翻译文章,学生理解、翻译文言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最后,由屏幕展示准确的译文,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正误,纠正自己翻译得不太准确的地方,真正疏通文意。

“听记”的细节设计别出心裁,使得学生疏通文意快捷有效。既提高了翻译古文的能力,又为下一个“欣赏”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三峡》乃美文,故“欣赏”环节至关重要。那么,文章共四段,欣赏哪一段呢?显然不能四面出击。于是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精彩的第三段。然而欣赏文章的角度五花八门,对于缺乏自主欣赏能力的学生而言又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请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美好的那一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我想,这个自然而然随机生成的点拨对这个“欣赏”环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一节课好比写一篇文章,课的结尾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余老师的又一奇招是在课文教学收束时把《三峡》变成了一首散文诗。

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首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次优雅的训练。

其次,本环节针对全文,弥补了“欣赏”环节没有着眼全篇之“不足”,有了本环节可谓点面结合。

第三,让学生带着对三峡的无限憧憬和美的想象走出课堂。

总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活动之中,学生们的活动是充分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进行了趣味盎然的识字,卓有成效的朗读,简单易行的翻译,精美独到的赏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听课是陶醉的,朗读是充分的,思考是深入的,表达是优美的,受益是无穷的。

可以说,本课例是余氏板块式教学的典范之作,是美文美教的经典,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赏析、探讨、学习。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

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共篇图文稿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共 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篇一: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 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 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 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 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 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 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 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 《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 生1:这里有一家人。 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 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 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 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 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 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 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 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程翔 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

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三) 《散步》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一。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似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 《散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 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 师:如何见得?

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 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 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 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就是我的母亲…… 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 生:她很关爱儿子。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师:很好,这样一个尊重丈夫、关爱儿子的妻子,他刚才用了一个很好的词――- 生齐:贤妻良母。 师:那文中还有让你感受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生:我的母亲。文中从很多的地方看出来,我的母亲怀有真挚的母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儿子。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师:你举个例子。 生:但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抓住其中的词语―― 生:摸摸,表现了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疼爱。 师:好的。还有同学要说―― 生:母亲让我们走大路,大路平顺,她是不希望家人走在小路上,也不安全,也是对家人的关心。 师:想得很好。还有吗?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 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全面版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可以上课了吗?(得到回应)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理解文意 师:(读屏幕投影的文字)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 师:可以交流了吗?(得到回应)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课文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家四口,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和妻子的心里,却是整个世界,可见浓浓的亲情。 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 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本文通过一家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者尊重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体现了尊老爱幼,表现了一家人的和睦、互相体谅、互相关爱。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 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整篇文章就在写亲情,写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之美,我这个题目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亲情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意味。 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本文有质朴的语言、有浓浓的情意,有一家人的协作,小路上洒下了浓浓的情意。 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生6:我拟的标题是:春天的步伐。文章充满了温馨,写出了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作者也希望母亲如春天的步伐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师:你读出了另外的一层意味,很好。 生7:我拟的标题:延续生命。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在小路上可以走很远很远,有延续的感觉。 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 下面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