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其次是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同样的,同中有异。我们知道,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

己所写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他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再者,二文写作的切入点也不同。《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课题

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教学

目标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想北平》作对比,比较两篇文章在对同一个城市的描写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理解并能运用比较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找出两篇散文的异同点。

难点:如何在比较阅读中结合不同作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等对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包括提问、板书、讲解、小结、作业布置、后记)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活动材料(包含比较阅读材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相关思考题)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二、导入(计划用时1分钟)

我们在《秋水》一文中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道也”。同学们是否还能说出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问)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所受教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那么,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体会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老师也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与同学们一起对这篇同样优美的散文进行了分析鉴赏。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让同学试着把这两篇围绕同一个城市——北平——而写的散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他文体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PPT展示教学目标)

三、热身(计划用时2分钟)

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故都的秋》的认识,在上节课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短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比较阅读做一个热身准备。

1. 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2. 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

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所比喻的意思。

5.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1. 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 以江南的秋天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3. 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

4. 比喻,南国之秋北国之秋;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5. 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四、比较阅读(计划用时28分钟)

学生同步完成比较阅读表格(详见学生活动材料)

(一)大家来找茬——分析

不同点

1、切入点

Q1:郁达夫、老舍与北平分别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选择的是怎样的切入点来写北平?

明确:《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

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即:《故》——北平的秋天;《想》——与“我”血肉相连的北平

2、选景

Q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的”,面对有着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北平城,为了表现“我的北平”,老舍选了哪些景?郁达夫又是选取了怎样的景物来表现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呢?

明确:北平城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外乡人眼中北平的动人之处,而老舍的“我的北平”,是融入血肉和情感中的,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北平,越是平常越显

出情感之深,因为这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若不是真正的老北京,是难以体会这当中所蕴含的北京文化的。

而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

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

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

的心境。所以,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即:《故》——贴合心境的景物;《想》——寻常之景,草木果蔬。

3、写景

Q3:郁达夫和老舍是如何去描绘他们所看到的、所选取的北平景色的呢?

明确:《故都的秋》——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到北平清新淡雅的秋色。《想北平》——平铺直叙北平的安适、自由、自然,情趣盎然。

郁达夫调动了对比联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国独特的秋味,显得异彩纷呈。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

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老舍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却也写得情趣盎然。老舍的确是把北平融入到自己的血里,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个地方,他对北平的感受是直达心灵深处的,即便是不起眼,寻常之景,在他心中也是至宝,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给读者。

(二)合并同类项——分析相同点

1、文章风格

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2、表现手法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

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小结:

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缘自于两位

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们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

五、方法归纳(计划用时2分钟)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内容有无相似点,——随处可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知人论世”。这一点在比较阅读上尤其重要。(请学生简要阐述“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特别要了解个人阅历对作家的影响。

论世——充分了解作家所处时代或作品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的赏析 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其次是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同样的,同中有异。我们知道,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欢故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份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

故都的秋赏析

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简析: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清秋佳果;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通过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能感受到作品美的力量。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在表达方面,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故都的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例如: ①“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

《想北平》练习题(含答案)

复习指导: 1. 老舍,原名 _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 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_____ 族正红旗人,北京人。代表作 品有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话居V _____ 、 ___________ 。 2. 本文是一一篇 _______ 。其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步练习: 3.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北平的俊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B. 拟人C.夸张 D.互文 4. 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乡风市声》,作者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B. 本文写出了属于老舍心中的北平,表达了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 C. 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对北平爱得真切 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D. 对故土的依恋、相思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是全文的 文眼。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9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 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 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 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 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 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 使我能摸着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 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 二十^一想北平 什刹海( 菜圃( ) ) 粘合( 廿七( ) 辜负(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陶然亭 廿七 匀调 喘气 B.什刹海 辟静 蜻蜓 黏合 C.海棠 清福 蝌蚪 咖啡 D.摇篮 牌楼 茉莉 空旷 喘气( 像杜鹃似的啼出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 第一部分 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淡、慢、静、清、悲凉、润)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看、味、色、赏玩、尝) 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感触、情趣、感觉)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

与,之与。(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 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

(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表现这“秋意”的景是什么? 答: (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 答: (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答: (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

《想北平》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一想北平 复习指导: 1.老舍,原名_________,字______,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 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_____族正红旗人,北京人。代表作 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_______。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什刹海()粘合()辜负()喘气().... 菜圃()廿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陶然亭廿七匀调喘气 B.什刹海辟静蜻蜓黏合 C.海棠清福蝌蚪咖啡 D.摇篮牌楼茉莉空旷 3.“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 北平的俊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 拟人 C.夸张 D.互文 4.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乡风市声》,作者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B.本文写出了属于老舍心中的北平,表达了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 C.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对北平爱得真切 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D.对故土的依恋、相思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是全文的 文眼。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 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 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 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 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 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 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 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 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

故 都 的 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者:叶志如 时间:2014年12月26日 班级:高一年三班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学时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

学生对散文比较熟悉,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并不是难事。难在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的那种“悲凉”(悲伤凄凉)让学生感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设想: 首先,本文感情浓厚,文辞优美,适合声情并茂的朗读。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最好能熟读成诵。因此,本课一定要设“美读”(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部分内容)环节,尽量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心灵贴近。 其次,本文借景抒情,情景完美交融,少不了对文中几处写景语句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在赏析故都的秋景的过程中,逐步揣摩出作者的心境。 再则,由于本文是散文名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借助本文的文本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散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扣住文眼,揣摩表现手法;赏析语言文字,体味情感;鉴赏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想北平——老舍-赏析

【作品原文】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 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 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 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 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 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 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 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 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 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 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 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 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 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 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 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 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 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 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 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 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 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 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 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 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 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

《想北平》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单位:滕州三中作者:学科:高一语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语: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是的,当我们离开故园,我们就成了漂泊异乡的旅人,就会在那么多不经意间触动离愁,并进而向遥远的家乡频频遥望,甚至会在青灯独伴的沉沉暗夜里写下一篇篇饱蘸血泪的至情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乡愁,与他一起感悟对故园北平的思念和怀想。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感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僻静(pì) 什(shí)刹(chà)海 苇(wěi)叶辜(gū)负 菜圃(pǔ) 廿(niàn) 空旷(kuàng)粗犷(guǎng) 黏(nián)合粘(zhān)贴 喘气(chuǎn)湍(tuān)急 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二、文本研习(一) 1.师:快速阅读课文4——7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ppt展示) 生: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各小组黑板上展示。

师:评价各小组展示情况,指导学生读相关内容梳理、合并,最终 归纳出作者笔下的北平特点。 (ppt展示) 动中有静 布置合理 接近自然 2.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ppt展示) 生: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口头展示并简要分析。 师:小组交流后补充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并明确。(ppt展示)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动中有静 。 巴黎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接近自然 师:课文写了这些事物有什么好处呢?(ppt展示)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或是苇叶上的嫩蜻蜓,玉泉 山的塔影,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 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师:(追问)假如你写北京,你会选择一些什么对象来写呢? 生:自由发言。 师:(ppt展示)北京一些标志性建筑图片。(北京故宫、北京紫 禁城、北京天坛、北京圆明园、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安门城楼、北 京北海公园、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北京高楼 林立) 师:(明确ppt展示)作者写出的是“我的北平”,语言质朴,引 人共鸣,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选取 平凡事物抒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师:(补充)抒发感情的文字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感情有所寄托, 选择的事物越是细小,越可以见出真情。一个同学写对爷爷的思念, 拟定的标题是“爷爷的篮子”,还有一个同学写对妈妈的感激则抓 住了妈妈帮自己晒被子一件小事来写,作文命名为“太阳的味道”, 语带双关,感人至深。 三、文本研习(二) 1.师:(ppt展示)从对北京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的 感情是怎样的? 生:(齐答)爱。 师:(ppt展示)作者对北平的爱又是怎样的?试从文中找出作 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加以品味。 生:自读课文,选择相关语句;组内交流,确定小组感受最深的 句段。小组代表诵读并做解说。 生:先读出相关语段,再品味蕴含情感。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 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013 《想北平》导学案 编写人:张楠审核人:贺贞冰编写时间:2013-09-03 【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能够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 ),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课后练习】(试试你的身手吧!)

课内阅读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 8.对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的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想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9.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0.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 2、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3、关于本篇文章还有哪些问题?

想北平 赏析

讲不出的爱 ——《想北平》赏析 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对心仪的物品赞不绝口的喜爱,对爱人情深似海的溺爱,对朋友单纯真诚的友爱;有些爱轰轰烈烈,有些爱生离死别,有些爱至死不渝。而在老舍眼里,孩子对于母亲难以言表的爱最有味道,最难以割舍。 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在《想北平》中将自己比成一个孩童,身在他乡却始终牵挂着母亲一般的故乡“北平”。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想在对老友聊天一样,表达自己对于故土内种“道不出来的爱”。 作者将自己比成一个孩子,而故土北平便是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清楚。在我想做一件讨他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虽然简单,质朴,毫无修饰,但这恰恰就是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对真挚的爱。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很深,但又很难形容,急于表达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这种纠结复杂的情感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的最好的形容。作为一个孩子,了解的不过是他眼里的母亲,而老舍先生实际上真的是全篇怀念的只是他的北平,只是:“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北平,一座历史悠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首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老舍先生所爱的所关注的不过是“他的北平”,那些他每天接触的北平。抛开名胜,作者专注于最自然的细小事物:水里的小生物,北京的花花草草,新鲜的瓜果蔬菜。老舍先生在描写这些细小的事物时尤其注意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老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小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老舍先生几乎没有使用形容词来修饰这段文字但是却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源于作者对于环境的塑造。 文中老舍先生一直拿北平和欧洲四大古城比较,并对他深爱着的北平寄予了很高的评价。“巴黎,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寂静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北平也有热闹的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

想北平 老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家,也有了迁徙,也便有了思乡。思乡便成了他乡游子永恒的话题。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散文《想北平》。(板书) 二、解题 1、标题中的“想”字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呢? 对北平的思念;作者不在北平。 这篇文章实际是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所以较平日里也就更为强烈。 2、那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找学生回答) 不可以。“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强调了对故乡的想念。而“写”只是客观地描写,不能体现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走进文本 下面我们就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分享他对北平浓浓的爱意。 1、那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同学们可先朗诵前三段,划出能表达对北平深爱的句子。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对北平这份质朴而又浓厚的爱意。尤其是在这里作者几次强调他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学生回答) 作者以母亲作类比,并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对故乡的爱是何等的深沉。他又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专一。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而又专一的爱,所以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那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自由朗读第4—7段,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有着怎样的特征。 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应该是怎样的。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4节环境: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5节布局:人为之中显自然 6.7节物产:丰富多样、接近自然 这就是作者生活的家园。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几段,找一找有没有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的句子。(学生自由回答) 第四段: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习题(粤教版)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国2想北平Word版含答案.do

2想北平 zhi hui tui lei 吵彼崔嵬③?我马虺慣④。我姑酌彼金曇⑤ < 维 以不 永怀⑥口 si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③O 我姑酌彼兇觥④?维以不永伤⑨ O JU tu pu 畛彼殂矣⑩?我马痣矣?!我仆痛矣玖云何吁矣J 注释:①采采两句: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 耳,叶青白色,白华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这两句说,虽 不断地采着卷耳,但仍不能采满一浅筐;以形容其忧思之深。②寘:同“置”。周行:周的 行列。行:疑指军行。这句说,我所怀念的人,被置于周的军队中。一说,周行,大路;彼: 指顷筐;寘彼周行,把顷筐放在大路边。③陟:攀登。崔嵬: 《毛传》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 《尔雅》则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④我:妇人想象中的丈夫自我。虺隤:马疲劳生病。⑤ 姑:姑且。金罍:青铜酒器,比酒尊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又: 《说文》引此句作 “我沽酌彼金罍”,则为满酌金罍之意。同书: “秦人以市买多得为沽。”⑥永:长久。怀:思 念。这句写征人藉饮酒来排除自己对家里的怀念。⑦玄黄:疾病的通称。⑧兕觥:兕牛角制 成的酒器。兕:类似犀牛的野牛,一角,青色。⑨永伤:犹永怀。伤亦思之意。⑩砠: 《毛传》 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尔雅》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 ?瘏:病。此处作动词用,为患病 之意。?痡:疲困不堪。?云何吁矣:多么忧伤。云:语气助词。吁:忧。 译文:采了又采卷耳菜, 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 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 上高高的石山, 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 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冈, 晨irt 卷 qing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 耳 zhi hang 嗟我怀人.直彼周行②o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复习课程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 第一部分 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 得。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淡、慢、静、清、悲凉、润)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看、味、色、赏玩、尝) 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感触、情趣、感觉)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 与,之与。(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 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

(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表现这“秋意”的景是什么? 答: (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 答: (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 答: (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

————————————————————————————————作者:————————————————————————————————日期: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 的真谛-中学语文论文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吴开宇 当下,各种语文流派纷杂热闹,仅以笔者所在区域而言,就有“文化语文”“情意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等,有些已经开枝散叶,自成气候,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然而,笔者一直有种疑惑,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所谓的流派,都与语文学科的特质“情”与“境”,“文”与“法”脱不了干系,因此,流派的名头五花八门,其实其本质的追求依然大同小异。基于此,笔者尝试索性回归原点,研究“原味语文”,这里的“原味”有三层含义: 其一,真实,课堂是原生态的呈现,应当彰显学生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课堂是原思维的升华,应当彰显学生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课堂是原色调的底板,应当彰显学生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如此,在课堂上,有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 因而,文本的挖掘,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潜力空间,甚至留有遗憾的空白。找寻合适的突破口,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想北平》为例,展现“原味语文”之“原味”。 赏析《想北平》,除了鉴赏老舍清雅自如的文字功底,更要能够敏锐地洞悉老舍复杂的内心情感。剖解其名篇,也应当不走寻常路。笔者另辟蹊径,在文本阅读中设置了三个回合的涵泳品析,试图层层递进,直击文本,来触摸作者老舍的深沉情感。 一是探究本文《想北平》为什么题目如此“直白”。一个“想”字,千思百想,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习题(粤教版)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家国 2想北平 Word版含答案

2 想北平 注释:①采采两句: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华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这两句说,虽不断地采着卷耳,但仍不能采满一浅筐;以形容其忧思之深。②寘:同“置”。周行:周的行列。行:疑指军行。这句说,我所怀念的人,被置于周的军队中。一说,周行,大路;彼:指顷筐;寘彼周行,把顷筐放在大路边。③陟:攀登。崔嵬:《毛传》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尔雅》则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④我:妇人想象中的丈夫自我。虺隤:马疲劳生病。⑤姑:姑且。金罍:青铜酒器,比酒尊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又:《说文》引此句作“我沽酌彼金罍”,则为满酌金罍之意。同书:“秦人以市买多得为沽。”⑥永:长久。怀:思念。这句写征人藉饮酒来排除自己对家里的怀念。⑦玄黄:疾病的通称。⑧兕觥:兕牛角制成的酒器。兕:类似犀牛的野牛,一角,青色。⑨永伤:犹永怀。伤亦思之意。⑩砠:《毛传》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尔雅》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瘏:病。此处作动词用,为患病之意。?痡:疲困不堪。?云何吁矣:多么忧伤。云:语气助词。吁:忧。 译文: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登上高高的山冈,

我的马儿步踉跄。我且斟满牛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登上高高山头呦,我的马儿难行呦。我的仆人病倒呦,多么令人忧愁呦。 赏析:征夫怨妇,是中国古代生活方式中的独特景观,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景观。正如西方文学中崇尚个人奋斗的英雄一样,中国古代诗人十分关注由男女有别、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内心情怀。 男子汉不能无所作为,总得要做点什么,才会对得起祖先、子孙。孔子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专对男人说的。立功既可以在庄稼地里、仕途上,也可以在疆场上。长期在外征战的汉子,被称为“征夫”。按人之常情,他们有刚强勇猛无所畏惧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一面。 照传统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虽然主内,但女人缠绵悱恻的情意却足以感动诗人和刚毅的汉子。在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一个出嫁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托,都在夫君身上。夫君出征在外,在家中守候的“怨夫”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操持家务,还得把本该由夫君承担的担子承担起来。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谁能体会得到? 好在儒家虽然歧视女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他们的“诗教”却不拒绝表达“怨妇”的内心情怀,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表达女人的内心世界网开一面,因而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独特景观。也许,是他们真的体味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滋味? 如今的女人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怨妇”了,诗歌因而也失去了一个独特的品种。“歌谣文理,随时推移”。即使真有“怨妇”,她们也拥有广阔和自由得多的倾诉、排遣和表达的空间,与古时的女子不可同日而语。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勾当(gōu)擂.鼓(léi) 耦耕(yǔ) 直栏横槛.(kǎn) B. 文绉绉 ..(zhōu) 憎.恶(zē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