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名“耳石症”,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病变。常具有自限性,而被称为“良性眩晕”。本病是最为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

英文名称: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其它名称:耳石症

相关中医疾病:眩晕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头部,耳

常见症状:眩晕、眼球震颤

主要病因: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钙离子检查、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尿酸检查、性激素检查、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根拐杖,以免突然诱发眩晕而摔倒。

临床分类:

1、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 BPPV。(2)继发性 BPPV。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 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2)外半规管 BPPV:约占10%~30%。(3)前半规管 BPPV:少见类型,约占1%~2%。(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

12%。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特点

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

病因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本病因:

1、目前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

2、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另外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中耳或内耳的感染和手术,长期卧床等也可造成继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3、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和本病发生有关。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头位改变如起卧床、头前倾、头后仰、床上翻身和快速转头等,可诱发眩晕发作。

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

症状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良性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典型症状:

1、眩晕(1)眩晕多为旋转性,少数为漂浮感,但无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2)眩晕和眼震在保持头位不变后很快消失,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常为数秒至数十秒,极少超过1分钟,再次变换头位时症状再现,发作过后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昏和轻度不平衡感。(3)整个发病过程可为数天至数月,少数达数年,多自然缓解,但可复发,间歇期长短不一。常有诱发动作。

2、其他症状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症状。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该疾病无明显并发症。

五、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

预计检查: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以便于明确病因,可能还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 CT 或 MRI 检查,但这两项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

1、Dix-Hallpike 试验(1)是为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 BPPV 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2)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转向一侧45;医生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观察30秒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及眼震特点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

2、滚轮试验(1)是水平半规管 BPPV 的特异性检查。(2)检查时,患者需仰卧于检查床上,在医生帮助下迅速向左或右侧转头,观察1分钟或至眼震停止,然后再转向对侧继续观察。如为水平半规管 BPPV,患者立刻出现(无潜伏期)旋转性眩晕和水平眼震。向地性眼震为管石症,通常持续30~60秒;离地

性眼震提示为嵴帽结石病,持续时间1分钟。

实验室检查:通过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包括 CT 或 MRI 检查,但这两项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可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的位置性眩晕提供诊断线索。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

1、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但半规管结石症如继发于某些耳源性疾病,则可出现患耳听力异常。

2、前庭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可选择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甩头试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和姿势描记检查,可用于判断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

3、平衡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诊断原则:医生在诊断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时,常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患者是否有过头部外伤等,并了解眩晕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及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等,还需要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疾病导致的眩晕相鉴别,最后结合相关的检查一般可以诊断。

诊断依据: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分钟)。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鉴别诊断:

1、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炎的患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可出现强烈的眩晕,常会突然发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表

现。但本病的眩晕通常与头位改变无关。

2、梅尼埃病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可持续数小时,同时还可伴有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胀满感。但眩晕的出现于头位改变无关,因此可以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兼备。

3、前庭神经偏头痛前庭神经偏头痛的眩晕一般可以持续数分钟或数天,且常会伴有头痛的症状。易于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徐昂鉴别。

4、突发性聋突发性聋的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在听力下降前或后可出现眩晕感,多为旋转性眩晕,少数出现颠簸、不稳感,可伴有冷汗、恶心、呕吐。该病听力下降明显,且眩晕一般不会反复发作,因此可以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鉴别。

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

治疗原则: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目前该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耳石复位,部分患者也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 BPPV 患者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病例,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

1、耳石复位治疗耳石复位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1)Epley 法:是目前治疗后半规管 BPPV 最常用的

手法。该法通过依次改变患者头位,使耳石在重力作用下移动,从后半规管排出。治疗时患者需要坐于治疗床上;头向患侧转45;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头垂于床边;头向健侧转90,此时相当于健侧的Dix-Hallpike 位;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继续向健侧翻转90,使其侧卧于治疗床上,此时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恢复坐位,完成一个治疗循环。上述每一体位至少保持30~60秒或维持到眼震消失为止。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反复进行,直到任意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后再重复2~3个循环。(2)Lempert 法:又称 Barbecue 翻滚法,用于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耳石复位仪可作为一种复位治疗选择,适用于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患者。

药物治疗: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或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相关药品: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

手术治疗:适用于极少数手法复位后仍迁延不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堵塞术。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一般为一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

一般预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自愈时间有所区别,不过一般不会超过一年。但该病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危害性:

1、眩晕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

2、年纪大的患者容易因为眩晕而摔倒。

自愈性:本病具有一次程度的自愈性,自然病程数天至数月,很少超过一年,一个月内自愈者约有50%。

治愈性:通常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症状。

治愈率: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治疗使症状缓解。

根治性:本病容易复发。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本病可反复发作。

九、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日常管理

日常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

1、患者在进行复位之后,需要采用强制性体位,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45,将头部垫高成直立位,持续时间为48小时,期间避免侧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可采用颈托进行固定,在洗漱或进食的时候可以坐起,头部微向前倾,注意避免头部过大幅度的后仰、前倾。

2、在48小时之后,患者可以慢慢恢复正常活动,在7天内不能采取患侧卧位,应尽量采取健侧半卧位,避免耳石返回半规管。

3、由于强制体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家属在患者进食、饮水、刷牙、洗脸等过程中,给予患者主动的帮助,如有必要,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

4、家属对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舒缓和排解。通过对头位护理的有效执行,可以防止漂浮耳石再次进人到半规管,降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几率。

心理护理:

1、家属要帮助患者对自身的病患角色进行快速适应,为患者生活提供完善

的护理。

2、家属对于患者的心理诉求,应耐心的倾听,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体谅、关怀。

3、患者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各自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恐惧、焦虑、不安的患者,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4、患者可以多认识一些同样患有本病的人群,然后相互分享治疗感受、治疗经验、配合方法。

5、患者家属要对患者给予足够的关注,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从而能够保持安心、放心的良好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用药护理:暂无资料。

生活管理:

1、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突然感到眩晕,应尽快坐下,以避免摔倒。

2、患者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根拐杖,帮助患者在眩晕发作时支撑身体,避免摔倒。

3、患者常在起卧床或翻身时诱发眩晕,因此可以将患者的床装上护栏,以免发生坠床、跌倒。

4、家中要设立夜间的照明设施,保证夜间起床有良好的照明。

5、避免弯腰,有抬头、起身动作时应缓慢。

病情监测:暂无资料。

饮食禁忌:

1、平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

2、尽量少吃一些辛辣、油腻等刺激的食物。

其他注意:暂无资料。

饮食调理:通常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对于饮食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给予患者相应的饮食指导,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可能会因为眩晕等不适症状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所以家属可以多变化烹饪方式,促进患者的食欲,增加营养的摄入。

2、患者平时多吃一些高蛋白、高营养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防

预防措施:本病目前并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但患者可以通过尽量避免改变身体姿势或突然转动头部等方法来尽量减少发作。

相关疫苗:无相关疫苗。

十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暂无资料。

家庭处理:暂无资料。

急诊120指征:暂无资料。

门诊指征:

1、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

2、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3、伴有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

4、出现其他进展性体征。以上均需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眩晕的?近期有加重吗?

2、您在眩晕发作时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吗?

3、你眩晕的症状一般会持续多久?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您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眩晕?

5、您既往有过眩晕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6、您有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病史吗?

7、您近期有服用过什么特殊的药物吗?

8、您最近生活工作顺利吗?压力大不大?睡眠情况怎么样?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能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吗?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肺癌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肺癌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肺癌概述 肺癌(lung cancer)或称原发性支气管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变,可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临床症状多隐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和消瘦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预后较好,早期诊断不足可致使预后差。 英文名称:lung cancer 其它名称:支气管肺癌、原发性支气管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具有一定遗传性,家族中若有人患肺癌,则后代患肺癌的风险增大发病部位:肺脏,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 主要病因:肺癌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胸片、磁共振成像(MRI)、CT、肿瘤标志物检测、骨γ闪烁显像、PET、PET-CT、超声、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内镜检查、开胸肺活检、针吸活检、基因检查 重要提醒:肺癌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晚期则预后差,高危人群应到医院定期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分类: 1、按解剖学部位分类(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及以上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较多见。(2)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瘤,以腺癌较多见。 2、按组织病理学分类(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为常见,约占肺癌总发病率的85%。①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鳞癌多起源于段或亚段的支气管黏

膜,并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早期常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癌组织易变性、坏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脓肿。常见于老年男性。一般生长较慢,转移晚,手术切除机会较多,5年生存率较高,但对化疗和放疗敏感性不如小细胞肺癌。②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女性多见,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液腺,可发生于细小支气管或中央气道,临床多表现为周围型。由于腺癌富含血管,局部浸润和血行转移较早,易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积液。③大细胞癌:大细胞癌是一种未分化的非小细胞癌,较为少见,占肺癌的10%以下,其在细胞学和组织结构及免疫表型等方面缺乏小细胞癌、腺癌或鳞癌的特征。免疫组化及黏液染色鳞状上皮样及腺样分化标志物阴性。大细胞癌的转移较晚,手术切除机会较大。 ④其他:腺鳞癌、肉瘤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NUT 癌、唾液腺型癌等。(2)小细胞肺癌(SCLC)SCLC 是一种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的15%,包括小细胞癌和复合性小细胞癌。小细胞癌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细胞边缘不清。核呈细颗粒状或深染,核仁缺乏或不明显,核分裂常见。SCLC 以增殖快速和早期广泛转移为特征,患者多为男性,与吸烟密切相关,是肺癌中恶性度最高的一种,初次确诊时60%~88%已有脑、肝、骨或肾上腺等转移,只有约1/3病人局限于胸内。SCLC 多为中央型,典型表现为肺门肿块和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引起的咳嗽和呼吸困难。SCLC 手术切除疗效差,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 3、按临床疾病进展分类(1)非小细胞肺癌分期①Ⅰ期:肺癌早期,肿瘤位于肺组织中,尚未发生转移。②Ⅱ期:中期,癌细胞转移到肺门附近淋巴结。③Ⅲ期:中晚期,癌细胞进一步转移到纵隔或肺外淋巴结。④Ⅳ期:晚期,肿瘤出现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或全身多处转移,如脑、肝、骨等。(2)小细胞癌分期①局限期:肿瘤局限在单侧肺或可能转移到了附近的淋巴结,尚未转移到对侧肺或肺以外的部位,可接受一个放射野的根治性放疗。②广泛期:肿瘤已经转移到双侧肺和胸腔,可能已经转移到了肺周围或肺以外的其他部位(如肝、脑、骨等)。 二、肺癌的发病特点

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血管炎概述 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伴坏死为基本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管炎是指不合并有另一种已明确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血管炎是指继发于另一确诊疾病的血管炎,如感染、肿瘤、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其症状随血管病变位置而呈现不同变化。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在确诊本病后,应及早就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英文名称:vascul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常规、抗原抗体检测、血管造影、CT、血管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血管炎可累及多器官病变,可能造成患者临床死亡,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主要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分类: 1、累及大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 2、累及中等大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川崎病。 3、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1)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2)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 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 4、累及血管大小可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贝赫切特病、科根综合征。 5、单器官血管炎包括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包括红斑狼疮相关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管炎和结节病相关血管炎。 7、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包括丙肝病毒相关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乙肝病毒相关血管炎、梅毒相关主动脉炎、血清病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药物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药物相关ANCA相关血管炎和肿瘤相关血管炎。 二、血管炎的发病特点 三、血管炎的病因 病因总述:血管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血管炎的发生与遗传、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遗传易感者,在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的触发下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炎。

急诊眩晕疾病分类、鉴别要点、诊断流程、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表现

急诊眩晕常见原因、疾病分类、处理步骤、鉴别要点、诊断流程、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临床表现 急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在年轻人中,前庭性偏头痛可能更常见。眩晕患者可能被误诊为良性内耳疾病,如迷路炎或梅尼埃病,远远超过应该诊断的BPPV和前庭性偏头痛。良好的病史和检查是达到正确诊断的关键,并确保卒中或其他危险的病变不被漏诊。急性眩晕的中枢性(脑)病因比外周(内耳)病因更有可能需要紧急分诊和处理。 急诊眩晕分类 根据目前前庭疾病国际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急诊眩晕主要包括所有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及病程早期的部分发作;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其病程的中后期,由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患者已部分适应并了解眩晕的规律,恐慌程度多显著低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①急性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乃至数天;②前庭功能检查常可见到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自发性或诱发性眼震、视眼动障碍、前庭-眼反射(VOR)障碍及姿势或步态障碍);③常需要首先确定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其次完善其他中枢性和外周前庭疾病的鉴别。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①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秒~数小时;②发作间期的前庭功能检查或可见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③需要完善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处理步骤:①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③瞳孔和眼动检查;④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⑤其他有关的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异常者可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更快进入眩晕鉴别诊断流程。 急诊眩晕鉴别要点 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酌情配合专科检查,如:在急性发作期可以选择进行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头脉冲试验(vHIT),前庭双温、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头痛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头痛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头痛概述 头痛(headache)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是指眉弓以上至枕下部、颈上部范围内的疼痛。引发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以及全身疾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会引起头痛。头痛可以是单一的症状,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症状,甚至是生命危急的信号之一。 英文名称:headache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原发性头痛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头部 常见症状:头部疼痛、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发热 主要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头颅 CT、MRI、脑脊液检查、血生化检查、电解质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波检查(TCD)、脑电图、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脑血管造影重要提醒:出现头痛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有些头痛是器质性病变的表现,以免治疗不及时导致病变进展,威胁身体健康。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头痛的发病特点

三、头痛的病因 病因总述:原发性头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常常涉及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诸多方面。继发性头痛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一种症状,往往存在明确的病因。 基本病因: 1、颅脑病变(1)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2)血管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风湿性脑脉管炎和血栓闭塞性脑脉管炎等。(3)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等。(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等。(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头痛型癫痫、腰椎穿刺后及腰椎麻醉后头痛等。 2、颅外病变(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骨折、颅骨肿瘤等。(2)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等。(4)其他:如眼、耳、鼻和齿等疾病和治疗所致的头痛,例如鼻窦感染、磨牙或根管时产生的疼痛。 3、全身性疾病(1)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2)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3)其他: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或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4、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5、其他因素如酒精、咖啡因或其他药物的使用或戒断、体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高原反应等。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头痛的症状

耳石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耳石症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耳石症概述 耳石症(otolithiasis)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则继发于其他疾病。 英文名称:otolithiasis。 其它名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短暂性眩晕、眼球震颤。 主要病因:部分病因不明,部分继发于其他疾病。 检查项目:Dix-Hallike试验、滚转试验、颞骨CT、内耳及桥小脑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有一定自限性,但是病程长短不一,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严重时可导致生活及工作能力丧失,所以出现症状者应尽早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1、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约占50%~97%。(2)继发性耳石症: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耳石症:最为常见,约占70%~90%。(2)外半规管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约占10%~30%。(3)前半规管耳石症:少见类型,约占1%~2%。(4)多半规管耳石症:为同侧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二、耳石症的发病特点

三、耳石症的病因 病因总述: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继发性耳石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 基本病因: 1、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可能与年龄增长所致的耳石退化加速、吸收能力下降及耳石的稳定性降低等有关,激素水平改变、钙代谢紊乱及骨质疏松等也可能是易患因素。 2、继发性耳石症(1)继发于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周,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2)耳部其他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或其他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特发性突聋等。(3)病毒性神经炎。(4)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液循环障碍。(5)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和本病发生有关。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 1、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比如头前倾、头后仰、床上翻身、快速转头等。 2、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四、耳石症的症状 症状总述: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继发性耳石症则继发

高热惊厥 病情说明指导书

高热惊厥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高热惊厥概述 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FS)又称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患者发作时可有意识完全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抽搐、呼吸暂停甚至青紫等临床表现。高热惊厥是年龄依赖性自限性疾病,总体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febrile seizure,FS 其它名称:热性惊厥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高热惊厥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面肌及四肢抽搐、呼吸暂停 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病原体感染、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部 CT、脑血管造影、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重要提醒:高热惊厥绝大多数是良性病程,家属避免过度担忧,如有异常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但应避免治疗过度。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高热惊厥的发病特点

三、高热惊厥的病因 病因总述:高热惊厥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发生中起关键因素,临床上可见该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如病毒和细菌感染是高热惊厥的重要促发因素,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多见。此外,发热是疫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可能会引发高热惊厥。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临床上可见该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儿常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常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同卵双胎临床表现一致性高于双卵双胎。 2、病原体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见,细菌感染率低约2%,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3、疫苗接种发热是疫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可能容易引发高热惊厥,尤其是减毒活疫苗(例如麻风腮疫苗)以及全细胞制备疫苗(例如全细胞百日咳疫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疫苗接种后的高热惊厥与远期癫痫的发生相关。根据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指南,高热惊厥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所以日常生活中建议遵医嘱正常按时接种疫苗。 危险因素: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幼儿,发生该病的风险增高。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高热惊厥的症状 症状总述:高热惊厥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发生中起关

Castleman 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Castleman 病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Castleman 病概述 Castleman 病(Castleman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突出的临床特点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CD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人类疱疹病毒-8(HHV-8)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不同,可将CD 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c CD,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前者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后者则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astleman disease,CD 其它名称: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结、血管滤泡淋巴样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常见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免疫学检查、骨髓检查、病理检查、CT、PET-CT 重要提醒:本病的预后与患者受累的淋巴结数量有关,当患者受累单个淋巴结区域时,可以通过外科治疗取得较好的预后。如累计多个淋巴结,可能预后较差,应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临床分类:

1、根据病理学特点分型可以分为透明血管型(HV)、浆细胞型(PC)和混合型(MIX)三种类型。(1)HV 型:最常见,约占80%~90%。淋巴结可见很多散在分布、增大的淋巴结滤泡样结构,较多透明变性的小血管穿越其中,这些毛细血管内皮明显肿胀,管壁增厚,晚期呈现玻璃样变。淋巴滤泡周围有多层环状排列的淋巴细胞,形成洋葱皮样或帽带状结构。滤泡间有小血管和淋巴细胞增生,也可见浆细跑和免疫母细胞增生,淋巴窦因挤压而消失或纤维化。(2)PC 型:较少见,约占8%~9%,病理上淋巴滤泡样增生明显,可以形成较大滤泡,滤泡间各级浆细胞成片增生,血管增生程度较透明血管型轻,滤泡周围洋葱皮样结构层较薄,有时甚至缺如。(3)MIX 型:则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有不典型的淋巴滤泡样结构,滤泡间除了成片的浆细胞外,还有血管增生和玻璃样变。 2、根据淋巴结累及范围分型可以分为单中心型(UCD)和多中心型(MCD),病理类型和临床分型间有一定联系,单中心型(UCD)仅累及一个淋巴结区域,患者通常无症状,外科手术可以治愈,大约90%的 UCD 患者病理类型为 HV 型。相反,多中心型(MCD)累及一个以上淋巴结区域,患者多为老年,一般为 PC 型或者 MIX 型,多伴随慢性炎症或者自身免疫异常等全身症状。 二、Castleman 病的发病特点

肺性脑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肺性脑病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肺性脑病概述 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是指由于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不全,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动脉血 pH 下降而出现精神萎靡、失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由于肺部疾病大都有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及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可能,因而临床上又称之为肺-心-脑综合征。 英文名称:pulmonary encephalopath 其它名称:肺-心-脑综合征 相关中医疾病:神昏、肺胀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肺脏 常见症状:精神萎靡、失眠、性格改变、烦燥不安 主要病因:慢性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气分析、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为肺部疾患所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避免此病发生。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肺性脑病的发病特点

三、肺性脑病的病因 病因总述:肺性脑病多由慢性肺部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脑部缺氧所致。肺部感染、咯血、水和电解质等因素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基本病因: 1、慢性肺部疾病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伴发肺气肿者为最常见,占78%~86.4%;重症肺结核者占3.9%~8.9%;胸廓畸形者占2.1%~3.9%;此外尚有纤维肺和少数肺癌病例。 2、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脑神经损伤、脑干肿瘤、脑干脑炎、脑干损伤、颈椎损伤、进行性延髓麻痹、重症肌无力危象等均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的呼吸功能衰竭而发生肺性脑病。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80%的患者为急性肺部感染;或咯血等造成急性或慢性呼吸道阻塞;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慢性肺功能衰竭应用不适量的镇静剂、吗啡类制剂、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四、肺性脑病的症状 症状总述:肺性脑病多由慢性肺部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脑部缺氧所致。肺部感染、咯血、水和电解质等因素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精神萎靡、失眠、头痛、多汗、睡眠时间颠倒;性格改变、突然多语或沉默、易怒或易笑,嗜好改变;定向力、计算力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 2、临床类型(1)兴奋型:多由烦躁不安开始,呕吐、腹胀、幻听幻视、言语杂乱,甚至狂叫乱动、抽搐、肌颤、瞳孔改变和视神经盘水肿,严重时可出现痫样抽搐、偏瘫及病理反射,然后进入深昏迷。(2)抑制型:先为表情淡漠、思睡、精神萎靡等,逐渐进入嗜睡、浅昏迷、呼吸不规则,当瞳孔改变时,随之进入深昏迷。(3)不定型:兴奋和抑制症状交替出现,最后进入深昏迷。 3、临床分级(1)轻型:神志恍惚、淡漠、嗜睡、精神异常或兴奋、多语,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矛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捋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瞳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 三血丐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 ~ 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z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 )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 )声导抗检查; (4 )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IV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帕金森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帕金森病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英文名称:parkinson disease,PD 其它名称:震颤麻痹 相关中医疾病:颤证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脑积液常规、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经颅超声(TCS)、嗅棒测试、心脏间碘苯甲胍(MIBG)闪烁照相术 重要提醒: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发展至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帕金森病的发病特点

三、帕金森病的病因 病因总述: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但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目前认为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 2、环境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一种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可诱发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环境中与 MPTP 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如某些杀虫剂、除草剂、鱼藤酮、异喹啉类化合物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 3、神经系统老化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前发病相对少见,提示神经系统老化与发病有关。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开始呈退行性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减少。尽管如此,但其程度并不足以导致发病,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所以神经系统老化只是帕金森病的可能病因之一。 4、多因素交互作用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除基因突变导致少数患者发病外,基因易感性可使患病几率增加,但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发病。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帕金森病的症状 症状总述: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但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 典型症状:

梅尼埃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梅尼埃病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梅尼埃病概述 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目前本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临床上存在多种学说。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英文名称:Meniere disease 其它名称:美尼尔综合征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但其遗传方式有多变性。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胀闷感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免疫学检查、变应原检查、遗传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颞骨 CT、内耳 MRI 成像、声导抗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脱水剂试验、平衡功能试验、耳鸣检查 重要提醒:梅尼埃病的患者应避免从事于驾驶或高空作业等工作,以免工作时眩晕发作,出现危险。 临床分类:梅尼埃病根据发病位置可以分为单耳发和双耳,一般多以单耳起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累及双耳。 二、梅尼埃病的发病特点

三、梅尼埃病的病因 病因总述:梅尼埃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目前关于其病因,临床上存在多种学说,如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免疫反应学说、内耳缺水学说以及其他学说。 基本病因: 1、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在内淋巴纵流中任何部位的狭窄或梗阻,如先天性狭窄、内淋巴囊发育不良、炎性纤维变性增厚等,都可能引起内淋巴管机械性阻塞或内淋巴吸收障碍,是膜迷路积水的主要原因,该学说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 2、免疫反应学说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内耳确能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以不同方式进人内耳或由其本身所产生的抗原,能刺激聚集在血管、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内耳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入膜迷路,加上血管纹等分泌亢进,特别是内淋巴囊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而吸收功能障碍,可引起膜迷路积水。 3、内耳缺血学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耳小血管痉挛可导致内耳及内淋巴囊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内淋巴液理化特性改变,渗透压增高,外淋巴及血液中的液体移入,形成膜迷路积水。 4、其他学说(1)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学说:内淋巴囊功能素乱可引起糖蛋白分泌或产生异常,导致内淋巴稳定的内环境异常。(2)病毒感染学说:认为病毒感染可能破坏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3)遗传学说: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但其遗传方式有多变性。(4)多因素学说:由于多种因素如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缺血或供血不足等皆可能与之有关。所以有尼埃病有可能为多因性,或者为多种病因诱发的表现相同的内耳病。

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眩晕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眩晕概述 眩晕(vertigo)是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站立和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但一般无意识障碍。部分患者还可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可由耳部疾病、眼部疾病、脑部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英文名称:vertigo 其它名称:眩晕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眩晕属于症状,其本身不具有遗传性 发病部位:头部,颅脑,耳,其他 常见症状:眩晕、耳鸣、耳胀、恶心、呕吐、站立或行走不稳 主要病因:耳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全身性疾病、药物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CT、MRI、听力检查、眼震电图(ENG)、转椅试验、前庭自动旋转试验(VAT)、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出现眩晕应原地休息,或寻找靠近自己的可依靠物,避免摔倒。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眩晕的发病特点

三、眩晕的病因 病因总述:人体的平衡是由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包括皮肤浅感受器和颈、躯体的深部感受器)和视觉系统这三个系统互相作用,以及周围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和整合而维持的。前庭系统及其与中枢联系过程中的任何部位受生理性刺激或病理性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使这种对称性或均衡性遭到破坏,其结果在客观上将表现为平衡障碍,主观感觉则为眩晕。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耳部病变或感染。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全身性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也可引起眩晕。 基本病因: 1、耳部疾病或感染如外耳道耵聍、急性中耳炎、鼓膜内陷、耳硬化症、迷路炎、梅尼埃病等。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癫痫、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小脑或脑干出血、梗死、炎症、肿瘤等。 3、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严重的心律失常、尿毒症、肝病、糖尿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等。一些眼源性疾病和头颈外伤等也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眩晕。此外,中暑、脱水、压力过大、过度焦虑等也可引起眩晕。 4、某些药物所致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痛药、抗高血压药和镇静药等也可引起眩晕,一般停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 5、生理性原因某些人群在乘船、乘车、乘飞机、乘电梯时或从高处快速落下时会发生一过性眩晕,一般可自行缓解。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眩晕的症状 症状总述:人体的平衡是由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包括皮肤浅感受器和颈、躯体的深部感受器)和视觉系统这三个系统互相作用,以及周围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和整合而维持的。前庭系统及其与中枢联系过程中的任何部

良性复发性眩晕

良性复发性眩晕 (1.潍坊人民医院脑科分院神经内科山东潍坊 261000;2.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00) (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035;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089)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68- 02 1 概念良性复发性眩晕,首先由Slater介绍,在相关研究中曾被称为“Benign Recurrent Vertigo”、良性阵发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性眩晕”、“偏头 痛相关性眩晕”[1]。BRV病人可能伴有偏头痛,但其与前庭性偏头痛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反复发作眩晕,部分反复发作病人可能不伴有偏头痛病史、没有偏头痛的视觉先兆,甚至部分病人没有视动敏感及眩晕发作时的畏光畏声, 不符合前庭性偏头痛的确定诊断。与之类似的是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是明确写 入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指南的一类疾病。但是既往报道中发现患有BRV的儿童成人 后部分演变为梅尼埃病,部分演变为前庭型偏头痛,但是仍有部分病人成人后依 然呈孤立眩晕发作。在2017年《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这样描述良性复 发性眩晕(BRV):曾一度被认为于偏头痛(MV)的关系密切,但今近年的研究 发现,BRV仅有少数发展为MV或梅尼埃病,绝大部分依然保持其初始表现,因 此应加强BRV的随访。 2 发病机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BRV最接近的诊 断有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陈 正侬,殷善开等文[2]中提及主要有 2 种可能的观点:一、传导通路缺血:Weiller 等认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是由于前庭核和前庭传导通路缺血引起的短暂前庭系 统疾病,但是,病变部位存在争议,Eviatar等认为是周围前庭系统发生病变;而Lanzi 等则认为是中枢前庭系统疾病,尤其是前庭核或者是前庭-小脑通路的病变。二、 离子通道紊乱:Drigo等认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某些特征,如发作性的特性、缺乏解剖学病变说明是离子通道病变。而周贵福[4]等认为BRV的发病机制类似: ① 血管痉挛;② 离子通道紊乱。有报道[3]称偏头痛发作可能会触发神经血管系 统失调,这可能是脑血管损伤的表现但也或许是偏头痛的发作的原因。在女性偏 头痛患者中MRI上的白质脱髓鞘及沉默病灶与健康对照组和男性偏头痛患者相比 更为普遍。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偏头痛发作频率的增加会导致更广泛的损害。在BRV的患者中尚未有相关的报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还有研究报道BRV具有家族性常染色体遗传特性。LEE等[5]的一篇关于家族性良性复发性眩 晕的全基因组连锁扫描的文章,该研究对20个BRV家系成员共257名成员进行 全基因组连锁扫描,分析认为BRV是一种异质性遗传疾病,与先兆偏头痛有着不 同的遗传基因,与22q12相关。另外,该研究发现BRV的表型与发作性共济失 调2型类似,推测其可能是一种离子通道病。在此区域可能的候选基因是腺苷 A2a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激酶2。另外,虽然该20个家系中多数患者和家族成 员有偏头痛,但研究结果说明BRV与偏头痛不是等位的。 3 诊断标准 Slater1979 年的诊断标准为:基本标准:有中或重度发作性眩晕,不伴听觉症状;发作持续 时间以小时计;没有原因不明的听力异常;相应的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支持标准:发作期伴恶心、呕吐或共济失调;发作期可见眼球震颤;有偏头痛个人史或偏头 痛家族史;听力正常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对称性的听力丧失;典型的偏头痛触发

霍乱 病情说明指导书

霍乱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霍乱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引起霍乱的菌群包括O1群和O139血清群,O1群霍乱弧菌又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流行,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英文名称:cholera。 其它名称:时疫霍乱、真霍乱。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剧烈腹泻伴呕吐、脱水、肌肉痉挛。 主要病因: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粪便涂片染色、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快速辅助检测、PCR 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 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隔离,以免病情加重和疾病播散。 临床分类: 1、轻型(非典型)主要见于O1群霍乱,大部分仅轻度腹泻,极少伴有呕吐,大便每日2~10次,可为软便、稀便、黄水样便,个别可带黏液伴血丝,一般无发热,无腹痛及里急后重。少数有隐约腹痛或低度发热,甚或阵发性绞痛。儿童可有高热。病程约在3~5天内恢复。

2、中型(即典型)腹泻次数较多,达每日10~20次,大便呈米汤水状,有一定程度脱水,血压下降,收缩压70~80mmHg,脉细,血浆比重1.031~1.040,24小时尿量在500ml 以下。 3、重型吐泻频繁,脱水重,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得。脉速弱,不能触及,血浆比重大于1.041,尿极少或无。 4、暴发型(亦称干性霍乱)是一种特殊类型,以休克起病,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未待吐泻即出现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霍乱的发病特点 三、霍乱的病因 病因总述:霍乱是由 O1和 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霍乱患者或带菌者,常常通过污染的水或者食物传染。 基本病因: 1、人体食入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食入弧菌的数量和致病力。正常胃酸可杀灭一定数量的雀乱弧菌,口服菌苗可使肠道产生特异性 lgM、lgG 和 IgA 抗体,亦能阻止弧菌黏附于肠壁而免于发病。 2、霍乱弧菌经胃抵达肠道后,通过鞭毛运动以及弧菌产生的蛋白酶作用,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在 TcpA 和霍乱弧菌血凝素的作用下,黏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霍乱弧菌在小肠的碱性、富含营养素和胆盐的环境中迅

焦虑 病情说明指导书

焦虑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焦虑概述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与现实刺激有关,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但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其焦虑并非是实际威胁引起的,其紧张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符,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焦虑症”,它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是主要涉及了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该词条主要介绍焦虑症。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焦虑症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紧张不安、焦虑情绪、心动过速、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焦虑症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学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脑电图、心理测试、脑核磁共振 重要提醒:焦虑症患者应该及时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继发抑郁障碍。 临床分类:焦虑症根据病程分类: 1、急性焦虑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患者通常起病急速,终止也迅速。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不过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逐渐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或自由浮游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

式,主要包括焦虑情绪、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 二、焦虑的发病特点 三、焦虑的病因 病因总述:焦虑症的病因复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均与本病的发病有关系。患者所处的环境也在焦虑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期面临威胁或处于不利环境之中的人,更易发生焦虑症。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障碍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为焦虑症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属中有患有焦虑症的患者,那么此人的患病率要高于正常人。 2、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传递神经的信号,焦虑症的发病也可能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例如-氨基丁酸或5-羟色胺等。同时焦虑症的发病也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有关,或者静脉注射乳酸盐也能引起患者引发焦虑。 3、心理学因素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在临床上,一些焦虑症的患者病前有刺激性的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近来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发展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照料者的矛盾情感、父母的过度保护、被虐待和威胁、与养育者过多分离均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焦虑的症状

高血压 病情说明指导书

高血压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hypertension,arterial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非药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将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140/90mmHg),称为高血压。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可影响到靶器官(如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英文名称:hypertension,arterial hypertension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 主要病因:高血压的病因较多,主要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分析、餐后2小时血糖、胸部X 线、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肱指数 重要提醒:高血压与饮食、情绪等关系密切,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持续高血压。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其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

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约占高血压病的95%。(2)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种器质性疾病引起,有特定的病因。 2、根据患病群体分离(1)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与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习惯、代谢综合征、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倍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等多种因素及慢性病密切相关。近一半儿童高血压可发展为成人高血压。(2)老年高血压:老年人容易合并多种临床疾病,并发症较多,其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血压波动性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及餐后低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相对常见。(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受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增加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胎儿生长受跟、死产等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4)中青年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部分患者忙于工作,疏于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即便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也往往难于长期坚持。导致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 3、根据高血压严重程度分类(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 和(或)舒张压90~99 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 和(或)舒张压≥100mmHg。 4、根据收缩压与舒张压有无异常分类(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高于140mmHg,但舒张压正常(低于90mmHg)。(2)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压正常(低于140mmHg),但舒张压高于90mmHg。 二、高血压的发病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