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李明仲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全四册1933年初版

北京老宅院门楼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电子档案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调整图

建筑设计资料集

历史地图1

梁思成全集1—10册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清代内廷宫苑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

中国古建筑百问

中国古建筑浏览与审美_90120229

中国古建筑游览与审美_11795691

中国建筑史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djvu

[跨越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博古架)]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中国回族史.上、下册]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册)》《北京四合院建筑》

《传统民居艺术》阎瑛

《东南塔影》

《斗栱(上册)》1

《斗栱(下册)》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中国壁画》1

《中国壁画史》

《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

25传统文化系列-中华古建文化

CJJ 70-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

安阳永和桥.caj

保利藏珍——石刻佛教造像精品选.djvu

北京四合院

长物志校注

敦煌壁画

敦煌雕塑

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

风水词典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弄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墙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台摄影珍藏版

摄影珍藏版:说园

说楼摄影珍藏版

说门摄影珍藏版

说亭珍藏版

古文物称谓图典

话说古建筑

绘图鲁班经

建筑百家言

建筑史论文集.第八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制图标准

精典园林花窗图式

乐浪文化——以墓葬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王培新)

梁思成建筑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小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平遥古城与民居

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1981

清式营造则例

商务中国古代园林耿刘同

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图集

苏州历代园林录

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细说中国园林(彩图版)

学看建筑结构施工图(1)

营造法式注释

怎样鉴定古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

中国古建筑百问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中国古建筑测绘多媒体课件

中国古建筑的力与美探析

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

中国古建筑全揽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中国古建筑图典.梁思成等摄

中国古建筑图解(彩色)

中国古建筑艺术+第1册

中国古建筑艺术+第2册

中国古镇图鉴

中国建筑图案集

中国明清牌楼斗拱标准图集编制说明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砖石古塔的地震_修复_及动力学特征初探

AutoCAD2006建筑设计师就业技能培训教程_0

百家建筑之旅古代中国

北窗集

北京四合院建筑

北京园林史话

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

禅与中国园林

长安史话魏晋南北朝分册

大地上的“宇宙”•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

仿古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5

风雨豪门——扬州盐商大宅院

干栏式苗居建筑

工程预算名词解释

宫室之魂•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

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

古建春秋

古建筑测绘学

古建筑木结构与木质文物保护

古建筑与木质文物维护指南:木结构防腐及化学加固故宫:东方建筑瑰宝

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

桂北民间建筑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河南古代建筑史

胡同门楼建筑艺术

壶中天地:道与园林

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

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简明英汉-汉英土木工程词汇

建筑百家评论集

建筑百家言

建筑施工放样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300问

建筑纹饰图典

匠学七说

禁城营缮纪

巨匠集第一卷

看园林的眼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历史建筑之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梁思成评点的中国著名建筑

梁思成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1946-1996 岭南建筑与民俗

岭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一)

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

卢绳与中国古建筑研究

鲁班经白话译解本

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

门的哲学

闽南古建筑做法

南靖土楼探寻

普陀山古建筑

巧构奇筑——中国古代建筑杰构纵横

秦始皇陵研究

青藏建筑与民俗

清代园林图录

清沈阳故宫研究

泉州古建筑

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山西园林古建筑

陕西古建筑

陕西园林史

上栋下宇: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

上海里弄民居

圣殿记[中英文本]

施工队实用简明工作手册

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

四合院

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素写北京传统建筑

塔•寺庙

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

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修订版)

天津的建筑文化

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叠晕:古迹保护十议

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营造法式

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

五步学会AutoCAD

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昔日京华

纤巧神韵古民居民居建筑

心舒窗牗

英汉土木建筑通用词汇

营造学社会刊

永定土楼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园林史

园林制图与识图

圆明园重建大争辩

月明华屋: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漫步

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

云南建筑史

造园初学者指南

中国藏式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

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建筑1

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尺寸设计研究——论《周易》著尺制度中国古代建筑抗震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选读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

中国古代经典建筑10讲故事珍藏本

中国古代门窗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

中国古典建筑的意象化生存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

中国古建探微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

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

中国古建筑与绘画艺术

中国古楼阁

中国建筑精粹

中国建筑精华中英文版

中国建筑之最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中国孔庙

中国门文化(第二版)

中国民居府第

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

中国墓葬建筑文化

中国南方传统民居艺用资料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中国史前古城

中国亭全览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

中国现代建筑彩画

中国乡土建筑窑洞春秋(陕西)、晋商大宅(山西)、居得四时之正(北京)、无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中国营造学研究第1辑

中国园林史

中国造园论

中国住宅概说

中国著名建筑师画系梁思成建筑画

中国砖雕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1辑

中华意匠_中国建筑基本门类

中华装饰_传统民居装饰意境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诸葛村

拙匠随笔

紫禁城建筑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古建筑测绘学》

《建筑历史研究第二辑》

《建筑历史研究第三辑》

《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

B2寺塔渊源考辨_兼谈嵩岳寺塔建造年代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djvu

北京文物建筑等级初评表

避署山庄园林艺术

不只中国木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潮汕老屋

飞越时空的灵音图说曾侯乙墓

古都旧景:65年前外国人眼中的老北京

古都郑州上卷

古都郑州下卷

关帝庙营造技巧与清代山西地方经验

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djvu

建筑史的伤痛

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djvu

论文集12

民间园林2006版

南京民国建筑艺术.djvu

南阳府衙木构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方案

宁波天宁寺塔唐代特征初探

齐鲁名寺

齐鲁名塔

日本建筑史図集

山东寺庙塔窟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瓦作艺术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细说门窗

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寺庙与中国文化段玉明著

嵩岳寺塔建于唐代

苏州香山帮建筑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_11682691

燕赵悲歌的遗响图说春秋赵卿墓

颐和园

遗落秋风的叹息图说北齐高洋墓

营造法原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下)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

朱偰:北京宫阙图说.djvu

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djvu

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djvu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djvu

朱偰:元大都宫殿图考.djvu

承德府志(一、二、三、四)

山西古建筑质量验收标准

文物

营造法式

珍藏版老新闻

中国古建筑美术博览(1函3册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白云生处的帝乡-图说南越王墓(博古架)]

[藏族传统文化辞典]

[大唐盛世的回声-图说让皇帝李宪墓(博古架)]

[古今词义对比辞典]

[红粉帝国的幽梦-图说殷墟妇好墓(博古架)]

[千年不朽的神话-图说马王堆汉墓(博古架)]

[仙乐飘起的殿堂-图说前蜀永陵(博古架)]

[雅俗中国丛书(渝)-古墓]

[雅俗中国丛书(渝)-家谱]

[中国国家地理][200605]

[中国年谱辞典]

[中国神话人物辞典]

[中国姓氏辞典]

《北京建筑图说》

《古建筑木工》

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

古封泥集成%2B孙慰祖主编

古建油漆技术_1_

古建油漆技术_2_

古建油漆技术_3_

古建油漆技术_4_

古建油漆技术_5

古建筑与雕塑史论(陈明_)

海南丘浚故居修缮工程报告

护城纪实

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徽州古村落

徽州古民居探幽.djvu

徽州明代住宅

建苑拾英——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

建筑拾英(上册)第二辑

建筑拾英(下册)第二辑

建筑志

精典园林花窗图式

考工记[导读]. 巴蜀书社, 1996

考工记图说.djvu

考工记注译

老房子福建民居(上)

老房子福建民居(下)

老杭州:湖山人间

刘敦桢文集第二卷

刘敦桢文集第三卷

刘敦桢文集第四卷

刘敦桢文集第一卷

龙门石窟研究

罗哲文--古典建筑研究和保护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 莫尔寺遗址中国最西部的佛塔

宁海古民居

齐鲁民居

齐鲁摩崖石刻

浅谈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

图说中国建筑艺术

五台山佛寺建筑变迁

西安长乐门城楼修缮工程报告

西安老街漫步

西藏民居

西域佛塔漫谈

细说中国园林(多文多图,彩图版,非常清晰,五星)

夏合吐尔和乌什吐尔地面佛寺遗址研究

新疆尼雅遗址佛塔保护加固实录

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

营造法式初探(潘谷西)

云南民居续篇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五邑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_

中国佛寺道观

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_上_

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_下_

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_

中国古典园林大观(上下册)

中国古建彩绘纹样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

中国古桥技术史

中国古桥桥梁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形制与装饰

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

中国民居建筑(上卷)

中国民居三十讲

中国园林建筑施工技术

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djvu

走进南锣鼓巷

!传统的本质

(完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

飞越时空的灵音图说曾侯乙墓

古典园林

古建筑修缮•维护•营造新技术

桂湖园林鉴赏

皇家园林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01—10

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古建筑分册+明清•中+GYD-602-95)宋_营造法式_今误十正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扬州园林

园林析亭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 宫殿建筑.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 宫殿建筑(2)北京.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 坛庙建筑.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2 佛教建筑(一)(北方).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3 佛教建筑(2)(南方).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8 私家园林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0 宅第建筑1 北方汉族.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3+沈阳故宫.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5+桥梁+水利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6+元代前陵墓建筑.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7+皇家园林.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9+风景建筑.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djvu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1 会馆建筑•祠堂建筑_0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_7,明代陵墓建筑_0

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_

中国墓葬建筑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中国造园论

中国造园史

[明]计成:园冶,苏州:营造学社刊刻,民国20年.djvu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总目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

《四川古建筑》_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瑞典]奥斯伍尔德

北京的佛教寺庙

北京建都考

北京历代城坊•宫殿•苑囿

北京文物与考古

北齐粟特贵族墓石刻考_故宫博物院藏建筑型盛骨瓮初探.caj 佛教石窟考古

故宫博物院编++太庙考略+1932

故宫摄影集++故宫博物院工程课编++民国17年[1928].djvu 汉代陵墓前的阙门及其起源探讨.caj

鸿山越墓发掘报告

河南考古探索

河北省考古文集

河北磁县北朝墓群研究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大O嗖厥椋_pdf

林徽因文集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选+(1992+图册)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圆明园遗物与文献+中国营造学社编+民国20年[1931] 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淄川考古++北沈马遗址发掘报告暨淄川考古研究

走遍名刹.djvu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1403年至1420年经13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李明仲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全四册1933年初版 北京老宅院门楼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电子档案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调整图 建筑设计资料集 历史地图1 梁思成全集1—10册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清代内廷宫苑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 中国古建筑百问 中国古建筑浏览与审美_90120229 中国古建筑游览与审美_11795691 中国建筑史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djvu [跨越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博古架)]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中国回族史.上、下册]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册)》《北京四合院建筑》 《传统民居艺术》阎瑛 《东南塔影》 《斗栱(上册)》1 《斗栱(下册)》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中国壁画》1 《中国壁画史》 《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 25传统文化系列-中华古建文化 CJJ 70-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 安阳永和桥.caj 保利藏珍——石刻佛教造像精品选.djvu 北京四合院

长物志校注 敦煌壁画 敦煌雕塑 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 风水词典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弄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墙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台摄影珍藏版 摄影珍藏版:说园 说楼摄影珍藏版 说门摄影珍藏版 说亭珍藏版 古文物称谓图典 话说古建筑 绘图鲁班经 建筑百家言 建筑史论文集.第八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制图标准 精典园林花窗图式 乐浪文化——以墓葬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王培新) 梁思成建筑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小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平遥古城与民居 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1981 清式营造则例 商务中国古代园林耿刘同 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图集 苏州历代园林录 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细说中国园林(彩图版) 学看建筑结构施工图(1) 营造法式注释 怎样鉴定古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古代建筑名称

古代建筑名称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一些古老及旅游城市还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依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分为斗拱、单体造型、方正严整、山水园景等特点。 其中单体造型的建筑主要包括: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具体内容如下: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 廊的楼,如:滕王阁。 2. 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

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有顶的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3. 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2019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答案及笔记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答案对应章节第一章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1 【多选题】(2 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 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实用功能 B. 所用材料 C. 结构方式 3 【多选题】(2 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A. 所用材料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色彩 4 【多选题】(2 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采集较易 B. 运输方便 C. 加工较易 D. 价格便宜 5 【多选题】(2 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A. 梁枋 B. 天花 C. 门窗 D. 基础 E. 台基 对应章节第二章 1 【多选题】(2 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B.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C.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 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A. 气势恢宏 B. 色彩鲜丽 C. 色彩不绚丽 3 【多选题】(2 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明朝 B. 清朝 C. 10 年 D. 13 年 4 【多选题】(2 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皇后完婚 B. 考中状元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 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喜庆 B. 国家统一 C. 国家长治久安 6 【判断题】(2 分)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等级是否按下列的屋顶形式排列的: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A. 对 B. 错 7 【多选题】(2 分) 除紫禁城的太和殿外,北京还有哪几处大殿是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的: A. 太庙 B. 明长陵 C. 天坛祈年殿 D. 雍和殿 对应章节第三章 1 【判断题】(2 分)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埋藏在地宫中的。 A. 对 B. 错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 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 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中国古建筑色彩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陈七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042603017 摘要:我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从建筑类型、材料、结构、布局等对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建筑的色彩却研究得比较少。建筑的材料、结构、布局固然重要,但树赖皮,人赖衣,建筑也有赖于色彩的装饰才愈发的显出其特色。本文从古建筑的色彩发展历程、典型建筑颜色特色以及成因几方面来表述我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在欣赏的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色彩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建筑发展历程紫禁城建筑色彩成因 一、中国古建筑特色发展历程。 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 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

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字记载。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盛唐时,佛教影响巨大,竞相攀比华贵之风盛行。色彩比以前更豪华,不但用大红、绿青、黄褐及各层晕染的间色,金银玉器是必用材料。绿色、青色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红的绀色琉璃瓦开始使用。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自汉以后红色在等级上退居黄色之后,还利用青、红、白、黑、黄色彩的组合与对比,出现“彤轩紫柱”、“丹墀缥壁”、“绿柱朱榱”众多变化的建筑色彩组合。在构成建筑彩画的图案上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的理论定义。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上琉璃瓦的出现和使用,黄色成为至高无尚的地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还出现了“剪边”屋顶,丰富了屋顶的色彩变化。

古建合同范本

古建合同范本 古建筑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 的记忆。然而,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修复和保护工程需要有明确而 详细的合同来规定各方的权益和责任。本文将就古建合同范本展开论述,从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合同的基本要素到合同的条款进行探讨。 一、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古建筑作为我国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传统建筑技术和思想的精髓。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我们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后人更好地 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古建筑的保护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合同的起草需要充分考虑到古建筑保护的特殊性,以确保工程的 顺利进行和质量的可控。 二、古建合同的基本要素 一个完备的古建合同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合同名称、合同双方、 工程内容、工期、合同价款、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封顶和竣工,以 及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份完整的古建合同, 对修复和保护工程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合同条款的规定 3.1 工程范围与状况确认

合同应明确古建筑的具体范围,包括建筑物、石刻、彩绘等的保护 修复工作。同时,工程范围的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测,以确认 古建筑的实际状况,为施工作准备。 3.2 工期和工程进度 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合同中应有明确 的工期规定。此外,还需要规定工程的进度要求,以确保施工进程的 合理安排和工程进展的可控。 3.3 质量保证与验收标准 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程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合同应规定质量保证 的具体要求和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的质量符合预期,并便于双方进 行验收和评估。 3.4 合同价款和付款方式 合同价款应包括所有工程费用的详细明细,同时,需要明确付款方 式和时间节点。这可以确保款项的按时支付,为古建筑保护工程提供 持续的经济支持。 3.5 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 当出现不可抗力或合同违约行为时,合同应规定双方的解除权利和 责任。这有助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为后续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四、合同履行的监督与评估

探寻古建筑之美——《古建门窗? 木装饰工程》序言

探寻古建筑之美——《古建门窗? 木装饰工程》序言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林业产业》 2019年第8期 《古建门窗? 木装饰工程》作为《木作百科》头篇而面世值得特别庆贺。头篇以千载追梦的童话般故事为引子,将影视穿越、宗教朝圣、古建寻踪、寻根问祖、园林寻芳、盛世名楼、休闲驿站及市场雄风、居家乐土等章节融汇贯穿一起,并恰当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建筑工程学、工艺美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古建工程中的都城宫殿,园林寺观,古镇村落,祠堂牌坊,名楼书院,亭台楼阁等屋顶、门窗花格、屏风天花、斗拱雀替、藻井挂落等一系列建筑单元或元素给予了充分系统地展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彰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建筑泛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是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建筑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典型的建筑艺术形象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代表。皇家宫殿,私家园林,宗堂祭祀,寺庙道观,塞外雄关,古镇村落等,无不如此。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与风格追求,但无不展现中国智慧的汇集,且通过不断地演变,诠释了人类文明的一大物质内涵和民族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古建筑如宫廷庙宇等大部分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从而能够生动巧妙地展现木体结构之完美和雕刻之美。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木结构体系及美化装修的复杂与精微刻画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中国建筑的美化装修,包括内外装修、彩绘、木刻、砖嵌、石雕和琉璃等,都有特别丰富的手法和自我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当然,中国建筑文化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拥有神秘和浪漫的艺术气息,展现出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地印记着悠久文化的积淀。当今时逢盛世,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传承,木雕艺术得到弘扬,木装饰工程也不断获得创新。 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木雕历史悠久,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各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肇始于秦汉,成形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东阳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声名大震,当时约有四百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有的进宫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后来东阳木雕又发展到在民间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整套完善的技艺和独特显著的风格。辛亥革命以后,东阳木雕制作的工艺品及箱柜家具曾远销中国香港、美国、南洋等地,形成东阳木雕产品的一段繁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流散在各地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1954年组建了东阳木雕厂,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阳木雕及木装饰更是青春焕发,进入繁华鼎盛时期。木雕欣逢盛世,商户厂家林立,艺人层出不穷,大师脱俗问世。东阳“中国木雕城”已享誉海内外。传世木作工程及现代木雕作品大批涌现,至今已发展到七大类三千六百多个品种。特别在传承弘扬传统的木雕工艺,仿古、营造现代建筑与装饰等方面均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其中古建木雕屏风、挂屏和立体艺术台屏等成为传统浮雕工艺的时代创新。 总之,以平面浮雕为主体,以构思考究、题材丰富、色泽清淡、技法精湛、格调高雅而著称的东阳木雕,跨越约两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与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

古建筑设计案例赏析之中国式纪念碑--牌坊

古建筑:中国式纪念碑——牌坊 颐和园东宫门前的四柱三间官式木牌坊。牌楼正面刻有“涵虚”二字,意为山高水阔;反面有“秀”二字,意为由此进入山水秀美的境界。烦嚣的世界与清秀的园林借由牌坊分隔开来。据说,承天门与此牌坊形制相仿,但规格更高,为六柱五间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闯王李自成焚毁紫禁城时,也焚烧了一座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古建筑——承天门。 潜心牌坊研究20余年的韩昌凯先生说,承天门是一座木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承天启运”的寓意。如果比照明十三陵陵区门口那座巨型石坊,它应该享有牌坊的最高规格——六柱五间楼式坊,并施以彩绘。1651年,清顺治帝下令在遗址处重建承天门,并在“承天启运”之上添加了“国泰民安”的寓意,更名“天安门”。自此以后,以城楼面目出现的天安门代替了“牌坊”承天门,成为国家的象征,出现在其后中国历史的每个闪耀瞬间。 承天门以“门”为名,为什么会是一座牌坊?为什么会把牌坊设立在壮丽的紫禁城前?它凭什么承得起受命于天的意义?这要回到牌坊的来历,从那里一一说起。 表闾阀阅,千秋化坊 对牌坊的源起,专家们说法不一。如果考究牌坊的形制,莫不是由“两竖一横”的框架延伸而出的,这极像《诗经》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中的“衡门”。宋代的古建宝典《营造法式》中说:“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翻译过来就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上面若无阁楼,就是衡门了。照古意的解释,衡门内可以栖迟,具有分隔空间的功用,但显然没有牌坊的纪念寓意。由此看,衡门虽有牌坊的样貌,两者的神髓到底有些差离。 牌坊的来源尽管不确,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门的变形,可能与表闾和阀阅相关。表闾之“闾”是闾门的意思。周朝将皇城以外、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作“闾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用围墙封闭起来,闾便是里巷的大门。居民被这样编组起来,很方便管理。商朝

岭南文化——佛山古建筑(整理)

岭南文化——佛山古建筑 内容提要: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影响,岭南地区地古建筑具有其独特地特色.岭南地古建筑,是建筑与岭南园林地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地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地韵味.本单元从佛山地古建筑出发,通过对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地介绍,详细阐述岭南地各种建筑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了解岭南地建筑地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过程和方法: 了解佛山古建筑地基本情况. 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自己家乡地建筑风貌,并与佛山古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岭南各种古建筑地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体会岭南文化特色,培养热爱家乡地情感. 通过小组地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地品质与深入探究地精神.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岭南古建筑地历史.建筑类型.特点和风格. 难点:分析佛山古建筑地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热爱情感. 教案内容:

东华里 东华里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地 清代城镇街道,原名“杨伍街”,在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以清初聚居此地地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改为“东华里”.嘉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搬入东华里.该族中地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将屋宇建得更为规整美观.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雨田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地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东华里内街长112M,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地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通,花岗岩铺砌地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地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巷内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 三水大旗头村 三水区乐平镇郑村,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旗头村”,是粤中 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地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该村是 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地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 民居典型地“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圹,圹基砌以石坎,突 出部份状如壶嘴;圹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 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地“文房四宝”齐

古建筑知识手册

古建筑知识手册 本《古建筑知识手册》旨在提供关于古建筑 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信息。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了解古建筑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还能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 本手册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参考工具。通过阅读本手册,读者将了解古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建筑 风格、结构特点、建造技术以及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希望这本手册能够成为古建筑爱好者、学生、研究人员和 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本手册旨在提 供准确可靠的古建筑知识,以帮助读者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的了解和 研究。 请通过阅读本手册,发现古建筑的魅力,并加入到古建筑保护 的行动中来! 古建筑是指在历史上建造的、具有特定历史 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的年代可以跨越几

个世纪或几千年,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 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多种多样,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宗教和地 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建筑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中国的古建筑注重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欧洲的古建筑则强 调尺度、比例和对称等元素。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价 值意义。保护和研究古建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类的 文化遗产。 古建筑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包括 建筑材料、用途和地域等方面的分类。 建筑材料分类 古建筑可以按照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来进行分类。常见的建筑材 料包括木材、砖石、瓦片、石灰等。不同的材料造就了古建筑的独 特风貌和特点。 用途分类

古建筑可以按照建筑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古建筑可以用于居住、宗教、政府、商业和文化等不同的场所。不同用途的古建筑在设计 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 地域分类 古建筑可以按照地域来进行分类。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在建筑风格、构造方法和装饰艺术等方面有所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建筑有明 清风格、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等。 以上是古建筑的一些分类方法,通过这些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 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古建筑知识手册》主要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 法和修复技术,以及涉及的政策法规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以下是该手册的大纲: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 国家古建筑保护法 地方性的古建筑保护条例

古建筑施工方案【范本模板】

xxxx工程仿古建筑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xx位于xxxx,本工程地下三层、地上十层、另加屋顶机房及屋顶古建一层,地下三层为战时甲类核六级人员掩蔽所,平时地下停车库,平战结合的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和库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和库房,地上十层为综合办公楼,一至九层为银行的总部办公区,十层为物业用房,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8420m2。建筑物的南北方向长度尺寸为52.50m,东西方向的宽度尺寸为40。80m,建筑物最大高度为45.6m.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8度,属于一类(办公)建筑,工程总造价为7700万元. 二、古建设计 本工程古建为仿唐式建筑风格,共有庑殿门楼、仿古悬山卷棚门楼、古建重檐方亭,各方亭间采用连廊过渡。古建部分圆柱上设斗、拱等各类仿古形式构件,古建屋面为灰色琉璃瓦屋面,瓦屋面上有正脊、垂脊、唐式吻、宝顶等瓦件。 1、正门厅古建设计 正门厅古建设计为仿唐庑殿门楼,框架结构,门厅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2。5米,门厅总高度为9。1米。 2、侧门入口古建设计 侧门古建长度为7.4米,出挑2。7米,高度为7米。 3、屋顶古建设计 屋面四角设四座重檐方亭并和东、西、南侧三处连接连廊,屋面重檐四角亭,方亭高度9米,方亭边长15米,结构为框架结构。 三、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 (1)组建技术翻样小组,小组成员由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及古建老技工等若干人组成。 (2)认真熟悉施工图,确定各项施工方法,编制各类材料计划,优选各种施工措施,编制各类预制构件加工计划统计表。 (3)古建部分模板、钢筋、砼应先在地面放样确定尺寸、位置关系及数量等. (4)组织培训专业屋面施工队伍,施工要配备足够劳力施工,尽量缩短施工周期避免冬期施工。 四、主要施工方法、节点做法 1、古建部分主体结构施工 (1)模板工程 A、梁、板模板采用镜面多层板加方木组合制作,钢管加固,满堂式支模架。 B、圆柱、异形构件模板,采用30*45木龙骨加0。8mm厚镀锌铁皮制作,钢管加固,满堂式支模架。

宜宾杨府古建筑介绍

宜宾杨府古建筑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宜宾杨府古建筑概述 2.宜宾杨府古建筑的历史背景 3.宜宾杨府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4.宜宾杨府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宜宾杨府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宜宾杨府古建筑位于我国四川省宜宾市,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古建筑群。本文将对宜宾杨府古建筑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承。 宜宾杨府古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当地杨氏家族的祖宅,为杨家世代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过去的岁月里,杨府见证了杨氏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宜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宜宾杨府古建筑具有典型的四川地区古建筑特点。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观,主要包括门楼、正厅、厢房、后花园等部分。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尤其是门窗、梁柱等处的木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此外,杨府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家具、器物、字画等,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宜宾杨府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一方面,它是杨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辉煌历程,对于研究家族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也是宜宾地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研究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宜宾杨府古建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对建筑群进行了修复和保护,确保建筑本体的安全;其次,开展了相关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宜宾杨府古建筑;最后,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吸引游客参观游览,提高古建筑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宜宾杨府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的古代建筑总结

中国的古代建筑总结 1. 中国十大历史建筑 中国最出名的十大历史建筑解释如下:灿烂的中华文化培养了5000年辉煌的历史。 在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珍宝之中,有多得数不完的东西可以去观赏和讨论,而宏伟的古建筑无疑是其中最为刺眼的明珠。 1、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 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规划,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明、清皇帝进行大典的地方。它在故宫三大殿中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保藏着90多万件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有很多稀世瑰宝。 2、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举世著名的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其次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堆叠,殿宇嵯峨,气概宏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剧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颜色的鲜亮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诱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3、慈禧的寝宫——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两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阔地带,乾隆打算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构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4、道教宫殿式建筑——永乐宫永乐宫修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特殊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细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稀有。 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观赏元代壁画的机会。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叉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约、阴沉。 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陈列。 5、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