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

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

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

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

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

RNA表达有关。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

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

GFmRNA表达有关。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

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

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益心舒胶囊治

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

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为研究热

点。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借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拟对2006年后中医药诊疗房颤综合进行分析,寻求中医治疗房颤思路与对策。一、房颤中成药治疗:1、稳

心颗粒:主要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55篇,治疗

时间14114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天至180

天,有效率64%-95%。1)单独使用:治疗的房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充血

性心力衰竭等原发病者;老年阵发性房颤;风心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术后者;合并脑梗患

者;房颤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包括持久性心房颤动病者。发表论文合计21篇。证实具

有降低房颤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所用时间;治疗起搏器术后阵发性AF有效;停药后仍有一定的疗效;缩短Pmax及Pd;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快速心室率及改善心功能。2)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认为具有控制心室率比单用胺碘酮治疗效果好,

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减少;能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PAF疗效明显优于各自单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合计涉及发表研究11篇。B受体阻滞剂:主要应用非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认为两者能发

挥协同作用,更有效控制心室率,预防房颤的复发,改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

适,乏力等症状、心功能、生活质量,减少其副作用,其中美托洛尔7篇和比索洛尔l篇。

其他药物:涉及联合地高辛发表研究4篇,认为能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永久性房颤心室

率效果较好,减少副反应。涉及联合心律平研究论文发表2篇,认为联合治疗老年人阵发性

房颤疗效满意,减少副作用。涉及联合ACEI或ARB合计5篇,认为联用坎地沙坦、

缬沙坦有较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并可抑制左心房扩大;联合厄贝沙坦加胺碘酮中

西药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只有联合卡托普利与稳心颗粒组、卡托普利组比较在

阵发性房颤控制率及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报道。涉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临床研究有

4篇,证实与氟伐他汀合用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与辛伐他汀合用治疗持久

性心房颤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参松养心胶囊:主要为人参、麦

冬、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昧子、龙骨组成,

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仅18篇,治疗时间28至90天,有效率67.4%一86.1%。由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

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认为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影响及意义重大。1)单独使用发表论文合计7篇。认为:其对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比胺碘酮副作用更小;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并

发的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的疗效,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显著的疗效差异;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可缩短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QT间期,减轻房室肌复极离散,减少PAF的发作。2)联合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两种药物联合,既能有效的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房颤,而且对预防急性房颤复发有明显效115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果;能显著改善阵发性房颤患

者的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不良反应较小:但对心脏功能的无

显著改善。上述两药联合应用报道有4篇。B受体阻滞剂:认为倍他乐克、参松养心胶囊

联用更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复发;而单用卡维地洛或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通过降低Pd来减少高

血压患者PAF的发作,联用这两种药物却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联合B受体阻滞剂临床研

究有4篇。地高辛:结果参松养心胶囊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

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相关报道有2篇。辛伐他汀:有1篇文章报道,参松养心胶囊联

合辛伐他汀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其他中成药

葛根素联合胺碘酮、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心可舒、补心气口服液研究报道各1篇。

其中,葛根素联合胺碘酮,能提高转复率,缩短平均转复时间,减少胺碘酮总用量;通心络

胶囊联合倍他乐克,结果对控制心室率、少脑卒中有较好疗效;心可舒片认为对阵发性心房

颤动有显著临床疗效,并能明显缩小Pdis及Pmax,从而有效改善房颤患者的电重构;

补心气口服液对老年慢性气管炎并房颤总有效率86%。二.经方和自拟验方1.经方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在预防消除房颠,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干对照组;加味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丹参、桂枝、黄芪、五昧子等)与组用乙胺碘呋酮

对照,结果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上述方剂各有1篇报道。2.自拟方药养血复脉汤(生黄芪309、当归109、党参159、麦冬109、五味子69、炒枣仁109,川芎109、石斛109、茯苓109、知母109、炙甘草109、红花109、桃仁1

09、郁金109、香附109):合用心律平治疗房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定心胶囊(黄芪209,炙甘草、人参各159,红花、丹参各109,生地、麦冬各209等):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达85%,定心汤与胺碘酮联合应用

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益心方(太子参、麦冬、龙齿、珍珠母、柏子仁、酸枣仁、炙甘

草、桂枝等):结果与普罗帕酮比较,总有效率分别90.48%和76.92%,差异显

著,提示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仙灵生脉散:以淫羊霍109、生晒参69、麦冬159、

生地209、五味子69、炙甘草129和桂枝99,经过4周的治疗,仙灵散组152例

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仙灵生脉散能明显减少房颤的发作,改

善生存质量,联合胺碘酮辨证治疗老年房颤安全有效。脉安宁合剂:(白芍、麦冬、五味子、桑寄生、仙灵脾、石决明、当归、太子参、地龙、全蝎、钩藤等)以滋肝息风、养血息风、

祛风搜风为主。结果有效率为93.75%。116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

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益心复脉(巴戟天、女贞子、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地、主冬、

阿胶、甘松、苦参):提示益气复脉法随症加减加胺碘酮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疗效确切。

益气活血方(党参、麦冬各209,黄芪、葶苈子、葛根、丹参各309,制附片、五味子、

泽泻、猪苓各lOg):提示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对上述报道治疗房颤中药(中

成药、复方)组成分析,其中补虚药人参选用6次、党参3次、太子参2次、生晒参1次;

麦冬8次;甘草7次;五味子6次;黄芪5次;通阳药桂枝5次;活血化瘀药丹参5次;滋

阴药生地4次;其他如甘松、酸枣仁、当归、葛根各3次;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红花、

三七、全蝎、阿胶各2次。上述复方药物多含生脉散组成,提示益气养阴治疗仍然为房颤

中医药基本组方。甘松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和稳心颗粒唯一共选药物,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各种组方均具有一味或多味“活血通阳”功效中药,体现“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房颤中具有一定地位。多种药物比较研究均认为,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少。四、中医治疗房颤对策房颤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确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

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脑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及高龄。其中既往脑卒中和TIA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约半数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也是老年女性最

常见的致残性脑卒中的原因,老年人抗凝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也较高。有些研究显示,女性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的结论与此不一致。房颤按心脏病病因分为瓣膜性

分类法,即将Af分及非瓣膜性心脏病Af;按发作时间及Af发作存在情况常采用“3P’’

为阵发性(Paroxysmal,Af指发作<2~7天,多<24h,可以自行转复为

窦性心律者),持续性(Persistent,Af发作>48h,但<O.5年,多不

能自行转复,需药物及电复律治疗方能转复为窦律者)和永久性(Permanent,A

f发作,多半在半年以上,长期存在,无复律适应证,不能转复者)。通过房颤分类,常常

可以确定病人现代医学治疗策略或原则,在临床使用中医药诊疗时,应以借鉴。1重视辨证施治目前治疗房颤常用中成药主要是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两者均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者;但前者具有“定悸复脉”之功;而后者主要兼“清心安神”之力,由于具有破血虫药和活血祛瘀三种药物配伍,活血祛瘀能力更

强大。房颤病因虽多,临床使用上述药物若结合辨证,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可获得更好

效果。2.辨别房颤类型,明确治疗目的现代医学房颤治疗主要涉及:血栓栓塞预防、心

室率控制及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三个方面;其他包括起搏和房室结消融、介入治疗、针对神经节治疗、外科手术。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抗心律失常

药物只是对房颤有适度抑制作用,很少可以完全抑制房颤,因此,对于长期房颤病人而言,

重点应转向控制心率和积极地抗凝治疗防血栓。117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

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由于中药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明显抗凝药效,其出血,尤其颅内出血及骨折并发症的风险远低于口服西药抗凝剂,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持续性(Persi

stent)和永久性房颤,具有中医“久病血瘀”特点,最要危害是心房内血栓形成,导致

脑卒中,目前借助多层螺旋CT(MS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等现代设备,

可发现诊断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上述病者临床我们遣方选药治疗时,强调重视具有良好预防血栓形成作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其治疗中地位。治疗重点,不是纠正房颤,

而是活血化瘀,特别对年长高危险病者。目前中医中药治疗房颤,观测疗效主要表现控制

房颤发作和心室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症状、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主要针对阵发

性房颤,观察时间多少于半年,对房颤血栓形成栓塞的预防研究较少。采用严谨科学设计,

开展中长期以心肌重构、心衰、冠脉综合症、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率、致残与致死为治疗

终点的中医临床科学研究,期待早日实施。心悦胶囊对A…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影响的临

床研究李永强1仇盛蕾2金枚2史大卓1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北京,100091);2.北京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0010)急性心肌梗死(A

MI)罪犯血管的血运重建使病人近、远期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新近研究表明〔1,2〕,即使血管再通后TIMI血流达到3级,也有超过25%左右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血流并未

得到理想的恢复,出现无复流(no—reflow)及血流缓慢(slow-flow)

现象。氧化应激、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为其产生的主要病理基

础〔3〕。现代医学采用血小板膜蛋白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和易化PCI

术、PCI结合血栓抽吸技术、人工滤网等药物和机械手段加以干预,仍未达到真正理想的效果。传统中医学认为,AMI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为心血瘀阻为主。上世纪70~80年代,我院心血管中心联合北京先进的西医院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方药

结合西医常规治疗AMI,证明其可明显减少AMI患者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益气养阴活血方是否具有促进AMI后心肌组织灌注的作用?尚缺乏客观的依据。有鉴于此,我们选用益气养阴制剂心悦胶囊(西洋渗茎叶皂甙)和活血化瘀制剂制剂复方丹参片以凑益气

养阴活血之效,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的方法,运用静脉声学造影技术(My

ocardialContrastEchocardialgraphy,MCE)观察其对AMI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水平血流灌注和心肌功能的影响。同时采用中医证候计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cattleAnginaQuestionnaire,SAQ)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客观评价益气养阴活血制剂对血运重建后AMI患者的疗效。1.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

管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所有入选病人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

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18

药方

基本信息

张仲景

【来源】《伤寒论》。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干地黄(3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

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2歌诀

●炙甘草汤参姜归,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趣记:弟清早教草人卖芝麻酱。

3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

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

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

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

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

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

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

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

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

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4功效

方中重用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

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之功

益著;麦冬、胡麻仁、阿胶,甘润养血配生地黄则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之力尤彰;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接续,同为佐药。原方煎煮时加入清

酒,以酒性辛热,可行药势,助诸药温通血脉之力。数药相伍,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

复而心脉通,气血充沛,血脉畅通,则悸可定,脉可复。

5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

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

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6各家论述

[1]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

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

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

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

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

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

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

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

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⑤《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附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

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

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

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歌](清)汪昂《汤头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

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趣味记忆:阿桂人麦麻草,枣生地姜(想象:阿贵人买麻草,早生地姜)

7临床应用

1.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灸甘草15g,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麦冬、麻仁、沙枣仁各10g,丹参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剂1疗程。治疗室性早搏40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确诊。男35例,女5例。各类器质性心脏

病10例,心肌炎后遗症5例,原因不明25例。结果;早搏消失者31例,减少者7例,无效2例。又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气阴两伤加玉竹、玄参;心脾不足加白术、黄芪;心阳

不足加熟附片;夜寐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室性早搏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尤以40岁以上多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病例选择根

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均经心

电图检查确诊。其中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结果:用药后早搏消失为显效,

共25例,占83.3%;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原有减少50%或减轻1度为有效,共3例,占10%;用药后无变化为无效,共1例,占 3.3%;用药后早搏较前增加50%为恶化,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又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灸甘草50g,党参、桂枝、阿胶各10g,生地、酸枣仁各30g,大枣20枚。文火煎至300ml,每次温服150ml,早晚分服,4周为1疗程。每日听诊2-3次,并配合心电图观察。治疗室性早搏32例。结果:治疗后心脏及心电图检

查,均示早搏消失,其它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为显效,共19例;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症状及体征减轻为有效,共9例;用药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

共4例。总有效率为88.6%。

2.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9g,麦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红枣6个。日1剂水煎服。邪盛加黄芩、蒲公英、大青草;阴

虚加龟版、黄精;心神不宁加炒枣仁、珍珠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15岁居多(占73.7%),最大64岁,最小4岁。结果:症状、体征、心电图正

常为痊愈,共30例;症状、体征、心电图3项中有两项正常为有效,共4例;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传导阻滞);总有效率为89.5%。疗程最长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3.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党参,生地各12g,麦冬9g,桂枝3-6g,丹参12g,酸枣仁9g。治疗心律失常49例,年龄34-76岁;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

动过速14例,频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Ⅲ°)。及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

过缓1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38例,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结果:治愈,经过1-2周治疗,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9例,好转,经过2-4周治疗,自觉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未恢复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无效,治疗2周以上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者3例;总有效率为94%。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本方加减:按人参、阿胶各1份,甘草、生姜、桂技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g,日2次,疗程

为3周。治疗心动过缓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3例。结果:显效4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187例,总有效率为79.3%。本品由于能提高

心脏的兴奋性,不仅对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征有效,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8补血方剂

基本信息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

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

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进补应用

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

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

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

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

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按人参、阿胶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

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9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心律失常,影响心肌生理特性,影响心肌动作电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阴虚大鼠实验模型等。

1.抗心律失常炙甘草汤30g生药/kg灌胃小鼠,能明显降低氯访诱发室颤的发生率。

对照组的室颤率为88%,而给药组的室颤率为44%。炙甘草汤该作用与0.1g/kg奎尼丁作用相似。11.4g生药/kg,1天1次,连续4日,能显著缩短乌头碱(Aco)诱发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对照组为68.00±12.55分钟,而给药组为26.38±9.49分钟。并能显著降低Aco诱发大鼠室速(VT)和室颤(VF)发生率。炙甘草汤11.4g/kg 灌胃大鼠,1天1次,

共4日,能非常显著地降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室早(VP)、室速(VT)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4ml/kg加味炙甘草汤注射剂(炙甘草汤加苦参、茵陈)1ml/分钟速度后耳

缘静脉注射家兔,能明显地缩短川乌浸出液所造成的家兔以室性心动过速为主的心律失常持

续时间,川乌组心律失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2.42分钟,而炙甘草汤组平均为7.47分钟。并且加味炙甘草汤能显著减轻川乌浸出液引起的实验性家兔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川乌组的心律失常分数为214.28±48.6,而炙甘草汤组为45.33±27.22。加味炙甘草汤注射(炙甘草

汤加酸枣仁。柴胡、茯苓和白术,1g生药/ml) 5ml/kg左侧颈外静脉注射麻醉大鼠,能明显

降低25mg/kg乌头碱(0.002%)所致室上性早搏(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生理盐水组乌头碱所致PVCs和VT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80%,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组则

分别为33%和11%;10ml/kg该制剂颈外静脉注射25mg/kg乌头碱(0.002%)诱发心律失

常5分钟的大鼠,能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短时转复率,生理盐水组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0,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组为70%;5ml/kg该制剂左侧预外静脉注射大鼠.能明显推迟

120mg/kgCaC12(4%)所致PVCs和VT的出现时间,降低其发生率,窦性心律恢复时间

明显提前,复律率也明显提高。炙甘草汤水煎液(100%)10ml/kg灌服家兔,对50mg/kg

盐酸肾上腺素快速静注后家兔的心率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但能显著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并且正常心律恢复时间明显加快。

2.影响离体心肌生理特性大鼠带窦房结的右心房,悬吊于盛有20ml台氏液的浴槽中,加入6.4g/L炙甘草汤(4g生药/ml),10分钟后能明显抑制离体右心房的自律性,频率由

给药前176.4±13.8次/分钟,减慢到给药后的160.8±12.5次/分钟。豚鼠右心室乳头状肌悬

吊于20ml改良台氏溶液中,加入炙甘草汤 3.2g/L和6.4g/L,均能显著提高肾上腺素阈浓度,

由NS对照组的8.3±4.04μmol,分别提高至26.2±14.35μmol和61.l±25.47μmol,表现为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发乳头状肌出现的自发节律活动;炙甘草汤 6.4g/L能明显降低乳头状肌

的兴奋性,使其强度一时间曲线右移;3.2g/L和6.4/L炙甘草汤均能明显延长心房肌的功能

不应期(FRP),而以 6.4g/L剂量的作用为显著。

3.影响离体心肌的动作电位豚鼠右心室乳头状肌,置改良台氏溶液中,循环灌流,

加入炙甘草汤 6.4g生药/L,能明显延长豚鼠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PR),并能降低其最大除极速率(Vmax),这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是

对静息电位(RP)无明显影响。

4.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再灌注炙甘草汤

注射液 4.8g/L,能显著降低大鼠缺血期室性心动过速(VT)、再灌注时室颤(VF)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抑制心肌细胞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酯(LDH)的释放。炙甘草汤2、4、8g/L均能显著降低再灌注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炙甘草汤的以上作用与钙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0.5μmol/L作用相似。炙甘草汤11.4g生药/kg灌服大鼠,日1次,连续4日,能显著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

早搏(VP)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同剂量炙甘草汤灌服大鼠,能显著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

范围,并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CK活性、LDH活性及MDA含量。

5.抗“阴虚”大鼠实验模型日0.5mg/kg左旋甲状腺皮下注射大鼠,连续五天,复制“阴虚”证候模型。(1)抗“阴虚”大鼠心律失常。0.5ml/100g炙甘草注射液静脉注射“阴虚”大鼠,能明显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VP)发生率。静脉注射炙甘草汤注射液,能显著改善静注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及传导阻滞(AVB)等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推迟,发生率下降,而诱发心律失常所用的肾上腺素剂量显著增加。与健康大鼠相比较,炙甘草注射液对“阴虚”大鼠的心律失常效果更好,用评分法衡量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阴虚”给药组的积分较对照组下降61%。而健康给药组积分下降32%。(2)改善“阴虚”证候:日5g/kg炙甘草汤(1g/ml)灌服“阴虚”大鼠,连续10日,能明显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浓度,但对T3、T4水平无显著影响;降低血浆cAMP水平,对照组为199±12Pmol/ml,而给药组降至160±20Pmol/ml;并能减慢心率,消除心律失常,降低体温,增加单位时间自主活动量。

6. 抗缺氧炙甘草汤能延长小鼠减压缺氧窒息死亡时间,降低小鼠缺氧死亡率。对照

组仅有 5.9%存活时,给以炙甘草汤者在活率达76.5%。

7.毒理作用小鼠尾静脉注射炙甘草汤注射液LD50为53.8g生药/kg。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

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着增加。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着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借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拟对2006年后中医药诊疗房颤综合进行分析,寻求中医治疗房颤思路与对策。一、房颤中成药治疗:1、稳心颗粒:主要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55篇,治疗时间14114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天至180天,有效率64%-95%。1)单独使用:治疗的房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原发病者;老年阵发性房颤;风心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术后者;合并脑梗患者;房颤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包括持久性心房颤动病者。发表论文合计21篇。证实具有降低房颤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所用时间;治疗起搏器术后阵发性AF有效;停药后仍有一定的疗效;缩短Pmax及Pd;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快速心室率及改善心功

心衰处理原则

心衰得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则(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原则) 去除或限制基本病因、诱因。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以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心室重塑,降低心衰得发生率与死亡率。 (二)一般治疗 (三)心力衰竭得基本用药 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受体激动剂),近年来强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1.利尿剂 缓解心衰淤血症状疗效确切、迅速、 (1)制剂选择与应用方法 1)轻度心力衰竭选用噻嗪类(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作用弱且依赖肾小球滤过率。代表制剂为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25~50mg/次,1次/日或l次/隔日。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钾及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应用可出现高尿酸症与血糖增高。 2)中度以上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或肺水肿)选用袢利尿剂(作用于亨利襻升支),强效,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肾灌注减少时仍有利尿作用。代表制剂为呋塞米(速尿),20~40mg/次,1~2次/日口服或20~40mg/次,静脉注射,效果不佳可增至100mg/次,静脉注射。低血钾为主要副作用,必须补钾;过度利尿可出现肾前性氮质血症。 3)保钾利尿剂(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主要有氨苯蝶啶50~100mg/次,每日2次,螺内酯(氨体舒通)20~40mg/次,1~3次/日,因螺内酯有抗醛固酮作用,近年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20~40mg/d能抑制心室重塑,降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得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2)利尿剂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1)无症状心衰不利尿,以避免神经内分泌激活。 2)有症状心衰即使无水肿,也可使用、应每日测体重以检出隐性水肿、 3)需与ACEI合用有协同作用、 4)宜用能缓解症状得最小剂量。 5)可无期限使用。 6)排钾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合用纠正低血钾优于补钾。 7)慢性心力衰竭伴淤血性肝硬化时,应用螺内酯可增加利尿作用。 8)过度利尿可致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脏器灌注降低、神经内分泌激活,应密切观察出入量及血压改变。 9)噻嗪类利尿剂对脂代谢、糖代谢均有不良影响,并可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应用应注意监测。 10)肾小球滤过率30~40ml/min时不用噻嗪类,除非与襻利尿剂合用。 11)保钾利尿剂与ACEI合用,需5~7天测定一次血钾,至稳定为止。 2.血管扩张剂 降低心脏前或后负荷,减少心脏能量消耗,改善淤血症状、各种血管扩张剂得血流动力学效应与降低死亡率得效应不一致、 (1)硝酸盐制剂:主要扩张静脉与肺小动脉,显着降低前负荷。 1)制剂选择与用法:①硝酸甘油0、3~0。6mg含服,2分钟起效,持续15~30分钟,可重复使用。②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0~30mg/次,每日3~4次、③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初始量10μg/min,每5分钟增加l0μg/min,直至产生疗效或血压降低等副作用。最大量至200μg/min。适用于轻到中度肺淤血,特别适用于瓣膜狭窄所致得心功能不全。 2)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①心衰中治疗地位不肯定,但它提供外源性N0,可保护内皮功能。②由于耐药性,应用中应每天保留数小时药物浓度空隙,以防耐受产生。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09:46:1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成张利壁[导读]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成张利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047-02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2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从现有的研究看,达到肺静脉-心房的完全电隔离对于阵发性房颤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论SPVI还是CAPV,其总体有效率均可达90%左右。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仅仅隔离肺静脉是不够的,心房基质在房颤的维持中已经起主要作用,所以对心房,包括右心房内的特殊结构如界塉等部位的干预应当加强。 其方法是CAPV扩展术式,即在CAPV的基础上加做心房消融径线。目前常用的径线有左心房顶部径线、二尖瓣峡部径线、右心房峡部径线等,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HRS/EHRA/ECAS)2007经导管和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条径线可以常规应用,后一条径线则只对合并峡部依赖性房颤的患者适用。 总之,从现有的治疗手段看,对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避免了阵发性房颤演化为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益处。 3 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5%。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然而,选择何种抗栓药物及如何确定抗栓治疗的强度,与房颤患者自身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通常采用2006年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指南中制定的分层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有效窗是国际标准化比(INR)2.0~3.0,INR<2.0时抗凝不足,>3.0时又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收缩压≥160mmHg、血肝酐升高、INR>3.0。INR>3.0是最强的预测因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易受机体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INR,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2.5~3.0mg/日,起效时间2~4天,5~7天达高峰。在开始治疗应隔天监测INR,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次,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幅度一般在1.5mg/日以内,剂量调整后需重新监测INR。INR<5.0,临床上无明显出血,可将华法林减量或停服1~2次。INR>9.0而临床上无明显出血,或因急诊手术和拔牙而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口服2~5mg的维生素K1使INR在24小时内降低。对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10mg,新鲜血浆和凝酶原浓缩物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可重复静脉应用维生素K1。参考文献 [1]Hersi A,Wyse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Ⅱ ation.Currprobl Cardiol,30:175-233. [2]Clel JG,ColettApAbde Ⅱ ah.AT,et al.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CORONA,KethinQ,MASCOA,AFCHF,HART,MASTEK,POISE and Setem ce Ⅱ therapy.EUr Heart Fai Iure,2008,10:102-108. [3]黄从新.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心房起源.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7,21(2):95-96. [4]CaIKinsH,BrugadaJ,Packer DL,et al.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procedures and follow-up HeartRhythm,2007,4:816-861.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 (一)房颤的初步识别。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

(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 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心衰处理原则

精心整理心衰的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则(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原则) 去除或限制基本病因、诱因。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以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心室重塑,降低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一般治疗 (三)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 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受体激动剂),近年来强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1.利尿剂 缓解心衰淤血症状疗效确切、迅速。 (1)制剂选择和应用方法 1)轻度心力衰竭选用噻嗪类(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作用弱且依赖肾小球滤过率。代表制剂为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25~50mg/次,1次/日或l次/隔日。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钾及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应用可出现高尿酸症和血糖增高。 2)中度以上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或肺水肿)选用袢利尿剂(作用于亨利襻升支),强效,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灌注减少时仍有利尿作用。代表制剂为呋塞米(速尿),20~40mg/次,1~2次/日口服或20~40mg/次,静脉注射,效果不佳可增至100mg/次,静脉注射。低血钾为主要副作用,必须补钾;过度利尿可出现肾前性氮质血症。 3)保钾利尿剂(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主要有氨苯蝶啶50~100mg/次,每日2次,螺内酯(氨体舒通)20~40mg/次,1~3次/日,因螺内酯有抗醛固酮作用,近年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20~40mg/d能抑制心室重塑,降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2)利尿剂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1)无症状心衰不利尿,以避免神经内分泌激活。 2)有症状心衰即使无水肿,也可使用。应每日测体重以检出隐性水肿。 3)需与ACEI合用有协同作用。 4)宜用能缓解症状的最小剂量。 5)可无期限使用。 6)排钾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合用纠正低血钾优于补钾。 7)慢性心力衰竭伴淤血性肝硬化时,应用螺内酯可增加利尿作用。 8)过度利尿可致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脏器灌注降低、神经内分泌激活,应密切观察出入量及血压改变。 9)噻嗪类利尿剂对脂代谢、糖代谢均有不良影响,并可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应用应注意监测。 10)肾小球滤过率30~40ml/min时不用噻嗪类,除非与襻利尿剂合用。 11)保钾利尿剂与ACEI合用,需5~7天测定一次血钾,至稳定为止。 2.血管扩张剂 降低心脏前或后负荷,减少心脏能量消耗,改善淤血症状。各种血管扩张剂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降低死亡率的效应不一致。 (1)硝酸盐制剂:主要扩张静脉和肺小动脉,显着降低前负荷。 1)制剂选择与用法:①硝酸甘油0.3~0.6mg含服,2分钟起效,持续15~30分钟,可重复使用。②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0~30mg/次,每日3~4次。③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初始量10μg/min,每5分钟增加l0μg/min,直至产生疗效或血压降低等副作用。最大量至200μg/min.适用于轻到中度肺淤血,特别适用于瓣膜狭窄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2)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①心衰中治疗地位不肯定,但它提供外源性N0,可保护内皮功能。②由于耐药性,应用中应每天保留数小时药物浓度空隙,以防耐受产生。 (2)硝普钠:同时扩张小动脉和静脉,显着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能迅速改善心功能和降低血压。适用于高血压、瓣膜关闭不全及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中到重度肺淤血。 1)用法:初始量:10μg/min静滴,每5分钟增加lOμg/min,直至产生疗效或血压降低副作用,最大量可用至300μ 2)注意事项:老年、脑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以免发生氰化物蓄积和中枢的毒性反应。 (3)哌唑嗪:为α-受体阻滞剂。能减低外周血管及肺血管阻力,对减低肾血管阻力和增加肾血流量优于其他血管扩张剂;有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与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与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与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

络,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与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与/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朝阳医院安慧玲122010000341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房颤患者的数量大,在房颤的治疗上,射频消融如今处于主导地位,其外科学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本文通过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对比说明外科治疗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 房颤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0.8%,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的可达6%,甚至高达10%。房颤和心力衰竭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目前对房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远期影响进行综述。 一概述 1.1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1.2 分类及产生机制按时间划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是增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5-7倍。 其发生机制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自旋波”假说两种。 1.3 治疗方法房颤的治疗主要有3个策略:控制心室率,复转和维持窦性心率,以及预防栓塞性事件。治疗大体上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1.3.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方面暂不做介绍。 1.3.2 介入治疗 90%以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由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异位触发点引起。在电生理描记的基础上,经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处的异位触发点,并解剖、隔离4个肺静脉开口以阻断潜在的异位触发点与左心房的联系,可成功消除心房膨动,但可能导致肺静脉狭窄。随着操作技术的进步和装置的普及,经导管射频消融将成为治愈单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常规方法,但对于继发于器质性瓣膜病的心房颤动,介入治疗无效。 有报道称,慢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人数占总消融人数的百分率因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而有不同,在70%~95%之间。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虽然显著高于药物治疗,但再次消融的比例高,对左心房广泛的消融是否会严重影响左心房机械传输功能尚无定论,能否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亦需进一步探讨[1]。同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1%~3%),且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该项治疗仍然远非完善。 1.3.3 外科手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科医生采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心房颤动,其中以Cox创立并经改良的迷宫手术(mazeoperation)最为有效。近年来许多研究在迷宫手术径路的基础上,采用冷冻、射频、微波消融并辅以胸腔镜等创伤性小的微创消融手术对心房颤动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射频消融手术在我国开展时间最早,范围最广泛、中长期疗效确切,与微波、冷冻、HIFU等其它消融能源相比,射频消融系统无论在使用的可靠性、技术的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肺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一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 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 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急性肺心病常见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临床上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 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 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 1.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性哕音,心音遥远,P2> 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有右心室肥厚。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此期肝界下移是膈下降所至。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 (1)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 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体征: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 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 (1)症状: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2)体征: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 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少数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 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ra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据。个别患者心力衰竭控制后可见心影有所缩小。 (二)心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SV5≥1.05mV及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慢性肺心病的参考条件。在V1、V2甚至延至V3,可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的QS波,应注意鉴别。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 一、概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 之上升。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 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祖国医学将此病 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 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 致。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 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 导。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 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 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 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3、永久性(Permanen) 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孤立性房颤:(Lone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患病率高。房颤不但引起心衰,导致栓塞和中风,而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療一直备受关注。房颤的治疗包括上游治疗、急性房颤发作的治疗、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等多层面治疗。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的多学科房颤团队共同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本文就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AF)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whose prevalence is high in the population.AF not only causes heart failure,leads to systemic embolism and stroke,but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seriously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Therefor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F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Treatment of AF includes upstream treatment,treatment of acute AF,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and rhythm control.In recent years,treatment of AF has ha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s and AF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patien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F medical teams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the management.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AF. [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Rhythm control;Integrated management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指心房规律的电活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患病率高,Chugh等[1]报道:2010年全球房颤总人数达3350万,占世界人口的0.50%;我国流行病学资料[2]显示:我国的房颤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人群高达7.50%,估计我国有房颤患者1000万;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房颤人数将至少增加一倍[3]。房颤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不仅促进、加重心衰[4],引起栓塞、使中风风险增加[5],而且增加死亡[6-7],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房颤的上游治疗,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置、栓塞预防、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本文就房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1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 急性房颤发作是指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8]。急性房颤发作时往往心室率过快且不规则,临床上常常出现明显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心衰加重、心绞痛等,因此需要及时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往往需要尽快控制心室率,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洋地黄制剂;对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诱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甚至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房颤患者,应立即予以电复律治疗。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图*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 导读近年来心房纤颤发病率逐渐升高,逐渐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有较好疗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在临床治疗房颤有一定心得,本文为丁教授关于心房纤颤的相关论述及治疗经验,读来收获良多。用3分钟,跟小师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心房纤颤概述心房纤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反复发生,病久不愈则可能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心房纤颤持续6个月以上者即可称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持续时间短,一般数小时或一二天,大部分患者能自行恢复,或稍用药物即可恢复。 二、心房纤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常见于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扰及心脉所致; 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濡养以及痰湿中阻,痰热上扰,气机失调,亦可致使心脉失于正常搏动。总之,整体阴阳气血虚衰失调,特别是心脏自身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造成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火旺、阳亢、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

三、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阵发性房颤多在夜间发生,口干口苦,夜间或白天多汗阵发,汗出多发生在头颈项部身体上部,烦躁失眠,背胀灼热,便秘,舌红苔少,脉三五不调、细数。治则: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生地黄15 g,当归12 g,黄连12 g黄芩12 g,黄柏15 g,黄芪15 g炒酸枣仁30 g,知母12 g紫石英15 g,生牡蛎15 g,麦冬15 g五味子9 g,丹参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若合并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阴虚阳亢者,加钩藤30 g,白芍15 g,白蒺藜15 g,菊花15 g。 2.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便秘或大便不爽、活动劳累时多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三五不调、沉弱。治则:益气养阴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炙甘草15 g,黄芪30 g,生地黄15 g黄连9 g,麦冬15 g,五味子9 g玄参15 g,浮小麦15 g生牡蛎15 g,丹参15 g,白术15 g防风12 g,野葛根15 g 水煎服,日1 剂。气虚较重者加大黄芪用量,严重者加西洋参或人参10~15 g。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面白或萎黄、面色无华,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舌淡白,脉三五不调沉细无力者为气血两虚证,多有饮食不佳、月经量多、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病史,加阿胶11 g,当归15 g,白芍15 g,气血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