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坡线画法详解说课讲解

示坡线画法详解说课讲解

示坡线画法详解说课讲解
示坡线画法详解说课讲解

示坡线画法详解

我先来解决一下示坡线的问题,有两种方法:

1、方法一:采用定距等分命令来绘制示坡线,如下图所示:

我将以一个对象按一条spline曲线等距排列来进行说明定距等分命令的使用:(1)首先将你要排列的对象先转换成一个图块,打开菜单“绘图\块\创建”菜单,弹出对话框,选择对象,选择基点,再给图块起个名字,本例我给对象起的名字是“L”。

(2)以下是在CAD中的命令:

命令: _measure

选择要定距等分的对象: 注:----选择spline曲线

指定线段长度或 [块(B)]: B 注:----输入b表示排列块

输入要插入的块名: L 注:----输入图块名

是否对齐块和对象?[是(Y)/否(N)] : 注:----回车或右键,表示对象将按垂直于

曲线的方式排列

指定线段长度: 5 注:----制定等距排列的距离

回车后即可看到结果。

方法一补充:

初学者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鸿业市政道路设计操作步骤 一、地形处理: →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 →自然等高线→离散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 可能存在多余的点,则:自然标高离散点→标高检查:选择要检查的点 (ALL ),输入最小和最大标高→开始检查。可以逐个或全部删除。 二、场地土方优化: →定义土方边界:(绘制土方网格外包罗线,必须闭合) →网络划分(绘制网格):首先选择网格区域,输入区域编号,点取划分网络的基点(该点位置不影响计算结果),输入间距。 →网格处理:(处理完方可计算,同时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 →角点标高(用以定义各网格交叉点的自然标高及设计地面标高)→标高定义方式:由离散点计算→选点→框选 →土方优化:选择土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定义区域内各点的设计标高,黄线为零线)→土方标高:框选 →边坡计算:输入填挖方边坡坡度,框选土方区域的边界。(自动计算边坡土方量,并绘制边坡示坡线,相邻边坡自动生成土方系统表 →土方断面:用来绘制土方网络区域的断面图(可做任意方 向的转轴剖)

三、平面设计:先绘制好倒线(定线),再进行平曲线设计 →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设计。步骤:1 动态设计→缓和段:LS 控制方式:R+LSR;2基本参数→输入转角半径R ,缓和曲线长LS →桩号→定义桩号(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点取桩号定义基点,输入起点桩号,选择方向,输入桩号代号) →线转道路:(选择需要转化的中心线,板块类型,输入道路名称) →纵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提取出中心线处的自然标高),修改提取标高 后保存文件! →横断:→地形图提取自然标高(按照指定的宽度提取横断自然标高,修改提取 范围)提取标高,保存文件 →工具:→图层控制→关闭选中的 →超高架宽设计(计算前先确定断面形式,定义板块是否加宽,保存横断面形式。)→单弯道设置→计算。计算后生成加宽文件,超高文件,超高图文件。 →平面规范检查(平面线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从图面→查看结果 →道路绘制(选中交叉处理,绘制道路) →标注:→平曲线参数标注 →道宽自动标注 渠化:→右转车道 →港湾停靠站 →工具:→图层控制→所有图层打开 →平面:→自动截图→生成截图桩号→截图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画几何图形说课稿

第二课《画几何图形》 —佩奇城堡闯关记 白沙县邦溪镇中心学校卢桂梅 一、说教材 《画几何图形》是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的第二课,这一课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椭圆、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它是教材中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能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所以,本课在画图这学期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椭圆”、“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2)熟悉配合使用shift键的技巧;(3)利用几何图形拼成漂亮的图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作能力,学会思考和自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的良好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眼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椭圆”、“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2、配合使用shift键的技巧;(3)利用几何图形拼成漂亮的图案。 教学难点:利用几何图形拼成漂亮的图案。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创设一个故事,设置一个个任务,即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演示法、指导法、操作尝试法、分层教学法和赏识教育法,并对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模式。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综合运用 (四)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具体阐述: (一)情境导入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是个好天气,佩奇、乔治、苏西、坎迪几个人相约到图形王国去瞧一瞧,玩一玩,它们一路高歌,高兴极了。当它们来到城堡大门时,却被国王的守卫拦住了,说:要进去可以,但是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在下面物体中,你找到了哪些图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吧!”精美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几何图形。其实,其实,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很多标志都是由几何图形组合而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画图软件里的几何图形工具的使用——画几何图形。 佩奇它们在我们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城堡,见到了国王,国王也特别的开心,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宝物,但是国王说:想要礼物就得接受挑战,必须闯过三关,你们敢挑战吗?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面图形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材料---- 基本平面图形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后,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基本平面图形这一单元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课本呈现了多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科书设计了5节内容:第一节“线段、射线、直线”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通过具体活动明确“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展现比较线段长短的不同方法,学习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直接比较及借助标准单位作比较,将生活经验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明确方法的本质和数学表达。 第三节“角”通过呈现角的表示方法,体现决定角的基本要素;展现运用度量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角的比较”类比线段的比较解决角的比较问题,关注比较方法的一致性,明确角的平分线等概念。 第五节“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等基本平面图形及相关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一章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一章的关键,也是本章的难点所在,也是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扇形、圆等简单平面图形,了解其含义及相关性质。 3、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及角的单位简单换算。 4、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5、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6、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

4.1.1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课时《几何图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我认为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

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和简单的立体图形。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初中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差、能力低,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我在讲七年级的几何图形时,会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多让学生发言,慢慢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觉得原来数学也不是那么难学,它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很近,多鼓励“数困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学好数学。 三、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发现法。本节的知识主要是认识图形,因此应该让学生观察尽量多的与简单图形有关的生活实物图,使学生在观察生动、形象图片的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观察生活实物图片,结合以前学段学习过的图形知识,对实物中总结出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归纳分类,加深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理解。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平面图形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 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 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

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灵活运用绘图方法画图。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了解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 三、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课件演示】(武汉长江大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和垂直? 设计师最初画这座大桥的平面设计图时,需要把垂直与平行的地方画得很精确,他们是如何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垂线和画平行的方法。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法 1.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画出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线?用你想到的这些方法把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线画在数学纸上,然后四个人一组说一说方法,一会儿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交流汇报。 垂线 (1)哪个组先来说说垂线是怎样画的?并向同学们说明你画的为什么是垂线。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点子图、数学书、量角器、作文纸、三角尺…… (2)如果老师想在黑板上画一组垂线,你想选用什么工具来画? 动画:画垂线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工具三角尺来画垂线。谁来给大家在黑板上用三角尺画一组垂线?(学生边画,

教师边出示画垂线的步骤) 第一步:先画一条直线。 第二步:与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重合。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3.观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 【课件演示】(过直线外的点画垂线) 45 6

画垂线:画平行线:(1)画出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画出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出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 平行线 (1)你们又是用哪些方法画的互相平行的线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直尺画、用书画、用点子图画…… (2)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工具画平行线,自学书上平行线的画法。 动画:画平行线 (3)谁愿意到黑板上给大家画一组平行线?(学生边画,教师边出示画平行线的步骤) 第一步: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第二步:两尺紧靠,平移三角尺。 第三步:再沿这条直角边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4(5(6【课件演示】 (7)练习。 【课件演示】①画出与已知直线互相平行的直线。 【课件演示】

(整理)cass中等高线绘制

cass中等高线绘制 通过本菜单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计算并绘制等高线或等深线,自动切除穿建筑物、陡坎、高程注记的等高线。如图1-132所示。 图1-132 等高线菜单 1.建立DTM 功能:建立三角网。 操作过程:左键点击菜单,弹出如图1-133所示对话框,首先选择建立DTM的方式,分为两种:由数据文件生成和由图面高程点生成,如果选择由数据文件生成,则在坐标数据文件名中选择坐标数据文件;如果选择由图面高程点生成,则在绘图区选择参加建立DTM的高程点。然后选择结果显示,分为三种:显示建三角网结果、显示建三角网过程和不显示三角网。最后选择在建立DTM的过程中是否考虑

陡坎和地性线。 图1-133 建立DTM对话框 2.图面完善 功能:利用“图面DTM完善”即可将各个独立的DTM模型自动重组在一起,而不必进行数据的合并后再重新建立DTM模型。 操作过程:执行此菜单后,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选择要处理的高程点、控制点及三角网:选择需要建网的点或三角网。3.删除三角形 功能:当发现某些三角形内不应该有等高线穿过时,就可以用该功能删去它。注意各三角形都和邻近的三角形重边。 操作过程:执行此菜单后,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select objects:用鼠标在三角网上选取待删除的三角形后回车或按鼠标右键,三角形消失。当您修改完确认无误后,必需进行修改结果存盘。 4.过滤三角形 功能:将不符合要求的三角形过滤掉。 操作过程:执行此菜单后,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请输入最小角度:(0-30) <10度>在0-30度之间设定一个角度,若三角形中有小于此设定角度的角,则此三角形会被系统删除掉。 请输入三角形最大边长最多大于最小边长的倍数:<10.0倍>设定一个倍数,若三角形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之比大于此倍数,则此三角形会被系统删除掉。 5.增加三角形 功能:将未连成三角形的三个地形点(测点)连成一个三角形。 操作过程:执行此菜单后,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依次为顶点1:顶点2:顶点3:用鼠标在屏幕上指定,系统自动将捕捉模式设为捕捉交点,以便指定已有三角形的顶点。增加的三角形的颜色为蓝色,以便和其他三角形区别。当增加完三角形确认无误后,请立即进行修改结果存盘。【注意】:每次指定一顶点,若指定的不是已有三角形的顶点,会有提示: 顶点 x高程(米)= (x代表顶点序号)输入该点的高程即可。 6.三角形内插点 功能:通过在已有三角形内插一个点来增加建网三角形。 操作过程:执行此菜单后,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输入要插入的点:输入插入点。 高程(米)=输入此点高程。 7.删三角形顶点 功能:删除指定的三角形顶点。适用于DTM中有错误点的情况,为避免画等高线时出错将该顶点删除。 操作过程:见命令区提示。 提示:请点取要删除的三角形顶点:选取要删除的点。 系统会立即从三角网中删除该点,并重组相关区域的三角形。 8.重组三角形 功能:通过改换三角形公共边顶点重组不合理的三角网。指定两相邻三角形的公共边,系统自动将两三角形删除,并将两三角形的另两点连接起来构成两个新的三角形。如果因两三角形的形状无

平面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一)”说课稿 华昌小学卢晓华 一、教材分析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同于新课的教学,而是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识结构;同时,在复习课中,能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进行补缺补漏,完善学生的学习。本课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包括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相对于前面“数和代数”的内容来说,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因而容易引起较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及《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本节复习课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课前预习——情景创设——课中交流——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真正达到复习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辨别垂线与平行线以及常见的几种角。会画线段、量长度、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按要求画角。 2.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明确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形体知识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结构体系及统计、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能力、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在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难点:教学重、.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平面图形各一个、活动角一个。 四、教法与学法(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师的教法有:) 教法: 1.情景创设法(师:大家会用线组词吗?听清楚要求:与数学知识有关。 这种以组词的方式创设情景,学生觉得新奇,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引入所要复习的内容}

中垂线的画法【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中垂线的画法【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执教者刘永成 教学内容: 第58~59页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来画图。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学用三角尺、量角器一套 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方法: 演示与讲授的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 法。 教学手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用三角尺验门框邻边是否互相垂直和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 面是否垂直的生活实景图。 师:首先,请观察下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可以用工具来验证两条相交直线之间是否互相垂直,那我们 又能不能利用工具来给一条直线画垂线呢?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画垂线。 出示课题:垂线的画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画垂线的用处,引 起学生学习的数学的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师:请同学们看探究发现(一)里试一试。不用老师指导你能过直线 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吗?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此处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请一学生板演且讲述操作步骤,要求条 理清晰。同时,老师温馨提示。 在学生自主探索画垂线的方法的时候,可能有些同学没有用直角三角 板来画规范的垂线,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一定要让学生比较一下用三角板和不用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的区别。 补充:最后要添上垂直符号。

坡屋顶画法1

软件画坡屋顶、处理斜梁(墙)、压斜柱的详细方法如下: 1.先将墙体或梁布置好以形成封闭空间 2.画平板,并将最外的一个开间的板偏移至和外墙皮齐 3.将平板按照图纸的脊线位置、坡度来画线分隔板 4.检查一下墙体和梁是否在坡度变化处是打断的,如果没有打断将其在正确的位置打断 5.将平板修改为斜板,将分割好的板分别定义 6.再将打断的(墙)梁合并,如果不合并钢筋会计算不准确 7.保存文件,到三维显示中查看是否有未压下来的墙体或柱等构件,如果有,可能是板没有延伸好,修改一下即可。 总结斜(墙)梁总体处理思路如下:画(墙)梁—打断(墙)梁—定义斜板—梁原位标注—合并(墙)梁—三维检查—汇总计算—核对结果。关键是如何利用好斜板的定义来自动压斜柱、墙、梁等构件。 1、斜板可以采用输入“坡度系数”定义斜板,也可以采用输入“基准边起点高度、终点高度”定义斜板。 2、定义斜板后,柱、墙、梁等构件就会随斜板自动倾斜,自然而然就是斜梁了,但要注意,线性构件如梁、墙等要在定义斜板的脊线位置提前打断。

举例: 1、复杂坡屋面处理 完成上图的坡屋面绘制。 该案例并不算复杂,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处理复杂屋面的思路 该图的难点在于两个屋面的相交如右图:相交点的水平标注尺寸可以通过内插法计算。公式如下: 0.48/0.56×2.7=2.314 换算为毫米为 2314.有了这个尺寸就可以很快的分割板了,具体的分割方式可以用辅助轴线,也可以用SHIFT+左键。 处理思路是:先画平板,然后分割,分割完成后定义斜板。如下图: (2)折梁处理思路 1、先根据平面图标注的平面尺寸画梁 2、分割完斜板后先沿屋脊处打断梁 3、定义斜板→合并梁→原位标注→三维检查→汇总出量。 以上是折梁处理的全过程,屋面的情况通常比较复杂,在操作结束后一定要用三维进行检查。看是否所有的梁板都已经压到位。局部的地方有时时候还要进行标高调整。直到三维无问题。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讲解

第七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和重点: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重点内容是:比例尺精度、地形图的分幅、地物的符号及其表示方法、等高线原理、等高线表示基本地貌、地貌特征点、地貌特征线。 7.1 地图、平面图和地形图 将整个地球或者地球上某一区域的实体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参考椭圆体表面,得到的图形保持了与地面实体的相似性。如果不是投影在椭圆体表面,而是投影在平面上,则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使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特殊的制图方法称为地图投影。若顾及地球曲率的影响,应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将整个地球或地球上某一区域的实体按比例尺缩小后绘于平面上,这种图则称为地图,例如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对于一个小地区,不考虑地球的曲率,把地球椭圆体表面当作平面,将地面上的图形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平面图。工程上所指的平面图仅仅表示出地物的形状和位置,而没有表示出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如果图上不仅表示出地物的位置和形状,而且把地面上的高低起伏的地貌也表示出来,这种图便称为地形图(图7—1)。 图7—1 1:2000地形图

7.2 比例尺 地面上的地物或地貌(高低起伏的地表情况)在平面上的投影,不可能按其真实的大小绘在图上,而是将其缩小。经缩小后,地形图上直线的长度与其地面上相应直线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 设在地形图上直线的长度为l ,在地面上相应直线的水平距离为L ,则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L l M =1 (7.1) 比例尺通常将分子化为1表示,M 为比例尺的分母,即 l L M = 如5001,10001,100001 等。假设某直线在地面上水平距离为92m ,而量出该直线在地形图上长度为4.6 cm ,则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2000 192006.41==M 以分数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的分母表示地面水平距离在图上缩小的倍数。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工程建设上,使用较多的是 5001,10001,20001,50001, 10000 1地形图,通常称这些比例尺地形图为大比例尺地形图;250001,500001,1000001称为中比例尺地形图;而500000 1,10000001, 等则称为小比例尺地形图。所谓比例尺的大小,是当一种比例尺与另一种比例尺相比较时,如某一种比例尺在图上对同一地物所画出的图形比较大,则该比例尺为较大的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给我们一种缩小程度的概念,地面上的长度经过计算后才能得到图上的长度,这当然感到不便。但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三棱比例尺直接在图上量得某直线的长度,使用上既方便又迅速。 通常认为人们的肉眼能在地形图上分辨出的最短距离为0.1 mm ,因此,地形图上0.1 mm 所代表的实地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根据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确定在地面上测量距离时应该准确到什么程度。例如测绘 10001地形图时,测量距离的精度只需0.1 m ,因为地面0.l m 在1000 1地形图上便是0.1 mm ,而地面小于0.1 m 的长度即使测量了,地图上也表示不出来。反过来,根据比例尺精度也可算出要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某段距离应采用的比例尺。例如要求在图上能表示出0.5 m 长度的物体,则所用的比例尺不应小于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一小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从现实世界中存在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入手,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结合学生在小学所学过的种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了比较和识别,结合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及“围成”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亲历和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领悟几何的学习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将学习重点确定为: 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的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目标及目标解析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着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能够通过从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2)会认识常见的棱柱、棱锥等一些基本几何体,并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所得到的平面图形;(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培养空间观念;(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认为他们已经具备的基础有: (1)认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和的简单立体图形; 9 / 1.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2)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可以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合作和交流,动手完成剪纸、折纸等实践操作. 同时,我也预测他们会在: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把学习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内容的自身特点和上述学情分析,我决定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中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将教学素材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学法分析 学生兴趣之所在,必是其探究动力之所在.本节课我先创设了合理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

新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画垂线》优秀教学设计

新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画垂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引入 1.复习旧知,揭示本质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初步尝试,感知画法 ①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 a.用两把三角板来画 b.用量角器来画 c.用一把三角板来画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③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师:为什么使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 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师:你能用三角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课件呈现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 ②学生汇报交流,师:你能说出过直线上一点,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吗?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画垂线的步骤,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板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上直角符号。 ③课件演示用三角尺画垂线的过程,结合课件演示教师总结提升:线线重合、点点重合。线(直线)-线(直角边)重合,点(顶点)-点(直线上点)重合。牢记这两个重合就可以正确画出垂线。 ④练习: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知识点二_专业制图知识

第五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钱江杯”技能大赛理论试题考核练习册 (“水利工程CAD”项目分册) 知识点二专业制图知识

知识点二专业制图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 .确定直线上各整数高程点的方法除了计算法外,还有()。 A 图解法 B 旋转法 C 平移法 D 分解法 2. 在标高投影中,求两平面或曲面的交线时,通常采用()作为辅助平面。 A 正平面 B 侧平面 C 水平面 D 铅垂面 3. 有一地形面的标高投影,等高线的高程是外边高中间低,它表示的地形是()。 A 山丘 B 河流 C 鞍部 D 凹地 4. 平面内对基准面的最大斜度线称为()。 A 等高线 B 示坡线 C 坡度线 D 基准线 5 曲面上任何地方的坡度都相同,这种曲面称为()。 A 扭曲面 B 抛物面 C 圆台面 D 同坡曲面 6. 在一正圆锥面上有四条等高线,其等高距为2m,最高和最低的等高线的水平距离是12m,问该圆锥面的坡度是( ) 。 A 1/2 B 1/4 C 1/6 D 1/8 7 在河道上筑一道土坝,坝顶高程是25m,地面最高点的高程是23m,应采取()的施工方法。 A 挖方 B 内插 C 填方 D 剖面 8. 已知直线上两点的高差是4m,两点间的水平投影长度是8m ,该直线的平距为()。 A 1/2 B 2 C 4 D 1/8 9. 已知坡度i=1:3的坡面上有两条等高线,它们的水平距离是6m,其中一条等高线的高程是9m,则在其下面的另一条等高线的高程是()。 A 3m B 6m C 7m D 5m 10. 在求解道路边坡与地面的交线时,若道路边坡上等高线与地面等高线接近平行时,等高点不易求出,可采用()作辅助面的剖面法求解。 A 水平面 B 正垂面 C 铅垂面 D 侧垂面 11 .按《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的规定,在剖视图和剖面图中,同一平面内有粗实线分界线,它()。 A 均是不同材料的分界线 B 可能是不同材料的分界线 C 均是结构的分缝线 D 不是结构的分缝线 12. 针对水工图的平面图而言,垂直土坝轴线剖切得到的剖面图是()。 A 横剖视图 B 纵剖视图 C 纵剖面图 D 横剖面图 13. 下游立面图中,平板闸门示意图中的“×”是()。 A 虚线 B 细实线 C 粗实线 D 双点画线 14. 两个视向相反且对称的视图或剖视图,各画一半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图形是()。 A 合成视图 B 半剖视图 C 纵剖视图 D 阶梯剖视图 15.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关于柱面素线的正确描述是()。 A 用细实线等距绘制 B 必须按实际投影绘制 C 只绘制在曲面可见的投影部分 D 绘制时,由左向右间距逐渐变小 16. 在水工图中需要画出地形、方位、河流方向的图样是()。 A 详图 B 枢纽平面布置图 C 横剖面图 D 纵剖视图 17. 表达水工建筑物形状、大小、构造、材料等内容的图样是()。 A 枢纽布置图 B 施工导流图 C 施工组织设计图 D 建筑物结构图 18. 枢纽布置图的特点是()。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进行熟练应用,同时构建知识*络,形成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意义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的相互联系,形成初步的“转化”意识,构建知识*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4、通过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真正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在现。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三、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方县马场中学卢凤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方县马场中学的卢凤华,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数学,思维方式很多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于初中几何也没有具体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停留在小学简单的几何认知中,所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理解其概念,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设置情景教学法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书本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垂线的画法教案

《垂线的画法》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8例2。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来画图。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认识垂线的性质。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掌握线的画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学用三角尺、量角器一套 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创设情景:今天,大家有没有信心和我一道把我们四(4)班的风貌展现给领导和老师们? 2、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用三角尺验门框邻边是否互相垂直和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垂直的生活实景图。 师:首先,请观察下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左图在用三角尺的直角来检验门框的上边与右边是否互相垂直。

生2:右图在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垂直。 师:我们可以用工具来验证两条相交直线之间是否互相垂直,那我们又能不能利用工具来给一条直线画垂线呢?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画垂线。 出示课题:垂线的画法。(课件演示) 二、明确目标 师:在这节课里,究竟需要我们掌握些什么呢? 出示学习目标,请学生朗读。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 (1)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3)垂线的性质。 三、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师:请同学们看探究发现(一)里试一试。不用老师指导你能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吗?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此处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请一学生板演且讲述操作步骤,要求条理清晰。同时,老师温馨提示。 生述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