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01一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

(1∶50 00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5.1 立项论证

由主管局(厅)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下达一比五万区调任务书。

5.2 设计编审

根据主管局(厅)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图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必要的野外调查研究,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做到针对性强、任务明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有力,并经主管局(厅)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5.3 地质填图

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 成果编审

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作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5.5 出版准备

出版准备包括修改定稿、原本档案归档、印刷原图分版清绘、色标选用、总色样图、分色样图制作、提出制印说明书和说明书出版稿批样。

6 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6.1 沉积岩区

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6.1.1 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6.1.2 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6.1.3 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

6.2 侵入岩区

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

6.2.1 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6.2.2 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6.2.3 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加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2.4 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

2

或序列(非正式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或单元与矿产的关系。

6.2.5 花岗岩类以外的其他侵入岩,原则上按6.2.1~6.2.3要求进行填图,划分侵入体。有条件时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或单元句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以及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带。

6.3 火山岩区

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6.3.1 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3.2 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6.3.3 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3.4 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 变质岩区

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6.4.1 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6.1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2 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6.4.3 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6.4.4 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5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4.6 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5 第四纪地质

6.5.1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5.3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6 构造

6.6.1 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6.6.2 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7 旅游地质资源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6.8 矿产资源

3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9 灾害地质

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7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7.1 实测地质剖面

7.1.1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

7.1.2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4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7.1.5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7.1.6 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7.1.7 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

7.2 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

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设计中应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而后在填图中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再予以确定。

7.2.1 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沉积地层必须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和层或并组为群。

为了在地质图上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各种特征和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地层特征及层位,还必须划分、研究和填绘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对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有经济、实用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

4

岩舌、岩模、某些礁滩沉积、含矿(或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均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在图上。

7.2.2 侵入岩填图单位以单元作为基本的填图单位,独立侵入体和脉岩为非正式填图单位。

在侵入体或单元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入体或单元应尽可能划分出岩石带。

7.2.3 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到段和层,亦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中深变质的火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7.2.4 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可进一步划分到段。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割,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进一步划分到组。对变质地层被同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别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对中深变质侵入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7.3 地质体标定

7.3.1 野外手图一般采用一比二万五千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各种地质要素按GB 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的规定标定在手图上。

7.3.2 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l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裙皱构造。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它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跨大或归并表示。

7.3.3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岩填制。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要充分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有条件时可进行必要的物探和浅钻,编制基岩地质图。

各类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50m。

7.4 地质填图观察路线的布置

7.4.1 地质填图中观察路线的布置,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象资料解译的基础上,分别不同的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象资料,以穿越路线为主并辅以追索路线,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办法填图,露头不好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布置稀疏路线,并结合露头的追索观察。一个图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在北方不少于500~700km,南方不少于600~800km,遥感图象解译程度为中等一良好的图幅,其路线总长度可减少25%~30%。路线间距大小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达到填图要求和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前题,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的任意放稀。路线间距及布署原则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7.4.2 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等都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在主干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数据。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与照相。

8 资料综合整理

5

资料综合整理按工作进程可分为当日整理、阶段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整理、最终资料整理。

8.1 当日资料整理,系指各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记录数据、素描图的核对着墨、标本和样品的整理标注、联图等。当日填图,应当日整理完毕。

8.2 阶段整理,系指分队、组野外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一个站的工作结束时)进行的整理,应综合整理各种资料,核对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完备程度;核实、编制和转绘野外图件;清理、选送各种鉴定、分析样品;又才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

8.3 年度资料综合整理,应对一年来所取得的实物资料、测试资料及编录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对, 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及年度工作小结,提出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

8.4 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编制有关图件,编写地质填图工作小结。一般应在野外验收前整理并提供下列资料:

各种原始记录本、表格与卡片;

实测剖面资料;

测试鉴定分析资料;

地质编录资料;

各种图件,包括野外地质手图、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遥感图象资料等;

各种文字报告及简报;

代表性的岩石、矿物、矿石、化石等实物标本。

8.5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验收后进行,要求内容完备、综合性强,文、图、表应相互吻合。通过整理,为最终验收提供下列资料:

作者原图,一比五万;

地质图(着色、全要素),一比五万;

编稿原图(铝版或薄膜),一比五万;

各种实际材料图、样品测试及鉴定表册;

图幅说明书和联测报告;

按有关规定整理好的原本档案资料;

其它需要编制的图件及文字资料。

9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编制

9.1 地质图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根据不同岩类地区地质填图要求,按GB 958的规定将填图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反映在地质图上,内容的综合与取舍应合理,地理底图精度和编稿原图内容应符合出版要求。

9.2 图幅说明书编制要求图幅说明书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篇幅一般不超过3万字〈不含表字数,说明书编写提纲见附录B)。多图幅联测应编写联测报告,篇幅一般不超过15万字。片区完成后应另立项编写片区区调总结报告。

10 质量管理与成果评审验收

10.1 区调工作质量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大队、分队、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开展经常性、阶段性、年度性的质量检查工作。

经常性检查,在组长领导下进行,对所获原始资料进行自检、互捡,自检互检率应达100%。

阶段性检查,在分队长及分队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在自检互检基础上重点检查原始

6

资料是否丰富、真实可靠。年度性检查,应在年度野外工作结束前,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着重检查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及其质量。

分队、大队路线抽查率应分别不低于10%和3~5%。

10.2 野外成果验收

由大队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派质量监督员及有关人员参加。大队签署验收意见书后方可全面转入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若野外资料有重大缺陷,必须责成承担填图工作单位补做工作,由大队进行复审。

野外资料验收内容:

a.设计执行情况;

b.原始资料齐全程度及质量;

c.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

d.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10.3 最终成果验收

野外验收通过后,一般在6个月内提交最终成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负责组织验收,着重审查:

a.野外验收提出问题的处理情况;

b.各项实际资料综合整理程度;

c.各项工作成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d.说明书、图件与实际资料是否相符;

e.说明书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立论有据,并符合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f.编稿原因的内容、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图面结构是否合理,数学精度和图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凡达到上述要求者,予以验收,并按区调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评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签署验收决议书。对决议书提出的各项问题,大队应及时组织专人进行处理,经核准后方可安排清绘出版。

11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出版提交

11.1 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一般5~8个月内进厂出版。

11.2 一比五万彩色地质图按国际分幅单幅出版,符合版面(787×546)要求时,亦可并幅出版。图幅说明书铅印或胶印出版。

11.3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汇交和提供使用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7

附录 A

区域地质调查(1∶50000)设计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A1 绪言

A1.1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A1.2 简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A2 地质概况

简述测区区域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A3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A3.1 简述地质填图方法、精度要求及其选择的依据以及侧重要解决的地质问题。

A3.2 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

A4 总体工作布署和经费预算

A4.1 简述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以及计划实物工作量。A4.2 各工作阶段〈或项目〉的经费预算。

A5 预期的地质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A6 设计附图

A6.1 区域地质草图(1∶50000)

A6.2 地质研究程度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定,也可以表格代替)。

A6.3 遥感图象解译推断地质图(视具体情况亦可合编为区域地质草图)。

A6.4 工作布署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定)。

附录 B

区域地质调查(1∶50000)说明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本提纲和附表是概括了各类地质条件的图幅,不同的图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所增减。B1 绪言

B1.1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项目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B1.2 简要说明测区范围、地质地理位置及其坐标、地形地貌、交通、气候、覆盖程度、经济地理概括等。

B1.3 简要说明测区的地质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见表B1)。

B1.4 简述测区或图幅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工作量(见表B2〉。

8

B2 第一章地层

B2.1 按时代由老至新,介绍测区地层系统,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特征及规模和横向变化规律,简述沉积作用特征。

B2.2 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以及其他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的关系(见表B3),新建地层单位应说明其历史沿革和建立依据(见表B4)。

B2.3 对火山岩地层除按地层学进行论述外,还应对其火山岩石学、火山喷发旋回、火山构造和古火山机构进行叙述。火山岩发育地区可单列一章火山岩。

B3 第二章侵入岩

B3.1 概述各类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B3.2 以侵入岩单元为基础,叙述各单元侵入体的接触关系,各单元的矿物成分(见表B5)、岩石化学(见表B6)、微量元素(见表B7)、稀土配分(见表B8)等特征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成果(见表B9)。论述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见表B10)。

B3.3 叙述典型岩体的组构特征和就位机制。

B3.4 论述岩浆时空演化规律。

B4 第三章变质岩

B4.1 概述区内变质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变质侵入体可按填图单位叙述)。

B4.2 叙述区内各类变质岩岩石学特征以及不同岩石类型间的接触关系和序次关系(见表B5~B9),探讨变质原岩特征。

B4.3 叙述变质相、相系和变质带特征,总结变质作用特点,探讨变质时代。

B4.4 叙述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火山一一沉积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关系(见表B11)。

B5 第四章构造

B5.1 概述测区构造基本特征。

B5.2 叙述各种构造(裙皱、断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形态、产状、性质、规模及展布范围,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序次关系及级别(见表B12、B13)。

B5.3 论述构造旋回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控矿作用的关系,阐明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影响。

B5.4 对区内发育的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拉伸构造以及叠加裙皱等,应阐明其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的初步分析。

B6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

按地质发展阶段和区域地质事件简述地质演化的特征(表14〉。

B7 第六章经济地质及灾害地质概况

B7.1 简述区内矿产情况及主要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对建筑材料的“砂、石、土”资源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要有所说明。

B7.2 简述区内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滑坡、地震等,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B7.3 简述区内有开发远景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开发及保护措施的建议。

B8 结语

9

简述本次工作的主要成绩和重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B9 参考文献及图版

B10 附图

地质图(1∶50000〉

B11 附表或插表格式

表B1调查区地质研究史

表B3 沉积岩、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表B4 地层名称和术语解释的变化

10

B7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

11

表B12 主要断裂特征简表

表B13 主要褶皱特征简表

12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技术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直属单位管理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恒有、陈克强、陈启雍、李世榕、魏家庸、高秉璋、房立民。

13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01一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 (1∶50 00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城市地质调查钻探编录工作细则

城市地质调查钻探编录工作细则 (提纲)

1、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在城市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的各类钻探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JGJ87-9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DZ/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3、总则 3.1目的与任务 钻探是城市地质调查中用于查明城市地下松散层三维地层结构、三维工程地质层结构、三维水文地质层结构、风化层厚度分带,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主要技术手段。 利用钻孔进行松散沉积层分层、查明厚度及空间变化特征,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了解基岩起伏面变化特征和基岩特征,填绘基岩地质图;探明地下含水层(组)、隔水层的数目、埋藏深度、厚度和变化;划分工程地质层,特殊土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和主要特征;查明风化层厚度,划分风化带;验证隐伏断裂和活动断裂,地下岩溶发育程度、海水入侵程度;采集地质、水文、工程、地球化学等城市地质调查、研究和评价必须的各类测试样品。利用钻孔进行井中物探、静力触探和岩土工程试验。利用钻孔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外动力地质现象变形动态监测;探明滑坡等到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及发育规律。3.2钻探工程布置原则 1、钻探工程应在充分收集城市区已有各类钻孔资料,经分析筛选出可利用钻孔分布图上进行部署。钻孔布置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线到面、由疏到密,控制性钻孔和一般钻孔间隔布置的原则。控制孔数量为钻孔总数的20~30%。 2、钻探应在地质调查和物探工作基础上进行。 3、钻孔主要按勘探线布置,钻孔勘探线应平行或垂直于地质体、岩土体、地质灾害体长轴方向或变化最大的方向。冲积平原、大型盆地区应沿垂直地下水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1-06-11批准1991-10-01实施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一、城市的概况 凉城县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016–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东邻丰镇市、和林县、难连山西省左云、右玉县,北倚卓资县,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73公里,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里程公里,其中省道2条,155078公里分别是呼阳线和凉左线,县道公里。辖1镇、19乡,总人口24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族等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环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 (一)凉城的地貌 凉城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等。还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峰有汉山,马头山、平顶山、脑包山等。蛮汉山最高,海拔将近2304米凉城县地形以山司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怀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长城北侧。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间怀抱岱海,呈海棠叶状,境内的山脉均属阴山山脉支脉,有蛮汉山和马头山两个山系。主要峰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和南部。蛮汉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顶为县境内最高点。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较深。而且这里的

土质是垂直节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里的大规模的山是由大规模燕山运动早成的,至于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从苜花河两岸的自然剖面层层分布,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海象沉积。从海象沉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是个大海。从二十多米的剖面我们可以推断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凉城县南面是马头山山系,北面是蛮汉山山系,中间是岱海盆地和永兴盆地我们可以把凉城看作是个大的褶皱带,而岱海处于褶皱的低部。正是处于这种凹状地带的低部给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第三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平面。第三纪以后这里开始下沉,由于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褶皱带的承受力以至发生了断裂,南边马头山山系发生了两次断裂,北面的蛮汉山发生了一次断裂,在加上三条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现在我们在蛮汉山的山顶可以经常的看到第三纪的花岗片麻岩。 (二)水文情况以及水文规律 凉城县境内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积围433平方米、黄河水系,面积为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积为2232平方米。全县淡水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毫米。蒸发来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内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凉城县最大的水域。 岱海坐落于城关镇东南八公里,处在一个狭长陷落盆地

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2019年05月3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根据《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勘查活动】《办法》第二条所称地质勘查活动涵盖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资源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城市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及其他相关地质调查及勘查活动等;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包括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航空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坑探、地质槽探、地质实验测试及其他相关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活动等;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 第三条【职责分工】自然资源部组织对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国家重大项目、存在争议问题、转办交办等事项的监督检查;对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查单位信息,要求其按照标准规范开展工作;拟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查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取得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在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要加强对其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监督抽查。 第四条【学会协会】《办法》第四条所称行业学会协会主要是指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等与地质勘查活动相关的国家级学会、协会。 第二章监管方式和手段 第五条【标准规范】《办法》第五条所称地质勘查的标准和规范是指从事地质勘查活动应当遵守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包括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类、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类、地质灾害防治类。自然资源部负责制定、修订并发布开展地质勘查的标准及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工作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习报告巢湖北部凤凰山、平顶山及周边地区 实习学生:x x x 学号:00000000 指导老师:x x x 小组组长:x x x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要求 (1)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 (一)实习目的 (1) (二)实习任务 (1) 二、实习要求 (1) 第二节巢北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 一、位置 (1) 二、地貌 (1) 三、气候 (2) 四、物产 (2) (一)农副产品 (2) (二)矿产资源 (2) 五、交通 (2) 第三节工作方法 (2) 第四节成果 (4)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4) 第二章测区地质 (5) 第一节地层 (5) 一、古生界 (5) (一)志留系(S) (5) 1.高家边组 (5) 2.坟头组 (5) (二)泥盆系(D) (5) (三)石炭系(C) (9) 1.金陵组 (9) 2.高骊山组 (9) 3.和州组 (9) 4.黄龙组 (6) 5.船山组 (6) (四)二叠系(P) (6) 1.栖霞组 (6) 2.孤峰组 (7) 3.龙潭组 (7) 4.大隆组 (7) 二、中、新生界 (7) (五)三叠系(T) (7) 1.殷坑组 (7) 2.和龙山组 (7) 3.南陵湖组 (8)

4.东马鞍山组 (8) (六)第四系 (8) 第二节地质构造 (9) 一、概述 (9) 二、断层的描述 (9) 1.狮子崖断层 (9) 2.东风石矿倾向断层 (10) 三、褶皱的描述 (10) 1.凤凰山背斜 (11) 2.平顶山向斜 (11) 四、构造应力分析 (11) 结语 (12)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近年发展起来得一项新得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与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与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得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得一项新得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就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得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就是在区域地质调查与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得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得方法、理论,调查人类与生物群体赖以生存得岩石圈、地下水圈与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对象就是岩石、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与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得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与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得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得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与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得影响; (3)在综合评价得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得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得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得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得资料与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得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得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得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得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得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得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得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得影响、评价测区内得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得措施与建议等。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姓名:季林 学号:2012213013 班级:勘查2012级1班 指导教师:施小平钱家忠严小三马雷刘国生 时间:2014.12.25—2015.1.7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一、实习任务 (1) 二、实习目的 (1)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2) 第三章地质条件分析 (4) 一、地层 (4) 二、矿产 (14) 三、岩浆岩 (15) 四、构造 (15) (1)褶皱 (15) (2)断层 (18) (3)节理 (20) 第四章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22) 一、地貌 (22) 二、水文地质 (24) 三、工程地质 (24) 第五章结语 (26) 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26) 二、实习感想 (26)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前言 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 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测量学》、《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与工程》、《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引导我们运用在课堂上了解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即从专业的角度认识我们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再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本次实习能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让我们掌握野外地质路线踏勘、地层标准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这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勘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 (1)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2)了解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3)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前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针对矿山环境状况和特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范围、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精度要求、工作原则和方法、报告编写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规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组织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张洪波陈吉才徐建芳肖桂珍顾福计王淑云罗靖筠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替代矿山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总则 3.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3.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_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0001—91 (1:500000)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引用标准 GB958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基本准则 4.1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形象,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1、了解从(州市、县、镇)至矿山的里程(km)。 2、调查进入矿山区域的道路情况,道路路基和边坡是否稳定是否有坍塌滑坡现象(拍照)。 3、调查矿山周围村庄情况,几户、人口数、经济收入、外出人口数,人均收入、经济作物、动植物等等(列表)。 4、调查村庄房屋情况,询问村庄里有没有房屋开裂、塌陷等若有做仔细描述,询问村庄附近山体有没有发生过开裂、蹦塌、滑坡,村庄附近的冲沟、泥石流等情况(拍照)。 5、调查村庄和矿山饮用水情况,村庄的河流、溪沟其水流量、流向、河流宽度、水质(拍照)。 6、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坡度、高差、排水情况),矿山植被(覆盖率、物种)等(拍照)。 7、调查矿区气象水文,年最高和最低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区域属哪个水系支流有几条。 8、调查矿山周围有没有古(新)滑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滑距、滑向、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9、调查矿山道路边坡和平硐口是否有崩塌、不稳定斜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岩性结构构造、崩塌体和不稳定斜坡体大小、坡度和产状、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10、调查矿山周围是否有泥石流沟,其物质来源、冲沟两岸地层和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沟两岸的植被情况、坡度和坡降比、流向、形状“U”或“V”、对下游的危害情况(拍照、列表)。 11、调查矿山区域内岩溶是否发育,是否有溶洞、溶槽、溶蚀洼地等,其高度、宽度、长度,上覆地层、植被、稳定情况(拍照)。 12、调查矿山岩土体风化情况,岩土体风化程度描述、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3、调查矿山各个老硐和新硐位置,洞口岩层稳定性、洞口植被、围岩体、涌水量(拍照)。 14、调查矿山地表采空区和地下采空区,露天采空区的大小,周围岩性、采空区深度,采空区周围植被,地下采空区大小,地表是否开裂或塌陷,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5、调查矿山工业场,地层岩性、周围的排水设施和拦挡设施。 16、调查矿山排矸场、堆渣场,其高度、宽度、堆放位置、稳定程度、周围排水设施、拦挡设施、危害对象等。 17、调查矿山办公生活区、炸药库、高位水池,其面积大小、位置、地层岩性、对其产生危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