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第三章 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

3.1 锻造前存在的问题

3.1.1 锻造加热温度的确定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合理的始锻温度与合理的终锻温度之间的一段温度区间,确定锻造温度范围是热锻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意义在于:1)保证锻件获得良好的内部组织和机械性能,也就是使钢在变形时具有良好的塑性,不产生加工硬化及残余应力;锻后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组织。2)减少变形力。3)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4)节省能源,降低劳动强度。EA888采用了世界上最新的易切削非调质钢36MnVS4含硫、含钒量较高材料,这种材料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胀断连杆的材料,在国内,白城中一尚属首例。为此,我们在白城中一精锻股份有限公司做了大量的工艺实验,由于加热温度的确定和锻后冷却控制是相关联的,二者结合在一起即决定了连杆的内部质量。

3.1.2 锻造加热温度不稳定

锻造加热温度的范围一般在3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连杆的内

在组织和机械性能,导致锻件不合格。所以加热温度的控制在锻造过程中尤为重要。产生加热温度不稳定的原因有:

1(部分国产加热炉未安装自动上料装置,采用人工摆料的方式,这种摆料方式有时会出现间断、不连续现象,导致坯料加热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

2(新旧料混在一起加热。坯料加热过程中,部分未达到温度要求的坯料需要进行重新加热再使用,如果加热过的坯料与未加热过的坯料混在一起加热,也会导致加热温度不稳定。

3.1.3 辊坯质量不合格

存在辊坯大头抓伤、辊坯拉伤,辊坯有飞刺、折叠等缺陷。辊坯大头抓伤的形成原因:在辊锻过程中,送料钳爪长期接触高温坯料,会粘结坯料外层的氧化皮,氧化皮粘结在钳爪上形成很硬的积瘤,再接触坯料时,积瘤就会划伤坯料表面,形成抓痕,经过模锻,这种抓痕就会在锻件上形成折叠缺陷。

辊坯拉伤的形成原因:在辊锻过程中,辊锻模长时间接触高温坯料,也会粘结坯料外层脱落的氧化皮,氧化皮粘结在辊锻模具型腔中,会形成很硬的积瘤,积瘤就会划伤坯料表面,在辊坯上形成拉伤。

辊坯飞刺、折叠的形成原因:1)辊锻模设计不合理,辊锻模各道次型腔不匹配,辊锻后在辊坯上就很容易形成飞刺。2)辊锻机机械手翻转不到位移动量不稳,这种情况下,坯料无法达到完全在辊锻模型腔中辊锻成形,辊坯就会出现飞刺、折叠等缺陷。

3.2 锻造中存在的问题

3.2.1 折纹返工率高

折纹是锻造过程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其中,连杆的工字梁结构是最易产生折叠的,折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靠近接触面ab附近的金属沿着水平方向较大量地外流,同时带着ac和bd附近的金属一起外流,使已氧化过的表面金属汇合一起而形成的,如图5所示。这里包含着折叠产生和三个条件;一是靠近接触面ab附近的金属要有流动;二是必须沿水平方向外流;三是由中间部分排出的金属量较大。当

L/T较大,筋与腹板的圆角半径过小,润滑剂过多或变形太快时,较易产生这种缺陷。

EA888连杆属于高筋低腹板的工字梁结构,筋部与腹板厚度差大,筋部厚

14mm,腹板2.5mm,而且筋部和腹板过渡处圆角也比较小,仅为R3。所以,锻打过程中产生折纹的几率比其它连杆更高。白城中一刚开始生产此产品时,折纹返工率

一直居高不下,有时甚至达到100%,而且折纹严重,筋部和腹板过渡处上下共四面,几乎均有折纹。

图3-1 折纹形成示意图

3.2.2 超重废品多

由于此产品大头孔是整体直冲,冲孔力较大,加之加热温度又高,导致大头前端变形量较大,即同一支连杆大头前端的尺寸要低于大头其它位置及小头。而本产品的加工余量又很小,毛坯大小头厚度尺寸为25.6+0.70,粗加工后尺寸为25.3,所以,必须保证锻件最薄处满足尺寸要求。如果要保证大头前端尺寸合格,大多数锻件大头其它位置及筋部尺寸就达到了公差上限,部分锻件的尺寸就出现超差现象。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兼顾这两个尺寸,只能人为地缩小尺寸控制范围,即缩小了锻件重量控制范围。由于设备能力有限,无法保证,也就导致了超重废品的增加。

3.2.3 锻件错差大

锤上模锻用的锻模是由带有燕尾的上模和下模两部分组成。下模用紧固楔铁固定在模垫上,上模通过楔铁紧固在锤头上,与锤头一起作上下往复运动。上下模间的空腔即为模膛。由于在锻打过程中,模具受到的冲击力很大,楔铁很容易松动,楔铁松动后,上、下模不能完全对正,就会出现错模现象,即锻件错差大。

3.2.4 锻件充不满、氧化坑、标记不清

EA888锻件产生充不满、氧化坑、标记不清的主要原因是:1)石墨润滑剂受吹风影响没喷到位,氧化皮残留在模具型腔中,导致这些部位未充满或存在氧化坑缺陷。2)石墨润滑剂在喷洒时,雾化质量不好,石墨粘结物堆积在模具型腔中,也会导致锻件充不满和氧化坑。3)EA888锻件标记的加工方法为,用气焊将要求打标记的部位加热,然后人工用字头锤打上去。这种打标记方法的缺点是,模具型腔上打标记的部位,经过气焊加热后,局部可能出现退火现象,此部位在锻打过程中较其他部位磨损快,磨损后就会有标记不清现象出现。另外,打标记部位较其他部位更容易粘结石墨、氧化皮等杂物,也会导致标记不清。

3.2.5 残留飞边不均匀,切边毛刺大、切边拉伤

E888连杆残留飞边的去除是采用切边冲孔复合模,切边凸模先用线切割割出外形,再用电极电打成与锻件完全一致的的形状,切边凹模沿着外形方向堆焊出刃口。切边的过程是由上、下凸模将锻件压紧、固定后,由切边凹模将残留飞边切除。切边过程中锻件的温度大约在1000?左右,长时间接触高温锻件,切边凸模和切边凹模都会因热疲劳而磨损。切边凸模磨损后会导致锻件定位不稳,也就会出现切边不均现象。切边凹模磨损后,刃口钝化,会导致锻件切边毛刺大。切边凹模磨损严重时,刃口的有些部位会出现掉渣,切边后的锻件飞边会出现沟槽,即切边拉伤。

3.2.6 大头孔冲孔后有毛刺

EA888连杆大头孔属直孔设计,这种结构在冲孔时不仅要将连皮冲除,连皮周围的金属也要一并冲除。所需的冲孔力大,冲头磨损快,冲头磨损后就会产生冲孔毛刺。生产过程中需为此增加一道去除毛刺的工序,阻碍生产进度,增加生产成本。

3.2.7 连杆杆部弯曲

EA888连杆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是:EA888连杆大头孔是直孔设计,需要冲除的金属较多,即所需的冲孔力大,冲头磨损快,冲头磨损后刃口变钝,冲孔力更大,在冲孔力的作用下,连杆会发生变形,也就是杆部弯曲。

3.3 锻造后存在的问题

锻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锻后冷却速度的确定,以达到连杆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发动机连杆工艺规程2012_10_10

编号: 495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规程 编制人 完成时间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495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规程 1.连杆的结构特征与技术要求 1.1连杆结构特征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零部件,它连接活塞和曲轴,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把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传给曲轴后输往驱动轮。 495柴油发动机连杆成品图样: 其结构特征如下: 连杆有连杆小头、连杆杆身和连杆大头等部分组成。连杆小头与活塞销相连。对全浮式活塞销,由于工作时小头孔与活塞销之间有相对运动,所以在连杆小头中压入衬套。 小端:发动机连杆是并列式连杆,小端采用薄壁圆环结构,这是因为它形状简单,制造方便,重量轻,受力之后小段中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小头采用斜面,与斜面底座相配合,可增加活塞销座和连杆小头的支撑面积,用于加强发动机。两侧顶部加厚,以提高抗弯能力,减小变形,保证润滑间隙,提高工作可靠性,但加工较复杂。 大端:连杆大头与曲轴的连杆轴颈相连,大头有整体式和分开式是两种。一般采用分开式,分开式又分为平分和斜分两种。连杆大头采用平切口,是因为它易于加工,刚性好,而且连杆螺栓不受剪切力作用。把连杆大头分开可取下的部分叫连杆盖,连杆体与连杆盖配合加工不能互换,因此必须在同一侧打上装配标记。

杆身:连杆杆身为较细长的变截面非圆形杆件,其截面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以能更好地适应在工作中承受的急剧变化的动载荷。为减小惯性力,还应尽量减轻杆身重量。连杆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高度和侧压力的大小,较长的连杆能使惯性力增加,而同时在侧压力方面的改善却不明显。因此在发动机设计时,当运动件不与有关零部件相碰时,都力求缩短连杆长度。 连杆杆身通常做成“工”字形断面,上小下大。采用压力法润滑的连杆,杆身中部制造有连通大小头的油道。 连杆杆身的截面十分重要,它应能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有尽量较轻的重量,此外,还要有利于该截面的形状由大端向小端的过度,因此发动机连杆本身采用工字型截面。 过渡区: 较大的过渡半径:连杆小端工作时,下半部主要承受燃气爆发力,而上半部则承受着活塞组的往复惯性力,所以连杆小端到杆身的过渡结构对小段的强度有很大影响,切点处常常是应力高峰值所在处,因此小端和大端与杆身连接处采用大圆弧过渡,一方面提高小端与大端的刚度,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这些地方的应力集中。1.2技术要求 1.2连杆技术要求 (1)现代发动机连杆一般有如下技术要求: ①发动机功率与扭矩提升,作为传递发动机功率与扭矩的连杆,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冲击韧性,否则一旦失效,打坏发动机机体,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连杆设计的详细计算

第四章典型零部件(连杆)的设计 连杆是发动机最重要的零件之一,近代中小型高速柴油机,为使发动机结构紧凑,最合适的连杆长度应该是,在保证连杆及相关机件运动时不与其他机件相碰的情况下,选取小的连杆长度,而大缸径的中低速柴油机,为减少侧压力,可适当加长连杆。 连杆的结构并不复杂,且连杆大头、小头尺寸主要取决于曲轴及活塞组的设计。在连杆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连杆中心距以及大、小头的结构形式。。连杆的运动情况和受力状态都比较复杂。在内燃机运转过程中,连杆小头中心与活塞一起作往复运动,承受活塞组产生的往复惯性力;大头中心与曲轴的连杆轴颈一起作往复运动,承受活塞连杆组往复惯性力和不包括连杆大头盖在内的连杆组旋转质量惯性力;杆身作复合平面运动,承受气体压力和往复惯性力所产生的拉伸.压缩交变应力,以及压缩载荷和本身摆动惯性力矩所产生的附加弯曲应力。 为了顺应内燃机高速化趋势,在发展连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方面都必须既有利于提高刚度和疲劳强度,有能减轻质量,缩小尺寸。 对连杆的要求: 1、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可靠耐用; 2、在保证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轻重量,以降低惯性力; 3、尽量缩短长度,以降低发动机的总体尺寸和总重量; 4、大小头轴承工作可靠,耐磨性好; 5、连杆螺栓疲劳强度高,连接可靠。 但由于本设计是改型设计,故良好的继承性也是一个考虑的方面。 4.1连杆材料 结合发动机工作特性,发动机连杆材料应当满足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要的要求。应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一般选用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如45、40Cr等,本设计中发动机为中小功率发动机,故选用一般的45钢材料基本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_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第三章 EA888发动机连杆胀断工艺存在的问题 3.1 锻造前存在的问题 3.1.1 锻造加热温度的确定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合理的始锻温度与合理的终锻温度之间的一段温度区间,确定锻造温度范围是热锻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意义在于:1)保证锻件获得良好的内部组织和机械性能,也就是使钢在变形时具有良好的塑性,不产生加工硬化及残余应力;锻后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组织。2)减少变形力。3)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4)节省能源,降低劳动强度。EA888采用了世界上最新的易切削非调质钢36MnVS4含硫、含钒量较高材料,这种材料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胀断连杆的材料,在国内,白城中一尚属首例。为此,我们在白城中一精锻股份有限公司做了大量的工艺实验,由于加热温度的确定和锻后冷却控制是相关联的,二者结合在一起即决定了连杆的内部质量。 3.1.2 锻造加热温度不稳定 锻造加热温度的范围一般在3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连杆的内 在组织和机械性能,导致锻件不合格。所以加热温度的控制在锻造过程中尤为重要。产生加热温度不稳定的原因有: 1(部分国产加热炉未安装自动上料装置,采用人工摆料的方式,这种摆料方式有时会出现间断、不连续现象,导致坯料加热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 2(新旧料混在一起加热。坯料加热过程中,部分未达到温度要求的坯料需要进行重新加热再使用,如果加热过的坯料与未加热过的坯料混在一起加热,也会导致加热温度不稳定。 3.1.3 辊坯质量不合格

存在辊坯大头抓伤、辊坯拉伤,辊坯有飞刺、折叠等缺陷。辊坯大头抓伤的形成原因:在辊锻过程中,送料钳爪长期接触高温坯料,会粘结坯料外层的氧化皮,氧化皮粘结在钳爪上形成很硬的积瘤,再接触坯料时,积瘤就会划伤坯料表面,形成抓痕,经过模锻,这种抓痕就会在锻件上形成折叠缺陷。 辊坯拉伤的形成原因:在辊锻过程中,辊锻模长时间接触高温坯料,也会粘结坯料外层脱落的氧化皮,氧化皮粘结在辊锻模具型腔中,会形成很硬的积瘤,积瘤就会划伤坯料表面,在辊坯上形成拉伤。 辊坯飞刺、折叠的形成原因:1)辊锻模设计不合理,辊锻模各道次型腔不匹配,辊锻后在辊坯上就很容易形成飞刺。2)辊锻机机械手翻转不到位移动量不稳,这种情况下,坯料无法达到完全在辊锻模型腔中辊锻成形,辊坯就会出现飞刺、折叠等缺陷。 3.2 锻造中存在的问题 3.2.1 折纹返工率高 折纹是锻造过程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其中,连杆的工字梁结构是最易产生折叠的,折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靠近接触面ab附近的金属沿着水平方向较大量地外流,同时带着ac和bd附近的金属一起外流,使已氧化过的表面金属汇合一起而形成的,如图5所示。这里包含着折叠产生和三个条件;一是靠近接触面ab附近的金属要有流动;二是必须沿水平方向外流;三是由中间部分排出的金属量较大。当 L/T较大,筋与腹板的圆角半径过小,润滑剂过多或变形太快时,较易产生这种缺陷。 EA888连杆属于高筋低腹板的工字梁结构,筋部与腹板厚度差大,筋部厚 14mm,腹板2.5mm,而且筋部和腹板过渡处圆角也比较小,仅为R3。所以,锻打过程中产生折纹的几率比其它连杆更高。白城中一刚开始生产此产品时,折纹返工率

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

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 1

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 摘要 因为连杆是活塞式发动机和压缩机的主要零件之一,其大头孔与曲轴连接,小头孔经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其作用是将活塞的气体压力传送给曲轴,又收曲轴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汽缸中的气体。连杆承受的是冲击动载荷,因此要求连杆质量小,强度高。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按照”先基准后一般”的加工原则。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和两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及螺栓孔定位面。 由于连杆既是传力零件,又是运动件,不能单靠加大连杆尺寸来提高其承载能力,须综合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在对其设计中我们先对连杆工艺过程分析,联系实际经过对其具体设计的了解进行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其一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关键词:发动机,连杆,定位基面,工艺设计 2

目录 第一章发动机的概述 (1) 1.1发动机的定义 (1) 1.2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1) 1.3发动机的分类 (2) 1.4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2) 第二章连杆的分析 (3) 2.1连杆的作用 (3) 2.2连杆的结构特点 (3) 2.3连杆的工艺分析 (4) 第三章连杆工艺规程设计 (7) 3.1确定连杆的材料和毛坯 (7) 3.2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7) 3.4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夹紧方法 (8) 第四章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9) 4.1.工艺过程的安排 (9) 4.2连杆主要加工表面的工序安排 (9) 4.3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路线 (10) 第五章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12) 3

5.1大头孔两端面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 5.2小头孔端面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 5.3小头孔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 5.4大头孔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 5.5螺栓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 5.6小头油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 5.7连杆盖定位销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4) 5.8小头油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4) 5.9确定切削用量及工时 (14) 5.10工艺卡片的制订 (15) 谢辞 (29) 参考资料 (30) 附录 (31) 4

涨断连杆工艺

---------------------------------------------------------------最新资料推荐------------------------------------------------------ 涨断连杆工艺 连杆分离面的涨断工艺(CRACKING TECHNOLOGY)是把连杆盖从连杆本体上断裂而分离开来。 它不是用铣、锯或拉这类传统切削加工方法,而是对连杆大头孔的断裂线处先加工出两条应力集中槽子(或在毛坯时就做出沟槽)然後带楔形的压头往下移动进入连杆大头孔,,连杆大头孔与压头之间还有一对半圆套筒。 当压头往下移动时对连杆大头孔产生径向力,这样就使其在槽子处出现裂缝,在径向力的继续作用下,裂缝也继续扩大,最终把连杆盖从连杆本体上涨断而分离出来。 连杆涨断工艺的实用性取决於其分离面的可装配性。 最理想的连杆及连杆盖涨断後的分离面,是不带任何塑性变形的脆性断裂,使其可装配性达致最佳。 影响其脆性断裂的因素很多,如断裂速度及材料等。 至於连杆采用涨断工艺时对其材料的要求,据德国 KREBSOEGE 公司的研究结果,烧结粉末金属连杆的可涨断性较好,也是连杆涨断工艺首先在粉末金属连杆上推行的原因。 铸铁连杆最适宜的材料是 GTS65-70,锻钢连杆的材料是 70 号钢。 但是,70 号钢锻造连杆在涨裂时,不带塑性变形的脆性断裂以及 70 号钢的切削加工,将是该工艺的难点。 1/ 19

连杆分离面涨断工艺的几个工艺问题 * 断裂槽的加工工艺连杆断裂槽加工有两种工艺:拉削加工和激光加工)。

---------------------------------------------------------------最新资料推荐------------------------------------------------------ 采用拉削方法加工连杆大头孔的两条槽子,由於拉刀随着加工时间长而磨损,被拉削的槽子形状也随之而变化。 槽子形状的变化又影响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 由於被拉削的两个断裂槽形状不一样,在连杆分离面断裂时会出现一个分离面已断开,而另一个分离面尚未完全断开的现象。 采用激光加工连杆大头孔的两条槽子,可保持形状一致,也就保证了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也是一致。 同时,激光加工的柔性好,加工运行的费用也小。 所以,现在很多汽车公司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都倾向采用激光加工连杆断裂槽。 * 断裂槽的槽深德国 ALFING 机床公司的研究表明,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圆度和楔力,与大头孔预加工的槽子深度有关。 由图可知断裂槽的深度大,则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小及涨断时的楔力小。 但是,断裂槽深度不能太深,否则在最後精镗大头孔时会镗不掉,建议为 0.50mm 左右。 * 采用涨断工艺後连杆的装配工艺当连杆分离面断开之後,在分离面上有些金属粉粒未脱落,需要先吹净分离面才装配连杆与连杆盖,装配完毕再松开并第二次吹净其分离面,然後再装配连杆与连杆盖。 所以,采用涨断工艺後的连杆装配工 3/ 19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

07机制3班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产品型号零件图号KCSJ-01 产品名称零件名称手柄共 1 页第 1 页材料牌号45 毛坯种类锻件毛坯外形尺寸每毛坯件数 1 每台件数 1 备注年产1万 工序号工序 名称工序内容车间工段设备工艺装备 工时 准终单件 10 模锻毛坯锻加工 20 粗铣端面B 粗铣端面B保证厚度尺寸28 机加工 铣工X52 专用夹具,端铣刀,游标卡尺 30 粗铣端面A 粗铣端面B保证厚度尺寸27 机加工 铣工X52 专用夹具,端铣刀,游标卡尺 40 精铣端面B 精铣端面B保证厚度尺寸26.5 机加工 铣工X52 专用夹具,端铣刀,游标卡尺 50 精铣端面A 精铣端面B保证厚度尺寸26 机加工 铣工X52 专用夹具,端铣刀,游标卡尺 60 粗镗小头孔粗镗小头孔到尺寸φ21.2H11机加工镗工T68 专用夹具,镗刀,游标卡尺 70 粗镗大头孔粗镗大头孔到尺寸φ37H11,保证中心 距128±0.2 机加工镗工 T68 专用夹具,镗刀,游标卡尺 80 粗铣小头槽粗铣小头槽槽宽9H11 机加工铣工X62W 专用夹具,锯片铣刀,游标卡尺 90 精铣小头槽精铣小头槽槽宽9H11 机加工铣工X62W 专用夹具,锯片铣刀,游标卡尺 100 钻大头径向孔钻大头径向孔φ4机加工钻工 Z525 专用夹具,麻花钻,游标卡尺 110 精镗小头孔精镗小头孔至尺寸φ22H9机加工 镗工 T68 专用夹具,镗刀,游标卡尺 120 精镗大头孔精镗大头孔至尺寸φ38H9机加工 镗工 T68 专用夹具,镗刀,游标卡尺 130 倒角倒大小头孔角,去毛刺机加工 钻工 Z525 专用夹具,倒角钻头,游标卡尺 140 终检入库检验零件尺寸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 标记处数 更改 文件号 签字日期标记处数 更改 文件号 签字日期

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

. 摘要 以桑塔纳2000AJR型发动机为例,基于相关参数对发动机曲柄滑块机构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同时进行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校核,并进行相关力学分析和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以达到良好的生产经济效益。 目前国外对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很多,而且已经完善和成熟,但仍缺乏一种基于良好生产效益、经济效益上的综合性分析,本次设计在清晰、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有机地将各研究模块联系起来,达到既简便又清晰的设计目的,力求为发动机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提供一种综合全面的思路。 分析研究的主要模块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对发动机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力学分析,着重分析活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工质的作用力和机构的惯性力;第二,进行曲柄滑块机构活塞组、连杆组以及曲轴的结构设计,并对其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第三,应用Pro∕Engineer 建立曲柄滑块机构主要零部件的几何模型,并利用Pro/Mechanism进行机构仿真。 关键词:发动机;曲柄滑块机构;力学分析;机构仿真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国外发展现状 (1) 1.2研究的主要容 (1) 第二章总体方案的设计 (2) 2.1原始参数的选定 (2) 2.2原理性方案设计 (2) 2.3 结构的设计 (3) 2.4 确定设计方案 (3) 第三章中心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 (5) 3.1 气缸的作用力分析 (5) 3.2 惯性力的计算 (5) 第四章活塞以及连杆组件的设计 (8) 4.1 设计活塞组件 (8) 4.2 设计活塞销 (9) 4.3 活塞销座 (9) 4.4 连杆的设计 (9) 第五章曲轴的设计 (11) 5.1 曲轴的材料的选择 (11) 5.2 确定曲轴的主要尺寸和结构细节 (11) 第六章曲柄连杆机构的创建 (1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及工序卡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及 工序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填写说明

(1)过程卡和工序卡的总页数; (2)当前页页序; (3)按零件图填写; (4)按设计任务书填写,包括了备品率和废品率; (5)按零件图填写; (6)填写“铸件”、“锻件”、“圆钢”、“板钢”等;(7)每毛坯可加工同一零件的数量; (8)工序号,可依自然数连续或不连续编号; (9)工序名称如“钻××孔”、“粗铣××面”、“攻××螺纹”等; (10)填写设备名称如“立钻”; (11)填写设备型号如“Z5125A”; (12)填写该工序所需设备数量; (13)基本时间t m和辅助时间t a之和,也称为操作时间。基本时间取自工序卡。辅助时间按工序卡所表明的工序操作动作,查各动作的时间定额标准并累加得到(未见占基本时间百分比数据); (14)工时定额t t按公式t t=(t m+t a)[1+(α+β)﹪]计算。其中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按它们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α+β)﹪)查表得到,不计准备和终结时间; (15)设备负荷率=(13)×(4)÷(251天×8小时×60分×(12)); (16)根据需要填写。

机械加工工序卡填写说明 卡相应内容的说明; (2)采用的切削液名称,如“水”、“水溶液”、“乳化液”等; (7)工序简图。要求:①主要简图是零件在机床上装夹位置的主视图,应有零件的外形轮廓,与本工序无关的结构要素不表示。②完整表示工序定位基准、夹压力方向和作用面、夹压方式(机械夹紧、液压夹紧、气动夹紧、电磁夹紧),也可规定夹压位置。③用特粗线条表示出加工面,注明工序尺寸及公差、加工面的相对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④表示工序同时装夹零件的数目和排列方式。⑤若绘制简图的位置不够,可另页绘制(该页上保留工序卡表头,其它位置绘简图),顺序在本工序卡片之后,有页码。 (8)若需要专用夹具,填写夹具名称,如“钻夹具”。否则不填; (9)本工序工序内容序号,依自然数连续编号;要技术要求,如热处理的硬度和变形要求、电镀的镀层厚度。设计或工艺要求加工面配做配钻时,要在配做配钻前该面的最后工序另起一行注明,如“××孔与××件配钻”; (11)填写设备型号如“Z5125A”; (12)专用的填写编号,由于没有编号规则,可填写刀辅具名称,并示以“专用”含义,如“成形铣刀”。标准的填写名称、规格,如“锥柄钻头Φ14.3×200”、“45°车刀”; (13)填写量检具名称,如“孔位检具”、“卡规”等,已有“专用”含义。标准的填写名称、规格、精度,如“卡尺 0~125,0.02”、“杠杆表0~0.8,0.01”。 (14)、(15)、(16)、(17)切削用量三要素,由分析计算或查表得到。 (18)工件切削部分的长度; (19)直接改变加工对象几何状况或材料性质的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用相应加工方法基本时间计算公式计算。切削加工时,

195柴油机连杆设计及连杆螺栓强度校核计算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发动机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题目:195柴油机连杆设计及连杆螺 栓强度校核计算 学院(直属系)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09/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 发动机)/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3120090805015XX 指导教师:曾东建、田维、暴秀超 开题时间: 2012 年 6 月 28 日 完成时间: 2012 年 7 月 16 日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3) 1.1国内外内燃机研究现状 (3) 1.2任务与分析 (5) 2柴油机工作过程计算 (6) 2.1 已知条件 (6) 2.2 参数选择 (7) 2.3 195柴油机额定工况工作过程计算 (7) 3 连杆设计 (11) 3.1 连杆结构设计 (11) 3.2 连杆材料选择 (13) 4 连杆螺钉强度校核 (14) 4.1 连杆螺钉的结构设计 (14) 4.2 连杆螺钉的强度校核 (14) 5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19) 附录:195柴油机额定工况工作过程计算程序 (20)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的性能竞争转向性能、环保、节能等多元综合竞争。仅就柴油机而言,为应对世界能源危机和减少对环境污染,其研究开发工作已侧重于降低油耗、减少排放、轻质及减少磨损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优化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汽车已经在普通民众中得到普及,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的未来乐观与否一定意义决定于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汽车发动机人才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本次课程设计的既是通过对195柴油机结构的分析研究,计算工作过程中的热力参数绘制其工作过程的P-V图,绘制195柴油机总成横剖面图,对连杆进行设计、强度计算和绘制连杆零部件图,对并对设计好的连杆大头、小头和螺钉进行校核,以根据工况设计连杆小头、杆身、大头,合理达到要求。此次,我们就选择了对连杆螺钉进行校核。连杆螺钉在连杆盖以及连杆大头之间的联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往复惯性力和气体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使螺钉的受力十分严酷,所以对其进行强度校核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柴油机、连杆、设计、校核

汽车发动机连杆螺栓热处理工艺设计分析解析

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40Mn发动机连杆螺栓热处理工艺设计 院、部: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专业: 班级: 完成时间:

摘要 综述了发动机连杆螺栓的工作环境,使用性能,失效形式,连杆螺栓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等。主要就连杆螺栓的热处理工艺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连杆螺栓材料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图等资料。分别对球化退火、淬火、回火过程中组织、硬度的的变化做了分析。并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连杆螺栓热处理;等温退火;淬火;回火;问题分析

目录 摘要............................................................................................................................................. I 前言. (1) 1 连杆螺栓的使用性能 (1) 2 材料选择及技术要求 (1) 2.1.螺栓的热处理工艺规范 (2) 2.2材料的选择 (2) 3 热处理工艺及目的 (3) 3.1退火 (3) 3.2正火 (3) 3.3淬火 (4) 3.4回火 (4) 4 设计说明 (4) 4.1失效形式 (4) 4.2工作要求 (4) 4.3结构钢40M N的化学成分 (5) 4.3.1 主要特性 (5) 4.3.2 材料分析 (5) 4.3.3 力学性能要求 (6) 4.3.4 基于材料的零件设计 (6) 4.5热处理工艺说明 (7) 5 设计方案 (8) 5.1正火 (8) 5.2调质处理 (8) 5.3回火的制定 (9) 6 螺栓的热处理质量检测 (9) 6.1硬度计 (9) 6.2外观检测与金相组织检验 (9) 7 螺栓热处理回火缺陷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10) 参考文献 (11)

汽车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

汽车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 【概述】 曲柄连杆机构是汽车发动机实现工作循环,完成能量转换的传动机构,用来传递力和改变运动方式。工作中,曲柄连杆机构在做功行程中把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对外输出动力,而在其他三个行程中,即进气、压缩、排气行程中又把曲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总的来说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借以产生并传递动力的机构。通过它把燃料燃烧后发出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发动机工作时,曲柄连杆机构直接与高温高压气体接触,曲轴的旋转速度又很高,活塞往复运动的线速度相当大,同时与可燃混合气和燃烧废气接触,曲柄连杆机构还受到化学腐蚀作用,并且润滑困难。可见,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条件相当恶劣,它要承受高温、高压、高速和化学腐蚀作用。 【组成】 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零件可以分为三组,即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 机体组 机体是构成发动机的骨架,是发动机各机构和各系统的安装 基础,其内、外安装着发动机的所有主要零件和附件,承受各种 载荷。因此,机体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发动机的机体组 主要由气缸体、曲轴箱、气缸盖和气缸垫等零件组成。 气缸体 气缸体是发动机各个机构和系统的装配基体,并由它来保持 发动机各运动部件相互之间的准确位置关系。气缸体上部的圆柱 形空腔称为气缸,下半部为支承曲轴的曲轴箱,其内腔为曲轴运 动的空间。在气缸体内部铸有许多加强筋,冷却水套和润滑油道 等。 一、气缸体的工作条件、要求及材料 (1)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耐磨损和耐腐蚀、适当冷却 ?发动机中最大的零件 ?承受拉、压、弯、扭等机械负荷 ?承受高温燃气很大的热负荷 ?发动机大部分零件安装在机体上 (2)力求结构紧凑、质量轻 ?尽量减小整机的重量(发动机最大的零件) ?加强肋(减小质量、保证刚度与强度) (3)机体材料 ?一般高强度灰铸铁或球墨铸铁、合金铸铁 ?为了减轻质量、加强散热采用铝合金 二、气缸体的分类 (一)按结构形式 根据气缸体与油底壳安装平面的位置不同,通常把气缸体

涨断连杆工艺

连杆分离面的涨断工艺(CRACKING TECHNOLOGY)是把连杆盖从连杆本体上断裂而分离开来。它不是用铣、锯或拉这类传统切削加工方法,而是对连杆大头孔的断裂线处先加工出两条应力集中槽子(或在毛坯时就做出沟槽),然後带楔形的压头往下移动进入连杆大头孔,连杆大头孔与压头之间还有一对半圆套筒。当压头往下移动时对连杆大头孔产生径向力,这样就使其在槽子处出现裂缝,在径向力的继续作用下,裂缝也继续扩大,最终把连杆盖从连杆本体上涨断而分离出来。 连杆涨断工艺的实用性取决於其分离面的可装配性。最理想的连杆及连杆盖涨断後的分离面,是不带任何塑性变形的脆性断裂,使其可装配性达致最佳。影响其脆性断裂的因素很多,如断裂速度及材料等。至於连杆采用涨断工艺时对其材料的要求,据德国KREBSOEGE公司的研究结果,烧结粉末金属连杆的可涨断性较好,也是连杆涨断工艺首先在粉末金属连杆上推行的原因。铸铁连杆最适宜的材料是GTS65-70,锻钢连杆的材料是70号钢。但是,70号钢锻造连杆在涨裂时,不带塑性变形的脆性断裂以及70号钢的切削加工,将是该工艺的难点。 连杆分离面涨断工艺的几个工艺问题 * 断裂槽的加工工艺 连杆断裂槽加工有两种工艺:拉削加工和激光加工)。

采用拉削方法加工连杆大头孔的两条槽子,由於拉刀随着加工时间长而磨损,被拉削的槽子形状也随之而变化。槽子形状的变化又影响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由於被拉削的两个断裂槽形状不一样,在连杆分离面断裂时会出现一个分离面已断开,而另一个分离面尚未完全断开的现象。 采用激光加工连杆大头孔的两条槽子,可保持形状一致,也就保证了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也是一致。同时,激光加工的柔性好,加工运行的费用也小。所以,现在很多汽车公司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都倾向采用激光加工连杆断裂槽。 * 断裂槽的槽深 德国ALFING机床公司的研究表明,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圆度和楔力,与大头孔预加工的槽子深度有关。由图可知断裂槽的深度大,则连杆大头孔在涨断後的变形小及涨断时的楔力小。但是,断裂槽深度不能太深,否则在最後精镗大头孔时会镗不掉,建议为0.50mm左右。 * 采用涨断工艺後连杆的装配工艺 当连杆分离面断开之後,在分离面上有些金属粉粒未脱落,需要先吹净分离面才装配连杆与连杆盖,装配完毕再松开并第二次吹净其分离面,然後再装配连杆与连杆盖。所以,采用涨断工艺後的连杆装配工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

连杆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 学生姓名届 2013 学院(系)机械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产品型号492Q 零件图号760-1004050 共(3)页产品名称连杆总成零件名称连杆第(1)页 材料牌号45Mn 毛坯种类锻件毛坯外形尺寸每件毛坯可制件数每台件数 4 备注 工序号工序 名称工序内容车间工段设备工艺装备 工时 准终单件外检按毛坯图技术要求,抽检锻件毛坯 01 铣工锻件毛坯,杆体按其平面厚度尺寸进行分组堆放0.8 02 铣工粗铣盖两大平面端面铣床J-01,D-01,卡尺 3.1 03 钳工粗铣杆两大平面X52 J-02,D-02,卡尺 3.1 04 钳工钻小头孔Z535 J-03,锥钻Φ24.5,卡尺 3 05 小头孔倒角Z535 J-04,锥钻Φ28 0.96 06 磨工粗磨杆盖两大平面M7130 电磁吸盘,锉刀,研轮GB60ZRAP350 ×40×127,千分尺25~50, 杆2.17 盖2.5 07 车工半精镗小头孔镗床 J-05,D-05 内径表25~50,专检具 2 08 铣工粗铣杆对口面端面铣床J-06,D-06,锉刀,专检具,卡尺 2.4 09 铣工粗铣盖对口面X51 平口虎钳,锉刀,卡尺 1.72 10 铣工铣两侧定位面端面铣床 J-07,D-07 千分尺75~100,锉刀 3 11 钳工打号码平口钳4#字头,平口钳,榔头 1.5 12 车工粗镗大头孔车床J-08,D-08,锉刀,卡尺 4.37 13 铣工精铣杆盖对口面X61W J-09,D-09,锉刀,专检具 3.64 14 铣工铣杆螺钉后端面及侧面双轴立铣J-10,D-10,锉刀,卡尺 3.64 15 铣工铣盖螺钉后端面车床J-11,D-11,卡尺 3.64 设计(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标准化(日期)会签(日期)

发动机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发动机连杆机械加工工艺研究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教务二处制

摘要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发动机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连杆主要是把活塞和曲轴连接起来,使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连杆承受的是冲击动载荷,因此要求连杆刚度和强度。由于连杆既是传动零件又是运动件,须综合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在对其设计中我们先对连杆工艺过程分析,联系实际通过对其具体设计的了解进行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其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关键词:连杆;工艺设计;加工余量;工序尺寸

Abstract Automotive engine connecting r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chining process of engine connecting rod. The main link is connected to the piston and the crankshaft, so that the reciprocating linear motion of the piston is converted to rotary motion of the crankshaft. Link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of dynamic load, thus requiring the link stiffness and strength. Since both the transmission link is part of moving parts, must be integrated material selection, structural design. In its design, we first link process analysis, and practice by conducting rod machining process analysis and mechanical allowance, the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design. Keywords: Link; Process design; Allowance

汽车发动机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 内容:(1)零件图 1张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 1套 (3)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原始资料:零件图样1张; 生产纲领为60000件/年; 每日1班 年月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连杆是活塞式发动机和压缩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其大头孔与曲轴连接,小头孔通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其作用是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它是柴油机关键传动件之一。连杆要承受内燃机的爆发力、压缩力和连杆往复运动的惯性力、拉伸力。因此对连杆的强度、刚度有很高的要求。又连杆与曲轴和活塞销连接,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转动,因此对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要求是很高的。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连杆加工工艺夹具设计 内容: 1.课程设计任务书1份 2.工艺卡片1套 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份 4.机械加工工序卡片1份 5.零件图1份 6.夹具装配图1份 7.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目录 一、任务书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零件技术条件分析 2.2毛坯选择以及加工 2.3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 2.4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2.4.1工艺过程的安排 2.4.2定位基准的选择 2.4.3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2.5连杆基本加工工序 2.5.1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2.5.2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2.5.3连杆螺栓孔的加工 2.5.4连杆体与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2.5.5大头侧面的加工 2.6工序尺寸以及公差的的计算 2.6.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a)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b)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2.6.2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 2.6.3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三、XX号工序加工说明书 3.1工序尺寸精度分析 3.2确定加工余量 3.3夹具、定位如CAD图

涨断连杆成品外观缺陷通用验收标准

涨断连杆成品外观缺陷通用验收标准 (第一版) 1.概述 1.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奇瑞汽车发动机公司所有现生产涨断连杆成品的外观缺陷验收 1.2检验方法 按要求100%进行目测检查。检验项目主要有:表面缺陷、损伤和形状缺陷等; 评价结果有:零件可以使用 零件可以返修 零件报废 1.3缺陷描述 如没有特别偏差定义,缺陷允许的原则性限制(尤其是气孔和缩孔): ――缺陷必须有一个可见的基底,深度不可以大于1mm。 ――每个方向上不可以大于3mm。 ――两个缺陷位置之间的最小间距5mm。 ――缺陷的聚集(凹穴/气孔群)是废品;所有连续的可见的空腔都称为气孔群,圆和非圆的缺陷尺寸是指在最大长度方向的尺寸。 ――所有的锻造裂纹、疏松,贯穿的冷隔等不允许使用。 在螺纹孔中: --在螺纹的头四扣之内不允许存在缺陷。 --缺陷在螺纹的头四扣之外,有可见基底,直径在0.5mm以下可以使用,周向不超过螺纹的1/4圈,长度不能超过一扣。 ――每个螺纹孔缺陷数不允许超过1个。 按重要性,对连杆各加工面进行分级,大小头摩擦面为A级,大小头平面为B级,大端侧面和大头凸台为C级,见下文要求 2 返修 以下情况可以进行返修:

――打码错误或打码不清晰(但返修后要保证清晰正确); ――有飞边毛刺; ――非加工面有锈蚀,且锈蚀面积不超过5平方厘米; ――清洁度不合格; 没有定义的返修必须经过工艺\质保\产品\使用部门评审确认,并共同制定返修标准; 所有的返修工作都必须由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按照返工/返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3 涨断连杆举例 见图1 图1:涨断连杆 4 验收条件和评价 4.1 连杆图示断面位置 见图2 2:涨断连杆 4.2 连杆大小头的摩擦面和平面(A级B级) 图18 图4-7 图3 图8-17,19 图20,21

连杆机械加工工序卡

XX公司(学校)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部)件图号LG-00共33 页 产品名称连杆零(部)件名称连杆第 1 页 工序号工序名称车间材料牌号 1 辊锻40Mn 毛坯种类毛坯外型尺寸每坯件数每台件数 锻件毛坯图1 1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 辊锻压力机 1 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冷却液 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 工步号工步内容工艺装备 主轴 转速 (转/分) 切削 速度 (米/分) 走刀量 毫米/转 吃刀 深度 (毫米) 走刀 次数 描图 描校 底图号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郭X

XX公司(学校)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部)件图号LG-00共33 页 产品名称连杆零(部)件名称连杆第2页 工序号工序名称车间材料牌号 2 模锻40Mn 毛坯种类毛坯外型尺寸每坯件数每台件数 锻件毛坯图1 1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 模锻压力机 1 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冷却液 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 工步号 工步内容工艺装备 主轴 转速 (转/分) 切削 速度 (米/分) 走刀量 毫米/转 吃刀 深度 (毫米) 走刀 次数模锻成型,切边 描图 描校 底图号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郭X

XX公司(学校)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产品型号零(部)件图号LG-00共33 页 产品名称连杆零(部)件名称连杆第 3 页 工序号工序名称车间材料牌号 3 热40Mn 毛坯种类毛坯外型尺寸每坯件数每台件数 锻件毛坯图1 1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同时加工件数 1 夹具编号夹具名称冷却液 工位器具编号工位器具名称 工步号 工步内容工艺装备 主轴 转速 (转/分) 切削 速度 (米/分) 走刀量 毫米/转 吃刀 深度 (毫米) 走刀 次数热处理,HRB225~262 抛丸去除氧化皮 描图 描校 底图号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郭X

发动机连杆的加工工艺设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 中文题目:发动机连杆的加工工艺设计 英文题目:Engine connecting rod process design 学生姓名邓思伟 系别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汽车制造和装配技术、09汽制3班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2011 年 3月

目录 1 前言 (1) 1.1 连杆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 1.1.1 连杆的毛坯材料发展状况 (1) 1.1.2 连杆的加工工艺发展状况 (1) 2 连杆的结构及特点 (2) 3 连杆的主要技术要求 (3) 3.1 大、小头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3.2 大、小头孔轴心线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行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大、小头孔中心距 ...................... 错误!未定义书签。3.4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错误!未定义书签。3.5 大、小头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3.6 螺栓孔的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3.7 有关结合面的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3.8 连杆的材料和毛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8.1 连杆的材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3.8.1 连杆的毛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9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3.10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3.11 连杆加工工艺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3.12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连杆的检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结束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外文文献原文 (17) 附录2:外文文献中文翻译....................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汽车发动机连杆的热处理工艺设计

—汽车发动机连杆的热处理工艺设计 目录 摘要---------------------------------------------------------------------------------------------------(1)1.概述--------------------------------------------------------------------------------------------(2)1.1 前言-----------------------------------------------------------------------------------------------(2)1.2 使用性能-----------------------------------------------------------------------------------------(2) 1.3 失效形式---------------------------------------------------------------------------------------(2) 1.4 材料选择---------------------------------------------------------------------------------------(2) 1.4.1技术要求-----------------------------------------------------------------------------------(2) 1.4.2材料比较------------------------------------------------------------------------------------(3) 1.5热处理工艺及目的----------------------------------------------------------------------- ----(4) 1.5.1退火--------------------------------------------------------------------------------------------(4) 1.5.2正火-------------------------------------------------------------------------------------------(4) 1.5.3淬火----------------------------------------------------------------------------------------- (4) 1.5.4回火--------------------------------------------------------------------------------------------(5) 2.热处理工艺-------------------------------------------------------------------------------------(5) 2.1工艺路线------------------------------------------------------------------------------------- -(5) 2.1.1 等温退火---------------------------------------------------------------------------------(5) 2.1.2淬火----------------------------------------------------------------------------------------(5) 2.1.3回火-----------------------------------------------------------------------------------------(6) 3.实验结果及分析---------------------------------------------------------------------6) 3.1 组织及分析----------------------------------------------------------------------------------(6) 3.1.1原始组织----------------------------------------------------------------------------------- (6) 3.1.2 等温退火后组织---------------------------------------------------------------------------(7) 3.1.3淬火后组织----------------------------------------------------------------------------------(7) 3.1.4 回火后组织---------------------------------------------------------------------------------(8) 3.2 缺陷分析------------------------------------------------------------------------(8) 3.2.1过热-----------------------------------------------------------------------------------------(8) 3.2.2欠热-----------------------------------------------------------------------------------------(8) 3.2.3淬火裂纹-----------------------------------------------------------------------------------(8) 3.2.4脱碳组织-----------------------------------------------------------------------------------(8) 3.2.5热处理变形--------------------------------------------------------------------------------(9) 3.2.6软点-----------------------------------------------------------------------------------------(9) 3.2.7回火缺陷-----------------------------------------------------------------------------------(9) 4 . 总结--------------------------------------------------------------------------------(10) 5. 参考文献-------------------------------------------------------------------------(10) 6.致谢----------------------------------------------------------------------------------(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