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少数民族舞蹈风情集锦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凤凰灯--《湖北卷》 凤凰灯俗称"玩凤凰"、"凤凰舞",是流传在湖北省郧县十 堰市、丹江口市和武昌县,每年春节、元宵节表演。中国百姓 把凤凰视为古祥的瑞鸟,节庆中凤凰可以带来喜气。 凤凰灯的表演主要展现凤凰的"三爱"--爱静、爱花(牡 丹)、爱太阳。表演中,艺人与凤凰道具俨然融为一体:表现凤 凰静栖枝头时亭亭玉立,悠然典雅;发现牡丹时"开花"、"品花"动作如醉如痴,细腻传神; 仰视太阳时狂喜翻飞,动作热烈奔放。 凤凰灯道具制作绚丽精细,伴奏音乐古朴舒雅,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花灯舞蹈。 花鼓灯--《安徽卷》 花鼓灯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蚌埠市的凤、怀远、颍上等20多个市。它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包括舞蹈、歌唱、锣鼓演奏、武术和杂技。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体,包括大场、小场和鼓。大场是集体表演的群舞。小场是双人或三人表演的带有一定情节的舞蹈,它是花鼓灯的核心部分。鼓是融舞蹈、武术、技巧表演于一体,又具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 每逢新春佳节,村村乡乡的花鼓灯班子竞相外出表演,有的庙会上出现十几甚至及十支花鼓灯班子,摆擂竞技,勾画出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 英歌--《广东卷》 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流传在广东省潮州、 汕头等地、盛行于普宁、潮阳两市。 英歌的表演队伍有36人(俗称36天罡)、72人(俗称72地 煞)、108人(好汉)之分。每人按想象中的梁山好汉形象,勾划 出具有鲜明潮汕风格的脸谱,为英歌的一大特色。 英歌的表演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种凤格:慢板英歌步伐稳健,动作幅度大,"醉"态突出,深重豪迈;中板英歌槌打丰富灵活,动作矫健有力、变化丰富;快板英歌东作快而不乱,快击快收,以快夺人 生活习俗舞 彝族"阿细跳乐"--《云南卷》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

赵红燕101012013110 观舞剧红梅赞的感想 现代舞剧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被称为《江姐》的姊妹篇,是空政歌舞团新版大型现代舞剧,该舞剧截取了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从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入手,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革命先烈,倾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在剧目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一个国家诞生时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张扬着那种单纯而至透明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凝结着我国文艺创作在这类题材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舞剧的开始以阎肃老师苍劲有力的《黑牢诗篇》的朗诵开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感人肺腑的独白仿佛带我们穿梭到了那个属于革命的年代,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决心与意志。紧接着象征鲜血的红绸缓缓流淌,大幕拉开,没有看到舞者,看到的只有紧闭着的冰冷的铁栅栏,由舞者饰演的革命先烈舞出了义愤阳刚舞出了阴柔哀怨,随后以序幕一样的形式诠释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层次感的舞蹈,舞者的独舞使整个舞剧充满了立体感和诉说感,让观众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人物的心灵特质,多了一份感动,少了一份晦涩难懂,简单却又不失精彩。在整个舞剧中,由于没有过多的独白,所有观众的眼球都聚集在舞者

舞蹈的诠释中,杨威导演没有过多的去纠结这个故事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复杂的情节进行集中,把重点放在了具体人物的刻画,细腻的动作展示,更多的展现了处于牢笼中的革命先烈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写,从人性上展现了各种人物特点使舞剧加以升华,舞剧不像歌曲和电影,没有那么多奢华的装饰,有的只是唯美的舞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次,灯光也是艺术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剧中灯光以白色为主,配以灰色蓝色,冷色调的灯光让人们置身于冰冷幽暗的渣滓洞中。监牢里,敌人像一场黑白电影,让人无法逃离无法抗拒。独舞者的聚光灯让观众可以抓住重点,灯光的强弱推进以及角度的变化,虽然没有那么的华丽却可以让人们融入整个舞蹈中,为之起舞为之动情。 此外,舞剧作为舞台剧本的一种,舞蹈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舞剧中,灯光,故事情节,道具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只有舞者本身,只有舞者才可以用舞蹈诠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红梅赞》舞剧中,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把握使整个舞剧得到了质的升华。舞剧主要突出刻画了疯老头,情侣,孕妇,叛徒,江姐和小萝卜头几个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角色。疯老头疯癫却又不失坚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便双腿离地也要努力的去挣扎去逃脱这个禁锢他们的囚笼,一对情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用他们的缠绵,彼此之问的温柔使得渣滓洞的冰冷仿佛得到了融化,在艰难地环境依然无法改变人们追逐爱情自由的脚步,虽然艰难可是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当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时候,首先是

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的艺术表征

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的艺术表征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相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专区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与丽江地区相接,白族自称“白子”或“白尼”,汉语意为“白人”,早期有“勒墨”、“勒布”、“民家”等称谓,直至1956年,将其定名为“白族”。白族历来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藏文化、印度文化都对白族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尤其是汉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影响白族文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促进白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外来因素。白族文化中的汉族文化因素虽然明显,但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艺术文化等各方面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大理白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白族的民间舞蹈按照活动性质可划分为祭祀性、模拟性和娱乐性三大类,而自娱性舞蹈中的“霸王鞭舞”在白族流传最为普遍,并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一、文化空间下的舞体形态 “舞蹈能够增强人们的节奏感,舞蹈的美学效果可能是以身体动作的快感为基础的,而这种效果常常在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情感中得到加强……像装饰艺术和音乐一样,舞蹈是有区域性的。”白族“霸王鞭舞”的生存空间,是由它带有民族个性特征的地域环境、信仰环境与需求

环境共同建构的,在舞蹈本体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受到信仰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变化冲击。作为具有白族地方文化特色的白族“霸王鞭舞”,它既凝练于白族文化之中,又步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白族称霸王鞭为“搭哇彆”、“的度靴”。“搭哇彆”直译为“大王鞭”;“的度靴”是模仿霸王鞭道具响声的白族拟声词。清代,“霸王鞭”也称“金钱棍”、“金尺竿”。表演时,常与男性舞蹈八角鼓舞、以及双飞燕舞相配合,人数十至二十人不等但须双数,每人各执一条霸王鞭。舞时上下左右挥鞭,并在肩、胸、背、四肢等处轮回撞击,不断发出有节奏的铿锵之声,众舞者且歌且舞,唱词内容多反映劳动和爱情。在民间,艺人们所说的“霸王鞭”既是道具,也有“霸王鞭舞”之意,而“霸王鞭舞”则是后来在会议中为了区别于道具“霸王鞭”而明确提出的一种叫法。 二、文化建构中的仪式与舞动 “文化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白族人民正是通过“绕三灵”活动向世人了传递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仪式中的服饰与道具浓缩着白族民族历史的、宗教的、民俗的诸多文化元素,反映了白族独有的审美理想、文化形貌及民族的心理结构。“绕三灵”是集宗教、歌舞为一体的白族民间综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民族节日名称主要活动内容时间(农历) 彝族火把节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六月二十四日插花节插花、对歌二月初八 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跳虎笙、虎舞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白族大理三月街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白族青姑娘节歌舞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祭祀、栽秧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祭祀、栽秧、对歌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庙会、对歌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梨园里野餐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祭祀、歌舞、洞经音乐各村寨不同 傣族傣族泼水节赛龙舟、泼水、歌舞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祭祀、歌舞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琰佛塔、歌舞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串寨、放高升、歌舞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哈尼族阿玛突祭祀、歌舞、摆街宴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打秋千、摔交、歌舞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歌舞、摔交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捉蚂蚱来食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秋千、歌舞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篝火、歌舞五月上旬 苗族苗族花山节爬花杆、芦笙、歌舞正月

僳僳族僳僳族澡堂会温泉沐浴、赛歌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吃团圆饭、射弩比赛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二月初八 纳西族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二月初八纳西族三多节祭祀、对歌、斗牛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物质交流、文体表演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祭祀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物质交流、文体表演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物资交流、文体表演正月十五 拉祜族拉祜族库扎节(年节)象脚鼓舞、对歌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拉祜族葫芦节篝火、歌舞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祭祀、歌舞立夏日 佤族佤族拉木鼓节祭祀、歌舞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布朗族冈永节祭祀、歌舞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独龙族卡雀哇(年节)祭祀、剽牛、歌舞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景颇族目脑纵歌祭祀、歌舞农历正月 怒族怒族年节敬祖、祭土、歌舞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采集鲜花、歌舞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阿昌族会街耍白象、跳象脚鼓舞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普米族“大年”节荡秋千、赛马、歌舞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游山、歌舞五月五日 藏族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赛马、野餐、跳锅庄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对歌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祭祀、歌舞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赛马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回族古尔帮节团拜、宰牲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礼拜、颂经、歌舞六月 回族肉孜节减食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宰杀一些牛羊、祭祀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基诺族特懋克节歌舞、串寨、打陀螺基诺历法一月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少数民族歌舞简介

少数民族歌舞简介 一、山歌简介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二、教马舞简介 教马舞是保基乡当地少数民族自己创意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三、八音坐唱简介 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 四、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吹自舞而得名。 五、跳菩萨

跳菩萨是穿青人的一种特殊民间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它起源于清代时期,主要是地方性杂耍戏曲的一种特殊表演方式,它是根据地方群众的需要,对其进行神灵保佑而惯用的一种表演手法,具有正反两面性和双重性两个方面。 六、铜鼓舞 铜鼓舞以铜鼓为道具的中国民间舞蹈。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 七、达体舞 达体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

性。这种舞蹈男女老少皆宜,不受环境、时间、人数、道具以及音乐伴奏等条件的限制。 八、海马舞 海马舞在彝人族群中已延续了2000年,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旧时用作白事驱邪除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海马舞逐渐走向田间地头,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海马舞伴奏以皮鼓为主,辅以钹、锣。鼓点两钟,一种为“乱打”,近似京剧中使用的“急急风”;一种为“齐打”,三种乐器按舞者步伐同时敲击。 九、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

一些少数民族舞蹈

木鼓舞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舞蹈动作为五种,一曰略吉笳,进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二曰略独南,进退均二步;三曰略独大,踏三岁,向左转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两步,后舞两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两步,右侧舞三步,再向左转舞两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古瓢舞“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芦笙舞(苗族)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舞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这显然是对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见“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自然是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有些地方手牵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