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陈学印

指导教师赵永柯

2012年 6 月 16 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

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第二

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而工业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全国来看, 2005年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6.3%、54.7%和39%, 其中工业为47.9%。工业内部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由于河南省资源禀赋好,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采掘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 个百分点, 资源型工业的特征相对比较明显, 而制造业则相对比较薄弱, 占比78.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 工业中的公用事业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就轻重工业来看, 虽然重工业所占比重与全国接近, 但在重工业内部主要还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而加工工业则低于全国5.5个百分点。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3.8%,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应地, 以非农产品为材料的轻工业仅占16.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20世纪90 年代以来, 河南第三产业总的发展态势是不断上升的。但与周边及东部省份比较, 差距却很大, 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2005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0%, 明显低于全国39. 9% 的水平。从内部结构看, 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三个层次即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商贸仓储等传统产业中, 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基础产业快速扩张, 而传统产业则趋向饱和, 产业结构与现实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二、当前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当前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

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没有得到彻底改造, 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因而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大等问题, 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没有彻底解决, 具体来说, 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而一般技术水平的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再次, 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表现为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 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交通运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金融、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层次低,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 社会积累规模小,资本投入不足。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工业化在该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的一般特征不是十分明显。这也说明劳动力要素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度比较低下。劳动力作为消费者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公共财政的消费支出, 这无疑会影响积累资金的聚集和投入, 在其他社会资本尚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 必然影响和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产品结构初级化严重。河南省丰富的资源优势, 迟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地区强势。产业结构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使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高新技

术产业、区域性主导产业等的发展需要, 结构升级缓慢。另外, 较低水平的产业供给决定了河南省的产品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初级化特征。

(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济体制僵化束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 传统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经济活动中政府发动和参与程度高, 市场的基础作用力还很弱。其突出

表现,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河南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比重偏低。二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缓慢, 实现形式单一。河南省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一直步履缓慢, 与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

构还不完善, 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建设滞后, 功能极其弱化, 不仅严重制约着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有效聚集和扩张, 也成了资产的优化配置

和结构调整的桎梏。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差。多年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河南省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缺乏更新改造, 生产技术设备工艺落后, 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严重不足。当今社会科技正在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主力。在发达地区, 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在进入工业中级阶段后,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相对减弱,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 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高辐射性、高增长性和高带动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然而, 河南省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科技与人力资源均低于全国水平。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差。此外, 世界及我国的经济实践都证明构建大的都市圈对工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我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有著名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它们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核心地带。河南省虽也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构想, 但因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其辐射带动功能还很微弱, 这导致河南省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

三、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升级要结合本地实际, 构筑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应该是立足于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

构变动趋势, 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作出正确选择。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尽快形成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

形成和完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本质上是

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而市场机制则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基本力量。形成和完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机制, 最重要的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奠

定产业调整升级的微观基础。在今后时期进一步加大全省企业的制度创新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与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

调控体系, 为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良好载体与环境。

建立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机制, 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必将加速转向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为主的轨道。当前尤其需要转变政府管制经济的方式。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政府还要增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合理化, 避免因信息不完备而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注重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 引导发展产业集群。未来时期, 将是产业地区结构大变动的时期。产业发展规划应从过去的总量规划转向产业地区结构规划, 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 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 制定产业发展地区规划,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手段。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结合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是适应性调整, 而应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不是局部的调整, 而应是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全面调整。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省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 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 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 把发展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

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为重点,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10多年来, 通过较多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 河南省产业面不断

拓宽, 产品线不断延伸, 高中低档产业和产品都有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努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首先, 发展河南高新技术产业,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方针, 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绿色生命工程、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力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要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的适度集中。其次, 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广泛深入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对

钢铁、化工、建筑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 带动传统工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建立技术创新的完备体系与有效机制, 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主体。加快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必须在加大体制创新力度的前提下, 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要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投资力度,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采取多个方面综合措施, 形

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加快培育技术市场, 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优化工业结构, 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着力推进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发展最终消费品, 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和产品,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支持有优势的产业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提高产业集聚度。同时, 充分发挥河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 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 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 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 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 拉长产品链条, 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特别是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培育产品竞争优势。一是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产品。要切实巩固现有的名牌产品, 培育壮大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效益、高创汇的三高!产品。二是在培育精品名牌的同时, 注重大众产品的提档升级, 通过对大众产品的适应战略性调整, 提高河南省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 发展一批新的拳头产品, 使产品结构逐步高级化, 提高其竞争力。认真选择和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是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的核心内容。根据支柱产业选择的普遍标准, 结合河南产业发展实际, 今后时期河南的支柱产业应该包括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 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 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 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的轻纺工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 努力把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河南

新的支柱产业。改造钢铁、建材、医药等行业,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创汇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 以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群壮大支柱产业; 二是实施集团战略!, 以大企业集团支撑支柱产业; 三是要用高新技术武装支柱产业, 不断提高其技术构成。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装备制造业的高效发展将会有力地推动河南的重化工业化进程。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如利用设备加速折旧、提供国产装备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技术改造贴息等政策, 促进国产装备市场的形成和壮大; 还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 消除当前在很多装备制造业领域对于民营经济进入设置的许多障碍。具体来说, 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上, 要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提高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 重点发展电力、矿山、纺织、冶金建材、工程建筑等成套设备, 提高农机、数控机床和基础件、工具的制造水平。

( 五)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林牧渔业发展

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根据河南实际, 应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快林牧渔业发展和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重点, 继续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品种, 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 整体提高种植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抓好畜牧业的品种改良, 发展优质高效型畜牧业新品种, 要建立优质饲料基地, 健全畜牧兽医体系, 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

水平, 积极扩大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水产养殖业要重点抓好名特优新品种养殖,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和高科技化工厂养殖, 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 六)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关键

河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亟待加快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快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 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 作为调整三

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 明确服务业发展在今后时期的战略定位,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 将我国入世承诺开放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加速器, 把承接服务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 消除服务业当中仍大量存在的政策障碍和体制障碍, 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改变当前因事业单位改革滞后而造成大量服务业体制内!循环的现状, 改变当前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 以提高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06年) [ 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 [ 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 3]王光鹏.走向21世纪的河南经济[M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

[ 4]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1.三大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劳动性质、内容分类 ——按空间分布分类 2.金融业的形成条件 3.商业区位条件 4.国际贸易

5.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同步训练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09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 材料2:2008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3: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4: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 2排放变化图 材料5: ◆ 世界经济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 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11) ◆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 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2009

1、对外贸易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产业,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洲。 2、2010年5月23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货轮经过甲海域时是(顺流或逆流)航行,经过乙海域所遇到的洋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日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分析材料2和材料3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与上年比较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出口量减幅最大的是,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与2008年比较,我国出口商品中类和类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而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4、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趋势。 5、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应不断减少CO2排放量,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二)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我国中部省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电子加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陈学印 指导教师赵永柯 2012年 6 月 16 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 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第二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这篇文章是宝鸡文理学院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边买的一篇文章,完成后他把钱又从淘宝要走了,特此曝光下。文章大家可以自己使用。姓名什么的我就不提了只是把文章的使用权收回,钱既然您要回去了,文章我们要自行上传到百度文库。 题 目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学生学号 编号

年月日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体现出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己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对策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endogenous variable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e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disorderly to orderly spiral ris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is not only urgent, but also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guid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 实证分析 ——以1978~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1), 48-5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9800976.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9800976.html,/10.12677/sa.2019.8100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Take the Time Sequence Data from 1978 to 2017 Yangyang Liu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Dec. 27th, 2018; accepted: Jan. 9th, 2019; published: Jan. 16th, 2019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focus of our work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provin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normal has reveal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nd in the futur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re also gradually focusing on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First of all, it’s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y. Then the theory of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en empirically tested through the annual data from 1978 to 2017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shows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and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each industry has different action mechanism to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is counterproductive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conclu-sion, it analyzes the reason that the two can affect each other. Finally, aiming at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deficiencies reflected by the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output value and mechanization level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rough new form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and qual-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 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一决策,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做出的重大调整。对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潍坊市而言,也是创新优势,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业 结构及产业内各行业结构等方面。当然,由于受到地域、时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上述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但大体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演变状况 (一)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 纵观从1978年到2006年二十多年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的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1978-198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8亿元增加到26. 83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比GDP高8.7个百分点。因此, 第一、三产业比 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见表2)。 2、第二阶段为1985-2002年。从1985年开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1985-200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由33.3%、19.5% 上升到47.9%和34.5%,第一产业比重由47.3%下降到17.6%(见表3)。

最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着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2004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为19.8%,比2000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8.9%,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1.3%,上升0.9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5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三次产业占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吻合。 从增加值构成看,第二、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体相同;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在朝着逐步优化方向发展。从1997年和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测算结果看,2002年河南省各产业平均带动力为2.0344点,比1997年提高0.5316个点,各产业平均推动力为1.2043点,提高0.3146点。三次产业配置效率的稳步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总生产率的提高。 (二)各产业内部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虽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显著,但各个产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在第一产业内部,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固定资产来看,种植业所占比重都嫌较高,林、牧业所占比重偏低情况依然明显。农业各行业间关联度不强,农村工业发展依然缓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进而又影响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2、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河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占比重依然过大。对经济增

长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链条短且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原料加工、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如有色金属、煤采选、食品加工、电力、造纸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3、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基本以传统产业为主。2004年河南省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71万个,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的66.1%,比2000年上升7.3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三次产业中河南省第三产业无论是劳动力比重或增加值比重都较低,虽然近年来情况有好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周边省份相比,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河南省的一个短项、弱项。 整体来看,河南经济目前除面临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创新乏力和竞争过度的现象。河南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也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专利策略开拓市场。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部分传统行业的“创新乏力、过度竞争”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全省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还造成近期煤电铝及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更影响到河南经济的运行安全、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因此,结构调整,正当其时。 三、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这一特点。在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所占比重较高,但增速渐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再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800976.html, 新形势下再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作者:祁让坤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分析了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低层次、低素质的现状,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针对河南三次产业不合理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主要是推进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河南基本省情和实际出发,构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顶层设计规划,并重点阐述了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若干建议。 关键字: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 继中部崛起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河南承载着重要的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任务,认真剖析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确切了解和把握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如此才能做出符合河南省情、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和策略,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一、二、三”格局到“二、一、三”格局转变,进一步演进到“二、三、一”格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及《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62.0:22.8:15.2到1986年的35.6:40.2:24.2,到1992年的27.7:42.6:29.7,再到2004年进一步发展为18.7:51.2:30.1。截至到2013年底,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0.4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6:55.4:32.0。从河南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来看,全省三次产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来看,河南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总体发展水平低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湖南大学颜涵、雷艳、崔衍安 摘要 我国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本文利用VAR模型和1990-2007年的全国样本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逐渐减弱的抑制作用;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逐渐减弱的负面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冲击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波动贡献较小,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冲击对收入分配结构波动的贡献逐渐增大并稳定。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简要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居民收入水平;VAR模型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严峻的经济危机背景下,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强调“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方针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而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也是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有学者认为,目前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结构调整问题,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宏观变化视角,对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在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提供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Lawrence F.Katz(1988)认为由于技术和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造成的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当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1]。苏雪串(2002)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幅的下降,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生产率及产值增长率的不同,导致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差异,从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认为,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违背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建立的企业无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造成了地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3]。范剑勇、朱国林(2003)认为,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集聚效应会使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4]。席文、秦海林(2008)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乡间收入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和要素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会改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边际报酬,进而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证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间居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