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精心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宣告

,从

崛起的日本打败了中国,认识到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近代中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第一,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包括割让领土、出让领土管制权、租

借地和租界、引水权、军舰驻泊权、内河航行权、驻军权等;第二,单方面开放通商口岸;第三,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第四,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第五,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任何国家都可以沿用这种规定,从中国索取利益;第六,规定鸦片自由贸易;第七,规定自由传教;第八,涉及大量对外赔款。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侵犯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军民,掠夺中国财产,

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他在回顾中国人民所走的历史道路之后得出结论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

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

1

点。

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胜利为此后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优越的社会基础。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开始了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灵遭涂炭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人民翻身得解放的

3

国的物质基础,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成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

制,不实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也难以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志。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支持力量,也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

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新中国的国家权力构成和政权组成模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反映民意的模式、最民主的模式、最能集中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模式。这个模式,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从此,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八十年时间内,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英勇奋斗,但都没有什么思想武器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

6

内战。中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实力支撑的弱国,不但在战后处理欧洲问题时没有发言权,甚至内政问题还被提到联合国的会议上加以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有明确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收回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只要同意上述外交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新中国可以与任何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对于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各

7

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是继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推翻了三千年来的封建势力,而且也推翻了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它使占世界l

/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同时也激励着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亚非拉美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成立后,新中国迅速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国家和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支持,从而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如今的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世界和

110

[1]季塔连科,周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6)

[2]王允平,徐关众,张冰心.谈中国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现实意义--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05)

[3]张海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人民日报[N].2009-09-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题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 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党中央毛主席,应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和朝鲜劳动党金日成主席、朝鲜人民的要求,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我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只是由当时特定的世界环境决定的。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如果当时朝鲜半岛全部落入美国人手中,整个东北亚就全部落入了美国人的手中,东北地区就要直接面对美军和美国人的渗透,对首都北京来说也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历史意义:(1)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同时,国内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朝鲜战争则使中国的力量和地位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普遍承认: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成为世界秩序的执定者和维护者之一,便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使然。 牵制了美国,为后来的援越战争创造了条件。一旦朝鲜沦落,东北中国就直接和美国亲密接触了,后来中国就不可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援越战争中去了。. 取得了现代化战争的作战经验、造就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我军的作战能力、战术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2.反右扩大化的原因何在,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原因: 一、对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右派分子的进攻“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普 遍的,全国性的”,而毛泽东却把它“看成是‘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精心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宣告 ,从 崛起的日本打败了中国,认识到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近代中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第一,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包括割让领土、出让领土管制权、租

借地和租界、引水权、军舰驻泊权、内河航行权、驻军权等;第二,单方面开放通商口岸;第三,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第四,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第五,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任何国家都可以沿用这种规定,从中国索取利益;第六,规定鸦片自由贸易;第七,规定自由传教;第八,涉及大量对外赔款。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侵犯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军民,掠夺中国财产, 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他在回顾中国人民所走的历史道路之后得出结论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名词解释

1.七届三中全会P15-16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报告明确指出了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及为完成它必须创造的三个基本条件和必须做好的八项工作。会上,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全会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 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指导作用。 2.三反五反运动P29-31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三反五反运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两方面进行的击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进攻的运动。目的是确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为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纯洁了国家机关;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对社会危害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论十大关系P103-105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它可以分为经济、政治、中外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方面是重点。 讲话调动了全国各地探索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积极性,为中共八大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66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国和印度就西藏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第一天,周恩来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这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 五项基本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七千人大会P178 1962年1月11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干部共七千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长篇讲话;刘少奇提出了一个书面报告并作了讲话,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责任问题,总结了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会议对1962年的生产任务和全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10年长远规划。会议还对除彭德怀等在庐山会议后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 这次大会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但在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积极意义。 6.庐山会议P155-160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通称庐山会议。 7月2日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讲话。3日至10日,按六个大区分组进行讨论,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14日,彭德怀鉴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肯定了总路线的正确性,对1958年地缺点错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毛泽东提出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开始对彭德怀等进行错误批判。 8月2日,八届八中全会开展了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批判。会议还检查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了《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全会一方面降低了计划指标,另一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 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 B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 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 南宁会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 成都会议 [D] 中共八大 3. 年被称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A] 1960年 [C] 1962年 [B] 1961年 [D] 1963年 4.1969年4月,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A] 中共八大 [C] 中共九大 [B] 中共十大 [D] 四届人大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的中确定的。 [A] 八届九中全会 [C] 八届七中全会 [B] 八届八中全会 [D] 八届六中全会 6. 年1月邓小平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实现干部的“四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7. 年9月28日,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A] 1992年[C]1994年 [B] 1993年[D]1995年 8. 年 11月26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彭真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9.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果断提出“”战略。 [A] 发展科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向科学进军 [D] 科教兴国 10.党的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双百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 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 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 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 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 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 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 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三)抗美援朝 时间(1950-1953) 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⑴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ⅰ原因: 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 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 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 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 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6-14 07:10 作者: soyu86 来源: 紫金香 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针和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充分贯彻了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和坚决团结中农的两条基本原则.它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于地主的其他财产,包括地主所兼营的工商业在内,不予没收.对民族工商业,则采取保护政策,不得侵犯.规定"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容许一部分富裕中农有高于当地人均数的土地量.另外,鉴于人民革命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较以前也有所改变,因而,将原来的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佣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这样做,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和农业生产的早日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以《土地改革法》为指导,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参考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参考书 1、【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2、【美】唐德刚著:《新中国三十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5年 3、成汉昌著:《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4、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5、田间著:《板门店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6、王奇著:《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7、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3月 8、刘志青著:《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黄河出版社,1998年 9、苏联问题编写组编:《冰封岁月——中苏冲突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 10、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辑(1949-195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12、【美】韩丁著:《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 13、叶国文著:《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美】贝文·亚历山大著:《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郭维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5、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美】查尔斯·库普乾著《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外交政策与21世纪的地缘政治》,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17、刘永志著:《东北亚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8、唐少杰著:《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杨鼎川著:《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美】托马斯·伯恩斯坦著,李枫等译:《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 21、【法】潘鸣啸著,欧阳因译:《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中国人民共和国史试卷A及答 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A及答案 1、 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文化大革命”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是( )。 A.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下列会议中,被称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的是( )。A.1949年新政协会议 B.中共八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3.下列项目中,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C.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D.青藏、新藏、康藏公路相继通车 4.《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工人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工农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5、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了( ) 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 C.反对右倾翻案风 D.纠正“左”倾错误斗争 6.1952年冬,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 )。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C.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D.富农经济 7.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 A.发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在农村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 8.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了( )。 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 C.反对右倾翻案风 D.纠正“左”倾错误斗争 9.1971年9月13H,林彪仓皇出逃是因为( )。 A.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阴谋败露 B.林彪的反革命政变计划被粉碎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林彪一伙抛出“称天才”的资料,遭到批评 10.下列哪项工程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完成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资料 答:制定过程,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提高”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主要内容 1、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2、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3、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4、节减财政支出。 5、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7、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试述"八字”方针的制定与内容。 答:从1960年夏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并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整体的反思。1960年9月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是没有能够贯彻。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的制定标志着国民经济由"大跃进”进入了大调整阶段。压缩基本建设项目,调整发展速度,是大跃进以来经济指标工作的一个重大转变。 万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浅谈三年经济困难 我们通常认为,经济状况不利或威胁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时,才称之为经济困难或经济灾害,纵观历史的各种灾害,无不是天灾与人害的结合才构成了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作为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灾害)同样如此,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析,铭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关键词:经济困难灾害决策 二、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决策使经济发展偏离正轨 首先,1957年的八届三中全会偏离“八大”的正确路线,为左倾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使党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执行趋于扭曲。主要表现在:会议全面的肯定了反右派斗争,肯定了毛泽东对我国政治形式的不恰当估计,同时,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从而使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政治的阶级斗争上,并使政治的左倾思想渗透到经济建设,严重的误导了经济建设。 其次,1958年的中国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地将我国建设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次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认得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稳的发

展社会主义,导致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错误的,扩大化的阶级斗争,把多数知识分子划到剥削阶级的范围,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再次,1958—1959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塑造了虚假的、无效的经济高产的状况,造成大量的经济资源的浪费,逐步形成了经济困难的局面。在“大跃进”的过程中,大放农业卫星,严重高估粮食产量,严重脱离实际,从而进一步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错误决策:比如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导致了严重的粮食浪费在一定意义上也束缚了劳动力;实行粮食的高征购政策。为了支持工业大跃进,要求各地区加大征购标准,在发现农村缺粮难以完成的情况下,有进行了“反瞒产”斗争,强行征购,直接导致农村严重缺粮。 最后,在全国多数地区严重缺粮、经济严重扭曲的情况下,1960年依然继续“大跃进”。1960年第二次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并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更高的指标,继续大搞“小洋群”,“小土群”,当时认为工业问题主要是煤铁钢,因此要求在全国所有有煤铁资源的至少要搞起一个以煤铁为中心的“小土群”的采煤、冶铁企业。此外还有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在这一群众运动中,因急于求成,有又出现了不少虚假和浪费;继续坚持并推广公共食堂,继续大办城市人民公社。总之,在“反右倾、鼓干劲”的情况下出现的1960年继续跃进,把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联系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信系 710921班 22号李玲 摘要: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依靠大量的消耗资源使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技术手段和经营手段作为有力支撑的时候,它就显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所以苏联东欧这些国家在经历一段较快的经济增长之后,或多或少地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苏联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实践;探索和开创 今天我要谈论的是“联系苏联经济体制该哦个的实质,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我想再谈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制度的特征?”、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我想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更好的来谈我们就要讨论的这个话题即“联系苏联经济体制该哦个

的实质,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下面我将做具体说明: 一.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质的特征”是什么? 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西楼会议 西楼,即北京中南海西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故名“西楼会议”。“七千人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在研究1962年财政预算时,发现赤字很大,商品供应紧张,困难程度比“七千人大会”的估计还要大。刘少奇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会议的中心是讨论1962年的国家财政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等问题。会议指出,我们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经济处在非常时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的生产,首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稳定市场,制止通货膨胀,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基本建设,在近两三年内,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以外,其他一律停止,并以农业为基础,迅速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毛泽东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督促各地注意抓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全国城市逐步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这实际上是在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作准备。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分别派出大批工作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社展开了大规模的“社教”运动。

国史重点 (一)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了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文教、民族、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是围绕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行的,这个文件中明确地规定了土改方针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同时强调在运动中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思悟,把土改有序有计划地进行下去。 3.镇压反革命: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几乎涉及到全国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狂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的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4.三反五反运动:在巩固新生政权的过程中,随着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三害”“五毒”的现象,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从1951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三反”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在党政机关、国营经济部分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五反”指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主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展开。三反五反运动至1952年10月结束。它纯洁了国家机关,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步骤。“一五”计划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1955年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得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我国从1953 年到 1957 年是“一五”计划的执行期,这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孤立,而正式与苏联建交。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提出缔结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1950年1月,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了双边会谈,双方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定。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侵袭,另一方给予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等原则,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条约有效期为30年。这一条约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共同事业,受到了中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7.抗美援朝: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的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是建国初年三大运动之一。中朝人民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8.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名词解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抗美援朝运动 3.“三反”、“五反”运动 4.土地改革运动 5.统购统销 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万隆会议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1.“双百方针” 12.反右派斗争 13.庐山会议 14.七千人大会 15.西楼会议 16.四清运动 17.《五一六通知》 18.《十六条》 19.上海“一月风暴” 20.二月抗争 21.红卫兵运动 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3.“九一三事件” 24.四五运动 25.四项基本原则 2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二、辨析题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政策是倒向苏联,一切听从苏联的安排。 5.建国初期为了打击投机资本,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在经济领域开展了被毛泽东誉为不亚于淮海战役 胜利意义的两大战役是没收官僚资本和统一全国财经。 6.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说的。 7.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是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提出来的。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处理民族关系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9.1957年反右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所以需要彻底否定。 10.“三线建设“是指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商业战线的建设。 11.批判《海瑞罢官》,是为“文化大革命”作舆论准备。 12.革命委员会是“文革”全面夺权的结果。 1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14.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目的是批判周恩来。 15.彻底否定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十年间的一切。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这就否定了合作化的成果。 17.1999年3月5-15日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9.1997年香港回归,实现了“一国两制”构想被提出时就首先针对解决香港问题,从而推进国家统一进程 的初衷。 20.中共12大确定了我国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到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问题上作出的重要决策。 2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步的成果。 23.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又在1984年设立大连、秦皇岛、天津、 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经济特区。 24.中共14大正式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首次提出和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 这一科学概念。 三、简述题 1.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

天朝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连线题(16’ 8’) 1、1949年9.20-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29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2、1951年5.23,西藏和平解放。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1950年2.1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1950年10--1953年7.27,抗美援朝战争。 6、“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开展。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53年12月初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0、1954年12.21--12.25,政协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953年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1954年10月开始的思想批判运动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为起点,此后胡适、胡风皆遭到严重批判。 13、1955年4.18--4.24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1956年1.14--1.20,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5、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6、1958年6月至1960年间进行了“大跃进”运动。 17、1958年10.6,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8、“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于1961年1月初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 20、196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中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地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增选陆定一、康生、罗瑞卿三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决定撤消黄克诚、谭政两同志的书记处书记的职务。会议重新强调阶级斗争,错误开展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批判。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 21、1962年10--11月,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22、文革:1966年5月--1976年10月;标志事件:姚文元发表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随后中共中央通过《五一六通知》,使文革在全国急剧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