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_第51期_双清论坛_综述

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_第51期_双清论坛_综述

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_第51期_双清论坛_综述
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_第51期_双清论坛_综述

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

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 第89期双清论坛论证报告 大数据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又源于人类努力改善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无尽追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观测自然现象、揭示和把握自然规律并进而用于改善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活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人类揭示和运用自然规律是从观测和记录自然现象开始的,而这种观测和记录的结果要么就是数据,要么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转化为数据。人类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越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就越发展;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揭示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愿望和需求就越强烈,结果是获取和存储的观测数据就会越来越多。伴随着近代传感器、无线通信、计算机与互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获取数据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所获数据的种类、层次和尺度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在广度、速度和深度三个方面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开展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研究的意义 粗略地讲,大数据是指在可容忍的时间内无法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传输、存储、计算与应用等的数据集合。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概念相比,大数据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1)数据

规模(Volume)不断扩大,数据量已从GB(109)、TB(1012)再到PB(1015)字节,甚至已开始以EB(1018)和ZB(1021)字节来计量。“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预计能达到1.2ZB字节。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记录在书中,这些书可以覆盖整个美国52次;如果将之存储在只读光盘上,这些光盘可以堆成5堆,每一堆都可以伸到月球上。”(2)数据类型(Variety)繁多,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甚至包括非完整和错误数据。现代互联网上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已达95%以上。(3)产生和增长速度(Velocity)快。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获取能力将增加50倍,用于数据存储的服务器将增加10倍。当今世界,各种数据采集和存储设备每时每刻都在获取和存储大量新的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以高密度流的形式快速演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只有快速适时处理才可有效利用。(4)数据价值(Value)大,且可整合与多次利用。对于某一特定的、仅需少量数据的应用而言,大数据呈现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但对于众多潜在的应用而言,大数据整体往往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医疗卫生到政府、教育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也对数据获取、存储、传输、计算以及应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开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无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巨大的科学意义。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使用概述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使 刘吉平 liujiping@https://www.doczj.com/doc/097206544.html, 用概述 生 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生物信息学的概念: 科,它将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生物学,以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生物大分子的信息,从而理解这些信息的生物学意义。 生 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和公共数据,生物信息学软件主要功能 1.2.提示、指导、替代实验操作,利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所得的结论设计下一阶段的实验 3.实验数据的自动化管理 4.寻找、预测新基因及其结构、功能 5.蛋白质高级结构及功能预测(三维建模,目前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生 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功能1. 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和公共数据,加快研究进度,缩短科研时间 ?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子进化树构建,结构信息分析,包括基元(Motif)、酶切点、重复片断、碱基组成和分布、开放阅读框(ORF ),蛋白编码区(CDS )及外显子预测、RNA 二级结构预测、DNA 片段的拼接; ?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构信息分析(包括Motif ,限制酶切点,内部重复序列的查找,氨基酸残基组成及其亲水性及疏水性分析),等电点及二级结构预测等等; ?本地序列与公共序列的联接,成果扩大。 生 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Antheprot 5.0 Dot Plot 点阵图 Dot plot 点阵图能够揭示多个局部相似性的复杂关系 生 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生物信息学考试试卷修订稿

生物信息学考试试卷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物信息学 广义: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体系和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传递和表达;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的中各种生物信息。 狭义:生物分子信息的获取、存贮、分析和利用。 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投入30亿美元,完成人类全部24条染色体的3×109脱氧核苷酸对(bp)的序列测定,主要任务包括作图(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建立及转录图谱的绘制)、测序和基因识别。其中还包括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线虫、小鼠等)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作图和测序是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解读和破译生物体生老病死以及和疾病相关的遗传信息。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 4、基因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5、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传递给,再从RNA传递给,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 6 、DNA序列比较 序列比较的根本任务是:(1)发现序列之间的相似性;(2)辨别序列之间的差异 目的: 相似序列相似的结构,相似的功能 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 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 7、一级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 8、基因识别 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基因识别的对象主要是蛋白质编码基因,也包括其他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因子,如RNA基因和调控因子。 9、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10、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微阵列(microarray),是由大量cDNA或寡核苷酸探针密集排列所形成的探针阵列,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杂交检测信息。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的进展综述 韩雪晴 (生物工程1201班,学号:201224340124)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和信息流向的综合性系统科学。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信息在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对此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进展;序列比对;生物芯片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Bioinformatics Han Xueqing (Bioengineering, Class1201,Student ID:201224340124) Abstract: Bioinformatics is the science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flows to a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and bio related in the system. The edge of an emerging discipline since 80, has broad prospects in which information. With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was comple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oinformatic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for the life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bioinformatic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has also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has made the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bioinformatics;progress;Sequence alignment;biochip 1、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1]。应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认识生物体代谢、发育、分化、进化以及疾患发生规律的不可或缺的工具[2]。及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上不断增长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源,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必要手段,从而诞生了生物信息学。 2、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存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通过研究科学的算法,编制相应的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比较与预测,从中发现规律。白细胞介素-6(IL-6)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因子,但在两栖类中未见报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栖类模式动物非洲爪蟾IL-6进行分析[3]。以人IL-6基因对非洲爪蟾数据库进行搜索、分析,并采用RT-PCR方法对所得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洲爪蟾IL-6基因位于scaffold_52基因架上,具有保守的IL-6家族基序[4]。采用生物信息新方法进行不同物种的免疫基因挖掘、克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5]。 2.1序列比对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两个序列的比对现在已有较成熟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比对软件包BLAST和FASTA[6]。序列数据库搜索最著名且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便是BLAST算法。FASTA算法是另一族常用的序列比对及搜索工具[7]。 2.2结构比对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 2.3蛋白质结构预测 从方法上来看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途径。前者主要是从一些基本原理或假设出发来预测和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折叠过程。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属这一范畴。后者主要是从观察和总结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规律出发来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8]。 3、生物信息学的新技术

计算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_王帆

2012年第35期生物信息学是利用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对生物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和分析的科学。生物信息学的核心是基因组信息学,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对于基因组学研究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分析处理这些生物学信息,因此计算机科学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1.序列比对 序列比对其意义是从核酸、氨基酸的层次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进而推测其结构功能及进化上的联系。研究序列相似性的目的是通过相似的序列得到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也可以通过序列的相似性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序列比对中最基础的是双序列比对,双序列比较又分为全局序列比较和局部序列比较,这两种比较均可用动态程序设计方法有效解决。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在生物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相似性不是仅仅分析单条序列,只能通过将多个序列对比排列起来才能识别。比如当面对许多不同生物但蛋白质功能相似时,我们可能想知道序列的哪些部分是相似的,哪些部分是不同的,进而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对这些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多重序列比对算法有动态规划算法、星形比对算法、树形比对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隐马尔可夫模型等,这些算法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解决。 2.数据库搜索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实验数据急剧增加,数据的标准化和检验成为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基因组信息。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存储大量的生物学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按一定功能分类整理,形成了数以百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并要求有高效的程序对这些数据库进行查询,以此来满足生物学工作者的需要。数据库包括一级数据库和二级数据库,一级数据库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二级数据库是对基本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加工后提取的有用信息。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核心数据库是GenBank 核酸序列数据库,SWISS-PROT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PDB 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这三大数据库为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人员了解生物分子信息的组织和结构,破译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是用传统的手工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对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以此来寻找数据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基因组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获得人的整套遗传密码,要得到人的全部遗传密码就要把人的基因组打碎,测完每个小的序列后再把它们重新拼接起来。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的大量工作是针对基因组DNA 序列的,建立快速而又准确的DNA 序列分析方法对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基因组序列,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从序 列中找到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信息,比如对于未知基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把它与已知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该基因相关的生理功能或者提供疾病发病机理的信息,从而为研发新药或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基因的结构,认识基因的功能。因此,如何让计算机有效地管理和运行海量的数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4.蛋白质结构预测 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通过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处理蛋白质数据也是相当重要的,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所决定,因此根据蛋白质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中找出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与规律。 蛋白质结构预测分为二级结构预测和空间结构预测,在二级结构预测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①基于统计信息;②基于物理化学性质;③基于序列模式;④基于多层神经网络;⑤基于图论;⑥基于多元统计;⑦基于机器学习的专家规则;⑧最邻近算法。目前大多数二级结构预测的算法都是由序列比对算法BLAST 、FASTA 、CLUSTALW 产生的经过比对的序列进行二级结构预测。虽然二级结构的预测方法其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80%以上,但二级结构预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在实际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时,往往会把结构实验结果、序列比对结果、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还有各种预测方法结合起来,比较常用的是同时使用多个软件进行预测,把各个软件预测结果分析后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将序列比对与二级结构预测相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分析方法。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的方式。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几种形式,它们是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基本要素,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目标是为了了解蛋白质与三维结构的关系,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只是预测蛋白质三维形状的第一步,蛋白质折叠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预测的复杂性。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方法有:同源模型化方法、线索化方法和从头预测的方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结果都是预测,采用不同的算法,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图4.1蛋白质结构(下转第100页) 计算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王帆刘帅 (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对认识生物体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为人类诊断疾病及物种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生物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又需要具有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大容量、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的支持,因此计算机技术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简单介绍了计算机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哪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基因组学 作者简介:王帆(1980—),男,长春人,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本科学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刘帅(1979—),女,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高教论述◇

【调研报告】关于科学基金发挥智库功能的调研报告

关于科学基金发挥智库功能的调研报告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列为重要任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统筹推进智库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实现此目标需要三种力量支持:政治、科学、资金。基金委作为科研资助机构,且拥有多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在支持智库建设、发挥自身科技智库功能方面有义务、有潜力。为此,在调研国外科学基金发挥智库功能、科技类智库建设、我国科技智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科学基金发挥智库功能的初步建议,并以此征求了中科院、科协、科技部战略院、清华大学等单位智库研究专家的意见,最终提出科学基金发挥智库功能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科学基金强化智库功能的必要性 (一)形势所系。习近平视察中科院时对其提出的“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其中也饱含着对整个科技界建设高水平智库的期待。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有赖于科技系统各部门专业化、特色化智库的发展,也有待各部门的协同发力,基金委应尽早谋划。 (二)职责所在。国务院关于基金委“三定”方案所规定的基金委主要职责中第(三)条明确:“接受委托,对国家高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并承担相关任务”。新形势下,基金委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咨询功能应该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科技资源配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 (三)改革所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所确立的改革方案中,明确基金委作为参与单位承担建设新型智库建设的改革任务(任务承担部门中还有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等)。 (四)发展所需。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对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咨询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在出成果、出人才的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学号、姓名: j20112001 苗天锦 年级、专业:20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培养层次:硕士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授课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 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背景;发展前景 一、生物信息学概述 1.生物信息学发展历史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1】。 研究生物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很早就已经开始,1866年孟德尔从实验上提出了假设:基因是以生物成分存在。1944年Chargaff发现了著名的Chargaff规律,即DNA中鸟嘌呤的量与胞嘧定的量总是相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量相等。与此同时,Wilkins与Franklin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DNA纤维的结构。1953年James Watson 和FrancisCrick在Nature杂志上推测出DNA 的三维结构(双螺旋)。Kornberg于1956年从大肠杆菌(E.coli)中分离出DNA 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能使4种dNTP连接成DNA。Meselson与Stahl (1958)用实验方法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Crick于1954年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DNA是合成RNA的模板,RNA又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称之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这一中心法则对以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Nirenberg和Matthai(1963)的努力研究,编码20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得到了破译。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重组DNA的克隆(clone)奠定了基因工程的技术基础【2】。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3x109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也接近完成。至2000年6月26日,被誉为生命“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了工作草图,预示着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指日可待。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2.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 2.1 序列比对

生物信息学概论

2013/5/23
生物信息学概论
2013-5
提纲
1. 发展简史 2. 主要研究领域 3. 软件和工具
1. 发展简史
1946年 1946 年
美国生产出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
1

2013/5/23
1. 发展简史
1955年 1955 年
Frederick Sanger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insulin in 1955 and earned him his first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n 1958.
1. 发展简史
1965年 1965 年
The first Atlas of Protei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contained sequence information on 65 proteins.
Dr. Margaret Oakley Dayhoff (1925-1983) was a pioneer in the use of computers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 beginning with her PhD thesis project in 1948. Her work was multi-disciplinary, and used her knowledge of chemistry, mathematics, bi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to develop an entirely new field. She is credited today as a founder of the field of Bioinformatics.
1. 发展简史
1965年 1965 年
First use of molecular sequences for evolutionary studie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field of molecular evolution
Zuckerkandl, E. and Pauling, L. (1965). "Molecules as documents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8(2): 357.
2

浅谈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浅谈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Lics)是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为主要对象,以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为主要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原始数据和原始资料进行存储、管理、注释、加工,使之成为具有明确生物意义的生物信息。并通过对生物信息的查询、搜索、比较、分析,从中获得基因的编码、凋控、遗传、突变等知识;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转移、信息传导等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 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生物信息学可以用于序列分类、相似性搜索、DNA 序列编码区识别、分子结构与功能预测、进化过程的构建等方面的计算工具已成为变态反应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核酸序列的分析就是在核酸序列中寻找过敏原基因,找出基因的位置和功能位点的位置,以及标记已知的序列模式等过程。针对蛋白质序列的分析,可以预测出蛋白质的许多物理特性,包括等电点分子量、酶切特性、疏水性、电荷分布等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三维结构预测等。 生物信息学中的主要方法有:序列比对,结构比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构造分子进化树,聚类等。基因芯片是基因表达谱数据的重要来源。目前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确定芯片检测目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查询生物分子信息数据库,取得相应的序列数据,通过序列比对,找出特征序列,作为芯片设计的参照序列。 2、芯片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探针的设计和探针在芯片上的布局,必须根据具体的芯片功能、芯片制备技术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3、实验数据管理与分析。对基因芯片杂交图像处理,给出实验结果,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实验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基因序列变异结果或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尽可能将实验结果及分析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将基因芯片数据与公共数据库进行链接,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 生物信息学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规模测序是基因组研究的最基本任务,它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信息分析紧密相关。目前,从测序仪的光密度采样与分析、碱基读出、载体标识与去除、拼接与组装、填补序列间隙,到重复序列标识、读框预测和基因标注的每一步都是紧密依赖基因组信息学的软件和数据库的。特别是拼接和填补序列间隙更需要把实验设计和信息分析时刻联系在一起.拼接与组装中的难点是处理重复序列,这在含有约30%重复序列的人类基因组中显得尤其突出。 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即将完成,因此发现新基因就成了当务之急。使用基因组信息学的方法通过超大规模计算是发现新基因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大部分新基因是靠理论方法预测出来的。比如啤酒酵母完整基因组(约1300万bp)所包含6千多个基因,大约60%是通过信息分析得到的。 当人类基因找到之后,自然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人种间基因有什么差别;正常人和病人基因又有什么差别。”这就是通常所说的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构建SNPs及其相关数据库是基因组研究走向应用的重要步骤。1998年国际已开展了以EST为主发现新Spps 的研究。在我国开展中华民族SNPs研究也是至重要的。总之,生物信息学不仅将赋予人们各种基础研究的重要成果,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未来的几年中DNA 序列数据将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这更离不开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各类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研制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新工具。生物信息学在功能基因组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同源序列比较、模式识别以及蛋白结构预测。所谓同源序列,是指从某一共同祖先经趋异进化而形成的不同序列。利用数据库搜索找出未知核酸或蛋白的同源序列,是序列分析的基础[lol。如利用BLASTn和BLASTx两种软件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论文题目 PBL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指导老师:谷峻 学生姓名:吕晓莹 学号: 20112501092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撰写时间:2014年4月

摘要:PBL Problem-Based Leaming),即基于问题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并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PBL 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本论文通过对照PBL 教学理念和生物信息学课程理论,来探究PBL 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与实践,为提高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PBL 教学法,生物信息学,应用与实践 1 前言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多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而兴起的一门用数理和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论以及方法去研究生命现象、组织和分析呈现指数增长的生物医学数据的一门学科,具有开放性、发展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鉴于此,尽管国内的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受到师资、教材、授课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法等因素限制,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尚未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目前, 国内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基本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 进行“满堂灌”式教育, “照本宣读”的方式也比较常见。缺乏与生物信息学交叉前沿性特点相适应的型教学模式。同时,实验教学比较单一, 常以验证性为目的, 有些甚至成为了“文献检索”课程, 缺乏和专相适应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代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要注意张扬学生“个性”,更要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与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局面格格不入,迫切需要变革。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参与热情,探索先进的教学法以革新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以PBL 为例的教学法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2 PBL 教学法的优势 2.1 PBL 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 生物学不断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老师要讲的内容越来越多, 学生要读的书越来越厚, 授课内容与课时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 且教学双方负担过重,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越来越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 着重培养创造能力, 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本领。而PBL 教学模式能明显减少说教式教学和学习负担, 既能加强学生独立学习,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形成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 教师课堂讲解为主, 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均由老师决定,其 对象是学生整体, 容易忽视单一个体的学习兴趣、能力及个性特征,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 不利于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而PBL 教学法打破传统的界限,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 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教材、图书馆、录像、模型、文献检索系统、电脑学习软件、网络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课堂上,PBL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和长期记忆的形成。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指导老师长期与同一小组学生

生物信息学概论复习题

生物信息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合成生物学 2.蛋白质组学 3.相似性,同一性,同源性 4.直系同源基因,旁系同源基因 5.序列比对 6.生物信息学 7.多序列比对 8.打分矩阵 9.蛋白质同源建模 10.分子钟 11.虚拟细胞 12.蛋白质结构比对 13.EST 14.contig 15.unigene 16.Entrez 17.一级数据库 18.二级数据库 19.系统发育 20.BLAST 21.外类群 22.有根树 23.系统生物学 24.比较蛋白质组学 二、简述题: 1.常用的序列比对软件有哪些?

2.序列比对有哪些用途? 3.蛋白质结构比对? 4.系统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差异和联系? 5.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6.GO数据库的内容及用途? 7.KEGG数据库的内容及用途? 8.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的差别? 9.蛋白质组的研究内容? 10.列举分离鉴定蛋白质技术有哪些? 11.基因组外显子的组成特征有哪些? 12.NCBI Blast程序有哪些子程序?有何区别? 13.蛋白质数据库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14.列举可以通过NCBI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5.设计引物要遵循哪些原则? 16.知道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后,如何进行各级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7.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步骤是什么? 18.蛋白质有哪些结构层次,如何定义? 19.蛋白质组的特点? 20.双向电泳及其工作原理? 21.构建系统树的主要方法? 22.主要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有哪些? 三、论述题 1.构建进化树有几种方法?如何选择? 2.第二代测序技术与第一代测序技术相比有什么异同?优势是什么? 3.什么EST序列?得到EST数据后,如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基本知识

1.DNA: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载体) 双螺旋结构,A,C,G,T四种基本字符的复杂文本 2.基因(Gene):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3.基因组(Genome):包含细胞或生物体全套的遗传信息的全部遗传物质。人类包括细胞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OR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4.人类基因组:3.0×109bp模式生物 5.HGP的最初目标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05)至少投入30亿美元,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基因,并对其它生物进行类似研究。 6.HGP的终极目标 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 识别基因; 建立储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 开发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7.遗传图谱(genetic map)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遗传图谱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 8.遗传连锁图:通过计算连锁的遗传标志之间的重组频率,确定它们的相对距离,一般用厘摩(cM,即每次减数分裂的重组频率为1%)表示。 9.物理图谱(physical map)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谱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 10.转录图谱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 11.序列图谱:随着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化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谱 12.大规模测序基本策略 逐个克隆法:对连续克隆系中排定的BAC克隆逐个进行亚克隆测序并进行组装(公共领域测序计划) 全基因组鸟枪法:在一定作图信息基础上,绕过大片段连续克隆系的构建而直接将基因组分解成小片段随机测序,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组装(美国Celera公司) 13.基因识别(gene identification)是HGP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识别全部人类的基因。 基因识别包括: 识别基因组编码区 识别基因结构 基因识别目前常采用的有二种方法: 从基因组序列中识别那些转录表达的DNA片段 从cDNA文库中挑取并克隆。 14.基因组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新一代高精度生物大分子力场

一 第1期中一国一科一学一基一金 103一一 双清论坛 专题:理论化学家视角中的仪器创制 新一代高精度生物大分子力场 高加力?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明尼苏达州55455 )一一收稿日期:2017G10G18;修回日期:2017G11G12一一?通信作者,E m a i l :j i a l i @j i a l i g a o .o r g [摘一要]一精确地描述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生物分子体系动力学计算和模拟的核心问题.势能面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整个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预言的准确性.因此,发展和应用精确势能面是生命科学计算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预言,未来生命科学定量计算的发展途径仍然会与开发新一代更精确的生物分子势能面紧密相关.本文通过经典分子力场发展过程和现状为借鉴,探讨未来分子力场发展的可能趋势. [关键词]一分子力场;量子力场;分子力学;量子化学分块法;生物分子计算一一生物分子体系动力学计算和模拟的核心是描述 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面.势能面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整个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预言性.因此,发展和应用精确势能函数是生命科学计算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从始至今一直投 入最多,关注最大,影响最广的科学研究课题[ 1] .未来生命科学定量计算的发展途径仍然会与开发新一代更精确的生物分子势能面紧密相关.本文通过经典分子力场发展过程和现状为借鉴,探讨未来分子力场发展的可能趋势.这里不包括粗粒化方法. 1一生物分子力场 势能面这一概念是建立在量子力学B o r n GO p Gp e n h e i m e r 近似之下,原理上可以直接应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得到精确的结果.然而受限于生物体系的大分子特征,精确的量子化学方法目前仍无法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复杂问题.大分子体系的势能面,即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量随原子坐标位置变化的关系,通常是用一系列的解析函数来近似表达的.因为不再直接考虑整个体系的电子结构,这一经典力学的方法也称为分子力学(示例G1分子力学),而表达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函数被统称为分子力场(虽然这里所指的乃是体系的势能) .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优化和测试,分子力场目前在其适用范围内已经 达到了非常高的精确度.结合分子动力学计算可以用来帮助解析很多的实验现象,预测新功能,设计新实验,以及辅助开发新药物和酶催化反应.而且应用范围涵盖从水溶液中的单个蛋白质分子到病毒壳 层和细菌光合作用体系的整体结构[4,5 ],原子数目超 过了1亿个以上.分子力场的精确度会继续提高和发展,包括引进多体极化效应,并有效的应用到更多更广的体系.示例G1:分子力学 分子力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S c h e r a g a 和L i f s o n 等延伸到生物分子体系[2] , 其势能函数表达式(方程1)一直延续至今: V = b o n d s b 12K b (R b -R 0b )2+ a n g l e s a 12K a (θa -θ0a )2 + t o r s i o n t n V n t 2[1+c o s (n φt -φ0t )] i m p o r p e r d 12K d (δa -δ0a )2 + i <j εi j σi j R i j ?è???÷12-σi j R i j ?è???÷6 [ ] +q i q j R i j {} (1)一一这里, 体系总势能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项,用来描述分子内部的共价振动运动,分别 表达化学键的伸缩,键角弯曲,分子内旋转(二面角扭转)和非共面扭转.式中的各个符号对应着各种运动的力常数二变量和平衡值.第二部分描述分子间非键

生物信息学课程论文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 摘要: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这是我国生物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百年一遇的极好机会。 关键字:生物信息学、产生、发展、前景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生物信息学是80年代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通过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进而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由于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存储、分类、检索和分析等方面,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应用于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以达到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事实上,它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发展仅有10年左右的时间---bioinformatics这一名词在1991年左右才在文献中出现,还只是出现在电子出版物的文本中。事实上,生物信息学的存在已有30多年,只不过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给基因组信息学的定义:它是一个学科领域,包含着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的所有方面。 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

贵金属回收利用产业政策与技术分析

贵金属回收利用产业政策与技术分析(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周全法 金、银、铂、钯、钌、铑、锇和铱共八种贵金属在有色金属中占据重要地位。贵金属之所以“贵”,除了价格因素以外,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其他独特的(甚至不可替代的)性质是其最可“贵”之处。贵金属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及其他独特的性质使其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电子、化工、医药和国防等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包括贵金属在内的有色金属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仅次于石油的重要战略资源。 贵金属自然资源主要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尽管贵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很广,但目前值得开采的矿产资源并不很多,品味很低。但是,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活动中已经开采出来的贵金属的数量极大,铂族金属约为0.4万t,金约10万t,银约110万t,全球已经产出的金、银数量早已超过已知的地质储量(金约为2.4倍,银约为3.2倍),其中大部分都是本世纪内生产的。除了少量作为金融储备或文物和工艺品以外,大部分均在工业行业循环使用,其存在形态主要为工业原料(主要指含贵金属的各类材料和化合物)、工业产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等)、工业废弃物(各类报废电子产品、报废催化剂等)。因此,贵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实际上指的是贵金属废弃物—贵金属工业材料—含贵金属的工业产品—贵金属废弃物的闭合循环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言的贵金属回收利用主要指的是工业废弃物中贵金属的回收利用,不包括首饰行业中贵金属的翻新利用。 1、贵金属二次资源的特点、来源 贵金属废弃物相当于贵金属矿产资源而言可称之为贵金属二次资源,主要产生于贵金属的生产过程、深加工过程、使用过程和淘汰过程,主要形态贵贵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尾矿、深加工和使用过程产生的废液和废渣、报废或淘汰的工业和民用电子产品等。除了贵金属生产过程产生的尾矿以外,其他形态存在的贵金属废弃物的贵金属含量一般均高于原矿,再生利用过程中单位质量的贵金属的能源消耗及其他成本均大大低于原矿开采,同时产生的三废排放量远远少于原矿开采过程。因此,在贵金属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贵金属采选冶炼过程的污染量居高不下、采选冶炼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加大对贵金属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力度,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意义。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把贵金属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放在矿生资源的开发同等重要的(甚至比后者更重要)的位置。 贵金属尾矿以外的废弃物的特点可归纳于品种多、来源广和价值高。由于贵金属使用面很广,化工、电子、医药、电镀和首饰等不同行业都在使用和废弃,因此贵金属废弃料的种类、形状、性质和品味差异很大,给贵金属废弃物分类和再生利用带来了复杂性。通常根据贵金属废弃物的来源,将贵金属废料分为三大类型。 (1)在贵金属深加工和贵金属材料使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如贵金属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边角料及使用过程中次生、派生的含贵金属的物料。这些废弃物大多数由产生废弃物的单位收集后自行处理,或交给有关企业进行深加工,流落到废料市场的部分极少。 (2)性能变差或外形损坏,需要重新加工的贵金属化合物或含有贵金属的材料和产品。如含贵金属的失活催化剂,用坏的坩埚、器皿用具,性能变坏的电气、电子、测温材料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