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摘要:“人肉搜索”作为后起的新兴的络技术手段,对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侵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络自身的特性、我国民素质不高、络基础管理不到位和立法滞后等。应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在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人肉搜索”的证明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个人信息安全挑战对策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XX年底,中国民已达2.98亿人,较20XX年增长41.9A0,互联普及率达到22.6%。至此,中国民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且民以中青年为主,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社会力量。

“人肉搜索”一般指通过在络平台集合广大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的真相或者人物的真实身份,并对之进行络曝光。其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使传统的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碰人、人查人的关系型络社区活动,使单一的查询过程变为一人提问,多人响应的“大海捞针”式搜索,其群众基础是民,必须要通过人来实现搜索。“人肉搜索”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找人”,运作的形式是在论坛发帖,一旦有认识或者掌握相关信息的民浏览该帖,就可利用在上跟帖的形式,将该人的基本情况或活动信息公布于上。民的数量巨大,跨越省界国界,通过“人肉搜索”,通常能获得关于被查找人的大量信息。

个人信息是经常使用和产生的各种关于个人的基本信息,一是个人基本资料。即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职业、性别、家庭成员等;二是个人文件数据,即用户不愿被公开浏览、传递的私人文件,如照片、录像等;三是个人方式,即固定、手机号码、通信、e—mail等;四是个人计算机特征,如个人使用计算机IP、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版本等;五是个人财务账号,如电子交易账号、银账号等。当前,个人信息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私人照片、生活录像等个人信息的泄漏,很可能导致大量深层信息被挖掘、曝光,引发更进一步的违法犯罪行为,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个人信息安全、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的站已经刻不容缓。

鉴于上述情况,研究“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即发挥“人肉搜索”的有益功能,杜绝其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构成威胁,有效预防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肉搜索”的威力表现在:对络

上的一张照片,通过众多民的辨认、推断和查实,就能查找出照片中人物的姓名、身份、职业等详细的信息。当然,这些详细信息很有可能被那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淆是非,利用一些民的正义感报私仇或者陷害别人的工具。

一、从“人肉搜索”个案看个人信息安全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人肉搜索’他,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人肉搜索’他,他很快会失去一切。”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威力的来源在于“人肉搜索”能获取个人的详细信息。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肉搜索”被络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导演王竞拍摄了因“人肉搜索”引发惊悚悬疑的电影《无形杀》,将矛头对准“人肉搜索”。像王竞导演这样的探索,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上,应该更为广泛地向社会层面、法律层面、道德层面引申,才能真正起到趋利避害,保护个人基本信息安全的作用。且先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1:20XX年4月,钱军酒后驾车撞倒年过六旬的欧阳某某,老人提出送其到医院,钱军拒绝并对老人进行殴打,还逼老人下跪。该事件曝光后,友们发动“人肉搜索”,钱军的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被全部曝光,钱军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逮捕。

案例2:20XX年5月汶川地震后,即哀悼日的第三天,一名女子辱骂灾区人民的视频出现在络上。亿万同胞的怒火被点燃,大家立刻进行“人肉搜索”,查出该女子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公安局根据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将其抓获。

案例3:20XX年11月,一位民在“天涯论坛”上发布了一则题为“两个无耻的小偷,我决不放过你们”的帖子,贴出的监控录像清晰地看到两名男子,其中一名男子用衣服做掩护进行盗窃,之后,两人立刻离开。

案例4:女白领姜岩注册博客,在博客中将丈夫王菲与一女性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关系。姜岩的同学张乐奕得知姜岩死了的消息后,披露了王菲“婚外情”的行为以及相关信息,引发了民进一步搜寻王菲的相关信息。“人肉搜索”使王菲的大部分信息被披露。民在大旗等站上对王菲进行谩骂、攻击。该案成为“人肉搜索”第一案。最后,经法院审判,大旗赔偿王菲精神抚慰金3000元,张乐奕赔偿5000元。

案例5:家住北京市的赵女士与人进行房屋交易时发生纠纷,竟因此成为某站论坛上的“人肉搜索”对象,不仅被指借卖房子名义骗人钱财,还被公开了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给赵女士生活带来众多困扰,每天上班胆战心

惊。

从案例1至案例5可以看出,“人肉搜索”的善恶性质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起到了截然不同的社会作用。针对以上情况,结合这些案例,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肉搜索”只是搜集个人的详细信息而已,认为这种行为并没有触犯相关法律。有的人认为,“人肉搜索”刚开始时确实找到了一些应该找到的人,可是随着民们的滥用及不良企图,越来越多无辜的人受尽了折磨。有的人则认为,如果是公众人物的信息被披露,一般不构成侵权,但因为“人肉搜索”多数针对一般老百姓,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很可能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等民事侵权。

“上通缉已经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提出,“人肉搜索”泄露人民群众的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等详细信息,是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人民群众个人的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规范“人肉搜索”的行为列入刑法中。就本文关注的范围,无论是否人刑,但其对个人基本信息安全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认为,通过“人肉搜索”获取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成为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互联及公安络监察部门应该设立比较统一的“人肉搜索”发布、利用、管理的平台,有相关部门查验“人肉搜索”发布者的真实身份,统一发布并发动众多民参与,征集被搜索者相关方面的信息,形成搜索结果后由有关部门用于办案、诉讼、慈善等公益、合法用途,并合理把握个人详细信息的发布范围,有力地保护人民群众个人基本信息的安全。

二、“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

现在,许多人了解信息很少通过读报、看电视,而是直接去新闻站、娱乐站去看,学习、查资料也不一定要去图书馆,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收获就不小,还有各类培训、会议等都可以通过络达到目的,省时、省力、省

钱。另外,还可以通过上商城购买所需商品,不仅价廉物美,而且还送货上门,方便快捷;缴纳水电费、费、煤气费不需要排队,只要鼠标一点就能轻松解决。互联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飞速发展的互联业在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创造效益、带来方便的同时,其系统的漏洞和络的开放性也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众多负面的影响,如信息的污染、病毒的侵袭、络的欺诈、黑客的攻击等问题,给民们带来

了很大的影响和危害。在大量“人肉搜索”的事件中,友们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照片、姓名、生活细节等个人详细信息公布于众,使当事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从虚拟络社区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打破了原有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人肉搜索”对个人基本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络具有匿名性、随意性等特征

络的匿名性、随意性等特征使违法代价过低,而维权的成本又太高,因而对一些人采取的极端的“人肉搜索”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的遏制。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也使得民对自己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此外,又由于络本身的公开性和传播迅速等特点,个人隐私一旦通过络公布出去,其影响比现实侵权行为更大,后果比现实侵权行为更严重。

(二)民们的素质良莠不齐,侵害个人信息安全同其他络违法犯罪行为并存

目前,我国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络的诈骗、卖淫、赌博、黑客的攻击、发布反动的言论攻击我国政府和政治制度、破坏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扰乱经济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猖獗,间谍软件、络病毒、垃圾邮件、“络钓鱼”等危害不断出现。在当前情况下,民恶意利用“人肉搜索”或者被部分别有居心的人利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部分民受表面、恶意信息的左右,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经常盲目跟风,采取推波助澜等过激的行为。利用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无时间、空间限制的,青少年互联犯罪、络国际犯罪越来越多,并且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均不利于及时控制,个人基本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

(三)我国络基础管理薄弱,一些商业站缺乏本身的职业道德,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责任

为了一味追求高的点击率,部分站着力于策划议题,认为越有争议越有“创意”,这些站用一些尽可能夸张的图片、惊心动魄的标题为主要手段,将本来新闻价值很小的事件进行炒作,让“人肉搜索”泛滥成灾。由于有关部门对络的演变形势估计不足,缺乏前瞻性.导致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够,各项基础性管理工作目前还很薄弱。

(四)络相关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成为法律监管的真空

目前,络的运行、管理和使用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盲点。我国的刑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对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但它涉及的面过于狭窄,适用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对惩治和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效果不是很好。我国一直在努力改善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络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在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面对络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相对滞后。这些问题也间接导致

许多侵权的“人肉搜索”事件不能准确有效地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也不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人肉搜索”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策略

个人基本信息如何才能安全?信息安全并不简单,安全威胁的El益复杂性却让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再是某个传统的单一安全产品所能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安全这件事上,要做的远不止防病毒这么简单,可信才是安全的本质。“人肉搜索”最初是从社会道德的需求出发,而后却发展成侵权“人肉搜索”事件,损害了社会公共道德;最初是以络舆论自由的起点出发,而后却侵害被搜索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剥夺了现实中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对“人肉搜索”的管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一)要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切实做到“以法治”

相关部门应该在法律中作出比较明确的规定,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对其所提供的上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负全部责任;并且对其所提供的来自第三者的上信息内容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与义务,负责信息的审核及删除,对发布的信息负有相应的责任。为适应络技术发展及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络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平台。

另外,法律中对软件开发商及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严格限制和控制,规定对所有用户都应该实行“实名制”,可以由公安机关如同签发居民身份证一般,对所有的上用户进行实名登记,并签发“数字身份证书”、采用“电子签名”等方式,让所有上人员必须使用合法有效的“数字身份证书”,经“电子签名”后,才能从事络活动,从源头上制止恶意的“人肉搜索”,保障整个络的安全秩序。

(二)统一建立“人肉搜索”平台,配足配强络监察队伍

应开发全面强劲的络监察软件,使络监察人员能更好更高效地行使职能。建立统一的“人肉搜索”环境平台,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政府部门管理,例如,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追踪嫌疑人、抓捕小偷等,同时避免被恶意利用,肆意侵犯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管理设备,进一步加强对络从业人员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培训、考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改善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防范个人信息安全被侵害的能力。

(三)加强对络运营商管理,强化络商家的责任

积极开展络基础调查,建立全面的络基础数据库。建立与络开发商、运营商的技术协作体制,使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并跟进络信息前沿技术,准确评估络应用服务的安全问题,在管理中获得技术支持。提高络商家的责任意识,对络安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法落实相关络连接备案制度,全面摸清络接入服务运营商

和络服务提供者各方的底数,改被动为主动,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库,实现一种动态的监管。同时,通过络商家的各种管理方式,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强化“络把关人”的各种意识。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将“人肉搜索”的络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多方面的引导作用

随着群众对络媒体的依赖,络媒体的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把握好媒体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络越来越普及,络媒体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但它发布的消息有很大的随意性,消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值得商榷。理性的群众还是希望从信得过的那些传统媒体那里获得相对比较可靠的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利用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更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帮助民辨别信息的真伪,正确引导民,提高辨认真伪的能力。民们要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势与当前时代发展的道德观念相结合,真正地树立起络道德观念,倡导络自律,提供更为广阔安全可靠的络平台,营造真正的绿色络环境。

互联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与陷阱。

因此,冲刷络尘埃、净化络环境、建设络文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个人信息安全是社会主义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纠葛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认识,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规范“人肉搜索”行为的发展,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管理保安全,以安全促发展。

论文在线 :s://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摘要“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实现知情权的重大 途径,运用得当可以扬善惩恶。如果滥用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就属于违法的侵权行为。我们应该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处理“人肉搜索”及其他网络问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人肉搜索道德法律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呼百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通过提问者在网络上发起某一搜索对象,各个分散的网络用户汇聚起来对目标对象展开搜索追查,而后采取人工方式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甄别、整理的一种网络现象。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 (一)从行为主体及方式来看。 人肉搜索的行为主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再者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网站。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对被搜索对象在网上进行评论、攻击、谩骂,在这整个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只不过它是通过向广大网民提供服务而被动参与的,网站的法律地位取决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性质。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 (二)从行为后果来看。 人肉搜索中的群体非理性容易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形成“网络暴力”,后果非常严重。在提问者发起搜索对象后,单个网民迅速融入寻找“共同敌人”的群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共同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或丑陋的个人行为肆无忌惮地进行批判大众强烈的道德愤慨在相互煽动、刺激之中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凶暴,最后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其后果往往导受害者同时面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侵害和打击。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对道德的影响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免费】(精)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 ——新型社会形态下隐私权的界定与保护 一 网络时代刚刚开始时,很多网民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男人可以将自己变成女性去恶搞别人,穷人也可以当富豪去游戏交友。如今,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任何人只要在网络上提出想搞清某一问题的意愿,便可通过网民的集体搜索,了解问题的各种答案。网络不再是单一的极度虚拟,而变成还原问题真相的重要手段。人肉搜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出的网络名词,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 在人肉搜索的帖子中,不仅披露当事人的私生活,而且伴随对被搜索者的人格攻击,容易使公众联想到此种行为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对名誉权规定如下:“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人格权中的一种,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从有关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使用“侮辱”、“诽谤”等语言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如果在人肉搜索的帖子中,留言者并没有过激的言语,只是对该行为进行正常的谴责,并不能看作是侵犯了被搜索者的名誉权。如果网友通过公布被搜索者的个人信息,而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该通过何种方法维权呢?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往往会从隐私权方面考虑。 二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那么“人肉搜索”是什么互连网上的百度百科给出了以下定义:人肉搜索引擎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近几年来“人肉搜索”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趋势,即集中于搜集个体的私人数据,像地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等,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将目标指向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个体。2008年12月18日号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一审审结。这一案件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从法律方面我想谈两点,第一点,隐私权以及在现在这个网络开放自由的社会如何算是侵权。在本案的判决书中对隐私权的阐述为:隐私一般是指仅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及个人生活安宁。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并且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阐述为:采取披露、宣扬等方式,侵入他人隐私领域、侵害私人活动的行为,就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王菲作为本案权益受侵害的一方,自己也曾在网络上留下一些可以被网民通过正常渠道搜索便能获得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是否也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呢被告张乐奕提交了新的证据,证明北飞的候鸟网站提到的有关王菲的信息,别的网站之前已经披露过,“属于转载性质,报道公共事件并不构成侵权”。“本来只有100个人知道的私人信息,你转载后200个人知道了,可以因为你是转载就不构成侵犯隐私权”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也很想问,到底到怎样的程度算侵权呢对此问题法院也作出了相应认定:“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为了交往的需要,常常主动将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告知他人,自己的这些信息有时也会被他人通过一定途径知晓和利用。这些信息不具有一般的人格或身份属性,对于这些个人信息的主动披露、使用等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应当视行为人对这些信息的取得方式、披露方式、披露范围、披露目的及披露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虽然现在对此还是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这也对今后法院处理类似案件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2010年公务员申论命题热点写作)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社会正功能和负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应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它的社会作用,对待“人肉搜索”也是如此。如果“人肉搜索”超越一定界限,甚至向“私刑”的性质发展,就会伤害当事人、激化矛盾;而运用得当,又确实能对社会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对其社会功能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但是,我们在看到“人肉搜索”正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09656302.html,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一、何为人肉搜索 当前,人肉搜索在我国法律领域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件,其本身名称、概念还没有统一认识,关于其概念,目前比较典型的理解是谷歌公司推出的,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实际上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谷歌、百度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这一切。实际上人肉搜索最早出现在2001年,当时有很多网友去发帖,请网友帮忙找一些资料、文章,或者找一首歌,然后再由很多网友来给他解答,告诉他一些网页地址或是链接,帮助他找到合适的文章,找到合适的歌。人肉搜索有多种业务,但最引争议的是对人的搜索。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

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能够收获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 二、权利和责任——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人肉搜索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显然, 问题不在于人肉搜索行为本身,搜索只是一种信息收集手段,并无过 错可言。人肉搜索只不过是表象,本质是一种网络共享和互助的延伸和体现,它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少人通过网络提供帮助给别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顾及的部分。周正龙的华南虎案、杭州宝马飙车案、南京“天价烟”就是其中的典型,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其所引发的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问题,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1、人肉搜索首先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对于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处理,最高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人肉搜索中一个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被搜索者的姓名、电话,住址、家庭成员等信息被肆无忌惮的暴露和传播,对

论“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论文

论“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人肉搜索”,是通过网络信息的“萃取”和广大网民的“无缝协作”而制成的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样,“人肉搜索”本无正邪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目的和“度”的把握。本文以“个人隐私权”为突破口,从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网络监管等方面论述社会如何才能驾驭“人肉搜索”这匹烈马,为我所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网络监管 一、“人肉搜索”含义及特征 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基于互联网络,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获得网友的帮助和回答;这也是人肉搜索最为主要的应用,其大部分时候是在为广大网民提供帮助。而通常所提到的在社会层面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机制,只为狭义的“人肉搜索”(本文中论述的概念主要指狭义上“人肉搜索”),在实际应用当中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它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人肉搜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搜索工具。它依托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第二,其建立目的在于通过网站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或通过一些较受欢迎的网络论坛来交换信息,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从而找出搜索目标的所在地、工作、背景、详细身份资料等。 第三,“人肉搜索”无用户身份的限制,其对参与者学历、性别、能力无特别要求,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此特点有利用在最短时间内发动一定数量个体,迅速揭露一些法律无法触及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还可延伸至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这是对人肉搜索好处的充分体现。而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经过搜索,一些未经授权公开的个人资料暴露于网络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也将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及负面影响 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3.38亿,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也带动了“人肉搜索”的崛起。 正是因为广大网民的广泛参与,在重要信息查询、社会舆论监督、推动法制建设等方面,“人肉搜索”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了“草根”们将爱心、热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渠道。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人肉搜索”催生的一些网络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可怕: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到“铜须门”事件,从2007年底自杀的北京女白领姜岩到2008年的“辽宁骂人女”,每一次的“人肉搜索”都会详细公布目标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家庭、住址等等都无所遁形。这些信息的公布的确使当事人受到了道德上的制裁,而这种制裁甚至比法律的制裁还要严重,以至于当事人自杀。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部分网民的初衷是善意的,想通过网络宣扬惩恶扬善的社会正义,通过发掘细节使真相大白,而忽略了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其次,不排除部分网民及部分传媒的目光集中于“寻人”问题上,较少关注“人肉搜索”的公益性质、资料共享及问题解答功能,以偏概全的结果必然产生对“人肉搜索”的无限妖魔化。 再次,在“人肉搜索”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界定问题上,目前缺乏明确的依据与手段。关于隐私权,实践中如何界定仍有很大争议,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要承担怎样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反人肉搜索第一案”,

王菲与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名誉权案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8)朝民初字第29276号原告王菲,男,1980年5月26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北京市朝阳区武圣东里*号楼*门*室。 委托代理人张雁峰,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董宇琼,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6号706房间。 法定代表人王定标,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卜令慧,男,1976年11月20日出生,汉族,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住北京市朝阳区东苇路9号鑫兆嘉园*号楼*单元*号。 原告王菲(以下简称姓名)与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公司)名誉权、隐私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王菲的委托代理人张雁峰、董宇琼,凌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卜令慧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王菲诉称:我与姜岩于2006年2月22日结婚,由于双方性格差异大等原因,婚后感情不和。尤其是2007年6月我生病后双方感情进一步恶化,2007年10月双方闹起离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杀。 自2008年1月开始,大旗网刊登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在该专题中,大旗网将我的姓名、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等身份信息全部

在网上非法披露,给我及家人的生活、工作、名誉造成极为恶劣而严重的影响:被骚扰,被单位辞退,其他单位也因之不敢聘用;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报刊、电视等多家媒体在报道姜岩死亡事件时作出了极不公正的报道…… 由于凌云公司是大旗网的开办者,因此请求判令凌云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删除大旗网上有关侵权信息,并在大旗网为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承担公证费用2050元的三分之一。 凌云公司辩称:我公司开办管理的大旗网,系论坛聚合类网站,内容主要是搜集和聚合来自其他中文网站上的热点话题和精华信息。2008年1月10日起,大旗网开设了一个名为《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BLOG日记》的专题网页,该专题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将搜集的其他网站中的关于姜岩死亡事件的叙述与大旗网相链接。同时,大旗网向有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并将被访者的叙述在该专题中进行了刊载。专题中有站在不同立场的陈述,也有在法律、心理干预等角度上的评论,是客观公正的,没有任何捏造事实和污蔑、诽谤王菲名誉的内容。我们没有接到王菲的任何投诉,就没有对有关内容进行处理。 王菲对姜岩自杀的事件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表现出对死者的冷漠,其中的因果关系是由于王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王菲所述的“被单位辞退”,是发生在大旗网刊载专题之前的事实,与我公司无关。因此请求法院驳回王菲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王菲与死者姜岩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06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自己居住楼房的24层跳楼自杀身亡。 姜岩生前在网络上注册了名为“北飞的候鸟”的个人博客,并进行写作。在自杀前2个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但一直没有中断博客的写作。姜岩在博客中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姜岩的日记显

北大文科学霸谈方法

北大文科学霸谈方法:我的高中这样度过 清华北大,是多少高考生的梦,每年都有不少高考生怀揣着未名湖畔的梦,下面是一位考上北大的文科学霸高考学习方法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一下学霸是怎样学的,了解一下要多努力才能考入北大。 很多人问我学习方法,其实非要说的话,就一个字:拼,再一个字:忍。如果你试过背书背到两点背到哭,如果你试过做题连做四个小时起来的时候腿都麻了,你就会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用轻飘飘的一句“学霸”表示赞叹的时候,那两个字根本无法体现那些付出的艰苦。当然,我不建议你们死读书。我高中当了三年班长一年学校团委书记,最后还得到了优秀学生干部的20加分——当然当干部不是为了加分,而是让自己的高中更加充实。书呆子即便考了满分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毕竟这个社会还需要交际能力、工作能力等等。所以有余力的话,建议你们参与竞选一下学校的各种干部,有空当当志愿者。当然高三了成绩还不行的就算了,毕竟高考他还是认分的。 其实我想平常老师都讲过很多方法和要求,问题是你们坚持做了多久。其实所谓学霸不是有多聪明,而是多有心。首先你应该有至少一个语文专用的厚笔记本用来整理字词、成语、病句、文常。这些东西很多人不太重视,觉得不用准备靠排除也可以。这绝对是大错特错。考过今年北京高考卷的知道,平常练的词语、病句、文常全没考,题目比较新,很多人错的很惨,直骂考试院。我选择是全对的。可是事实上我也没见过考试遇到的题型,至于对的原因,我想也许是我准备的比那些人充分。基本功扎实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新题型。 从高三起(其实起步已经不早了),我专门找了两个本子,一个整理字词、病句、成语、文常、文言文,一个整理经典的阅读以及作文素材和范文。其实很多时候题不在于你做多少,而在于你吃的有多透。很多时候你做对一个成语题只意味着你知道某一个肯定错或者对,不代表四个选项你全理解。有心有毅力的话,每次做成语,把每个选项的意思和用法查清楚写下来,难记的在本上专门找一个地方记下来,有时间就反复看——这也是考前值得回顾的易错点。病句,一定要把它改对了才算勉强放过(想了半天的要专门划出来),有能力的就多试试几种改法。同样的,词语也是如此,所有拿不准的都注上音,容易错的字用荧光笔画出来,在本子上专门整理。别嫌费时间,是的,也许只是三分的一个选择,很可能你高考根本碰不上它,但是你想考高分就必须保证选择24分甚至27分(北京的),毕竟阅读和作文更难拿,至少基础是你用功了就有效果的。 每个人都有一本高考说明,但很多人毕业了里面还是白的。你都不知道考试考什么怎么指望得高分?建议,至少把考试说明完完整整看一遍,每个学科都是。 都做文言文,你认真读过翻译么?还是只是把几个选择题的答案改对?从今天起,不用多,每周精读一篇文言文,把翻译找出来,先别看,试着自己翻译,不会的再对着看,细化到每个字的意思用法你都明白。关注虚词,把像是、之、者、焉这样的字专门整理用法和例句,推荐买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生僻的词不用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的英语演讲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观点是:人肉搜索弊大于利。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以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逐个辨别真伪,或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以查找人物和事件真相的群体运动。显而易见,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肉搜索却离不开人的参与。我方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理由有三。第一,人肉搜索因为脱离不了人的参与,其过程的侵权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固有存在的。其侵权性体现在对人肉对象的人身攻击、名誉权,隐私权侵害三个方面。其次,由于参与群体的价值观各有不同,其对事件行为的看法就有了其主观性与片面性。而且群体的活动易使人民大众自认为正义的道德谴责脱离理性的轨道,最终对人肉对象造成的摧毁远远超出了这个事件的本身。最重要的是,人肉搜索本身就是因现阶段公权力监督缺失所衍生出存在巨大弊端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所做的应是去强化各部门职能,而不是加强对人肉搜索中产生的问题的完善与监督,因为本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第二,引发人肉搜索的话题是由其引导人决定的,易遭他人利用,无法达到维护社会的目的。群体狂热起来是是不具备理性的,思想情感易受旁人暗示,甚至失去自控,肆无忌惮。而恰恰是这点,极易遭到别有用心者的利用,去传播虚假不良信息,拉动舆论导向而达到个人目的。比如恶毒后妈事件只是治不起病的人为了索要医药费而设计的炒作。正如网络推手“立二拆四”所言:有热点的地方就有广告营销价值,很多企业都在追寻无边的网友们作为营销对象。当进行人肉搜索的网民沦为被利用的工具之时,人肉搜索的价值何在? 第三,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网友们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自发进行“侦破”,目的是希望用社会道德评判去约束不道德行为。可那成百上千的,被群众们谩骂,精神上遭受极端的痛苦,甚至因此结束了生命的无辜的受害者们,又该由谁对他们负责?所以人肉搜索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理性的盲目且无法律约束的畸形维权途径,以“很黄很暴力”事件为例,被搜索者仅仅是个孩子,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仅仅是因为某些话说得不够得体,就沦为“人肉搜索”对象,遭遇了肆意的攻击、侮辱,这时我们还能不能说“人肉搜索”是在伸张正义呢?更多时候它反而像把乱箭,刺痛了的多是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眼下,受到网络“人肉搜索”伤害的当事人不仅难以讨回公道,提供“人肉搜索”的网站往往还敷衍塞责。可能我们因为今天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观点,然后就被一大群反对者人肉,我们以后还敢不敢再毫无顾虑的畅所欲言?恐怕我们的安全感早已消失,言论自由不再自由吧!篇二: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对2491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公众认为人肉搜索是不是网络暴力要“视情况而定”,近八成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更好地规范人肉搜索引擎。各种调查数据表明“人肉搜索”被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为大多数网民所接受,正如陈力丹所说,“人肉搜索”本身没有“原罪”,如何在实际过程中趋利避害,使“人肉搜索”能够真正地、有效且有益地发挥其信息收集与传播的强大功能,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人肉搜索引擎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根据提问的线索,由人工参与解答。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解答前所未有的高效。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人肉搜索”就是一个获得信息的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是“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 是“弊”,关键在于人的发展历程,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底的“华 南虎事件”、“张殊凡事件”,2008年的深圳市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门”事件和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2009年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事件”,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人肉搜索”,指通过大量的人工参与来寻找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是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下”。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根源 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到广泛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的地传播,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度转型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得以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再次,直接动机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为什么网民乐于参与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是猎奇探究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二是减压宣泄心理,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呢身上来减

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平等参与心理,每个人呢都希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个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 二,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公共领域随意散布,以至于影响他人的家庭生活甚至工作学习,这就很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违犯法律的行为。其二,“人肉搜索”如果被滥用,就会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工具,失去公平正义的立场,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三,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人肉搜索”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人肉搜索的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方式,是依托数万网民而不再仅仅依靠网络数据库,是一种网民自发性的、集体完成的行动。网民们可以利用Google、百度等超强的搜索引擎,输入不同的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询目标对象及朋友的博客、播客、论坛、QQ空间等,寻找蛛丝马迹;同时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如淘宝、天涯、猫扑、百度贴吧、新浪论坛等,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ID或邮件地址,查其IP号,锁定目标对象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1、“人肉搜索”是双刃剑 人肉搜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表言论、伸张正义、监督政府的平台,举例少写。但是与此同时,“人肉搜索”随便公布他人的私人信息,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 1、“人肉搜索“主体较多 2、“人肉搜索”传播快 当信息搜索者提出的搜索要求引起网友们热议的时候,论坛的坛主就会把这一帖子置顶,然后各大网站对此进行转载,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起事件就会众所皆知。被搜索者的私人信息也不再是秘密,私人信息变成了公开信息。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

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3日下午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网友认为,“依法治国”将激发中国发展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中有相关的规定 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 2007年末一位女士自杀并留下了自杀前的博客,博客中指出自己的丈夫背叛自己并说出第三者的名字,此后大旗网、天涯社区和北飞的

隐私和隐私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年5月12日下午,在位于北京CBD地区 的腾讯汇里,“腾讯大学安全学院”的第一堂课选择 了隐私和安全这个话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隐私认识正确的是() ①指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 ②人人都有隐私 ③隐私就是与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④个人社会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也属于隐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属于公民隐私的有() ①个人收入 ②银行卡密码 ③某官员接受贿赂的清单 ④身体缺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13年3月17日,全球领先的手机安全厂商网秦在海龙电子城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手机安全知识,为保护隐私支招。这样做() ①可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 ②使个人的私人信息都能拿出来共享 ③有利于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 ④不让每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2012·嘉兴中考)一项有关“18岁时,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的调查显示,70%的青少年“想拥有一间真正独立的房间”。这表明青少年特别渴望维护自己的() A.肖像权 B.隐私权 C.生命健康权 D.名誉权 5.小红的父母在她上小学六年级时离婚了,小红一直不想告诉别人。但在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家庭情况。小红十分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认为她应该() A.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家庭情况 B.始终保持沉默,用沉默对抗老师 C.一言不发地离开教室 D.不说,因为这属于个人的隐私,课下和老师解释清楚 6.陈某家住海南陵水县,因村里发扶贫肥料一事与一村民发生矛盾,他竟持刀夜闯民宅。2013年1月,检察机关以陈某犯非法侵入住宅罪,向陵水县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2013年4月陵水县法院一审判决,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一年。这说明() A.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B.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 C.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保密 D.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隐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听巧听:其实英语学习最基础的不是读和写,而是听和说,这个不像做数学题,没有技巧,只有坚持和努力。当然方法本身肯定是由技巧可言的。这一块就是借助学习网站,如普特英语、沪江英语都行。但是不能盲目多听,一篇文章听到烂熟,然后再看原文,如此反复…… 敢说常说:当你在听得路上艰难前行的,完全可以顺带搭上说,听到脑海里,顺口说出,这是两者最完美的搭配,也是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联系“说”的方法,很多人觉得找个老外才能说,可是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条件或者有这个资源的,所以自言自语未尝不可。 频读多固:读英语我个人觉得如果一曝十寒,没有什么效果,坚持一本书或者一篇杂志,多读精读,弄懂当中的单词语法,并且做好记录巩固复习,就可以连记单词的步骤都省了,因为这样积累的单词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词汇量。而每次考试突击来的其实就是泡沫,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 能写多练:英语的写并不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必须追求的层次,一般考试的写作都很“八股”。如果在平时需要邮件或者报告的时候,就应该多些,不需要刻意强调写的文体啥的,一句话一段话都行,然后找别人矫正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自己矫正,慢慢的一般的具体和表达就没什么问题了。

学以致用:语言都是拿来使用的,如果没有使用,久而久之能力都会下降。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将自己的积累发挥出来,在单位中可以主动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平时交个外国朋友,上一些英语论坛灌灌水,这些都是很好的地方,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会会让这种语言能力深入骨髓。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法 该方法强调阅读从语篇整体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即按照文章所给的小标题对全文内容与涵义作出推断,理解坐着想要表达的意思。该方法主要是培养自己的预测、推断文章涵义及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一般内容理解度在60%至70%为宜,生词率不超过4%。阅读材料题材也应该多样化,包括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应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同时,应注意精读与泛读的相辅相成。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一般的记忆方法有构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广泛阅读记忆法。要有流利的阅读就一定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而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量。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了令人费解的长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所以只有把整个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整个句子的意思。

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评析

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评析 关键词:网络, 人肉搜索, 道德法律 “人肉搜索”与“人肉搜索引擎”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观念。其中,“人肉搜索引擎”是搜索工具的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百度和谷歌。区别就在于如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对于自动搜索引擎来说,只要用户输入一些关键字词,程序会在很多服务器以及海量存储中搜索比对这些关键字,从而按照相关程度将与关键词有关信息展现给搜索者。而“人肉搜索”不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自动实现的,而是靠人来提供信息。“人肉搜索”,是利用“人肉搜索引擎”方式实现搜索某种特定信息的目的。“人肉搜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人肉搜索”并不只是用来跟踪人,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来互相学习、信息共享,目前的“谷歌(Google)”、“百度知道”、“QQ问问”、“新浪爱1司”、“雅虎知识人”等问答社区都可以说是广义上的“人肉搜索”。狭义的“人肉搜索”,则仅仅指通过在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者人物的真一般认为,“人肉搜索”是“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此后为各大网站和网络社区所效仿,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方式,提问者在网上发帖,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 由于这种通过人问人的信息搜索方式必须借助于各种论坛、社区,因此,一般来说,很可能还有论坛的其他网友参与对相关信息的评价和讨论。换言之,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区或论坛的交互性,即使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式的人肉搜索,也与现实环境中的“一问一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虽然参与回答的人数可能只有一个,但是,由于回答者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被众多人知悉,而且,参与讨论者也可能众多,往往容易形成舆论上的“聚合力”。因此,即使是正常的合法、乃至符合道德的评价,其道德审判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由此,一旦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本身涉及对主体人格尊严的伤害或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或对其财产权构成侵害,或者参与评价者的言行构成侵权,那么,其影响往往特别巨大。目前,由人肉搜索而引起的网民以侮辱、诽谤的方式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的现象被称为所谓的“网络暴力”比较常见。尽管目前发生的引起社会反响的人肉搜索事件大多涉及的是人格权问题,但是,实际上,由人肉搜索所引发的问题不限于人格权,还可能涉及版权侵权问题,只是这些版权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一般来说,对于第一类搜索而言,由于一般可能涉及版权保护1司题。 当然,不管属于上述哪种情形,通过社区或论坛的信息征集一信息提供形式在本质上属于言论表达和信息自由,尽管其中可能涉及版权、人格权侵权,但是,在任何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在讨论人肉搜索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时,不能抛开作为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而孤立地强调被搜索主体的私权保护问题,否则,将有失偏颇。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思考 (成品)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思考 工商114班第四组 一、起源 人肉搜索引擎最早起源于猫扑网,跟很多世界学习室论坛一样,猫扑上面也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Mp,问问题的人往往会用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虽然Mp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醉心于挣取更多的Mp。那些惯于通过回答问题挣取Mp的人,在猫扑一般叫做赏金猎人。 二、搜索过程 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从本质上说都是人肉搜索引擎,也是应用这种针对性的人工参与方式。 对于一些八卦搜索、没有唯一答案的多选结果搜索,人肉搜索往往能得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结果。在百度知道里待解决问题数目高达1184097 ,而爱问知识人则称“知识人,亿万网民帮您解决困难!”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数字呢?其实这就是人肉搜索引擎的威力所在,也证实了不能通过机器搜索引擎解决所有的困难。 相反,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得到帮助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当然,人肉搜索引擎也有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的地方,那就是速度。Google可以0.00001秒内给你一个答案,然而人肉搜索引擎需要等待有人看到你的帖子,并找出结果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说,人肉搜索引擎的潜在力量比机器搜索引擎强大,但反馈速度就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两者的PK只能说是平手。 三、典型事件及所涉及的法律 近年来网络“人肉搜索”风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触犯了法律,原来的法律也没有对此单独作出明确规定,但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作出了明确法律规定,网络“人肉搜索”,也会造成侵权。比较典型的人肉搜索事件有: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流氓外教案、华南虎事件、3377事件、张殊凡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辽宁女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贾君鹏事件等。这些事件涉及到隐私权保护、名誉权保护和肖像权保护等问题。

论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

论“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 2009-10-6 8:57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关键词: 人肉搜索/隐私权/人格权请求权 内容提要: “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但不必采“网络隐私权”和“非法隐私”的概念。受害人要求保护其隐私权,可以主张人格权请求权,此时应类推适 用物权请求权制度,而不是禁令制度。此外,受害人主张人格权请求权时,其违法性的判 断应当采结果不法说,并进行利益衡量。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正如西谚所说,“每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 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人肉搜索”就是一例。“人肉搜索”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实现的信息共享。而狭义 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在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 并将其曝光。就法律人而言,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狭义的“人肉搜索”。在狭义的“人肉搜索”中,存在三方当事人,即提供信息交流空间的网络服务商(ISP)、信息征集者和信息的提供者[1].从已经发生的纠纷来看(如王菲案),“人肉搜索”中主要涉及隐私权的侵害问题。 笔者拟从人格权请求权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一、个人信息纳入隐私权客体范围的必要性 在“人肉搜索”的纠纷中,受害人请求网络服务商删除相关的信息,并采取措施避免类 似信息再度被上传,其可以借助人格权请求权制度来实现。当然,受害人主张此种权利的 前提是,他必须享有人格权。在实践中,“人肉搜索”所公布的部分内容属于个人信息(如 电话、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学习单位等),而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值得 探讨。 “隐私权”概念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美国学者沃伦(SamuleD.Warren)和布兰代斯(Louis D.B randeis)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2].后来, 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使然。但是,个人信息 是否是隐私权的客体,则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应当包括个人信息, 理由在于:第一,个人信息是自然人不愿意他人知晓的信息,至少是不愿意所有人知晓的 信息,它可以被纳入私生活秘密的范围。第二,个人信息被纳入隐私权来保护,也可以避 免法律过分复杂化。如果个人信息不被纳入隐私权,这就要求创设新的制度来解决个人信 息的法律定位问题,从而增加法律的复杂性。在这里,我赞同英国的一句谚语,“老路是安 全的路”(The old way is the safe way.)。 这里笔者还想顺便对“网络隐私权”和“非法隐私”两个概念表示一下态度。在“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或许大家会提出,受害人实际上是基于所谓的“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主张 人格权请求权。按照一般的理解,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的隐私权。不过,我认为“,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没有必要的,理由在于:第一,概念的创设应当具有实质 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奥康剃刀所揭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网络隐私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