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第一课时常见的分散系

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

阅读课本P17-19,填写以下内容:

一、分散系

1.分散系概念:由 (称 )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 )中形成的。

2.分散系分类:、、,其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般的分子、原子的直径在10-10米左右)

【思考1】1.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散系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胶体

1.定义:的直径在之间的叫作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含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的现象。

②原理:胶体粒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

③应用:鉴别胶体与。

(2)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的具有吸附性,常用于。

【思考2】在氢氧化铁胶体中,作为分散质的Fe(OH)3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吗?教材P19第一段说“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这里的胶粒是什么东西?胶粒为什么会有吸附性?

【思考3】溶液是稳定体系,浊液是不稳定体系,胶体介于稳定体系与不稳定体系之间叫做介稳体系。胶体是介稳体系,其稳定性更趋近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较稳定的存在。那胶体中胶粒之间为什么不相互吸附而沉降,却具有近似溶液的稳定性呢?学习以下胶体性质后总结回答。

(3)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做着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释:从初中物理得知,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反映。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瞬间受液体或气体分子各方向的撞击不均衡。颗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4)电泳现象: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上正电荷(或吸附阴离子带上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定向移动的现象。同种胶体粒子只吸附同种电荷。

【思考4】已知:Fe(OH)3胶体粒子会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在如下装置接通电源后,分散系颜色如何变化?(注:氢氧化铁胶体的红

褐色来自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颜色。)

阴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_;阳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

(5)聚沉: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成为较大颗粒,从分散系中以沉淀形式析出的物理过程。

胶体聚沉的方法:(1)加热或搅拌;(2)加入NaCl等溶液;(3)加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思考5】1、从微观角度解释上述三种方法聚沉的原理。

2、总结解释,胶体能较稳定存在的原因。

3.胶体的应用(课本P19 拓展视野)

(1)铁盐和铝盐用作净水剂。

(2)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

(3)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4)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4.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是胶体或含有胶体成分的有:含有细小尘埃的空气、烟、云、雾;牛奶、豆浆、血液、墨水、河水、肥皂水、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土壤;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5.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所得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若未采用滴加方式加入FeCl3饱和溶液或未及时停止加热都有可能得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6.胶体的净化——渗析

(1)概念:用半透膜把小分子或离子从胶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2)原理:小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孔隙,而胶体粒子不能透

过半透膜。

(3)装置:如右图(除去淀粉胶体中混有的食盐)

三、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分散质微粒种类单个小分

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

分子聚合体

巨大数目的

分子聚合体

性质

外观

稳定性

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滤纸分散质微粒能否透过半透膜

鉴别

【当堂练习】

1.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溶液、胶体

B.浊液、分散系

C.化合物、碱

D.氧化物、酸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的微粒称为胶体

B.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C.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D.只有胶状物如胶水、果冻类的物质才能称为胶体

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

B.均一、稳定、透明

C.有丁达尔效应

D.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孔隙

4. 区别胶体和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 观察外观

B. 丁达尔效应

C. 布朗运动

D. 加热

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0-9~10-7m之间 B.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它们都属于混合物 D.分散质微粒均能通过滤纸

【课后作业】

1. 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色玻璃是固溶胶

B. 雾、云、烟都是气溶胶

C. 用滤纸能把胶体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离

D. 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B.一种分散系里只能有一种分散质

C.以水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按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浊液、胶体、溶液。

D.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浊液、胶体、溶液。

3.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后,停止加热。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4.血液可看作是一种胶体。某些严重的肾病患者需要定期做血液透析,将患者体内多余的离子等排出体外,同时向血液中补充人体需要的化学成分。血液透析仪器中,最为关键的器件是透析膜,该透析膜的孔径约为()

A.0.1nm

B.50nm

C.0.001nm

D.100nm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效应

B.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胶体、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盐酸与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用品尝的方法即可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7.胶体是一种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的一缕缕光束 B.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Fe(OH)3胶体可用于净水 D.一束平行光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8. 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 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 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 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产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9. 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因此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等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A. 硫酸铵(NH4)2SO4

B.氯化铵NH4Cl

C. 碳酸铵(NH4)2CO3

D. 硝酸铵NH4NO3

10. 已知氢氧化铁胶体在电泳时,其胶粒向电源负极移动;硅酸胶体在电泳时,其胶粒向电源正极移动。现对某胶体A做电泳实验,发现它的胶粒向电源负极移动,在这种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

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 光线透过胶体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 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 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12.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13.如图所示,在半透膜袋里盛有淀粉胶体和氯化钠溶液的混合物,将此半透膜袋悬挂在蒸馏水中,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

答:操作:

现象:

结论:

(2

答:操作:

现象:

结论:

(3)如何证明两者已经完全分离?

答:操作:

现象:

结论: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第二课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目标: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准确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3.知道NaCl、HCl等典型电解质的导电条件。

阅读课本P19-20,完成以下填空。

一、概念

1.电解质:在下能导电的。如、、、部分金属氧化物、H2O等。

2.非电解质:无论在下都均以_____形式存在,不能导电的。

如、、、、NH3、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等。

3.电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的过程。

4.电离方程式

(1)H2SO4:H2SO4===

(2)KOH:KOH===

(3)NaCl:NaCl===

5.从电离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

(3)盐:电离出 (或 )和的化合物。

二、教材内容研究

1、P19最后一段:

(1)这里的“HCl”表示氯化氢气体,是纯净物,不表示盐酸。

(2)NaCl固体和NaOH固体、氯化氢气体都是电解质,但它们都不导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导电。

(3)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是由于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的条件不同。例如HCl溶于水电离,而NaCl、NaOH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

(4)电解质电离条件不同,是由于该电解质的组成不同。NaCl和NaOH本身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只是在固态时其中的阴阳离子相互束缚,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溶于水或加热熔融都能破坏阴阳离子间的相互束缚,使得阴阳离子能够自由移动,从而具有了导电性。HCl(氯化氢)是由氢原子和氯原子构成的分子,不是带电粒子,不具有导电性。溶于水后,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H+和Cl-离子,使得氯化氢溶液(盐酸)具有了导电性。与NaCl、NaOH类似的有钾盐、钠盐、铵盐等。与HCl类似的有H2SO4、HNO3等。

2、P20 “图1-8”

(1)由图可知,NaCl固体由Na+和Cl-相互包围、堆积而成,且Cl-比Na+大。每个水分子均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2)NaCl固体溶于水形成的自由移动的Na+和Cl-均会与若干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平时我们仍简写成Na+和Cl-。

(3)由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中水分子的位置取向不同,可知水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并不均匀,氧原子稍显负电性,氢原子稍显正电性。

三、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非电解质含义

在溶液中的

存在形式

所含物质类型酸:

碱:

盐:

活泼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部分有机物:

1.判断题

(1)金属铜能导电,所以Cu是电解质。Cl2不导电,所以Cl2是非电解质。()

(2)NaCl晶体不导电,所以NaCl是非电解质。()

(3)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C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5)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不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6)稀硫酸能导电,所以稀硫酸是电解质。()

2.用相同浓度的①蔗糖溶液②盐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氯化钠溶液⑤酒精溶液做导电性对比实验。(1)如图闭合开关K,灯泡亮的一组有_________;灯泡不亮的一组有________。

(2)灯泡亮的一组是电解质吗?

(3)只根据这一现象能否来判断该溶质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3.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MgCl2 FeSO4 Cu(NO3)2

KClO3 KMnO4 Ba(OH)2

NaHSO4NaHCO3 (NH4)2CO3

4.下列物质中:①NaCl(固)②H2SO4(纯)③HCl(气)④NaOH(固)⑤蔗糖⑥Fe⑦石墨⑧KNO3溶液⑨CO2⑩CaO ?KCl(熔融)?BaSO4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练习题)

1.将NaCl固体溶解在水中,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NaCl=Na++Cl-

B.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C.该过程中,水分子的作用是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重要原因

D.氯化钠固体中不存在钠离子、氯离子,所以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最差的是()

A.熔融的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

D.固态氯化钠

3、电解质是一类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K2SO4

C.MgCl2溶液

D.NaOH溶液

4.下列物质中,加入水后能导电但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硝酸钾固体

B.二氧化碳

C.酒精

D.CH3COOH

5.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A.食盐水

B.火碱

C.熔融硝酸钾

D.酒精

6、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CaCl2===Ca2++2Cl-

B.NaHSO4===Na++H++SO42-

C.NaHCO3===Na++H++CO32-

D.Na2CO3===2Na++CO32-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带正电荷的离子一定是金属阳离子

B.Na2SO4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Na+与SO42-而导电

C.硫酸在水溶液中电力处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硫酸属于酸

D.液态氯化氢不导电,所以氯化氢不是电解质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能电离成Na+和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BaSO4难溶于水,但BaSO4是电解质

D.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9.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实验,按照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在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

10.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溶液通电时,电解质才能发生电离

C.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

D.难溶物质肯定不是电解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融状态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均不导电,故HCl和KCl皆为非电解质

B.NH3、SO2水溶液都能导电,故二者均为电解质

C.铜和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D.蔗糖、乙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13.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凡在水中能生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物质

C.氧化钠溶于水能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尽管氧化钠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并非氧化钠本身电离,因而氧化钠是非电解质

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因而是能导电的化合物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凡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固体氯化钠不导电,熔融态的氯化钠可以导电

D.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15.NaCl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将NaCl溶于水

配成溶液,溶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离子是Na+

B.溶液中含有N A个Na+

C.水合a离子的图示不科学

D.水合b离子的图示不科学

16.下列物质中:A.NaCl晶体;B.CH3CH2OH(酒精);C.H2SO4溶液;D.单质铜;E.HNO3溶液;F.熔融氯化钾;G.SO2气体;H.液态氯化氢

(1)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溶于水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于水也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需溶于水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导电,但也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范教案(物质的分散系)

物质的分散系 从容说课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课时的“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在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具体做法是: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从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从初中化学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分散系、胶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三维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 2.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3.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4.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 5.掌握电离的概念。 6.能用物质的分散系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7.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冬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景象:早晨大雾笼罩。或在某些地区,经常出现雨后出现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看见美丽的彩虹。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分散体系。 推进新课 板书: 物质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分散系 演示:物品准备:食盐、泥土、植物油、蒸馏水、玻璃棒、三只烧杯。 请三位同学参与演示,老师指导。 生甲将5 g食盐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乙将5 g泥土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丙将5 g植物油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甲食盐水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生乙泥土水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生丙植物油溶于水得到也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刚才三位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把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去。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新版)沪教版 (I)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1(新版) 沪教版 (I) 【主要内容】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2.水溶液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3. 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4.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5.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两项基础实验: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 【方法提示】 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同学们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和其他同学合作,互助学习;另外多动手实验探究,你一定就能轻松、出色地掌握本章知识。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习目标】 1.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三种不同的分散系。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 一般应用。 【学习重点】 1.理解溶解的本质过程;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 2.知道乳化的用途。 【学习难点】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和乳化现象。 导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探究,认识三种不同的分散系: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1.完成课本P2-3页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填写到下面表格中。 2.物质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物质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悬浊液、乳浊液通称为浊液,其特征是、。 3.小组内同学讨论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加入水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形成澄清的混合物? 4.物质以或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5.判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是否正确。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溶液都是无色的。()

(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 【活动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怎样能使一块冰糖较快溶解在水中?请提出你的建议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建议1:;建议2:;建议3:。 【活动四】了解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剂的去污原理,认识什么是“乳化” 1. 完成课本P5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乳 化”,然后观看“乳化”微观动画,了解其微观过程。 2.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后,使其中一种液体能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 叫。 3.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掉,其原理 是;也可用洗洁精洗掉,其原理 是。 【课堂检测】 1. 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和水 B.食盐和水 C.碘和酒精 D.植物油和水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的 C.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完整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3.养成爱整理,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己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多媒体,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动物王国的一个担任评委的邀请,他们准备动物森林里开展一个有“我是勤劳小少年”的比赛,比比看谁是爱劳动,爱干净的。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你们也来担一下评委,谁会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引导让孩子进行房间的整理。 2、揭示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想送给大家,,它们太乱了,我想知道这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的知道呀! 引导孩子对其进分类标准进行思考。 三、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操作活动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 版)沪教版 【学习目标】1. 记住乳化的原理,会说出几种除油污方法的原理; 2. 记住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记住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液 的名称。 【学习重点】溶液的部分性质: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导电性。 【学习难点】利用溶液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解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 4、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乳化现象 小组交流:1、两者现象是否相同?原理呢? 2、加了乳化剂后形成是溶液吗?为什么?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活动二、溶液的性质 1.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 凝固点比纯水的。 2. 下列物质中:一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物质 是,能导电的原因是。不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反思:为什么食盐固体不能导电?其它物质导电的原因与溶液导电的原因一样吗? 3.讨论 (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各种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快看看一共有几件礼物? 出示画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生答略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人教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看,看看是什么?(苹果)一共有几个呢? 学生列式计算,会按不同的角度去列示计算。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疑问,你们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是按颜色分的,有的是按大小分的,所以方法不一样。师:其实,不管你们是按颜色分的,还是按大小分的,都把这些苹果进行了分类。师解释"分类"就是把相同的放在一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举例,老师出示相关课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还有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更环保等等,看来分类的作用可真不小,想学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和整理。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不仅赢得了老师的赞扬,还有一群小朋友也成为了你们的粉丝,看,她们来了!出示:气球图片 他们手里可真漂亮啊,你们喜欢吗?但小朋友说了,要把这些气球分分类,才能送给你们,你会分吗?你打算怎么分? 学生可能会按颜色分,也可能会按形状分。绿 板书:形状颜色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溶液 活动一: 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颗粒加入到水中,问: 1、你看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一会儿,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隔了一段时间后,又看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得到均一的溶液,你觉得可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_____。 实验结果:__能溶解在__里,__能溶解在__里。 小信息: 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常作消毒防腐剂,可以用于饮食用品和器皿的消毒。 小结: 1、我们把被溶解的物质(如实验中的高锰酸钾和碘)称为____________;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称为________________。 3、溶解后所得的物质(混合物)称为_____________,如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溶液等。溶液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溶质可以是固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的气体;溶剂通常是液体。 注意: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如蔗糖溶液,食盐溶液等。 只要有水,无论水量是多是少,水均为溶剂,如酒精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思考一下: (1)鱼可以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2)果汁能溶于水,果汁是溶质吗?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活动三:按表中内容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填入表中。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物质的分散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石灰水B.豆浆 C.泥水D.蔗糖水 【解析】Ca(OH)2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均形成均一、稳定的水溶液;泥水中夹带泥沙,属浊液;豆浆是一种胶体。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和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白糖水和食盐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解析】A项,可在暗室里用光照法鉴别;B项,不能用品尝的方法来鉴别化学药品,且二者都是稳定、均一、透明的无色溶液;C项,静置以后,粉笔末与水的浊液中产生沉淀,豆油与水的浊液分层;D项,NaCl溶液没有颜色,CuSO4溶液显蓝色。 【答案】 B 3.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解析】食盐、蔗糖溶于水得到溶液,分散质(溶质)粒子分别是Na+、Cl-和蔗糖分子。泥土加入水中得到悬浊液。植物油溶于汽油得到溶液。 【答案】 B 4.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C.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的光线 【解析】A项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在水中形成的Al(OH)3胶体的吸附性;B项利用石膏或盐卤使豆浆中的胶体发生聚沉;C项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沉淀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D项是气溶胶产生的丁达尔效应。 【答案】 C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B.二氧化碳气体 C.铜丝D.氨水 【解析】氢氧化钠属于碱类,碱都是电解质;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非电解质;铜属于单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氨水是一种混合物,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答案】 A 6.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H2SO4===H++SO2-4 B.Ca(OH)2===Ca2++(OH)2-2 C.NaCl===Na++Cl- D.Al2(SO4)3===Al3+2+3SO2-4 【解析】A中不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正确的写法应为:H2SO4===2H++SO2-4,B、D中离子的个数应用化学式计量数标在离子前面,正确的写法应为:Ca(OH)2===Ca2++2OH-, Al2(SO4)3===2Al3++3SO2-4 【答案】 C 7.(2009年合肥高一期末)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3 物质的分散系 学案(2020年苏教版(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

1.3 物质的分散系学案(2020年苏教版(新 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物质的分散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一.常见的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的概念1概念把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1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是溶液;2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是浊液;3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1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常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

2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净水。 3胶体的应用铁盐和铝盐用作净水剂。 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 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1胶体.溶液和浊液都为混合物2分散系中的分散剂一定为液体3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一定为纯净物4蔗糖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5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6根据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答案1234561xx深圳高级中学期末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结合这段文字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气B月光通过薄雾时产生了丁达尔效应C 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 2.5pm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答案B解析荷塘上方的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不是水蒸气,属于胶体,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nm,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A.C项错误,B项正确;“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与这种薄雾的成分不同,D项错误。

11课题2分散系及其分类导学案(无答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课题2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过实验比较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1.写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散剂以及分散质存在形式。 分散系碳酸钙悬浊液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酒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质粒子 ※淀粉是一种分子较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查阅资料,填写下表: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nm 活动二:根据分散剂与分散质的状态对胶体进行分类。 分散系根据分散质颗粒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系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可以分为9种,请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在下表中各举一个例子。 分散质分散剂实例胶体类别液气 固固 气气 固液

活动三:通过实验区别溶液和胶体。 1.下图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两个现象,其发生原理为直径为1~100nm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导致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看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电影院的丁达尔效应 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丁达尔效应?说出来与同学共享。 2.[实验1-1]将25 mL蒸馏水加入50 mL烧杯中,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再用50mL烧杯取25 mLCuSO4溶液,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该现象在实验室有什么应用。 3.通过实验,根据丁达尔效应判断下列分散系哪些属于胶体? (1)食盐水 (2)浓盐酸挥发产生的雾 (3)葡萄糖溶液 (4)鸡蛋清溶液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学案

【学习导引】 1.什么叫分散系?什么叫分散质?什么叫分散剂? 说明:请课外上网查阅关于“半透膜”的资料,并用于解答本问题。 4.胶体的性质 (1)发生丁达尔效应 对丁达尔效应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朗运动 对布朗运动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布朗运动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3)因胶体粒子带电荷引起的性质——电泳 思考:我们经常说“某某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能不能说“该胶体带正电荷”,为什么? 思考:已知Fe(OH)3胶体粒子易吸附胶体中的某类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在Fe(OH)3胶体中插入电极并持续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可能发生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知识拓展:(4)胶体的介稳性——一定条件下发生聚沉(凝聚) 思考: ①胶体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请你给出几种使胶体聚沉(凝聚)的方案。 填入下表:

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主备:上课时间:月日执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吸附等重要性质和应用。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区别溶液与胶体的方法。3.通过导电性实验,感受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进而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4.初步学会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自学质疑】 1. 叫分散系。它分为、、三种。 在水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具体 如,其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交流展示】 (请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展示,并补 充,质疑,矫正) 【互动探究】 2.将饱和FeCl 3 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液体将变为色, 得到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丁达尔现象是指: , 实验室中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与。 4.(1)在中或下能的 叫电解质。如:、等。酸、碱、盐和常见的金 属氧化物等都(是,不是)电解质。

(2)在中和下都不能的叫非电解质。如:、等。 5.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NaCl == H 2SO 4 == NaOH == 【精讲点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区别与判断。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矫正反馈】 1. 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2.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知识点来做学案上的练习,根据反馈自己总结自己的疑问地方)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氯化氢: 硫酸钠: 硝酸铜: 氢氧化钡: 氯化镁: 明矾: 4.将下列物质溶于等体积的水中,自由离子数目最多的是(), 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A 0.5molNaCl B 0.4molH 2SO 4 C 0.5molNa 2 O D 0.8molCuSO 4 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