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教学容: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核算的对象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会计核算的对象。

4、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新课讲授: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重点)

商业语言、艺术、低成本信用机制

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特征:

1.货币计量

2.全面、完整、连续的信息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朝,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其中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给学生简单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2、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草流”和“誊清簿”,设“钱谷账”。

4、唐宋时期:“四柱清册”(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

5、明末清初:“龙门账”:“进- 缴= 存- 该”,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进缴表”(资产负债表)和“存该表”(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8、1494年,意大利威尼斯,卢卡.伯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威尼斯簿记”——“复式记账法”)

讲完会计的相关概念后,教师可利用启发式向学生提出:你怎么理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进行课堂讨论。

三、会计的基本目的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信息使用者:

外部: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财务分析师、行业分析师、行业主管部门...

部: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

四、会计的职能(重点)

(一)基本职能

1、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记录、计算和分析,以价值指标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从而为管理提供信息。

2、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二)其他职能

1、预测职能

2、决策职能

3、控制职能

4、分析职能

五、会计规

(一)会计法

(二)企业会计准则

(三)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节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重点)

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和职能后,同学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会计工作日常核算的容具体又包括那些呢,是否包括企业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从而引导出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资金与资金运动

(一)资金: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

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2、商业企业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

总结: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预算资金的运动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布置作业:

1、思考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2、复习本节容,并预习下节课容。

教学总结:“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节又属第一次课,因而讲述会计的概念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济学知识,不可照本宣科。既要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又要加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会计学基础”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教学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难在理解、把握和应用上。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大家知道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为了保证这些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空间上、时间上以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这些规定和判断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给大家讲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讲授新课: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重点/难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

意义: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围。

例如,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分期转作费

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重点/难点)

(一)可靠性,也称客观性、真实性:如实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弄虚作假。(二)相关性,也称有用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明晰性,也称可理解性: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四)可比性: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它是指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要求各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五)实质重于形式:指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六)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七)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根据该原则,在制度中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但不得提秘密准备。

(八)及时性: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三、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凡支出的效益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

资本性支出: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二)配比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确认。

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二是时间配比。

四、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原则: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账的基础,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发生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四个例子来分别说明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

2、给出实例让同学们判断属于一般原则中的哪种原则。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容的限制,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方法(了解)

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是会计管理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本书主要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你所知道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然后进行讲解。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容:

1、会计要素的概念

2、会计各要素的含义及包括的具体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

2、能熟练地说出会计要素的构成。

3、了解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容。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说明:因会计六大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用一个教案封面分两次讲解。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

(2)非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偿还义务。

第二,负债是现时义务。

第三,为了偿还债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3、负债的容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

(2)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容:

①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②资本公积:包括资本( 或股本) 溢价、接受捐赠资产等。

③盈余公积:按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④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较:虽统称为权益,但两者性质、数量关系和偿还的法律责任不同。

(四)收入

1、收入的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②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③收入本身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容

①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产成品,提供劳务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出租、运输收入等。

注意:给学生讲解营业外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性质上的不同。

(五)费用

1、费用的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人们将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称为成本。

2、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发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②费用的发生一方面要导致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会导致资产形态的转换。

③费用要以收入来补偿,本身及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④费用和成本虽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都属于费用,但人们通常将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又称为成本。

3、费用的容:营业成本、营业税金、期间费用。

(六)利润

1、利润的概念: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利润的特征

①利润是收入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配比的结果。

②利润是广义的收入和广义的费用相抵后的差额。

③利润将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利润的容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减营业税金及附加、减销售费用、减管理费用、减财务费用、减资产减值损失、加公允价值变动收入、加投资收益。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减去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课堂练习:

1、简述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2、三年前,几个人合伙创建了一家公司,共筹资400万元(其中合伙人投资300万元,从银行借款100万元),用以建厂房、买设备和材料,形成企业的资产。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企业已拥有资产600万元,需要偿还各种债务200万元,试计算,企业的净资产为多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又是多少?

布置作业:1、举例说明你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2、举例说明你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容的限制,会计要素在“基础会计学”

课程中,容易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二节会计等式

教学容:

1、会计平衡公式

2、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会计基本等式

2、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并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创办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筹集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这些资金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别人投资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方式取得;然后再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购置必要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资产,才能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企业的这些资产一方面表现为特定的物质实体存在形式,如:现金、固定资产等;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应的要求权,即这些资产是如何取得的,为谁所有,比如:向别人借钱要支付利息、吸收别人投资要给人家分红等。人们常把对资产的要求权称为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而且在总额上有一种必然的相等关系,即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讲授新课:

一、会计恒等式的表现形式(重点)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静态表现)

利润=收入—费用(动态表现)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综合表现)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重点)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下列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的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变化。

1、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3000千克原材料,每千克10元。(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

2、负债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偿还前欠料款。(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同增同减,总额变化。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存入企业存款户。(短期借款增加,银行存款增加)

4、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某单位向银行借款200万元,后因企业管理不善,发生财务困难,与银行进行债务重组,经协商,银行同意将该笔借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投资。

该笔业务:借款减少200万元,实收资本(股本)增加了200万元,权益总额未变

总结:企业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无非是以下四种类型:(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上四项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1:双方总额等额增加;2:双方总额等额减少;3:双方总额不变;4:双方总额不变

由以上分析得出,经济业务的发生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布置作业:假如你和几个好朋友共同创办一个公司,必定会涉及资产与权益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描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学总结:本节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基础上设计的,可大量运用具体实例讲解会计恒等式的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等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加深印象;重点板书会计恒等式的应用实例,并初步引入“会计报表雏形”。

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教学容:

1、会计科目

2、账户

3、账户的分类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

2、能说出会计科目的分类。

3、理解账户的概念。

4、根据账户的设置原则,熟练的设置账户。

5、正确识别账户的基本结构。

6、明确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科目的容、账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带领大家回顾会计六大要素的名称和容,引导同学们思考六大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如果要再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容进行分类该如何分?如: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都是企业的资产,而且是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为了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根据管理的要求,就要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固定资产”科目,从而引出会计科目的概念。

讲授新课:

一、会计科目(重点)

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不同的经济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先设置会计科目再依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会计科目也可简称为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经济容分类,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2、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可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

二、账户(重点)

会计科目只是规定了会计对象具体容的类别名称,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为了连

续、系统、全面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账户。

账户就像每个家庭户口簿中的一页页卡片,每个家庭成员有一页卡片,每页卡片按规定的格式记录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动情况。

账户的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和场所,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合理结构。这是账户不同于会计科目之所在。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变动,而这种变动不外乎两种情况:增加或减少,因而账户相应地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于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用于登记减少额。账户的名称加上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的两方,就构成了账户的基本架构。反映账户基本结构最简单的形式是“T”形账户。

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方和右方,通常用T型账户(丁字账)来表示。

如图:

右方(贷)

账户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金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金额,其余额在哪一方,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本身的性质。

账户的要素:

(二)账户的具体结构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在借方——增加栏方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在贷方——增加栏方

3、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无余额

(2)费用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无余额

(三)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方余额

2、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贷方余额

(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相同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二者反映经济容相同。

不同点:会计科目是账户名称,不存在结构;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纪录,不仅要有反映的容,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五)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

提示学生:在会计教学中,因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列举的经济业务都按照账户的正规格式一一举例,通常还是将账户结构简化为丁字账结构。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布置作业:

1、简述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你对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认识。

教学总结:授课过程一定要进一步结合前面所讲会计要素的概念,解释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的在联系。

第二节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

教学容:

1、复式记账原理

2、借贷记账法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2、能说出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容。

3、明确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的含义。

4、能借助试算平衡原理编制试算平衡表。

5、能说出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6、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式记账原理的理解、编制试算平衡表、会计分录的编制。

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给出学生业务题让学生边听边练。

授课时数: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某些会计要素项目发生增减变动,也明确了这数量上的变动应当在账户中加以记录。怎么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记账方法问题。新课讲授:

一、复式记账(重点)

复式记账法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而来的。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登记的记账方法就是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重点/难点)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记账符号:“借”和“贷”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对于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对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贷借贷

期初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期末余额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结构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作为试算平衡公式

1、余额的平衡(理论依据:会计恒等式)

全部账户的期初(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期初(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2、发生额的平衡(理论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三、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借贷记账法下,要求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这样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账户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应借、应贷的关系,被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

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被称为对应账户。

四、会计分录(重点)

(一)会计分录的概念

会计分录,指预先确定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二)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会计分录(多借一贷、一借多贷)见多媒体课件演示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容。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容并预习下节课容。

教学总结:本次课要大量的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显示账户的结构、业务的类型。力求运用形象化教学阐述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具体运用,进一步理解会计恒等式。

教学总结:本次课要重点教授学生编制会计分录与试算平衡的技能,把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教案说明:

因本章几节容均为阐述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所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一至四节教案合起来编写。

教学容:

1、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2、供应过程的核算

3、生产过程的核算

4、销售过程的核算

5、利润形成和分配

6、资金调整和退出的核算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总分类核算主要账户的用途、结构。

2、能正确编制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基本会计分录。

3、能界定利润总额的组成容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核算过程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业务进行讲授,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给出实际业务让学生练习。

课时安排:共8课时。

导入新课:

给出学生实际业务题,如:某日,A投资者以30万元向企业投资,款项存入银行,作为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新课讲授:

第一节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一、筹集资金的账户设置:(重点)

1、“银行存款”账户(资产类)

用来核算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2、“实收资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用来核算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按法定程序减少的资本数额,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投资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投入资本的实有数。

本账户一般很少有借方发生额。除企业接受投资,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作资本外,“实收资本”数额不能随意变动。

例如:1日收到投入资本50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500,000

贷:实收资本——资本500,000

3、“短期借款”账户(负债类)

用来核算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偿还期在1年以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偿还的借款,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

例如:5日,向银行借入为期六个月的借款5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户。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短期借款50,000

4、“长期借款”账户(负债类)

用来核算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偿还期在1年以上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偿还的借款本金以及借入长期借款时,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借款本金之间的差额。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长期借款的本金以及按合同利率计算的应付未付利息与按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之间的差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

例如:向银行借入期限为三年,年利率为8%的借款10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户。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

5、“固定资产”账户(资产类)

用来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本账户核算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原价,即取得成本。

借方登记固定资产增加的原价,贷方登记固定资产减少的原价,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结存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

6、“工程物资”账户(资产类)

用来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实际成本。

7、“无形资产”账户(资产类)

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8、“财务费用”账户(损益类中的费用类)

本账户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发生的相关的手续费等。

借方登记企业各种财务费用的发生额;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收益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财务费用净额,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

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财务费用

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承兑手续费3000元。

借:财务费用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9、“应付利息”账户(负债类)

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的利息)。

二、筹集资金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一)投入资本的核算

投入资本的入账价值与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应作为超面额缴入资本,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二)借入资金的核算

(三)借款利息的核算

一般借款利息,应记入“财务费用”中。

1.按月支付的利息

2.按季度或半年度、一年等期间支付的利息

3.按季度或半年度、一年等期间支付的利息且金额较小的

第二节供应过程的核算

一、供应过程核算的账户设置:(重点)

1、“材料采购”账户(资产类)

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时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2、“在途物资”账户(资产类)

用来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等物资的日常核算时的采购成本。

借方登记货款已经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和运杂费的金额;贷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例如:企业于2013年7月1日向新华工厂购入甲材料5000千克,单价10元,运杂费200元,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在途物资—甲材料50200

贷:银行存款50200

3、“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负债类)

借方反映:①应购买原材料等支付给供货方的进项税;②已交税金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一、个人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二、课程要求 会计学科体系简介 “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 1.宏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 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 1.管理会计 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 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1. 核算 2. 监督 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二)其他职能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等 三、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五、会计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 六、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素

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3资产的内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指货币资金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②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它投 资。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 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回导致经济 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 第二,负债对债务人的资产具有要求权。 第三,负债必须有能力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预计的金额。 第四,负债的偿还的方式有:以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负债的内容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 含一年) 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电大基础会计电子教案一(放大)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会计 初学者对会计一词的理解:1、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2、会计是一个部门(机构),如单位内部设置的财务处;3、会计是一项具体的核算工作,包括记账、算账、报账等;4、会计是人们从事的一种职业,如张会计,是某一公司的会计人员。 以上都只是对会计初浅、片面的认识,那究竟什么是会计科学完整的含义呢?这就必须从世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说起。(二)会计是如何产生的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 2、人类要满足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要生存,解决温饱问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要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为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提高产出效益,就会促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劳动耗费、劳动成果

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比较分析

→→由此,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了会计。 3、总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发展的基础;会计源于生产实践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会计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书P1) (三)会计的发展史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公元15世纪末,即1494年前)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通过头脑记忆或工具来记载劳动收支,会计只是生产职能中的一个附带部分。(如:绘图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数、刻木记日等。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发现的赤色鹿角棒,上面也刻划着一些有规则的符号,也被怀疑是古人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字中已有“获”、“入“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收入情况,而用“用”、“出”等字来专门反映支出情况。)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会计也从一种必要的附带工作逐渐成为一项由专门人员从事核算记录的专门工作(如:古代印度公社中的农业记账员,专门负责农业账目的登记。)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电子教案

《基础会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具备基本上岗的能力。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交出3本记账凭证、2本日记账、一本总账、若干张不同格式的明细账、二张报表。 (二)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三)具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的职能、对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即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5、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6、了解记账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记账凭证的种类,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7、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8、了解会计账簿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种类,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账簿的登记。 9、掌握账簿的试算与记账错误的更正;掌握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10、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11、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及编制要求。 12、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3、理解利润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利润表的编制。 14、了解会计报表的披露和注解、会计报表的报送和审批。 15、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教学 (4)提问式教学 (5)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6)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XX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二、新授课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使用配套光盘——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看演示: 从开始的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到刻契记数一步步向前发展。 (2)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实践,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西周——出现“司会”官职 西汉——出现“计簿、薄书”的账册 宋代——官厅会计(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龙门账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四脚账 清后期——借贷记账法 二十世纪——电算化会计 会计在世界的发展 远古——印度的农业记账员 1494年——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 二战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化

中职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中职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篇一:中职基础会计第六章教案 引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总分类核算主要账户的用途、结构。 2、能正确编制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基本会计分录。 3、能界定利润总额的组成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核算过程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 三、教学难点: 生产过程成本的核算 四、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业务进行讲授,并给出实际业务让学生练习。 五、课时安排: 共10课时(总48课时之23—32课时) 第一课时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筹集资金的账户设置 2 筹集资金的核算 二、教学重难点: 资本公积的核算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给出学生实际业务题,如:某日,a投资者以30万元向企业投资,款项存入银行,作为 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二)新课讲授: 筹集资金的账户设置: 1、“实收资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按法定程序减少的资本数额,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投资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投入资本的实有数。 例如:1日收到国家投入资本500 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500 000 贷:实收资本——国家资本 500 000 2、“资本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因接受捐赠等而引起的投资者公共积累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按规定转赠注册资本的数额,贷方登记因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数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资本公积的结余数。 例如:3日收到外商捐赠的设备一台,价值120 000元。 借:固定资产 120000 贷:资本公积 120000 3、“短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到期偿还的借款,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的对象。 ◆ 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 能区分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的关系。 ◆ 能举例说明会计机构的内部牵制制度。 ◆ 能说出会计岗位的划分。 ◆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能说出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能解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时数 ◆讲授:4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什么是会计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会计学科的分类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 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 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 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 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 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 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 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 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概念,使学生对会计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以听讲为主、接受会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记忆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分类、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一节会计及其职能 一、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是指对会计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二、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与社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及劳动耗费,通过价值量的变化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看出: 1、会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最本质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标准; 3、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等的经济活动; 4、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并对会计对象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亦即核算和监督); 5、会计要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 6、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 会计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

(完整版)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一.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目的 本试验按照会计核算基本步骤,以某企业9月份经济业务为例,分环节安排了整个会计循环过程模拟试验操作,设计了从建账、制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的会计资料,体现了一个综合完整的会计循坏过程。通过学生仿真练习与实际操作,不仅能掌握会计书写基本规范,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能以切身体会初步尝试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达到加强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二,模拟实训的内容 1. 原始凭证的填制 2. 原始凭证的审核 3. .记账凭证的填制 4.记账凭证的审核 5.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6.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7.科目汇总表编制和总账登记 8. 对账与结账 9. 资产负债表模拟 10.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模拟 11.会计凭证装订与保管 三,模拟实训考核办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量要进行严格考核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训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着重对技能整体水平的评估. 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态度端正,实训认真,掌握实训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教学态度好,耐心指导学生,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能够执行实训计划. 以下是对学生考核的具体方法: 1.日常操作情况占总成绩20%,由指导教师不定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 检查评定出成绩. 2.凭证,账簿,报表完成情况占总成绩50%,指导教师检查凭证,账簿,报表完 成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实训资料的正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等. 3.出勤占总成绩的20%,按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4.实训报告占10%,通过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了解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评定出成绩.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4.2 原始凭证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2日 授课班级:15对口财会2 授课人:陈玲 单位: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原始凭证》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第四章中的第二节。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和基础,是记账的原始依据。其操作结果不仅决定着会计凭证的工作质量,也影响到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质量。因此,应将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作为最重要的应用技术来掌握。本节有二层教学内容,第一层是原始凭证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原始凭证的来源、用途基本内容、填制的基本要求等。第二层是能识别常用的原始凭证并会填制原始凭证。 二、教学对象分析: 15对口会计2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求知欲强。全体同学能够基本掌握所学财会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还有个体差异,如:一般学生虽然能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但举一反三的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由于实际生活的多变性,决定这些同学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如:本节课讲了现金支票的填制,那么她们就会填制转账支票。本节课的知识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解中应恰当补充与本节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学习生活化,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地学习;开展讨论,自主学习,学生积极思维,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 ⑵熟悉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⑶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 确立依据: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2、能力目标:在尝试完成“发票”的填制和审核的过程中,基本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 确立依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实践的能力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必备条件。 3、情感价值目标: ⑴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 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2 12学时第1章第1~4节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本质、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方法及其构成等内容。 重点内容会计涵义、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等。难点会计的涵义、职能、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头脑记忆即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竹作书”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 二、会计的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 明清两代以货币为会计记录的统一量度,并设计了“龙门账”

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收入,“缴”指支出,“存”指资产,“该”指负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 三、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 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 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这一过程又具体体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阶段。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上予以记载;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出。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生产过程的核算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中第四章第四节中的内容。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可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生产过程”处于整个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产品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如:材料的耗费、支付工人工资等,实质上是将储备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这些耗费最终应归集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成本。产品完工入库后,转入了销售过程,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所以这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知道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理解“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 户知识;掌握生产过程发生的料、费的账务处理。培养学生 账务处理能力、探究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的性质、结构及核算内容,并能运用账户工具对企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料、工”等费用进行账务处理。 【教学难点】学生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区分的理解。 【授课对象】该班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科目、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而且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练习讲义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身边所熟悉的工业生产企业,了解该企业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其生产的流程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上课开始后,教师提出问题,以五常葵花药业生产小儿止咳糖浆为例,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药品生产流程怎样,大家踊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区分费用,认识账户(10分钟)

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15世纪以前)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近代会计(15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使会计方法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现代会计(20世纪中期至今)二十世纪中期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社会在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会计)就越是必要。”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一)会计的反映(或核算)职能 1.概念: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会 计的基本职能。 2.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 (2)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 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4)随着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会计的传统工艺同现代电子技术相结 合,会计反映的方式从手工簿记系统逐步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概念: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会计活动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活动本身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 2.特点:(1)会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 (2)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具有综合性 (3)会计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的监督,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 (4)会计基本职能的关系 三、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算、控制、和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第二节会计的目标和任务 一、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二)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13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 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1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 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二、新授课 (一) 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基础会计教案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主编)

《会计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会计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基本使命是使学习者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会计工作循环的基本操作技巧与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程序,从而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与思想,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2学时。 二、课程能力培养 (一)培养与形成对会计实践、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会计历史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对会计学科发展的洞察能力。 (二)培养与形成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培养与形成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能力基础:是指对企业的基本控、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永泽主编的《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第2版 (二)参考资料 1、《基础会计学》,雷光勇主编,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出纳岗位实务》林云刚朱建军君主编,电子工业,2007.7出版 3、《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第二版,国健主编,大学,2006.9出版 4、《基础会计》周正云主编,高等教育, 2007 5、《会计学》,徐经长,中国人民大学,2010 6、《基础会计实训指导》,银样军,大学,2010 7、、《基础会计》,熊细银,理工大学,2010 四、考核方法: 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平时讨论及学习态度、实验等占30%。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