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7.8—8.5℃。≥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155—172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土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

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海拔600—800米。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1.0—12.3℃,≥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1%。耕地77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4.3%,其中旱地582.8万亩,占本区耕地

74.9%。总人口3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5亩。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年降水量525.9—573.3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

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海拔340—600米。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1.5—12.9℃,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积温3800—4450℃,无霜期210—225天。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5%;耕地124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9%,其中水浇地966.7万亩,占本区耕地77.5%。总

人口8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2.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8亩,人均水浇地1.4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

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1.9%。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年平均气温11.1—13.3℃,≥10℃积温3760—4300℃,无霜期200—218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本区农耕地4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3%,其中旱地409.0万亩。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5亩。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

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3.2—14.2℃,≥10℃积温4000—4900℃,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土地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9%;耕地4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9%,其中水田93.9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7.8%,占本区耕地19.4%,旱地349.7万亩,占本

区耕地面积的72.3%。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亩,人均水田0.3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巴山西部稻、麦、玉米、茶、桑、药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米仓山低山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是水稻及药材、茶叶的集中产区。(4)巴山东部稻、麦、玉米、桑、茶、橘、药区,位于汉中、安康区界以东大巴山低山丘陵地带,是本省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具有桑蚕、茶叶生产优势,是本省桑蚕、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

(八)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

本区地处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海拔600米以下。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南、北分别与巴山、秦岭低山丘陵区相邻,地势较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410—550米。是本省水稻和油菜的集中产区。土地面积0.28万平方公里,耕地147.7万亩,占全省耕地2.7%,其中水田99万亩。总人口15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0亩,其中水田0.7亩。

本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种植业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4.2—15.7℃,≥10℃积温4400—4960℃,年降水量700—900毫米,无霜期204—258天。

(九)巴山中山药材、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杂豆区

本区位于陕西最南部,与四川省毗邻。位于大巴山和米仓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广大中山地带。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山沟相间,坡陡,耕地零散,土质差。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3%,耕地13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5%。耕地坡度多在10度以上,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土地面积的50—80%。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1亩。年平均气温12.1—15.6℃,≥10℃积温3670—4200℃,年降水量800—1258毫米,无霜期238—27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特别是草药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黄连、党参、天麻、杜仲、当归、茜草、枝子、元胡、贝母、魔芋、茯苓、细辛等药材,是本省重要的药材生产基地。

陕西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及顶层设计框架 二〇一三年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1) (一)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 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 2. 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1) 3. 信息化服务运行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2) (二)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 二需求分析 (3) (一)政府涉农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 (3) (二)现代农业生产对信息化的需求 (4) (三)农产品溯源及销售对信息化的需求 (4)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发展目标 (5) 四总体设计 (7) (一)总体架构 (7) (二)涉农业务梳理 (9) (三)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11) 1. 三级管理,五级服务体系 (12)

2. 基层信息服务模式 (12) 3. 运维支撑服务 (13) (四)技术架构 (13) 五主要任务 (14) (一)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4) 1. 基础网络设施 (14) 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15) 3. 专业信息服务站 (15) (二)加强涉农公共资源建设和共享 (15) (三)按职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 (15) (四)形成公益加市场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18) 1. 政府提供有效管理和公益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8) 2. 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拓展信息化服务方式 (18) 3. 农村用户享受信息普遍服务 (19)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涉农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一发展现状 (一)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效。 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截至2011年,光缆线路已覆盖所有乡镇,100%乡镇、73%的行政村通宽带,100%行政村通电话,全省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4%,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城区及大部分乡镇;农村宽带用户数量高速增长,已发展至70万余户;完成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2. 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全省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即“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7.8—8.5℃。≥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155—172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陕西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年陕西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央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和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保供给、增效益”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粮食、优化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坚持转变方式、培育主体。突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破解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加强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推进合作组织发展、土地流转、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等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生态保护、持续发展。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适度开发保护生态,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赢。 三、投资规模及重点建设内容 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支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新型主体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工作。 (一)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以粮油主产区为重点,突出小麦、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五大作物,围绕生产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年,在西安市、渭南市、汉中市、榆林市实施,每市补助万元,支持集中连片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应用和农业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每市选择两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基础较好、工作积极性高,粮油产量靠前的农业大县组织实施。原则上在个粮食

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及趋势。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核心指标从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农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农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及薪酬情况现状概况(均指城镇单位) (1) 第二节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3) 一、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三、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 (3) 四、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陕西省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同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6-2017)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陕西省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城镇单位) (7) 一、陕西省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陕西省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占全国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比重统计分 析 (7) 四、陕西省农业女性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8)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2016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2016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通知 陕农业发〔2016〕32号 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农机、果业局(委、中心)、扶贫办(局),杨凌示范区农业局、 扶贫办,韩城市农林局、扶贫办,神木、府谷县农业、畜牧(局)、扶贫办: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6年4月12日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2015〕20号)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多 元富民产业,培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市场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至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户全面脱贫,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形成每村1-2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贫困家庭掌握1-2 门生产技术的良好局面,特制定以下四个方面28条政策措施: 一、打造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精准发展 1.制定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发展优势 主导产业。 2.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支持力度,优化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投向连片 特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支持商洛开展整市专项资金切块下达试点,主要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总规模 不少于6000万元,由商洛市自主安排项目。 4.支持秦巴山区发展茶业特色产业带280万亩,主要建设陕茶繁育推广示范区,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及标准化茶园。建设认定省级标准化茶园150个以上,每园核心区500 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以上。 5.支持秦巴山区发展汉江、丹江猕猴桃基地50万亩,以城固、勉县为重点,扩大种 植规模。加强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质量。

陕西省36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 榆林 2 延安 1 铜川 1 汉中 2 安康 1 商洛 1 西安 13 宝鸡 5 咸阳 4 渭南 3 杨凌 3

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 第一批 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水果)西安咸阳富安果汁有限公司饮料(果汁)咸阳宝鸡惠民乳品公司食品制造(乳业)宝鸡 第二批 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饮料(果汁)西安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副产品(饲料)西安西安银桥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制造(乳业)西安陕西神果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制造(乳业)西安陕西恒兴果汁饮料有限公司饮料(果汁)咸阳杨凌秦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业杨凌

第三批 陕西汉宝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家禽养殖业西安陕西通达果汁集团有限公司饮料(果汁)西安陕西省饲料厂农副产品(饲料)杨凌陕西和氏乳品有限公司食品制造(乳业)宝鸡陕西八鱼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植物油)渭南

第四批 西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农副产品(淀粉)西安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植物油)汉中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畜牧养殖业(肉牛)宝鸡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淀粉)宝鸡陕西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农副产品(蔬菜)安康陕西昌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蔬菜)渭南陕西省咸阳华龙企业集团公司医药制造(中成药)咸阳

第五批2012 陕西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渭南 陕西欣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杨凌陕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汉中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宝鸡祥和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宝鸡清涧县巨鹰枣业有限责任公司榆林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铜川富县宏佳果贸有限责任公司延安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榆林商洛市朝阳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商洛 咸阳新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咸阳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项 目管理,规范园区认定及项目评审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省园区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园区是指在全省范围内经省人民 政府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他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园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区域内园区 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工作队伍,落实责任,做好园区项目申报、审查、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四条通过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要素,推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和新经验,把园区建设成为理念超前、改革创新、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环境友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第五条园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导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较高。 第六条园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度高,示范和培训平台作用突出,在培育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条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品牌建设及“五治”(土壤、水质、化肥、农药、饲料和兽药添加剂治理)成效显著。 第八条园区产业服务保障体系配套完善,生产组织方式科学先进,实现种养结合,资源生态循环高效利用。 第九条园区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园区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 第十条为推进全省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设立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专项项目,对经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确定的提质增效园区项目,分别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支持园区建设发展。 第十一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申报认定条件: (一)经营主体明确; (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相对集中连片,土地手续完备。关中规划面积应达到5000亩以上,陕南、陕北规划面积应达到2000亩以上; (三)产业集中度高,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 (四)水、电、路及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五)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较为完整; (六)经营制度、技术应用和组织形式先进;

2017年陕西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2017年陕西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7〕1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和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保供给、增效益”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粮食、优化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

给。 坚持转变方式、培育主体。突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破解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加强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推进合作组织发展、土地流转、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等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生态保护、持续发展。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适度开发保护生态,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赢。 三、投资规模及重点建设内容 2017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支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新型主体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工作。 (一)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以粮油主产区为重点,突出小麦、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五大作物,围绕生产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2017年,在西安市、渭南市、汉中市、榆林市实施,每市补助620万元,支持集中连片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应用和农业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每市选择1-2两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第一批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第一批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2006-5-29 15:10:23 来源: 陕西省农业厅 各设区市农业局、杨凌示范区农村发展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及《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为我省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见附件1)。 各地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积极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加大企业宣传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我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见附件2),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 在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各重点龙头企业要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监测其运行情况。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做到可进可出。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将取消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附件1、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附件2、我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附件1: 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陕西省农业厅关于认定澄城县润强现代农业园区等100个第三批省级现

陕西省农业厅关于认定澄城县润强现代农业园区等100个第 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决定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陕农园组发[2012]1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农业厅 【发布日期】2012.07.05 【实施日期】2012.07.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陕西省农业厅关于认定澄城县润强现代农业园区等100个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决 定 (陕农园组发〔2012〕1号)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新的产业形态和重要载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涉农县(市、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引领全省现代农业

发展,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经组织申报、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议以及媒体公示,并报省政府批准,决定认定澄城县润强现代农业园区等100个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附后)。 希望认定的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产业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分类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体系,加强考核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二○一二年七月五日附件: 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 1、澄城县润强现代农业园区 2、三原县正大现代农业园区 3、西乡县东裕现代农业园区 4、千阳县海升现代农业园区 5、蒲城县东陈现代农业园区 6、安塞县侯沟门现代农业园区 7、安康市汉滨区绿源现代农业园区 8、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 9、岐山县绿缘现代农业园区 10、兴平市星光现代农业园区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其中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155—172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耕地面积万亩,占全省耕地%,其中旱坡耕地

陕西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陕西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6/3/7 16:13:00 陕西统计局 近年来,陕西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重心,主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条件仍较差,设施功能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低,导致土地流转速度慢,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升,导致农业经营效率低下和产业化发展缓慢,陕西农业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以全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耕地有效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优势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在全新模式下跨越发展。 一、陕西农业生产条件 (一)耕地情况。2008年国土部第二次土地清查资料显示(因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无法获取,故用2008年国土部土地清查资料),陕西耕地面积4050.6千公顷,居全国第18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1996年到2008年间,陕西耕地面积减少1090.2千公顷,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2位;耕地面积下降21.2%,下降速度居全国第4位;减少耕地面积占全国13.1%,下降幅度比全国高14.8个百分点。2008年,陕西人均耕地面积1.6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亩,居全国第11位。 从全省耕地分布情况看,2014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2866.0千公顷,水田水浇地占耕地30.5%,比全国低14.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4位。关中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全省51.45%;水田水浇地面积占54.9%,比2010年上升3.1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全省29.9%,水田水浇地面积占17.6%,比2010年上升3.1个百分点。陕南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全省18.7%,水田水浇地面积占29.4%,比201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陕西分区域常用耕地面积情况(单位:千公顷) 陕西分区域耕地质量情况

陕西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陕西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6/3/716:13 :00 陕西统计局 近年来,陕西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重心,主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条件仍较差,设施功能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低,导致土 地流转速度慢,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升,导致农业经营效率低下和产业化发展缓慢,陕西农业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以全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耕地有效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优势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根本 转变,实现农业在全新模式下跨越发展。 一、陕西农业生产条件 (一)耕地情况。2008年国土部第二次土地清查资料显示(因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无法获取,故用2008年国土部土地清查资料),陕西耕地面积4050.6千公顷,居全国第18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1996年到2008年间,陕西耕地面积减少1090.2千公顷,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2位;耕地面积下降21.2%,下降速度居全国第4位;减少耕地面积占全国13.1%,下降幅度比全国高14.8个百分点。2008年,陕西人均耕地面积1.6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亩,居全国第11位。 从全省耕地分布情况看,2014年,全省常用耕地面 积2866. 千公顷,水田水浇地占耕 地30.5%,比全国低14.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 24位。关中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全省51.45%;水田水浇地面积占54.9%,比2010年上升3.1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全省 29.9%,水田水浇地面积占17.6%,比2010年上升3.1个百分点。陕南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占 全省18.7%,水田水浇地面积占29.4%,比201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陕西分区域常用耕地面积情况(单位:千公顷) 陕西分区域耕地质量情况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陕西省农业工程勘察设计院 二 0 一一年十二月 1 目录 第一章规划纲要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现状 第四章市场分析 第五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六章规划方案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第九章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附件: 1、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申报单位项目基本情况表 2、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基本情况表 3、***同兴公司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书 4、陕西省果品销售明星证书 5、“乔山红”注册商标 6、陕西省苹果优秀品牌证书 7、陕西省优质苹果证书 附表:

1、总投资估算表 2、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表 附图: 1、***县现代农业园区区域示意图 2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第一章规划提要 1.1 园区名称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1.2 园区主管单位 ***县农业局 1.3 园区实施单位 ***同兴果品进出口公司 ***县永盛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 1.4 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和园区技术依托单位 园区规划编制单位:陕西农业工程勘察设计院 ***县农业局 园区技术依托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县果业技术报务中心 1.5 园区建设地点 ***县天度镇永平村、齐横村 1.6 园区规划年限 为了使本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综合考虑项目区现状以及建设单位条件和意向,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确定项目区的规划期限为4年,即 2012-2015年 3

1.7 园区总体设计定位 园区建设立足于***县境内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现状,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途径,以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集成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经营优势和市场优势,建设苹果、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园区。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全面振兴区域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变革。 园区将按照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核心区突出技术的集成和创新;示范区突出特色和产业优势,从而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技术先进,试验,示范与培训系统完善,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以高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上实行“龙头企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方式。 园区发展模式突出生态有机果园和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是“畜牧业——沼气——有机果品(蔬菜)”生态农业模式。 1.8 园区主要建设内容、技术及规模园区总面积6000亩,其中核心区2000亩。包括苹果产业园面积5500亩,日光温室蔬菜面积500亩。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如下表。 表1-1 建设内容与规模表 4 序号建设内容单位规模 1 有机果园认证亩 2000 2 新建日光温室亩 500 3 太阳能杀虫灯台 220

陕西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陕西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1年11月02日10:41 来源: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高莹娟王青 摘要:当前陕西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尤 以水利为最,农民务农技术水平相当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促进陕西农 业大发展必须努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发生态型农业, 加强市场信息建设,提高技术性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农民,政策举措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要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保护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的生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04年初以来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对陕西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然而,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与问题使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并加以反省的,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已成为各界的共识。陕西农业发展中国存在的问题代表了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的现状,对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陕西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一)制度与资源的双重约束 1.城乡有别的各类制度限制了农业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分割严重,导致这一方面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看,最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和金融体系。 陕西是个农业大省,但是多年来农民收入一直在全国排名中处于倒数几位,这其中有农民自身的原因,比如:意识方面,陕西人喜欢过安定的日子,不喜欢闯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重要的是,城乡有

陕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7年) 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发〔2012〕1号)精神,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较为坚实。近年来,全省各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超过1000万吨,实现“九连丰”;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苹果面积、产量、品质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占全国的1/3和世界的1/8,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北名优杂粮、薯类、白绒山羊、红枣产业带,陕南瘦肉型猪、中药材、蚕茶特色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建设各类园区1004个。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53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98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9%,较全国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 (二)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更加有利。随着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典型模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技术,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扩大内需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发展现代农业任务更加迫切。当前,我省现代农业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耕地面积刚性减少,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二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自然风险明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向非农产业流失,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趋势明显,农业副业化、兼业化问题严重;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农业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农村信贷投入不足、金融

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方案

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 更新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库,全面掌握全省各类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的数量、地区分布和排放去向等情况,分析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支撑。 二、调查对象 全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对象包括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和水产养殖业源。 三、调查方法 全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以全面清查与典型调查为手段,在全面采集全省农业县(市区)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和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源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一批代表性农业县(区、旗),开展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和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源等典型调查工作,建立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调查网络。 (一)全面基础清查 1、清查范围 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和水产养殖业源:全省12个市的各有关农业县(区); 2、清查内容 以真实、客观、全面为原则,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清查单位,清查如下信息: (1)种植业源: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种植模式面积、地膜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回收利用情况等;

(2)畜禽养殖业源: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的场(户)数,奶牛和蛋鸡的存栏量,猪、肉牛和肉鸡的出栏量; (3)水产养殖业源:不同养殖类型65种鱼种的养殖单元、养殖面积、养殖投放量和总产量。参考县水产主管部门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产量与统计年鉴产量比例; 具体清查内容详见“表1-1 种植业基本情况清查表”、“表2-1 畜禽饲养规模清查表”、“表3 水产养殖业源规模清查表”。 (二)典型抽样调查 1、典型县(区、旗)选取 突出代表性、典型性、集中性原则,按照总体任务要求(种植业源调查表附表2和畜禽养殖业源调查表附表1),全省选择种植为主、畜禽养殖为主和种养均衡的4-10个县作为典型调查县。 2、典型种植地块选取 全省在选取的典型县中筛选800个典型地块,依据种植业源调查表附表2分配各种模式的典型地块数。 3、典型畜禽养殖单元选取 全省在选取的典型县中筛选一定数量的典型养殖单元,依据畜禽养殖业源调查表附表1分配各种典型养殖单元数。抽样县应优先选择纳入全国生猪、奶牛、肉牛优势区域优势县。抽样调查的总数中养殖户与养殖场比例宜控制在2:1。 四、调查年限 本次调查年限为。 五、时间进度安排 12月31日前完成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工作。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