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尿液潜血临床检验分析

尿液潜血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检验尿中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方法学对400例尿隐血阳性标本进行尿常规检测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两种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阳性,相差镜结果更为直观可靠。结论临床工作中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与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应联合应用,对于肾损伤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镜检红细胞尿液潜血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使用,尿液分析既简便又快速,为临床诊断提供方便。 尿液潜血检查是尿液检验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和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镜检RBC)两种。由于显微镜检查对鉴别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血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有学者提出显微镜检查是尿液红细胞检验的“金标准”,是尿液分析仪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尿液分析仪的迅速普及,测量参数向着快速、简便、准确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好的诊断依据;显微镜检查耗时费力,许多人不愿意做尿液沉渣检查。因而在一些医院尿液显微镜检查有逐渐被尿液分析仪替代的趁势。为此,笔者对400例门诊患者的随机尿样,用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和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对两种方法的符合程度进行比较。 1原理和方法 1.1原理尿液分析仪使用的是干化学试纸法,是根据多联试带上

各模块与尿液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颜色变化的深浅来检测尿液中的某化学物质,如直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的胞质内涵物,问接推断细胞的有无。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原理是:血红蛋白(Hb)中亚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O],后者氧化底物邻甲苯胺变成邻联甲苯胺发生上由黄色→草绿色→深蓝色的颜色变化。尿液显微镜检查则是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直接将细胞等有形成分直观真实地呈现在镜下,是对底物的真实反映。 1.2方法 ,上仪器进行测定,自动打印结果。结果报告分为:-、+/-、+、++、+++、++++。使用URiSCANTM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尿分析试纸条。 ,以1500d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留沉淀0.2ml。充分混匀后,取出约20ul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2.0cm×2.0cm),然后用较弱的光线以低倍镜观察全貌,以免漏掉量少而有意义的物体,再用高倍镜辨认细胞。结果报告为:×个/高倍视野(HP)。 2结果 2.1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阳性,镜检有红细胞的有166例,镜检无红细胞的有。24例。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阴性镜检有红细胞的有12例,镜检无红细胞的有198例。两种方法结果出现差异。 2.2假阳性即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阳性,镜检阴性,其常见原因有:(1)血红蛋白(Hb)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既能与完整的RBC发生阳性反应,也可与RBC溶解释放的Hb发生阳性反应,而显微镜只能检出尿中未溶解的RBC。健康人尿中Hb含量极微,定性为阴性。疾病时,尿

便潜血实验

便潜血实验 上消化道有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消化而分解破坏,由于显微镜下不能发现,故 称为隐血。 [标本采集与处理] 用洁静的容器,盛装小量的待检标本,立即送检。 [质量控制品] 配制 3 %红细胞悬液。 [操作步骤] 一、免疫学检测法 (一)检测原理 大便或其它液体隐血的免疫一步检验法是一个高灵敏度的夹心式酶联免 疫测定法。该法采用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特异地针对粪 便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因此,本试验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干扰,试验前不须 禁食肉类。 (二)操作步骤 取一片洁净干燥的载玻片,滴加2—3滴蒸馏水,取粪便小许,调成均匀 混悬液。取便隐血试纸条,按说明书操作,将试纸条的反应端浸湿。在5min 内观察结果。若反应线(T)和质控线(C)同时呈蓝色色带即为阳性;若只有C 线呈色为阴性;若丁线与C线均不显色,说明试验无效。 (三)质量控制 1.敏感性和特异性 (1)敏感性: 样品中血红蛋白浓度超过0.2μg/m1,就可得到阳性结果。 (2)特异性: 便潜血免疫一步检验法是特异对人体血红蛋白的检验,样品中若含有如 下干扰物,实验结果不会受影响:鸡血红蛋白 500μg/ml 牛血红蛋白 500μg/m1 马血红蛋白 500μg/ml 猪血红蛋白 500μg/m1 羊血红蛋白 500μg/m1 兔血红蛋白 500μg/m1 辣根过氧化酶 200μg/m1 2.试验局限性 (1) 本法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胃肠道病变,然而,由于家族性息肉或直 肠癌可能不出血,或间断性出血,或出血在粪便中分布不均匀,都可 造成阴性结果。 (2) 本法对正常人检验有时也会得到阳性结果,这是由于某种刺激胃肠道 的药物造成便潜血所至。

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患者出现单侧肾区钝痛或肾绞痛,常为全程性,呈暗棕色,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管型(主要是红细胞管型),显微镜下可见其红细胞有明显的变形、破损,80%以上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中医学对本病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肾炎性血尿在中医历代文献中的记载属“尿血”、“溲血”范畴。中医学对血尿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的“热移膀胱”以及《金匮要略》的“热在下焦”。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还对血尿的病机作了论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尿血候》认为“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临床上亦以湿热夹瘀者为多见,五脏则以心肾为主。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由平素人体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邪由自身的病灶处,或肌肤,或由咽喉侵袭于肾,而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津代谢紊乱。由于平素肾阴亏损,气化失司,虚火妄动,下焦热甚,瘀热互结,邪热灼伤肾络而发血尿。瘀热互结是发病过程中的病理表现,故瘀热又可加重血尿。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是其内因基础,每遇外邪(风、寒、热、毒)感触而反复发作,以至加重。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病因颇为复杂,多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目前无特殊疗法,而中医采用滋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常收到满意疗效。 己故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多年研究认为,细究其病位多在于肾,其病性多属阴虚。至于阴虚的形成,或因素体阴虚复感外邪,或久病伤肾,耗伤肾阴,劳而诱发,故时振声教授立滋肾养阴为治本之法,并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下焦热甚、湿热蕴结、气阴两虚等证型,并创立滋肾化瘀清利汤一方,该方集滋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及意义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及意义 1 粪便一般检查 正常粪便主要由消化后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纤维素、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和水等组成。 1.1 参考值 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婴儿呈黄色或金黄色不成形糊状便。 1.2 临床意义 1.2.1 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以血为主,有特殊腥味。 1.2.2 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 1.2.3 柏油样便呈黑色。上消化道出血50~70ml即出现柏油样便,其隐血试验为阳性。 1.2.4 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1.2.5 鲜血便见于直肠、结肠息肉和肿瘤、肛裂及痔疮等。 1.2.6 白陶土样便见于阻塞性黄疸。 1.2.7 球形硬便见于便秘。 1.2.8 扁平带状便见于直肠或肛门狭窄。 1.2.9 胨状便在坚硬的粪表面附着少量黏胨,为痉挛性便秘的特点,如溃疡病出血、胃炎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

1.2.10 凝块样便为脂肪及酪蛋白消化不全所致,呈蛋花汤样外观,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1.2.11 绿色便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尚未转变成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腹泻。 1.3 注意事项 1.3.1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留取异样部位的粪便,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1.3.2 注意食物及药物对粪便检查的影响,如蔬菜使粪便呈绿色,动物血使粪便呈黑色,消化道钡剂后粪便呈灰白色,服用中药山道年、大黄后粪便呈紫色。 1.3.3 避免尿液、月经血混入粪便。 2 粪便显微镜检查 2.1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白细胞偶见,红细胞无,结晶少量,细菌少量。 2.2 临床意义 2.2.1 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如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以及过敏性肠炎及钩虫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2.2.2 吞噬细胞(macrophage) 与脓细胞同时出现,见于细菌性痢疾及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 2.2.3 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出血时、痢疾、下消化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等。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阿米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英文名:Nutcracker Syndrome 科室:泌尿外科,肾脏内科 症状:血尿,紧张,腹痛,水肿,疼痛,充血,出血,蛋白尿,腹痛,紧张,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曲张,疲劳,妊娠蛋白尿,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疼痛,水肿,疼痛,下腔静脉综合征,下腰部疼痛,. . .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胡桃夹现象”最早于1937年由解剖学家Gmnt加以描述,是指无症状性的左肾静脉扩张。1971年Chait等首先使用“胡桃夹”一词,1972年Schepper等首先报道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左肾静脉正常解剖结构与胡桃夹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右肾静脉直注入下腔静脉,行程短而直。而左肾静脉则需穿行于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后注入下腔静脉,因此左肾静脉远比右肾静脉长。在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等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到压挤。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与之形成80-100°夹角,当夹角小于16°时则可能出现NCS的表现。分型:根据左肾静脉解剖位置的特点,NCS可以分为2种类型:前NCS和后NCS。

前NCS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穿过,并受到压迫。 后NCS是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穿过,并受压于腹主动脉和椎体。后NCS是较为常见的左肾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人群中异位的左肾静脉发病率为1.0%-3.2%。 左肾静脉受压迫的解剖学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与胰主动脉夹角或问距太小:正常间距为10-20mm,正常夹角25-60°,平均为45°,而某些患者夹角可以减小到6-25°,间距缩短为2-8mm。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通道相对变小,致使正常通过其间然后汇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受压,导致肾充血,使肾小球对蛋白的滤过增加,并影响肾小球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 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位置过低: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间形成25-60°夹角。如果该动脉起源位置过低,低于L1水平,就可能使该夹角变小,使左肾静脉受到挤压,回流受阻,肾静脉内压增高、扩张,形成左肾淤血。 Treitz轫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十二指肠横部的正常解剖关系是穿行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中,并被Treitz韧带所固定,并在L3前面横过。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形成夹角,十二指肠横段则位于这个夹角之间。由于Treitz韧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使该夹角内器官的压力增大,即可引起左肾静脉压迫的症状。 获得牲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表现为消瘦,体重迅速下降等。腹部、盆腔手术摘除某些脏器后,造成后腹膜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减少,内脏下垂腹壁松弛。腰椎前突过度,多见于脊柱畸形和手术等造成长期躯体过后伸位,可使夹角变窄,左肾静

无症状血尿诊断治疗指南

无症状血尿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若尿液外观颜色正常,仅在镜检时发现红细胞计数增多,称为镜下血尿。一般认为,镜下血尿不伴有泌尿系统局部和全身症状时称为无症状血尿。 由于红细胞在低渗尿中较快被破坏、溶解。因此,强调留取新鲜尿液做镜检,如尿试纸检查潜血阳性,必须做尿沉渣镜检,才能明确是否存在真性血尿。 对无症状血尿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与研究人群的性别、年龄、随访数量及每个被研究者筛查次数有关,高危人群的检出率高于一般人群。Woolhandler 等回顾分析了五项研究,无症状血尿的患病率波动于0.19%~16.1%。Britton等分别在两个地区对60 岁以上男性人群进行膀胱癌的志愿筛查,结果发现,无症状血尿的患病率分别为13% 和20.1%。在一项以青年男性为对象的前瞻性研究中,进行一次筛查时,无症状血尿的检出率为39%,在以后的随访中,对该人群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查后发现,无症状血尿的检出率为16%,提示部分无症状血尿可能为一过性的。个别研究认为,女性人群无症状血尿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文献中关于无症状血尿的病因、诊断和评估方法尚无

统一意见,临床医生应该对无症性血尿给予足够重视,根据病史和体检决定是否及何时进行筛检或进行全面评估检查。 【临床表现】 患者由于没有泌尿系统的局部症状,亦没有全身症状,常常在常规体检或其它疾病就诊筛查时发现,不合并浮肿、高血压、腰痛等症状。 【诊断要点】 1、确认是否存在无症状血尿的诊断标准 (1)三次尿常规检查中有两次检查发现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数≥3 个,或尿沉渣Addis计数,每小时红细胞数≥10 万个或12 小时尿红细胞数≥50 万个,称为血尿。 (2)不伴有泌尿系统局部和全身症状的镜下血尿称为无症状性血尿。 2、排除假性镜下血尿 剧烈运动、月经污染、泌尿系轻度外伤及性交后均可引起一过性血尿,因此当无症状性镜下血尿诊断后,需48 小时后复查尿常规,以除外假性镜下血尿。 3、镜下血尿的病因诊断 无症状血尿的病因从无需治疗的轻微病变到危及病人生命的恶性病变,既可见于一过性良性病变,如运动性血尿,或某些疾病的早期如IgA 肾病、薄基底膜肾病、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胡桃夹综合症

专业资源]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文章号:W059154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 病因学 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 病理学 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健力宝发表于2010年05月27日 19:47 阅读(4)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尿液成分 体检的尿液成分 爱迪氏计数[ Back Top ] 英文名称:Addis Count 化验介绍:计算病人12小时尿液沉淀中细胞(包括上皮细胞)、红细胞、管型的数量,用于帮助临床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参考值:红细胞<50万/12h(小时) 白细胞<100万/12h(小时) 临床意义: (1)各种类型的肾炎病人尿液中细胞和管型数量,可以轻度、中度或显著增高。 (2)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病人,尿液中白细胞增高更显著。 (3)某些肾盂肾炎病人,尿常规检查阴性,但爱迪氏计数白细胞增高。 本-周氏蛋白 [ Back Top ] 英文名称:B-JprO 化验介绍: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尿液中出现一种蛋白质,40~60℃时可以发生凝固,90~100℃时又可以溶解,称为本-周氏蛋白或凝溶蛋白。参考值:对甲苯磺酸法、免疫学法:阴性临床意义:正常人尿液中无本-周氏蛋白。约50%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尿B-J蛋白出现阳性反应;约20%的巨球蛋白症病人尿中出现B-J蛋白。 酚红排泄试验 [ Back Top ] 英文名称:化验介绍:酚红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染料,静脉注射后,20%为肝脏清除,80%由肾脏排出。酚红排泄试验是检查近曲小管分泌功能的指标。但有些因素如心功不全、休克、水肿都可使酚红排出减少。参考值:临床上以15分钟排泌量在25%以上;2小时总排泌量在55%以上作为成人的正常界限。总排出量为63%~84%(平均70%)。儿童排泌量较成人稍高,老年人稍低。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并与病变发展程度平行。尿毒症晚期酚红排泌可降到0。尿路梗阻或膀胱功能障碍时,因排尿困难,酚红排出减慢,可出现1~2小时酚红排泌量反高于15分钟排泌量的现象。 (2)增高:肝胆病变时,肝脏排泄酚红障碍,尿中排泄量增多。甲亢病人血液循环加快,排泄量增加。 生肌酐清除率 [ Back Top ] 英文名称:CCr 化验介绍:生肌酐为体肌酸代产生,血中浓度很稳定。肾脏在一定时间,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生肌酐清除率(CCr)。它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参考值:80~100ml/min(分) 临床意义: (1)作为早期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当肾小球功能轻度损害时,血肌酐、尿素氮可

血尿常规

利用血细胞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计算称为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或全血细胞分析(北京市医疗收费标准)。习惯上称血常规检验。 一.概述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ount, RBC);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 Hb); 红细胞比容积(Hematocrit, HCT, Hct, Ht):用红细胞占全血的百分数表示。受脱水与血液稀释影响。 病例: 某男,48 岁,因咽痛、恶心、呕吐来诊。 Hb 183 g/L,Hct 52%,又用氟美松,5% GS。2 天后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尸检:胰腺严重纤维化。呕吐引起Hb 183 g/L, Hct 52%表明脱水。 教训:常规检查不重视;未查尿糖、酮体;未注意Hct(脱水)。呕吐是个急症,必须纠正到能进食;必查血尿常规;尿糖,酮体。 必纠:脱水,酮体。 其他疾病:肺心病,Hct升高,应酌情抗凝。 二.红细胞参数 (一)相关计数 1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 红细胞:5.0×1012/L; 白细胞:5.0×109/L。 2.手工计数: 红细胞:500万/mm3=5.0×106/mm3; 白细胞:5000/mm3=5.0×103/mm3。 3.脑脊液:

成人正常:(0 - 8)×106/L; 化脑:1000 ×106/L。 4.腹水: 漏出液:<300×106/L; 渗出液:>500×106/L。 5.MCV(fl):平均每个红细胞体积。 Hct(L/L)÷RBC(个/L):80 - 100(90) fl; 6.MCH(pg):平均每个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Hb(g/L)÷RBC(个/L):27 - 34(30) pg; 7.MCHC(g/L):平均每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量。 Hb(g/L)÷Hct(L/L):310-360(330) g/L。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二)RBC与Hb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因5.0×1012/LRBC 相应150g/L Hb,故1.0×1012/LRBC 相当于30g/L Hb。 急性溶血时,此比例破坏。 1.病例 患者,男,73岁。使用头孢三嗪。出现血尿(Hb尿),125 g/L降至84 g/L,RBC 0.88×1012/L。 入院诊断:矽肺伴感染;左侧肺切除;肺气肿;冠心病。 二级护理; Hb:134 g/L;肌酐 133 μmol/L。 5%GS 100+ 头孢曲松 4.0 40滴;8天; 黄芪 40 ml qd 1天。

血尿如何鉴别区分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

血尿如何鉴别区分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新鲜尿液的红细胞形态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有关,对鉴别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有重要的价值。但尿液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渗透量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注意鉴别。 (一)红细胞形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采用染色法、非染色法,用相差、暗视野显微镜等方法对尿液红细胞的形态分类作了较多研究。 1、正常红细胞:尿液中未经染色的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大约8um. 2、异常红细胞:尿液中异形红细胞常见的形态有: ①大红细胞:直径>8um的红细胞。 ②小红细胞:直径<8um的红细胞。 ③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突起,如生芽样。 ④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因细胞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聚集,形似面包圈样空心环状。 ⑤新月形红细胞:红细胞如半月形。 ⑥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 ⑦皱缩红细胞:高肾尿中多见。 ⑧影红细胞:低肾尿中多见。 ⑨红细胞碎片。 (二)血尿 正常尿中红细胞甚少,红细胞不超过3/HPF.显微镜下红细胞>3/HPF,称镜下血尿。肉眼见到呈不同程度红色混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此时,每1L尿中含血量在1ml以上。 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为3种,即均一性红细胞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和混合性血尿。

血尿如何鉴别区分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类似外周血未染色血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红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形红细胞。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据报道,均一性红细胞与肾活检的诊断符合率达92.6%. 血尿如何鉴别区分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与肾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6.6%. 3、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 非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红细胞>8000/ml,但大部分(>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型红细胞;肾小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病理 (2)期末卷答案

12级护理学专业《病理学》期末试卷(A卷)参考答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5分) 1.贫血性,出血性。 2.红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3.分化程度,组织来源。 4.穿孔,幽门梗阻。 5.高血压病,慢性硬化性肾炎。 6.结核性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 7.肠结核,肠伤寒,细菌性痢疾。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演生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 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3.Thrombosis(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腔内因血液凝固或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的固体质块。 4.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者。 5.肉芽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列出淤血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5分) 原因:①血管受压(0.5分);②血管腔阻塞(0.5分);③心力衰竭(1分)。 后果:①淤血性水肿、出血(1分);②实质细胞坏变(1分);③淤血性硬化(1分)。 2.简述二尖瓣狭窄时的血液动力学改变。(5分) 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扩张肥大(1分)→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肺淤血、水肿(1分)→反射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1分)→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右心室代偿性肥大(1分)→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右心房淤血和体循环静脉淤血(1分)。 3.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有哪些不同。(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叙述胃溃疡的病理变化。(10分) G: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愈近幽门处愈多见,尤多见于胃窦部(1分)。溃疡通常只一个(1分),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1分)。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1分)。 M: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最上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覆盖(1分);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1分);再下则见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1分);最下层则由肉芽组织移行为陈旧瘢痕组织(1分)。 疤痕底部可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1分),影响溃疡愈合。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及神

尿八项临床意义

尿八项尿分析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一、葡萄糖(GLU) [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注意事项]: 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4. 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二、胆红素(BIL)、尿胆原(URO) [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氮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尿胆原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另一种是重氮盐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临床意义]: 1. 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2. 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 3. 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 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注意事项]: 1. 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2. 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学 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

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病理学 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3、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春期到40岁的男性,儿童年龄分布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男:女=24:5。主要表现无症状血尿的发作和蛋白尿。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也可在剧烈运动或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可有左侧腹痛和腰酸、腰痛,头晕、乏力。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女性痛经,不规则月经出血,成年男性性功能障碍,称谓生殖静脉综合征(由于引流入LRV的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淤血所致),因而对于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症患者,应想到左肾静脉压迫可能。有些儿童可以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偶有伴发十二指肠受压迫(SMAS)而发生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妊娠可使症状加重。本病的临床表

(儿科)小儿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儿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马成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小儿血尿以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肾小球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或畸形等多见,其次如外伤、药物引起血尿也不能忽视。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详细及时的病史,大多能够查明?因,明确诊断,并得以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一、小儿血尿的概念 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须?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通常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有红细胞3个以上。后者指尿呈洗肉水色或呈血色,即肉眼可见血尿。 二、血尿的分类 (一)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血尿与无症状性血尿。症状性血尿是指患儿除血尿外还伴一些泌尿系统症状,如水肿、发热、高血压等,或血尿为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全身性感染和凝血障°的临床表现之一。无症状性血尿是指患儿除血尿外不伴其他任何症状。无症状性血尿缺乏可供诊断参考的其他症状,诊断相对困难。 (二)根据尿中红细胞的来源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①?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或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lgA肾病、遗传性肾炎等;②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单纯性血尿(孤立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以下泌尿系统。①泌尿道急性及慢性感染;②肾盂、膀胱、输尿管结石及特发性高钙尿症;③特发性肾出血(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胡桃夹现象);④先天性肾及血管畸形如多囊肾、膀胱憩室、动静脉瘘、血管瘤等;⑤肿瘤、外伤及异物;⑥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如环磷酰胺、磺胺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 三、引起小儿血尿的常见疾病 (一)小儿外科性疾病引起的血尿①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任何部位的结石,均可在移动时划破尿路上皮引起血尿;②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时均可引起血尿发生,在小儿以肾母细胞瘤多见;③外伤:小儿以外伤引起肾挫和阴茎、尿道异物、阴囊(睾丸及附睾)损伤多见;④先天畸形:在小儿以多囊肾、肾盂积水、巨输尿管、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等畸形可引起血尿;⑤胡桃夹现象: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压迫后变?、淤血引起血尿;⑥泌尿系统的迷走血管或异常血管引起的血尿,其大多数为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二)小儿非外科性疾病引起的血尿①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霉菌感染等;②药物性血尿,如使用头孢类抗菌素可引起血尿较常见,其他如磺胺、酚、汞、铅、砷中毒,大量输注甘露醇、甘油等也可引起血尿;③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过敏性紫癫、血友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性贫血等;④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⑤感染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丝虫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 ⑥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⑦内分泌代谢疾病:痛风、糖尿病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三)邻近器官疾病引起的血尿邻近器官疾病累及输尿管、膀胱、尿道也可引起血尿,但出血不是来自泌尿系统。在女性儿童如子宫、阴道、处女膜的疾病或异常、或直肠的异物、局部外伤及肿瘤,均可因侵及泌尿系统引起外源性血尿。 四、血尿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根据不同阶段的尿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出血的部位。①初血尿:血尿仅见于排尿的开始,病变多在尿道;②终末血尿:排尿行将结束时出现血尿,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或后尿道;③全程血尿:血尿出现在排尿的全过程,出血部位多在膀胱、输尿管或肾脏。 (二)尿三±试验取3只±子,在一次小便中,第一±取前段尿,第二±取中段尿,第三±取后段尿。如第一±为血尿表示血来自尿道;第三±血尿为终未血尿,病变多在膀胱或后尿道;第一±、第二±、第三±均呈血色即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或在膀胱以上的泌尿道。要明确血尿是由哪种疾病引起的,应根据症状和体征安排相关体检、X线及CT检查,甚至肾脏的活组织穿刺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什么是血尿? 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超过正常。临床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尿液外观正常,但显微镜检查达到诊断标准的称为镜下血尿;如果每升尿液中含有1毫升血液时,尿的外观颜色就会改变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大多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也可为茶叶水样。在尿液为碱性时,血尿呈鲜红色。在尿液为酸性时,血尿可呈咖啡色、红棕色、浓茶色或酱油色,正常尿液在显微镜下看不见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取新鲜尿液(最好是晨尿中段尿)10毫升,离心沉淀后取沉渣作显微镜检查,如每高倍视野,3个红细胞以上,或Addis 计数(即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50万可诊断血尿。 2.怎样诊断血尿? (1)肉眼血尿:出血量超过lml/L,可呈肉眼血尿。 (2)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正常,1~2周内有3次尿中红细胞数目超过正常值范围即离心尿≥3个/HPF或≥8000个/ml,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Addis计数)>50万/12h,均可诊断为镜下血尿。 (3)潜血阳性血尿:在尿中未发现红细胞,但是尿隐血呈阳性,表明红细胞裂解成血红蛋白尿。 (4)病因诊断:引起血尿的病因复杂、涉及的病种范围很广,因此,诊断的关键环节是确定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临床可选择尿三杯试验、尿红细胞形态、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尿沉渣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尿免疫球蛋白颗粒管型、尿钙、尿细菌培养、尿脱落细胞学等多项检查以确立病因诊断。必要时应做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CT、MRI 以及血清生化或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血清补体、抗基底膜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以助诊断。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尿红细胞形态进行鉴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