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张汀,张玉坤,王丙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作为西方民居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庭院一直是西方住宅的核心组成。通过对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庭院形式——古罗马的中庭、古希腊的庭院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古罗马双庭的简要介绍,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同时类比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从中透析不同民族中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fi-罗马中庭;-fi-希腊庭院;fi-罗马双庭

中圈分类号:TK1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courtyards in the dwelling

houses of ancient Greece an d an cient Rome

ZHANG Ting,ZHANG Yu—kun,WANG Bing—c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As all important element of west dwelling house,courtyard is the core part at all time.The represen —

tative ones,atrium,peristyl and domus are analyzed in detail.Meanwhile,they ale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ourtyar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iference between the courtyard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dweling houses.

Key words:atrium ;peristyl;domus

0 引言

为了得到充分的采光、通畅的空气以及内部封

闭的自由空间等,古人在自己的住宅之中营造出一

块露天的场所,这种场所在建筑中被称为庭院、中

庭、天井等,而其形式更是千奇百态,从一米到十几

米甚至几十米的尺度,形形色色。而在西方传统民

居的历史长廊中,则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住宅最具

有代表性。试以这两者为例,简述西方古典民居中

庭院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1 古希腊与古罗马庭院分析

1.1 古罗马中庭

在古希腊语中,ater、atra、atrum均表示“黑暗、无

光泽”;由此,“atrium ”这个词就有了“黑色大厅”的

意思。起初,“atrium ”被当作房子中间的一块空地,

从那里,人们可以看到天空,而这块空地则被不同房

间、走道、入口、廊子所环绕。这便形成了“中庭”。

中庭(atrium )式住宅(图1)起源于古罗马。上古时

代的古罗马人过得是游牧生活。帐篷式的住宅以灶

为中心。灶成为整个住宅物质和精神的核心,多数

日常生活,如吃饭、做饭、冬季睡眠都围绕在它周围。

为了通风、采光及排烟,古罗马人在帐篷的顶部开

口。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我国的蒙古包和云南苗

寨的火塘布置看到类似的情况。当时,古罗马正处

于当地伊斯特鲁伊人的统治之下。相比古罗马人的

牧羊生活,“伊人”则带有更多的农业文明特征。从

收藕日期-"200~一09—26

作者筒介:张汀(1977一),男,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维普资讯https://www.doczj.com/doc/0914757016.html,

笠;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37

当时伊人骨灰盒式的建筑形态,显示出一些类似于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如重檐建筑以及较深远的挑

檐;这说明古罗马人的住宅建筑逐渐固定在土地上。

公元前4OO~200年左右,古罗马人赶走伊斯特鲁伊

人,渐至强盛,但把游牧的居住模式部分沿袭下来并

且和伊人的建筑形式合而为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

“中庭式”罗马住宅。

图1 中庭式住宅

1.2 古希腊庭院

与古罗马人的中庭式住宅相呼应的是古希腊住

宅中的庭院式(peristy1)(图2)。它的成熟期比罗马

的中庭式住宅要早大约200年,而两者的起源则完

图2 庭院式住宅

全不同。地处温暖明亮的巴尔干半岛沿海及周边岛

屿,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800~600年就已经进入农

业文明社会,很早就开始种植橄榄、葡萄和小麦。古

希腊人的务农生活体系与古罗马人的游牧生活体系

的不同,自然导致了他们居住模式的不同。古希腊

人的住宅中间空出的庭院完全不同于古罗马游牧人

的“排烟口中庭”,古希腊庭院四边至少有一边为柱

廊环绕。古希腊庭院环境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

与古罗马中庭中央布置的灶不同,古希腊庭院中央

往往设置水池,并在其中养鱼。这很容易让人联想

到我国北京四合院中的鱼缸、石榴树,以及福建土楼

中心开凿的水井。“水”作为家庭生活的必备资源,

古今中外都有人试图将其引入住宅,并使之成为心

理上可以带来安全感的因素。总之,“开敞”、“明亮”

以及更多“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比古罗马中庭

具有更多的农业文明的特色。

1.3 古罗马双庭

随着古罗马共和政治的出现以及古罗马帝国的

扩张与发展,东方(近东、巴尔干半岛)文化艺术的特

征逐渐为古罗马人所吸收,而其中就包括古希腊的

庭院。在罗马共和的开始时期(公元前300年前后)

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开始在古罗马合而为一。其形

式颇似两进的四合院,前面为比较封闭的中庭部分,

后面在原来的后院位置上安置了古希腊的庭院,这

种住宅模式被称为双庭式住宅(domus)(图3)。虽

图3 双庭式住宅

然古罗马人也喜欢让建筑朝南,但双庭式住宅决不

像我国的传统民居那样被严格的规范所束缚。中国

传统民居的这种束缚一方面是法律礼制上的原因;

另一方面则源自意识形态,比如风水理论等。而罗

马双庭式住宅的朝向往往受限制的因素在于地势、

道路网以及周边环境等。其中前后两院(中庭和庭

院)则受宅主财力以及地块范围的影响。而事实上,

古罗马双庭式住宅中对古希腊庭院的吸收是从建筑

局部的引入开始的,比如几根柱、一条柱廊、,-i1,间

作为欢聚宴会用的屋子等。

双庭式住宅前侧的核心是中庭,它周围通常排

列着小型起居室、辅助性耳房、厅堂以及对外开放的

维普资讯https://www.doczj.com/doc/0914757016.html,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

店铺。维特鲁威曾经根据屋檐结构的不同将中庭分

为五种:塔斯干式(tuseaniseh)、四柱式(viersaulige)、克林新式(korinthisehe)、分水式(displuriatum)和拱顶式(testudinatum)。其中前三种中庭屋檐坡向是自四

周向中庭中心倾斜向下的,而后两者则相反。庭院

的含义不仅仅包括住宅中间见天的天井,更包括其

屋檐的结构、地面泛水设施、周边的房间设置、自身

的封闭性、空间高宽(进深)比,甚至是周围房间排布

等诸多要素。分水式和拱顶式中庭由于天井的全封

闭性就不需设置地面下沉四方形收集雨水的坑了。

2 与我国古典民居庭院的对比

系统地研究庭院,更需要了解当地的环境、气

候、历史、人文甚至居民心理特征等。比如,福建土

楼、广西广东围拢多是由于汉族南迁氏族团体自卫

以及群体生理、心理的需求。而我国天井多源于庭

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或是受城

市布局的影响。这点与古希腊庭院不无相似之处,

但后者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

的哲学观念。而相反的,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

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牢不可分的内部元素,带

有明显的游牧民居的特色。

罗马共和国以后,中庭中央设置“灶”以及将整

个中庭作为综合性起居室或餐厅的习惯逐渐地消失

了。这一变化说明住宅尺度明显变大了,但作为灶

的一种变异体,人们开始在雨水坑之后(雨水坑前为

入口或店铺门脸)、厅堂之前放置方形的大理石桌

(图4),其形态颇似中国传统的供案。

图4 厅堂前的大理石桌

围绕着中庭的房间多用于做饭、会客、大宴、储

20O4

藏、仆人生活以及包括店铺经营的一系列对外的、公

共的事务(图5)。与古罗马人相似,古希腊人的住

宅如果拥有两个庭院的话,他们也会选择靠外的庭

院作为公共场所,他们会在那里会客、接见奴隶、酬

宾等;而后面的庭院则供给家庭内部使用。与古罗

马双庭式住宅不同的是,古希腊人更乐于装饰公共

庭院(前院),而古罗马人则更喜欢对家庭内部的庭

院(后院)尽奢华之能事。

图5 中庭四周的公共用房

耳房的形态颇似北京四合院中连接正房和厢房

之间的连廊。耳房整个对着中庭开敞,并无门窗,但

由于它的位置和更显著的房间特征,使它区别于四

合院中的连廊。而耳房的具体功能到目前为止还并

不肯定,由于在庞贝古城遗址中的住宅耳房中发现

了祭坛,所以有人认为耳房是被作为祭祀中的“龛”

来使用。也有人认为耳房其实就是厨房,早前置于

中庭中央的灶被古罗马人移至耳房之中。古罗马的

习俗中,会在灶边设置祭台来祭祀家神,类似于我国

的灶王爷,灶边设祭台也同时可能是占罗马人对火

的敬畏。正堂是中庭后侧,朝向中庭完全开敞的房

间。这个朝向中庭的巨型洞房,从不设置门,而是选

用挂帘遮挡。早期正堂作为主人的卧室,类似蒙古

包中哈萨包的布局。随后,正堂慢慢演变成了主人

的会客间,这种情况又与我国二进四合院的“堂”相

3 小结

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住宅庭院的研究中发现两

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文

化上的。两者年代、地域、文化等背景的不同直接影

响到建筑形式上的差异。古希腊住宅中的庭院更具

维普资讯https://www.doczj.com/doc/0914757016.html,

’汀笠;直查壁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39 有农业文明特色;而古罗马住宅中的中庭则更具有

游牧文明特色。古罗马住宅中自由、因地制宜、融合

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让人更能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

与扩张的气息,以及一点点不成熟感。而古希腊住

宅中则更理智、更规整、更宁静、更质朴一些。这两

者更是奠定了西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基础,对后

世的建筑艺术文化影响深远。了解西方传统民居建

筑形式的同时,更能引发我们对自己的建筑文化的

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l J Rogers E E.Atrium and pefistylhouse in antike L M New Heaven:Con 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128— 139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OO2.89—92

·+ ··+ ··+ 一+ ”+ ”+ + ··+ ··+ ··+ —。··+ + 一+ ··+ “ + + ··+ ··+ + ··+ 一一+ ”+ 一+ + ··+ ··+ 一+ 一+ ··+ 一+ + + ··+ + + 一+ + 一一 + ? + 一+ 一+ (上接4页)

图6给出了管间距为D情况时的结果。间距为

A、B、C情况时也有与之相似的结果。图中温度值

最低值处表示的是循环液出口温度。从图中不难看

出:对于相同的管间距,随着回灌材料相对导热系数

的增加,热量回流现象将减小,管子的出口温度将

降低,热交换的效果好一些。这与图5中得到的相

关结论是一致的。

3 结论

(1)竖直单u型管地热换热器支管间的热量回

流与两支管的间距有关。支管间距越大,对于减小

支管间的热量回流效果就越好。

(2)竖直单u型管地热换热器支管间的热量回

流与回灌材料的导热系数有关。当管间距一定时,

回灌材料导热系数大的材料有利于减小支管间的热

量回流。

(3)为减小U型管地热换热器两个管间的热量

回流,应使两个支管间的距离尽量大,最好是两个支

管的管壁紧贴钻孑L壁。当U型管的管间距一定时,

选择具有大的导热系数的回灌材料对于减小U型

管地热换热器两支管间的热量回流也有一定作用。

(4)为了在施工中保证u型管支管间距处于较

大位置,减少支管间的热量回流,我们研发了一种地

热弹簧装置l 。该装置可把U型管的两个支管撑

开,从而使两管的间距保持在较大位置。实践证明

这种装置对减少支管间的热量回流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ll J Gu Y,O’Neal D L.Development of an equivalent dimr~er expression

for vertical U—tubes used in ground-coupled heat purrrpsl J .ASHRAE Trans.1998.104(2):347—355.

2 J Diao N R,Cui P,Fang Z H.The thermal resistance in a borehol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l C J.France:Proceeding of 12 Intemation—

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2O02.

:3] 曾和义,方肇洪.u型管地热换热器中介质轴向温度的数学模

型[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O02,17(1):7一l1.

:4] 曾和义,方肇洪.双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J:.山东

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l8(1):ll—l7

:5] 方肇洪,刁乃仁,苏登超,等.竖直u型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的设计与安装[J].现代空调,2001,8(3):101—105.

·+ ··+ ..+ 一+ ·.+ .·+ + ··+ ··+ ··+ ··+ ··+ ··+ 一··+ ··+ 一+ ··+ 一··+ 一一一+ ··+ ”+ 一+ -·+ + 一+ ”+ ”+ 一+ ··+ ”+ 一·+ 一+ + ”+ ··+ 一一+ 一+ + ? + 一—

(上接35页)

致谢:作者对沙凯逊教授的悉心指导表示由衷的感

谢。文章中的错误和不足由作者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

2002.

3] 李红松,田益祥.科技进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测定:J],安康师

专学报,1999(3):l一4.

[4] 史忠良.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版社, Is] 贾献忠.我国建筑业发展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6] 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__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doczj.com/doc/0914757016.html,/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 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

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 刻方面。 一、罗马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 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 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 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张汀,张玉坤,王丙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作为西方民居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庭院一直是西方住宅的核心组成。通过对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庭院形式——古罗马的中庭、古希腊的庭院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古罗马双庭的简要介绍,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同时类比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从中透析不同民族中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fi-罗马中庭;-fi-希腊庭院;fi-罗马双庭 中圈分类号:TK1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courtyards in the dwelling houses of ancient Greece an d an cient Rome ZHANG Ting,ZHANG Yu—kun,WANG Bing—c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As all important element of west dwelling house,courtyard is the core part at all time.The represen — tative ones,atrium,peristyl and domus are analyzed in detail.Meanwhile,they ale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ourtyar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iference between the courtyard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dweling houses. Key words:atrium ;peristyl;domus 0 引言 为了得到充分的采光、通畅的空气以及内部封 闭的自由空间等,古人在自己的住宅之中营造出一 块露天的场所,这种场所在建筑中被称为庭院、中 庭、天井等,而其形式更是千奇百态,从一米到十几 米甚至几十米的尺度,形形色色。而在西方传统民 居的历史长廊中,则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住宅最具 有代表性。试以这两者为例,简述西方古典民居中 庭院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1 古希腊与古罗马庭院分析 1.1 古罗马中庭 在古希腊语中,ater、atra、atrum均表示“黑暗、无 光泽”;由此,“atrium ”这个词就有了“黑色大厅”的 意思。起初,“atrium ”被当作房子中间的一块空地, 从那里,人们可以看到天空,而这块空地则被不同房 间、走道、入口、廊子所环绕。这便形成了“中庭”。 中庭(atrium )式住宅(图1)起源于古罗马。上古时 代的古罗马人过得是游牧生活。帐篷式的住宅以灶 为中心。灶成为整个住宅物质和精神的核心,多数 日常生活,如吃饭、做饭、冬季睡眠都围绕在它周围。 为了通风、采光及排烟,古罗马人在帐篷的顶部开 口。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我国的蒙古包和云南苗 寨的火塘布置看到类似的情况。当时,古罗马正处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10历教1班肖芳 26 摘要: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则展现着欧罗巴文明的辉煌。古希腊的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从兴起到成就的顶峰,发展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谐、完美、崇高。而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因此,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柱式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①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亚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称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规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古希腊人又是一个追求美得民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他们这里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统一。在地中海的下,他们的神庙熠熠生辉,他们就在这样的广场、剧场、城市中谈论哲学、欣赏悲剧、实现留给人类历史的一段传奇。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 公元前5世纪在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造的雅典卫城,达到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

院落空间解析 (1)

ˉArt Pan 院落作为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手法之一,有其独特的空间构成特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中。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局,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 一、设计目的 院落设计的宗旨在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景观,以此突出建筑并与建筑相协调。设计运用相对经济合理的建材既保证了院落正常的建设需要,又使景观设计具有现代风格且经济适用。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涵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二、设计理念 1.设计强调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协调统一,创造一种既相对开放、便于人们交流的空间,又相对独立、私密的院落空间。 2.设计强调现代简洁与自然相协调。构筑物的造型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在种植物上追求一种自然的环境。 3.设计力求将现代实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现代感极强的长廊可满足休息功能,艺术感十足的跌水墙可改善院落内的环境,为干燥的环境带来一丝院落所特有的温润。 4.设计重点突出个性,也强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造型上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材料上选择与建筑材料相配套的木条和钢架结构,颜色也尽量配合建筑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 三、设计要点 1.相对私密的院落设计。院落设计运用相同的元素,不同的组合形成各个院落独特的风格,将景观小品和水池设计安排在院落的入口,以欢迎的姿态来表达每个院落亲切的个性。通过院落内相对较少的铺装和丰富的植物配置来强调生态的一面。 2.院落间的开放式设计。院落与院落之间是相对开放的自然空间,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纯自然的空间,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丛为主,其间设计一些汀步式的小路,营造出相对静谧的气氛;另一类是以水系为主的休闲空间,中间有穿流的小溪和宁静的湖泊,形成一处处休闲的场所;第三类是以行车和停车为主的干道空间,两边是起伏的地形和相互交错的停车位,使穿行在主干道中的行人 同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3.强调四季分明、各有千秋的种植设计。每个 院落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季相特征,形成不同的特 色,以乔木和常绿树种为主的公共空间,营造出植 物包围村落的空间感受。 四、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早在公元前就形成 了,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其 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景观设 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与院落保持 距离,房屋的位置反映了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 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院落内 的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是绿色的空间,是交流的 空间。它们由广场、草地、小径、花架、喷泉等组 成。院落由此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社区可被 识别的标志。 1.风景设计 风景是院落和街道的表层,它定义了空间的性 格:公共、半私密、私密。风景元素定义了院落、 街道和建筑的界面。界面决定了院落、街道和建筑 的关系是柔和的(院落—建筑),也是分隔的(街 道—建筑)。风景并不止于界面,它蔓延到私家 庭院和建筑的立面,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并 最终成为其一部分。 2.建筑设计 建筑决定性地定义了院落和街道的边缘。内部 空间的功能和外部风景对它的影响决定了每个面开 敞、封闭和半封闭的特性。 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 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得到保护。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 景观设计在国内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 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 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 五、院落中种植设计原则 在院落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 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 的组合,色彩、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 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关 系来配置。 易长易管原则:院落中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于 管理、易于生长、少修剪、少虫害、适宜当地气候 的植物品种,并以速生植物为主导。 功能性原则:植物应与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如 考虑遮阳。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来选择植被。 艺术效果原则:要考虑四季的绿化效果,并注 重其层次感以及乔、灌、草的立体搭配和种植群落 的形成。 六、现代庭院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古人“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家庭”,意 思是说一个“家”多少有点空地才像样。但是在现 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庭”渐 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今天当人们开始对现 代居住模式“躯壳化”以及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 生厌倦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现代住宅如何来实现 这样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 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设计师怎样重 新引入院落空间,如何将传统建筑中院落空间的处 理手法融合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去改善人们居住 的整体环境,改善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些都应该成 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院落不只是一种视觉形象,而是生活场景的体 现和全身心的体验,优秀的设计首先必须是生态 的、人性的,然后才是视觉和功利等方面的权衡。 所以,院落绝不仅限于视觉感受,必须解决交通、 功能、邻里关系、活动内容、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 题。院落设计应与人的生活内容建立关系,形式表 现不是目的,现代庭院关注人类生活的景观。设计 中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文化要得以传承,需要尊重历史 与传统,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就代表陈旧与落后而 将其摒弃,但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而不加以完善与发 展,那历史便无法向前迈进,社会也不会进步和发 展。现代庭院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日益完善的 结果。然而,传承并不是设计师一定要去追随的东 西,一味地追求“文化”在设计形式上的表达实际 上是对文化的玷污。 自然与人工:庭院设计必须研究生态学,人类 置身于偌大的生态系统,设计师不可能重新建立一 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所以,首先要理解大的景观环 境,不管是多大规模的项目都必须融合到客观的生 态系统之中。 艺术与经济:并不是用金钱就能堆砌出好的作 品,艺术创作与经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经济永远 是设计的基础条件,如何做到用最少的经济投入去 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设计师必 须要面对的问题。 院落空间解析 文ˉ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ˉ马博华孙文婧 艺术与设计ˉ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古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在建筑细部上比较,平面上,古希腊庙宇平面、以简单正确均衡对称为准,它仅一正殿四周有柱廊环绕,特呈妩媚形态。其露天剧场多圆形平面;而古罗马建筑以宏伟壮观为准公共建筑极其伟大,其他水道桥梁等公共建筑尤为扩张罗马文化。罗马人应用了法圈,故门窗洞及柱间跨度均可加大,庙宇平面不仅为方形还有圆形。墙垣,古希腊墙垣以石块或云石实砌,石块间用金属搭攀勾连,无灰浆墙面磨琢光滑,庙宇常建于界限清晰的连座上表示一种坚实状态;古罗马与希腊不同,他不以块石实砌,用三合土建筑。外表面用石板或砖料或涂以灰泥,内表面护以彩色云石、雪花石膏、斑岩等,用铜质搭攀勾连。门窗,古希腊门窗口均为方头,门口向上缩小。庙宇正面没窗但有悬立柱子;古罗马柱廊与圈廊用于内外,门头有半圆式也有楣式,窗头普通的是半圆式有时是弓形式。屋顶,古希腊为人字山墙斜度,庙宇的屋顶载于正殿墙及回廊柱上。椽子为木质,上盖云石版瓦,古罗马用拱顶与圆顶,平顶上常作井字形。柱子,古希腊三大柱式:1多立克柱式,为最雄壮的柱式没柱础直接放在阶座上柱式简单、朴素、森严;2爱奥尼克柱式轻巧、雅致柱头带涡卷具有女性美;3科林新柱式更加细致。希腊的柱子常与法圈和构柱并用成了装饰的作用常用重叠柱式。罗马有五种柱式:1脱斯干柱式,柱身无凹槽;2陶立克柱式,罗马人很少用;3爱奥尼克柱式,卷涡的支配与希腊不同四面都有相同的角卷涡;4科林新柱式,罗马人的最爱也最为常见,柱帽头雕刻富丽,四周的叶瓣为软毛茛叶螺旋或人物雕镂;5混合柱式全部与科林新式相似,时奥尼克式和科林新式混合而成。线脚,希腊的线脚柔美而精美,分别有正波纹线、反波纹线、蛋纹线、小平线、小圆凸线、凹线、半圆线、鸟嘴线檐版;罗马的线脚富于雕镂对轮廓不如希腊的研究。他的线脚多为圆形。 古希腊建筑的配置与环境紧密结合,采用几何性对称性和直交网格为控制因素。富有雕塑性表达明晰的结构内外廊以及创造的三大柱式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常以严格的轴线为基础来组织,并赋予轴线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其对室内空间的拓展和多样化的使用,这与其积极的外部空间相呼应。古罗马使用了古典柱式,却用了一种根本上创新的方式使它赋予了一种在空间上整合的新型环境的特征。罗马庙宇森林柱子发展为深的门廊而内殿成为了一个与进坛同宽的统一空间,其行式对日后的教堂影响深远。

古希腊与古罗马

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思想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对比 1.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与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人本主义是古希腊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所有的民族一样,早期的古希脂人也因为认知 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限对于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用人格化的欲望创造 了许多神。但是希腊人认为人和神的秉性是无本质区别的(神折射出的是深 层的人性),这是希腊人的智慧之处。这种观念在城市设计中则表现为古希 腊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人 的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与这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社会形态对应的是雅典卫城式的城市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关注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以营造平等自由的圣地和纪 念胜利的地标为空间理念,以市民自发的热情和奴隶的劳动为实施方式, 以常年的实地考察和现场建造为设计方法。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的城市设计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 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Hi1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采用方 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他在空间设计上 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 称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极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2.大帝国时代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 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 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 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 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理念,以为宣扬 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 罗马广场就是日益扩大的君主集权思想的表现。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 愈大,其广场规模愈宏大。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 庙和与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 与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修饰,并成为展示中央 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 都后,诸位皇帝(尤其是从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奥古斯都到图拉真)均扩 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广场都比其前任皇帝所建广场的规模更宏大, 装饰也更加精致。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君主集权思想对城市设计的影 响。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典型城市设计的对比 1.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及雅典卫城 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当属雅典及雅典卫城。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呈一种不规则的自由状态,广场无定型,建筑排列因地制宜,无轴线关系。城市中心为卫城,居民定居点和城市就是从 卫城山脚下逐步向外发展形成的。雅典卫城是当时雅典城宗教的圣地和 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雅典卫城建于城内的 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 处为130米,山势险要。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 们长时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 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1940年,著名希腊学者道 萨迪斯(Doxiadis)曾分析雅典卫城,发现其中建筑布置、人口与各部分 的角度都有一定关系,并证明它合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分析。 雅典卫城建立于一个山冈上。周围是一些居民点。卫城是附近居民遇到外敌入侵时的避难所和宗教祭祀的地方,后成为巴赛勒斯的驻地。最初, 雅典卫城与阿提卡其他地区的城堡同步发展。雅典城市即是从雅典卫城发 展而来的。 2.罗马的庞贝古城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比较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姓名:李春丽 班级:艺设082班 学号:200810079 指导老师:刘珊 日期:2011.6.6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摘要: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继承 前言: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摇篮,所创造的柱式影响了整个世界,雅典卫城更是古希腊建筑群的代表作,而古罗马的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其辉煌的拱券和公共建筑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古罗马将柱式与拱券完美的结合,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海赉聂克时期形成柱梁式建筑结构简单化、直线化自然的把发圈、拱顶、园顶复杂性,由是消灭。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古罗马建筑:而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古希腊柱式:柱式一般由檐部、柱子、基座三部分组成,有时只包括前两部分。檐口、檐壁、柱头等部位常有各种雕刻装饰,各部分交接处常有各种线脚。 多立克(Doric)柱式: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的。,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较厚重,线脚较少,多为直面。总体上,力求刚劲、,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14757016.html,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作者:武云杰邓博文杨延岭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8期 【摘要】通过对冀东民居的实地调研,实地勘测,查阅文献,整理出冀东民居院落空间的大致数据,探究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关系,从而在新的乡村规划时,充分学习古老的传统的营建智慧。 【关键词】冀东民居;院落空间;地理环境;气候特征 冀东地区处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北部多呈山地,中部为燕山山前平原,西南部为濒临渤海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唐山,秦皇岛等地;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2.5℃,常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各个地区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形地势中,对当地的小气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居的院落空间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1、地理环境与民居院落空间的关系 1.1地理环境与院落空间的类别 冀东地区,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的山前平原,西南部的滨海区,地势起伏明显且复杂多样,造成了民居院落的差别,主要影响到了民居院落的进数,北部的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较高,等高线也密集,所以民居的宅基地都很小,院落的进数也一般为一进,根据所整理的数据,二进院落的比例仅仅占到了8%,中部的山前平原,由于地势开阔,允许民居的扩展,因此二进院落的比例达到42%,西南部的滨海区,地势更为开阔,允许民居的大面积建设,因此二进院落的比例达到了80%,并且开始出现各种院落的组合。 1.2地理環境与院落空间的大小 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院落空间的类别,同时影响着院落空间的尺寸大小,我们通过实地的测绘得出院落的占地面积,北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不定,院落尺寸经常依据地形而定,院落面积的平均值为183㎡,中部的山前平原,院落的尺寸有所扩大,院落面积的平均值为203㎡,而西南部的滨海区,院落空间的尺寸达到最大,院落面积的平均值为254㎡;较为完整的传统的民居大多坐落于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而交通和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滨海区,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引进和村民们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不强烈,大多进行了拆除后的自建,对于传统的营造技术几乎废弃。 2、气候特征与民居院落空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

2008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8第28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8 No.3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 张 慧,赵晓峰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32) [摘 要]中国自古地域辽阔,但在居住形态上却都脱离不了“院”的干系,基本上皆可概括为“合院式”民居。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予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期对现代庭院的研究与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庭院;生态哲理;生态文化内涵;天人合一 [基金项目]2006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承德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传统居住文化传承研究》(Z200604008);2006年度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指导项目《承德地区城市住宅地域特色营造策略研究》 (Z2006308) [作者简介]张 慧(1972—),女,河北省深州市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研究。 赵晓峰(1971—),男,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3-0245-03 [收稿日期]2008-01-15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与生态文化内涵进行剖析,以期对现代住宅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一、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概述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中,“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气论和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凸显了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是影响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核心。 1.“生”的理念 在古汉语中,“生”主要用于表达“生长”、“产生”、“生育”等一系列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先民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从崇拜生命到重视感性生命,再到从哲学中抽绎出一种生命精神作为宇宙本质的过程,说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化,凸显了古代中国人的唯生思想,即万物都是一种生命存在,是一种活泼泼的存在物,而生命之间存在着旁通互贯的联系,由此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周易》中所说的“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1](《系辞上传》)堪称中国人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正是由于对生命的尊重才孕育出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在《周易》中就包含大量以“生”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1](《说卦传》),等等。这些叙述道出了以周易学术概念形成的自然生态运行模式。 2.有气则生 “气”是传统哲理中重要的范畴之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二气涌摇融和而为“三”,以生万物之意。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管子》云:“其细无内”,“其外无大”[3](《心术》),把气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充盈天地。《庄子》则提出“通天下一气耳”[4](《知北游》)的命题,认为人之生是气之聚,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 同时,“气”与生命有很大的关系:人身内之气保持 542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立而特有的地位,传统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住宅的基本形制又是其中的精髓。华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具有核心的古代宇宙观,也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个性表现。住宅的选址和建造上都能体现当时的思想和技艺,并且住宅的使用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的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与迁徙等等因素而发生着改变。所以,研究民居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

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化等,均限制了建筑完全对称的布局模式,所以许多传统民居庭院布局或通过直线正交形成均衡构图,或转折、局变、错落布置。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艺术特点比较

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比较 古罗马与古希腊艺术十分接近,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延伸、继承和发展。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总体来说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与他们的民族精神有直接关系。 希腊人不劳动、有人服侍、生活简朴、对物质生活无过多需求。因而,生活优裕从容、充满闲暇。闲暇时光,关心国事,致力于公共事务和战争,注重身体锻炼、进行特殊教育,练就了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希腊艺术题材主要是运动员和神。神是希腊理想美的最高典范。如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胜利女神等都是希腊人心目中最完美的人。而罗马是个金戈铁马的帝国,他们讲究的是权力与征服。罗马人崇拜希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延续。但是罗马的民族精神引成了罗马艺术讲求实际,强调功利的特点,他们追求外貌真实,强调个性及内心的表达。 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使罗马人望尘莫及,但罗马人在肖像雕刻艺术方面却有独特的成就。希腊雕刻强调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罗马人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的肖像。艺术家不仅满足于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罗马本身的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的大量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罗马雕塑艺术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鲜明地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帝王贵族的肖像雕刻极为发达。罗马艺术风格不像希腊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伊达拉里亚美术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地区文化教育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各个不同地区艺术风格都各有所异,除了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帝国正统艺术以外,帝国各行省还存在着各种地方风格。 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 简言之,希腊和罗马艺术可以这样概括比较: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个性的、典雅精致的;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 希腊人与罗马人共同创造了西方古典文化,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源流。他们共同处在于含有民主性和科学性,但希腊与罗马又各有特点:与罗马相比,希腊更富于理想主义精神;与希腊相比,罗马更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论是理想主义精神还是现实主义精神,希腊与罗马的艺术文明都是值得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