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Locke’s Theory of Property

论文作者:张斌

专业:法学

指导老师:陈云中

完成时间: 2016年04月10日

摘要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作为其经典作《政府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为诸多学者评述探讨数百年。本文在诸多学者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凯尔森等人的学说理论,试图大致勾勒出洛克理论的建构与局限。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ke’s classic work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his theory of proper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lots of scholars for hundred year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scholars and the theory of Marx or Kelsen, this article try to sketch 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limitations of Locke’s theory.

关键词:洛克;财产权;劳动;局限

Keyword: Locke;property;labour;limitation

目录

一、前言 (4)

二、财产:起源与发展 (4)

(一)、上帝的意旨 (4)

1、共有的释义 (5)

2、理性 (5)

3、劳动 (5)

4、无限的资源 (5)

(二)、神谕的限制 (6)

三、局促 (7)

(一)、法律与权利的关系 (7)

(二)、本质:旧有思维下的新式描述 (8)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前言

对现世法学而言,圣人们的言语早将意识形态的批判同历史的垃圾画上了等号;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却往往构成“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的扫除从来不仰仗于地上世界的口舌之辩,所谓地上世界的良心不过是跪拜在神祇面前战栗发抖的凡人一众。当争辩的界限模糊于现实需要时,争辩本身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法律诸概念的厘定,或合此理。可对诸概念的求索若只停留在仰视先贤,只停留在叩首跪拜,一个人就再也不想去求索自已所欲求的真实,只去亦步亦趋,只去成为昧昧无闻的狂信徒的一员。于是,借由个人浅薄的学识考察一下此类概念的行动,特别是揭看不经董子之流歪曲的原文的行动,都变得正当起来。

古典自然法学派曾将一切法令的行为归咎于亘古不变的某种事物,在他们的著述下理性神取代了俯察众生的某个名讳上帝亦或安拉的神祇。但这尊理性神也仅是取代罢了,那神龛旁缭绕的香火从不曾有所消退。作为这一学派的宠儿,洛克关于财产权理论的建构,亦紧绕着理性神展开,只是异于其同道们的此论彼论,劳动的因素以一种大不同于后世马克思主义作家们的方式夹杂在了其间。在他的阐述下,劳动作为身体的衍生经一种莫名而确实的方式注入到什么东西中,使得共有的事物摇身一变成为了某个人的独有附庸。

究其本质,这种见解亦未曾脱离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窠臼,他从所谓自然理性的角度出发,论证这一过程发生的必然性;又从自然理性的角度出发,为这一过程存在的合理性作辩护。(关于权利与规范的关系作补充)自然理性,这尊不可名状不可触碰的神明,俨然就是最高的律法。可是这种假借神明意旨所传达的神谕,并不见得真能成为什么神谕:“私有权起源于人法”,圣师托马斯如是说;

“并没有以自然法为根据的所有权之分,只有通过人们的协议才有这种区别”,圣托马斯复言。

这种圣人互搏式的论调,绝不少于圣卡尔对诸时髦学者的讥讽之词,何况还有几百年后的凯尔森亦或什么学者虎视眈眈其后。

在此,就让我这个后世的凡人站在巨人肩膀上,拿诸多山峰竞比高低,这绝不是后世者的狂妄自大。为了准确地评价这种为狂信徒们叫卖称道的哲学,为了清楚地表明其理论的时代性、拘束性,就必须依借这种所谓狂妄自大以省视前人的一切。山峰的存在,从来不是让人空立于山脚哀怨良多,何况这一切所谓的争辩不过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二、财产:起源与发展

(一)上帝的意旨

以上帝的名义作为论述前提的方式,在诸多哲人的笔下可谓屡见不鲜。我无意追究上帝之于洛克的角色,因为无论是上帝的意旨或是什么自然理性,这种神祇般的名词只不过是赋予洛克之流的写作以先验的凭托。在其《政府论》第二篇的“论财产”一章中,自然世界的共有(权)与个人身体的独有(权)正是以如此的形象作为立论基础的。

这种论调的提出,实际并非洛克一人的独创性见解。就前者而言,宗教的经典已作了先导“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就后者而言,天赋人权的言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已近乎烂俗。而如上的两个前提在洛克的体系中,借由着劳动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乎自然理性(或是称呼上帝意旨的别的什么东西)的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下,诞出了财产权的果,所谓逻辑上的孳生。当劳动以一种近乎魔法般的方式,将人身的精妙“注入”到什么东西中时,这什么东西就会奇迹般地摆脱上帝或自然给定的共有状态,仿佛这人身的精妙有着点石成金的功效一般。

那么我就产生了如下的疑问:

1.共有的释义

首先是关于所谓的天赋共有。我不知道洛克是如何作解“共有”二字。我不清楚“共有”在他笔下是作为一种状态意义(事实意义)的共有,还是一种权利意义的共有。因为在洛克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先是“上帝把世界赐给人类共有”,后是“排除了其他人的共有权(common right)”(引注)。如果是作为状态,那么洛克在后续关于财产权的论述尚可继续进行。而如果以权利意义的共有作为基点,那么洛克之后的大段所谓财产权的假设要么成了复读般的废话,要么就是一派胡言。因为既然已有共有权存在,那么后续的假设推演就应该是从共有权演化出私有权,而不是从所谓共有权衍生出所谓的财产权。除非圣洛克颁下了如是的箴言:“共有权非财产权”。

2.理性

其次,神谕亦曾有云“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并且也赐给地上的走兽作食物”。我不知上帝是否赋予了走兽以一定的理性,如果是的话,岂不是在言说走兽施加一定形式的身体动静于菜蔬果木时,走兽亦可依同理获得所谓的“财产权”?当然这仅是无稽的假设,毕竟走兽不具有洛克所言说的理性,可这种理性有无的定论莫非可由洛克或其他什么人士作出?这当然只是无稽的假设,毕竟天赋的仅是人权,可这种人权狗权猫权有无的定论莫非可由洛克或其他什么人士作出?如果尽言“诚如是”,那么当某种优越于人类的智力实体存在时,圣洛克或是其他什么圣人的定论又该如何如是?毕竟指不定人类的所谓理性在更优位的智力实体那儿,只是如同动物的狂吠般嘈杂。

3.劳动

然后,我们再来讲讲所谓的劳动。在洛克的言下,劳动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上帝是把世界赐予那些勤劳、有理性的人去使用。从这条圣谕中,我们又可引申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叫做“不劳者不得食”。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洛克言说世界是赐给勤劳且理性的人,懒散不动的自无财产权可言。那么因生理因素无法劳动者呢?洛克圆满答复到尚有慈善、继承两条路径使其免于饥馑困苦。那么放贷的高利贷者、剥削的资本家呢?洛克说“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成为我的财产”。换言之,劳动或劳动产物竟然可以凭工资或其他什么形式让渡给他人,洛克言之凿凿的财产权获得之三径,怎么又多了一条?当然,这其中夹杂有货币的因素,关于货币我将在下文再行具体分析。

4.无限的资源

在洛克的传教下,我看到了广袤无垠的土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确,世界是如此广阔,以至于人类永远只是渺小的一撮;但世界又是如此狭小,以至于任何人对任何资源的占有都可能导致对其他人的损害。

洛克说某人占有某块土地,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因为第二人、第三人可以去别的什么地方开垦土地。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假设是有足够的土地,可若第一人占了距离村子较近的土地致使第二人、第三人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开垦,这对于需要行走更多路程的后人岂不就是一种损害?可若第一人占据了沃土,区区劳作一公顷即可满足全家之需,而第二人、第三人只能占有薄地且不得不开垦上两公顷才可勉强养活全家,这种对后人更多劳作的要求难道不就是一种损害?要知道,足够使用并不等于足够平等使用,若达不到平等使用的要求,谈何无从损害?何况这种损害的推演,尚是依附于洛克所谓“土地和水都足够人们使用”的前提下。

就让我们张开眼睛看看真实的世界,资源似乎总是如此的匮乏,或是局部匮乏局部丰富致使的不均,或是总体的数字远低于人类的实际所需。与洛克幻想的伊甸园世界不同,真实

的世界中,资源就是如此的匮乏,以至任由部分人依靠着什么劳动独占独享资源便会导致他人的饥馑。食物、衣服、居所,如果哪种资源达到丰富异常的状态,我们便可嘲笑后世的哈特居然把什么有限的资源作为什么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内容,我们甚至可以嘲笑起那后世马克思言说什么共产主义的徒劳与愚蠢——一头钻入洛克的伊甸园岂不更善。

(二)、神谕的限制

当然,我的上述疑问仅为后世者的捣蛋,在洛克那儿,这些先验性的前提是毋庸质疑的——一如那时的诸多圣人所共同认可的那般,所以洛克接下去的建筑只是为了应对另一问题:劳动取得私有权利(财产权)的模式是否是无序泛滥的。洛克答曰否。因为在他那儿,上帝的神启还给定了如下的制约:以满足人类享用为限。换句话说:财产从共有到私有权(财产权)的转变,必须以个人实际能够利用以发挥“东西”之应有效用为限。毕竟一切的挥霍糟蹋,就是背离神启。

我不否认洛克对于神启下的相敬相爱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但历史上诸多财产的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是多数人的寒苦度日下映衬着的少数人的肆意挥霍,着实让人怀疑这种所谓的限制是否有效;或者反言之,即历史或现实中的诸多形似违背该限制的现象是否意味着这些少数人早不享有所谓的私有财产权。特别是洛克竟以如此的轻描淡写应付这一问题:洛克言说自然物资是如此的充足,以至一个人过分占用的部分、一个人过度挥霍的部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使得人们对因此确立的财产权并没有什么争论——注意此处的用词,“没有什么争论(there could be then little room for quarrels or contentions about property so established)”。换言之,有争论存在,但争论是如此轻微,以至于洛克可以将其无视。可无论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因素,其个人的忽略都无法推脱对上述限制性原则的违背。因为在此处,违背与否是作为一元性的问题而存在,任何对数量多寡的诡辩都改变不了对原则性限制的违背。

但洛克,选择了诡辩。

这种诡辩,在引入了货币概念后,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我们进一步领略其登峰造极的技艺前,我们先回顾下他所谓的限制:某个人的财产权以他个人所能利用并发挥其效用为限,浪费或挥霍意味着他对此不再享有权利——当然我们在上述的分析中已指出其矛盾。而在这种限制下,洛克借由货币为贵人们开脱的方式,可谓是另辟蹊径。

首先,他说货币是不会被败坏的。

接着,他说货币可以通过交换获得。

然后,他说物资在他人手中的败坏与出售者无涉。他的说辞是如此的:“是否超过正当的界限……在于他有没有让任何东西在他手里白白地毁坏掉。”请我们再次注意他的说辞——一如之前——“在他手里”。换言之,物资被乙丙丁白白毁坏掉时,甲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最后,他得出结论说无论某人占有多少的货币或金银,因为其并未直接败坏其他的什么物资,且货币或金银本身不会被败坏,所以他毋庸受到任何的谴责或权利的剥夺。

这种逻辑推演,似乎是尽善尽美。

但是,为何货币金银就无法被败坏?为何在洛克眼中,货币或金银,除了固定地充当某种一般等价物外,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可言?一如某些后世的狂信者在言辞上的分析那般,圣洛克如此将世界的自然事物两分,一者叫做“物品(goods)”、“好东西(good things)”或“真正有用的东西(truly useful)”,一者叫做“东西(things)”。前者有用但易被败坏,后者则“讨人欢喜”但“不是被拿来为了生活便利而加以利用”。洛克可能在对待金银钻石乃至货币上有着某种所谓圣者的节操或道德,但这种所谓的节操若套用政治经济学予以分析,简直毫无所谓节操可言。当然,我无意于引入马克思或其他什么人的理论对这种可敬的道德幼稚病予以针砭,只是着实无法理解圣洛克的如此箴言。

我们甚至于可以拿其对待土地的标准作鲜明对比。在《政府论》的2.38部分,他如此划定对土地占有的衡量尺度:但凡圈入范围内的草所有腐烂,或者种植的果实在采摘储存前有所败坏,即可视为圈用者对这部分土地不存在独占的财产权。换言之,对土地之孳息的挥霍可被视为是对土地本身的挥霍,对土地的孳息所享有之财产权的否定可引申为对土地本身所享有之财产权的否定。那么,何至于严苛地对待货币金银呢?货币金银不会长出草皮,但货币金银亦可长出草皮。任由某人占有着货币金银,却只是满足了那人病态的“为了好看”的需求,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而变态的挥霍?

何况,即使忽视上述的标准不一,仍有如下的疑问有待回答:为何货币介入后,他人的败坏就同出售者无涉起来?还是回到土地,分析家们如是揣测道:因土地之二级产品(草皮、果实或其他)被败坏,故土地也被间接地败坏了。可依照这种间接败坏的逻辑,出售者不也可以依托购得者之手间接败坏?我们在这里不辩证分析所谓供需问题,就暂且假设出售者之供大过购得者之需且购得者购入了远大于其本人所需之物、致使多余之物败坏。那么依照上述所谓的财产权限制,购得者自是对多余部分无权利可言,可是那始作俑者呢?作为售出多余之物的始作俑者,怎么就能够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形象心安理得地独占那对应的货币金银之所有?

对于这种形似“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逻辑,我们还可以拿洛克对待主仆关系的态度作对比。他讲到“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成为我的财产”(2.28)。换言之,人之牲畜、人之奴仆,都可被视为本人某种人格意义上的延伸,故牲畜之劳动或是仆人之劳动都可视为本人之劳动,从而使得本人占有牲畜、仆人之劳动或劳动产物。那么透过货币的人格延伸呢?这种心安理得地占有对应货币的心态,不过是将败坏责任转嫁给他人后的心理变态(心里异态)。

三、局促

(一)、法律与权利的关系

凯尔森说:“义务概念通常是与权利概念相对称的。”只不过权利的概念,往往会将口语意义上的权利同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权利混淆在一起。对于后者,我们则有着多种两分式的表达,一如凯尔森在《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分析的那样。我们可以从对己和对他人的关系作两分。一个人可以说:我有权利这样做或不这样做。一个人也可以说:我有权利要求另一人这样做或不这样做。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对行为和对物的关系进行两分:jus in personam;jus in rem。

而对洛克所言说的财产权进行分析,他所阐述的财产权有着这样的规范性特征:第一,如此的财产权意味着对他人权利的排斥,换言之,即对他人进行义务的赋予;第二,如此的财产权意味着本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用其原文进行描述,即是“使用,或给他带来好处(can be of any use, or at all beneficial)”。在如此的特征下,这种财产权显然是具有着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权利的特征,即对他人的法律义务进行了预设。

在仅讨论所谓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权利”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看看权利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如凯尔森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的那般,“如果有法律权利问题的话,就一定要预定一个法律规则。在有法律之前就不能有什么法律权利”。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规范意义上的权利,并不先于法律产生(发生)(或产生于法律之后,或至多同法律共生(同时发生))。

但在《论财产》中,洛克的观点却是:“这样,人们就通过契约和协议确定了劳动和勤奋开创的财产权(and so, by compact and agreement, settled the property which labour and industry began)”。换言之,在洛克的笔下法律(或者说契约、协议)同权利(所谓的财产权)是如此的一种关系:权利是根据自然法演化出的产物,并不需要有律法作规范前提,律法的作用不过是在权利诞生后起了认可或保护作用罢了。

这种权利居先的论调,我们在诸多历史学派的理论中已见到多次。可正如分析法学派一再批判的那般,“这种权利居先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甚至可以借用下马克思对于犯罪的分析,他讲述到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简言之,抛开阶级对立、统治关系的语言,犯罪是在个人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注意此处个人同他人的关系。换言之,仅存在孤立的单个人时,是不存在所谓的犯罪的。

那么,所谓的权利呢?

在那些二元论者,或者说至少在洛克那儿,权利是可以依单个的个人而产生、存在的。在这一点的分析上,我们可以极端化其财产权的诞生,因为在他的描述下,财产权的诞生仰仗的是人的存在和这个人的勤奋劳动。换言之,即使是一人世界的状态,或者说第一个人类出现的时候(无论其是因自然演化而来,还是上帝创制而来),只要其劳动,只要其对自然事物施加以一定的精妙,他就能对这物享有权利。可这种权利除了和现在的通俗语句上所谓的“我有权吃饭”、“我有权睡觉”等感官上的权利相类似,还有什么意义?正如洛克自己所描述的那般,所谓的财产权意味着“不同其他人共同享用”,即排除他人对已物的干涉。可在不存在他人的状态下,这种权利的有与无又有何区别?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种并不契合逻辑的权利理论的政治价值——正如凯尔森所指出的那般。在《论财产》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语句:“尽管这样,还有大片的土地依然荒芜……所以它们仍然是公有的”(2.45)。在这部分,洛克论述到因某些国家或王国之间的契约、协议,放弃了对异国所本应享有的所谓“天然的共同所有权(natural common right)”。但对于诸如美洲之类的所谓依旧荒芜不治的土地,因其未为明确的协议所确定,亦因其广袤超过了土人们所能善用之范围,所以仍然可为那些已互相订立契约的人们所公有(共有)。换言之,现实中欧洲人对于其在美洲等“蛮荒之地”上依靠所谓的“劳动”获取的诸自然资源,是有着天赋的财产权利可言,正当且合乎理性。同时,我们还可对这种理论作另一种形式上的政治价值性分析,即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烂俗的“天赋人权”思想的延续。我们依照洛克所言说的权利(财产权)早于法律(契约、协议、盟约)的逻辑,即可得出权利优于或早于法律的结果。因此,后生的法律所起的作用,在于给予先生的权利以规范性的保护,除此之外,一切企图限制、剥夺、取消权利的行为都是违背这种先后逻辑的。简言之,法律的作用在于保护财产。但一如对自然状态的预设那般,这种对权利与法律作政治性分析的举动,至少在规范意义上,是同实在的法律现实相矛盾的。

(二)、本质:旧有思维下的新式描述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语境下,洛克的上述诸多描述是极其具有进步意义的。换句话说,兼具着对旧有封建逻辑的破坏与对新生资本主义语境的建设。这种破坏性与建设性的结合,在其传教中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一政治逻辑的沿用,往往是不可持久的。当旧有的逻辑基础早被历史车轮碾碎,新时代的人却依旧相信并一再套用,那么这些后人的历史也无疑是悲剧性的。因此,即使我无意于沿用所谓阶级斗争的思维,但问一问所谓“姓社还是姓资”的举动,在对待洛克的理论上,至少在此处,我认为是恰当的。

我们可以看看洛克是如何对待“仆人”的。就如上文提及的那般,洛克说“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成为我的财产”(2.28)。针对该段落,较为通常的结论是洛克在此将仆人的劳动与劳动产物一并归属于其主人。更为激进的分析,则是从剥削概念出发,认为洛克的此种言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承认资本主义剥削的合理性。

而对于这种类型的分析,诸如詹姆斯?塔利之类的学者就提出了驳斥意见。塔利的辩解大致是在一方面否认主仆关系等于主奴关系,另一方面则举出洛克于《政府论》2.43段中关于所谓的劳动分工的例子、将这种主仆关系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向劳动分工作一定靠拢。

可这种辩解就真的能站住脚吗?

首先是前一方面的辩解,所谓主仆关系不等同于主奴关系。尽管塔利引用洛克在2.85段关于仆人与奴隶的区分,但这种后续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抵消先前在2.28段造成的影响。在2.28段,洛克在语序上将马所吃的草同仆人所割的草皮置于同一位阶。对于马,即所谓的牲畜,在预定其无自身理性意志的前提下(当然事实上亦无),同奴隶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是主人或本人人格的某种形式延展。而仆人呢?塔利解释道依据2.85段,所谓仆人仍享有自有的生命与自由,保有他们在工作中通过劳动获得财产的能力。他所依据的2.85段的内容,大体上是洛克所谓“这些人(奴隶)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权,因而也就丧失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财产(These men having, as I say, forfeited their lives and, with it, their liberties, and lost their estates)”。但塔利所说的“通过劳动获得财产的能力”显然是不能和原文所谓“财产(estates)”相等同的,而塔利借以区分开仆人和奴隶的核心要素,恰恰在于这所谓的“获得财产的能力”。换言之,塔利借助2.85段以洗白2.28段的尝试,是无力的。因此,至少在2.28段中,无论是有意或无意,洛克都将仆人在实际或语言上,同牲畜或者更为彻底些的奴隶,划上了等价符号。于是,至少在2.28段,仆人也就失去了独立劳动的能力,成为了主人人格的延展(何况在2.85段,洛克对于仆人与奴隶的区分,并不在于获得财产能力的区分,而在于时间与范围的不同,换言之,至少在特定的时间与范围内,仆人实际上就是奴隶)。

接着是对后一方面所谓劳动分工的辩解。在2.43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的确是对劳动分工做了一定的描述,且相应的劳动者之劳动仍然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塔利在此处借这些劳动者为别人工作却仍保有自己劳动的最低限度的推论,认为仆人亦是如此。但塔利在这儿彻底混淆了仆人与那些所谓劳动者的区别,因为在洛克笔下,“仆人”一词并非可以简单指“为他人工作的人”。我们还是可以去看看2.85段,洛克对于“仆人”是有着人身上的限制的,即所谓需要受到主人对他的支配——即使这种支配是暂时的。因此,这种借一般劳动者为仆人正名的举止,依旧是不能成立的。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洛克所谓的主仆关系是不能与资本主义式的薪水劳动等量齐观,在这点上塔利关于洛克学说为“资本主义的一个阻碍”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即使是阻碍,同样是可以两分的,一种是保守落后势力对先进者拖后腿式的阻碍,一种是更为进步的势力对现有者的弊端的制约。而在洛克这儿,这种阻碍显然是前者。在其描述下,所谓的仆人只不过是地位稍高些的奴隶,对自己为仆时的劳动一无权利可言,仆人的权利还不如标准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口舌宣传下的无产者来得多——至少这种宣传下的无产者还保有某种劳动上的权利与自由。因此,这种阻碍,与其说是基于理性产生的悲悯之心,毋宁说是前资本主义时代下,即使如洛克这种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缔造者,在思维上,至少在思维上仍然留有一个封建时代的幽灵久荡不去。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看洛克所谓的进步之处。在此我们可以继续上述对于货币的分析。其实,洛克对于货币对其理论所起的作用是心知肚明的,而这种心知肚明绝不是他通过话语态度表达出来的所谓“道德上的不赞同”。在2.36段中,洛克对货币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即出现更大的土地占有和土地所有权。换言之,货币起到了与发明、技术相类似的作用,即扩展了人的能力以善用更多的资源并攫取相应的独有财产权。但货币同发明、技术又并非完全一致,因为发明、技术只是单纯扩展了人劳作的能力,并不能一并扩展人享用的能力。若仅仅生产出了更多的劳动产物,却无力消耗、只能看其白白腐烂,那么这些劳动产品便会因被败坏而导致“劳作者”失去对这些劳动产物的财产权。那货币呢?货币可谓是成了救世主。因为这些多余的劳动产物可以交易方式变换为货币,而在言语上被圣洛克鄙夷为纯粹满足所谓变态的守财奴式的心理欲求的货币恰恰可以被无限地拥有、贮存却不受指责——因为圣洛克说货币是不会被败坏的。因此,货币所起的代表的绝不仅是守财奴式的心理欲求,也绝不仅是方便出现更大的土地占有和土地所占权。货币对于圣洛克的整个的财产体系,正是起到

了一种在不违背败坏限制前提下,为大肆占有赋予正当性的作用。

先是以鄙夷的态度将货币金银贬低出“好东西”的序列,再是说这种东西不可被败坏,接着又说“好东西”可变换为这种东西,最后间接地指出可以大量储存这种东西的方式间接地享有大量的超过享用能力的“好东西”。多么美妙的逻辑与思辨。怪不得金银是不会被败坏的!贪欲,是的,只是贪欲,而不是什么其他更为赤裸的诸如资本积累之类的名词。洛克就是通过这种轻飘飘的道德瑕疵的指控,为狰狞的资本积累掩上了面纱。

因此,如果一定要对其财产权理论的构建作一个概括,除了说这是在封建的台基上建筑起资本主义的大厦,我找不到更为生动的语句予以描述。当然,如果要纯粹为其披上自然法或什么理性的外皮,亦非不可,但这种举动,只不过是在自欺式地俯首阶下。

四、结语

总体而言,洛克财产权理论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为政治用意服务的。这种政治用意,从“自然法”、“自然权利”等一系列概念出发,演化出“理性”的财产权取得模式。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财产权取得模式,或者说对于权利与法律关系的演说,是经不起规范性分析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证明了财产权概念的复杂性。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些假想性推论的基础上,的的确确结出了“私有财产神圣”、“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因为这种对财产权理论的构建即使并非十分完善,但也的的确确为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确立赋予了合法性依据。只是,我们在承认其时代意义的同时,亦需注意到这种理论的时代局限与本身逻辑上的局促。如果将其全盘合理化,那么这种对于所谓经典的解读,只会迟滞现实的行动,对于现实的进一步的研究有百害而无一利。

文章主旨需点明:劳动创造权利(或法律)吗?非也!

那么是什么创造了权利?可加上这个部分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喜.所有制与所有权正义:马克思与“亚当斯密问题”[J].哲学研究,2014,第4期:第11-18页.

[2]蒋永甫.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及其内在张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29卷(第6期):第39-43页.

[3]郑丽清.探析马克思所有权本质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第28卷(第3期):第69-72页.

[4]洛克等.论自然法则[M].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116-175页.

[5]H·L·A·哈特.法律的概念[M].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第173-174页.

[6]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xi-xii页.

[7]约翰?洛克.政府论[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62-177、197-198页.

[8]詹姆斯·塔利.论财产权:约翰·洛克和他的对手[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第75-195页.

[9]斯蒂芬·巴克勒.自然法与财产权理论:从格老秀斯到休谟[M].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第139-176页.

[10]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第126-134页.

[11]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9-63、211-215页.

[12]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724-750页.

[13]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29-195页.

[1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78-390页.

[15]John Locke. The Works of John Locke,vol.4(Economic Writings and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1691][M].London:Rivington,1824.

[16]Jim Powell. John Locke: Natural Rights to Life, Liberty, and Property[M].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1996.

再评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

再评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 摘要:尽管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给作为一种私权的知识产权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哲理化的解释,但由于未界定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未准确处理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在配置财产权时的关系、劳动与劳动成果异化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时代限制等原因,因此在解释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时,还存在种种缺陷。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及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劳动、人格、经济学上的效率以及法理学上的公平等各种因素。 关键词:财产权劳动理论,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劳动,效率与公平 引言 易继明博士在2000年第3期《法学研究》上撰文评财产权劳动学说》,文章认为,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不但给有形财产权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解释,而且也完美地解释了知识产权的合理性。2003年11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典研究所发起的学术沙龙上,①易继明博士又将该文提交给沙龙讨论,并且发表了同样的观点。在中国物权法、民法典的制定被抄得非常热闹的21世纪初,追问整个财产权的权源,当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整体上赞成易继明博士将劳动作为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价值、作为解释财产权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观点,也赞成易继明博士将财产权作为自由的根本保障,并以此反对财产权过分社会化的观点。但是,笔者并不赞成易继明博士认为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也为知识产权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释的观点。下面,笔者将紧紧结合洛克财产权劳动学说,指出该学说在解释知识产权合理性时的意义与缺陷,并分析易继明博士观点的粗糙和不足之处,最后,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对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进行修正的根本原因。 一、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解释知识产权合理性的意义② 为了批驳菲尔麦③“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的极端保皇主义论调,洛克因袭了自格老秀斯等人以来自然法的传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国家与法律学说。当洛克将其自然法理论系统化和理论化,并运用于财产权的分析时,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财产权劳动理论。洛克认为,在和平、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下,“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其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看见,在洛克的自然法学说中,财产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任何社会及其法律都必须为其提供保护,政治社会及其法律的合法性也就在于此。 洛克认为,财产权虽然是一种天赋权利,但在自然状态下,上帝只是把地上的一切给人类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斥其余人类的私人所有权。但是,地上的一切既是上帝给人类使用的,就必须拨归私用,才能对个人有所用处或好处。如何拨归私用呢?洛克认为,不是其他任何方式,而是劳动使人们对原来处于共有状态的一切拨归了私用,从而产生了私人所有权。因为“劳动使它们同公共的东西有所区别,劳动在万物之母的自然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些东西,这样,它们就成为他的私有的权利了。……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于它们的财产权。”洛克在完成自然权利到身体所有权转变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又完成了身体所有权到外界所有权的转变,从而使外界的万物都成为所有权的对象。在完成这个转变的同时,洛克也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财产权劳动理论的全部内涵:1.上帝将天堂留给了自己,而将地上的一切赐给了全人类所共有;2.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拥有所有权;3.每一个人的劳动只属于他自己;4.当人们将他的劳动与处于共有状态的某个东西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取得了该东西的所有权; ①此次沙龙的所有文章已经上载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创办的私法上,有兴趣的学者可

质量成本案例分析

专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特不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进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 按照隐性损失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 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操纵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假如按照实现 353规划既定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 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 品质均衡的决策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 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 益”的良性循环时期。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依照可识不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 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以后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阻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价格损失——中低价位的该产品,与要紧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品质差异因素带来的售价差异平均超过10%2。 生产率流失——将投入到不良品返修的劳动力和设备资源转化为生产合格品可获得的收益。事实上,同等条件下返修生产往往低于正常生产效率,目前下属某工厂按照正常生产工时的2.5倍来核算返修工时。 供方成本转嫁——从系统性、长远性来看,供方的部分质量成本损失必定会通过后期成交价格、供货质量、议价能力变化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2内部访谈一致认为,产品品质是阻碍价格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阻碍力至少超过50%。慎重起见,本文取10%。

冰山在融化案例分析【VIP专享】

领导者如何重塑组织文化 --对《冰上在融化》的八步骤分析 执笔者:阿 卢 沙 布 经管1310 13241235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洛克财产权理论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Locke’s Theory of Property 论文作者:张斌 专业:法学 指导老师:陈云中 完成时间: 2016年04月10日

摘要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作为其经典作《政府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为诸多学者评述探讨数百年。本文在诸多学者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凯尔森等人的学说理论,试图大致勾勒出洛克理论的建构与局限。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ke’s classic work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his theory of proper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lots of scholars for hundred year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scholars and the theory of Marx or Kelsen, this article try to sketch 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limitations of Locke’s theory. 关键词:洛克;财产权;劳动;局限 Keyword: Locke;property;labour;limitation

目录 一、前言 (4) 二、财产:起源与发展 (4) (一)、上帝的意旨 (4) 1、共有的释义 (5) 2、理性 (5) 3、劳动 (5) 4、无限的资源 (5) (二)、神谕的限制 (6) 三、局促 (7) (一)、法律与权利的关系 (7) (二)、本质:旧有思维下的新式描述 (8)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陈桂芳 211164008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目标设置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教育心理学 1引言 目标设置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之一,自1967 年目标设置理论被提出以来,大量学者进一步研究,使目标设置理论的内容日趋丰富,并广泛用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目标设置理论作为近年来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之一,也被我国学者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激发学生动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2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2.1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 目标设置理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诸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对目标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1923年,Tolman提出目的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目标。[1]他认为人的行为以目标为导向,周围环境中的刺激物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1935年英国学者Mace验证了不同目标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但他的研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在此后的工业心理学教科书(Ryna&smtih)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1958年,Atkinson提出通过任务难度来测量任务成功完成的概率,并且任务难度与绩效呈负相关。[2] 1967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的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E. A. 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3]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置最初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己经得到大量的研究支持。[4]

冰山理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林丹华 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教育对策,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在当前教育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只有使用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审视今天的中小学生才能为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一个教育和矫正。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 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 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 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

敏捷导入及组织转型-敏捷之敏捷

敏捷之敏捷 2.0 ——如何推进企业级敏捷实施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系研发系 卢旭东卢旭东卢旭东 201120112011年 年9月

公司简介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成立; –服务于建设领域信息化产业; –提供工程造价管理、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教育培训等40余个产品。在东方广场、奥运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 –2010年上市,员工接近3000人,市场占有率超过53% –2008年开始引入敏捷; –2011年公司整体持续快速发展、研发:50余个项目、研发团队约600人; –…… –所有广联达研发人员的梦想:用技术推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讲师简介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副总裁 卢旭东 –从销售一线做起直到如今,10几年来一直在软件研发领域摸爬滚打 –luxd@https://www.doczj.com/doc/0910320888.html,

思考? ?我们都在谈敏捷,我们都在做敏捷,但我们在企业或者团队中实施敏捷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按照敏捷的精神去做了么?还记得敏捷的12条准则么? ?在你推行敏捷的过程中,谁是你的客户? ?敏捷的推动者让参与者和客户收获了什么价值? ?我们尽早的、持续的让他们收获价值了吗? ?可用的软件是衡量进度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推动敏捷 实践的过程中,什么等于可用的软件? ?要不断交付可用的软件,且周期越短越好,这条在敏 捷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理解?

交流大纲 ?我们为什么要敏捷 ?我们的阶段成果及过程中的问题?敏捷实施的成功模型 ?我们的一些经验及教训 ?我们一直在持续优化的路上

我们为什么要敏捷? 年企业情况: ?2008 2008年企业情况: –产值2个亿 –3条产品线,若干产品部 –项目总数12个左右 –4个主要产品,近30万使用者 –产品种类涵盖:管理类、工具类、互联网类–职能式组织机构:开发部,167研发人员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读《教育漫话》之后 才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读了这本书,就像聆听了一次智者的教诲。作者用朴 实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 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 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 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 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 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 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幼儿的可塑 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 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洛克在书中提到的观点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 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 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

论约翰洛克的财产-英文

CORE11-120 Lecture Week Eight Locke on Natural Rights the Legitimacy of Government 1.Today we take a look at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 most important successor: the English philosopher John Lock (1632-1704). John Locke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of all English philosophers. He did important work in epistemology (the study of knowledge),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 well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He wrote two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89) and 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 (published anonymously, also in 1689). The lecture today examines some of the main themes from the second (and more significant) of th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2.Locke makes for a fascinating contrast with Hobbes. The Second Treatise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an attempted refutation of Hobbes’s Leviathan, however Locke and Hobbes also share common ground. Like Hobbes, Locke thinks that the legitimacy of government is based on a tacit or implied social contract. Like Hobbes, he also sees the social contract as a rational response to deficiencies within the state of nature. On many important details, however, Hobbes and Locke disagree. 3.Let us start with Lock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ate of nature. Recall th at Hobbes thought that the state of nature would be a state of war of all against all. Locke’s view of the state of nature is much less dire.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Locke considered humans to be naturally moral beings. We do not always or automatically act well, but we all have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o act well. Humans have a moral conscience, and would have a conscience even in the state of nature. Hobbes, by contrast, thought that our moral character is derived from civil society. He thinks that decency and virtue are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not features of unadorned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Locke, however, we not only have a conscience in the state of nature, we also have rights. Locke famously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rights, and with them, natural law. 4.By natural law, Locke means just what Aquinas meant: it is a prescription of the way we ought to act, which reflects God’s authority over us, and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discover for ourselves just because we are human and rational. This differs from what Hobbes thought of as “Laws of Nature”: Hobbes’s laws of nature are rational principles of prudence (e.g. seek peace) and rational consistency (honour covenants). Although Locke and Aquinas share a belief in natural law, they nonetheless had a different ideas about what is involved natural law. Recall that Aquinas says that natural law enjoins us to seek good and avoid evil (and do so in ways that respect the fundamental goods of life, procreation, society, knowledge, etc.). According to Locke, by contrast, natural law enjoins us to respect others’ natural rights. Locke argues that we are everywhere and always in possession of these rights – rights that we possess naturally, simply in virtue of our humanity, and not in virtue of our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society, or class, or club. This is the idea that would eventually develop into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洛克财产权理论的内在逻辑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31期2011年第21期Serial No .131 No .21,2011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洛克的一生见证了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他的政治思想是为通过1688年的妥协而奠定的议会制资产阶级国家辩护的。洛克生活的17世纪,“君权神授论” 还占有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国王以上帝将世界给予亚当和他的继承人为理由,对臣民巧取豪夺,使臣民的人身和财产都无保障。在英国革命的前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处的正是这种一种状况。 为了批驳“君权神授”以及“王位世袭”等论调,洛克继承了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以来的自然法学派传统,并借助自然状态和契约论学说,将其自然权利学说系统化和理论化。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也正是在从事这种批判过程中提出来的。 一、洛克财产所有权理论的自然状态基础 “光荣革命”前的英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复杂,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纷呈激烈。保王党人沿用中世纪神权理论的陈年老调,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世袭”是不可动摇的真理,为复辟王朝的合理性进行辩解。洛克在其政治哲学名著《政府论》一书中,系统地批判了这些陈腐的观念,认为父权理论和君权神授这些形而上学的政治观念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能力,宣称自己具有这种知识即意味着宣称自己取得了超出人类心灵能力的成就。 他从自然状态出发,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划定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界限,明确了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 与同时代的很多政治思想家一样,洛克在论述自己的政治哲学理论之前,首先在逻辑上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这是 一个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就已经存在自然状态。 在洛克之前,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就曾经从自然状态出发,系统论述过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霍布斯把哲学建立在一种自然资源的绝对匮乏之上,他认为在所谓的原始状态下,自然界能够提供给人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人与 人像狼与狼一样” [1] 的自然状态便不可避免。相比之下,洛克的观点与之不同,他提出了一种自然资源较为充裕的假设,他认为在前社会的自然状态下,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基本上是充足的,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人们有关建立政治社会的契约更多的是基于人的天赋权利。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自然状态概念之上的。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第二章开篇写道:“为了正确地解明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必须探究人类原来自然地处于什么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处理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 何人的意志”[2] 。可见在洛克那里,自然状态是一个完全自由 且平等的生活状态。自然状态尽管是一种自由状态,但却不是一种放任状态,在那里存在着约束每个人的自然法。人的自然自由受制于并且仅受制于自然法,除了自然法以外不受任何其他的限制。 洛克认为,他的自然学说是一种奇怪且新颖的学说[2]。他区分了战争状态和自然状态。他写道:“尽管有些人将自然状态和战争状态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的区别,恰如和平、善意、互助和安全状态与敌对、恶意、暴力和相互残杀的状态之间的区别那样遥远。人们受理性支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拥有对他们进行裁判的权力的人间的共同尊长。当对另一个人的人身用强力或表示企图使用强力,而又不存在可以诉请救 收稿日期:2011-04-29 作者简介:陈留彪(1982-),男,河南叶县人,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洛克财产权理论的内在逻辑 陈留彪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财产权理论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一切物品都为全人类共同所有,正是劳动的因素导致了财产由“公有”转化为“私有”。同时,基于其天赋权利的学说,洛克倡导一种权利本位,从而成为财产个人主义、所有权绝对思想的基石;其劳动价值学说更是为财产权找到了合法性基础。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对后世在建构财产权理论基础、解释传统财产权的合理性方面依旧具有重大的价值。研究洛克的财产思想对理解其整个政治学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产权;天赋人权;自然状态;财产权劳动理论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21-0011-03 11——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爱德温?洛克(Edwin Loch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形成人的内驱力,指向行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那么,目标设置理论如何应用,才能使学校管理达到最优化呢? 1.明确作用,全员重视。在学校管理中,要让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明确目标设置的重要性。明确的目标就是一种动力,要帮助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目标设置理念,合理地、科学地、规范地设置目标,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目标匹配,适应需要。对于各级各类人员,在制定目标时,要关注明确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学校部门设置的目标,同样也要具体、明确、适宜难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因为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适宜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便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这样就能使教师从目标反馈信息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认识到这类目标能够使教师做出目标承诺,使他们的内驱力不断强化,完成任务的努力度不断维持。当然,不同的人

员,不同的部门,目标设置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设置所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所以在设置过程中有些方面是可以借鉴的。 3.全员参与,激发效能。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参与目标设置比被分配目标更能获得高的工作绩效。在学校管理中,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所属部门、所属组织中的目标定位,自己的目标在部门和组织目标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明白自己的目标的实现对组织目标、部门目标的最终实现所起的作用。积极参与目标的设置能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参与目标设置,使员工在自我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等方面得到历练,强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员工在面临困难目标时,能充分相信自己,勇于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4.适时调整,获得满意。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获得满意感,拥有成就感。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会激发另一个目标的确定,甚至是更高、更难目标的确定。学校的各级各类目标既要服从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又要服务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以及每一个子目标的实现。有时,子目标的实现无法触动层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及时调整子目标的目标体系以适应为实现层目标服务的要求。例如,教导处所制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目标、教研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

1.从最初占有的角度讲,自然界的所有物品都归人类所共有 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的权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维持他们的生存的自然供应物品,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给人们用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和舒适生活的。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土地自然自发地生长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 2.从私有产生的角度讲,自然共有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们的私有财产,并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既然是供给人类使用的,那么就必须通过分给个人使用来实现。如果任何个人都不把某种共有的东西变为己有,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结果将是自然状态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为人类所享有,从而人类也就无法存在下去了,所以这种私有化是全体世人所默示而不需要经过明确协议的。 从共有的东西中取出任何一部分并使它脱离自然所安排的状态,也就形成了财产权。3.从个人私有的角度讲,个人通过劳动使自然共有物转变为私人财产 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也就是人身权,同时每个人的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劳动作为个人支配自己身体和行动的产物,理所应当的为这一个体所有,所以任何人对自己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具有所有权,自然状态的任何东西为一切人所共有,只要有人对共有的物施加劳动,使之脱离自然所安置的状态,他对该劳动产品也具有所有权,那就是他的财产。 因此,在洛克看来个人正是通过在自然共有物中渗入自己的劳动才确立起了对分离物的私人财产权的。 4.从私有程度上讲,个人通过劳动把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东西变为私有的东西是有条件的 洛克认为财产的获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存在两个条件:第一,“还留有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有”;第二,“取得的财产数量以够享用为限度” 对于第一个条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上自然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所以有给别人留出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的可能,这时,你和别人对你确定的财产发生争执或纠纷的机会减少。 对于第二个条件,洛克主张把人类共有变为个人私有应有一定限度,这就是以供人们享用为度,满足生存,因为人们对自然,状态下的任何东西的共有正是出于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超过此限度就不是他们的应得的,因而也就不是正当的,而人类理性和自我控制也使之可能。 5.从私有效果上讲,私人财产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了人类的共同积累 洛克认为:“一个人基于他的劳动把土地划归私用,并不减少而是增加了人类的共同积累。因为一英亩被圈用和耕种的土地所能生产的供应人类生活的产品,将比一英亩同样肥沃而共有人任其荒芜不治的土地要收获更多。”所以从全人类所有财富总和的角度看,私人财产的出现不仅不会减少人类的总财富量,反而会使得财产总量增加。 在这里,劳动所产生的财产权是由人们对自己人身的所有权推导出来的,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如果他在自然所提供的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中,掺进他自己无可争辩的所有物———劳动,那么对于这一被掺入了他的劳动的自然物,除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因而它就成了他的财产。

目标设置理论

目 标 设 置 理 论 在 新 飞 集 团 的 应 用 分 析 系别: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42 学号:201111210229 姓名:钟倩

目标设置理论在新飞集团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最初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前,目标设置理论在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目标设置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以及如何在目标与绩效之间作出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使目标影响动机,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并使人们根据目标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进而影响行为的持久性,是目标设置理论应用的关键。 关键字:目标设置理论新飞集团应用分析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目标机制 (一)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绩效: 1、目标引导注意和努力指向目标行为而脱离非目标活动,这一影响同时发生在认知和行为中 2、目标有决定努力付出多少的作用,高目标比低目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目标影响行为的持久性。研究发现,当参与者被允许控制任务时间,困难目标延长了努力时间,然而在平衡了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之后会缩短努力时间。面对一个困难目标,个体可能会在短期内工作得更快更紧张或者在长期内工作得更慢更轻松,有研究发现,紧密的工作日程比宽松的工作日程更会导致较快的工作节奏 4、目标会通过唤醒、发现或目标任务知识和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地影响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认知和动机的结果,但目标的元素又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 在关于目标设置的研究中可发现这样一些结论: 1、面临任务目标时,人们会自觉地使用与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目标设置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目标设置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是管理学中研究激励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考察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目标设置理论引入大学生日常教育,试图探究目标设置理论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Abstract: The goal-setting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motivat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mainl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vation behavio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s in a work si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oal-setting theory in college students' daily education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goal setting theory for s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学习动机;激励 Key words: goal-setting theory;learning motivation;motivate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8-0153-02 0 引言 目标设置理论主要考察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行为和绩

2022届安徽省巢湖市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2022届安徽省巢湖市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 1.在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正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下落B.上升C.保持静止D.无法判断 2.图所示,四个种现象,属于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吸盘挂钩可以吸附在光滑的墙面上 B.用力压气球,气球变瘪了 C.自制喷泉 D.孔明灯能上天 3.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 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 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 4.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时,小车可以从斜面上的任何位置开始下滑 B.实验中运动的小车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D.根据甲、乙、丙的实验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5.小亮想打开一个铁皮盖的玻璃瓶水果罐头,但怎么也拧不动瓶盖。哥哥用螺丝刀沿瓶盖的边缘轻轻撬了两下,然后一拧就把瓶盖打开了。用螺丝刀撬瓶盖的主要作用是 A.增大了瓶盖的直径 B.减小了瓶内气体的压力 C.增大了瓶内气体的压强 D.减小了瓶盖与瓶口的接触面积 6.如图所示的几种现象中,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是() A.手拉开弓 B.运动员罚点球 C.小明压弯跳板 D.熊猫拉弯竹子 7.新冠疫情以来,骑行自行车出行成为新时尚。自行车的构造上多处涉及到摩擦力,如图所罗列的自行车各个部分中,减小了有害摩擦的是() A.花纹清晰的车胎 B.粗糙的车把手 C.带有滚珠的车轴 D.凹凸不平的脚踏板 8.实心蜡球漂浮在杯中的水面上,当向杯中慢慢不断加入酒精时(已知:ρ水:ρ蜡:ρ酒=10:9:8)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英语:Goal-setting Theory)是一个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Edwin A. Locke)提出的动机理论。研究发现,外来的刺激,例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工作目标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表现,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能把个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的行为向特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一个明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配合合适的反馈,可以令个人的工作表现获得更大的提升。 目标设定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设定的目标具有以下特性时,会有较好的激励效果。 1.目标定义明确:目标的定义包括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完成的时间等。 2.目标挑战性适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这样的目标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反之,太简单的任务容易让人觉得无聊,太难的工作则让人有挫折感。 3.回馈:人们不仅应有目标,更应定期地得到有关这些目标的达成状况。 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告诉被试“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做完这25题”。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目标设定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1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外,目标的明确与否对绩效的变化也有影响。也就是说,完成明确目标的被试的绩效变化很小,而目标模糊的被试绩效变化则很大。这是因为模糊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多种可能的结果。 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一般来说,目标的绝对难度越高,人们就越难达到它。有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条件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一般认为,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目标对绩效直接产生的影响,可用模型表示,见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