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一、湿地的定义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二、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

2、大气组分调节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

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提供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调节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三、东北湿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地处温带、寒温带, 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湿地类型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 总面积为6731 78万h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15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 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山地也发育了大面积的沼泽, 是我国淡水沼泽的集中分布区。其中, 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区, 约有112万hm2 沼泽地。湖泊有五大连池、查干湖、镜泊湖、兴凯湖、长白山火山口湖等;大小兴安岭以其独特的地形也发育了大面积的沼泽。

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松花湖及其周围是最重要的人工湿地。亦有一大批正在逐步恢复的城市湿地。

东北地区为中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湿地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8153%, 它是东北山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具有如下特征:

1) 类型多:东北地区湿地包括了中国湿地的滨海、江河、湖泊、沼泽、人工湿地5大

类, 具有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水库等14种湿地类型, 尤其是沼泽湿地复杂, 类型最为丰富, 是全国沼泽类型最复杂的区域之一。

2 ) 分布广:东北地区湿地遍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等地。大

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为中国山地沼泽、森林沼泽的主要分布区,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湖泡棋布, 是东北地区, 乃至中国的湖泊、草本沼泽、内陆盐沼的主要分布区。

3) 面积大:据中国1995~2003年首次进行的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统计, 东北地区湿地面

积达673178 万hm2 , 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715%。

4) 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 黑龙江省湿地高等植物680种, 隶属于92科, 300属; 高等

动物94科548种。

5)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地区平原河流多! 平原中心地区沼泽湿地多,西部干旱区湿地少! 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海滨、湖滨、河流沿岸主要为芦苇沼泽分布区!松嫩平原湿地的分布在东部高平原相对稀疏,而西部低平原相对密集!

四、湿地的退化

湿地的退化主要是指由于湿地面积的变化、水文条件的改变、水质改变、湿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湿地功能衰退与消失。

长期以来, 湿地的价值不大为人所知晓, 往往把湿地当作无用之地。随着东北地区湿地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增加, 湿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湿地资源遭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东北平原的大片湿地被称为“北大荒”。本世纪60 年代, 政府大力开垦北大荒, 组建许多农场, 进口大量机械, 将湿地的水排干, 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获得了大量农产品, 但其产生后果导致周边环境的恶化。1998年嫩江和松花江的洪水与此不无关系。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所引发的严重问题。中国湿地退化具有自然演化的部分原因, 有在巨大人口与粮食压力下开垦湿地“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 也有对湿地功能认识不清所造成的政策失误。

图1 和图2 显示的结果清楚表明: 东北地区各省湿地变化也各不相同, 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其中黑龙江湿地类型变化幅度最大, 辽宁次之, 吉林变化较小。总体而言, 3省的天然湿地都在减少, 但人工湿地都在增加。

表2 给出了灌溉水田、沼泽地与其他土地之间的转化关系, 以此探讨东北地区湿地变化的特点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表2 可知, 15 年间, 东北地区灌溉水田共有63.73×104hm2 转化成其他土地类型, 同期由其他土地类型转化来的灌溉水田为133.89×104 hm2 , 净增加值为70.16 ×104 hm2。灌溉水田大量增加的原因有: ①大量开垦。主要源自开垦旱地和沼泽地和草地。由旱地、沼泽地和草地转变为水田的面积分别为98.48 ×104hm2、19.05×104hm2、11.97 ×104hm2 , 净增加值分别为39.21 ×104 hm2、17.07 ×104 hm2、11.61×104 hm2 , 其次是开垦滩地和林地; ②土地改良。由为利用地改良为灌溉水田的面积为2 055 hm2 , 由滩涂改良为灌溉水田的面积为210hm2 ; ③围湖( 库) 造田。由湖泊转化为灌溉水田的面积为3 087 hm2 , 由水库坑塘转化为灌溉水田的面积为1 378hm2。

同时引起灌溉水田面积减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地方由单一的灌溉水田变为多作物种植的旱地, 故而引起灌溉水田面积减少了59.26×104hm2 ;

②城市化。城镇、居民地及工矿交通建设占用了一定良田, 由此原因造成的水田面积减少

了9 446 hm2; ③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沼, 这也使得灌溉水田面积共减少了28 346 hm2。

东北地区沼泽地有52.74 ×104hm2 转化成其他土地类型, 同期由其他土地类型转化来的灌溉水田为11.85 ×104 hm2 , 净减少了40.89 ×104 hm2。沼泽地减少的原因如下: ①大量开垦:由于人口增加很快, 但耕地资源有限, 为了解决粮食温饱问题、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人类只有大量开垦沼泽地, 这就使得该区沼泽地锐减, 沼泽地转为耕地( 旱地与水田) 的面积达42.84 ×104 hm2 , 净减少38.25×104 hm2 ; ②建设:城镇、居民地、工矿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都占用了一些沼泽地, 城镇工矿占用沼泽地1 048hm2 , 水库坑塘占用1.09 ×104 hm2 ; ③土地荒漠化:15 年间, 共有2.73 ×104 hm2 的沼泽地荒漠化。

五、湿地退化原因

1) 采砂、围垦造田等人为破坏严重

黑龙江和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生产大省,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始终将粮食增产增收放在首位, 随之而来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围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开垦主要有四个过程, 一是1949- 1960 年, 人民解放军10 万专业官兵共开垦耕地72.7 万hm2; 二是60 年代初到1977 年, 54 万城市知青到北大荒新垦耕地60.7 万hm2; 三是1978- 1985 年, 新垦94.7 万hm2; 四是80 年代中期, 新垦耕地173.3 万hm2。前三次垦荒主要基于”以粮为纲”的思想, 普遍采取排水毁林毁草的方式,对湿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1975 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44 万hm2, 而1990 年仅剩下113 万hm2 。

2) 江河水质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口的增多, 加之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 不但生产设备工艺落后, 而且还缺乏科学管理、法制不严,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造成水污染严重。松花江流域每日排放废水量为572 万t , 其中生活污水仅有51.55 万t , 占9% , 其

余90% 以上主要是沿江沿河的大城市的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其中排放量较大的就有700 多个单位。仅哈、齐、牡、佳4 个大城市的日排水量就占整个流域的58.2% 。哈尔滨市日排61.5 万t, 占全流域排放量的20.5% ; 佳木斯日排49 万t , 占16.3% ; 齐齐哈尔市日排38.6 万t, 占12.9% ; 牡丹江市日排25.6 万t , 占8.5% 。吉林省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石油资源的开发, 对吉林省的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造成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流失的农药、化肥。

3)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江河、水库的淤积、沼泽湿地的淤塞, 使湿地面积逐渐缩减, 湿地质量下降。吉林省重要湿地松花湖保护区现水土流失面积16.6 万hm2,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3% 。水土流失的成因, 有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 但滥砍盗伐森林、滥垦、滥牧、修路和多种经营生产等人为因素亦不容忽视。在吉林省另一重点湿地向海保护区, 由于地处干旱多风的沙带上及人为高强度利用土地, 包括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高强度割收芦苇等, 使部分沙丘表面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本已固定的沙丘出现流动。目前, 在该保护区潜在沙漠化土地占35%, 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占56%, 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约占7% , 严重发展的沙漠化土地约占2%, 严重威胁到向海湿地的质量。

4) 水源管理困难

东北地区湿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和湖泡区域, 管理受各部门的影响, 用水、管水缺乏统筹规划。在河流的上游, 因营建水库或引水用于农业灌溉, 湿地水源被大量截留, 致使沼泽湿地大面积减少, 不仅轻工业造纸原料芦苇产量降低, 水禽栖息地也遭到严重破坏, 影响水禽的栖息与繁殖, 特别是使珍稀濒危物种鹤类的栖息地处于不稳定状态。

5) 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在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泥炭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以及鱼类资源的

破坏性利用。有些地方在用泥炭改土制肥的过程中, 因方法不当而没收到相应的效果。泛捕鱼类, 竭泽而渔, 在繁殖期捕鱼、炸鱼、毒鱼等等现象在某些地方时有发生, 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

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3 彭少麟 任 海 33 张倩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摘要>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 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 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 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 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 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 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 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 控制污染物的流入 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 改良湿地土壤 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 减少人类干扰 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 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关键词 湿地恢复 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恢复技术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Τηεοριεσανδτεχηνιθυεσοφδεγραδεδωετλανδεχοσψστεμρεστορατιον.°∞ ≥ ∞ ± 2 ≥ ∏ ≤ ∏ ≤ ≥ ∏ ∏ 2≤ ∞ ., ,14 ? ? ∏ × √ ∏ 2√ ∏ × ∏ 2 ∏ ∏ ∏ ≥ ∏ 2 √ ∏ ∏ √ ∏ ∏ ∏ × ∏ ∏ ∏ 2 ∏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2 √ ∏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 物特支费 ≥× 2 2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创新小组和广东省基金 团队资助项目 33通讯联系人 收稿 接受 1 引 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全球约有 ? 的湿地 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 其中约 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 此前 于 估计全球湿地有 ? 两者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湿地的划分范围不同 当前人们沿用较多的仍是较大的数据 ≈ 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全球约 的湿地资源丧失或退化 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自 世纪 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实践 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 但发展很快 尤其是红树林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利用方面 本文拟探讨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2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 其水位常常较浅或接近陆地表面 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和部分内陆区域 美国一般可将湿地分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潮汐盐沼!潮汐淡水沼泽和红树林湿地三类 后者可细分为内陆淡水沼泽!北方泥炭湿地!南方深水沼泽和河岸湿地四大类≈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 沼泽型组 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 浅水植物湿地型组 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红树林湿地型组 盐沼型组 灌丛盐沼!草丛盐沼 海草湿地型组≈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 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 调节区域乃至全球≤! 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具有生物生产力 分解进入湿地的各种物质 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对人类来说 这些功能体现的价值包括 生物多样性的生境 调控洪水!暴雨的影响 过滤和分解污染物 改善水质 防止土壤侵蚀 提供食物和商品 旅游地点等≈ 应用生态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 ? °° ∞?∞≤ ≠ √ 14 Β ?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东北湿地的退化及其原因 一、湿地的定义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二、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 2、大气组分调节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

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提供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调节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三、东北湿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地处温带、寒温带, 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湿地类型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 总面积为6731 78万h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15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 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山地也发育了大面积的沼泽, 是我国淡水沼泽的集中分布区。其中, 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区, 约有112万hm2 沼泽地。湖泊有五大连池、查干湖、镜泊湖、兴凯湖、长白山火山口湖等;大小兴安岭以其独特的地形也发育了大面积的沼泽。 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松花湖及其周围是最重要的人工湿地。亦有一大批正在逐步恢复的城市湿地。 东北地区为中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湿地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8153%, 它是东北山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具有如下特征: 1) 类型多:东北地区湿地包括了中国湿地的滨海、江河、湖泊、沼泽、人工湿地5大 类, 具有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水库等14种湿地类型, 尤其是沼泽湿地复杂, 类型最为丰富, 是全国沼泽类型最复杂的区域之一。

湿地恢复建设标准-final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送审稿) 2007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湿地周边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都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分别列为优先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自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启动了湖北洪湖、河北衡水湖、黑龙江安邦河湿地、宁夏银川湿地等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但由于湿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面临的威胁不同,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使湿地恢复工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以满足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以及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恢复、评价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组织编制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总结我国以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念,编制完成了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28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章湿地类型与规模,主要给出了不同湿地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建设的项目构成;第四章工程项目建设布局,分别按类型和规模提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按类型和规模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2007年8月

湿地退化的制度成因分析(一)

湿地退化的制度成因分析(一) 一、前言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然而,由于人类对湿地价值认识的不足,加之经济发展的压力,世界范围内的湿地遭受了过度开发和破坏,湿地退化和丧失严重。 当前对湿地退化机制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过程及其机理,对湿地退化的社会经济成因,尤其是制度成因方面的分析则较为缺乏。制度,一般意义上是指社会中个人或团体共同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将制度理解为约束人门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对若干国际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原因,就在于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反映出的制度失灵,即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成本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等一系列的脱节与背离。湿地退化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更为根本的是没有一套严格的体制和制度来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湿地破坏行为的出现不能仅仅去批评人们行为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规则上去找原因。本文运用相关的制度理论,分别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角度对当前湿地破坏行为的制度成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制订适当的湿地保护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市场失灵与湿地退化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在理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其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所有资源的产权一般而言是清晰的;所有稀缺资源必须进入市场,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其价格;完全竞争;人类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数量不多;不存在短期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可逆决策。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前提条件通常难以同时满足,因而市场机制通常起不到最优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市场失灵可以进一步被定义为市场存引导经济过程走向社会最优化方面的无能为力,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无法把外部影响反映在成本和价格中,或者是减少了效用和利润,使那些并未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人不得不承受这些外部性的侵害。 (二)湿地保护中市场失灵的表现 按照制度理论,湿地功能与效益所表现出的经济属性,即效益外部性、公共物品性、产权的不完整等,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下,均属于市场失灵的范围,必然造成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或低效利用,进而造成湿地丧失或退化。市场失灵作为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经济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市场。 湿地的许多功能和效益,如湿地滞留沉积物和营养物,调节微气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缺乏相应的市场,无法进行市场交易,被排除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体系之外。另外,湿地中的一些有形的直接资源产品市场虽然存在,但价格偏低,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没有反映生产中资源耗费的机会成本,市场没有反映出湿地资源的真实价值。缺乏市场是湿地资源和环境的低效使用和管理不当的首要原因,其市场价格不能反映湿地资源使用的真实社会成本和效益,这种价格传达了关于湿地资源稀缺性的错误信息,同时对湿地资源的管理、有效利用和保护没有足够的刺激。 (2)外部性的存在。 湿地外部性的存在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与效益,如作为重要物种的栖息地、调节气候、净化污染物等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其他人不用通过市场交换(未加偿付)就能获益,即这些效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湿地的市场价格不能如实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我国湿地退化敲响警钟

中国湿地退化敲响警钟 谈谈我国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湿地,国际通常的定义是指适宜野生动植物生存、具有调节生态环境功能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滨海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或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分布的人工湿地。它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过渡性生态系统,并因其巨大的生态价值、环境与生产功能 ,被誉为“自然之肾”、“景观之肾”、“地球之肾”[ 1]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孕育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 为大批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被誉为“生物超市”[ 2]。 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湿地开垦和改造、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过度利用、无序种植养殖等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人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致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功能不断下降,湿地的退化和丧失成为全球范围湿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3]。湿地的退化不仅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粮食资源的安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故湿地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湿地破坏现状: 我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有自然湿地 3620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3.77%。【10】由于我国湿地保护起步较晚,政策法律不完善,保护资金缺乏,加之人们对湿地功能认识不足,我国湿地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重威胁。 据2006年全国湿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在我国 376 块重点调查湿地中,114 块湿地面临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98 块湿地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91 块湿地面临生物资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王丽学1,李学森2,窦孝鹏3,刘 冀1,石志强1 (1.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2.辽宁省水利厅汤河水库管理局,辽宁辽阳111000; 3.沈阳市水利局浑蒲灌区管理处,辽宁沈阳110141)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退化;原因;对策 [摘 要]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盲目开垦湿地资源,不合理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天气持续高温、干旱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下降。要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广泛参与的湿地保护机制,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强化法律监督,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使湿地资源永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3)07-0008-02 湿地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湿地保护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971年国际社会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召开国际湿地保护会议,发布了著名的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 湿地公约 ),又称 拉姆萨尔公约 。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 1 湿地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处于水域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科学家们称之为 自然之肾 [1]。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为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2]。根据 湿地公约 ,全世界的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 4%。我国大约有湿地总面积50万km2,其中沼泽11万km2,湖泊12万km2(自然的及人工的)和滩涂、盐沼地2 1万km2,潜育化、沼泽化水田以及水库、池塘等25万km2。我国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有192块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3]。 1.1 湿地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 湿地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畜牧业的潜能[4]。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年均可生产2kg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能净化污水,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含有大量的持水性较好的泥炭和植物,可为人类提供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其特殊景观可供人们游览;能阻止和延缓洪水,调控水流、水量,贮蓄水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 1.2 湿地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内容[4]。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湿地的特殊生境为各种徙禽、游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了避敌的良好条件。据统计,亚洲57种濒危鸟类,在中国湿地的有31种,占54%;全世界共有雁鸭类166种,在中国湿地的有46种,占26%;全世界有鹤类15种,在中国湿地的有9种,占60%。湿地植物中有些是我国起源或特有种类,如西藏嵩草、藏北嵩草等。我国主要沼泽类型有泥炭沼泽、潜育沼泽和沿湖沿海滩涂,泥炭沼泽和沿湖沿海滩涂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境类型。因此,我国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不仅有大量的濒危、渐危和稀有物种,还有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重要经济意义的类群。 湿地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的乔木有水松。纤维植物分布很广,数量可观,如芦苇、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小叶樟等。饲料植物亦很丰富,如西藏嵩草、藏北嵩草、大漂、凤眼莲。湿地中尚有很多食用植物亟待开发,如笃斯越桔、兰锭果忍冬、兴安悬钩子等,还有200余种药用植物。 2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持续下降[5]。其主要原因有: 8 中国水土保持SW CC 2003年第7期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doczj.com/doc/089415789.html,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案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案 焦晋川,钟信,秦嘉励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雅安 625014 ) E-mail:jjc19841201@https://www.doczj.com/doc/089415789.html, 摘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湿地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笔者对若尔盖湿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研究表明:各种自然因素和过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人为因素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加速了其退化,高寒高海拔环境,尤其是低温导致了退化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采取全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防控手法并配合经济转型与生态补偿才是若尔盖湿地保护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沙漠化;生态补偿 1 前言 若尔盖湿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也是黄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核心保护区,对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古生物物种保存、繁衍、分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等。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如不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地区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迄今为止,有关若尔盖湿地保护及沙漠化治理的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考察[1~2]、动植物种类调查、建立保护区以及少量治沙工作等。对当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法进行详尽、全面的论述尚不多见,对如何处理湿地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未见报道。这使得众多研究成果在当地施用不得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的甚至出现理论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情况。这很难满足对本区生态重建和保护的需要。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走访和实地观测等研究方法,对本区生态影响因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了该湿地生态保护方案及未来规划方向。以期能为若尔盖湿地生态重建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做出贡献;为青藏高原及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草原、湿地的沙化治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对策。 2 若尔盖湿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2.1 自然环境特征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33°11′—33°57′,E102°02′—102°52′),平均海拔3500m,面积30万km2。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长冬无夏,春秋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雪,温季短暂多冰雹。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6℃—1.2℃, - 1 -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doczj.com/doc/089415789.html,。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专题湿地形成原因

专题二湿地 1.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2: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3:30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3)材料3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第(3)题,材料3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生物数量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答案:(1)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土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读图回答②⑧两地都有大面积沼泽,分析两地沼泽形成的不同原因(8分)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历程,明确恢复生态学要解决的问题。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的。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难点为自我设计理论的核心。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特征。难点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难点是生态恢复的方法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掌握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掌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难点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难点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

专题湿地形成原因

专题二湿地 1.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2: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3:30年来三江平原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3)材料3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第(3)题,材料3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生物数量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答案:(1)乌里江松花江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土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读图回答②⑧两地都有大面积沼泽,分析两地沼泽形成的不同原因(8分)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湿地影响因素

辽东湾滨海湿地影响因素 1. 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 1.1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使大面积的天然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天然湿地的蓄水调洪功能、净化污水功能、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带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将随之减弱。[1] 1.1.1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湿地进行超强度的开发,使辽东湾地区的天然滨海湿地面积锐减。如大面积的开垦种植水稻、养殖池和开发油田等,已使滨海湿地破碎不堪。再加上沿海防护堤、闸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的海陆水文条件, 导致湿地趋于退化。据了解,辽东湾地区的湿地面积从1986年、1996年、2000年到2005年分别为 922.18 km2、840.82 km2、807.55 km2、781.56 km2。1986~2005 年盘锦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 140 km2,占1986 年总面积的 15 %。[2]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保护现存湿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1.2滨海湿地环境污染严重。 滨海湿地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用废水的承泄区。水质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辽东湾地区湿地的污染源主要为河流沿岸的工业排污。

一是工业排污和区内的油田开发 区内的油田生产和农药化肥大量施用,主要污染物为油、酚、汞、铅、砷、氰化物和铬。湿地污染加剧,赤潮发生频繁,鱼虾几乎绝迹,由于食饵减少,也危及到迁徙的鸟类。[2]辽河油田开发使人口增加速度更快, 湿地面积缩小, 油田污染加剧, 水质状况恶化, 生态功能降低, 洪水对湿地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河流水质、地下水及近岸水域水质污染严重 大辽河、双台子河、绕阳河及大凌河是辽东湾区内的主要河流,其大部分处于劣V 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 和石油类。地下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指标主要有Fe、Mn、NO2-等。另外, 地下水普遍检出B(a)P和石油类污染物, 超标率为7.5%~30%。[1]由于各类功能区海域多数不能达到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海域的相应使用功能, 特别是影响了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工业用水及滨海旅游业, 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 生物种类减少, 渔业资源衰退 近40 年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变化已使渤海渔业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目前该海域的底层鱼类资源只及50 年代的十分之一, 传统的捕捞对象如带鱼、真鲷等资源, 有的枯竭, 有的严重衰退。渤海渔业生态系统结构在近40 年间的巨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过度捕捞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如设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