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澧阳、熙平等郡,即湖南大部分和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到了宋代(11至13世纪),湖南西部的辰、沅、靖诸州以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的韶州、连州、贺州、桂阳、郴州等地,都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这说明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一个民族的服饰和这个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相对应的。贺州瑶族服饰从唐宋到元明,再到清代发展较为成熟,到民国时期基本定型于现在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瑶族群众生活稳定,不再迁徙,服饰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繁荣。改革开放后随着瑶族地区经济发展,瑶族服饰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群众纷纷换上汉装,贺州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

(二)贺州瑶族服饰的款式。民族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它的运用、发展和终结,均与各民族服饰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材料的更新替代,始终以审美信息传达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式样、色彩、纹理、结构等构成元素的变更,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艺术交流语言,这些艺术语言即构成了不同民族特定的造物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又与服饰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和综合反应,形成并促进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材料或何种表达方式,民族服饰都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甚至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

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迥异,为国内其他地区瑶族之少见。据多年的考查,已查明各种不同服装样式有15种之多,其中生活中常见的有7种。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定居富川已600余年,生产力发展较快,主要聚居在山下,聚寨而居,以农耕为主。平地瑶盛行机织瑶锦,图案丰富多彩,其女子服饰长衣大襟,扎腰带,宽裤,足穿绣花鞋,头扎蓝白相间头带。新娘头饰为银饰凤冠式。由于历史上频繁的迁徙,贺州过山瑶从湖南、广东、桂北等地迁来,服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如聚居在八步区黄洞、贺街、大宁、步头的东山瑶的金字塔式尖头服饰,雍容富贵,绚丽多姿;聚居在八步区步头、贺街、仁义、鹅塘的西山瑶斜形大尖头服饰,重重叠叠十八层之多;聚居在八步区桂

岭镇天堂村过山瑶,头饰为多层瑶锦折叠的重帕,穿半长黑色土布衣,扎腰带,裤脚用大块瑶锦挑花装饰;聚居在钟山县的红头瑶,用红布扎头,服装已大大简化。

二、瑶族服饰的符号功能

瑶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外在表象是根据民族传统理念、民族习俗、民族事象等选择的恰当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装饰、材质等,为揭示民族服饰主题本质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客观具体存在,是依附载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而内在本质的表达则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彩及纹样等外在造型形式的反

映;传达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则是将造型语言形式化、人格化,形、意交融于一体,抒发人的情感,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

(一)服饰的文化符号功能。图案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它不是简单地模拟对象形体的外形,而是同民族服饰整体造型艺术一样,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视对象为传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的视觉信息符号,传达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的审美情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息、崇拜偶像均不相同,这些信仰和图腾文化在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瑶族男子一般都要进行度戒的仪式,度戒既是宗教仪式,又是瑶族的成人礼仪式。过山瑶男子度戒礼服体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对瑶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帽为头发织成的道士帽,制作精巧,而长衣前襟下方、衣背、领口,挑绣了上百个“万”字花纹,明显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过山瑶师公宗教服饰中有道、师两套系统的服装,明显地看到人为宗教与原始宗教的结合。而在师公帽上加的法冠,又明显看到佛教的影响。土瑶师公服饰历史悠久,主要受道教影响,师公服图案有三清神像、道教诸神及日月崇拜。服饰以祖传方式传承。

(二)服饰的性别符号功能。民族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延伸了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心理感应,传达出形体所隐藏的情感语汇,将有限的形体物理空间转换成了无限的心理想象空间。换言之,外在表象因素的表情也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地把握其形体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准确更恰当地传达

视觉信息,从而减少与观众沟通的障碍,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过山瑶塔形尖头服饰是贺州瑶族的标志性服饰,也是中国瑶族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头饰造型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协调强烈。过山瑶斜形大尖头妇女服饰用上百块挑花瑶锦装饰,尖头头饰重达十公斤,全身挑花围裙、盘王印背袋、挑花腰带、挑花尾饰等都一应俱全,是过山瑶尖头服饰斜形类典型的服饰。过山瑶小尖头妇女服饰为小尖头的典型服饰,服装与过山瑶斜形大尖头服饰相同,但头饰有明显区别,用红、白相间的彩布包成竖立的尖角,简练美观。过山瑶男子服饰,无论是东山瑶、西山瑶或是尖头瑶、平头瑶,基本上大同小异,即用黑色土布包扎成大平头,外用瑶锦装饰,身上穿黑色铜扣短装唐装衣,扎腰带,全身用挑花瑶锦装饰,非常美观。

贺州大平、富罗平头瑶妇女服饰,用白底黑格布包扎成平头,外饰枚红为基调的挑花,一般是在少女初潮后,由母亲给女儿剃光头发,但要留三束头发扎成盘瓠耳、嘴,再用布包扎,称盘王装。土瑶女子服饰比较简单,一般由专门的缝纫工生产,女孩初潮后,母亲就买回来给女儿。而头饰、绑腿、腰饰等则是姑娘自己制作或母亲传下之物。土瑶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一样,也是购买的。但包头毛巾是情人送的,而作服饰装饰用的刀鞘、饭筒则是姑娘送的。平地瑶妇女服饰,在女儿出嫁时由母亲准备,包括织锦的被单、头帕等。平地瑶女子一般在少女时就跟母亲学习织瑶锦,织自己的嫁妆。女儿出嫁,母亲就把织锦机作为嫁妆之物随女儿陪嫁。

三、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纵观瑶族审美发展历程,近百年来,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瑶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时,瑶族以传统生活方式为主,整个族群相对封闭,很少与与其他民族来往,也不与别的民族通婚。虽然男女相对平等,如男人可以入赘,出生小孩可跟男姓也可以跟女姓。但是因为生存环境太过恶劣,山高林密,可获取的生活资源很少,这个时期的瑶族妇女没有自我意识,也不认识文字,作为女性更多的是生育工具。她们严格按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妇女穿长衣短裤,一律剃光头,戴光彩照人的彩条花帽,未成年少女用自制的线染成红黄绿三色毛线饰在簿帽的边缘象征头发。虽然土瑶平时的着装非常朴素,但是结婚的礼服却是非常美丽,这些华丽衣服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绣成的。这个时期瑶族妇女的审美是最具

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这个阶段的瑶族仍旧是以传统生活方式为主,他们参加国家各项农村建设,这也是新中国政府对瑶族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体现了民族平等意识。瑶族人民参加了解放后的扫盲运动,虽然扫盲运动未能使很多的瑶族认识字,但这个时期他们开始与外族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了外面世界的一些信息。他们参加国家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工作队主持的生产队活动、干部的选举等,使瑶族人民对新社会有了认识,他们的身份已不仅仅限于本族人,同时拥有了一个新的国家身份。这个时期瑶族人民虽然过的还是传统的生活,但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种对新事物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瑶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在迷茫中改变着。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在极速变化着。电视逐渐地普及到瑶族地区,原来的封闭状态在这时开始被打破,瑶族人民和外面的人一样,每天同一时刻都可以看到世界发生的大事,每天也都被那些强势媒体反复影响着。在这样的时代,瑶族和其他族群一样接受这种视觉引发的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汉族的生活方式和衣着服饰为他们所接受。进入90年代后,他们开始向城市人的生活模式看齐,向城市人的审美转化。这个时期穿汉族服饰上街已经不再受本族人的指指点点,反而是有些人觉得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去赶集有些不自在。在这样的同化过程中,瑶族服饰的文化价值日趋淡化和边缘化了。

由上可见,贺州瑶族在近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审美经验以及服饰文化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贺州瑶族的生活方式已经接近地处山外的其他族群。他们已经很少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并开始向大众化形象的审美方式转变。大多数瑶族年轻妇女已经不大认同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不大穿本民族的服装。以土瑶为例,20年前是全民穿民族服饰,而现在则是平时不穿,只在民族重大活动,如婚礼、宗教、祭祀仪式等才有少数人穿。究其原因,是因为瑶族人民的审美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瑶族青年都上过学,部分人出到外面工作后,接受了外面的新思想。视野的开阔,使得他们要为自己塑造一套新的符号价值,而新的衣着打扮是新的符号,表征着开放、年轻、知识、自主、独立。瑶族青年审美观念的更新,给瑶族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上述变化,与当代视觉文化对瑶族人民审美观念的冲击不无关系。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现代性,

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所以,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媒介文化或影像高度发展,人为的符号化已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人们面对的是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丰富复杂得多的视觉文化现实。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对象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由视觉文化冲击而引发的“视觉的转向”或者“图像转向”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并改变了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大量的影像,更为重要的是,它颠覆了人们的传统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人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视觉剌激富裕甚至过剩的社会中,“大众化”和潮流已成为为当今时代视觉文化的典型特征。瑶族和其他族群一样,同样受此影响。这种对视觉文化盲目的、不自觉的接受状态,使人们不断丧失对视觉文化的批判能力,并逐渐放弃对深度意义及价值的思索。

当代视觉文化改变了瑶族人民的意识,造成了瑶族人民在审美观念上的分裂。而审美观念上的分裂造成了人们对不同的文化的认同,由此产生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趋向,这使得瑶族服饰文化发生了变化。如60岁以上的瑶族人民,基本上还是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唱本民族山歌,生活模式也是传统的,生活习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而30多岁以上60岁以下的瑶族人民则穿的是汉装(邻近汉族人民的模样),生活方式上已经接近汉族人民模式,他们也还会唱着本族的山歌。而20岁左右的年龄人从衣饰上已经完全看不出瑶族服饰的文化符号了,他们一身现代城市人的打扮,有的出外做生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留在山里的年龄人,也同样地具有现代青年的特点,他们着装现代化,喜欢现代大众文化和娱乐方式,不喜欢唱山歌,就连相亲篝火晚会也不多唱瑶族传统的情歌了,而多用现代流行歌曲代替了传统的情歌。

群体需要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接受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从这个层面上说,瑶族表面似乎是在寻求一种视觉快感,实际上是寻求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平等以及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就无从谈起,而

族性自我意识是瑶族对自己、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也是瑶族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瑶族主体意识的觉醒必然引起自我价值的变化,自我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审美价值意愿的重建。也就是说,瑶族的这种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瑶族服饰文化史

瑶族服饰文化史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瑶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在瑶族典籍《评皇券牒》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年,一只天上的神犬帮助评王打败了高王,评王履行诺言将善良聪 慧的三公主嫁给了这只神犬,神犬背着三公主跑进深山老林的一个山 洞里,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小伙子,让三公主喜出望外。 这位神勇的小伙子就是瑶族的始祖盘王。后来,盘王和三公主一共生 育了六男六女,评王赐予瑶族十二姓,并发布诏令,世代免除盘王子 孙的徭役赋税。 事实上,瑶族系神农氏炎帝后裔,始居于黄河中下游,因为屡遭异族的侵凌和封建朝廷的征剿,被迫频繁迁徙,辗转南移。首先从黄 河流域迁往江汉平原,再“漂洋过海”迁至洞庭湖南岸,最后散居于 南岭山脉和云贵高原,并部分迁入东南亚地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东南亚战火不断,居住在当地的瑶族沦为难民,他们被迫再一次“漂 洋过海”,远涉重洋,移居到北美和西欧。在动荡不安的历史中,一 次又一次流离失所,饱经磨难的瑶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少数民族, 这在人类民族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瑶族从此 得以安居乐业,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今天,国内的瑶族人口近 300万,主要分布在湘粤桂滇四省区的十二个瑶族自治县。国外的瑶 族约80万,集中在东南亚、美国和法国等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 日益增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瑶族同胞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尊重,生活

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身居国外,世界各地的瑶族同胞始终没 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始终没有忘记共同的始祖盘王。他们教育后 代学瑶语、唱瑶歌、穿瑶服,永远铭记本民族的历史。美国的瑶族同 款款情深瑶妹子民族特色更动人 1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胞还按照江华瑶族自治县“盘王殿”的设计图稿,在美国也修建了一 座“盘王殿”。全世界的瑶族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将本民族的 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插图1 盘王殿 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瑶族人口 最多的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永州市唯一的少 数民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县城中心的“盘王殿”,有“瑶族第一殿”之称,是全世界瑶族同胞寻根访祖、朝拜始祖盘王的圣地。 截至2005年,全县有瑶族人口27.78万,占全县总人口45.99万的60.40%。 江华的瑶族和其它各地的瑶族同胞一样,特殊的历史铸就了他们 特殊的品格。昔日,从富饶的平原被驱赶至环境恶劣的山区,过着刀 耕火种的生活,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苦难,但是,他们从未向 命运低过头,反而养成了他们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和顽强拼搏的秉性。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广西少数民族综述

壮族 --------------------------------------------------------------------------------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秦统一前及其后的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称为"西瓯"、"骆越",是当时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居住在柳江以东、郁江以北的广西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骆越"居住在广西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合称为"瓯骆"。 东汉以后至唐、宋时期,壮族先民称为"乌浒人"、"俚人"、"僚人"。宋朝时期,广西南部出现"土人",也是壮族先民,是相对外来汉族人而言的。僮,出现在南宋,是壮族族称的开始。南宋时有称"撞丁",是应征打仗的"撞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即今河池地区。元朝时称为"撞人"、"撞民"。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人"、"撞民"称为"獞人",带有侮辱之意。当时的"獞人"已分布全广西。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有"侬人"、"俍人"、"沙人"等称,都是"僮人"的别称。 至民国时代,有反对民族歧视、压迫的进步学者将"獞"改称为"(彳旁加童)"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壮,即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 壮族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能较快地学习汉语、汉文,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好的生活习俗,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quot;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瑶族 --------------------------------------------------------------------------------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壮族服饰

鸟儿依恋辽阔无垠的天空,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壮族人最想念的当然就是民族母亲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走进壮族村寨,一起去领略领略壮族传统服饰的魅力吧! 《天下郡国利病书》曾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服饰虽不是最美的,价值最高的,确实最具特色的。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是用当地土布制作的,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这一微小的民族习惯,无不体现出壮族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质。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壮族妇女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有了特色的衣裳,自然还要有特色的服饰做搭配。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壮族的传统服饰,不过只是众多民族服饰的冰山一角罢了,它们就像一朵朵鲜花,装扮着祖国的大江南北。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 来源:色彩搭配师日期:2010-01-13 01:28:26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丽的云南省,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而她独有的原始风情、清幽古朴,却为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有美丽的故事,这里有你意向不到的情景,还有各具特色的各族服饰,令人神往。。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这里的故事,请不要错过。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 姓名: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的服饰都有着什么含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瑶族服饰文化瑶族的服饰都有着什么含义 导语: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 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 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 生活常识分享

广西的世居少数民族

广西的世居少数民族 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 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 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 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壮族风俗文化 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

世界瑶族分类与服装大全——博物馆瑶族风情展

世界瑶族分类与服装大全——博物馆瑶族风情展 1/28 1.瑶族支系介绍瑶族内部按语言划分,逐渐形成四大支系。分别为盘瑶(瑶语支),布努瑶(苗语支),茶山瑶(侗水语支),平地瑶(汉语方言)。盘瑶支系(瑶语支):盘瑶是瑶族的主干支系,包括瑶族70%人口,因信仰盘王而得名。瑶语支下面又分为三大方言五个土语,即勉金方言,标交方言,藻敏方言,优勉土语,金门土语,标曼土语,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其中说优勉土语(自称“勉”“优勉”“阴地勉”“育棉”“董本尤”等的瑶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中国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山区均有分布,海外瑶族说优勉土语和金门土语)下面一些组图都是说优勉土语的瑶族,大家可以细细观察一下异同。虽然语言都一样,但是由于分布在不同身份和迁徙路线的不同,音调上稍微有差异,服饰上差别也有,造成了瑶族服饰款式多样绚丽多彩的风格!2/28 盘瑶支系中说优勉土语(自称“勉”“优勉”“阴地勉”“育棉”“董本尤”等的瑶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中国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山区均有分布,海外瑶族说优勉土语和金门土语)等的瑶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中国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山区均有分布,

土语的瑶族,大家可以细细观察一下异同。虽然语言都一样,但是由于分布在不同身份和迁徙路线的不同,音调上稍微有差异,服饰上差别也有,造成了瑶族服饰款式多样绚丽多彩的风格!题外话,说同种方言的瑶族虽然服饰上有差异,但在宗教、婚俗等风俗还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所以不要被外表欺骗了 3/28 盘瑶支系中说优勉土语(自称“勉”“优勉”“阴地勉”“育棉”“董本尤”等的瑶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中国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山区均有分布,海外瑶族说优勉土语和金门土语)下面一些组图都是说优勉土语的瑶族,大家可以细细观察一下异同。虽然语言都一样,但是由于分布在不同身份和迁徙路线的不同,音调上稍微有差异,服饰上差别也有,造成了瑶族服饰款式多样绚丽多彩的风格!题外话,说同种方言的瑶族虽然服饰上有差异,但在宗教、婚俗等风俗还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所以不要被外表欺骗了 4/28 盘瑶支系中说优勉土语(自称“勉”“优勉”“阴地勉”“育棉”“董本尤”等的瑶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中国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山区均有分布,海外瑶族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1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 因为本人是瑶族的。回家后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调查瑶族的文化风俗。于是我走访了我们县里的一个瑶族自治乡——小垣,也是我的老家。以下是我从居民的口中,县志和一些史书资料上整理的一些关于瑶族的文化风俗。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接下来我从语言、习俗、节日、婚俗、食俗、和信仰的方面来说明。 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习俗: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 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

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

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舞台背景设计中的应用

?137? 摘要:民族服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本文探究瑶族服饰中元素符号的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使传统元素符号不再只是作为单纯化的图案纹样,而是作为现代舞台背景设计的主要特色源泉。 关键词:民族元素符号;表现形式;贺州瑶族服饰;现代舞台背景设计 各地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具有民族本地方的特色与信仰,服饰中的元素符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服饰,既可以成为民族荣辱的文化象征,也可以成为民族兴衰的文化代表。民间的神话故事、民族迁徙、自然崇拜、鬼神象征等喻示图案,都描绣在服饰上。可以说,服饰,是人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象征[1]。研究民族服饰元素,探究各民族服饰元素中的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将传统瑶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舞台视觉设计中,从而突出现代舞台背景设计的特色。现代的舞台视觉设计突破了以往的单向性和静止性等传统模式,提倡数码技术制作图案图像等先进的科学方法,提倡从传统模式转变成互动性和流动性的现代舞台背景设计。 一、贺州瑶族服饰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瑶族服饰是较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占中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瑶族人民较为集中的地区。任何一种服饰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全体族人穿上本族服饰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找到了归属和依托,这是瑶族社会的价值核心所在[2]。服饰,无论是古代时期还是现代生活中,民族冠服制度的形成或变异,与社会规范是分不开的。它们“附丽”在服饰上,“积淀”在服饰中,隐藏着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经过千百年的神秘传承,渗透了民族集体意识,凝固化、形式化在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约定俗成的服饰形制、图案和色彩中,成为一方美丽的“密码”,一件象征的艺术作品[1]。 瑶族服饰中的民俗元素符号,也是图腾,这些符号和图腾作为大家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吉祥的观念。“吉祥”是征兆、祥瑞之预示。处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瑶族先民,对于自然很不了解,当遇到自然界各种威胁,感到自己渺小无力时,就产生了虚幻的观念,把日、月、风、雨、雷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神灵,加以崇拜[3]。服饰中的图腾,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或事物崇拜的表述和表达方式,或是字或是图,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敬天神的意味,是人们面对大自然客观规律无法改变时的一种幸福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图腾是一种神灵崇拜,一种神灵敬仰。而民俗本身是一种隐喻,民俗图腾更多的是象征和含蓄的表达而并非语言,这种图腾文化奠定了民俗图案的发展基础,使人们实现了“图—字—图”的飞跃性发展。 二、贺州瑶族服饰中元素的构成形式及语言特点 服饰中的符号元素,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和心中的寄望进行整理、加工,使它们更具有亲切感和层次化。从古至今,传统的符号元素和图腾在民间常应用于美化日常生活用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在瑶族服饰中,所涉及的民族元素符号,经常是以视觉平面构成的形式出现,且是以某一元素符号作反复性的装饰显现在民族服饰上。 1.瑶族服饰中的主要元素 瑶族服饰中的主要元素来源于图案花纹,多绣在袖口、裤脚、胸襟、护肩、腰带、头帕、围裙的边缘,个别地区瑶族妇女还有全身衣着上的别致绣饰。他们服饰中色彩的处理,能应新巧配,常常取深青色布,用红黄绿白的绒线挑绣,制成线条刚柔相宜、色彩协调、千变万化的图案。这些服饰图案安排,不但美观,而且起到加固衣服边角的作用[1]。其图案主要有对角相称的斜十字形、正十字形、人字形、栀子花形和鸡仔花形。这些形状则取材于生活中的花、鸟、虫、鱼、野兽等,与装饰自然的结合,历史悠久,制作精致。 2.瑶族服饰元素的构成形式 在瑶族服饰中常常出现以符号纹样出现的十字形和人字形元素,既像字又像符号,这类符号元素常以二方连续出现在瑶族服饰的腰间且作为女性腰带的装饰,以重复式符号相连,构成形式虽然简单单一,但是能够突显瑶族人们团结奋斗的精神,无数人字形排列在一起表示人与人牵手,寓意着瑶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平等和谐。 米字形符号元素是瑶族服饰中较为常见的图案之一。这类符号元素具有较浓的装饰性,是瑶族服饰中比较好看的图案形式,米字形符号元素就如“米”字一样,有六个花瓣,一致向里,如同盛开的花一般。在构成中,重复构成的图案根据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强调视觉形象的连续性与秩序性,极大地为民族服饰增加了浓厚的装饰性效果。 正十字栀子花形也是瑶族服饰中经常出现的符号元素之一,对栀子花形进行基本形状的提取,把主要特点表现出来,再加以改造。如渐变发射,表现出节奏与韵律。以某种基本元素为单位的推移、渐移,使图形循序地逐步变化,使将整个画面有种自然和谐的秩序。 3.瑶族服饰中的语言特点 从贺州瑶族服饰中的符号元素可以看出,它们对生活的追求,对天地的崇拜。贺州瑶族服饰与其它民族服饰不一样还在于,在很久以前,瑶族体系中本没有文字,为了更好地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互动沟通,就将最简 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舞台背景设计中的应用 王 倩 设计

弘扬瑶族文化传统

弘扬瑶族文化传统 ──记三排新村小学瑶族文化传承班 油岭瑶寨是瑶族文化艺术之乡。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99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老艺人唐买社公、唐桥辛公分别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及省级保护的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 坐落在四周环山的地洞里的油岭新村小学是瑶族文化艺术的摇篮。这里的学生来自五个瑶族自然村,全部都是瑶家子弟的儿女,会说瑶族方言,对村里的瑶族文化和民风民俗从小就耳染目睹。他们纯朴可爱,聪明活泼,爱唱爱跳,能歌善舞。 从2008年9月开始,在县委、县政 府“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圣地”的号召下, 新村小学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 瑶族文化传承班”(新村小学是连南县唯 一一所设立瑶族文化传承班的小学。以 下简称“传承班”),积极开展瑶族传统 文化校本课程,把每周四下午的课程定 为瑶族传统文化课,在学校开展学跳长 鼓舞、花鼓舞,学唱瑶族歌谣等艺术课 程。“传承班”共有50名瑶族学生,是 由五、六年级中爱好文艺的学生组成。 “传承班”的老师是老艺人“歌王”唐 买社公和学校教导主任唐买社妹(传授 瑶族歌谣)、老艺人“鼓王”唐桥辛公和 学校总务主任唐文英(传授瑶族舞蹈)。 瑶族歌谣的内容很多,有耍歌堂类歌曲 《歌堂歌·优嗨歌》、《瑶族舞曲·旺嘟 精》、《瑶族长鼓舞歌》;男女对唱类情歌 《讴莎腰》、《凤凰歌》;喜庆类歌曲《新 年歌》等。瑶族舞蹈主要传授长鼓舞和 花鼓舞。新村小学通过设立“传承班” 指导学生学习瑶族传统文化,取得了较 好的成绩。 2008年10月,应县文化局、旅游局的邀请,新村小学“传承班”的30名学生和油岭歌舞队员一起,经过精心排练后,于11月10日参加了连南县55周年庆典,为全县各族人民表演了粗旷而优美的瑶族传统舞蹈──长鼓舞,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动人心弦的瑶族民歌和翩跹幽雅的瑶族长鼓舞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组的关注。2009年3月14日,广东民族艺术团连南分团应该栏目组邀请前往北京录制《连南瑶族风情》专题节目。他们一行26人,其中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万凌燕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 ——项目式教学的教学实践 江华职业中专学校万凌燕李旭东 摘要:由于服装专业课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今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出现,使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尝试了项目教学法。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的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服装专业课实践 多年来,许多中等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普遍呈现三段式,即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现象。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出现,使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团队合作精神,营造企业生产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1.提出项目设想,明确项目任务。 根据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本专业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设备,在第四学期设计了瑶族服饰-----制服项目,此项目包括了瑶服装设计,制图,制作,后期处理。通过项目的完成任务能使学生掌握瑶族服饰特点,瑶族独特的文化和她的特殊制作工艺、服饰搭配等技能,以适应未来不同岗位的需求。 2.进行项目分析,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提出来以后,学生进行项目分析讨论,3至4人为一组,然后组织各组进行讨论,拿出初步项目计划。教师对各组提交的项目计划合理性逐一进行审查,对有问题的项目计划引导学生重新修订。 3.确定项目分工,实施项目计划。 各组的学生在确定分工以后,就可以进入项目计划的实施阶段。此时学生则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合作,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成为供货员,向学生提供工具和材料。同时教师也是一名质检员,由于服饰制作整个过程都需要用电,学生在电机,烫斗的使用是防止意外的发生。 4.检查项目过程,评估项目成果。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让学生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下一阶段时注意改正。笔者在瑶服制作中,设计自我评价表和互评表,组织学生参加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