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CPU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CPU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CPU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CPU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

溢出:计算机的字长是固定,所以它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也必然是确定的。在运算的过程中,结果超出了计算机可以表示的范围就是溢出。

判别方法:书上给出的结论是如果原操作数符号相同,而结果与原操作数符号不同,就发生了溢出。

溢出只有可能发生在:正+正, 负+负, 正-负, 负-正这4种情况下,正+正和负+负原操作数符号相同,符合判定方法的条件。

而正-负,ALU中不存在减法器,减法实际上就是加补码完成的,而正-负实际上真正在ALU中的操作是正+(-负),而-负即为正,正-负实际情况其实就是正+正,同样负-正实际情况就是负+负。所以他们也是符合判定方法的条件。

因此判定方法中的条件句“原操作数相同”则囊括了所有可能发生溢出的情况。到这里条件满足的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

后面的条件“结果与原操作数符号不同”既出现了正+正=负,负+负=正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数值位产生了进位(这种进位不一定会溢出),但这个进位如果改变了结果按照正常原则应该出现的符号,则就是发生了溢出。这就是我对这个判定方法的感性认识。至于理性的数学证明,书上貌似是有的。

这只是理论上的判定方法,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方法来设计电路,判定电路仍然会很复杂,书上给出的是一位符号位判断溢出或2位符号位判断溢出,她们所利用的原理都是:数值位进位和符号位进位不同就产生溢出。我们按照前面的方法列出所有发生溢出的情况,然后用穷举法来说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溢出发生的所有可能情况:符号位分别是 1 1,或者符号位是0 0.按照前面的结果1 0是不会发生溢出的。

如果数值位进位1,对于符号位1 1情况来说,1 1会进位1,数值位的进位进到符号位,符号位仍为1,符号未变没有发生溢出,此时符号位进位1,数值位进位1

如果数值为进位0,对于符号位1 1来说,1 1进位1,数值位进位0会直接填入符号位,则符号位变成了0,符号发生改变,发生溢出,此时符号位进位1,数值位进位0

如果数值位进位1,符号位为0 0,则符号位进位0,数值位进位1,填入符号位,则符号位变成了1,符号改变,发生溢出,此时符号位进位0,数值位进位1

如果数值为进位0,符号位为0 0,符号位进位0,数值为进位0,填入符号位,符号未变,未发生溢出,此时符号位进位0,数值为进位1.

统一前面4种情况,就能得出“数值位进位和符号位进位不同就产生溢出”。

原码乘法器

算是比较重点而且也应该是难点的章节了,希望我写下的东西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有别人写下不同的看法。

首先从10进制乘法开始理解,我们仔细看下竖式计算多位乘法(包括一位)的过程,理解乘法计算的过程是理解乘法器的重要基础。

以具体例子来分析,比如132乘以124,我们无法直接得到结果,我们采用的乘法过程如下: 首先拿乘数124的个位数4去乘以被乘数,得到一个结果528(这个结果一般是被记录在纸上).紧接着,我们又拿124的十进制位的2去乘以132,得到结果264.此时我们接着就把264左移一位得到2640,然后将这个结果加上528得到答案3168.再继续我们把124的百位1去乘以132,得到132,然后左移2位得到13200,然后加上之前的2640,得到15840.

以上就是一个乘法的一般过程,它和我们常用的竖式乘法有一点点区别:

竖式中所有结果一般是最后统一加起来,但我想一次一次加和统一加这并无本质区别。竖式中没有明显的左移过程,其实是有的,这点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因此一个乘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循环,(我们再不考虑符号位和硬件的限制)

算法描述如下:

mul(被乘数, 乘数){

i = 0;

积= 0;

while(i < 乘数长度) {

j = 乘数第i位数值;

临时积= j * 被乘数;

积= 积+ (临时积左移i位);

i++;

}

返回积;

}

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理解这个,因为这才是理解乘法器的重中之重,至于其它2位,右移之类的内容,都是局限于硬件采用的技巧。

2进制和十进制乘法比较:2进制乘法相对于十进制要简单很多,从注释里面可以看到。

最后局限于硬件的限制,我只介绍下在硬件中,不局限单位还是双位,源码还是补码,只是他们公共部分个人觉的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

1.为什么采用右移?我们采用左移,计算机内部采用右移。这是为了方便而采用右移。我们的目的是的出乘法的结果,而对于这一目的积= 积+ (临时积左移i位); 和左移积其实是完全等效的。而且算法里面我们每次要左移i位,右移积的话,每次在前面移动的基础上我们只需要移动一位。

2.为什么可以把部分积结果左移溢出的部分放到乘数寄存器上去。我们从循环体可以看出j = 被称数第i位数值而对于乘数已经被用过的位数,我们在后面的运算中完全不需要了,所以可以直接丢弃。(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得到乘积的结果,至于要不要保护原来的乘数和被乘数不是我们需要考虑事情)。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至于具体的乘法过程,书和视频教程讲的都很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看就明白了

对于每一个种乘法器的注意事项:

1 单位原码乘法器:由于最简单,所以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双符号位,我们采用加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符号位01的情况,符合溢出条件,应该算是溢出,而乘法中做出的处理是直接左移,完全无视了溢出。换个角度思考,我们新增了一位,如果把这位在溢出时看成是数值位,其实这就是一次正确的结果,而书上的做法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的。

2 2位源码乘法器: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可能会出现减法的过程,所以可能出现负数。这里部分积寄存器编码采用的是补码,所以左移的时候按照补码的原则左移(前面一位乘法器,因为不会出现负数,所以无论你看成哪一种编码都是同样的移位)。

2位符号位判断溢出,定点和浮点中不同理解

在定点数种,如果2位符号位不同时,我们就称之为溢出。我们的处理是硬件抛出异常(实际是一个中断),而接下来硬件会转移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出。而在浮点机器中,如果2位不同,我们缺可以采取移位,而不是抛出一个异常。其中的原因如下:

2位符号位,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换位思考,低位符号位其实是个被扩长了的数值位,因为数值位的进位是要进位到低位符号位的。而高位符号位则是真正的符号。也就是说n+2

位寄存器,我们可以看成n位数值位+2位符号位。换个角度也就是n+1个数值位和一个符号位。以此为基础,下面是个具体例子。

比如说一次运算后,得到的结果是10101(真值).如果CPU是定点整数寄存器,4位数值位+一位符号位,那么如果在加法器中采用2位符号位,那么结果10101结果应该为01,0101,因为加法器中带2位符号位的寄存器是不能长久存储这个数据的,我们必须把它放到其它通用寄存器,或者内存中,此时就面临一个选择,我们只有4个数值位,为了保存这个数我们最高位符号位0,保存到符号位上,但剩下的10101存到4位数值位就有一个选择,要么丢掉数值最高位的1,要么丢掉数值最低为的1,但无论是丢那一个,误差都是及其大的,整整少了一个数量级。所以我们选择的操作是抛出异常,转入中断处理程序来终止这次运算。(明显10101和1010还是0101差距都很大)

但相对于浮点器,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同样的配置,但我们多了阶码。符号位照样存到寄存器的符号位上。对于10101的选择,我们选择丢弃最低位,就是数值位变成了1010,可能会有人觉得和以上定点没什么差距啊?其实不然,我们是把数量级保存在阶码中正真的保存其实是把0, 110; 0.10101保存成了0,110; 0.1010,也就是原来数据10101(真值)变成了10100(真值),我们少的只是一个1,相对于整个数而言,误差很小,所以可以继续进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指令系统

第一个碰到可能就是扩展操作码(定长操作码很简单)。以书上的例子来。一个16位机器,采用扩展操作码技术,按照书上4位为一个单位,那么他就是OP A1 A2 A3这样。那么就会有一个疑问,如果我采用扩展码,机器是如何知道A1 A2 A3到底是操作码还是地址码(OP肯定是操作码),换个问法就是:我怎么知道目前这个指令是3地址,还是2地址,还是1地址还是没有地址。

思路其实很简单,OP中一共是4位,那么可以表示16种不同情况,思路就是我只使用其中的15种,留下一种做一个标识,如果OP出现了这个情况,我则认为这不是一个3地址指令,而是一个2地址指令。书上这种用的是1111。

接下来,如果你理解了上面的思路,推广到2地址,1地址不是难事。接下来书上说了2地址指令只有15条,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思路这个不难理解。此时操作码是8位,应该能够表示2的8次方种情况,按理应该是2的8次方-1种指令。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这必须是个2地址指令,等价条件就是前面4位必须是1111,这下我们能够变动的位数就变成了4位,只能表示16种情况,还有空出一种做1地址指令的标识,所以只有15种。

所以在指令设计中,如果采用扩展操作码,按照书上做法以1111来做标识,那么2地址指令必然是1111 XXXX样式,1地址是1111 1111 XXXX样式,零地址就是1111 1111 1111 XXXX样式。其余的则是3地址指令,设计指令要遵守这个原则.

到这里为止,我觉得指令系统已经没有什么难点。

指令系统的重难点在于:

1.指令格式:其中扩展指令系统稍微有点难度。

2.指令寻址方式:目前这些寻址都非常直观,而且也很容易懂。真正PC机中INTEL系列在286开始就采用了保护模式,寻址则复杂了很多,再结合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使得内存的使用一直都是计算机的难点(当然这已经超出了目前研究生考试的内容,有兴趣可以看看保护模式)

内容不多,但题目却有难度。目前我做的题目也不多,所以给不了大家意见,希望有其它人能够来补充做题技巧。因为在视频教程中看到几个题目都是关于指令设计的,稍微有点心得:

在指令设计的题目中,如果采用扩展指令系统,则抓住一条就是一定要有标识来标志他是几地址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存储系统

第一个碰到的就是SRAM的工作原理,那么就要分析SRAM单个单元存储的结构图(课本上有)

由于考虑到某些人没有上过数字电路,所以在此之前解释下MOS管。图中有6个MOS 管,分别是T1到T6,以T1为例,一个管子有3个接线口,其中图中短线的部分的那根线如果加载了高电频则管子就处于导通状态,即为长线上2根线是直接相连,电阻很小。若短线部分上加载低电频,则管子处于断开,长线上2根线直接电阻很大,相当于断开。

其中VDD线接电源(电源永远是高电频,地线永远是低电频)。

下面就是一个规则:若T1截至,T2导通则表示存储的为0;反之若T1导通,T2截至则表示存储的为1。因为我们是无法直接知道里面T1到底是导通还是截至,原因很简单我们外部电路只认识电信号,不肯能认识MOS管的状态。意思就是这种规定并不能让计算机来识别里面存的到底是是1还是0。所以我们必须要分析下在这种规定的状态下,我们如果读或者写,我们的2根D线和D非线会有什么样的信号。

读过程:

如果里面存的是1,既T1导通,T2截至。首先我们会选中Xi 这样T5和T6被导通,这样Q点就会被送到D非线上,Q非点则被送到D线上。因为T1导通,则Q被接地,及Q是低电频,这样D非线是低电频。另一方面T2截至则Q非接在电源上,这样Q上的高电频就会被送到D线上,这样我们就有个结论:如果内部存的是1,则读出结果会是D非线低电频,D线是高电频。

如果里面存的是0,同理,反之读出结果D非是高电平,D线是低电频。

写过程:

首先我们写1,按照规则及我们的目的是是T1导通,T2截至。为达此目的,我们在D线上送入高电频,D非线上送入低电频。这样明显不管原来怎样,T1在Q非的高电频下会被置成导通,T2则会被截至(对于T2截至可能有人有疑问,就算我Q非线送的是低电频,但Q非可是接了电源的啊,Q非仍然是高电频。这个电路其实是简单化的电路,明显我们这种接线的办法,上面T3和T4是完全无用,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我把D非线同时也接到T3的短部上。而把电源从短部上撤出。在送入Q非低电频同时,可以发现T3被截至,就是电源无法到达Q非点)。这样我们写1的时候,就是D线送高,D非送低。

反之,写0时候,D线送低,D非送高。

总结下

写1,D线送高,D非送低。

读1,D出高,D非出低。

写0,D线送低,D非送高。

读0,D出低,D非出高。

明显我们目的达到了,还有个意味就是如果我不做操作,就是我把T5和T6截至了,里面的状态能保持么??下面就是保持态。

保持态,存入的信息必须要能够保持才能被称为存储器,VDD接了电源,在电源作用下,很明显可以看到T3和T4被导通(其实不是这样),也就意味着Q点和Q非这2点都被直接接到了电源上。按理这2者都是高电频,其实不然。既然是保持则表示原来存了1,或者是0.如果

是1.则意味着Q为低电频,在Q低电频作用下T2被断开,那么Q非点没有与地相连,则自然是高电频。因为Q非点是高电频,则T1被导通,Q被接地,即使是在电源上,Q亦然是低电频,这样1就保存了。同理可以保存0.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很容易得出SRAM的一些特征,首先是集成度低,说低自然是相对而言,因为它采用了6个MOS管,跟4个MOS管的DRAM比较自然是要低,所以它功耗自然也就高。其次从我们分析过程来看,T1和T2状态的维持是需要电源的,明显一旦没了电源T1和T2就都是断开(我们把没电理解为低电频)。所以它存在易失性。其次就是非破坏读出,我们再分析下,当我们从单元内部读出信息的时候,T1和T2的状态没有改变,记录的信息自然没变,所以没有对原来信息造成损害,所以它是非破坏的。最后它的速度快这和硬件有关。

刷新方式:

DRAM的存储原理是根据电容内部存储的电荷来记录信息,因为电荷会有损失,所以DRAM一般都是要刷新的。一般采用下面3个方式

集中式:最简单的思想,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思想就是对整个内存条所有存储单元在一个时间段内刷新。也就是集中在同一个时间内刷新,第一行刷完后就开始刷第2行,一直到结束。注意的是就算是第一行刷好了,目前正在刷第N行。第一行也是不能被访问的,一直到所有内存被刷完才可以。这也就是它为什么会存在“死区”的原因。

分散式:书上的说法是在读取周期以后立即对其进行刷新,我对这种说法抱有疑问。如果有个单元很长时间都没被读取到,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单元很久都不会被刷新?所以我换了种理解方式,内存在不停的刷新。先开始刷第一行,然后是第二行,一直到最后一行。然后再返回第一行,如此重复。但这里内存刷新不是连续不断的,2个行之间隔上一个读取周期。如果读写周期是500ns,刷新周期自然也是500(因为刷新就是读然后从写)。某个时刻只有一行才在被刷新,其它行没有,这时他们是可以被访问的,访问完以后的内存单元要立即被刷新一次。同时前面的逐行刷新仍然持续进行。当运气很好时候被访问的单元正在被刷新,那么就等刷新结束才访问。但无论怎样,读完都要刷新一次,使得读取周期加了一倍(因为后面要接一个刷新周期才算整个工作做完)。不知道我这种理解方式对不对,但总体来说有点明显:无死区,任何时候都可以去访问,但加了一倍的读写周期。

异步式:前面分散式刷新的次数有点多,以书上为例,如果我只要求2毫秒内刷一次就足够了,你就只需要在2毫秒内来刷一次,因此,又由于内存是一行一行被刷的,所以只要把2毫秒除以行数,这样得到一个数值的意思就是:某一行只要在这个时间内刷一次,再去刷下一行即可。循环一次所有的内存都会在2毫秒(恰好)的时候被刷新一次。而这个时间又远远大于刷新周期,因此我只要在这个时间内部随便选取一个空闲的时间刷一下这一行即可。这样既避免了死区,有不会扩大读写周期。

总结:

集中式最好理解,就不多做解释。

分散式,不停的刷整个内存,一次一行。刷某行的时候,其它行可以被读写。

异步式,放慢分散式刷新的脚步,只在必要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刷新。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中断中断过程理解其实并不难,大致过程就是:在指令周期结束的最后阶段探索CPU中断引脚看是否有中断请求处理(在此之前先看中断标志寄存器是否打开,如果没打开就不去探索了)。如果合适条件,则开始将PC和PSW寄存器进入堆栈(这里堆栈就是堆栈寄存器所指向的内存,个人理解,可能不是),在完成保护好现场的操作后,开始通过各自手段(硬件向量或者

软件查询)找到新的PC和PSW切换CPU的PC和PSW。继续运行,此时PC值被改,CPU进入了新的服务程序的入口。在中断返回程序结束后,会调用返回指令,此时将堆栈内的PC和PSW恢复,返回了原程序的入口。

以上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但基本囊括了中断的几个重要阶段,按照书上的总结就是:中断请求,排队判优,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过程很简单,我们逐个去看每个阶段的问题。

中断请求:中断请求对于CPU来说其实是在每个指令周期的最后阶段去看中断引脚是否有信号。并且前提是中断屏蔽标志寄存器是否打开。这么做有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一个指令不会被中断,意思就是说一条指令是一个原子操作,它不会被打断,这点可能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中断屏蔽标志寄存器则提供了关中断的功能,有些时候某些操作,比如说中断现场的保护是要把PC和PSW都要进栈,这是2个语句,中间是不允许打断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同过中断屏蔽标志寄存器来关中断。同时在临界资源等地方,我想关中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可屏蔽中断无法屏蔽。

排队判优好像没什么难理解的,具体如何排队判优,书上貌似没提。不知道考试考不考。

中断响应:其实质过程就是找到新的PC和PSW,关中断,保护现场,切换PC和PSW。保护现场的原则其实就是:要改变的东西就保护,没有改变的东西就不保护。PC需要保护这显而易见,PSW也要保护,PSW的意义是保存当前进程的状态,切换到新的服务程序必然会导致当前状态的改变,所以也要保护。

另外CPU有很多其它寄存器。从中断的角度来看,中断隐藏指令是不会改变它们,所以不保护,至于中断服务程序会改变他们,那么这些寄存器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就由中断服务程序自己完成。所以在写中断服务程序时候注意保护自己要使用的寄存器。在保护现场时候关中断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了。然后记得把中断打开。

中断处理:我想应该就是中断服务程序的运行了,这和普通程序一样运行。关键的区别是:要保护自己将使用的寄存器,第2个就是中断末尾一般是要返回原来的程序。这里略带一个小内容,为什么说一般是返回原来的程序。其实不是所有中断都会返回原来的程序,举个最常见的:时钟中断。现在操作系统都是多进程并发运行。某个进程被中断后不一定会返回这个程序,因为操作系统将决定最合适的进程来继续在CPU运行,而时钟中断就担负的这个重要任务,扯的有点远。

最后就是中断返回了,记得返回时候关中断,现场回复好以后要记得开中断。

具体内容貌似就这么多,过程并不复杂,但理解透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它一些细节其实书上并没有说明,比如到底是如何寻找服务程序入口的细节。保护现场的细节(哪个寄存器先进栈,他们在栈内的分布情况等等)书上都没明说。不知道做不做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CPU

关于CPU的基本结构,书上有图,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下。

2者不应该分裂来看,首先功能决定结构。需要什么功能则应该有对应的结构来实现这个功能,所以我们从功能来引出结构。

基本功能有: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我们把实现这3者的统一部件叫做指令部件。那么指令部件必须要能够完成这3个功能。我们逐一分析。

取指令:首先我们得知道去哪儿去取指令,则必须要有个寄存器来访即将要取的指令的位

置,这个就是PC寄存器,既然是地址,那么我们必须要有能够形成地址的部件:地址形成部件(有人觉的奇怪,既然PC存了指令地址,就直接去取好了,为什么要多个地址形成部件呢。理由很简单,PC的地址不是真正的物理地址,我们到达真正的物理地址需要各种不同形式的处理,比如说:页式内存等等)。然后取来的指令我们必须要有地方存放,于是就有了指令寄存器IR。

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前提是我们指令已经到达IR,明显前面的指令系统告诉我们,指令包含操作码和地址码,地址码么自然要送到地址形成部件去找到对应的操作数,地址形成部件前面已经说过。至于操作码,我们则需要分析译码,自然要一个译码器,这个操作码需要控制那些部件运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举个实际的例子,比如最简单的ADD指令,既然是ADD指令操作码到达了IR,那么经过分析,则我们要启动ALU来完成加法操作,自然分析指令需要一个部件把操作码变成通往ALU引脚上的信号(其实远没这么简单,需要一系列的部件通力合作才可以),所以各个信号的形成则需要一个为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到此看上去CPU应该没有什么其它需要的,其实不然,因为你所操作的步骤是有严格时间顺序的,比如说指令在没到达IR之前,你是不允许去进行分析指令操作,所以我们需要时序电路来控制时间的先后和各种部件的协调。在时序电路中,首先必须得有个时钟,然后是个节拍发生器。

现在CPU都支持中断,所以你得有个中断控制逻辑,然后还需要个状态寄存器表示当前CPU的状态(例如说是否该相应中断,是否处于单步执行模式等等)。

我们再回过头看微操作信号发生器:它发出各种信号去控制机器各个部件的运行,它必须有时序电路提供的时序信号来控制时间,有IR寄存器上的操作码来告诉它该发生什么信号,状态寄存器告诉他当前CPU出于什么状态。然后它输出的信号将会被连接到计算机各大部件去控制他们的运行(一般是通过数据总线)。但各大部件都有自己的状态,他们的状态必须要告诉微操作信号发生器,才能让微操作作出正确的操作,所以我们还需要I/O状态信息和控制台信息连接到微操作信号发生器上。

总结下:

结构:指令部件,时序电路,微操作形成部件(整个计算机的核心),中断机构,其它(如I/O状态,控制台信息)。

功能:取指,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基本的)。控制主机和I/O信息交换,中断控制。

计算机组成原理--重点知识点讲解之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可能有点长,分段慢慢说明)

1.设计思想不同(设计思想的不同,才导致了这2种控制器后面一系列不同,所以把这个放在最前面)

我们不妨写一个程序来体会这2种不同的控制器的设计思想。(举具体的例子往往比较容易理解)。以我最近一直在重构的一个项目来说,它的任务是:从一个WEB上面抓取数据,然后按照指定的规则存入数据库。它的具体工作包括:首先是登录,然后得到数据的HTML代码,解析。最后将得到的数据按规则存到数据库。

如果按照组合逻辑的思想:其实就是将这3个工作步骤全部写到一个函数中,执行这个函数,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如果按照微程序逻辑的思想:那么我会把登录放在一个函数,然后HTML的获取和解析放到一个函数,最后导入数据库再放在一个函数。然后依次调用这3个函数,我的任务完成。

以上其实就是2种控制器的不同设计思想,或许有人说:你的东西跟控制器完全不相干,但不妨我们这么想,现在我们要完成一个指令add a b,一条汇编程序对应其实就是一个机器指令。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用硬件线路全实现它,就像上面我要完成抓取数据的任务一样。

首先我们得取这条指令就像我要登录一样,然后我得解析这个操作码并且还得找到操作数,就像我要找到HTML并且要解析一样。然后我得向加法器发出控制信号让他把这2个数加起来也就像我把数据存入数据库一样。你可以采用我第一个思路:3个步骤不分开,全部都由一个芯片中的逻辑电路控制完成,就像我用一个函数完成。采用第2个思路3个步骤分开用3个存储逻辑完成(注:这个后面解释,这里只谈思想)。

总结下:组合逻辑就是铁板一块,所有的机器指令用一个逻辑电路搞定。而微程序则是把一个机器指令分解成各个微小指令,然后通过他们的组合来完成机器指令。

比较下他们的优缺点:

1.首先是速度,调用函数的过程对于时间来说永远都是耗时的,组合逻辑是逻辑电路完成,微程序是存储逻辑完成。存储逻辑必须通过转换才可以变成控制信号,所以后者耗时长。

2.某天老板对我说:我希望添加一个抓取图片的功能,采用第一种思路的,你的做法无非是再写一个函数,然后你要把登录代码拷贝过来,然后去抓图片。对应的控制器设计你的“拷贝”硬件线路,明显是增加成本,而且很麻烦。而后者,我只用调用函数即可。所以相对来说微程序相对设计更为合理,更易于设计和扩展。

到这一步我们只谈思想,也许你还会有很多疑问,但希望你对2种控制器的设计思想已经没有疑问了,后面会陆续给出到底这些设计思想是如何被实现,硬件组成的不同和其它一些问题。希望你能明白,更希望其它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2.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步骤:

组成:指令寄存器,指令计数器,状态字寄存器,时序线路,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微地址寄存器,微地址形成电路。

工作步骤:

整体大方向是和组合逻辑控制器是一模一样的。组合逻辑控制器的微指令形成我上面只是一句话带过“2个信号都被送入微指令发生器,微指令在一系列的门电路分析完毕后从其中一个引脚发出读取指令“,我对于如何生成这个读取信号并没有多做说明,因为这个是数字电路的内容。微程序控制器只是在这个信号的形成上和组合逻辑有重大区别,因此,只要弄明白微程序是如何形成这个控制信号的就知道他们的区别。

其实在一开始介绍设计思想时候就大致知道微程序控制器的不同。还是以之前的add a b 这个汇编指令来做例子,取指令和取操作数就不仔细看了,我们只看控制信号是如何形成的(当然取指令和取操作数也需要控制信号的形成,我们分析下add这个指令是如何翻译成一系列的控制信号,就可以以此类推)。

此时add已经到达了IR中,a和b操作数已经被送入到了指定的寄存器中,也许你的想法是向加法器发出控制信号就可以完成操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但我们仔细细化下这个过程,首先我们要向加法器发出信号让他完成加操作,得到的结果从硬件角度来说它是被存在加法器上方的累加器中,然后,你还需要将这结果存到a寄存器中。如是add a b就被细化成2步,一个是向加法器发出控制信号,第2个就是调用mv将器移动到指定位置。所以,我们干脆就写成

add ( a , b) {

想加法器发出控制信号;

传输指令;

}

然后我们把这个程序代码存放到控制存储器中(所以我说是存储逻辑),也许有人说:不对你这还是代码,它是代码不会变成控制信号。对,但让我们看完整个步骤。

我们得到add a b后,在我们完成对add操作码的分析后,就可以根据操作码形成微程序入口地址(每个操作码都对应一个微程序,这种1对1的关系,自然可以通过微地址形成

电路形成入口地址)。在找到入口地址后,我们便取出第一条指令即:向加法器发送信号;这个指令被送到微命令发生器(最终还是逻辑电路)翻译成信号发送到加法器。接下来微地址形成电路形成后续地址,把地址放到微指令地址寄存器,然后取到微指令放入微指令寄存器,再和上面一样通过微命令发生器转换成控制信号,完成传输操作。

也许有人会说:最终还是通过数字电路把代码变成控制信号,我们干嘛要如此麻烦搞出一个微程序控制器呢?之前组合逻辑”一步走“的战略不是很好,没有必要分几步完成。

之前我们说过设计思想就谈到了微程序控制器的优点,这里我们就结合他的步骤和组成仔细看它的优势在哪儿。

1.每一个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这个微程序是被存储在控制存储器中,一旦我想改变这个指令或者优化这个指令,或者说我想新增一个指令。我只要从新把新的微程序灌到控制存储器中,而这个硬件线路不用更改。所以它扩展和修改要简单。

2.设计更合理,我们知道计算机有时候某些指令会有重合,比如之前的add指令和mv 指令,都可能会出现mv指令。我们只要把微命令的mv放在add的微程序段中,设计更为合理。

3.简化逻辑线路设计,微命令比机器指令要简单(自己体会),而且数量可能会更少(自己体会,我猜不难理解),所以最后把生成微命令的线路肯定比组合逻辑的铁板一块的数字电路要简单的多。

缺点:速度慢,这点显而易见。

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

这里我只看直接程序控制,中断和DMA这3种方式。这3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CPU 权利不断下放到外设的过程。我们举个实际的例子来类比这3个过程,例子就是老师和学生。

1.直接程序控制方式:老师在上课,上完课以后,老师就逐个去问每一位同学是否有疑问。这个过程就非常类似程序中断控制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方式过程就是:CPU启动外设后,CPU就不断去询问外设是否准备好进行数据交换,然后再确定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始数据交换,整个交换过程也就是数据从哪儿到哪儿都完全在CPU的控制之下进行。就像如果同学有问题,需要老师一点一点的指导。从过程看来操作步骤很简单,这是它的优点。缺点是:1在老师问同学的过程中,老师是永远主动方,学生是被动,就算某个同学有疑问,也必须要等到老师问到他头上时候他才有机会问,没问到他的话,他就直接被忽略了。同样,这种方式下在计算机中,永远是CPU在问外设,一旦某些外设有数据需要传送,他也无法告诉CPU,必须等CPU“问”到他的时候才有机会,所以这种方式无法处理突发情况。2效率低,这点很明显。

2.中断方式:渐渐的老师觉的这样不好,换了个方法。哪位同学有疑问请举手,老师将慢慢的回答你的问题。就像CPU,哪个外设有数据要交换,请向我发信号。这里老师和CPU 把“询问”和“发信号”这2个主动权下放了,给了学生和外设。过程也很简单,CPU启动外设,继续执行程序,等外设准备好以后就向CPU发送中断信号,CPU调用中断服务程序处理外设的数据交换,交换过程还是在CPU的控制之下。优点:1效率有提升,相对前者。2.学生有了举手权,外设有了发信号权利(老师回不回答和CPU是否响应,这是老师和CPU的事情,但权利是有了),所以突发状况可以得到处理。缺点:交换过程还是需要CPU的干涉。

3.DMA控制方式:老师和CPU进一步将权利下放,老师觉得回答问题这种小事不需要**心,CPU也觉得数据传输过程的控制也不需要我CPU浪费时间来处理,如是老师就把回答问题这个权利下放给了助教,而CPU则把数据传输过程的控制下放给了DMA.这里有个隐含的意思:DMA不简写是directly memory axxxxxxx(a是什么就不太记得了),就是说必须是外设和memory直接的数据交换,而不是外设和CPU数据交换。那么外设需要和CPU 交换数据呢?一般不太可能发生,就像老师和学生一样,助教回答不出来你问题的情况毕竟

很少见。就算真的有这么个需要,那么拿main memory来做缓冲区也比直接让CPU和外设交换数据效率来的高。就像如果真的助教回答不出来你的问题时候,如果让老师指点,老师肯定乐意先去指点助教,毕竟助教资历和其它方面比学生要高,可能领悟的要快一些,然后再让助教去指导学生,至于老师他则可以把多出来的时间干点其它的事情。

以上只是这3种方式简单的类比介绍,如果能看懂的话,我想各种方式的过程,硬件的设置以及使用范围等内容都非常好理解。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计算机组成原理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对存储器的要求是速度快,_容量大_____,_价位低_____。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计算机采用多级存储体系结构。 2.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__性能__的重要因素,它的____格式__和___功能___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影响到系统软件。 3.CPU中至少有如下六类寄存器__指令____寄存器,__程序_计数器,_地址__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状态条件寄存器,缓冲寄存器。 4.完成一条指令一般分为取指周期和执行周期,前者完成取指令和分析指令操作,后者完成执行指令操作。 5.常见的数据传送类指令的功能可实现寄存器和寄存器之间,或寄存器和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送。 6.微指令格式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其中垂直型微指令用较长的微程序结构换取较短的微指令结构。 7.对于一条隐含寻址的算术运算指令,其指令字中不明确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其中一个操作数通常隐含在累加器中 8.设浮点数阶码为8位(含1位阶符),尾数为24位(含1位数符),则32位二进制补码浮点规格化数对应的十进制真值范围是:最大正数为 2^127(1-2^-23) ,最小正数为 2^-129 ,最大负数为 2^-128(-2^-1-2^-23) ,最小负数为 -2^127 。 9.某小数定点机,字长8位(含1位符号位),当机器数分别采用原码、补码和反码时,其对应的真值范围分别是 -127/128 ~+127/128 -1 ~+127/128 -127/128 ~+127/128 (均用十进制表示)。 10.在DMA方式中,CPU和DMA控制器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来分时使用主存,它们是停止CPU访问主存、周期挪用和DMA和CPU交替访问主存。 11.设 n = 8 (不包括符号位),则原码一位乘需做 8 次移位和最多 8 次加法,补码Booth算法需做 8 次移位和最多 9 次加法。 12.设浮点数阶码为8位(含1位阶符),尾数为24位(含1位数符),则32位二进制补码浮点规格化数对应的十进制真值范围是:最大正数为,最小正数为,最大负数为,最小负数为。 13.一个总线传输周期包括申请分配阶段、寻址阶段、传输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阶段。 14.CPU采用同步控制方式时,控制器使用机器周期和节拍组成的多极时序系统。

英特尔i3_i5_i7处理器型号及参数总览表+CPU型号大全

英特尔i3/i5/i7处理器型号及参数总览表 请仔细看完本文,看完后你将会对笔记本芯片有一定了解,买笔记本才不会被JS坑骗。 ~~Kiong 前言:随着英特尔全新32nm移动处理器的推出,英特尔移动处理器大军的规模进一步膨胀。粗略地计算一下,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Core i、酷睿2、 奔腾双核、赛扬双核、凌动处理器几大家族的成员已经超过了80款,即使是经常关注笔记本技术的达人,也很难记住每一款处理器的技术规格。 名词解释 前端总线:是指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总线,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 Bus,通常用FSB表示。 睿频: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是英特尔酷睿i7/i5 处理器的独有特性。也是英特尔新宣布的一项技术。 英特尔官方技术解释如下:当启动一个运行程序后,处理器会自动加速到合适的频率,而原来的运行速度会提升10%~20% 以保证程运行;应对复杂应用时,处理器可自动提高运行主频以提速,轻松进行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务处理;当进行工作任务切换时,如果存和硬盘在进行主要的工作,处理器会立刻处于节电状态。这样既保证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 三级缓存(L3):目前只有酷睿I系列才有,之前的都是L2(二级缓存)。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 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制程:制程越小越好。越来越高的工艺制程可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增加晶体管的数量,扩展新的功能。同时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每颗的单位成本也有所降低。此外,更高的工艺制程可以帮助降低CPU的功耗,另外,降低CPU的成本以前扩大CPU产能也是新工艺制的积极影响。 TDP:TDP的英文全称是“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译是“散热设计功耗”。主要是提供给计算机系统厂商,散热片/风扇厂商,以及商等等进行系统设计时使用的。一般TDP主要应用于CPU,CPU TDP值对应系列CPU 的最终版本在满负荷(CPU 利用率为100%的理能会达到的最高散热热量,散热器必须保证在处理器TDP最大的时候,处理器的温度仍然在设计范围之内。 注意:由于CPU的核心电压与核心电流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这样CPU的实际功耗(其值:功率P=电流A×电压V)也会不断变化TDP值并不等同于CPU的实际功耗,更没有算术关系。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及答案

1. 冯·诺依曼计算机中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CPU区分它们的依据是() A. 指令操作码的译码结果 B. 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C. 指令周期的不同阶段 D. 指令和数据所在的存储单元 答案为:C 2. 假定变量i,f,d数据类型分别为int, float, double(int用补码表示,float和double用IEEE754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数据格式表示),已知i=785,f=1.5678e3 ,d=1.5e100,若在32位机器中执行下列关系表达式,则结果为真的是() (I) i==(int)(float)i (II)f==(float)(int)f (III)f==(float)(double)f (IV)(d+f)-d==f A. 仅I和II B. 仅I和III C. 仅II和III D. 仅III和IV 答案B 3.一个C语言程序在一台32位机器上运行。程序中定义了三个变量x,y和z,其中x和z 是int型,y为short型。当x=127,y=-9时,执行赋值语句z=x+y 后,x、y和z的值分别是: A x=0000007FH , y=FFF9H , z=00000076H B x=0000007FH , y=FFF9H , z=FFFF0076H C x=0000007FH , y=FFF7H , z=FFFF0076H D x=0000007FH , y=FFF7H , z=00000076H 答案D 4. 某计算机主存容量为64KB,其中ROM区为4KB,其余为RAM区,按字节编址,现要用2K×8位的ROM芯片和4K×4位的RAM芯片来设计该存储 器,则需要上述规格的ROM芯片数和RAM芯片数分别是() A . 1、15 B . 2、15 C . 1、30 D . 2、30 答案D 5. 假定用若干个2K×4位芯片组成一个8K×8位的存储器,则地址0B1FH所在芯片的最小地址是() A. 0000H B. 0600H C. 0700H D. 0800H 答案D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笔记本电脑CPU基础知识

笔记本电脑CPU基础知识 一、英特尔CPU型号尾部字母 (1)M代表标准电压CPU,是可以拆卸的; (2)U代表低电压节能的,可以拆卸的; (3)H是高电压的,是焊接的,不能拆卸; (4)X代表高性能,可拆卸的; (5)Q代表至高性能级别; (6)Y代表超低电压的,除了省电,没别的优点的了,是不能拆卸的; 也有两个字母的,属于上面这些字母的组合。 (7)HQ高电压至高性能处理器。 从性能上看,HQ,XM,应该都不错 二、CPU调频(Governor) ondemand(按需响应模式):系统默认的超频模式,会在你设置的最大最小频率之间自动调整。 interactive(交流循环模式):只要负荷加大,频率直接调到最高值,如果发现CPU够用,将CPU负荷慢慢降低(系统响应速度快,相对耗电多一些)。 conservative(保守模式):CPU负荷加大,逐步提升频率到最高,然后降至最

低(系统响应较快,升频较慢,耗电比I模式省)。 smartass:是I和C模式的组合体,cpu不会降到最低,响应快,待机略微多耗电。 performance(高性能模式):高性能模式,CPU直接锁定在最高频率(因为CPU 保持固定频率,不需调整,响应最速度,耗电也最大)。 userspace(用户隔离模式):当控制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控制cpu速度的一种方法,建议无视这个选项。 powersave(省电模式):按设定最小频率运行(省电但系统响应速度慢)。 lagthree(不受延迟模式):倾向于节省电量,据说看电影时效果不错。 三、I/O调度(I/O Scheduler) CFQ(完全公平排队I/O调度程序): CFQ试图均匀地分布对I/O带宽的访问,避免进程停止响应并实现较低的延迟(在最新的内核中,都选择CFQ做为默认的I/O调度器,多媒体应用表现良好)。 NOOP(电梯式调度程序):早器系统版本的唯一调度算法,倾向饿死读而利于写.(NOOP对于需频繁访问SD卡的应用是最好的模式,因为SD卡写入速度远小于读出速度)。 Deadline(截止时间调度程序):NOOP的改良版本,Deadline确保默认读期限短于写期限.这样就防止了造成写入操作被饿死。(对数据库环境是最好的选择)AS(预料I/O调度程序):本质上与Deadline一样,但在最后一次读操作后,要等待6ms,才能继续进行对其它I/O请求进行调度(AS适合于写入较多的环境)。 (资料来自互联网和百度贴吧,题目是编者加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200道

【选择题200道】 1. 计算机系统中的存贮器系统是指__D____。 A RAM存贮器 B ROM存贮器 C 主存贮器 D cache、主存贮器和外存贮器 2. 某机字长32位,其中1位符号位,31位表示尾数。若用定点小数表示,则最大正小 数为___ B __ 。 -32 -31 -32 -31 A+( 1 - 2 ) B + (1 - 2 ) C 2 D 2 3. 算术/ 逻辑运算单元74181ALU可完成_C ________ 。 A 16种算术运算功能 B 16种逻辑运算功能 C 16种算术运算功能和16种逻辑运算功能 D 4位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功能 4. 存储单元是指_B ______ 。 A 存放一个二进制信息位的存贮元 B 存放一个机器字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C 存放一个字节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D 存放两个字节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5. 相联存贮器是按—C―行寻址的存贮器。 A 地址方式 B 堆栈方式 C 内容指定方 式 D 地址方式与堆栈方式 6. 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_C _____ 。 A 基值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B 堆栈指示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C 变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D 程序记数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位移量) 7. 以下叙述中正确描述的句子是:__AD ___ 。 A 同一个CPU周期中,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容性微操作 B 同一个CPU周期中,不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容性微操作 C 同一个CPU周期中,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斥性微操作 D 同一个CPU周期中,不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叫相斥性微操作 & 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积木化,同时_C_____ 。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10111000当做无符号数的值为多少,当做整数的值为多少,当做定点小数的值为多少?(十进制数) 无符号:2^7+2^5+2^4+2^3=128+32+16+8=184 整数:10111000 定点小数:10111000 11000111(取反) 11000111(取反) + 1 + 1 11001000 11001000 -(2^3+2^6)=-72 -(1/2+1/16)=-9/16 2.已知接受到的信息为001100001111,其中有效数据位为8位,运用海明码检测,问信息传输是否有错?8位的数据值是多少? 编号 检测位 数据位 12 1100 0 M8 C1=M1⊕M2⊕M4⊕M5⊕M7=0 11 1011 0 M7 C2=M1⊕M3⊕M4⊕M6⊕M7=0 10 1010 1 M6 C4=M2⊕M3⊕M4⊕M8=0 9 1001 1 M5 C8=M5⊕M6⊕M7⊕M8=0 8 1000 0 C8 7 0111 0 M4 发:0111 6 0110 0 M3 收:0000 5 0101 0 M2 发 ⊕收=0111 4 0100 1 C4 即M4出错则数据实为00111001 3 0011 1 M1 2 0010 1 C2 1 0001 1 C1 3.已知原始报文为1111,生成多项式为G (x )=x 4+x 2 +x+1,求编码后的报文 (1):将生成多项式为G (x )=x 4+x 2 +x+1,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为10111 (2)生成多项式为5(R+1)位,将原始报文左移4(R)位为11110000 (3)进行模2除 _______00011__________ ______ 10111________________00010100_____________10111_______________010010________ 10111_____1101 11110000 10111 (4)编码CRC 码为11110011 4.采用IEEE754标准的32位短浮点数格式,即0-22位为尾数,23-30位为阶码位,第1位为数符,其中阶码偏置为127,试求出32位浮点代码CC9E23AF 的真值(结果可用任何进

最新CPU型号大全

CPU型号大全 收录内容 ※Intel桌面:赛扬、奔腾、酷睿2 、酷睿i3、酷睿i5、酷睿i7 ※Intel移动:凌动、赛扬、奔腾、酷睿2、酷睿i3、酷睿i5、酷睿i7 ※AMD桌面:闪龙、速龙、羿龙、速龙II、羿龙II ※AMD移动:锐龙、闪龙、速龙、速龙II、羿龙II 补充说明 ※带☆的为不锁倍频版本 ※EE(Extreme Edition)为Intel至尊版、BE(Black Edition)为AMD黑盒版 ※红色为停产产品 ※不包括90nm及以前的产品 ※总线频率为等效频率 ※列表数据均来自官方网站 Intel桌面系列 赛扬系列

型号核心架构核心代号制造工艺核心/线程主频 频率 二级缓存虚拟化TDP Celeron D 347 Netburst Cedar Mill 65nm 1C/1T 3.06GHz FSB 533MHz 512KB 不支持86W Celeron D 352 Netburst Cedar Mill 65nm 1C/1T 3.2GHz FSB 533MHz 512KB 不支持86W Celeron D 356 Netburst Cedar Mill 65nm 1C/1T 3.33GHz FSB 533MHz 512KB 不支持86W Celeron D 360 Netburst Cedar Mill 65nm 1C/1T 3.46GHz FSB 533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D 365 Netburst Cedar Mill 65nm 1C/1T 3.6GHz FSB 533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420 Core Conroe-L 65nm 1C/1T 1.6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35W Celeron 430 Core Conroe-L 65nm 1C/1T 1.8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35W Celeron 440 Core Conroe-L 65nm 1C/1T 2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35W Celeron 450 Core Conroe-L 65nm 1C/1T 2.2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35W Celeron E1200 Netburst Allendale 65nm 2C/2T 1.6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E1400 Netburst Allendale 65nm 2C/2T 2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E1500 Netburst Allendale 65nm 2C/2T 2.2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E1600 Netburst Allendale 65nm 2C/2T 2.4GHz FSB 800MHz 512KB 不支持65W Celeron E3200 Core Wolfdale 45nm 2C/2T 2.4GHz FSB 800MHz 1MB 不支持65W Celeron E3300 Core Wolfdale 45nm 2C/2T 2.5GHz FSB 800MHz 1MB 不支持65W Celeron E3400 Core Wolfdale 45nm 2C/2T 2.6GHz FSB 800MHz 1MB 不支持65W ?Celeron G1101 Westmere Clarkdale 32nm 2C/2T 2.26GHz DMI 2500MHz 2MB VT-X 73W ?集成GPU频率533MHz 内存支持DDR3-1066 奔腾系列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CPU知识全面讲解

CPU知识全面讲解 CPU,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名为“中央处理器”,在大多数网友的印象中,CPU只是一个方形配件,正面是金属盖,背面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针脚或触点,可以说毫无美感可言。但在这个小块头的东西上,却是汇聚了无数的人类智慧在里面,我们今天能上网、工作、玩游戏等全都离不开这个小小的东西,它可谓是小块头有大智慧。 作为普通用户、网友,我们并不需要解读CPU里的所有“大智慧”,但CPU 既然是电脑中最重要的配件、并且直接决定电脑的性能,了解它里面的部分知识还是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将给大家介绍CPU里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让大家对CPU 有新的认识。 1、CPU的最重要基础:CPU架构 CPU架构: 采用Nehalem架构的Core i7/i5处理器 CPU架构,目前没有一个权威和准确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CPU核心的设计方案。目前CPU大致可以分为X86、IA64、RISC等多种架构,而个人电脑上的CPU架构,其实都是基于X86架构设计的,称为X86下的微架构,常常被简称为CPU架构。

更新CPU架构能有效地提高CPU的执行效率,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因此CPU厂商一般每2-3年才更新一次架构。近几年比较著名的X86微架构有Intel的Netburst(Pentium 4/Pentium D系列)、Core(Core 2系列)、Nehalem (Core i7/i5/i3系列),以及AMD的K8(Athlon 64系列)、K10(Phenom系列)、K10.5(Athlon II/Phenom II系列)。 Intel以Tick-Tock钟摆模式更新CPU 自2006年发布Core 2系列后,Intel便以“Tick-Tock”钟摆模式更新CPU,简单来说就是第一年改进CPU工艺,第二年更新CPU微架构,这样交替进行。目前Intel正进行“Tick”阶段,即改进CPU的制造工艺,如最新的Westmere架构其实就是Nehalem架构的工艺改进版,下一代Sandy Bridge架构将是全新架构。AMD方面则没有一个固定的更新架构周期,从K7到K8再到K10,大概是3-4年更新一次。 制造工艺:

计算机组成原理选择题

A.-127 ~127;B.-128 ~+128;C.-128 ~+127;D.-128 ~+128。 2.设机器数采用补码形式(含1位符号位),若寄存器内容为9BH,则对应的十进制数为______。A.-27;B.-97;C.-101;D.155。答案: 3.设寄存器内容为80H,若它对应的真值是–127,则该机器数是______。 A.原码;B.补码;C.反码;D.移码。答案: 4.若9BH表示移码(含1位符号位).其对应的十进制数是______。 A.27;B.-27;C.-101;D.101。答案: 5.当定点运算发生溢出时,应______ 。 A.向左规格化;B.向右规格化;C.发出出错信息;D.舍入处理。答案: 6.设寄存器内容为10000000,若它等于-0,则为______。 A.原码;B.补码;C.反码;D.移码。答案: 7.设寄存器内容为11111111,若它等于+127,则为______。 A.原码;B.补码;C.反码;D.移码。答案: 8.在浮点机中,判断原码规格化形式的原则是______。 A.尾数的符号位与第一数位不同;B.尾数的第一数位为1,数符任意; C.尾数的符号位与第一数位相同;D.阶符与数符不同。答案: 9.浮点数的表示范围和精度取决于______ 。 A.阶码的位数和尾数的机器数形式;B.阶码的机器数形式和尾数的位数; C.阶码的位数和尾数的位数;D.阶码的机器数形式和尾数的机器数形式。答案: 10. 在定点补码运算器中,若采用双符号位,当______时表示结果溢出。 A.双符号相同B.双符号不同C.两个正数相加D.两个负数相加答案: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一、X86时代的CPU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 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 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Intel8086处理器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80286处理器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 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 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SL与80386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