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曲霉发酵米酒工艺条件的研究

红曲霉发酵米酒工艺条件的研究

红曲霉发酵米酒工艺条件的研究
红曲霉发酵米酒工艺条件的研究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勾调中常见口感问题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 勾调中常见口感问题 一、酒中有苦味 酒体出现苦味主要原因是: 1.由过量的高级醇、琥珀酸、少量的单宁、较多的糠醛和酚类化合物引起。 2.在发酵过程中由氨基酸分解脱氨而生成的杂醇油是苦的,当适量时它可以成为酒香、酒味主要成分,丰富香气及口感,但过量则成为苦涩之源。其中正丁醇极苦、正丙醇有苦味、异戊醇甜中带苦。 3.酒中糠醛也有严重的焦苦味,当白酒生产工艺不正常时,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作用生成丙烯醛,丙烯醛有极强的持续性苦味。 4.还有些白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变质的粮食、糠壳、酒曲、配糟等等,在酿造发酵过程中产生脂肪酸、二肽氨基酸等苦味物质,使酒体甜中带苦、回味返苦。 5.还有就是水质,很多酒厂忽略,没经过处理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碱金属盐类、硫酸盐类,他们大多数是苦的,在酿造、配制酒时把苦味带入酒中。 二、酒中有涩味 涩味产生的原理是通过麻痹味觉神经使舌头的粘膜蛋白凝固产生收敛性作用,使味觉感到涩味口腔有不滑润感。 白酒中出现涩味主要原因是: 有过量的乳酸及其酯类、单宁、木质素以及其分解的酸类化合物(阿魏酸、丁香酸、丁香醛、糠醛、杂醇油等,其中异丁醇、异戊醇涩味较重)。 三、酒中现水味 酒体中出现水味较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粮食蒸煮、糊化、糖化不好,在蒸酒过程中没有做到按质接酒、量质并坛。接酒是中后段酒接的过多,酒度较低,酒味

较淡而引起。 2.在白酒调配时配方设计不合理,酯、酸、醇、醛、酮等之间的量比关系不好,特别是酒体协调成分比例不恰当,致使酒体寡淡、水味重。 四、酒味短、淡 酒体中出现味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1.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粮食蒸煮、糊化、糖化不好,在蒸酒过程中没有做到按质接酒、量质并坛。接酒是中后段酒接的过多,酒度较低,酒味较淡。同时白酒发酵其长短也与酒味长短有关系,时间越短其酒味就越淡、味就短。 2.在白酒调配时配方设计不合理,酯、酸、醇、醛、酮等之间的量比关系不好,特别是酒体协调成分比例不恰当,致使酒体寡淡、味短。 五、酒体腻口 白酒出现酒体腻口的主要原因是: 1.酒中甜味总停留在舌面或者舌根部不消失(长时间滞留)给人味觉一种不愉快的发腻感觉。 2.白酒酿造出来大部分都有些苦涩味,有些酒厂人为添加冰糖、甘油、蛋白糖、糖精、甜蜜素等等,加入酒中后形成混合的甜苦味道,为了除去苦加大甜味剂用量,酒就腻口了。 六、入口燥、爆、辣 在白酒中辣味不属于味觉,是刺激鼻腔和口腔黏膜的一种痛觉。酒中的冲、爆、辣味要适度、适当,酒喝起来有劲、够味儿。太辣、太爆、太冲酒就不好喝了。其主要原因是: 1.酒体协调度不够,某些成分含量过高而引起。 2.一般情况白酒入口冲辣、爆燥主要来自醛类,极微量的醛类与酒精相遇即形成辣味。像糠醛、甘油醛、乙缩醛、乙醛等都很辣。 3.未经储存的新酒一般都入口冲辣、爆燥,这是因为新酒中低级醛类含量较高;储存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挥发或者缔合而引起。

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

开题报告 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 1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红曲霉以其产生红曲色素而得名。红曲自古以来在我国一直用于食品的着色,红曲色素具有稳定性很好,蛋白着色力强,色调柔和,酸碱稳定等优点。随着人们对合成色素具有诱发癌症等毒副作用的认识,天然食用色素日益受到重视。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丝状真菌经发酵而合成的天然色素,由黄色及红色等6种色素组成。红曲霉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科,菌丝体呈紫红色,菌丝体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胞外色素和胞内色素。可用传统的固体发酵法生产,也可用液体发酵的现代技术生产红曲霉素红曲霉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而具有安全保健的功能。 目前,红曲霉的生产工艺已由传统的固体发酵转向液体深层通气发酵,大大提高了色素的产量和纯度。本课题采取液体深层发酵的方式生产红曲霉素,并研究红曲色素的提取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同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更适应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特点。 本课题主要开展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找出红曲霉培养的最佳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酸度、装量纱布层数、转速、发酵时间等。 2实验方法 2.1菌种选择 选取易于培养、产色能力强的红曲霉。 2.2培养基 一级培养基:饴糖5%蛋白胨1.5%琼脂3%PH自然 121℃高压灭菌30分钟

二级培养基:麦芽糖5%豆饼粉2%K2HPO4.3H2O0.5%MgSO4.7H2O 0.25%H2O1000ml PH自然121℃灭菌30分钟 2.3工艺流程 菌种→斜面培养→摇瓶培养→发酵罐培养→测量色价 2.4具体方案 选择出最佳培养条件,设计正交实验进行实验 因素温度(℃)发酵时间(h)转速(r/min)酸度纱布层数(层)装量(ml)12048100 5.5230 22360120 6.0440 ******** 6.6650 427841607.0860 530961807.51070 采用上述培养基配方,根据表格设计安排实验。 2.5测定色价 取发酵液离心后,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进行了处理,测定胞内色素和胞外色素的OD值,然后把OD值转换为色价,则总色价=胞外因素色价+胞内因素色价。 3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实验,比较总色价,找出最价的正交组合,得出红曲霉的适应培养条件。

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研究进展

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艳茹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 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是食品发酵体系中与发酵食品的品质和风味有着密切联系的组成成分。对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能为改进传统的发酵工艺、探索发酵食品风味形成机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发酵食品;米酒;微生物 Research advance in action of microbes in fermented rice wine LIU Yanru ( Food Engineering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 Economy, Zhengzhou 450011) Abstract Microb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lity and flavor of fermented food.Investigation of microbes in rice wine and their roles in fermented progress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in many aspects,such as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flavor formation. Key words fermented food;rice wine;microbes 0 前言 米酒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材料,由微生物发酵而成,甘怡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人民的喜爱。米酒是混合菌发酵的,酒曲中多菌种的组成差异及发酵工艺的变化都影响着米酒的风味,发酵过程中多菌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代谢协调关系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产品的组成比例等,也直接影响米酒的质量。 1 米酒及其微生物研究现状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工业发酵进展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及发酵,其培养基成份非常复杂,特别是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之间的配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面对特定的微生物,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达到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工业微生物为例,选育或构建一株优良菌株仅仅是一个开始,要使优良菌株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必须优化其发酵过程,以获得较高的产物浓度(便于下游处理),较高的底物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和较高的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设计发酵培养基时还应时刻把工 实验室最常用的优化方法是单次单因子法,这种方法是在假设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而其他因素保持恒定水平,然后逐个因素进行考察的优化方法。但是由于考察的因素间经常存在交互作用,使得该方法并非总能获得最佳的优化条件。另外,当考察的因素较多时,需要太多的实验次数和较长的实验周期[3]。所以现在的培养基优化实验中一般不采用或不单独采用这种方法,而采用多因子试验。 2.多因子试验 多因子试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哪些因子对响应具有最大(或最小)的效应,哪些因子间具有交互作用。 (2)感兴趣区域的因子组合情况,并对独立变量进行优化。

3.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实验设计是安排多因子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用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较快地取得实验结果。正交实验的实质就是选择适当的正交表,合理安排实验的分析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四步: (1)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客观的条件确定因子和水平,列出因子水平表; (2)根据因子和水平数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设计正交表头,并安排实验; (3)根据正交表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出较优的“试验”条件以及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正交试验设计注重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可同时考虑几种因素,寻找最佳因 次 报道。CastroPML报道用此法设计20种培养基,做24次试验,把gamma干扰素的产量提高了45%。 6.部分因子设计法 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1ackett-Burman设计法一样是一种两水平的实验优化方法,能够用比全因子实验次数少得多的实验,从大量影响因子中筛选出重要的因子。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次多项式,并以此利用最陡爬坡法确定最大响应区域,以便利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laekett-Burman设计法相比实验次数稍多,如6因子的26-2部分因子设法需要进行20次实验,而Plackett-Burman设计法只需要7次实验。 7.响应面分析法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勾调中常见问题

大米酒酿造工艺及白酒配方 勾调中常见问题 一、饮后上头、头疼 白酒饮后上头、头痛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般主要是由于白酒中的醛、酮类、甲醇、杂醇油等物质含量过高及酸酯比例不协调等因素引起的,例如杂醇油进入人体后分解很慢,所以杂醇油含量多的时候,人喝酒易上头,国外称杂醇油为恶醉之本,一般来说“好酒不上头”,上头的不是好酒。 白酒上头、头痛一般主要影响因素有: 1.白酒中的醛类物质含量过高容易上头。 2.白酒中的杂醇油含量过高容易上头。 3.外加香料组合配比不协调。 4.选用基酒、调味酒不好等等容易上头。 5.卫生指标超标,也容易上头。 6.酸、酯平衡方面不协调导致上头、头痛。 二、饮后口干 引起白酒口干的主要原因有: 1.酒中乙醛、杂醇油含量过高。 2.酸酯比例不谐调。 3.卫生指标超标。 4.外加香料及酒精质量不过关。 解决措施: 1.酒勾兑成型后适当延长贮存期。 2.降低白酒中杂醇油的含量。 3.适当延长作调味酒的酒头贮存期。 4.保证正常的发酵工艺过程。 5.生产过程严格卫生管理。 6.尽量选用发酵生产的香精香料。

三、酒中有白色絮状沉淀物 白酒中有时会出现乳白色沉淀物即乳白色絮状沉淀物。白酒中这种乳白色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酯化作用所产生的。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这些酯类物质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饱和现象所析出的白色结晶,而形成沉淀物。当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白酒沉淀物便会消失。 四、白酒雾状失光 白酒中有时会出现乳白色酒体即像雾状一样的沉淀物。白酒中这种乳白色沉淀物主要是酒中含高沸点的物质引起。如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等。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酯化作用所产生的。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这些酯类物质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饱和现象析出白色结晶而形成沉淀物。当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白酒沉淀物便会消失。 要使白酒中沉淀物消失,一般方法为:(1)过滤法;(2)稀释法;(3)降解法。 如白酒的贮量大,可放置较温暖的库房贮存;如数量少,可将酒置于60℃的水中温热后轻轻摇动即可溶解。这是一种酯类沉淀,并非变质,对人体无害,可以饮用。如果经温水浸泡处理后,沉淀物或其他杂质仍不溶解消失,则表明该酒存在质量问题,最好不要饮用,或经化验后再决定是否饮用。 五、固形物超标 固形物是白酒中不挥发性物质,是国家理化指标中一个严控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影响酒体外观和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导致固形物超标的原因很多,这里只列举出比较普遍的四种因素。 1.酿酒工艺引起;主要是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由于发酵时生成过多的高级脂肪酸酯类及少量的高级醇类等高沸点物质,蒸馏时不按工艺操作,快火蒸馏,造成大部分高级脂肪酸酯类及高级醇类进入酒中,造成白酒固形物超标。

传统酿酒工艺

传统酿酒工艺

传统酿酒工艺: (1)传统酿酒: 原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槽→装桶发酵→蒸馏→成品酒 酒曲 生料酿酒的特点及其工艺操作 生料酿酒,早在七八十年代曾经热过一时,但因其出酒率不高,口感不如人意而被冷落。近年来,合肥酿酒技术服务中心通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一种能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生料酒曲。经过两年多来几十家酒厂的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些酒厂还进入了规模化生产,充分表明了生料酿酒的先进和优越。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生料熟料两种酿酒工艺对比 以传统的小曲酒固态法工艺为例,其工艺流程:原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出甑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糟→装桶发酵→蒸馏→成品酒。 生料酿酒工艺流程:生料+曲→发酵→蒸馏→成品酒。 从上述两种工艺流程对比中,即可明显看出生料酿酒工艺较之熟料酿酒工艺具有如下优点: 1、原料+水+曲后就进入发酵,省去了原料的浸泡、初蒸、焖粮、复蒸、出甑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糠等8道工序,因而节约了原料蒸煮所需燃料、人工、时间、占地面积等等。 2、生料酿酒不须要辅料,如稻壳等,从而节省了购买辅料的费用人工等。 3、按原料总量加入0.6~0.7%生料酒曲外,不需再添加任何曲药和其他添加剂如活性干酵母、糖化酶等,省去了制曲车间、购买各种添加剂的费用及繁琐的工艺操作。 4、生料酿酒出酒率和成品酒口感都大大地超过熟料酿酒工艺。比如,以酿酒技术较为先进的黑龙江普通白酒为例,原料出酒率一般为48—53%(酒度以57.5%计),最高也只能达到55—56%。 采用合肥酿酒技术服务中心研制的生料酒曲按上述工艺流程生产,玉米出酒率能达到55%(酒度以65%计),大米出酒率能达到65%,而且成品酒香味丰满、柔和、尾净、无邪杂味、无新酒贯有的糠味、酒槽味、糊味、暴辣味。有的厂家反映,采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的白酒,蒸馏出来后不经勾调即能达到一级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生料酿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液态发酵、液态蒸馏的全液态法生产工艺,把几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的烦琐、复杂的工艺流程简化为配料、发酵、蒸馏三道工艺,因此操作简便,轻松。 二、生料酿酒酒曲的特点

中国米酒工业化研究

中国米酒工业化研究 付治华 饮酒低度化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健康养生消费观念进步的必然趋势.酿造酒也必然会逐步取代现下呈畸态发展的“三精勾兑酒”市场! 把握先机,是一个企业崛起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本厂自2009年开始,深度探索曾一统市场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米酒工艺配方,能占据市场无数年,其味道就必然有其优势.失传几百年,也同样表明了其工艺所存在的暇疵和不足! 本厂酿酒理念源自于常州米酒.常州的农村,几乎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几口大缸.那是冬腊月酿米酒的必须设备,每村有那么几个酿酒师傅,到得年底便带着酒曲和其他少许设备上门给乡亲酿上几缸米酒.这手艺代代相传. 据考证,常州米酒酿造工艺很大程度上类似古代米酒生产工艺.虽然黄酒,清酒等都是在中国古代米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查证古籍揣摩对比诸酒的生产工艺.发酵程度的控制以及现有文字对其味道的表述.综合比对,常州米酒更可能是中国米酒的一脉传承! 当工艺可以最大程度上复古后,大约可以推测黄酒的由来.我们在实际实验生产过程中,因某些生产火侯过度后最终出来的样品,其味道色泽极其类似于黄酒.或者可以说,那就是黄酒! 常州米酒本地家家户户都酿也都爱喝,但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做不出品牌呢?原因在于不能存放. 酒和糟分离后短短三五天就会变质酸败.然后是酿造受限于季节因素,一年十二月实际上合适酿米酒的只有腊冬月.

当我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从微生物繁殖分解着手,依米皮通向米心的不同距离磨粉呈样进行显微分析,研究各种微生物在微酸富营养的条件下对大米各种组成部分的干扰反应.当能够在酿酒过程中大部分避免这些杂菌在非淀粉物质中的代谢分解后,我们酿出了清酒!所以高档清酒的生产必须将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米皮磨掉留至50%米心. 这是一种物质的浪费,也是对健康的浪费.因为大米除淀粉外的十余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90%都集中在米皮至浅层米表中.清酒固然更好保质,但味道则过于单调少了些发酵酒应有的甘香醇厚.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本厂工作人员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地学习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十余种各地特色米酒酿造方法,对比其优劣.分析了黄酒,葡萄酒,清酒,啤酒的酿造细节.并从浩瀚古籍中寻找酿酒古法的蛛丝马迹.仔细揣摩古人记载中对酒的酿造过程和口感描诉,以图最大限度的重现古代米酒的原汁原味! 在看到很多农村地区乡下农户门前院内摆放的酿酒缸,我们且喜还忧.中国酒的真正传承并没有断,只是分散在了南方广大的农村,虽因地域差异工艺各有不同,但那都是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意味着中国米酒可以预期的巨大市场前景和发展优势.不需要培养,市场已经在那了! 米酒还没有成为畅销商品的原因绝不是没有消费者,而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的中国酒生产厂家,或言之:国内还没有厂家可以生产出合格的米酒来! 相比其它发酵酒而言,米酒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严苛的技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从摇瓶试验到中试发酵罐试验的不同之处 1、消毒方式不同,摇瓶是外流蒸汽静态加热(大部分是这样的),发酵罐是直接蒸汽动态加热,部分的是直接和蒸汽混合,会因此影响发酵培养基的质量,体积,PH,透光率等指标。扩大时摇考虑 2、接种方式不同,摇瓶是吸管加入,发酵罐是火焰直接接种(当然有其他的接种方式),要考虑接种时的菌株损失和菌种的适应性等。 3、空气的通气方式不同,摇瓶是表面直接接触。发酵罐是和空气混合接触,考虑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氧气的融解情况。 4、蒸发量不同,摇瓶的蒸发量不好控制,湿度控制好的话,蒸发量会少。发酵罐蒸发量大,但是可以通过补料解决的。 5、搅拌方式不同,摇瓶是摇转方式进行混合搅拌,对菌株的剪切力较小。发酵罐是直接机械搅拌,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和无菌的影响。 6、PH的控制,摇瓶一般通过碳酸钙和间断补料控制PH,发酵可以直接流加控制PH,比较方便。 7、温度控制,摇瓶是空气直接接触或者传热控制温度,但是发酵罐是蛇罐或者夹套水降温控制,注意降温和加热的影响。 8、注意染菌的控制方法不一样,发酵罐根据染菌的周期和染菌的类型等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 9、发酵罐可以取样或者仪表时时检测,但是摇瓶因为量小不能方便的进行控制和检测。 10、原材料不一样,发酵所用原材料比较廉价而且粗旷,工艺控制和摇瓶区别很大等等 发酵工艺中补料的作用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简称FBC)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分批集中补料培养相比、它有以下优点: (1)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次投料过多造成发酵液环境突变,造成菌丝大量生长等问题,改善发酵液流变等性质,使得发酵过程泡沫得以控制,节省消泡剂,并提高了装罐系数。 (2)可以控制细胞质量,以提高芽抱的比例,并使pH得以稳定。 (3)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和分解阻遏。 (4)可以使“放料和补料”方法得以实施。该方法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数量代谢产物后,在发酵液体积测量监控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同时连续补充——部分新鲜营养液,实现连续带放、既有利于提高产物产量.又可降低成本,使得发酵指数得以大幅度提高。 (5)利用FBC技术、可以使菌种保持最大的生产力状态.随着传感技术以及对发酵过程动力学理沦深入研究、用模拟复杂的数学模型使在线方式实最优控制成为可能。 连续补料控制目前采用有反馈控制和无反馈控制两种方式。有反馈控制:选择与过程直接关系的可检测参数作为控制指标,例如可以测量、控制发酵液PH、采用定量控制葡萄糖流加。稳定PH在次级代谢最旺盛水平。而无反馈控制FBC是指无固定的反馈参数,以经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操作最优化控制、从而使抗生素发酵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例如发酵过程中前体的补加。由此可见,要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先要解决补科的连续控制问题。 目前国外发酵生产过程连续补料采用: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液体质量流量计)、小型电动、气动隔膜调节阀和控制器来实现连续补料控制。菜发酵工厂在中试试验中还成功地运用了电子称加三阀控制的自动补科系统 至于装液量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保持在你所需要的转速培养情况下(尤其是在后期,菌丝很多时,转速很高时),不能让发酵液把你的塞子湿掉,容易造成染菌。 2、装液量的体积在消毒过程中,不能因为沸腾把塞子湿掉,或者跑出三角瓶,装液量太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染菌。 3、根据你的菌种的情况和发酵液的粘度,需要的混匀程度等等方面也要考虑。 4、建议你做一个梯度试验(40-50-60-70-80等)就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装液量。 关于剩余空气的排除在灭菌完毕后(100度左右),立刻用盖子或者其他的用品把你的培养摇瓶盖好,有时候这么点空气根本对兼性厌氧发酵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你的菌种要求很严的话,最好用干冰加入已经灭菌的空摇瓶后,立刻用其他的样品培养基分装即可。当然也可以用氮气。最好是二氧化碳。 你可以再查查看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我说的也不完全。!!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以制作米酒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说明制作米酒过程的科学原理。 2、能力目标:根据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尝试米酒的制作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说明米酒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米酒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条件 四、酿制米酒的材料用具 电饭煲、糯米或大米、酒曲、发酵容器等 五、实验原理 1、米酒的制作是酵母菌通过发酵所得的产物。 2、写出葡萄糖发酵的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6H2O(有氧条件下)C6H12O6→C2H5OH+2CO2 (无氧条件下) 3、发酵需要适宜的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30℃左右。 六、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干净冷水浸泡4—5个小时。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

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2、电饭煲、盆、砂锅、盖、搅勺等洗净备用。 (二)米酒制作 1、将浸泡的糯米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干净水,通电电饭煲蒸熟糯米。 2、将蒸熟的糯米冷却至30℃或室温,用筷子翻翻糯米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水,用搅勺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 3、将酒曲研成粉末,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4、将糯米转移到发酵容器砂锅中,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和搅勺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5、盖好砂锅盖子,放置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甜味。如温度偏低,可用棉衣或者辈子将砂锅焐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七、实验现象及记录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并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一周后,品尝米酒。小组成员品尝本小组酿制的米酒,记录米酒的颜色、味道等现象。 八、交流与评价

红曲霉.txt

红曲霉 叶静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610225) 摘要:红曲霉(Monascus)是我国最早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有益真菌之一,主要集中应用在传统酒曲、制醋、着色、防腐等领域,国外红曲霉主要应用于肉品加工及其他食品着色方面,其药理活性物质可抑制胆固醇活性、降血压物质和麦角固醇,利用红曲霉可生产纯红曲及添加红曲提取物的胶囊、红曲口服液以及酒、醋、酱油及食品添加剂和饲料等。 1.古代人对红曲霉的认识 红曲是红曲霉在蒸熟的稻米上生长发酵而形成的红色米粒。由于颜色鲜红宛如朱砂,亦称丹曲。红曲是我国古代人的伟大发明。明代李时珍引《丹溪补遗》中的记载是说“以白米饭受湿热蒸变而为红,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从雪白的稻米变成紫红色的红米,在没有微生物知识的古代确实给人以神奇、奥秘的感觉,所以有人说红曲是中国古代先人巧夺天工的发明。 2.红曲霉的形态特征 红曲也称红曲霉、红糟、红大米,学名Van Tieghem,是1884年法国人van Tieghem分离鉴定命名的,属于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科红曲属。 红曲霉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初为白色,老熟后变为淡粉色、紫红色或灰黑色等,因种而异。菌落呈绒毡状或呈皮膜状,呈皮膜状的菌落少褶皱或具有辐射纹。红曲霉多能形成红曲色素,可分泌到培养基中,使培养基着色。菌丝具有横隔,多核,分枝繁且不规则。细胞幼时含有颗粒,老后含空泡及油滴。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及其分枝的顶端,单生或以向基式生出,2~6个成链。闭囊壳呈球形,有柄,柄长短不一。闭囊壳内散生十多个子囊,子囊呈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壁

解体,孢子留在薄壁的闭囊壳内。呈卵球形,光滑,无色或淡红色。红曲霉的生活史 见图: 3.红曲霉的生理生化性质 红曲霉能在15~45℃,最适温度为32~35℃,最适PH为3.5~5.0,有良好的耐酸和耐乙醇能力。能利用淀粉、糊精、麦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葡萄糖、甘油、乙醇、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种糖类和酸类作为碳源,能利用硝基氮、氨基氮和有机氮,而以有机氮为最好的氮源。红曲霉能自身合成生物素、硫胺素、核黄素、麦角固醇等多种维生素。红曲霉可代谢生成多种酶类,有葡萄糖淀粉酶、葡萄糖苷酶、蛋白水解酶、酯化酶等。 4.红曲霉的应用 (1)防腐剂《天工开物》中首次明确提到红曲防止食物腐败的作用:“凡丹曲一种,法出近代。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月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其药也。” 红曲中的抑菌物质红曲色素是红、橙、黄、三种色素的混合物,红曲霉的抑菌作用是有橙色素引起的。红曲色素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灰色链霉菌抑菌作用较弱,而对啤酒酵母、黄曲霉、青霉、黑曲霉无抑制作用。红曲色素灭菌溶液能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对发酵菌株的生长和产酸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将其应用于发酵香肠的生产,替代亚硝酸盐应用到肉制品行业是可行的。 (2)色素日本学者对其进行毒性试验证明:红曲色素安全无毒。我国毛宁等对色素提取液进行分析,证明提取液中,不含黄曲霉毒素,可用于糕点、肉罐头、糖果、药片染色。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王柏琴等人将红曲色素用在发酵香肠中,代替亚硝酸盐发色,用1.6mg/g红曲色素制作的颜色,更接近于用0.15mg/gNaNO2,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红曲用途极

米酒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毕业论文 题目:米酒发酵工艺研究学院(直属系):生物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红曲霉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第27卷第6期路秀玲等:红曲霉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45 红曲霉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路秀玲赵树欣刘忠华 (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天津,300222) 摘要探讨了红曲霉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红曲霉固患发酵的生物量基本可以 通过测定红曲霉酋体细胞中的麦角固谆和氨基葡糖含量来推断.对于幸文中红曲霉固态发肆 采用氨基葡糖法相对较好,可以估测出固志发酵物中的茁体量。底物于重减重与苗体量存在 一定的正向关系,通过测定底物减重可以推断出红曲霉生长代谢状况,并且方法筒便易行,易 于实现在线监测。 关■调红曲l生物量固态发酵 目前对红曲霉发酵的研究多集中于液态发酵,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相比具有产量较高、后处理简单、对环境污染小、产品更安全等优点。固态发酵中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国内报道很少,国外多集中为以下4大类:(1)直接从固态培养基中分离测定,如除去基质、直接计效等;(2)通过检测代谢活动推断生物量,如测定02和c02的代谢量、胞外酶量、ATP等;(3)测出生物体中某些特殊物质(如蛋白质、总糖、核酸、氨基葡糖、麦角固醇等)的含量推测生物量;(4)利用与茵体生长有关的某些现象(如压降、底物减重等)估测生物量[2]。红曲霉菌丝发达,与培养基结合紧密,故无法直接测定。从报道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种间接测定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产生单位菌体量所需的q量或排放的c02量会随菌龄变化[31;细胞的特殊生物组分含量会因不同菌种、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而不同【3o;检测时间长、过程繁复影响测定的精确性,因此很难判定哪种检测方法最好。有关红曲霉固态发酵生物量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综合对固态发酵生物量问题的研究结果,本文选用较为准确且易行的几种方法:测定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麦角固醇、氨基葡糖等组分含量推测生物量(核酸提取过程复杂,故不采用);研究由于生物体代谢释放cQ 第一俸者:萌士研究生。造成的底物减重与生物量的关系。力求确定一种操作简便。能快速准确测定生物量或反映生物生长状态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烟灰色红曲霉(Mjn口”m彬培i”n”“5)。1.2测定方法 1.2.1地菌体的制备 采用膜培养法:在麦芽汁平板上铺一层无菌的玻璃纸,吸取由斜面制得的孢子悬浮液O.5mL铺于膜上。30℃保温培养7d'再降到25℃培养到14d,然后将菌膜从玻璃纸上剥下,80℃烘干即为纯菌体。 1.2.2固态发酵样品的制备 将大米浸泡10h.洗净沥干,称409装入250mL三角瓶12l℃高压蒸米30min。冷却后接人孢子悬浮液1mL(含孢子约107个),调初始水含量为50%。30℃保温培养7d,再降到25℃培养15d.成品于80℃烘干,磨成粉即为待测样。 1.2.3发酵底物减重的测定 每次取3个250mL三角瓶,将其中的固态发酵物于80℃烘干,准确称其干重,计算其与初始发酵底物干重的差值即为底物减重。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现代发酵工业调控策略 发布日期:2010-04-10 来源:[标签:来源]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716 发酵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发酵技术在医药、轻工、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发酵生产水平,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菌种的选育或基因工程的构建。而实际上,发酵工艺的优化,包括生物反应器中的工程问题,也同样非常重要。发酵环境条件的优化发酵环境条件的优化是发酵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最难掌握的技术指标。温度、pH值、溶氧、搅拌转速、氨离子、金属离子、营养物浓度等的优化控制,依据不同的发酵而有所不同。同时,微生物在 发酵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发酵技术在医药、轻工、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发酵生产水平,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菌种的选育或基因工程的构建。而实际上,发酵工艺的优化,包括生物反应器中的工程问题,也同样非常重要。发酵环境条件的优化发酵环境条件的优化是发酵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最难掌握的技术指标。温度、pH 值、溶氧、搅拌转速、氨离子、金属离子、营养物浓度等的优化控制,依据不同的发酵而有所不同。同时,微生物在生长的不同阶段、生产目的代谢产物的不同时期,对环境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生物反应器内,使温度、pH值、溶氧、搅拌转速等不断变换,始终为其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目的产物的得率。在发酵放大实验中,一般都很注重寻找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和最佳的温度、pH值、溶氧等参数,但往往忽视了细胞代谢流的变化。例如:在溶解氧浓度的测量与控制时,关心的是最佳氧浓度或其临界值,而不注意细胞代谢时的摄氧率;用氨水调节pH值时,关心的是最佳pH值,却不注意添加氨水时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发酵过程的参数的关系,而这些变化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却非常重要。基于此,华东理工大学的张嗣良提出了“以细胞代谢流分析与控制为核心的发酵工程学”的观点。他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细胞代谢流分布变化的有关现象,研究细胞代谢物质流与生物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杨晓暾 红曲红色素生产由固态转向液体深层发酵在中国是近10余年的事,而目前国内深层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水平尚较低,多数厂家仍是利用红曲米提取生产红曲红色素。由于受条件限制(如设备、场地)、发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因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是利用纯种经一、二级种子罐培养后,直接进入发酵罐培养,故摸索和掌握适于红曲霉液体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找到最适生产配方及工艺条件,才有希望突破固态法生产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出高色价、高质量的红曲红产品,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 笔者从事红曲红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多年,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红曲红色素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经十余年研究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生产水平,东莞市天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曲红无论从产品质量或生产能力都居国内同行领先水平。我们的宗旨是科学技术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严格加强生产管理。具体作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筛选高色价、性能稳定的红曲霉菌种,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公司除了按常规的霉菌分离方法之外,主要利用红曲霉的特性(耐酸性及抵抗酒精能力强等)。具体做法是:用含乳酸0.7%、酒精约10%的麦芽汁或大米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红曲霉,同时还对生产菌种进行不同方式的诱变、驯化(如紫外诱变、酸热处理等),以此来增强其逆境生存能力。经紫外诱变处理5~10min;耐高温(55~65℃)、耐高压(0.8-1.0Mpa)、耐酸(pH2.0-3.0)等方面情况下生长性能测试后,筛选出的高色价菌株,具有优良、稳定和培养粗放等特点,在生产上便于操作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保持菌种的强壮与新鲜,太嫩或太老均不可取(斜面菌种一般生长7-8d 为最佳)。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多种方式经常改变培养基配方用于菌种培养及保藏试验,以减少红曲霉菌因多次传代而发生变异。为进一步验证其生产种性能是否优良、稳定,我们还经常进行摇瓶分离试验、改变配方等,从中摸索出一整套相关的红曲霉生产试验配方,使生产工艺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也使菌种在大生产中充分得以驯化,更加适应液体深层发酵,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严格把好菌种质量关,使生产水平稳中有升,发酵水平比两年前提供了近1倍,产品总收率比原来提高了20%,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加有竞争力。 二、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及配方,是发酵高水平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公司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经不断摸索、改进后,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斜面与平板培养基:可溶性淀粉3%、麦芽糖3%、蛋白胨2%、琼脂2%,pH自然约5.0-5.5。(二)种子液体培养基组分:淀粉3%、NaNO30.25%、KH2PO4 0.2-0.3%、MgSO47H2O 0.2%-0.3%、黄豆粉1.0%、玉米浆1.5%。 (三)发酵罐培养基组分:米粉6%-7%、黄豆粉2%-3%、NaNO3 0.2%-0.3%、KH2PO4 0.2-0.3%、

甜酒酿的发酵制作以及发酵工艺中影响因素的研究(四组)

甜酒酿的发酵制作以及发酵工艺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原理: 甜酒酿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酿制而成的。由于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必须先用糖化菌如根霉、毛霉等把淀粉分解成单糖或双糖。甜酒酿即是在糖化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下酿制而成的。 实验器材和试剂: 1.试剂:市售甜酒药、糯米、NaOH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2.器材:电子天平、电饭锅、淘米箩、恒温培养箱、锥形瓶、一次性塑料碗、保鲜膜、 分光光度计、pH计等。 工艺流程及操作: 1.工艺流程 2.主要操作要点 2.1浸米、洗米 将糯米注人清水(使水浸过糯米为宜),浸泡10~24 h,时间与温度有关,浸泡至用手碾碎即可。将浸泡好的米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沥干. 2.2蒸饭 将沥干的糯米放人蒸米锅蒸架上蒸.待煮沸后再蒸30 min,要求达到“熟而不糊,透而不烂,疏松易散,均匀一致”.蒸煮便于淀粉糊化和原料灭菌. 2.3淋饭冷却 将蒸熟的米饭用冷开水冲冷,使其降温到35℃左右,同时使饭粒松散.冷却速度越快越好,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淀粉老化,不利于糖化和发酵. 2.4接种 根据糯米量,按一定比例称取甜酒药,将其均匀的拌入冷却的米饭内,留取少量备用,然后将米饭松散的放在塑料杯内. 2.5搭窝 将落杯好的米饭搭成“v字形凹窝,表面上洒少许剩余的酒药,然后将杯口封上保鲜膜.搭窝有利于通气均匀、糖化菌的生长和甜酒液的渗出. 2.6恒温培养 在24~32℃范围内进行恒温发酵,时间为48-80 h,待“v”字形的凹窝内渗出大量的甜酒液时,即可品尝食用. 指标测定方法: 1.发酵液pH的测定:用pH测量仪测定 2.总糖含量的测定:取发酵液1 mL,加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1 mL和饱和碳酸钠溶 液1 mL,水浴加热10 min,冷却后加入蒸馏水4.5 mL。在550 nm处测定吸光度并 与葡萄糖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定量。 实验方案: 1、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酒药作为菌种使用,是甜酒酿发酵的原动力,其添加量直接影响制品品质.因酸度和 甜度是影响口味的重要因素,故选择接种量在0.5%~3%之间(各浓度间隔0.5),28℃ 发酵72 h,以酒酿酸度、总糖含量及感官评分为指标,考察接种量的影响. 2、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时间影响甜酒酿的风味成熟度,故采取酒药接种量为1. 5%,28℃发酵,时间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发酵工艺优化 从摇瓶试验到中试发酵罐试验的不同之处 1、消毒方式不同,摇瓶是外流蒸汽静态加热(大部分是这样的),发酵罐是直接蒸汽动态加热,部分的是直接和蒸汽混合,会因此影响发酵培养基的质量,体积,PH,透光率等指标。扩大时摇考虑 2、接种方式不同,摇瓶是吸管加入,发酵罐是火焰直接接种(当然有其他的接种方式),要考虑接种时的菌株损失和菌种的适应性等。 3、空气的通气方式不同,摇瓶是表面直接接触。发酵罐是和空气混合接触,考虑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氧气的融解情况。 4、蒸发量不同,摇瓶的蒸发量不好控制,湿度控制好的话,蒸发量会少。发酵罐蒸发量大,但是可以通过补料解决的。 5、搅拌方式不同,摇瓶是摇转方式进行混合搅拌,对菌株的剪切力较小。发酵罐是直接机械搅拌,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和无菌的影响。 6、PH的控制,摇瓶一般通过碳酸钙和间断补料控制PH,发酵可以直接流加控制PH,比较方便。 7、温度控制,摇瓶是空气直接接触或者传热控制温度,但是发酵罐是蛇罐或者夹套水降温控制,注意降温和加热的影响。 8、注意染菌的控制方法不一样,发酵罐根据染菌的周期和染菌的类型等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 9、发酵罐可以取样或者仪表时时检测,但是摇瓶因为量小不能方便的进行控制和检测。 10、原材料不一样,发酵所用原材料比较廉价而且粗旷,工艺控制和摇瓶区别很大等等 发酵工艺中补料的作用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简称FBC)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分批集中补料培养相比、它有以下优点: (1)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次投料过多造成发酵液环境突变,造成菌丝大量生长等问题,改善发酵液流变等性质,使得发酵过程泡沫得以控制,节省消泡剂,并提高了装罐系数。 (2)可以控制细胞质量,以提高芽抱的比例,并使pH得以稳定。 (3)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和分解阻遏。 (4)可以使“放料和补料”方法得以实施。该方法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数量代谢产物后,在发酵液体积测量监控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同时连续补充——部分新鲜营养液,实现连续带放、既有利于提高产物产量.又可降低成本,使得发酵指数得以大幅度提高。 (5)利用FBC技术、可以使菌种保持最大的生产力状态.随着传感技术以及对发酵过程动力学理沦深入研究、用模拟复杂的数学模型使在线方式实最优控制成为可能。 连续补料控制目前采用有反馈控制和无反馈控制两种方式。有反馈控制:选择与过程直接关系的可检测参数作为控制指标,例如可以测量、控制发酵液PH、采用定量控制葡萄糖流加。稳定PH在次级代谢最旺盛水平。而无反馈控制FBC是指无固定的反馈参数,以经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办法来操作最优化控制、从而使抗生素发酵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例如发酵过程中前体的补加。由此可见,要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先要解决补科的连续控制问题。 目前国外发酵生产过程连续补料采用: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液体质量流量计)、小型电动、气动隔膜调节阀和控制器来实现连续补料控制。菜发酵工厂在中试试验中还成功地运用了电子称加三阀控制的自动补科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