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安全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数据的安全和业务运行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简析数据库灾、简析数据库灾备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浅谈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灾备系统;重要性

Shallow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Li Sheng-b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any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QinghaiXining 810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concern. Data safety and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databas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system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backup,the impor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 brief analysis.

【Keywords 】database;disaster recovery system;importance

1 数据库灾备

数据库灾备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当异地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至少会在本地或异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数据。该系统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复制,也可以略微滞后,但必须保证可用。主要运用的技术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所有的数据以保证数据一致性和不中断为前提,手动备份和自动备份并存、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并存、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同时多DB并发备份、多实例DB并发备份、支持MYSQL和Oracle备份,灾备力度掌控在库级,不仅能够全库备份,且能备份部分库,配置调整灵活,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灾备系统的灾难防御范围包括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损坏造成的宕机;地震、火灾、机房进水等造成的机房失效以及空调损坏、多站供电断电、瘟疫蔓延时机房无法进入等极端情况。

Oracle Data Guard通过利用数据同步技术来实现Oracle的高可用性、增强性能以及自动故障转移方案,来创建和维护主数据库及多个备用数据库,主数据库的改变因运用数据库灾备系统能够保证整个数据在运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信息的丢失。

数据库备用类型。

1)备用数据库主要以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为主,通过归档日志实现主数据库与备用数据库的一致性,过程可以不同。物理备用侧重于物理磁盘的方式、逻辑备用偏重于重新生成SQL 事物来完成数据同步。

2)一种以日志的结构化数据复制技术为基础的Golden Gate,通过解析源数据库在线日志或归档日志获得数据的增量变化,再将获得的这些增量变化应用到目标数据库,来实现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的同步。因其通过分析过滤日志来捕捉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跨平台数据库的复制以及非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同步。

3)CDP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英文全称为Continue Data Protection,又称持续数据保护,是目前数据库应用领域最热门的数据保护技术之一。其中包含的一套方法,可用于捕获或跟踪数据的变化,可独立存放数据,确保数据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并以块或文件为基础,来为对象提供足够细的恢复粒度,以期恢复有更多的时间点。

2 数据库灾备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

数据库灾备体系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方显其重要性与价值。数据库灾备体系应用如此之广,对其某一领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了解,可以强化其相关知识与潜力的发挥。下面以政府数据库灾备实例进行分析,旨在在实际应用中了解数据库灾备体系的作用与价值,不断地促使其更加完善与健全,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党务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数据库系统网的支持,而党委系统网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大工程,通过党委系统网可实现内部公文、信息简报、活动安排、视频会议等主要办公业务应用,为政府进行管理与防护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便捷与及时性。能够在多家独立的使用单位使用,并且每家使用单位均有自己的内部办公网络,灾备体系通过采用备份代理、存储服务器、控服务器架构等来实现和部署一对多的备份要求,最常用的是中式管理架构,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存储资源,且能协调好整体化管理与个性化管理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各家单位的备份数据存储的安全及备份数据的互不干扰。在原有的方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依靠统一的备份管理平台,便于用户与中心之间的菜单式备份容灾服务基于党委系统网的统一备份管理平台,实现一对多的菜单式备份服务,满足了用户根据应用特点选择不同容灾备份等级和服务的要求。

3 数据库灾备体系的重要性

1)细化和明确防御灾难的目标

数据库灾备体系虽然对各种设备和网络等易发事故有较好的针对性,但是从整体而言,其程度还有待提高,灾备体系经常会出现数据库系统无法运行的瘫痪现象、数据文件损坏或者丢失现象、存储设备故障等,这种破坏力曾在许多企业中出现过;同时,大灾的应急机制等并

未得到健全及实践,从而造成了许多灾备建设资金浪费与闲置或者重建灾备系统,抑或重复投资建立更高级的防护体系。

2)建设分层次的恢复体系

建设分层次的异地灾备中心,以大灾的防御和数据库的安全为宗旨,启用异地灾备中心,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审核机制,动用大量的灾备中心处理人员数据向生产中心恢复。同时,各种易发的故障,对其数据的一致性与完善性依赖较大,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启动先进的灾备技术路线,进行分层次体系的建设,进行故障的修复、系统灾难异地启动是非常重要的。

加之,部分先进的灾备技术具有瞬时修复的能力,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设备故障造成的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进行化解。

3)运用验证技术来进行修复

把备份数据介质倒回生产系统中等待效果的恢复与业务的启动,这种方法用于解决无法预料恢复的时间及恢复的可靠性而使用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要明确其需要的时间点。若出现数据的损坏,该技术可提供原格式的数据时间点来进行相关的验证,保证业务系统的顺利运行,进行“先生产、后修复”,保证生产设备的安全。

分布式环境灾备实现

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为了符合当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解决整个信息资产被分裂所成的信息孤岛,为孤岛联系在一起提供桥梁。本文主要介绍数据库数据存储特点,以及分布式数据库灾备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现状及问题 1.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的计算机上。如何更有效地存储、管理、共享和提取信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集中式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发展。 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利用高速计算机网络将物理上分散的多个数据存储单元连接 起来组成一个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是将原来集中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通过网络连接的数据存储节点上,以获取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高的并发访问量。近年来,随着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开始从集中式模型向分布式架构发展,基于关系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在保留了传统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和基本特征下,从集中式存储走向分布式存储,从集中式计算走向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分布于多个计算机结点上的若干个数据库组成,,每个子数据库系统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在使用上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而实际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个结点上,它的数据存储方式与集中式数

灾备云建设方案

科力锐灾备云服务项目方案书 深圳市科力锐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2月

目录 一、项目服务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服务特点 (4) 三、科力锐灾备云平台和服务简介 (6) 四、科力锐灾备云平台和服务特点 (12)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即通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形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改造传统的生产、办公、经营方式,提高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政府信息化全力推进,政府部门间、对企业、公民的政务全部以电子化开展,即用电子化、无纸化办公的形式取代传统的依靠纸质文档和人工流转办公的方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也将生产、办公系统化,为繁荣社会经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企、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信息化能力弱、产品和市场信息不畅、市场竞争力不足、互动渠道窄等问题,限制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急需数字化转型,数据资产化趋势明显,同时业务系统已经成为各个组织单位的“生命线”,越来越多组织已认识到灾备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主机故障、系统故障、软件逻辑错误、人为操作失误和病毒攻击(例如勒索病毒)等众多风险高发引发灾难,极大的威胁了企事业单位的IT应用系统的安全和服务的连续性,需要能够提供灾备服务作为防范各类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帮助发生系统灾难的企事业单位快速的恢复IT应用系统保障生产经营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保障组织的核心数据资产不丢失,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保障组织的核心业务系统不停或者少停。 从灾备的角度而言,各企、事业单位将会面临以下几点挑战: 1、如何获取专业的灾备技术服务,降低数据丢失风险,满足数据保护需求。 2、如何能在降低灾备建设成本的基础上,让各单位都能够低成本使用成熟、可靠的 灾备技术方案,保障核心数据资产不丢失。 3、如何在缺乏专业的灾备运维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确 保在核心业务系统出现问题而中断时能够快速进行恢复。 4、如何在IT架构混合化、多元化的大环境和趋势下,确保灾备技术方案能面向未来 的适应各单位数据中心的快速扩展。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安全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数据的安全和业务运行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简析数据库灾、简析数据库灾备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浅谈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灾备系统;重要性 Shallow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Li Sheng-b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any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QinghaiXining 810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concern. Data safety and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databas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system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backup,the impor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 brief analysis. 【Keywords 】database;disaster recovery system;importance 1 数据库灾备 数据库灾备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当异地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至少会在本地或异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数据。该系统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复制,也可以略微滞后,但必须保证可用。主要运用的技术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所有的数据以保证数据一致性和不中断为前提,手动备份和自动备份并存、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并存、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同时多DB并发备份、多实例DB并发备份、支持MYSQL和Oracle备份,灾备力度掌控在库级,不仅能够全库备份,且能备份部分库,配置调整灵活,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灾备系统的灾难防御范围包括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损坏造成的宕机;地震、火灾、机房进水等造成的机房失效以及空调损坏、多站供电断电、瘟疫蔓延时机房无法进入等极端情况。 Oracle Data Guard通过利用数据同步技术来实现Oracle的高可用性、增强性能以及自动故障转移方案,来创建和维护主数据库及多个备用数据库,主数据库的改变因运用数据库灾备系统能够保证整个数据在运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信息的丢失。 数据库备用类型。

服务器灾备方案

服务器灾备方案 一、服务器灾备的目的 服务器灾备计划就是在平时对服务器的重要数据、数据库、配置文件、应用服务等做备份,为了在发生重大灾难或者事故后,能尽快将原服务器中重要的数据、数据库或者应用服务等恢复出来继续给客户提供服务。 ※本方案适用于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服务器。 二、主要的服务器备份方式 按备份系统的准备程度,可将其分为冷备份、温备份和热备份三大类。 冷备份 备份系统未安装或未配置成与当前使用的系统相同或相似的运行环境, 应用系统数据没有及时装入备份系统。一旦发生灾难,需安装配置所需的运行环境,用数据备份介质(磁带或光盘)恢复应用数据,手工逐笔或自动批量追补孤立数据,将终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切换到备份系统,恢复业务运行。优点:设备投资较少,节省通信费用,通信环境要求不高。缺点:恢复时间较长,一般要数天至1周,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较差。 温备份 将备份系统已安装配置成与当前使用的系统相同或相似的系统和网络运行环境,安装了应用系统业务定期备份数据。一旦发生灾难,直接使用定期备份数据,手工逐笔或自动批量追补孤立数据或将终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切换到备份系统,恢复业务运行。优点:设备投资较少,通信环境要求不高。缺点:恢复时间长,一般要十几个小时至数天,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较差。 热备份 备份处于联机状态,当前应用系统通过高速通信线路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备份系统,保持备份系统与当前应用系统数据的同步;也可定时在备份系统上恢复应用系统的数据。一旦发生灾难,不用追补或只需追补很少的孤立数据,备份系统可快速接替生产系统运行,恢复营业。优点:恢复时间短,一般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最好,数据丢失可能性最小。缺点:设备投资大,通信费用高,通信环境要求高,平时运行管理较复杂。 在计算机服务器备份和恢复中,冷备份服务器(cold server)是在主服务器丢失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备份服务器。冷备份服务器基本上只在软件安装和配置的情况下打开,然后关闭直到需要时再打开。 温备份服务器(warm server)一般都是周期性开机,根据主服务器内容进行更新,

六种数据库容灾方案

六种数据库容灾方案 1、经典方案,即双机ha,单盘阵的环境。 简单的说,双机热备就是用两台机器,一台处于工作状态,一台处于备用状态,但备用状态下,也是开机状态,只是开机后没有进行其他的操作。打个比方来说,在网关处架上两台频宽管理设备,将两台的配置设定为一致,只是以一台的状态为主,一台为次。主状态下的频宽管理设备工作,处理事件,次状态下的频宽管理设备处于休眠,一旦主机出现故障,备用频宽管理设备将自动转为工作状态,代替原来的主机。这就是“双机热备”。 2、单机双盘阵(os层镜像)。针对某些用户的双盘阵冗余的需求,我提出了在os层安装卷管理软件,用软件对两台盘阵做镜像的方案,但只有单机工作,一台盘阵挂了,因为os层的软raid的作用,系统仍然可以工作。 3、双机双柜(os层镜像)方案,这个方案,仍然是用os层做镜像,但是用了双机ha,这种方式有个尚未确认的风险,非纯软方式的ha要求主机有共享的存储系统。一台机器对盘阵lun做的镜像虚拟卷,是否也适用另一台主机,也就是说,a主机做的镜像,b主机接管后,是否会透明的认出a机做镜像之后的逻辑虚拟卷,如果ab两主机互相都能认,那么就是成功的方案!! 4、双机双柜(底层镜像)。这种方案,虽然共享的lun不是在一台物理盘阵上,但是被底层存储远程镜像到另一台盘阵上,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5、双机双柜纯软方式HA。这种方案,主机装纯软HA软件,虽然纯软不需要外接盘阵,但是接了盘阵,照样可行。 6、双机双柜(hacmp geo),其实geo大体上就是个类似于纯软HA的软件。

数据库安全 (一)数据库安全的定义 数据库安全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系统运行安全,系统运行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胁如下,一些网络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局域网等途径通过入侵电脑使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超负荷让机子运行大量算法,并关闭cpu风扇,使cpu过热烧坏等破坏性活动;第二层是指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胁如下,黑客对数据库入侵,并盗取想要的资料。 编辑本段 (二)数据库安全的特征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特性主要是针对数据而言的,包括数据独立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数据独立性 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两个方面。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2.数据安全性 操作系统中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是文件,而数据库支持的应用要求更为精细。通常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对数据安全性采取以下措施: (1)将数据库中需要保护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隔。 (2)采用授权规则,如账户、口令和权限控制等访问控制方法。 (3)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存储于数据库。 3.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包括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正确性是指数据的输入值与数据表对应域的类型一样;有效性是指数据库中的理论数值满足现实应用中对该数值段的约束;一致性是指不同用户使用的同一数据应该是一样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需要防止合法用户使用数据库时向数据库中加入不合语义的数据 4.并发控制 如果数据库应用要实现多用户共享数据,就可能在同一时刻多个用户要存取数据,这种事件叫做并发事件。当一个用户取出数据进行修改,在修改存入数据库之前如有其它用户再取此数据,那么读出的数据就是不正确的。这时就需要对这种并发操作施行控制,排除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5.故障恢复 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 SQL Server2000[1]的安全配置在进行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安全配置之前,首先必须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保证操作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然后对要使用的操作数据库软件(程序)进行必要的安全审核,比如对ASP、PHP等脚本,这是很多基于数据库的Web应用常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脚本主要是一个过滤问题,需要过滤一些类似“,;@/”等字符,防止破坏者构造恶意的SQL语句。接着,安装SQL Server2000后请打上最新SQL补丁SP3。 SQL Server的安全配置 1.使用安全的密码策略 我们把密码策略摆在所有安全配置的第一步,请注意,很多数据库账号的密码过于简单,这跟系统密码过于简单是一个道理。对于sa更应该注意,同时不要让sa账号的密码写于应用程序或者脚本中。健壮的密码是安全的第一步,建议密码含有多种数字字母组合并9位以上。SQL Server2000安装的时候,如果是使用混合模式,那么就需要输入sa的密码,除非您确认必须使用空密码,这比以前的版本有所改进。同时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的好习惯,数据库管理员应该定期查看是否有不符合密码要求的账号。 2.使用安全的账号策略 由于SQL Server不能更改sa用户名称,也不能删除这个超级用户,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个账号进行最强的保

数据库级容灾

1.1.1 数据库级容灾 以Oracle数据库为例,数据库级容灾方式的主要由第三方的软件或者Oracle 自带的Data Guard 中的Logical Standby来实现,其传输的是SQL指令或者 重做日志文件。下面以第一种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这类第三方软件的原理基本相同,其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第1步:使用Oracle以外的独立进程,捕捉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 的信息,将其翻译成SQL语句 ●第2步:把SQL语句通过网络传输到灾备中心的数据库,在灾备中心的 数据库执行同样的SQL。 显然,数据库级容灾方式具有如下技术特点和优势: ●在容灾过程中,业务中心和备份中心的数据库都处于打开状态,所以,数 据库容灾技术属于热容灾方式; ●可以保证两端数据库的事务一致性; ●仅仅传输SQL语句或事务,可以完全支持异构环境的复制,对业务系统 服务器的硬件和操作系统种类、以及存储系统等都没有要求; ●由于传输的内容只是重做日志或者归档日志中的一部分,所以对网络资源 的占用很小,可以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远程复制。 其实现方式也决定了数据库级容灾具有以下缺点: ●对数据库的版本有特定要求; ●数据库的吞吐量太大时,其传输会有较大的延迟,当数据库每天的日量达 到60G或更大时,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交差; ●实施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停机时间,来进行数据的同步和配置的激活; ●复制环境建立起来以后,对数据库结构上的一些修改需要按照规定的操作 流程进行,有一定的维护成本。 ●数据库容灾技术只能作为数据库应用的容灾解决方案,如果需要其他非结 构数据的容灾,还需要其他容灾技术作为补充 1.1.2 卷管理级容灾 卷管理级容灾有多种实现方式,而基于主机逻辑卷的同步数据复制方式以 VERITAS Volume Replicator(VVR)为代表。VVR是集成于VERITAS Volume Manager(逻辑卷管理)的远程数据复制软件,它可以运行于同步模式和异步 模式。在同步模式下,其实现原理如图1-1所示。

灾备方案

1.数据中心容灾备份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政府日常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处理来进行,政务系统的连续性依赖于数据中心系统的稳定运行。然而,灾难就像灰尘一样伏击在运营环境周围,政务系统的数据中心可能正在一个充满风险和威胁的环境下运行。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治理,一旦数据由于某种原因丢失,就很有可能对政府的日常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核心数据丢失,将会使得某些核心功能陷入瘫痪,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政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1灾备解决方案原则 首先,在制定容灾系统方案的过程中要考虑的就是容灾系统建设对原有业务系统带来的影响。比如,采用数据复制技术对系统I/O带来的延迟,应用数据同步对日常业务处理系统带来的压力等。因此,企业要通过周密的测试和分析来规避容灾系统建设时带来的这些风险,以保证业务系统不会因容灾系统的建设而出现在处理性能上下降的问题。 第二,数据状态要保持同步。为保证在灾难发生时,业务可以成功地切换到备份中心,就必须保证容灾系统数据同步机制的可靠性。因此,建立可靠的数据同步校验机制是必须的; 同时,还要考虑建立定时的、自动的数据同步核查对比机制,以检验两个中心数据的一致性,这是数据容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容灾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要尽可能轻,并能承担部分业务处理和测试的工作。容灾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容灾切换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系统建设中,就必须要考虑系统的维护管理流程。生产中心任何业务处理过程的改变都必须完整地复制到备份中心; 所有新业务系统上线时,必须通知备份中心,并在备份中心配置好数据同步机制; 对原程序的改动也必须保证两个中心同时上线。 第四,系统恢复时间要尽可能短。容灾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在主中心系统发生灾难时,可以在规定时间切换到备份中心,保证数据不会丢失,并且继续向用户提供服务。但往往在灾难发生时,主要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为了顺利实现系统间的切换,应该让系统切换操作尽可能地简单; 并建立固定化的、标准化的切换流程,要求维护人员在切换演习时严格按照流程的指导步骤进行操作。 第五,可实现部分业务子系统的切换和回切。当人事变动、业务变化、IT设施变化以及其 他可能引起恢复规划文档失效的变化发生时,应及时更新各恢复规划文档,并在必要时启动模拟测试或演习,确保业务连续性系统的工作能力。 第六,技术方案选择要遵循成熟稳定、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透明性的原则。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容灾技术包括:SAN/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虚拟存储、基于IP的SAN互连技术以及快照技术等。其中基于IP的SAN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是利用基于IP的SAN的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份中心的SAN中的。当备份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过大时,可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

灾备技术分析

1.1.1灾备技术分析 1.1.1.1灾备等级建议 设计一个灾备系统,需要考虑数据安全保障、网络带宽、数据备份/恢复可用,关系到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要求的恢复速度等。根据这些因素,通常将灾备分为四个等级。 第0级,无灾备中心:这一级灾备,实际上没有灾难恢复能力,它只在本地进行数据备份,并且被备份的数据只在本地保存,没有送往异地。 第1级,本地磁带备份,异地保存:在本地将关键数据进行备份,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按照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 第2级,主备站点备份:在异地建立一个热备份点,通过网络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把主站点的数据备份到备份站点,备份站点一般只备份数据,不承担业务。当出现灾难时,备份站点将接替主站点的业务,从而维护业务的连续性。 第3级,活动灾备中心: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需要配置专用的硬件设备和复杂的管理软件,需要的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通过比较分析,本项目拟采用灾备第2级进行数据灾备系统的建

设。 1.1.1.2灾备类型分析 灾备系统可以分为业务级灾备、数据级灾备、应用级灾备共三种类型。 (1).业务级灾备:主要在应用软件开发阶段,对数据进行主用数据库和灾备数据库的提交,这种方式需消耗10%左右的主机资源,对网络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其数据几乎是实时传递的,此外这种方式对系统开发人员要求极高,要注意每个模块跟数据相关的代码,否则极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2).数据级灾备:有基于存储阵列的数据镜像和基于管理软件的数据镜像两种方式。前者跟主机以及现有的IP网络没有关系,它通过FC(或FC-IP-FC)来实现阵列一级的数据同步,整体投资大,但数据安全性最有保障,且应用系统较多时实施较方便;后者需消耗10%~30%的处理器资源,对网络环境依赖较大。传统的数据备份可以认为是初级的数据级灾备方式,只是实效性差。 (3).应用级灾备:主要用于基于数据库的灾备,这种方式的系统变更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库本身的功能,通过IP网络从数据中心复制到灾备中心,这种方式不用兼顾应用层面和存储层面,整体成本是比较低的。传统的应用级灾备是通过主机一级的卷复制来实现数据灾备,对网络、主机的资源消耗较大。 根据业务需求并通过比较分析,本项目拟采用应用级的数据灾备方案。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来源:机房360 作者:林小村更新时间:2010/11/19 11:50:11 摘要:本文为大家讲述数据中心的一些技术知识,具体为您讲述数据 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情况。 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灾难恢复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做出全面的考虑。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 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只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提供实时服务的请求在灾难中会中断。应用级容灾系统能够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在灾难发生时毫无觉察)地继续运行,保证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因此对服务中断不太敏感的部分可以选择数据级容灾,以便节省成本,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级容灾系统,保证实时服务不间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数据级容灾。通过在异地建立一份数据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数据级容灾是容灾的基础形式,由于只需要考虑数据的复制和存放,不需要考虑备用系统,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投资也较少。数据级容灾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在线模式与离线模式问题;远程

数据复制技术问题;同步与异步容灾问题。 (2)应用级容灾。应用级容灾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建立备份的应用系统环境,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 应用级容灾系统是建立在数据级容灾系统基础上的,同时能完成数据和应用系统环境的复制存放和管理。为实现发生灾难时的应用切换,容灾中心需要配置与工作系统同构和相同功能的业务网络、应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 应用级容灾还需要考虑数据复制的完全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网络的通畅性、容灾切换的性能影响、应用软件的适应性改造等问题,以及为保证业务运行的所需设备、环境、人员及其相应的管理。 2.灾难恢复系统的在线/离线模式 (l)在线模式。在线灾难恢复系统要求工作系统与灾难备份系统通过网络线路连接,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或定时从工作系统传输到灾难备份系统。对数据保护的实时性高,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就需要采用在线模式。 (2)离线模式。离线灾难备份系统的数据通过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等,搬运到异地保存起来实现数据的保护。离线模式适合于对数据保护的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离线模式设备比较简单,投资较少。 3.数据备份技术 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各种应用在数据中心运行,数据存放在数据中

XXXX公司Oracle数据库异地容灾方案

XXXX公司Oracle数据库异地容灾方案 2011年08月29日

1、公司简介 XXXX公司。 2、项目背景 ●XXXX有两个数据中心。 ●两个基地之间使用TCP/IP网络进行连接。 ●生产业务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为Oracle。 ●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数据库目前总体数据量约为2.4T。 ●生产系统为双机容错架构。 ●希望远程数据中心成为容灾中心。 3、解决方案 3.1方案原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应用场景,用户对RPO、RTO的要求比较高,用户希望数据丢失尽可能少,恢复尽可能快。可是,要实现这一愿望,传统的容灾方案都是采用昂贵的存储设备或卷管理软件来实现,投入相当惊人,用户很难接受!CommVault的CDR连续数据复制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解决方案,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这个Oracle远程容灾方案的设计思想是:在容灾系统初始化时或备份系统被破坏时,利用备份和恢复来传送数据库的DBF文件;在数据库日常工作时,利用CDR来时复制数据库日志文件,并将日志回滚到备份数据中(对于双机架构来说,原理相同,所需模块相同, 如图生产主机可为双机或集群架构)。系统的数据流如下图所示:

3.2实施过程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采用了CommVault的备份技术和CDR技术,数据共有4份冗余,除了生产数据外,还有容灾数据,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数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两个数据中心的数据库都是使用本地数据为业务系统提供服务,并且将数据在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相互复制,以便达到两个数据中心互为容灾中心的目的。整个容灾系统的建立共分4个阶段: ●初始化阶段:通过备份+恢复方式,在容灾站点生成初始化数据 ●容灾复制阶段: 1.通过CDR复制交易日志 2.自动回滚日志实现数据库容灾 3.每天做异地数据库的冷备份 4.每天做本地数据库的热备份 ●灾难重建阶段: 如果数据崩溃,由于本地和异地都有灾备数据,通过本地的直接恢复实现本地网络 的灾难数据重建,避免在远程网络上传送大量的初始化数据 ●容灾演练阶段: 将容灾站点的数据库打开,就可以使用了。恢复正常工作方式,只要将灾备的数据 恢复,然后回滚以前的日志数据,就能恢复容灾复制阶段。 4、技术要点 在这4个阶段中,充分利用了CommVault的独特技术: ●CDR复制:连续数据复制,复制数据库交易日志。 ●断点续传:支持从中断点继续传送。 ●GridStor:支持多个介质服务器使用不同地区的数据源,这样就不需要通过网络来 回传送大量的数据。 ●自动恢复和回滚:支持以时间或者自动的方式,恢复和回滚日志或其它数据,而不 需要手工执行。 ●辅助拷贝:支持将本地的备份数据复制到异地,实现异地的灾备。

两地三中心灾备解决方案

两地三中心灾备解 决方案

现,可实现生产与灾备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实时复制和应用的快速切换。异地灾备中心由于其与生产中心不在同一机房,灾备端与生产端连接的网络线路带宽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限制,应用系统的切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异地灾备中心能够实现在业务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恢复和可容忍丢失范围内的数据恢复。 1. “双活”+异地容错的技术方案 1.1 备端在线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网络设计 本地容灾是指在本地机房建立容灾系统,日常情况下可同时分担业务及管理系统的运行,并可切换运行;灾难情况下可在基本不丢失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灾备应急切换,保持业务连续运行。与异地灾备模式相比较,本地双中心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运维管理相对简单、可靠性更高等优点;异地灾备中心是指在异地建立一个备份的灾备中心,用于双中心的数据备份,当双中心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发生故障时,异地灾备中心能够用备份数据进行业务的恢复。针对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的需求,我们结合我们自主研发的软件的优势,设计了典型的建设方案。本地机房安装我们镜像系统,主备端同时在线,真正实现“双活”,是可见,可验证,可靠的容灾;异地机房安装实时备份,既能实现数据的实时复制,确保数据不丢失,又能任意时间点手动恢复,实现容错,而且无需主备硬件配置一致,还能降低成本。网络拓扑和部署如下:

2.2 备端在线容灾系统设计 在生产服务器上部署A镜像系统代理软件,在容灾服务器上安装A镜像系统服务器端软件,设置A镜像代理的检测路径为主存储路径,设置A镜像服务器路径为备用存储路径。经过Web管理界面配置镜像对象、全量和增量策略等。 1)当生产服务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把生产服务器的浪擎代理软件连接至服务器。当代理检测到主存储数据变化后,将捕获变化的数据实时的复制到备用存储上,实现了实时的复制。具体部署如下图:

数据库容灾、复制解决方案全分析(绝对精品)要点

数据库容灾、复制解决方案全分析(绝对精品) 目前,针对oracle数据库的远程复制、容灾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或解决方案: (1)基于存储层的容灾复制方案 这种技术的复制机制是通过基于SAN的存储局域网进行复制,复制针对每个IO进行,复制的数据量比较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步或异步两种方式的复制.对大数据量的系统来说有很大的优势(每天日志量在60G以上),但是对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版本等要求一致,且对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目标系统不需要有主机,只要有存储设备就可以,如果需要目标系统可读,需要额外的配置和设备,比较麻烦。 (2)基于逻辑卷的容灾复制方案 这种技术的机制是通过基于TCP/IP的网络环境进行复制,由操作系统进程捕捉逻辑卷的变化进行复制。其特点与基于存储设备的复制方案比较类似,也可以选择同步或异步两种方式,对主机的软、硬件环境的一致性要求也比较高,对大数据量的应用比较有优势。其目标系统如果要实现可读,需要创建第三方镜像。个人认为这种技术和上面提到的基于存储的复制技术比较适合于超大数据量的系统,或者是应用系统的容灾复制。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存储级的复制,假如是同步的,能保证数据库所有文件一致吗?或者说是保证在异常发生的那一刻有足够的缓冲来保障? 也就是说,复制的时候起文件写入顺序和oracle的顺序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就可能有问题,那么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呢? 上次一个存储厂商来讲产品,我问技术工程师这个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 我对存储级的复制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你们帮我看一下吧…… 我觉得基于存储的复制应该是捕捉原系统存储上的每一个变化,而不是每隔一段时间去复制一下原系统存储上文件内容的改变结果,所以在任意时刻,如果原系统的文件是一致的,那么目标端也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原系统没有一致,那目标端也会一样的。形象一点说它的原理可能有点像raid 0,就是说它的写入顺序应该和原系统是一样的。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另外,在发生故障的那一刻,如果是类似断电的情况,那么肯定会有缓存中数据的损失,也不能100%保证数据文件的一致。一般来说是用这种方式做oracle的容灾备份,在发生灾难以后目标系统的数据库一般是只有2/3的机会是可以正常启动的(这是我接触过的很多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的一种说法,我没有实际测试过)。我在一个移动运营商那里看到过实际的情况,他们的数据库没有归档,虽然使用了存储级的备份,但是白天却是不做同步的,只有在晚上再将存储同步,到第二天早上,再把存储的同步断掉,然后由另外一台主机来启动目标端存储上的数据库,而且基本上是有1/3的机会目标端数据库是起不来的,需要重新同步。 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数据量大的惊人,其他方式没办法做到同步,或者要同时对数据库和应用进行容灾,存储级的方案是没有什么优势的,尤其是它对网络的环境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异地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数据灾备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分析 (2) 1.1 数据连续性面临挑战 (2) 1.2 需求分析 (4) 二、技术方案 (6) 2.1 方案一.数据集中保护建设方案 (6) 2.1.1方案设计 (6) 2.1.2方案说明 (6) 2.2 方案二.业务系统应用容灾及集中保护平台建设方案 (9) 2.2.1方案设计 (9) 2.2.2方案说明 (10) 三、方案优势及技术说明 (13) 3.1 方案优势 (13) 3.1.1契合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建设 (13) 3.1.2业务连续性保障 (18) 3.1.3成本可控 (18) 3.1.4混合IT数据保护 (18) 3.1.5降低成本投入&最大化提高投资回报率 (18) 3.1.6极简化的数据保护系统 (19) 3.2 爱数备份柜数据保护技术 (19) 3.2.1 源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 (22) 3.2.2 虚拟化平台备份 (23) 3.2.3 LAN-free备份 (27) 3.2.4 远程复制(D2D2R) (28) 3.2.5 Oracle多通道备份等高级备份功能 (31) 3.2.6 操作系统备份与恢复 (33)

一、需求分析 1.1 数据连续性面临挑战 如何保证计算机系统连续不断的运行,保护企业中最宝贵的数据资产,成为其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济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不仅完成从IT基础设施到IT应用的过渡,而且即将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信息化办公使得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为大家的协同工作也做到了高效和便捷。为更好地服务于贵单位用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集中于计算机系统中,能否提供一个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信息服务成为衡量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整个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直接关系到贵单位的生产和未来的发展。而实际上,计算机信息系统时刻受到来自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供电、病毒、黑客攻击等各方面的破坏和侵袭、因此,具备快捷方便的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和数据恢复功能是现今系统网络管理的重要目标。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针对当前核心业务流程,系统环境和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确定系统可恢复能力级别,确定当前业务环境中的客观存在

如何实现ORACLE数据库完整备份

如何实现ORACLE数据库完整备份 远程磁盘镜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数据保护技术,然而在对Oracle数据库进行备份的实际应用中,由于该技术本身所固有的局限,使得其无法很好地实现数据库的完整备份,为此,本文提出以Oracle的容灾技术Data Guard,来实现Oracle数据库的完整备份。 Data Guard是Oracle公司提出的数据库容灾技术,它提供了一种管理、监测和自动运行的体系结构,用于创建和维护一个或多个备份数据库。与远程磁盘镜像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Data Guard 是在逻辑级,通过传输和运行数据库日志文件,来保持生产和备份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一旦数据库因某种情况而不可用时,备份数据库将正常切换或故障切换为新的生产数据库,以达到无数据损失或最小化数据损失的目的,为业务系统提供持续的数据服务能力。 Data Guard体系结构 一个Data Guard环境可配置一个生产数据库和最多至9个备份数据库系统,生产和备份数据库之间通过Oracle Net技术互联,并且没有任何距离上的限制(Data Guard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物理备份数据库物理上提供了与生产数据库在数据块级的一致性镜像。物理备份数据库是通过Redo Apply技术来保障数据镜像能力。 逻辑备份数据库通过SQL Apply(即Log Miner)技术,将接收到的日志文件还原成SQL语句,并在逻辑备份数据库上执行,从而达到数据一致性的目的。 Data Guard的保护模式

● 最大保护模式: 该模式以牺牲生产数据库性能为代价,换取无数据损失的能力。 ● 最大可用模式: 该模式也能提供无数据损失,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较小。 ● 最大性能模式: 该模式允许少量数据损失,但能为生产数据库提供最大性能。 与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比较 Data Guard和远程磁盘镜像技术的总体比较 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存储层的数据保护方案,对于Oracle数据库而言,Oracle Data Guard提供了更有效、可行,更完备的数据库容灾方案。以下是两种方案的总体比较: 异步远程磁盘镜像技术的潜在问题 远程磁盘镜像技术可采用异步方式,达到降低网络延时、减轻对生产系统影响等目的。但用这种方式进行Oracle数据库的镜像,却存在一个潜在问题:无法保证写操作顺序的一致性(write-order consistency),导致出现数据坏块的可能性增大。最坏情况,可能导致备份数据库无法打开。 而Data Guard基于逻辑级,传输的是与业务逻辑完整性相关的日志文件。Data Guard是以日志文件为边界,会自动检验日志文件的完整性,并可进行断点日志文件的检查(log gap detection),通过FAL后台进程自动重传断点日志文件。因此,备份数据库的一致性会得到保证。 网络传输量分析

数据灾备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分析 ................................................................................................................. 1.1 数据连续性面临挑战 1.2 需求分析 二、技术方案 ................................................................................................................. 2.1 方案一.数据集中保护建设方案 2.1.1方案设计 2.1.2方案说明 2.2 方案二.业务系统应用容灾及集中保护平台建设方案 2.2.1方案设计 2.2.2方案说明 三、方案优势及技术说明 ........................................................................................... 3.1 方案优势 3.1.1契合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建设 3.1.2业务连续性保障 3.1.3成本可控 3.1.4混合IT数据保护 3.1.5降低成本投入&最大化提高投资回报率 3.1.6极简化的数据保护系统 3.2 爱数备份柜数据保护技术 3.2.1 源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 3.2.2 虚拟化平台备份 3.2.3 LAN-free备份 3.2.4 远程复制(D2D2R) 3.2.5 Oracle多通道备份等高级备份功能 3.2.6 操作系统备份与恢复 一、需求分析 1.1 数据连续性面临挑战 如何保证计算机系统连续不断的运行,保护企业中最宝贵的数据资产,成为其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济康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

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 Oracle是一个适合于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主要应用于:银行、电信、移动通信、航空、保险、金融、跨国公司、和电子商务等。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果数据库崩溃却没有办法恢复它,那么对企业造成的毁灭性结果可能会是数据丢失、收入减少、客户不满等。不管公司是使用单个数据库还是多个数据库来存储数百GB 或TB 的数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制订一个备份与恢复方案来备份重要数据并使自身免于灾难,将损失尽量降低到最小。 备份与恢复概述 备份是数据的一个代表性副本。该副本会包含数据库的重要部分,如控制文件、重做日志和数据文件。备份通过提供一种还原原始数据的方法保护数据不受应用程序错误的影响并防止数据的意外丢失。备份分为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物理备份是物理数据库文件的副本。“备份与恢复”通常指将复制的文件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同时对这些文件执行各种操作。 相比而言,逻辑备份包含使用SQL 命令导出并存储在二进制文件中的数据。Oracle 在重做日志缓冲区中记录提交的和未提交的更改。逻辑备份用于补充物理备份。还原物理备份意味着重建它并将其提供给Oracle 服务器。要恢复还原的备份,需要使用事务日志中的重做记录来更新数据。事务日志记录在执行备份之后对数据库所做的更改。 Oracle 在例程故障之后自动执行崩溃恢复和实例恢复。在出现介质故障的情况下,数据库管理员(DBA) 必须启动恢复操作。恢复备份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通过应用重做数据将备份前滚至一个较近的时间;将在未提交的事务中所做的所有更改回滚至其原来状态。一般而言,恢复指在还原、前滚和回滚备份中涉及的各种操作。备份与恢复指在防止数据库丢失数据和在丢失数据时重建数据库的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策略和操作。 备份与恢复操作 备份是数据文件、表空间或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库等的快照。如果对数据库进行了周期性备份,则在数据丢失时用户可以将存储的重做信息应用到他们最新的备份中,从而恢复数据库的当前状态。Oracle 使用户能够还原一个较早的备份和仅应用某些重做数据,从而将数据库恢复到一个较早的时间点。这种恢复称为不完全介质恢复。如果备份是一致的,那么根本不需要用户应用任何重做数据。 下面用介质恢复的一个简单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假定用户在中午为数据库作了一个备份。从中午开始,每一分钟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改。在下午 1 点时,一个磁盘驱动器出现故障,导致那个磁盘上的所有数据丢失。幸运的是,Oracle 在重做日志中记录了所有更改。则用户可以将中午的备份还原到一个正常运转的磁盘驱动器上,使用重做数据将数据库恢复到下午1 点,从而重建丢失的更改。 备份与恢复策略要素 尽管备份与恢复操作非常复杂并随因企业而异,但基本原则均遵循这四个简单的步骤:

公司灾备方案

企业灾备需求 某企业众多的业务系统中,由于前期都是分批进行搭建,每年产品选型也都有变化,业务系统的主机包括windows、linux、unix系统,存储产品也包括了IBM、EMC、HDS等,在面临众多产品及不同的生产环境时,灾备的需求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灾备咨询 2、容灾技术选型 3、生产系统整合 4、灾备系统投产 5、演练 1.1.1 灾备咨询 建设初期需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调研,不仅仅包括硬件信息的收集,更包括业务风险分析,业务关联性分析等。 通过对现有系统数据的收集,充分分析现有生产系统面临的挑战,以及生产中心所处位置的地理、天气、社会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最终对同城灾备中心及异地灾备中心的选址给出合理的咨询交付物。 业务关联性分析方面需要跟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梳理出关联业务的数据流向和数据依赖性,用来确认容灾最终的范围及重要程度,避免因为某些特定关联业务的梳理不到位,导致核心应用因为关联性问题,容灾级别降低或灾备项目建设失败情况的发生。 1.1.2 关键技术的选型 近几年来,容灾已经成为信息数据中心建设的热门课题。很多容灾技术也快速发展起来,对用户来说也有很广阔的选择余地。由于容灾方案的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用户很难搞清其中的优劣以确定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状况的容灾解决方案。下面就容灾建设中的备份及复制技术做一个深入探讨,最终为本次容灾中的各系统选择适合的容灾方式。

容灾系统要求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同时工作,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之间有传输链路连接。数据自生产中心实时复制传送到灾备中心。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应用层进行集群管理,当生产中心遭受灾难出现故障时可由灾备中心接管并继续提供服务。 和数据备份相比,数据复制技术具有实时性高、数据丢失少或零丢失、容灾恢复快、投资较高等特点。 但是数据复制技术不能代替数据备份技术,因为数据复制技术保证的是两地的数据一致及完整,但是他不能避免因为人员误操作、病毒或其他方式带来的数据丢失或破坏,所以就算有了完整的数据复制技术,也不能放弃数据备份。 根据数据复制的层次,数据复制技术的实现可以分为三种:存储系统层数据复制、操作系统数据复制和数据库数据复制。 数据复制技术的比较 下面对数据复制的三种技术做一个简单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