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第5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30.66 KB
- 文档页数:4
第5课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四)(附答案)1.(1)抛物线y=2(x+2)2、y=2x2-3与y=2(x+1)2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将抛物线y=2x2沿x轴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抛物线y=2(x+2)2-3.2.已知抛物线y=3(x+1)2+7,当x=_______时,y有最小值,为_______.3.已知抛物线y=-(x-5)2+2,当x_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4.如图是二次函数y=a(x+1)2+2的图象的一部分,则该图象在y轴右侧的部分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 ( )A.(12,0)B.(1,0)C.(2,0)D.(3,0)5.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面函数的图象,并标出它们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1)y=(x+3)2-1; (2)y=-(x-4)2+3.6.将二次函数y=2(x-1)2+3的图象先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那么平移后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7.已知二次函数y=a(x-h)2+3,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a_______0,h=_______.8.已知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1,4),则此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9.(2011.无锡)下列二次函数中,以直线x=2为对称轴,且经过点(0,1)的是 ( ) A.y=(x-2)2+1 B.y=(x+2)2+1C.y=(x-2)2-3 D.y=(x+2)2-310.(2010.荆州)若把函数y=x的图象用E(x,x)记,函数y=2x+1的图象用E(x,2x +1)记,则要得到E(x,x2-2x+1),可以由E(x,x2) ( )A.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B.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C.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11.(2011.广安)若二次函数y=(x-m)2-1,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1 B.m>1 C.m≥1 D.m≤112.已知抛物线y1=a(x-h)2+k与y2=(x+3)2-4的开口方向和形状都相同,且y1的最低点的坐标是(-2,-1).(1)求y1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试说明抛物线y1是由抛物线y2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3)求抛物线y1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13.(2011.南通)已知A(1,0)、B(0,-1)、C(-1,2)、D(2,-1)、E(4,2)五个点,抛物线y=a(x-1)2+k(a>0)经过其中的三个点.(1)试说明C、E两点不可能同时在抛物线y=a(x-1)2+k(a>0)上.(2)点A在抛物线y=a(x-1)2+k(a>0)上吗?为什么?(3)求a和k的值.参考答案1.(1)开口方向和形状顶点和对称轴 (2)左 2 下 3 2.-1 7 3.>5 4.B 5.图略(1)顶点坐标为(-3,-1),对称轴为直线x=-3 (2)顶点坐标为(4,3),对称轴为直线x=46.(-3,6)7.< 2 8.y=x2-2x+5 9. C 10.D 11. C 12. (1) y1=(x+2)2-1 (2)将抛物线y2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1(3)抛物线y1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1,0)、(-3,0) 13.(1)略(2)不可能(3)38118 ak⎧=⎪⎪⎨⎪=-⎪⎩。
第六章 二次函数 第5课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会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c bx ax y ++=2化成k m x a y ++=2)(的形式;2、会用公式法求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顶点坐标;3、理解函数c bx ax y ++=2的性质。
问题探索: 知识回顾: 1、填表:2①++x x 42=(x + )2; ②+-x x 272=(x - )2; ③++=++22)3(126x x x ; ④+-=+-22)27(137x x x .探索与思考1:函数322++=x x y 的图象是抛物线吗?问题1: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4212++-=x x y 化成k m x a y ++=2)(的形式,并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 顶点坐标.练一练:用配方法把下列二次函数化成k m x a y ++=2)(的形式,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 顶点坐标.(1)4822+-=x x y ; (2)xx y 232--=;(3)142+--=x x y ; (4)92312+-=x x y .探索与思考2: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c bx ax y ++=2化成k m x a y ++=2)(的形式. 问题2:用公式法求下列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1)2122--=x x y ; (2)22134x x y -+=. (3)13432-+=x x y ; (4)x x y 6232--=.探索与思考3: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性质.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是 ,它的顶点坐标是( , ), 对称轴是 的直线(当0=b 时, 对称轴是 ). (1)若0>a ,开口向 ,当=x 时,函数c bx ax y ++=2有最 值 .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 ;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 . (2)若0<a ,开口向 ,当=x 时,函数c bx ax y ++=2有最 值 .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 ;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 . 练一练:填表:问题3:已知二次函数21222-++-=m x x y 。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2《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第5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是沪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及一些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的教学PPT或投影片。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特点,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2《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第5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第5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包括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简单的性质,对于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和性质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也有所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2.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展示。
2.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包括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
通过图象和性质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绘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分析其性质,加深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5课时)教学目标1.针对具体的系数取值,能画出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并能指出如何由y =ax 2的图象平移得到.2.能根据表达式说出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通过自主画图探索活动,增进学生对抛物线自身特点的认知与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学重点抛物线y =a (x -h )2+k (a ≠0)与抛物线y =ax 2(a ≠0)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理解a ,h ,k 三个字母系数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二次函数y =a (x -h )²(a ≠0)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二次函数y =a (x -h )²(a ≠0)的性质的知识,为引出新课“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的图象和性质”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新知【问题】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212y x =-,()2122y x =--,()21212y x =--+的图象,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图回答问题. 学生作图:先列表(略),然后描点,再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根据所画图象,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结合所画图象,观察三个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教师追问:三个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教师提示:可以类比前面研究“抛物线y =ax 2+k (a ≠0)与抛物线y =ax 2(a ≠0)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学生根据提示,分小组讨论,并作答.抛物线212y x =-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抛物线()2122y x =--.抛物线()2122y x =--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抛物线()21212y x =--+.教师总结:它们的图象只有位置不同.【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抛物线y =a (x -h )2+k (a ≠0)与抛物线y =ax 2(a ≠0)的位置关系作铺垫.二、典例精讲【例1】画出函数()21112y x =-+-的图象,并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怎样移动抛物线212y x =-可以得到抛物线()21112y x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图回答问题. 学生作图:先列表(略),然后描点,画出它的图象.根据所画图象,学生回答:抛物线()21112y x =-+-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x =-1,顶点坐标是(-1,-1).教师提问:抛物线212y x =-和抛物线()21112y x =-+-有什么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利用函数平移知识作答,教师总结.【归纳】一般地,抛物线y =a (x -h )2+k 与y =ax 2形状相同,位置不同.把抛物线y =ax 2向上(下)、向左(右)平移,可以得到抛物线y =a (x -h )2+k .平移的方向、距离要根据h ,k 的值来决定.【新知】抛物线y =a (x -h )2+k 的特点:(1)当a >0时,开口向上;当a <0时,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x =h . (3)顶点坐标是(h ,k ).(4)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例2】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 m 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 m ,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 m ,水管应多长?【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学生代表回答.【答案】解:如图,以水管与地面交点为原点,原点与水柱落地处所在直线为x 轴,水管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1,3)是图中这段抛物线的顶点,因此可设这段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y =a (x -1)2+3(0≤x ≤3).由这段抛物线经过点(3,0),可得0=a (3-1)2+3,解得34a =-.因此()23134y x =--+(0≤x ≤3). 当x =0时,y =2.25,也就是说,水管长2.25 m .【设计意图】通过例1和例2的讲解与练习,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的图象与性质二、抛物线y =a (x -h )2+k (a ≠0)与抛物线y =ax ²(a ≠0)的位置关系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x xy-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D CA BD CABDC A B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D C AB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E DC A B P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1))1)(1(yx x 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第5课时)
一、知识衔接
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函数22x y =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________________(222+=x y )的图象;函数22x y =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_________________(2)3(2-=x y )的图象,那么函数22x y =的图象,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函数2)3(22+-=x y 的图象呢? 二、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221x y =
,2)1(21-=x y ,2)1(2
1
2--=x y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解 列表.
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 ,对称
轴
分别为 、 、 ,
顶点坐标分别为 、 、
.
并观察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把函数y=2
2
1x y =
的图象沿x 轴向 平移 个
单位长度,可得2)1(21-=
x y 的图象;再把函数2)1(2
1
-=x y 的图象沿y 轴方向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函数2)1(2
1
2--=
x y 的图象. 即.把抛物线y =-1
2
x 2向_______平移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就得
x
… -3
-2 -1
0 1
2 3
... 221x y = (2)
9 2
2
1 0
2
1 2
2
9 … 2)1(2
1
-=
x y … 8 29 2 2
1 0 2
1 2 … 2)1(2
1
2--=
x y …
6
2
5 0
2
3- -2
2
3- 0
…
到抛物线y =-1
2
(x +1)2-1.
三、归纳
1.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2)(h x a y -=+k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值,抛物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变,所以平移时,可根据 ______________的改变,确定平移前、后的函数关系式及平移的路径.
2、理一理知识点
y =ax 2
y =ax 2+k
y =a (x-h)2
y =a (x -h)2+k
开口方向
顶点 对称轴 最值
增减性
(对称轴右侧)
3.抛物线y =a (x -h)2+k 与y =ax 2形状___________,位置________________.
例2.把抛物线c bx x y ++=2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2
x y =,求b 、c 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y =3x 2 y =-x 2+1
y =1
2
(x +2)2 y =-4 (x -5)2-3
开口方向
顶点
对称轴
最值
增减性
(对称轴左侧)
2.y =6x 2+3与y =6 (x -1)2+10_____________相同,而____________不同.
3.顶点坐标为(-2,3),开口方向和大小与抛物线y =1
2 x 2相同的解析式为( )
A .y =1
2
(x -2)2+3
B .y =1
2
(x +2)2-3
C .y =12 (x +2)2+3
D .y =-1
2
(x +2)2+3
4.二次函数y =(x -1)2+2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
5.将抛物线y =5(x -1)2+3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
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抛物线y =ax 2+k 的顶点在直线y =-2上,且x =1时,y =-3,求a 、k 的值. 7.若抛物线y =a (x -1)2+k 上有一点A (3,5),则点A 关于对称轴对称点A’的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将抛物线1)4(22
--=x y 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2
2x y =
2.把抛物线2
2
3x y -
=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
4.已知函数()9232
+--=x y 。
(1) 确定此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 (2) 当x= 时,抛物线有最 值,是 。
(3)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4) 求出该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 . (5) 求出该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 .
(6) 该函数图象可由23x y -=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
5.已知函数()412
-+=x y 。
(1) 指出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若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为A 、B 和与y 轴的交点C ,求△ABC 的面积; (3) 指出该函数的最值和增减性;
(4) 若将该抛物线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在向上平移4个单位,求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5) 该抛物线经过怎样的平移能经过原点。
(6) 画出该函数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当x 取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当x 取何值时,
函数值小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