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借鉴的。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所起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讲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王夫之还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那么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这些思想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六、言教为后,身教为先

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身教为先”的。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些都是在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稳,才能去要求别人,也才能令人信服。

宋代历史上以改革出名的王安石写了一篇《原教》,主张思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他认为这就是从“本”入手,如果强调法令规章,采取强迫命令,这只能看作是表面形式,不会见之于实效。古代许多教育家如此重视身教,认为正己才可以正人,这确实是他们切身体验的总结,它作为思想工作的一种历史传统,应该加以珍视和发扬。

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孔子十分强调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翟的教育方法,更注重

躬行实践的原则,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认为君子要“以身藏性”,“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况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在这里,他以言和行的关系作判断,将人群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人言行一致;第二等人能做不能说;第三等人能说不能做;第四等人是说得好做得坏。这对我们识别人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是多么有启示呵牎直到明清时代,作为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夫之和农民出身的唯物主义者颜元,都强调达到优美的道德境界,必须脚踏实地,有实际行动。

八、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有重点。孔子提到了解人的基本方式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的意志所向。这样细心地去观察,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可以隐瞒得了呢?孔子用这种“知人法”来做思想教育工作,显然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完全可以为后人所借鉴。墨翟在教育工作中也很早提出了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出要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引用各种不同的木材作比喻,主张对人要因材施教,各得其宜。为了要因人制宜,就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包括循循善诱,引而不发,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原则和方法在内。特别是思想疏导工作,古人很注意细水长流,可以从细小处简易处入手,但要从远大处

艰巨处着眼,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允许重复、停滞和反复。孟子就非常反对教育培养工作只凭一时的愿望而不顾具体实际的做法。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指出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也这样做,那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荀况也认为思想教育必须日积月累,专心到致志,朝夕不息终有成功之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孟子像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庄子】思想家——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 【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墨子】墨子画像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孙子】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汉族[1][2],齐国(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中文中孙子有多种用法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强调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主要采用的是教化和修身的方法,特别是以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方法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以德治国”有着很大的用处。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尽管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其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古代道德教化与修身养性方法,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仍当继承和发扬,而且其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①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化方法 ①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方法,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阶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首推教化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老人通过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到了奴隶社会,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如《周礼》记载,周代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儒家从孔子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化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教育灌输。封建统治者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便尽力推崇儒学的四书五经,除了编写经书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之外,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级民众的教育灌输。第二,化民成俗。统治者为了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贯彻下去,除了用灌输的手段之外,还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将这些教育思想化为一种无形的氛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第四,环境陶冶。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发展的作用,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社会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他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自觉地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 1.2 修身方法 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所强调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它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方法,主要用于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阶段。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见,孔子认为人有践行道德的能力,那么人就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在《礼记·大学》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 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2.政治: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3.文化:士阶层的活跃与私学兴起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3.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育思想和实践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5.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西汉)——影响深远 6.对孔子评价: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老子与道家思想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本源 (2)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3.对老子评价: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 (2)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3)人性本善说 (4)养浩然之气 2.历史地位 唐代《孟子》为经典,南宋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 四、荀子 1.天人观:“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思想主张 (1)性恶论 (2)主张礼法并施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 (3)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4)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3.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 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六、庄子与道家 1.提出“齐物”观点——齐物论 任何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4.历史贡献(思想/文风)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韩非与法家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主张变法革新(历史观) 3影响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公方彬2012年10月25日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当代中国正处在崛起于世界的特殊历史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大国崛起的本质是什么。 看一下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国本质上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而推动文明创造,且产生开启作用的只能是思想的创新。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已步入呼唤一大批思想家诞生的时代。 从什么时候起,知识分子便不再放飞思想 自汉代中国实现统一,中央集权由此得到加强,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使得思想由此被禁锢起来。每个人自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就必须弄清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前后左右是谁,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活得沉重,更谈不上放飞思想。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主要地把研究重心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种关系一旦聚焦于等级文化和人身依附,以张扬个性为基本特点的思想者便不再受欢迎。当这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内化为思维方式,化作柔性约束。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分析指出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虽不乏对天地人伦的阐发,但多为论断而非论证,缺少怀疑的矫正,论断的随意性很难避免,以致小人物也沉迷于高谈阔论,人人都重引证,而非创造,喜气势磅礴而倦逻辑证明。 八股文的强力规范,把思想压缩于狭窄空间

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采取愚民政策,对知识阶层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即对顺从者引其八股取仕,让你找到价值追求上的兴奋点,对不顺从者以“文字狱”棒杀。可以说,从制度设计到“官本位”的价值系统的确立,都是把知识分子作为防范对象,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力量。 既然是依附,必然奴性十足,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同时难以产生思想的火焰。举例来看,明清两代是中华民族创新力最弱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学术所走的道路,是从反义理、重训诂,走向独尊考据,这与明清大兴“文字狱”有关,特别是清朝时期,知识分子不得不把精力转到故纸堆中,大兴考据之学。清政府也借机推动编纂了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以此把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吸引到考版本、纠错谬、辨音义的考据之学上来。这种风气和传统延续的结果,必然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处于狭窄的思想空间中,无法逾越,更无法创造。 思想创新的土壤为什么稀缺 思想的创新需要土壤,既包括各种思想流派碰撞的土壤,也要有思想传播的土壤,还要有思想接纳的土壤。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个的思想者可以有思想的能力,但不能缺少支撑和发展思想的条件。 造纸和印刷术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史,除了为禁止非统治阶级思想的传播而屡屡焚书,还有就是前面谈到的通过开科取仕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之内予以管束;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必然地要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包括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比如某一命题的产生源自统治者的赋予,而是否有价值还是通过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评价系统也必然泯灭新锐思想的产生。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 最佳答案 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 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 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 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 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 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 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 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 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 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 《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

(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 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家国一体的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汉时独尊儒道以来,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代著述十分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学文化必须请家教或到私塾中去,这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因此,家庭教育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上。不识字可以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 姚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一些教育方法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启示;中国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320(2009)04-0075-02Ancient Chines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ity of EnlightenmentYAO Yao(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few thousand years ofdevelopment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a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me of which teaching methods to our present-d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eaningfulreference.Key words:ancient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ality inspiration;China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姚遥,女,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湖南农机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9年7月July.2009第36卷第4期·学术Vol.36 No.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虽是我党提出的,但它确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本文所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就是讲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1.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一部《孙子兵法》流传了近3000年影响并未消退。:《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2.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学说史对于儒家学说的有利补充,其处世和交际观念,最直白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众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3.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影响中国人思想方式以及道德内涵的文化鼻祖,其总结周朝以来的儒家文化,直到今天,仍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4.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其对于文化的贡献,没有其政治理念上来的明显,但其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至今,孔孟之道,是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

学前教育思想史(中国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师保傅”思想的教育家是(贾谊) 2、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 3.提出既要进行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的是(颜之推)4.提出“德艺双修”教育思想的是(颜之推) 5.重视《须知》、《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 成的南宋理学家是(朱熹) 6.提出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的是(朱熹) 7.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朱熹) 8.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认真专一) 9.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防患未然) 10.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着的《小学》和(《童蒙须知》) 11.为儿童制定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的着作是(《小学》) 12.?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王守仁) 13.王守仁的代表作是(《传习录》) 1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顺其性情) 15.《论学酬答》这一着作的作者是(陆世仪) 16.陆世仪的代表作是(《性善图说》) 17.提出“分层致功”教育思想的是(张履祥) ?18.《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者是(张百熙)? 19.蒙养院内实施保姆培训的提出者是(张之洞)? 20.提倡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家是(张之洞) ?21.大同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是(康有为)? 22.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大同书》) ?23.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康有为) 24.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 ?25.清末的蒙养院与民初的蒙养院所使用的蒙童教学方法都是属于(日本式)26.清末民初,在中国受影响最深的幼稚教育是(日本式幼稚教育) 27.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 28.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29.“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30.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31.?主张“游戏乃小儿天然生机,不可遏除”的教育家是(恽代英)? 32.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教育家是(恽代英??)33.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的倡导者是(张雪门??) ?3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提出者是(张雪门)? 35.张雪门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是(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潘双双摘要: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对其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发展,能够更好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其重视实践结果的德育实施目标,注重行为规范的德育实施内容,倡导知行合一的德育实施原则,启发引导为主的德育实施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直到作用。本文主要从阐述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其德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德育启示 儒家教育理念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它已经延续了两千余年,博大精深,对中华名族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两千余年里逐渐创造积累发展的具有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无价之宝。 所谓德育,狭义上指的就是道德品质教育,无论在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都高度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当然,在现代的德育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有人称之为大德育观)。 一、儒家德育思想 (一)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为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奠定了基础,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学“礼”,而“礼”的精神必须灌注“仁”。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到了西周已经发展成了较完备的礼制。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仁”通常指的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当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总结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义、直、知、信、谦、勇、惠等道德规范。 荀子则特别重视以礼乐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他说:“故乐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礼乐结合的实质就是:“乐以治内而不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畏敬。”(《汉书·礼乐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汉书·礼乐志》)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和义的内容,把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荀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内容,主张礼乐教育。综合众多儒家学者的论述,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范文浩 年级:2013级 学号:1310170305051196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范文浩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商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只是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进而形成了最初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得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鲜明特点。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是古代的学者或是有影响力的人们自己先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在传授他人,流传下去。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代表,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对大众灌输儒家的思想,推崇仁德。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吸收其优秀成果,对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思考与归纳,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这种方法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而统治者也会编写一些读物,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广为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第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并且树立为典范加官进爵。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第三,树立理想榜样,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三复习题 3中国古代的思想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的思想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梅州质检)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2016·湖北七市联考)南宋马端临在《通考·职役考》指出:“秦人所行什伍之法与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这说明秦什伍制() A.融合了儒家思想B.体现了法家思想 C.是西周之制的传承D.是郡县制度的完善 3.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4.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B D 5.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6.(2016·宜春二模)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7.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9.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D.道统思想之争 10.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 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 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 11.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12.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