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保和一中霍占军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

第一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本讲主要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大家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认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1、认识测量的含义与条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所谓测量(measurement),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要实现测量一般需要具备如下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必须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其次是必须有意义相对明确的测量单位。

最后是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就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总之,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是测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或三个基本条件。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量程序、有效性的测量工具、意义明确的测量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

2、认识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教育测量的间接性和推断性。第二,教育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第三点,教育测量的量表具有多样性,教育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1、理解评价的一般含义。广义地讲,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活动的过程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评价”往往就是“教育评价”一词的简称。

2、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下面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

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

a.格兰朗德(N. E. Gronlund)认为,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课堂)的系统过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测量)和定性描述(非测量)两方面。根据格兰朗德的观点,评价总是包括对测量结果需求程度的价值判断(例如,玛丽学习数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完整的评价计划将包括测量和非测量两种方法,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达,即:评价= 测量(定量描述)+非测量(定性描述)+ 价值判断

b.斯塔费尔比姆(L. D. stufflebeam)等人认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斯塔费尔比姆还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c.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曾对“评价” 给出一个简明的的定义:“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d.泰勒(R. W. Tyler)指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e.布鲁姆(B.S.Bloom)在其《教育评价》一书中对“评价”这个概念作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在本质上是针对“教育评价”来说的,他说:“据我看来,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第

二种解释实际上是针对教育目标分类来说的。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又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能力层次或学习水平。对此,布鲁姆指出:“评价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作品、解答、方法、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评价涉及应用准则和规格来估量各种具体事物的准确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判断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的;准则可以由学生决定,也可以向他们规定。” 纵观上述对“评价”一词的描述,除了布鲁姆的第二种解释外,包括布鲁姆的第一种解释在内的其余种种定义,我们认为都可以看成是对“教育评价”概念所作出的不同描述。事实上,由于教育评价活动的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因此,要对“教育评价”概念提出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从上述对“评价”概念的各种描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育评价包含如下几个共同的要点:1.强调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

2.强调用多种方法(测量和非测量)系统收集资料与信息;

3.教育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育计划,也可以是课程;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教育现象、教学活动、教育目的或教育程序;

4.强调为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服务,“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等。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教育评价”概念,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我们不妨把这个定义看成是广义的教育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用不同的定义。

(三) 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辩析。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教育测验与考试;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科学文化交流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当人们使用“教育评价”概念时,常与其他一些概念如教育测量、教育测验、教育考试、教育评估等交叉使用,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因此,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对本讲内容的理解乃至实际应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测量与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句法意义上讲,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则是对教育效果或者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一种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而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因此,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而教育评价往往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并朝着价值判断与释放教育功能的方向拓展。

虽然从整体上看教育评价比教育测量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更综合,但非得把教育测量活动与教育评价活动看成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活动,或者说教育评价非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这也不符合事实。正如格朗兰德所说的,“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课堂教学情境时,其含义存在一些混乱。在一些情况下,它与测量是同义词。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与测验是同义词。例如,当教师进行一次成绩测验时,他们可以说他们在‘测验’学生的成绩、“测量”学生的成绩,也可以说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此时,人们很少会想到这三个术语有什么不同。但在一些情况下,评价是指不依赖于测量的各种评价方法,它是一个集合名词,此时,评价与测量的区别在于,'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定性描述'(例如,对学生行为的轶事记录),而测量则相反,'它是对学生行为的定量描述'(例如,测验分数)。”此外,王汉澜教授也指出:“测量的数量化结果,如果不依据测量的目的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就是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测量包含有一定的评价。”

事实上,一些标准化的教育测量过程,由于测验经过标准化过程,使原先意义不明确的原始分数有了科学的分数解释系统,这实际上就是对测量结果进行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虽然强调定性描述,但也不排除定量描述)比如,应用个性诊断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

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态度测验以及道德不良者诊断测验等测量过程,其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有些教育测量在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下,其本身也隐含着价值分析与价值判断。如通过高考制度来选拔与评价人才,实际上隐含着一种颇有争议的价值判断标准,即“高分=优秀的考生=高素质”。

总之,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在一些情况下,两者之间是一致的,许多教育测量本身就含有价值判断。国内外一些教育测量方面教科书,有的用“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书名,有的仍用“教育测量”,还有的用“教育评价”作书名,正说明了这一点。

名师讲坛发言材料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保和一中霍占军

浅谈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保和一中苏海桃

名人名言:

热心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卢梭

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斯宾塞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方法。

——乌申斯基

(一)健康人格概述

什么是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

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提出许多健康人格模式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健康人格的特点

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能把自己的智慧

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实际是心理健康者。

健康人格的表现

1.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健康人格塑造的第一步。

一个人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呢?一是在与别人比较中了解自己。

二是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三是通过个人成就来了解自己。

四是在与自己比较中了解自己。

2.积极悦纳自我。(摒弃自卑:对自己不满意)

如何才能摒弃自卑,悦纳自我呢?首先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不足。其次要以平和之心对待自己。再次要保持乐观的情绪。

3.不断完善自我。(向理想化自我靠近)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其次,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哪些人格品质。

再次,要培养奋斗意识,奋发有为。

4.广泛延伸自我

不能把自我封闭在内部世界,要向外部世界开放。如何延伸自我?

第一要关心他人。第二要关注社会。第三要与人交流。

5.努力创造自我

有人问:“怎样才算是成熟人格?”

弗洛伊德:“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

如何才能创造自我呢?其一是建立获取成功的信念。其二是拥有适当的抱负水平。其三是不断变革自我的期望。

(二)教师健康人格概述

1.教师健康人格的内涵

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指的是那些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创新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实践和协调能力,能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教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性格特征(2)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的教师,大多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民主、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在与其他教师交往时,尊重信任、积极交往、公平竞争,主动融入教师集体中。

再次,在与家长关系的处理上,相互尊重,有效沟通,积极配合。

最后,在处理以上人际关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善于将几种关系组织、协调起来,形成完善的人际关系网,共同为健全学生的人格服务。

(3)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和有力的自我调控系统(4)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2.教师健康人格的作用

(1)教师健康人格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2)教师健康人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教师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

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4)教师健康人格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三)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教师健康人格的形成既是教师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塑造教师的健康人格,不仅要创设适宜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1.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基础

教师生活、活动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因此,塑造教师健康人格要努力做到:

(1)营造民主、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教师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支持性条件和时空性条件

首先,要完善各项社会制度,尤其要健全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前提。

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增加教师的社会支持资源,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保证。

最后,要形成正确的教师观舆论导向,提出明确的教师健康人格的标准,为教师人格的塑造指明方向和目标。

(2)优化学校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增加对教师的心理支持

第一,把教师健康人格的标准落实到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中,使标准具体化、生活化,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这一标准所涉及的内容,理解塑造健康人格的意义;同时,要求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能遵循健康

人格的标准,鼓励和表扬教师在人格塑造中所取得的成绩。

第二,采用适当的教师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如: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之间互评等;以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力求形成和确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第三,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即加强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创设适宜的、良好的心理和组织气氛。

第四,在教师教育中增设“交往”或者“交流”课程,这是学校培养教师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美国,“交往教育”在教师教育中己经被广泛重视。他们认为进行“交往教育”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交往能力,为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为教师与他人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陶冶教师的人格。

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定期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人员为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适时疏导和排解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为教师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保证。

2.加强自身修养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关键

(1)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而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反映着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情感和气质。因此,健康人格的形成应以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

和基础。

(2)教师要努力增强学习、反思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是教师保持健康人格的基本手段,反思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方式,创新是教师人格活力的源泉。

(3)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人格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强化的,而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健康人格才能最终完善和升华。

结束语:仅以此与大家共勉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名师讲坛发言材料

浅谈教师健康人格的塑造

保和一中苏海桃

浅谈父母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 响 摘要:高中一般被认为是学生的转折点,因为这时的学生站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所以很多学生这时的压力都异常巨大,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压力和年龄的关系,变得非常敏感。高中生在如此压力巨大的学习环境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成绩。其中最重要就是家庭,一个家庭的条件以及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都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成绩;高中生 人们普遍认为,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整个家庭和学校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是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会受到智力、环境、兴趣和行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整个过程当中,家庭对学生是最了解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本文着重讨论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学生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家庭结构的改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政府的计生政策,这就导致了很多家庭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前,很多家庭都有许多子女,家庭氛围较为热闹,“四世同堂”也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现在高中课堂里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独生子女、丁克家庭,甚至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因都会都会导致家庭离异,这些不良的因素也会在学生的心理留下烙印,家庭结构的改变,是使学生的性格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的教育内容 现代的家庭教育包括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生活习惯养成、理道德教育、消费观念、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很多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父母对高中生的教育方式怎么样,往往也反映出了他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着主要的角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父母是原件,家庭是打印机,而学生就是复印件,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还包含了许多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熏陶着学生,在对父母的观察中,通过自身的经历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或高兴、或悲伤,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情绪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习的效果。 三、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1.独裁专制型 在很多家庭中,会出现一些“法西斯”制度,就是这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测量与评价》习题(一)填空题 1. _桑代克_的论着《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一书标志着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泰勒领导了着名的八年研究并提出“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最早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被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2. 按照测量的精确程度,教育测量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称名量表、顺序量表、区间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3. 某道论述题满分12分,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为分,则此题的难度为。 4.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5. 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命题考试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评价。 (二)判断题 (√)1. 测验的信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因而有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 (√)2. 标准分数本身是关于原始分数的一种线性变换,因此,标准分数不改变原始分数的分布形态。 (×)3. 假如某学生在期中语文统考中卷面分数为85分,又知该学生所在年级中有60%的学生成绩低于85分,则该学生的百分等级为51。 (×)4. 等距变量具有等级变量的特征,要求连续数量之间的差距相等,亦即具有相等的单位。因此,等距变量可以作加减乘除运算。

(×)5. 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别和选拔,通过各个层次的教育评价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6. 测验试题的难度影响着测验分数的分布。 (×)7. 现代测量理论是在经典测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修正了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所以现代测量理论可以完全代替经典测量理论。 (√)8. 发展性教学评价认为面面俱到的课不是好课,只是“教教材”,没有“用教材教”的课也不是好课。 (三)简答题 1. 常见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法有哪几种 【答题要点】:常见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法包括:(1)关键特征调查法;(2)两两比较法;(3)专家评判平均法;(4)倍数比较法;(5)Q分类法。答题时一是要阐述清楚这五种方法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二是简单说明这五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相关内容可参考第七章“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中第二节“教育评价表的构成及编制”。 2. 衡量测验质量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1)衡量测量质量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2)在答案中需阐述清楚这四个指标分别的定义是什么。(3)一个良好的测验应该具备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4)指出这四个指标对于测量质量的意义,即前两个指标主要是对整个测验而言,后来两个指标主要是对测量的项目而言。 相关内容可参考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 3.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具有哪些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自学测验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课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一、教育测量的含义(33分) 本节测验题:智力测量属于 A. 物理测量 B. 心理测量 C. 生理测量 D. 社会测量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含义(35分) 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命题的是谁? A. 麦柯尔 B. 孟子 C. 桑戴克 D. 孔子 三、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35分) 现代教育评价产生的标志是 A. 《比纳.西蒙量表》 B. 科举考试 C. T.B.C.F制 D. “八年研究” 四、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30分)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创立者是 A. 枯巴和林肯 B. 比纳和西蒙 C. 桑代克和麦柯尔 D. 泰勒与布鲁姆 五、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30分)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两项基本教育制度:一是教育督导制度,二是 A. 教育评价制度 B. 教育考试制度 C. 教育测量制度 D. 教育评估制度 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 一、信度概述(31分)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越接近,说明测验的信度 A. 越低 B. 无法判断 C. 越高 D. 需要验证 二、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一)(35分) 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先后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A. 等值性信度

B. 等值稳定性信度 C. 分半信度 D. 重测信度 三、同质性信度(二)、评分者的信度(一)(31分) 若2个评分者评阅N份试卷,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可用 A.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公式 B. 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C. 积差相关系数公式 D. 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 四、评分者的信度(二)、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33分) 估计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需要预先确定 A. 淘汰的人数 B. 达标的比例 C. 通过的人数 D. 决断的分数 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 一、效度概述、内容效度的含义(30分) 下列适合于内容效度的测验是 A. 能力倾向测验 B. 成就测验 C. 人格测验 D. 性格测验 二、内容效度的估计方法、结构效度(38分) 下面哪种测验的效度不属于结构效度? A. 智力测验 B. 焦虑测验 C. 动机测验 D. 学科测验 三、效标关联效度(44分) 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 A. 实证效度 B. 预测效度 C. 同时效度 D. 逻辑效度 第四章教育测量与评价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一、难度及其计算、区分度及其计算(一)(40分) 最适宜的难度系数是 A. 0.50 B. 0.00 C. 1.00 D. -1.00 二、区分度的计算(二)、区分度与信度和难度的关系(31分)难度系数越接近何值,题目的区分度越大? A. 0.50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试卷

《教育测量与评价》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考试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13) 1、下列哪类题型不属于客观题() 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论述题 2、同一量表,同一被试群体,在不同时间,两次施测,求其相关。这样得出的信度是()A复本信度B分半信度C重测信度D同质性信度 3、名称量表上的数字具有什么特性() A等比性B等距性C等级性D区别性 4、用测验来寻找被试某种能力上的特殊优点或缺点,这种测验是() A普通测验B诊断测验C预测测验D成绩测验 5、把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一定标志分为不同类型或层次,然后从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个体,从而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叫做() A整群抽样 B 机械抽样 C 分层抽样 D 单纯随机抽样 6、下列关于分半信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计算分半信度先要对测验分半 B要注意使那些性质不相同、联系不紧密的项目分在相同的一半 C测验越长、项目越多,两半分数的相关就越可能高 D不同的分半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度值 7、下列关于区分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区分度是测验对被试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B取值范围为0到1 C区分度越高时,试题的质量越好 D区分度是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8、区分度与难度之间的关系是() A 题目越难,区分度越高B题目越难,区分度越低 C 难度为1时,区分度为0 D难度为0时,区分度为1 9、测验工具是否测到了要测的东西,即测到了被试的某种心理特性、特质、结构,这就是测验的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0、通常是以问卷的形式,提出一系列题目的人格测验的方法是( ) A 评定量表法 B 情境测验法 C 自陈量表法 D 投射测验法 11、标准分数值具有 ( ) A 可比性 B 可加性 C 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D A、B都对 12、发展常模就是某类个体正常发展进程各特定阶段的( ) A 高等水平 B 一般水平 C 低等水平 D 特定水平

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学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1、一次考试中某生在50名学生中排名第13名,则该生的百分等级应该是【 B 】A.13 B. 26 C. 50 D. 74 2、在现代测验理论的诸多模式中,最具有优越性的是【 B 】A.经典测验理论B.项目反应理论C.心理测验理论D.智力测验理论 3、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的效度是【 B 】A.时间效度B.内容效度C.效标关联效度 D.结构效度 4、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属于【 B 】 A.限时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B.限时测验和最高成就测验C.非限时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 D.非限时测验和最高成就测验 5、测验被试回忆或辨认某些特定事实的能力的认知层次是【A 】A.知识 B.应用 C.分析 D.综合 6、学生成绩测验的主要类型有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 D 】 A.智力测验 B.能力倾向测验 C.人格测验D.总结性测验 7、学业成绩是一个【 D 】 A.名义变量 B.顺序变量 C.等距变量 D.比率变量 8、通常认为|r|<0.2时称为【 A 】 A.极低相关 B.低相关 C.中等相关 D.高相关9、根据测验编制程序的严格程度,可以简单地把学业成就

测验分成教师自编课堂成就测验和【 D 】 A.标准参照测验 B.纸笔测试 C.安置性测验D.标准化成就测验 10、下面题型中属于客观题的是【 D 】 A.计算题B.证明题 C.作图题D.选择题 11、最重要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 】 A.难度 B.区分度 C.梯度D.效度 12、评价的重点在于“过程”的评价是【 B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整体性评价 13、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层次最低的是【 D 】A.领会 B.应用 C.分析D.知识 14、学生的英语测验成绩属于【 B 】 A.名义量尺B.顺序量尺 C.等距量尺 D.比率量尺 15、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不包含【 B 】 A、专家判断法 B、双向细目表法 C、统计分析法 D、经验推测法. 16、下列几种效度中,不具有效度真正意义的是【 C 】A.结构效度 B.内容效度C.表面效度 D.效标关联效度17、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使用的测验是【 A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终结性测验 D.能力倾向性测验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7]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修养?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哪些要求? 第二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不同标准的分类,了解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验(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了解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保和一中霍占军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 第一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本讲主要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大家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认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1、认识测量的含义与条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所谓测量(measurement),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要实现测量一般需要具备如下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必须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其次是必须有意义相对明确的测量单位。 最后是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就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总之,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是测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或三个基本条件。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量程序、有效性的测量工具、意义明确的测量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 2、认识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教育测量的间接性和推断性。第二,教育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第三点,教育测量的量表具有多样性,教育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1、理解评价的一般含义。广义地讲,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活动的过程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评价”往往就是“教育评价”一词的简称。 2、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下面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育测量与评价 一.教育测量 1、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测量: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所依据的规则或方法;数量化的结果。 2、教育测量: 广义:对于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缜密地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 狭义:是指对学生某些学科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或学科测量。 3、教育测量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二.教育评价 评价:评:评定;价:价值——教育价值 教育评价: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斯塔弗尔比姆;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日本的长谷川容 1、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 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联系: 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 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教育测量的产生 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 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命题规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 新课程改革的教训: 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 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浅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有很多精华值得借鉴和研究,我们在研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按照本国、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的研究,提出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法。所以,在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和调查,本文就如何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依据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认为我们当前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需要加强综合化的指导、专业化的实践与研究、本土化的实践与推广等。 标签: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理论学习 一、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知识的指导 在基层教育单位尤其是农村,老师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对于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什么还有很多老师存在概念认知不清楚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教师大都是“一专多能型”,一个老师要兼职好几门不同专业的课程,体育老师上数学、美术老师上语文、音乐老师上英语,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学校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很多老师进入农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基本上很难有机会直接从事直接所学的专业,因此农村老师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课题组经过研讨认为,教育主管机构应该在理论层面上给予农村教师专业的指导。就像我们出台的《课程标准》一样对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和阐述,让老师通过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去认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什么样的标准。老师只有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会主动地去关注它,老师也只有认识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际作用,才会去认真的研究和实践,而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持,因此,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理论指导和理论学习。 二、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和研究 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老师的印象中对于核心素养之类的东西都应该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其他课程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操作层面来看,我们要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入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核心素养的理念应该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学科、每一项活动中去。要做到这些,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专业化实践和研究。比如我们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合作预习、小组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地实践核心素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渗透进去。在音乐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审美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空间与历史的链接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加进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实验能力、假设构思能力、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所有过程中去,并且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的任务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把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填空 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就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 量表,指的是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 泰勒指出 英国剑桥大学直到1720年才开始使用笔试。20世纪初,在桑代克的影响下 名词解释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基础上,作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简答题 教育测量的特点 ①间接性和推断性 ②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③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八年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应当帮助学生学习什么,即在教育计划中,应当帮助学生发展哪些思维、感觉和行动 的方式。 ②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目标,应当提供什么学习经验,即怎样帮助学生学习预期的东 西。 ③怎样组织学习经验,以使这些经验的累计效果最大,即怎样的学习顺序和学习经验的 整体计划会有助于学生内化他们所学之物,并将其应用于适当的环境。 ④怎样评价方案效果,即随后采取什么步骤,以不断检查期望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变化。美国的“八年研究”对传统的教育测验提出的一些批评 ①传统测验是片断的,不能全部了解知识之过程和人格之发展。 ②测验只是关注客观的信度,但对于质的妥当性已不足以说明。 ③测验是教科书主义,测验内容关注记诵教材中的知识,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全 面发展。 ④对测量或考试的过分依赖必然养成个人主义与被动式的学习态度等等。 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填空 教育测量评价可大致分成常模参照、标准参照和潜力参照。 教育测量与评价所指向的被试的行为表现,按其性质分成最佳行为和典型行为。 名词解释 1、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验。形成性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对教育而言是藉此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历程、学习特点、学习困难等信息,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的参考。 2、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水平与测验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测量与评价类型。也就是说,常模参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解释,是采用了相对的观点。 3、标准化测验:是指由测量专家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通常标准化测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